口述当代中国外交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口述述职报告3篇

口述述职报告3篇

口述述职报告3篇口述述职报告1从开展流动人口工作以来,按照“政、综治牵头、各方参与、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原则,我流动人口管理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街道流管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下达的目标和要求,并结合辖区实际,严格按流管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上半年来结合正街实际总结如下。

一明确责任成立正街社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小组。

社区刘昌杰为组长,牟军燕、甘露、贾荣丹、赵敏、朱大全为小组成员。

小组下设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站,刘昌杰为站长,朱大全为工作人员,负责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具体工作。

二加强外来人口的服务工作积极主动的为外来人口搞好服务本社区现共有流动人口1529人,其中男906人,女642人,其中今年上半年来已经录入84人,男女流动人员各42人。

为居住在本辖区流动人口打流动人口居住证明和就业证明等。

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台开展对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计划生育、子女入学、劳动技能培训、职业介绍、户口迁移、等服务;依托社区员服务中心,免费为流动员、流动人员提供查阅资料的场所,使流动人员学习有书看,把员之家建成流动人员之家,广泛吸收流动员参加社区支部的各项学习和各项活动,为流动员提供关心和体贴服务。

三社会化与动态化的管理在正街社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小组的下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站,各居民小组明确一名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人员为辖区内的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与管理,形成社区、小组二级网络;完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明确管理职责、服务项目及内容。

按照公对待、合理引导、搞好服务、完善管理的原则,把工作重心由管理转向服务,实行人性化服务,实现流动暂住人口居民化、本地化服务。

积极改善待遇,按内外同样、待遇相同的原则,强化服务,加强公共服务。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头绪多、任务重的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使广大群众共同参预到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来。

以增强归属感为主旨,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氛围。

《当代美国外交》读书报告

《当代美国外交》读书报告

浅谈美国在不同地区外交政策的差异性——《当代美国外交》读书报告、摘要:当下世界,美国身影无处不在,其外交政策也是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对于全球不同地区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在当代美国外交中,美国外交政策处。

《》处彰显着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即使总统轮番更迭,其整个国家的外交主线却始终保持在同一方向,一以贯之,逐步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在这过程中,世界上又多了许多血与泪的角落。

读完本书,既折服于美国外交取得的卓越成就,又不免对于其推行的强权外交感到愤懑。

关键词:美国;外交;地区;人权一、引言美国自建国以来,以“上帝的选民”自居,由宗教使命感出发,不断地推行扩张主义政策,这种意识已深深地融入在其国家精神之中,不论是在大陆扩张时期、海外扩展时期还是而今全球扩张时期,其从未停下扩张脚步。

同时,美国在扩张并攫取世界霸权过程中,为维持这种霸权的持久性,逐步清扫对其可能造成威胁的国家势力,比如伊拉克、阿富汗、伊朗、利比亚、叙利亚等,对于潜在敌手也是有计划地削弱与遏制。

从书中可以看到,美国不断地调整其在全球的战略部署,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在外交舞台上,美国还有一鲜明特点,即好打着民主、人权,价值观等虚的旗号,来攫取经济、政治等实在利益。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作者主要按不同地区介绍了老布什时期与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因此,本文也是依据原书内容的脉络并结合当下美国外交政策实际来谈谈阅读后的心得体会。

二、美国对不同地区的外交政策的差异性(一)美对欧政策从书中可见美国对西欧的外交政策中,政治与经济因素有此消彼长之势。

而安全关系始终是基石,正因如此美国紧紧攥着对北约的主导权。

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对欧盟政策和其对日政策有几分相似。

美国既希望欧日强大来更好地配合自己,又担心其过于强大而无法有效约束。

相信美国这种矛盾的心理还会持续下去。

至于东欧,美国更是不遗余力地与前苏联抢占势力范围,尤其是对于波兰和匈牙利,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加快了以经济利益换取他国核武器方面妥协的脚步,其中也包括一些公益项目,比如派遣和平队。

