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五节 腰 痛
中医内科学
腰痛
疾病范畴 现代医学的脊椎、腰部软组织损伤、腰肌劳
损、骨质疏松、风湿、类风湿以腰痛为主 的病症,以及一些内脏疾病(如肾下垂、 多囊肾等)、内科和妇科疾病以腰痛为主 要症状者。
腰痛
病因病机
1.病位:
腰----肾之府 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督脉、
带脉关系密切 2. 初发多实(寒湿、湿热、外伤等)
辨证要点
辨表里虚实
表、实:病史短,发病急,疼痛剧烈,拒按, 多由感受外邪、跌扑损伤所致
里、虚:病史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喜按, 多有肾虚所致
腰痛
治疗原则
标本虚实
实证:外伤、外感多属实,祛邪通络为主(祛风、散 寒、利湿、清热、祛瘀)
虚证:劳役肾亏多属虚,补肾壮腰为主,兼养气血, 兼顾肝脾
腰痛
分证论治
1.寒湿腰痛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 痛处喜温。 兼次症:转侧不利,静卧痛势不减,体倦乏力,或 肢末欠温,食少腹胀 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 病机:阳气不行,寒湿留着于腰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培土制水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 补土制水,散寒渗湿 加桂枝、苍术温经散寒燥湿,加独活、牛膝 祛风湿、利腰膝,加杜仲、川断、寄生补肾壮腰
腰痛
分证论治
2.湿热腰痛 方解:黄柏、苍术辛开苦燥以清化湿热,绝其病源;
防己、萆薢利湿活络,畅达气机;当归、牛膝养 血活血,引药下行直达病所;龟板补肾滋肾,既 防苦燥伤阴,又寓已病防变。诸药合用,寓攻于 补,攻补兼施,使湿热去而不伤正。
加减: 热重加石膏、知母、栀子、车前子、木通等 湿偏重,伴身重痛、纳呆者,加蚕砂、木通
腰痛
分证论治
4.肾虚腰痛 方解:补肾益精、温肾壮阳、强腰益肾、滋养肾阴
腰痛(中医内科学)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概述】
概念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 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 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2)病史
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 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3)相关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0”、红细 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 疾病的诊断。
2)影像学检查:拍摄腰椎、既骼关节X线片或CT有助 于腰椎病变的诊断。
3)泌尿系相关检查:如血、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 检查等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腰痛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腰痛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腰痛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腰痛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腰痛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腰痛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刘某,男性,66岁。1987年10月19日初诊。 腰痛十余年,不耐远行久立,劳则痛增,卧则减轻,神疲乏
《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总结历代医家对 腰痛的论述,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 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使腰痛的辨治更为系统。
西医范围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 脊柱炎、肥大性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腰椎骨质 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椎间盘突岀症)、腰椎结 核、脊髓压迫症、脊髓炎、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 及某些内脏疾病(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囊肿、 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附件炎、前列腺 炎),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 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腰痛
中医内科学
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事 不节,以致肾之精气亏损,无以濡养腰府筋脉而发生腰痛。
3.跌仆闪挫
中医内科学
跌仆损伤,体位不正,或腰部用力不当,损伤腰肌、脊柱,均可使 腰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发为腰痛。
中医内科学
其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病位在腰,与肾及腰部经络相 关。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之阴阳亏虚,均可致腰痛; 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此,任、督、冲、带诸脉, 亦循布其间,诸经不利或失养,均可发为腰痛。
中医内科学
本方活血通络止痛。兼有风湿者,肢体困重,阴雨天加重,加独活、 秦艽祛风胜湿;腰痛日久肾虚者,兼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耳鸣、 小便频数,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熟地黄等强壮腰肾;跌仆闪挫 所致者,可加乳香、青皮行气活血止痛;瘀血明显,腰痛入夜更甚, 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以通络止痛。
