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
2024年全球经济重心进一步向东移动
全球经济将更加注重公平和包容性发展, 减少贫富差距、推动各国的共同繁荣将成 为重要的目标。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影响
全球经济重心向东移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迅速 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挑战,国际合作与协调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提升:中国 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 显著进展,成为全球 重要的技术研发中心 之一。
对外开放深化:中国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 理,推动共建“一带 一路”,加强与世界 各国的经贸合作。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全球经济有重要影响。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推动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 中国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方面也在不断扩大其全球影响力。
区域一体化:亚 洲区域经济一体 化进程将加速推 进,形成更加紧 密的经济伙伴关 系。
绿色发展:亚洲 国家将注重绿色 发展和环境保护, 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章节副标题
中国经济的现状与特点
经济增长稳定:中国 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 保持中高速。
产业结构优化:中国 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 调整,着力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 业。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持续增长:中国将继续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之一。
技术创新:中国将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 型。
消费升级: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将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加强 内需市场的发展。
绿色发展:中国将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产业和清洁能源的发 展。
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谈心得体会8篇
推动高质量发展谈心得体会8篇推动高质量发展谈心得篇1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的动力源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历史性机遇纵观人类历史,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21世纪,创新已经变得无所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全球发展的整体格局中,谁能抓住创新的机遇,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先机。
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的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创新精神是自强精神的最好体现。
要自强,必创新;唯创新,才自强。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关键时期,我们唯有自强奋进,矢志不移坚持自主创新,凝神聚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
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引发世界科学中心和产业中心的转移,并重塑世界格局。
历史表明,大国崛起无不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
历史思维帮助我们看清楚大势,帮助我们预判并把握时代的机遇。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出现了历史性的交汇,我们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
深刻分析出现科技短板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对此,我们需要彻底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妨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科技短板。
科技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和机遇
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不拘一格从国外引进一流人才。国内外经验都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鼓励中国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计划。当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和人类共同面临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需要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因此,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就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充分利用科技全球化机遇,开创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否掌握科技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将取决于本国的企业、研究机构能否成功抓住正在形成的全球新技术基础所呈现的机会。我国的政策制定者,充分认识到科技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国内和国际政策的相互依赖性,制定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和措施,这对于成功地把握科技全球化的机遇十分重要。
首先,明确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和重点。中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依托自身特定的国情,适应自身的战略需求,选择自己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道路,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据此,我们确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第一,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由于重要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大规模环境破坏的不可逆性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性,以及国际资源条件日趋复杂和不确定,我国在能源、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加紧迫和严峻。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源节流、保护环境,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忽视环境的增长向环境友好型的增长转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否掌握科技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将取决于本国的企业、研究机构能否成功抓住正在形成的全球新技术基础所呈现的机会。我国的政策制定者,充分认识到科技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国内和国际政策的相互依赖性,制定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和措施,这对于成功地把握科技全球化的机遇十分重要。
【科技专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科技专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摘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更替及多极化,本质上是由科技革命、制度创新、经济长波等因素的历史性演变所决定的,也是时间与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转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的战略机遇期,需要紧紧牵住以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牛鼻子”,不失时机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为此,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对于中国一些重点城市或区域正在开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革命;地理集聚;创新要素目前,尽管国际上对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但多数国家对提升不同城市或区域的科技创新功能给予了极高的政策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学术讨论。
随着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对于中国建设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国际上已有的相关权威机构的评价标准和评选结果,分析归纳了科技创新中心在历史演化、地理集聚、发展导向、形成机制等方面的主要规律,并总结了中国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启示。
一、历史演化规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更替及多极化,本质上是由科技革命、制度创新、经济长波等因素的历史性演变所决定的,也是时间与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我们从历史演变的大趋势视角,尝试着描绘了一幅关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全球历史图景,主要是为了阐释“经济长周期变化、历次重大技术革命、与创新相关的重要制度变革”等因素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区位上转移、呈现多极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1.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科技革命的发生紧密相关。