外交十记读后感

外交十记读后感

外交⼗记读后感《外交⼗记》读后感《外交⼗记》读后感书⽬介绍:钱其琛同志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深孚众望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

他⾃上世纪中叶即投⾝中国外交事业,他退休后,以半年时间把亲历的⼗件外交⼤事珍集成册,将所见所闻所感和盘推出――“中苏关系正常化”、“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议”、“东京的…葬礼外交?”、“飞往巴格达”、“⿊云压城城不摧”、“通往汉城”、“从苏联到俄罗斯”、“涉台外交的两次⽃争”、“⾮洲情结”、“港澳回归”,事件的背景、独家披露的内幕、鲜为⼈知的细节、平实⽩描的笔调,使读者在领略外交家风采的同时,尽可把握上述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进程。

《外交⼗记》所揭⽰的⼗件外交⼤事是中华⼈民共和国外交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页。

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中国前驻也门、叙利亚⼤使时延春称赞该书“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这⼀时期波澜壮阔的历的背景,也为我们描绘了⼀幅绚丽多彩的外交画卷”。

出⽣于上世纪九⼗年代初的我们,对于中国当代国际形势似乎很乐观,我们认为世界很安定,⾄少我们⽣活在⼀个好时代,所谓的“局部战乱”和我们搭不上边。

偶尔也会有⽹友⾼谈阔论类似于“钓鱼岛问题”、“黄岩岛问题”,但是发泄完之后继续照常⽣活,因为⼤家⼼⾥都明⽩,⽬前这种所谓的“内忧外患”并不会影响到⼤多数⼈的⽇常⽣活。

但是,就在我们出⽣的前后,⼀系列国内外重⼤事件的发⽣正在影响着这个改⾰开放不久的国家,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稍不留神就会对中国发展进程产⽣重⼤影响。

⽽钱其琛外长的《外交⼗记》则很详细也较为客观地向⼤家阐述了那⼀时代的重⼤外交事件。

所谓“⼗记”,顾名思义就是讲述了有关中国外交进程的⼗个⼤事件,从“有关中苏关系的洽谈”到“港澳回归”,但是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绝不⽌⼗件,但凡讲到⼀件事那就必然会把前因后果讲清楚,有时候还会涉及到⼀些历史知识甚⾄是国家的政治制度等。

本书只是以此⼗个⼤事件为主线,其时间尤其是空间上的跨度不是⼀般的“演义”可以⽐拟的。

在本书中,作者很少涉及到个⼈情感或是对于个⼈贡献的评价,更多的是以叙事为主,所以就显得很客观。

国史读书报告

国史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裴默农本书作者裴默农是回国定居专家。

1950年参加外交工作,历任驻印度使馆二秘兼领事,外交部科(处长)、专员,第一亚洲司副司长。

曾参与几条重要的边界谈判,遍访主管国家。

“文化大革命”后,长期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多次出席在美、日、东盟各国举行的国际问题研讨会,发表有关论文多篇晚年转事外交史研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理事,《中国外交词典》特约编审。

出版专著、译作多种。

包括《春秋战国外交群星》、《周恩来外交学》、《人生楷模周恩来》等书。

《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更是裴默农的一本力作。

此书的出版,对从事国际交往的外事工作者将有所裨益,对大专院校讲授国际政治学有所参考,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有所取舍,对一般读者了解周恩来的外交史艺术有所帮助。

周恩来总理1949年11初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提出我们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使之成为一门学问的要求。

此书的出版,要而言之,是试图实现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愿望,将他几十年的外交工作经验,加以整理,力求科学化、系统化而成为一门学问。

可算是一种尝试。

周恩来新中国外交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和世界最有影响的一位外交家,他在建国后长达二十六年中,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以异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最全面、最杰出的贡献。

本书从新中国外交学的创建开始说起。

首先有必要要先弄清楚什么叫做外交学。

外交学是一门多学科的庞杂的学问。

除直接涉及外交历史、理论、政策和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关系学、文史哲等广泛领域,它们都可以成为单独的学科。