2.湿热腰痛
中医内科学
证候: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 减轻,身体困重,口苦口黏,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病机: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
本方清利湿热,舒筋通络,强壮腰脊。小便短赤不利,口渴,舌质 红,脉弦数,为热象偏重,可加栀子、泽泻、猪苓以助清利湿热; 兼有外邪,身痛发热,可加柴胡、防风、独活、羌活以疏散表邪。
腰
痛
【学习目标】
1.掌握腰痛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 3.了解腰痛的中医适宜技术、预防调
护、转归预后。
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跌仆闪挫导致腰部气血 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部一侧或两侧疼 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学(5)【精选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腰痛腰酸,不耐久立,遇劳加重,时发时止,舌淡,脉细者,治疗可选用A.右归丸B.金匮肾气丸C.左归丸D.知柏地黄丸E.六味地黄丸【答案】A B2、下列哪些为感冒的特征A.恶寒发热B.鼻塞声重C.周身疼痛D.喷嚏流涕E.咳喘痰多【答案】A B C D3、癃闭与淋证的症状鉴别要点是A.排尿是否困难B.排尿是否涩痛C.排尿次数多少D.每日尿量是否减少E.小腹是否疼痛【答案】B D4、下列哪项不是心悸的临床特征A.心胸疼痛B.自觉心悸动C.惊惕不安D.脉象节律不齐E.胸闷气短【答案】A5、呕吐的基本病机是A.肝气犯胃,升降失调B.胃失和降,胃气上逆C.脾胃亏虚,运化失常D.饮食不节,食滞不化E.胃阴不足,胃失润降【答案】B6、胁痛的基本病机是A.肝郁气滞B.瘀血停滞C.肝络失养D.肝络失和E.湿热蕴结【答案】D7、肺痈初期的治疗方剂是A.苇茎汤B.银翘散C.如金解毒散D.加味桔梗汤E.沙参清肺汤【答案】B8、消渴下消肾阴亏虚证,若出现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用A.知母.黄柏B.益智仁.桑螵蛸C.党参.黄芪D.天冬.鳖甲E.附子.龙骨【答案】A9、内伤发热涉及的病变脏腑有A.肺B.脾C.心D.肝E.肾【答案】A B C D E10、痰饮的病理属性是A.本虚标实B.标实致虚C.阳虚及阴D.阳虚阴盛E.阳盛阴虚【答案】A D11、石韦散可用于A.气淋B.血淋C.劳淋D.膏淋E.以上均不可用【答案】E12、风寒犯肺证与寒痰阻肺证主要鉴别点是A.咳嗽B.痰白C.痰质稀D.气喘E.脉浮紧【答案】E13、阳水辨证属风水相搏者,其最佳选方是A.麻黄汤B.五苓散C.五皮饮D.越婢加术汤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答案】D14、中医治疗癌症常用的祛邪之法是A.理气除湿B.活血化瘀C.化痰散结D.疏风解表E.清热解毒【答案】A B C E15、下列各项,属于历代医家对肺痨以其症状特点而命名的是A.急痨B.劳嗽C.伏连D.尸注E.肺痿疾【答案】A B C E16、下列哪项除外,均为胃阴不足型呕吐的主症A.呕吐反复或时作干呕B.似饥而不欲食C.嗳气吞酸D.口燥咽干E.舌红少津【答案】C17、下列属于汗证的鉴别要点的是A.辨自汗.盜汗B.辨伴随症状C.辨标本D.辨病情轻重E.辨汗出部位【答案】A B E18、痉证的基本治疗原则是A.活血化瘀B.祛风散寒C.除湿通络D.平肝息风E.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答案】E19、下列属于瘀血头痛特点的是A.头痛经久不愈B.痛处固定C.刺痛D.舌紫暗E.脉细涩【答案】A B C D E20、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A.痰气相搏,气道被阻B.宿痰内伏于肺C.脏腑虚弱,气失所主D.痰瘀互结,肺失宜降E.邪客于肺,肺气不利【答案】A21、下列哪项贯穿肺痿发展的始终A.痰浊内阻B.肺虚有寒C.瘀血内阻D.气机阻滞E.肺津不足【答案】E22、关于眩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关于眩晕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称“眩晕”“眩”B.《金匮要略》用泽泻汤治疗眩晕C.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D.张子和提出“无虚不作眩”E.张介宾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答案】A B C E23、实证呕吐的证候类型有A.外邪犯胃B.饮食停滞C.肝气犯胃D.痰饮内阻E.脾胃虚寒【答案】A B C D24、颤证的病理因素主要有A.风B.火C.痰D.气E.瘀【答案】A B C E25、实证呕吐的证候类型有A.外邪犯胃B.饮食停滞C.肝气犯胃D.痰饮内阻E.脾胃虚寒【答案】A B C D26、聚证的基本治则是A.疏肝理气,行气消聚B.活血化瘀,软坚散结C.行气导滞,通腑泻实D.理气活血,祛痰消积E.攻补兼施,补虚消积【答案】A27、下列哪一项不是消渴的典型症状A.多饮B.多食C.多尿D.雀目耳聋E.身体消瘦【答案】D28、黄疸最重要的临床特征是A.皮肤黄B.尿黄C.目黄D.大便黄E.舌苔黄【答案】C29、下列关于厥证的预防调护,说法正确的是A.厥证的预防应避免情志过极,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中医内科学__腰痛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兼有风象而见咽喉肿痛,脉浮 数者,加柴胡、黄芩、僵蚕以发 散风邪。 湿热日久兼有伤阴之象者,加 二至丸以滋阴补肾。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3.瘀血腰痛
症状: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 或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持续 不解,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 ,痛处拒按,面晦唇暗,舌质隐 青或有瘀斑,脉多弦涩或细数。 病程迁延,常有外伤、劳损史。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l.外邪侵袭