世界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转移都发生在历次重大技术革命出现后的历史机遇期。
近现代以来,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形成了科技创新中心,究其首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抓住了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及相应的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进而占据了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和科技创新领先地位[1]。
我国高科技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高科技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一、我国高科技发展现状自1999年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 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通过计算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来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
贸易特化系数原是用于论证产品周期理论的一个指标, 该系数的变化反映的是产品在周期中由进口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到出口扩张阶段以及最后成熟阶段的进程。
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特化系数在短短几年内经历了从负到正的历史转变。
由此可见, 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快速、持续的提升, 我们的高技术产品正在得到世界市场的接纳和认可。
二、我国高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1.科技全球化加快了高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 这对于弥补我国技术这一生产要素的缺口, 利用几乎是不付费的后发优势, 迅速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优化和经济发展,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外资推动高科技发展随着科技全球化发展, 发达国家把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而我国诱人的发展前景也成为国外投资的热点。
近年来,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以中外合资为主要形式的外资型高技术企业群体在我国越来越多, 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国民经济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启动形成大量需求我国信息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全球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的地位已经形成。
我家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电子政务重大建设工程,加快了企业信息化,一批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设备和关键软件系统的产业化,提升了我国信息建设的基础和水平,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激发了社会对信息、产品、服务等的需求,加快了我国高科技的发展进程。
三、我国高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1.我国科技体制面临极大挑战。
我国科技转化率一直不到2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罗淑荣老师(科学技术与社会)1、你认为21世纪中国能成为科学中心吗?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一直在不断地转移,过去几百年里,在一个时期往往是一国独占科学中心宝座,而未来很可能会形成多个中心。
中国如能抓好用好当前的机遇,一定能崛起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
从科技中心的转移历史来看,科技中心转移的开放往往是,这个地区或国家由于战争或革命得到特殊的条件,人们的思想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解放,然后出现了大规模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智力的引进,充分利用先进地区和国家的科技成果推动这个地区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和政府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能够对科教这一比较长远才能有效益的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能够为科学家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和研究环境。
我国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的思想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我们敞开国门从国外引进一大批科学技术、发明、生产线和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教育科技的重视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最近,党中央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政府吸取先进国家在科技和经济结合方面的经验,科技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转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等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科技的振兴,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预言下个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把这个预言变成现实,更需要我们保持国内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的和谐,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真正地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2、科学社会建制的完善与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关系。
所谓社会建制,即某种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活动因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被社会认可,成为一个特定的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有自身特点的社会组织形式、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等。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下,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这些机遇和挑战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社会、环境和政治等多个层面。
下面将详细阐述我国面临的一些重要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1.全球市场扩大: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了巨大机会,推动了经济增长。
2.创新和科技发展: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加大创新和科技投资,中国也正在创新和科技领域取得长足进展。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科研人才,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潜力,可以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挑战:1.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当前国际贸易摩擦日益严重,保护主义抬头。
这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应对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2.地缘政治风险: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需密切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变化,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环境和资源压力:现代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资源压力,这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需要加强环境治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4.内外部经济结构矛盾: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矛盾,包括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问题,这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了挑战,需要通过和创新来解决。
为了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继续推进开放:加快推进市场化,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
2.加强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研发,培育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提高人才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既面临了机遇,也面临了挑战。
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给中国带来了市场扩大、技术创新和国际竞争的机会,但同时也对中国的国内产业结构、环境与文化传统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总结出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市场机遇和竞争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之一是打破了国际贸易壁垒,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同时也成为了全球商品的重要消费市场。