外交学是国际政治学中的一个学科。

国际政治不等于外交,但离不开外交;外交是国际政治的重要部分。

简要地说,外交一般指的是国家的政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集团同外界打交道时的政治。

外交的实质是国家对外行驶主权的行为。

周恩来先后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发表了许多有关外交工作的言论。

这对了解新中国外交思想与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大外交读书报告

大外交读书报告

《大外交》—读书报告赵辉初读《大外交》这本书,发现这本书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美国外交部的全体人员”,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提示,它是一本专业和认真的外交类书籍。

因为外交涉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我在看的时候,会提醒自己要保持一定的客观,因为基辛格一定会带有一个先定的立场,则导致其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必然导致一定的倾向性,后来读起来才发现基辛格的出发点还是相对客观公正的。

然后可能因为是工科生的缘故,开始会感觉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费力,但是在梁老师的细心教导如何由浅到深的了解作者的观点以及施老师的读书会带领下,逐步开始品味此书纵论的近三百年来的世界外交史,基辛格娓娓道来,层层剖析,真是世界版的"三国演义",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基辛格提出的“均势”的概念。

他指出,欧洲深陷均势政治之中,是因为中世纪统一诸国的美梦幻灭后,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

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一统天下。

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

“换句话说,便是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

”基辛格重视均势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危机或战争,但如果作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是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

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甚于和平。

,美国历史上从未参与过均势体系,冷战期间,国际政治的原则也与均势体系大不相同。

在两极世界里,我们无法佯称不同势力的冲突会对大局有益,因为有一方得就必有一方失。

冷战后美国的相对军事力量会逐渐衰落,因此新的国际体系会朝均势的方向发展。

” 基辛格把道德因素引入其“均势”体系中,区分出三种均势模式: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以“梅特涅模式”为代表;以“现实政治”为原则的,则分为消极维持的“不列颠模式”和积极推动的“俾斯麦模式”。

“梅特涅模式”中,各国以君权神授为国家间“共同价值”基础,再加上梅特涅高超狡黠的外交手腕穿梭其间,欧洲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

为了以维持欧洲均势并平息法国的复仇之心,维也纳和会保证了法国拿破仑革命前所获得的领土,结果是法国仍可安心于维也纳体系。

中国力量-《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读后感

中国力量-《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读后感

中国力量——读《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有感作为中国自利比亚撤侨行动的密切关注者之一,当何建明所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与读者见面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的视线再次模糊,而模糊的记忆却随之清晰,心中久埋的激情再次被点燃……从抗击非典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迅速高效、北京奥运的气势磅礴、金融海啸里的镇定自若,再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斗海……,中国一次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政府在自利比亚撤侨行动中的果敢有力及人民的精诚团结,再次让世界刮目相看,但这次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震撼,中国力量正在被全球所感知。

国之强,民之福。

2011年初利比亚内战升级后,中国政府当机立断,从决定撤员,到把几万人全部撤离回国,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环顾世界,可以说只有中国能做到如此完美。

在此期间,我国政府协调派出91架次民航飞机、12架次军机、5艘货轮、1艘护卫舰,租用35架次外国包机、11艘次外籍邮轮和100余班次客车,海、陆、空联动,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公民行动。

在此次撤离的大潮中,我国政府以其行动之快、规模之大、效率之高,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作支撑、作后盾,这所有的一切是难以想像的,更无从实现。

国家如此重视每一位公民的安全和尊严,投入这么大的力量、协调这么多的资源,救民于危难之中,一个也不落下。

很多中国人平时总是在骂政府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但当利比亚狼烟四起,很多国家束手无策、望而生畏的时候,是中国政府排除万难,冒着枪林弹雨,将她的子民从战火中平安地带回了家,就像慈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此情此景,让许多受困于利比亚的中国同胞为之动容,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有个强大的祖国在身后真好!中国外交赢得了国际尊重。

