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能量及其形式目标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能力培养
1. 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的能力。
2. 通过各种思考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等例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意图
第12课“能量及其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能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先从物体工作需要能量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理解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归纳出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让学生思考能量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本课内容是认识能量和能量的形式。主要包括观察能量驱动物体的现象,整理信息,归纳得知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并且通过实验体验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思考能量与生活的联系。
在“能量及其形式”一课中,教材从观察身边运动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工作的原因,继而对能量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推理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科学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在该课的唯一一个实验活动中,训练学生在制作和分析的基础上为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的科学认识;接着,在“有哪些形式的能量”的讨论中,教材及从正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了解“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也从反方向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将会怎样?”。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学生对“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的形成和再
认识。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能量的转换”,学生应该能够借助对于“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的理解,顺利地探究“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各种各样的能量”这一单元共安排了两课。“能量及其形式”是第一课,在这一课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车的运动和风车的转动来体现“物体工作需要能量”,首先通过讨论让学生体验和分析各种物体的运动需要能量,继而利用实验让学生深入体会能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教材还呈现电、
磁、热、光、潮汐等能量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思考“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训练其科学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主题人物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使水车转动的?”这一类问题往往存在于众多类似的生
活场景中,物体的工作与运动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的现象,很容易就会引起孩子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必然地,孩子们会思考“其它工作与运动的物体又是用什么驱动的呢?”“使它们动起来的原因一样吗?”所以教材安排了
第一个活动通过实验用不同的办法使小车动起来。让学生在开放的思考空间中,利用气球、橡皮筋、纸板等结构性的材料,反复尝试,同时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小车动起来都需要能量,不同形式的能量都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据此,又自然地引出一个新问题“能量到底有多少不同的表现形式呢?”就此教材安排了关于能量的不同形式的讨论,进一步促使“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在学生的大脑中
形成。教材除了按这种人们惯常的思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以外,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能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思考。
重点难点
经历观察、实验记录、整理信息、逆向思考等的研究,建立“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概念。
教学准备
气球、橡皮筋、木板小车等实验材料、视频影片等,有关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各种机械的图片。
问题你知道这些机械的名称吗?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吗?
引导这些机械物体都必须给它们施加力量才能运动起来,而这些力量就是能量。
目的通过直观的观察,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的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让小车动起来
导入(展示实验用的小木车)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可以给这个小车一点能量让小车动起来吗?
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讨论学生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实验设计。
引导我们要注意每一种让小车动起来的办法有什么不一样。实验各小组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制作活动,观察并记录。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学生在观察中风、磁、电等
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三、讨论
媒体出示课本图
引导在下面的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
讨论各小组进行讨论。
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引申除了这些能量之外,还有其他的能量形式吗?能量普
遍存在,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
目的进一步促使“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在学
生的大脑中形成,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能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