中国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通讯技术的普及,使得中国各地区间贸易更加便利,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然而,全球市场竞争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挑战。
国外企业的进入使得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在技术、品牌和营销方面,中国企业需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全球市场的波动性也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性,特别是金融市场的风险会传导到中国市场,需要中国加强风险防范的能力。
二、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经济全球化使得科技创新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通过技术的传播和合作,中国能够更加快速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速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吸引了全球技术巨头的关注和投资。
然而,技术转移也带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一些国外企业滥用知识产权的诉讼风险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中国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和保护创新成果,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
三、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环境保护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源和产业链的全球整合,中国需要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中国提供了推动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机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和低碳产业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问题和对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全球制造业大转移和国际间技术转移的新趋势和新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技术转移,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产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不仅仅是技术引进,更为深刻的内涵是在于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掌握甚至创新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与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技术转移获得较大发展。
主要是以技术引进为主,几乎没有技术输出。
90 年代末至今,我国国际技术转移才真正踏入到正常轨道上来,不仅有技术引进,而且也有技术输出。
技术转移途径也呈现活跃和多元化的趋势。
一是有选择的引进。
引进当前我国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根据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布局按需引进。
二是通过合作开发、战略联盟等等技术转移方式,重在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开始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
我国从改革开放当初的“世界工厂”已开始逐步向“研发中心”转变,从“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经集聚入驻机构120多家,开拓国际渠道1000多条,组织高端技术转移、国际交流、行业交流等活动150多场,服务企业2000多家次,完成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转移和落地154项。
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标志着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内技术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国外技术走进来搭建了桥梁。
技术转移的这些新变化,极大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2015年4月21日至23日,“2015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于北京召开。
大会围绕“美好生态、舒适生活、健康生命、智能生产”四个方向组织了智慧城市、纯电动汽车、食品药品安全、新材料与3D 打印、未来医学与个性化健康管理等12个技术领域专场。
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历史小作文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历史小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近代世界科技中心转移自古类文明便断进步,科技发展更推动文明断向前。
2024经济生活中7个变化
一、全球经济重心将向中国转移中国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与全球化密不可分,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中国经济深深嵌入全球产业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
世界经济格局由此发生深刻变化,疫情下中国经济的表现以及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将看到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在全球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
同时,它也将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消费品到科技产品,中国的影响力将无处不在。
二、数字货币未来会成为主流货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货币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字货币具有诸多优势,如便利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等,到2024年将成为全球的主流货币。
数字货币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由于使用了加密技术,数字货币交易的安全性相较于传统货币更高。
数字货币具有便捷性。
通过移动设备,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无需依赖银行或第三方机构,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和时间。
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也备受推崇。
去中心化的系统能够避免政府和金融机构对货币的操控,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权益。
三、新能源产业将爆发式增长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风电、光伏、水电、氢能、核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势必将引领未来能源革命,促进制造、科技、消费等众多行业的价值链重构。
到2024年,新能源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期发展动力。
而这些新能源也势必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工智能将颠覆传统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像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梯。
它逐步将人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帮助人类解决许多问题,并在不知不觉中颠覆许多传统产业。
当代社会最引人注目的人工智能技术给服务、医疗、教育、金融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到2024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的覆盖范围将越来越广,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受到影响。
科技和中国现代化
科技和中国现代化现代化的历史本质上是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史,科技发现和技术进步带来了新的文明,现代工业和国家的兴衰。
中国现在展开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现代化进程。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中国在基础科学和技术发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名列世界前茅。
在载人航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第三代通信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制造业的繁荣。
16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把科技比喻成改善人类生活的关键。
目前,中国的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杂交水稻品种并被广泛种植,这不仅是中国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金钥匙,同时也促进了世界谷物产量。
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四个现代化做量化考虑,其中,科学技术现代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的实质,对于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的作用,进而正确制定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50年进程中的科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一是要优先发展科学技术。
二是要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
三是要正确理解何为“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军事上的战斗力;政治上的影响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科技的发展也改善了国民健康。
使中国人均寿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2006-2020)》,重点突出基础科学和科技前沿的研究,并优先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