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进取地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树立了独立自主、刚正不阿、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民间外交:现状、思考与建议

中国民间外交:现状、思考与建议

中国民间外交:现状、思考与建议中国民间外交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成效显著,在新时期呈现主体多元、形式灵活、新生力量踊跃参与等新特点。

同时,现行民间外交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对传统民间外交机构缺乏政策引领和规划协调,对新兴民间外交力量认识和引导不够,对民间外交的能力建设重视和投入不足。

加强和改进民间外交工作正当其时。

国家和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管理,重视并加强民间外交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民间外交模式。

标签:中国民间外交;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国家利益早在1957年,周恩来就指出“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

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相辅相成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

我国民间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增进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促进中外友好关系和互利合作、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形象等发挥了独特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和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民间外交蓬勃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民间外交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灵活、新生力量踊跃参与等特点。

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现行民间外交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

笔者对新时期改进和加强中国民间外交工作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民间外交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成效显著,同时呈现鲜明的时代新特点我国民间外交的目标和任务是随着中国自身的变化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性质而不断发生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初期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我国民间外交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军事性和政治性的,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民间外交的重心则逐渐向经济和社会领域迁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民间外交一直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宗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以民促官、官民并举,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间外交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

基辛格与“新全球均势”构想——《大外交》1读后感可以说,基辛格是均势策略的集大成者。

从均势策略来讲,他不是创造者,确是很好的继承者,从均势的形成,演变到书中所认为的动摇、分裂,基辛格在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游刃有余的抽丝剥茧,获得需要说明自己论点的部分,将均势问题做了再明确不过的叙述。

作为一个学者兼政客,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踏实的治学作风,让他具有一定的优势成就了这部巨著,给学人们献上实实在在的文化大餐。

《大外交》于1994年出版,中文本在台湾学者顾淑馨,林添贵合作翻译后由海南出版社于1997出版与中国读者见面,最新一版于2010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再版不但说明了其受欢迎度,更是说明了中国学者对外来经典著作虚心汲取。

这本书洋洋七十余万字,所述历史绵延长达三百余年,其中包括具有故事情结的历史事实讲述,特色的人物构画,上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比,不同时代政策的对比,人物个性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物的前后对比等。

可以说,对比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通过对比基辛格将前后相差百余年的事件联系起来以更好的说明问题,如在书中作者提出:如果1918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若也曾组成如维也纳式的同盟,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2。

虽然这种对比得出的结论有时候值得商榷,但在治学方法上可以给我们无限启迪。

《大外交》可以说是基辛格外交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其一生思想的总结,更是一个建立世界新秩序构想的背景分析以及实现此种构想所构画的蓝图。

可以说,作为一个学者(虽然很多人不认为基辛格不是一名学者,他对世界大势发展的时时关怀以及文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在本书中得以体现。

曾作为美国政府的智囊之一的他虽然出发点仍是美国国家利益,但所面临的时代发展大势使他寻找一种可以即从道德上又从实力上可以名正言顺的维护美国利益的策略。

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他将传统的“欧洲均势”发展扩展至“全球均势”。

历史的发展和人生的际遇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在尼克松第一个任期出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一职,在尼克松第二任期内以及后来福特总统任期内出任国务卿一职,真可谓使这位哈佛高材生风头出尽,博得声名。

《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读书报告 精选

《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读书报告 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报告(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学院院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制历史坚定了中国的脚步--《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读书报告一.前言:《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其重要意义,并强调,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

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在坚持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13亿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清醒地知道,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二.中国的近代史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国会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

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

《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读书报告

《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读书报告

《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读书报告《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读书报告I.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西方的形象。

马克林教授以18、19世纪以及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为背景,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社会、人口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做出了全面的剖析和解读,既全面又有所侧重。

马克林教授在众多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的许多观点与对中国的恶意评价针锋相对。

《我看中国》是对污蔑中国的言论的有力回击。

Ⅱ.作者介绍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70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

马克林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问题,马克林教授著作等身,其中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新剑桥当代中国手册》,《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等。

