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十善具体是什么
【一钵法师】:五戒十善可免灾
【一钵法师】:五戒十善可免灾
【一钵法师】:五戒十善可免灾
(2014-01-12 09:31:00)
分类:佛经大全、论典、律学、密咒
作者:一钵法师
什么是五戒?五戒是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
众生持好五戒可免灾难。
世界灾难的来源皆因人类的贪欲而造成的,因人有欲望,有贪欲,就会为了钱,为了名利而奔波,就会争利。
人们为了争利不守五戒就会起惑造业,因为众生所造的恶业增多,所以这个世界才出现这么多的种种的灾难。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起惑造业就要受报,佛法讲因果,种什么因就接什么果,如果我们不起惑,就不会造业,也就不会受报。
所为起惑就是因为众生的心起了贪欲的妄想,为了满足其贪欲就会造业,你造了杀业,就会得病或减损寿命;若是造了偷盗的业,就会有贫穷的果报;要是犯了淫欲的戒,就会有骨肉分离的果报;说谎话打妄语的人,就会有眷属斗诤的因果报应。
这个世界的众生若是都不搞杀盗淫妄的事情,这个世界人类的素质就会变得很好,大家都吃素不杀生,就会感召这个世界减少地震、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如果人们都持五戒,这个世界的人们的素质道德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人心都变善变好了,所为一切唯心造,人心都行善、作善、思善,
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就会和谐,自然界的灾难就会化解,这是人们的善心所造啊。
所以人类持好五戒可以避免自然界了的灾害发生。
一钵师父原创。
十善
十善来源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
“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
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
“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
“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
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
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内容十善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
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
中四名口业。
后三名意业。
业者。
事也。
若持而不犯。
则为十善。
若犯而不持。
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
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
十善分上中下。
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
善因感善果。
恶因感恶果。
决定无疑。
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
已于五戒中说。
绮语者。
谓无益浮词。
华妙绮丽。
谈说淫欲。
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
谓向彼说此。
向此说彼。
挑唆是非。
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
谓言语粗恶。
如刀如剑。
发人隐恶。
不避忌讳。
又伤人父母。
名大恶口。
将来当受畜生果报。
既受佛戒。
切莫犯此。
悭贪者。
自己之财。
不肯施人。
名之为悭。
他人之财。
但欲归我。
名之为贪。
嗔恚者。
恨怒也。
见人有得。
愁忧愤怒。
见人有失。
悦乐庆快。
及逞势逞气。
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
不信为善得福。
作恶得罪。
言无因果。
无有后世。
轻侮圣言。
毁佛经教等。
然此十善。
总该一切。
若能遵行。
无恶不断。
无善不修。
恐汝等不能体察。
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
无违无逆。
委曲宛转。
劝令入道。
断荤吃素。
持戒念佛。
求生西方。
了脱生死。
父母若信。
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6-17 0:16:12繁體版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1990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年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
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我发表主题演说。
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的心得。
’“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大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呢?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
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
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
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
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
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
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提升精气神方法
精气神重要性→提升精气神方法→精气神用何处