我们在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方面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生物技术,农业,人口和健康方面的研究。
未来科技的发展要依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应用人才。
因此,政策的核心是如何吸引各个领域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带来创造性的想法。
在科技领域,我们加强机构改革,重视科学研究,分配公共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世界科技发展作用规律探索及启示
赵新力:世界科技发展作用规律探索及启示作者:赵新力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
但是主要依赖生产要素的数量投入带动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粗放型、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显。
结合世界科技发展作用规律研究,当前,必须坚持科技的支持和引领作用绝不动摇,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规律:要成为世界强国必先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技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每次科技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强国的兴衰迁变。
而从近代科技史来看,先有科学革命而后引发技术革命。
正是16—17世纪哥白尼到牛顿的科学革命思想,使西方成为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进而诱发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起源,从而使西方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从近300年来的大国兴衰来看,从英国到法德再到美国,无一例外先有世界科技中心的迁移。
美国之所以在一战之后迅速崛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世界科技中心——欧洲的科研环境被破坏,世界一流人才加速流入美国使之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同时也催生了一批世界级科研机构的成立。
第二规律:科技革命可以成就国家的百年兴盛。
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了西方百年扩张发展。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历时百年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资本主义在科技的支持下开始蓬勃发展,奠定了英法德等西方列强的百年地位。
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世界百年经济格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美国紧紧把握住这次机遇,建成了第一个火电站和汽车流水线,发明了第一架飞机和电报电话等。
正是这些标志性的创新发明发生在美国,使得美国迅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经济强国。
科技强国的中国路径
科技强国的中国路径作者:陈劲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7年第25期设计一条符合国国情的路径,力争在“转折点”处实现超越。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有全球视野,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紧紧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
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 世纪中后期以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世界科学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一些基础科学领域孕育着革命性突破,先进制造、清洁能源、人口健康、生态环境等重大创新领域加速发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应用型技术成为创新蓝海。
这些领域将持续涌现一批颠覆性技术,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技术路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变量。
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催生了以英、法、德、美、日等国为代表的科技强国。
目前,美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依然处于全面领先地位,德、日、英、法国处于第二方阵并在一些重点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的排名大致在20—30位。
但随着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迅速崛起,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东亚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提升,北美、欧洲、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全球创新格局正在被改写。
2006 年,我国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明确提出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
2012年,中国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当代中国如何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产生,此后出现了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局面,当时中国的科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没有产生近代的科学技术。
中国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方国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是由以下这几个条件融会在一起所形成的。
1、经济方面。
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压制。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体系的主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使中国商业发展的根基不足;中国既缺乏商业兴盛与科学萌芽的有效机制,也缺乏其兴起的思想土壤。
2、政治方面。
绝对皇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绝对的权力首先造成了人格奴性与精神的束缚,其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思想界的封闭和科学精神的匮乏。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不仅未在中国产生,也未能在欧洲之外的任地区产生的深层原因。
每一种权力都谋求一种稳定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在权力的协约中,规范性的法律产生,而其中特别是民法的产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资本主义商业有了最基本的保护。
而资本义的发展是近代科学产生的真正强大动力。
3、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落后,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以科举选拔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封建官吏为主要目标,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了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对外关系。
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中国式思维。
近代科学有两大基础,一是完善的形式逻辑,二是实证主义。
简单地说:科学=逻辑+实证。
遗憾的是,中国尽管有着领先世界的文明,但在这两个方面却是极度的匮乏。
自然辩证法 考试论述题
人与自然的二元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在已经过去的几万年时间里,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过程。
人类从史前时期的崇拜自然,到农耕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自然,再到21世纪初的和谐共处。
在当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似乎是主流思想。
马克思是十分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的,在其早期思想中就有关于主体性思想的论述。
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谈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3]而实践是人的活动,因此重视实践就必然会重视人,即重视人的主体性。
又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4]在这里,马克思不仅看到了人的受动性的一面(即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而且看到了人的能动性的一面(环境正是有人来改变的),看到了主客体的统一,并把其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把主客体分离的做法,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界之间,马克思历来是主张和谐相处的,认为人对自然决不能只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只是索取,更不能任意掠夺,而要实行“人道主义”。
有人针对马克思在《1844—1845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指责马克思只是把自然看作实现人的本质的手段,这是完全错误的。