Ⅲ.读书报告A.书中作者给我带来的感受马克林教授总是能够给我拨开迷雾,在纷繁的观点中找出影响这些观点、态度的主要因素。

他认为中国形象的形成自然离不开这个国家的现实情况,但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并不难完全反映这里真实的状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与1949年之前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但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和评价却没有相应的改善。

马克林教授在“真理制度”和“东方主义”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西方长久以来的优越感。

他们总是将自己的制度看作无可替代的模版,将自己的道德准则看做普世的原则,并以这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因而总是会形成不符合现实或带有偏见的观点。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国家利益的驱使和中西力量对比的转换。

中国的形象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发展状况,而且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局势和现实情况。

B.作者如何论证观点为了充分论证他的观点,马克林教授在每一个时间段中都选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意义的例证,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

口述当代中国外交 导论

口述当代中国外交 导论


中印边界东段的画法是同传统习惯线大体一致的。”
外交小故事1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 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 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 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 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 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 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 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周总理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 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 他坦言“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 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 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法国先宣布同台湾断交,而以内部默契这种匠心独运的方式处 理法台关系问题--即采取中法双方先宣布建交,从而导致法台 断交的特殊方式;

1964年2月10日,“中华民国”与法兰西共和国正式断绝“外
交”关系
3.坚持正义,“不信邪”


外交小故事--毛泽东“五二〇”声明
1970年3月18日,美国为了控制柬埔寨,并通过在柬埔寨建 立亲美政权,改变其在越南南方的败局,策动和支持柬埔寨 右派集团乘西哈努克出国访问之机发动政变推翻西哈努克政 府;

工作的,所以特别值得欢迎。”当晚,周恩来为自民党议员访
华代表团举行了欢迎晚宴
6.诚恳磊落

在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周恩来与基辛格围绕美方新的建
议稿进行了针对性的讨论:

(1)关于撤军范围,建议稿中使用的措辞是“台湾海峡”。 周恩来询问美国时候仅从台湾海峡撤军,基辛格答曰是从台 湾撤军;

《大外交》读后感10篇

《大外交》读后感10篇

《大外交》读后感10篇《大外交》是一本由亨利·基辛格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外交》读后感(一):基辛格的独特历史见解2021阅读之34,基辛格《大外交》,对自三十年战争以来到二战之间的三百多年的历史写的很仔细,尤其是对于欧洲均势形势的分析,欧洲国家都有其外交天才,比如法国的黎塞留,奥地利的梅特涅,德国的俾斯麦和史特瑞斯曼,也有其破坏前人努力的狂妄者,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德国的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等等,英国作为欧洲大陆均势的关键,往往只在实质性的威胁存在时才采取实质性行动来平衡均势,避免均势在欧洲大陆失衡。

对于狂妄者而言,再多的谋略比不上一时头脑的狂热,一战和二战都是如此。

对于战后冷战的发生和结束,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应该在追求现实利益和道德选择这两点上取得平衡,即在行动中要明确自己的所追求的现实利益到底是什么,这是自朝鲜战争到越战美国四任总统所花费无数代价所买来的教训。

苏联也正如凯南在苏联行为的根源中一样,在20世纪最后十年的开始就结束了它的生命。

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书。

《大外交》读后感(二):《大外交》笔记(待续)170403第一章世界新秩序基辛格认为,(1)均势是一种基于历史初始条件(同时存在实力相差不多的多个国家)的结果。

军事政策,是把这一状态作为外交的指导原则,以便各国能稳定缓和,不表示均势下的各国会停止相互攻伐。

(2)与经典欧洲均势政策相比,美国外交兼有道德性。

美国的立国条件与欧洲不同,美国认为战争根源在于相关国家的贪婪。

(3)后冷战时代的国际体系是分散与全球化分别发扬光大的时代。

在冷战这一美国外交的重要时期,各国的政治均势与经济地位并不均衡,后冷战时期,这种不均衡将会缩小,美国的相对军事力量也会削弱,多国体系形成(美、欧、俄、中、日、印)。