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 ,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或暑 夏贪凉,腰府失护,湿热、寒湿 、暑热等六淫邪毒乘虚侵入,造 成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 腰痛。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若寒邪为病,既伤卫阳,又损 营阴,以致腰府经脉壅遏,络脉 绌细急而成。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5.湿热腰痛,其痛剧烈,弛痛烦 扰,痛处多热而喜冷拒按,每遇 暑热及腰部着热而加剧 6.腰痛甚者,常伴有夜卧不安, 烦躁不宁,情绪焦虑等症状。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病因病机】
一、病因 l.外邪侵袭 2.气滞血瘀 3.肾亏体虚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丹溪心法· 腰痛》
归纳腰痛的病因主要有:“腰痛主 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 积。”强调肾虚的重要作用。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七松岩集· 腰痛》
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 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 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
腰痛-中医---PPT精品课件
S 四妙丸:
S 二妙散:《丹溪心法》“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有气加气药,血 虚者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之”“姜汁调服”
S 三妙丸:《医学正传》“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 热”“空腹时用姜、盐汤送下”
S 四妙丸:《成方便读》“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肝肾不虚湿 热决不流入筋骨。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领苍术黄柏,入下焦而祛 湿热也。再加苡仁,为四妙丸。因《内经》有云,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主润宗筋,宗筋主束筋骨,而利机关也。苡仁独入阳明, 祛湿热而利筋络,故四味合用之,为治痿之妙药也”
S 原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 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 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S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S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S 尤在泾“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S 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S 原文:《备急千金要方》卷8:“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 背痛者,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 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S 组成: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独活、细辛、防风、肉桂心、秦艽
S 肾阳虚
S 主症:腰痛反复发作,隐隐作痛,酸软无力,遇劳加重, 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少腹拘急, 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S 病机要点: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S 补肾壮阳
S 方剂:右归丸
S 右归丸
S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 归3两、肉桂、制附子
中医内科学---腰痛
三、相关检查
(一)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 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 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 风湿等疾病的诊断;
(二)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 MR有助于腰椎病变引起腰痛的诊断
(三)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 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 尿系统疾病引起腰痛的诊断;妇科检查可 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
1、病因
寒湿 湿热
跌仆外伤 摒气闪挫 用力不当 体位不正
气滞血瘀
外 邪 着 腰
腰痛
肾 亏 体 虚
劳役损伤
先天不足、年衰、 久病、纵欲不节
长期劳役 超量负重
2、病机
病位: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 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 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
2、病机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 血运行不畅。
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 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
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 闭阻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
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 经脉不畅而生腰痛
2、病机
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