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谓:“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其道。” 书中还归纳出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一者,少语言,养气血;二者,戒色欲, 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 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此七者强调了“慎 养”:但由于气是流行于全身、不断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当地运动,促进 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做每人每天十分钟精神产品,目的是促使我们做自己的教化线,看透生 命中点点滴滴事件的规律,形成自己一人一文明的教化系统,只有做教化线 ,才能长久的存在和兴盛,持续地利益他人,点亮他人,
就像《论语》,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弟子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件, 传递了事件中蕴含的道理,教化和指导了农耕时代两千多年,现在我们仍然 从中受益。
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 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 具体体现。古人很重视人的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得神者昌,失 神者亡。”因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中医治 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 神气的,预后不良。这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程
Page 19
5%
每天遇到 的事件
Jul 2017
CTI
5%
每天讲/ 分 享十分钟
公开 © 云思维研究院 2017. 版权所有
三、操作步骤
3.1:每个人找自己每天遇到的,发生在身边的时事/大事/小事,或 者历史上的事等,选一件事,用天盘罗列出来;
感悟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一、我看五戒十善常在电视上看到古装戏中的和尚,和尚中的长老说些很难懂的话,知道了佛教。
我那时还小的时候,常以为佛教是个让人遁世,无所作为,但只让求得人心安宁的教派,属于心灵寄托的一种。
看到周围的人求神拜佛,求吉利,求平安,求福贵,甚至求儿子、、、、、、看到这些不产生这样的思想也难。
我看到人们在做错事的时候去观音菩萨面前忏悔,看到那些曾经的不孝子在父母过世后才心有恐慌的祭拜,我几乎就只想起了一句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其实人越长越大,有些事情就不自觉的接受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可用科学解释的现象,还有那些因果的道理。
我从小就看着身边的人信佛,所以在诸多的教门中我只是听过佛教的一些理论、经文和思想,其他的到现在也还是不了解半两。
我原以为五戒十善只是那些和尚才要去遵守的清规寺律和要做的事,与我们压根就不靠边的事,随着阅历学历的增长,虽说不上我全然接受了它,但是多少还是会认同,记得堂上老师讲的一句话: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去取笑别人。
我认为就是这样的。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一、不杀生。
这个常常让人想起我“我佛慈悲”的话来。
我们做不到天下众生皆平等,爱一切的生灵万物,可是我们至少要努力做到不滥杀呀。
纵观当今世界,单一个“吃”字,人类让多少的物种数量锐减,消失,更不论为了私利去搞破坏。
我不能把不杀生上升到一种很高的境界,我只是希望人们能认识到,不杀与大自然的和谐,尽量做个仁者。
二、不偷盗。
我觉得这个是人人都要遵守的,不说佛,从法律和社会的安定来讲,这也是不被允许的。
说不盗配智,我就会想起毛泽东不盗的故事,这是很有说服力的故事,不但不盗,而且别人盗来的也不吃,谓:“与此同罪。
”这是个良好的人格。
三、不邪淫。
我们是凡人,情欲之事在所难免,但是要有个度。
如男子做出冒犯他人妻女,到处拈花惹草,只求消遣不负责任的事,当真不能算是男人;如女子不洁身自爱,到处献媚,这种也只是害人害己的东西而已,根本不值得有人去爱。
佛教的道德伦理解读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
佛教的道德伦理解读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强调修行者应遵守一系列道德准则,旨在培养人们的善心和智慧。
其中,五戒与十善是佛教道德伦理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
本文将对佛教中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进行解读,探讨其对于个体以及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五戒与十善的概念解析1.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这五条戒律是在修行者的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不杀生是要求人们不伤害他生,包括动物;不偷盗则是要求人们不具有私欲和贪婪之心;不邪淫强调了节制欲望,维护人们的家庭幸福;不妄语指的是不说假话或引发误解的言辞;而不饮酒则是为了避免酒后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理智。
2. 十善十善是佛教中更为详细和全面的道德规范,分为三业:身业、口业和意业。
具体来说,十善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舍财、不恶念、不瞋恚和不慳贪。
通过这十条准则,佛教倡导修行者从身体、语言和心灵上追求真善美,塑造一颗清净的心。
二、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1. 培养善心和悲悯心遵守五戒和十善的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的善心和悲悯心。
不杀生和不偷盗教导人们尊重生命和财产,培养出同情心;不邪淫和不妄语强调了真诚和责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饮酒则是为了保护身心健康,提高警觉性。
通过遵守这些道德准则,人们可以树立善意,并通过自身的行为体现出慈悲和爱心。
2. 增进个体的修行境界遵守五戒和十善不仅对外部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个体的修行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贯彻五戒和十善的实践,修行者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内心的境界。