全球化则受益于技术因素推动。

对于基辛格的质疑主要在于,道德在现代美国政治中作用几何。

学习《外交思想学习纲要》思想报告

学习《外交思想学习纲要》思想报告

学习《外交思想学习纲要》思想报告学习《外交思想学习纲要》思想报告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与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自身的外交思维和能力是每个现代人都应具备的素养。

为了更好地了解并学习外交思想,我阅读了《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一书,对于其中的内容给予了深入思考和总结。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外交思想的重要性、外交思想的核心要素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外交思想是每个国家面对国际事务时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集合,是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和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

外交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外交思想是国家实施对外政策、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联系与合作日益紧密,外交思想对于处理国际关系中的各类问题至关重要。

其次,外交思想是国际沟通与协商的重要基础。

一个国家优秀的外交思想可以提升其形象与影响力,有利于改善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再次,外交思想是国际事务发展的引领者。

西方国家的外交思想,如美国的“美国优先”、“软实力”等,对于塑造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习和掌握外交思想的精髓对于每个现代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外交思想的核心要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从战略、道义、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战略方面,外交思想强调的是国家对国际事务的整体认识和发展方向的规划。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路径,以便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最大利益。

同时,外交思想也关注道义因素,即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需要考虑到公平、正义和道德原则。

文化也是外交思想的重要要素之一。

各国拥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需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此外,外交思想还应考虑到多样性和协调一致性,以促进国际间的和谐与稳定。

将外交思想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需要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事件来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身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意愿,明确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其次,我们需要善于妥协和协商,以求达到国际事务的平衡与和谐。

《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读书报告 实用

《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读书报告 实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报告(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学院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制国际舞台上的“和平星”--《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读书报告一.前言:中国自建国以来就一直扮演着和平的角色,在国际舞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人道主义国家,也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告诉世界,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促进世界繁荣,和平稳定的发展。

同时,在白皮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明中国的发展之路——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也在白皮书中强调了和谐一词的重要。

这说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别把中国看成威胁,中国爱好和平:㈠关于中国在瓦努阿图的影响已经评论得很多了。

这当中对中国影响的批评显然超过了正面评价其在发展计划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与我们传统的发展伙伴国不同,中国有自己的规则,它带有良好的意图,就是促进中国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度与瓦努阿图之间更好的了解。

与瓦努阿图和其他太平洋岛国一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在历史上遭受过无数次侵略的国家,它的政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当前的外交政策。

瓦努阿图政府看到了对华关系中的经济机遇,向中国寻求在交通和社会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这能够帮瓦努阿图提升其竞争优势,如旅游业。

中国与瓦努阿图的互惠关系在日益增强,已经在一些重大的发展工程上向瓦努阿图提供了帮助。

此外,两国的高层互访和民间交流也日益增多。

双方携手推进了不少双赢的合作项目,如瓦努阿图运动员在中国接受训练、中方邀请瓦政府高级官员赴华参加高水平论坛、为赴华留学的瓦努阿图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在多个军事院校为我们的警察和部队军官提供培训。

就其本身而言,关于这些项目是债务陷阱的批评有点对中国不公平,中国可是在瓦努阿图独立进程中公开支持新赫布里底群岛(瓦努阿图的旧称)非殖民化的仅有的几个国家之一。

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读后感

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读后感

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之前,外交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我知道他是国家的重要部分,但我不知道外交究竟是什么,为了干什么,如何运行的。

读完之后,方窥见外交之艺术,中国外交之伟大。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做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决断的坚毅,到朝鲜战争时期作为一个成立初期国家和美英等国家博弈的勇毅,再到在美苏争霸之间提出和平共处、保持独立自主、寻找中间地带的智慧,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冷静,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担当和气度,短短七十多年,我看到的是中国外交带着其独立的意识,保持着高度的冷静,彰显着最大的诚意,同世界各国交流,和不同声音博弈,让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逐渐赢得尊重,让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逐步获得认同,乘历史大势行稳,走人间正道致远。