二、源流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 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 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言:“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 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 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 的发病、症状痛主湿热,肾虚, 瘀血,挫闪,有淤积”。
长期以来,由于腰痛机制不清,给腰痛诊断和 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尽管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 但目前认为最明确和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腰椎间 盘的退行性改变
中医内科学腰痛-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如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可加减祛 风散寒药物。
湿热腰痛方剂
瘀血腰痛方剂
如四妙散、龙胆泻肝汤等,可加减清热利 湿药物。
如身痛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可加减活血 化瘀药物。同时,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轻重 ,可进行药物剂量和药味的调整。
03 常见类型腰痛及其中医辨 证论治
寒湿型腰痛临床表现及治法
临床表现
睡眠充足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选择硬 板床,以维持腰椎正常生理曲 度。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影响 血液循环,不利于腰部肌肉和
韧带的修复。
工作环境改善以减少职业性损伤
调整工作台高度
根据个人身高调整工作台高度 ,保持站立或坐姿时腰部自然 挺直。
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 和靠垫
选择有靠背且能支撑腰部的椅 子,以及合适的靠垫,以减轻 腰椎负担。
注意事项
在推拿按摩过程中,要注意手法的轻 柔、均匀、有力、持久,避免过度刺 激和损伤皮肤。同时,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调整手法的力度和频率。
其他特色疗法如拔罐、艾灸等
拔罐疗法
拔罐是利用负压原理,将罐吸附于皮肤表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 肿止痛的目的。对于腰痛患者,可以在相应穴位上进行拔罐治疗。
治法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常用药物 有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等 。可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以 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肾虚型腰痛临床表现及治法
临床表现
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 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 ,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02 中医对腰虚腰痛
中医内科学--腰痛
2019/9/28
中医内科学
15
病证鉴别
?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 ? 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 ? 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
? 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 不同,应予区别。
? 2.腰痛与肾痹 ?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 ? 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
? 内伤不外乎肾虚,而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 虚而乘客,内外二因,相互影响,痹阻经脉,发生 腰痛。
? 诸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说:“腰痛, 精气虚而即客病也。”
? 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 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而痛。诚 如《景岳全书.杂证谟 ·腰痛》说:‘‘跌扑伤而腰 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 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 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
? 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经脉 不畅而生腰痛。
2019/9/28
中医内科学
12
? 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 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 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
第五节
腰痛
主讲 XXX
2019/9/28
中医内科学
1
学习提纲
2019/9/28
中医内科学
2
? 1.什么叫腰痛 ?哪些原因可引起腰痛 ? ? 2.试论腰痛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 ? ? 3. 腰痛与腰软如何鉴别 ? ? 4.腰痛与肾著如何鉴别 ? ? 5.腰痛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分几种证型 ?各证型的
2019/9/28
中医内科学
8
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第五节腰痛课件
. 8.如何预防腰痛的发生?腰痛的善后调摄应注意哪 些?