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表现在“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的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5]其统一则体现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6]恩格斯也告诫人类:“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中国申论: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些机遇和挑战,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深刻地塑造着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国际地位。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正视并迎接这些机遇与挑战,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首先,新时代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逐渐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消费升级、人口红利等内部机遇也在持续释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突破,不仅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
然而,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伴随着各种挑战。
首先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挑战。
中国正面临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在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产业转移和就业问题,避免出现经济下行风险。
其次是生态环境挑战。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中国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全球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等外部挑战也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以应对这些外部挑战。
为了应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同时,还需加大对教育、人才、文化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此外,中国还需要加强与全球各国的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通过主动参与全球分工合作,以及建立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贸易和投资体系,有效应对外部挑战。
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国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杜德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
文汇报|杜德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当今世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高等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核心依托。
积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举措。
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首尔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
知识化与全球化这两大趋势正在重塑世界城市功能,重构全球科技和经济版图,加速形成全球创新网络。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城市,是世界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综合实力的代表,它预示着这个国家在世界分工体系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因此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国转变增长模式、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积极谋划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知识经济孕育科技创新城市一个城市的功能是指该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个城市具有多个功能,但不同功能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当其中一种功能占据主导时,该种功能就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承载着不同的城市功能,时代进步,城市功能的内容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直接融入到生产力之中,而且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科技与经济社会日趋融合,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复杂化和研发环节的逐步模块化,科技研发活动的独立化和产业化趋势日趋明显,科技研发正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并不断壮大。
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城市的功能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城市的主导功能。
由此催生出一种新的城市类型,即科技创新城市。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财富大幅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由过去单一经济结构的农业国,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排名提升到了世界第六位。
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和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面对21世纪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格局,我国应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跃升。
一、21世纪全球经济科技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1.科技进步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活动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比过去更加快捷,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跨国公司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在世界友好合作与科技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2.以高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经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展开了一场以提高国家综合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竞争,由此带来了三大成果:一是知识产业迅速崛起;二是高科技产品大量涌现;三是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提高(知识经济的构成总量在发达国家的GDP中已占到50%以上)。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
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辨证法论文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院系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二○一三年十一月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摘要:历史上世界科技中心发生多次转移。
研究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并不只为知晓那段辉煌的历史,为的是抓住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脉搏;创造和抓住新的机遇,不再错过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让自己的祖国在新的机遇和竞争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而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关键词:科技中心;转移;原因分析;中国机遇一、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介绍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20世纪)。
2、意大利曾经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个中心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上空弥漫着乌云,教会和骑士横行,人们愚昧无知,社会停滞不前,科学家被禁锢在牢笼里,科学的发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诬蔑,史书上把这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称为黑暗时代。
从13世纪开始,中国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
在这一段时期中,资本主义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开始萌芽,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反神学,出现思想解放高潮,并出现了一批号召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思想家,如《神曲》的作者但丁。
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地依靠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
例如,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
东方的科技成果产生了西方近代科学,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当时意大利的商业和航运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3、英国成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个中心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
这相当于我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
16世纪末,先进的德国爆发内战,先进的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国,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科学,在英国乃到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批准成立了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