中国曾经被欺压,被污蔑,但无论是什么时候的中国,都始终是秉持着“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的义利观,秉持着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不冲突,不对抗,并时刻践行着这个目标,多么响亮,多么有魅力。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若是能将这句话讲出来,讲给世界更多的人听,那一定是让世界人民获得共鸣的中国故事。

“一个国家不论多渺小,即使他的人口只有几十万或者几万,他同另一个有几亿的人口,也是平等的。

既然说平等,那大国就不应该损害小国,不应该在经济上剥削小国,在政治上压迫小国,不应该把自己的政策思想意志强加在小国上。

”。

中国近现代外交与国际关系(整理2019年11月)

中国近现代外交与国际关系(整理2019年11月)
中国近现代外交与国际关系
一、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 二、新中国独立外交成就 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四、大国关系之中美中日中欧关系
新中国外交151-159
时期
新中国 初期-50 年代 60年代
பைடு நூலகம்
背景
政策、基本方 针和特点
困难与成 意义 就
70年代
新时期
近代屈辱外交:
列强侵略,系列不平等条约
“南京、天津北京 马关 辛丑 二十一条等” 6 7 12 13 52 72 97
(二)17世纪为第二阶段,以荷兰、英国、法 国的殖民活动为主。争霸活动已经由国家公开 直接进行,战争成为最重要的斗争手段。
(三)18世纪为第三阶段,荷兰衰落、英法激 烈争夺,英国取得海外殖民霸权
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二、新中国独立外交成就
教材P151-159 特点:
1、新中国外交前提是独立自主 2、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3、新中国外交的目的是有利于中国社会发 展,维护世界和平。
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1.15世纪末—18世纪西欧国家海外殖民扩张的 三个阶段及特点
(一)15世纪末—16世纪,以西班牙、葡萄牙 在中南美洲的殖民活动为典型代表,带有浓厚 的殖民色彩
4、一战前后日本扩大对华侵略与美国矛盾
( 占领山东—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实验内容说明 1.主要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定时/计数器的定时和计数功能,2.由于是课程设计教学环节, 3)掌握零件图的阅读方法与步骤 16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汇编语言的基本设计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PCB 编辑器界面的缩放,重点与难点: 了解 .vigorous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理图设计流程图,清华大学出版社,本章难点:螺纹紧固件的规定

最新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三篇

最新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三篇

我喜欢读书,尤其是?走向世界的中国?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奋斗,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跨着稳健的步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我特别喜欢读?奥运会“零〞的突破?和?北京申奥成功了?这两篇文章。

?奥运会“零〞的突破?讲的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开展;?北京申奥成功了?阐述了中国北京申奥的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而自豪。

每次读这两篇文章,都使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分……一百多年以前,侵略者的嚣张和猖狂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中华民族被他们唾弃,被他们称为“东亚病夫〞。

其实,难到不是吗?在全世界都在为奥运会欢呼时,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一直到奥运会举办了近十届,我们才送出第一名运发动,但没进复赛就退场了,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清政府不过就是这个仓促而来又悻悻而去的唯一的一个运发动的缩影罢了。

于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我们一直被“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的帽子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来。

但梦始终在觉醒着,朋友,记住这一天吧,1984年7月29曰,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二十七岁的选手许海峰最后三声响亮的枪声,挑破了阴云,唤醒了这片大地上空的太阳。