10/12/2023
中医内科学
3
概念
10/12/2023
中医内科学
4
定义
•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 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 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病因病机
10/12/2023
中医内科学
9
• 腰痛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基本病 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禀赋 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 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 经脉不通而致腰痛。
10/12/2023
中医内科学
10
病因
• 1.外邪侵袭 • 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
. 妇科检查可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
10/12/2023
中医内科学
17
辨证论治
10/12/2023
中医内科学
18
辨证要点
. 腰痛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 .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外
感症状;
.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 常伴有脏腑症状,多见于肾虚;
. 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定,瘀血 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 证机概要: 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代表方: 身痛逐瘀汤加减。本方有活血通络 止痛作用,适用于腰部外伤,瘀血阻脉,腰 痛如刺。
10/12/2023
中医内科学
25
. 常用药 .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廑虫活血祛瘀,疏通经
中医内科学:腰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6)临床加减: ➢ 阴虚火旺——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 腰痛日久,阴阳俱虚,阴虚内热——选用杜仲丸 ➢ 脾气亏虚,甚或脏器下垂——加黄芪、党参、白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代表方:身痛逐瘀汤
(5)方剂组成:秦艽、羌活祛风除湿;桃仁、红花、 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气血, 止疼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甘草调 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6)临床加减: ➢ 兼有风湿——加独活 ➢ 腰痛引胁,胸胁胀痛不适——加柴胡、郁金 ➢ 兼有血尿,尿色暗红或夹血块——加大蓟、小蓟、 白茅根,同时吞服三七、琥珀 ➢ 跌仆、扭伤、闪挫——加乳香、没药、青皮 ➢ 久病肾虚——加杜仲、续断、狗脊、桑寄生
1.3 概说——沿革
清代 ➢ 郑树珪·《七松岩集·腰痛》:“痛有虚实之
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 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 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热之所侵,闪 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 滞,不通而为痛”——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 实作了概括
1.3 概说——沿革
3.2 诊查要点——相关检查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B超等 ➢血液检查:血常规、类风湿因子、血沉、
肿瘤标志物等 ➢其它检查:尿常规、尿培养检查等
4.1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证:病程短,起病急,疼痛剧烈,痛
处拒按 ➢虚证:病程长,起病缓,反复发作,痛
势绵绵,痛处喜按
4.1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腰痛
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腰痛2017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腰痛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尤其对容易混淆的东西要下更大工夫搞清楚,基础要牢固,下面是店铺带来的`2017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腰痛,供大家参考借鉴!【概说】一、概念:又称“腰脊痛”是指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沿革1、《内经》首先提出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2、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
【病因病机】1、病因:分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主要有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等2、基本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于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3、腰为肾之府,欲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
4、发病机理:外感——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内伤——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外伤——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而痛【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
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等相关病史。
二、病证鉴别——腰痛与肾痹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别腰痛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二、治疗原则: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辩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中医内科学腰痛已完成PPT
—加独活、秦艽、狗脊; 活血化瘀药可用于腰痛的不同证型,但疾病不同的阶段,所选取药物和用量应有别。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加减: 若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可加熟附片、细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
伴有外感症状;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
程缠绵,常伴有脏腑症状,多见于肾虚;
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
定,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二、治疗原则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 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 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为主; 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 兼顾肝脾; 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 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 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 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 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得, 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 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 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对于腰痛治疗,清代李用梓《证治汇 补·腰痛》指出:“治惟补肾为先,而后 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 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 补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 急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临证备要]
1.善用活血化瘀药物。活血化瘀药可用于 腰痛的不同证型,但疾病不同的阶段,所选 取药物和用量应有别。初发急性期,常选用 小剂量的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温通血脉; 病情相对缓解期,可加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剂 量与作用;腰痛日久,屡次复发者,可活血 化瘀配合搜风通络的药物,如桃仁、红花、 三七、莪术、虻虫、水蛭、蜂房、全蝎、蜈 蚣等。
中医内科学——腰痛(已完成)课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
伴有外感症状;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
程缠绵,常伴有脏腑症状,多见于肾虚;
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
定,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10/13/2019
二、治疗原则
10/13/2019
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
湿热
木瓜、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
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
腰脊
加减: 若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
—加栀子、萆藓、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
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于,手足