通过不断修行,人们可以达到净化内心的目标,逐渐超越欲望的纷扰,培养出智慧、慈悲和力量,从而更好地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3.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五戒和十善的实践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些道德准则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将得到提升,恶性行为和犯罪事件也会减少。
五戒十善与三纲五常
第一次小组讨论资料整理陈志豪12314043内容: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绮语(花言巧语讨好别人);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三纲指三种儒家认定的人道关系的原则:孝、忠、贞。
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目的:佛陀制戒,目的在防非止惡。
五戒十善為做人處事的準則,以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進而超凡入聖。
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
受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善神守護,若能受持滿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守護。
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即可解脫。
因此持守五戒,具有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成佛種智之殊勝功德。
主要是佛教弟子为了自身的修行而自我遵守的一种道德准则,目的是为了超凡入圣。
三纲五常则是儒家的统治工具,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制定的社会道德标准,除了士大夫,被统治的民众同样需要以三纲五常为标准。
积极入世,维护世俗统治,达到社会稳定统治安定的作用。
自孔子倡名教,经孟子、董仲舒的发展,到朱子开理学,三纲五常成为世俗一般道德标准兴盛于宋明。
其出发的角度由初始已是立足于社会的层面。
作用:五戒十善有消極和積極二面。
身業方面,不僅不殺、不盜、不淫,進而能護生、布施,即獲身業清淨。
口業方面,不僅守口如瓶,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進而能以誠實語、和諍語、質直語、柔軟語,待人接物,規過勸善,即獲口業清淨。
意業方面,不僅防意如城,不貪、不瞋、不癡,進而廣行布施,慈悲濟世,體解因緣、心性妙法,即獲意業清淨。
三纲五常的作用:消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略述八关斋戒
略述八关斋戒略述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
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
'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
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一、不杀生戒-戒经所载: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飞蠕动,微细昆虫,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杀害。
杀害的方法,有自己亲自拿刀、枪等杀器,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杀害,又有看到他人去伤害物命,内心生起欢喜的,都是违犯杀生的戒法。
因此,禁止杀害众生的恶行,名为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银贵重物品,下至一针一草,不可不与而取,不论是佛教寺院的三宝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无理的强夺,或偷窃,或诈取等等,都是犯偷盗戒。
能远离偷盗的过患,不偷窃强夺,名为不偷盗戒。
三、不淫戒-即完全禁止淫欲,此戒与出家戒同,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故经云:'为在家人制出家法',是为不淫戒。
四、不妄语戒-即禁止说谎话,摄口四善业戒。
五、不饮酒戒-即禁止饮酒。
因酒醉时,神志昏昧,会做出杀盗淫妄等糊涂的事。
六、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华丽服装,不观玩歌舞伎乐-即面上不涂脂粉,不将香水涂身,也不可带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要往观歌舞伎乐(包括电视歌舞节目),或到娱乐场所去。
七、不睡卧高大床褥-不可睡卧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八、不非时食戒-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可吃饭,即过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项是属于戒法,第八项是属于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这八戒斋,是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五戒十善是什么意思?
五戒十善是什么意思?五戒就是: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不杀生。
学佛的人,应当吃素,爱惜生命。
凡是动物,都知道疼痛,都贪生怕死,不可杀害。
若杀而食之,就造了一件杀业,来生后世,必被他杀。
不偷盗。
凡是他人的财物,未经许可,不可私自拿取。
偷轻物,则丧失自己的人格;偷重物,就会害人身命。
偷别人的财物,好像得到了便宜,实际上折了自己的福寿;失去自己命中所应该得到的,比所偷的还要多上许多倍。
如果是用计谋取,或者是以权势威胁强夺,或者是为人管理财务作弊贪污,都叫做偷盗。
偷盗之人,必生浪荡的败家子;廉洁的人,必生贤良的好儿郎。
不邪淫。
凡不是自己的妻室,无论贤良卑贱,都不可以与她行淫。
行邪淫就是败坏人伦,就是以人身行畜生的事。
现生已成畜生,来生便做畜生了。
世人以女子偷人为耻,不知男子邪淫,也与女子一样。
邪淫的人,必定生不贞洁的儿女;谁愿自己儿女不贞洁?自己既以此事行之于前,儿女禀承自己的气分,决定难以正而不邪。
不但外面的美色不可淫,即使是夫妻间的正淫,也应当有所限制,否则不是夭折,就是残废。
贪房事的人,反而不易生儿女;即使生,也难以养大成人,即使成人也会孱弱无所成就。
世人以行淫为乐,不知乐只在一刻,痛苦却牵累一生并殃及子女及孙辈。
不妄语。