第一枚金牌被在奥运会史上从未得到过金牌的中国选手夺得了。

中国健儿以此举干净利落的洗刷了旧中国“鸭蛋〞的屈辱。

“零〞的突破,“东亚病夫〞这个辱名的烟消云散预示着中国正在重振雄风。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亿万人的心情随着李小双的720度翻滚而翻滚,跳水小将伏明霞跃入水中的一瞬间被永远地载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当王义夫闭眼打出最后一发子弹,晕眩在赛场上时,泪水盈满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那块银牌的份量远远超过金牌,因为那里饱含了我们中国人的最高敬意!当王军霞冲出终点,身披国旗绕场慢跑在会场跑道上时,唱的是永恒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眼中是那红色的旗帜,心中那么是一个信念——中国!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22时,所有中华儿女都会永远记住这庄严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中苏关系史纲》读书报告
政管学院颜佩恒学号:J201302029
摘要:几十年间,中苏关系由结盟到分歧分裂,到后来的抗衡,到现在的和平外交,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告诉我们,平等和尊重是两国外交的前提和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苏联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巴黎和会不公正的判决后,中国青年把希望转寄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俄罗斯。

于是,俄国人也开始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中国来,“通过外交的手段与中国政府打交道,一面却又坚持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信念,着手在中国各派激进势力当中寻找同盟者。

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形成,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选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发动者——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①。

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国家之间的理解也十分有限,把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全照搬并不可行。

因此,当时苏联对中国的指导常常脱离中国国情,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例如苏联在指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消失。

这就告诉我们,外交是交流而不是听命,学习苏联不是完全苏化,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

建国初期到整个五十年代,是新中国急需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苏联的确为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包括军事帮助和经济帮助。

抗美援朝时,苏联空军投入战斗,屡屡击落美国战机,并不断为中国提供弹药,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经济建设上,“苏联政府答应帮助中国援建恢复经济急需的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和军工部门的50个重点项目”②。

在执行中,实际建设项目为47个。

“这充分说明苏联援建的工程带有为工业化打基础和经济恢复的性质”③。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更是派了很多专家来支持和指导中国的建设。

但是中苏双方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状况。

1949年,中方多次要求签订一个新的中苏条约,而苏联方面则一直不同意,最终让步同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签署时间一拖再拖,还对条约多番精心设计,“其关键性原因就在于斯大林不愿放弃《雅尔塔协定》中有利于苏联的特权性规定”④。

另外,在签署条约的同时,“还有一个秘密协定规定第三国人员不得进入中国的东北和新疆。

而对中国国内建设‘三面红旗’的提法和做法,苏联方面也持不赞同和反对意见”⑤,这些都令中方十分不满。

这些矛盾和分歧逐渐显现,根本原因在于中苏关系中两国地位和实力不对称,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尽管中苏结盟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国计民生都具有关键意义,但是从中国所处的被保护地位而言,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苏联没有尊重中国,中国也没法忍受这其中的屈辱,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也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到了6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更是急剧恶化,中苏之间的分歧也渐渐演变成了分裂。

西藏叛乱,中印冲突中苏联实际支持印度,中苏两党的口诛笔伐,中苏边界冲突,伊犁叛乱大量人逃往苏联,中苏边界谈判等等都严重影响了
中苏关系。

“备受瞩目的是,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进一步加深,尤其是苏联入侵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发生后,中国更是将苏联斥之为‘社会帝国主义’。

直至1965年3月,苏联不顾中国的坚决反对召开国际共运会议,中苏两党分裂大势已趋。

”⑥可见,不平等的两个国家无法保持良好的外交。

由于地位不对等,意识形态不同,双方没有互相尊重,中苏的结盟全面瓦解。

苏联将在中国参与援建的专家撤回苏联,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将“苏修”放在了主要地位。

用邓小平的话讲“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


直到197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的期限已到,中苏之间解决了两国之间的“三大障碍”,创立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两方都渐渐成熟起来后,两国才实现了正常外交。

由中苏关系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国外交中,国家关系必须遵循平等的原则,国家关系中应该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不强加于他人,两国交往不应涉及意识形态,维护国家利益应成为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两国必须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只有实现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两国才能实现和平外交。

①引自本书第一卷“难以确定的对手”第3页
②引自本书第二卷“同志加兄弟”第123页
③引自本书第二卷“同志加兄弟”第123页
④引自本书“序”
⑤引自本书“序”
⑥引自本书“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