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
酌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
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节 辨证论治。
10/13/2019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2.体虚年衰 3.跌仆闪挫
筋脉痹阻 腰府失养
腰痛
[病因病机]
10/13/2019
10/13/2019
二. 病机 1.病位:肾及诸经脉 2.病机关键:经脉痹阻,腰府失养
10/13/2019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0/13/2019
2.湿热腰痛 主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 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舌脉: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本方有清利湿热,舒筋 通络,强壮腰脊作用,适用于湿热壅遏,经脉不 舒,腰脊疼痛。
10/13/2019
1.寒湿腰痛 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 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 利。 治法: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本方有温中、 散寒、化湿作用,适用于寒湿闭阻经脉而致腰 脊疼痛之证。
中医内科学-腰痛
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 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54
方药: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方 温养命门之火。
熟地、山药、山茱萸肉、枸杞子 培补肾精,是为阴中求阳之用。
55
杜仲强腰益精,菟丝子补益肝肾; 当归补血行血,诸药合用,共奏
温肾壮腰之功。 偏阴虚者以左归丸为主方
56
中用地黄、枸杞、山茱萸肉、龟 版胶以填补肾阴;配菟丝子、鹿 角胶、牛膝以温肾壮腰。若虚火 甚者,可酌加大补阴丸送服。
66
【结 语】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的常见 病,多以肾的虚损为本,感受外 邪、跌仆、闪挫为标。
67
治疗时除散寒祛湿、清利湿热、 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 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 的目的。
68
3
【医论】
腰痛一病,古代文献早有论述,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 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 矣。”说明了肾虚腰痛的特点。
4
《素问·刺腰痛》认为腰痛主要 属于足六经之病,并分别阐述了 足三阳、足三阴及奇经八脉经络 病变时发生腰痛的特征和相应的 针灸治疗。
5
《内经》在其他篇中还分别叙述 了腰痛的性质、部位与范围,并 提出病因以虚、寒、湿为主。
63
【预防与调摄】
1.避免寒湿、湿热侵袭,勿坐卧 湿地,勿冒雨涉水,劳作汗出后 及时擦拭身体,更换衣服,或饮 姜糖水驱散风寒。
64
2.坐、卧、行走保持正确姿势。 3.勤做松弛腰部肌肉的体操。劳
逸适度,节制房事,勿使肾精亏 损,肾阳虚衰。
65
4.不可强力举重,不可负重久行。 注意避免跌、仆、闪、挫。
48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
49
方解:
中医内科学腰疼
[预防调护]
1.预防腰痛,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 正确的坐、卧、行体位,劳逸适度,不可 强力负重,避免腰部跌仆闪挫。 2.避免坐卧湿地,暑季湿热郁蒸时,亦应 避免夜宿室外,贪冷喜凉。涉水冒雨或身 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红糖茶 ,以发散风寒湿邪。
二、病证鉴别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 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 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 痛,疼痛的部位不同,应予区别。 2.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 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 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三、相关检查 1.诊断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血常规、 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 风湿因子等 2.诊断腰椎病变——拍摄腰椎、骶髂关节 X光或CT片 3.诊断泌尿系统疾病——血、尿和泌尿系 统影像学检查 4.妇科疾病——妇科检查
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山药 、龟板胶——滋补肾阴; 菟丝子、鹿角胶、牛膝——温肾壮腰,阳 中求阴。 加减:肾阴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 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化裁; 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 热者,可选用杜仲丸。
(2)肾阳虚 主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 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 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咣白,肢冷畏寒 。 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本方有补肾壮腰,温养 命门火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筋脉失于
《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 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 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 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 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得,腰 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 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 痛常见的病因 补·腰痛》指出:“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 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 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 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 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药
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木瓜、
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川牛膝通利筋脉,引 药下行,兼能强壮腰脊。
加减 若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加栀子、 萆薜、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 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 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 酌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 2013-6-14 意滋阴而不恋湿。 中医内科学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转归预后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预防调护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预防腰痛,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确
的坐、卧、行体位,劳逸适度,不可强力负 重,避免腰部跌仆闪挫。避免坐卧湿地,暑 季湿热郁蒸时,亦应避免夜宿室外,贪冷喜 凉。涉水冒雨或身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或 服用生姜红糖茶,以发散风寒湿邪。 急性腰痛,应及时治疗,愈后注意休息调养, 以巩固疗效。慢性腰痛除药物治疗外,注意 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护,避免腰部损伤。 避免劳欲太过,防止感受外邪,经常活动腰 部,或进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极拳等医疗 体育活动,有助于腰痛的康复。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 击搏,故腰痛也。”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留着,劳役 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并以突然发作者,称卒 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腰痛。 《丹溪心法。腰痛》谓:“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 有痰积”。 《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 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 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 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 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 作了概括。 《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总结历代医家对腰痛的论 述,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 痛等,使腰痛的辨治更为系统。 对于腰痛治疗,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 腰痛》指出:“治 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 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义。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温阳补