是言而有信,不虚妄。
妄语,即说话不真实。
话既不真实,心也就不真实,就会大失人格。
以上四件事,不论在家出家,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过。
因为体性就是恶的。
然而不受戒的人,一层罪过。
受戒的人,两层罪过。
在作恶事的罪上,又加一层犯戒的罪。
若持而不犯,功德无量无边。
千万要自勉啊!不饮酒。
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
饮酒令人颠倒昏狂,胡作非为。
以及葱韭薤(音械,就是小蒜)五种荤菜,气味臭秽,本身也不清洁。
五辛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能够见到葱、韭、大蒜、小蒜,这些东西因为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吃了后口臭。
熟吃发淫,生吃增恚。
十善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佛教思想简介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①把世界上的东西分作两类
有情(众生)
无情(没有生命或有生命而无性情)
器界:有情众生所依持之国土、器物 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各有太阳与月亮、 星星等,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 瞻部洲即地球、北俱卢洲)等; 一佛土:1000小世界为1小千世界;1000小千世 界为1中千世界;1000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 为1佛土,为1佛教化之域。 三界:欲界(6层,皆有男女、饮食之欲)、色界 (18层,有身、器形色,但无欲)、无色界(4层, 无欲无身无形色)。
六道轮迴
③六道处于川流不息的轮迴之中,叫六道轮迴。
轮迴:轮指车轮,迴指运转,轮迴指众生之生死流
转,永无终期。
众生居住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人是六道之一,又在三界中的欲界,处于种种痛
苦之中,故讲四谛。
↗天:天神,空死坠、水火风三灾等 三 ∕人:八苦 等 善 ∕修罗:魔神,天人鬼畜各随其类 道 六道 -------------------------------------------- ﹨畜生:苦役、充食、人杀 三 ﹨饿鬼:恐怖、饥渴 恶 ↘地狱:火坑、坚冰、刀山等 道
(9)名色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 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 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 依存于(10)识。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 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 西。识对境(认识物件)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 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 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 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 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 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发扬佛教十善精神
学诚法师:发扬佛教十善精神发扬佛教十善精神可以造福社会人群(资料图)佛教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于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人际的友善、社会的和谐。
“十善”是佛教的重要内容,大家只有真正了解,才能深入理解,进而产生信解,发扬十善精神,造福社会人群。
一、什么是十善佛教提倡的十善,即是规范我们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十条基本原则,包括:一、不杀生:不害一切物命,爱护生命;二、不偷盗:不窃取他人财物,保障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的安全;三、不邪淫:不做邪淫欲事,令内心端正,让家庭稳定、和乐;四、不妄语:不起虚言诳惑他人,诚实守信;五、不离间语:不向两边说是谈非而令他斗诤,说和合语,相互和睦;六、不恶口: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说柔和语,不损恼他人;七、不绮语:不以矫揉造作的言辞来博取他人的好感,言语端肃、正直;八、不贪欲:不贪着情欲尘境,少欲知足,身心安适自在;九、不瞋恚: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内心柔和、慈悲;十、不邪见: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应相信因果、明辨是非,懂得缘起的道理。
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行为的美化;不妄语、不离间语、不恶口、不绮语是语言的美化;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是心灵的净化。
二、十善重要地位就原始佛教的原义而言,十善业是世间善行的总称,是死后不堕恶趣、往生天道的条件。
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七讲到:“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又《中阿含经》卷三记载:“此十善业道,白有白报,自然升上,必至善处。
”至大乘佛教时代,进一步提出了“十善为总相戒”的说法,赋予十善更重要的意义。
《大智度论》卷四十六云:“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由此,十善含摄一切戒,是规范我们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总则。
大乘佛教还把十善视为出世间善行的基础,如《华严经》卷三十五所载:“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成独觉乘。
修六和敬
修六和敬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