17世纪,出现了著名科学家牛顿,他作为一个“跨世纪人才”,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这部著作以科学实验和观察事实作基础,但明显受欧氏几何体系的影响。
英国政府鼓励人们从事工具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作,出现了许多发明,其中,特别是推动了蒸汽机的出现,瓦特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和配套设备问题,将蒸汽机推进市场。
纺织机械技术和蒸汽机技术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然而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工业优势不断衰退,导致英国在科研开发的投入相对下降,再加上英国的学术界过分重视理论轻视应用、重视科学轻视技术的传统,英国在国际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滑。
4、近代科技的第三个中心是在法国这个中心的形成开始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进入高峰。
这一阶段,英国的经济仍然处于繁荣的状态,法国则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情况成为激烈的大革命场所,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宣传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出现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彻底反封建。
另一方面,在牛顿的学说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及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开创定量分析、创立燃烧氧化学说、推翻支配化学发展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的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在这段时期还产生了公制度量衡、科学教学制度和公立中学。
但是,法国的研究工作过分地学院式,教育制度培养的人才相当部分是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类型,不善于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再加上社会又过于动荡,影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
5.近代科技的第四个中心是在德国在19世纪后期,1875年—1895年的20年间,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世界的经济中心随之也转移到了德国。
在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德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
德国人不甘落后,大批德国人去英国和法国留学并且学成回国。
由于德国人重视理性、重视应用,德国政府重视知识,整顿教育制度,创办专科学院和大学,科教结合,聘请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学,开创教学、科研相统一的高教体系。
1839年后,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如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雅可比、高斯,发现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的物理学家欧姆,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的化学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学成立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后在英国人W.H.柏金发明合成颜料的基础上,对香料、颜料和医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学生霍夫曼。
德国特别注意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结合,出现一批善于应用科技成果于生产的企业家。
19世纪的欧洲大陆,德国科技和经济这时迅速超过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德国造就了一批克虏伯、西门子、詹斯这样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于一身的人才。
19世纪还出现了三大发现,即生物进化论、细胞理论和能量守恒,科学已经走向成熟,基础科学的研究明显地走到了生产前面。
6.世界科技的第五个中心在美国(20世纪)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的宪法中,明确了对科学技术的方针。
美国的领袖人物和历任首脑人物都重视科学技术,有的人本身就是科学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第三任总统杰弗逊。
美国政府很早就明确以教育带动科研,对教育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赠予美国一批大学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传统农业和机械院校。
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又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美国采取拿来主义,采用移民政策大批吸收人才,一批著名科学家被吸引到美国,如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费米。
40年代末,美国留下了不少来自中国的科技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经过很多努力才得以回国。
人们曾经将美苏在二次大战后的做法归结成美国抢人,苏联抢机器,可见美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美国政府利用战争中获得的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这一系列的措施导致了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文明,进一步领先进行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计算机(1940年)、空间技术(1957年)、微电子技术(1970年)。
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美国1929—1969年的4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表明战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
自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为特征,可以说,美国领导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生产技术为主导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为内容的高技术体系,并在80年代后期迅速地商业化和产业化,为美国赢得大量的利润。
尽管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地位相对日本、西欧有所下降,但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机会,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了新的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经济复苏,应该说,至今美国的经济仍是全世界经济活动中心之一。
这种状况还将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良性互动。
二、科学中心转移的原因分析许多学者指出成为科学中心之国家特质如下:公民对科学重视;教育研究体制与硬件先进,能吸引大量的人才;世界通用语言等。
在此笔者把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分为科学家队伍的素质因素和相应社会的环境因素两大类。
首先,就科学家队伍的因素而言,从历史看,法国在18世纪末逐渐淡出科学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影响的科学家集团老化。
从现实看,现代各国科学的发展也是越来越依赖于杰出科学家人数的扩大。
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科学家队伍的素质是影响科学中心新转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而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因而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国家科学家队伍素质高低的关键,那么一个国家在成为科学中心之前必须进入素质教育的中心。
总之,科学家队伍素质要提高就得注重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因而发展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
其次,笔者认为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思想,国家政策、教育,经济,创造精神四个方面。
各要素对科学中心转移的影响下文一一详述:1.思想。
科学中心形成及其转移的一切都是从“思想”开始,“思想”是其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
讲到“思想”也就等于讲到了“革命”,工业革命、政治体制革命。
在对近现代科学中心转移的研究中,人们普遍注意到工业革命的作用。
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前进道路中人们也同样注重对政治体制革命的研究。
2.国家政策和教育。
从国家的政策上来看,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引导世界科学中心的政策体系。
近年来,我国出入此点考虑,将科教兴国确立一项重大国策,在这一政策体系的支持下我国进一步加大教育和科研经费投人,加快装备高精尖科研设备,同时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应用科学、尊师重教的风尚。
这些都将营造出一个能托起科学家们去全力冲上世界科技顶峰的社会大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科研队伍的整体科研实力。
3.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技文化作为一国的上层建筑也受制于该国的经济水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国科学事业的腾飞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从而使得近年来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诸多学科甚至走在世界前列。
4.创造精神。
纵观世界科学中心四次大转移及近现代西方史就可知,其实科学一直是围绕着思想的,今天谁更具创造精神,今天谁就称霸科学的世界。
而这关系到整个民族科学事业的兴盛及其文明。
民族的创新精神,包括独创自立的科学战略、鼓励创造的科技政策和自由探索的学术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