肾,强壮腰脊;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 子滋阴益肾,阴中求阳。
加减 肾虚及脾,脾气亏虚,证见腰痛乏力,食少
便溏,甚或脏器下垂,应补肾为主,佐以健 脾益气,升举清阳,加黄芪、党参、升麻、 柴胡、白术。 如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青娥丸,补肾 治腰痛;房劳过度而致肾虚腰痛者,可用血 肉有情之品调理,如河车大造丸、补髓丹等。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证治分类
1.寒湿腰痛 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
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 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本方有温中、散 寒、化湿作用,适用于寒湿闭阻经脉而致腰 脊疼痛之证。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廑虫活血祛瘀,疏通经
脉;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行气活血,通络止 痛,祛瘀消肿;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并能强 壮腰脊。
加减 若兼有风湿者,肢体困重,阴雨天加重,加独活、
秦艽、狗脊; 腰痛日久肾虚者,兼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耳鸣, 小便频数,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熟地黄; 腰痛引胁,胸胁胀痛不适,加柴胡、郁金;有跌仆、 扭伤、挫闪病史,加乳香、青皮行气活血止痛; 瘀血明显,腰痛入夜更甚,加全蝎、蜈蚣、白花蛇 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病பைடு நூலகம்鉴别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 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 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 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
不同,应予区别。 2.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 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 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腰痛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基本病
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禀赋 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 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 经脉不通而致腰痛。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病因
1.外邪侵袭 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相关检查
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规、抗溶血性链
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 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的诊断; 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有助于腰椎病变的 诊断; 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尿检查和泌尿系 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妇科检查可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2.湿热腰痛
主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
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 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本方有清利湿热,舒 筋通络,强壮腰脊作用,适用于湿热壅遏, 经脉不舒,腰脊疼痛。
中医内科学
2013-6-14
病机
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
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 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 行不畅。 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遏卫 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 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 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 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经脉 不畅而生腰痛。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概 念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定义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
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 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 病证。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源流
腰痛一证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论述。
《素问· 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
或暑夏贪凉,腰府失护,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 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腰痛。湿性黏滞,所以感受外邪 多离不开湿邪为患。 2.体虚年衰 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役负重,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 或房事不节,以致肾之精气虚亏,腰府失养。诚如《景岳全 书· 杂证谟· 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 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斫丧, 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3.跌仆闪挫 举重抬舁,暴力扭转,坠堕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 摒气闪挫,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瘀 血留着而发生疼痛。
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素问· 刺腰痛论》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 以及奇经八脉为病所出现的腰痛病证,并介绍了相应的针灸 治疗。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肾著之病, 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 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 与治法。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干姜、桂枝、甘草、牛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茯
苓、白术健脾渗湿;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肾壮腰。
加减 若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可加熟附片、
细辛; 若湿邪偏胜,腰痛重着,苔厚腻,可加苍术、薏苡 仁; 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而兼 见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等症,宜独活寄生汤加附 子。
第五节
腰 痛
主讲 XXX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学习提纲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1.什么叫腰痛?哪些原因可引起腰痛?
2.试论腰痛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 3. 腰痛与腰软如何鉴别? 4.腰痛与肾著如何鉴别? 5.腰痛的诊断要点是什么?分几种证型?各证型的
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方药是什么? 6.腰痛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除中药内服治疗外,还可用哪些方法治疗腰痛? 8.如何预防腰痛的发生?腰痛的善后调摄应注意哪 些?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
主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
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 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本方有滋阴补肾, 强壮腰脊作用,适用于肾阴亏虚,腰脊 失于濡养,腰痛绵绵,五心烦热。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外
感症状;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 常伴有脏腑症状,多见于肾虚; 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定,瘀血 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认为,腰痛是由于…肾经虚,
范围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
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 病变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主要症 状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如因外科、妇 科疾患引起的腰痛,应参照相关教材辨治, 不属本节讨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