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六和:六度:"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S]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
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
第三是忍(Kh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第五是禅定(Samqdhi)即打坐参禅。
第六是般若(Pa``q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1、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总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
2、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度(羼提波罗蜜):谓菩萨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
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
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罗蜜):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
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昧无知(无明)。
(任杰)"。
佛门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五戒】谓戒有五也。
一不杀。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在家人受。
则云邪淫。
若出家人受。
则云离非梵行缘。
一切都断故)。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
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
1.不杀生戒“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2.不偷盗戒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
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
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
3.不邪淫戒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
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
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
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
4.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
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
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
5.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
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
五戒十善是什么
五戒十善是什么
五戒和十善是佛教中重要的伦理规范和修行指导。
它们是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道德准则,旨在帮助人们远离恶行、培养善行,提升心性和修行进程。
五戒(Wu Jie)是指佛教中的五条戒律,即:
1.不杀生:不伤害、不杀害其他生物,尊重生命的价值。
2.不偷盗:不盗窃他人的财物,以诚实守信的态度面对人与
物。
3.不淫欲:不追求肉体上的欲望,保持纯洁的身心。
4.不妄语:不说谎、不造谣、不恶语诋毁他人,保持真实、
和谐的言辞。
5.不饮酒:不沉溺于酒精,保持清醒的心态。
十善(Shi Shan)是指佛教中的十种善行,即:
1.不杀生:尊重生命,不伤害其他生物。
2.不偷盗:不窃取他人财物,守法守规。
3.不淫欲:避免放纵、贪求肉体上的欲望。
4.不妄语:口不虚言,言论真实、和善。
5.不恶口:避免恶言诽谤,发言友善、体贴。
6.不綺語:避免浮夸、虚假的言辞。
7.不贪婪:不迷恋财物,满足而知足。
8.不嗔怒:不生气、宽容待人。
9.不邪淫:保持忠诚、合法的性关系。
10.不戏谑:避免取笑他人,言行谦和。
五戒和十善的遵守有助于净化人们的身心,培养善行和正念,促进自身的修行进程。
通过修持五戒和十善,佛教徒可以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培养智慧、慈悲、忍辱等善巧行为,逐渐远离痛苦、陷入纷争和烦恼,实现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五戒十八善和生活的好处
五戒十八善和生活的好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不饮酒(不能喝醉干糊涂事)十八善如下:不贪:不能有任何贪心。
不嗔:不能发脾气。
不痴:要相信因果报应。
不杀生: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
不邪淫:具有物质享受过分,具有诱惑贪嗔痴,具有夫妻除外的关系,具有刀兵劫,皆是邪淫不偷盗:不能有占便宜的念头不妄语:不能为自己利益打妄语不恶语:不能说话伤害他人的心(玩笑慎开)不两舌:不能挑拨离间,不能陷害他人不绮语:不能口腹蜜剑,不能花言巧语,不能假慈悲,不能邪思语不怨: 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满腹怨言,不能思过去忆未来,不能发誓言不怒:不能巧言令色,要有仁慈之心。
不遮恶: 不能伪装慈悲孝顺温和之人不邪见:不能说话引导人走向邪路不愚见:不能说话引导人走向迷信之路不知见:不能说话引导人自以为是,傲慢无比,具有疑惑心不伪见:不能说话引导人假心假意,善于鱼龙浑水,勾心斗角。
不口见:待人话说要温和,慈眉善目。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解:第一句说的是谦虚符合天道,就比如财,你若是做生意,很谦虚,人老实,往往商人都愿意跟您来往,为什么呢,因为啊,商人有自己利益,都愿意跟好做生意人来往的啊,像我爸爸商人缘就好,我爸人好呗,这样呢,你赚了叫亏盈,吃亏是福。
第二句:流谦是傲慢,变盈而流谦指的是不能傲慢,觉得自己了不起,这么一来呢,你很容易碰壁的啊,傲慢不讨人喜欢的呢。
先说到这里第三句:鬼神的事情啊,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网上论坛的事情啊,很多很多,比如贴吧。
那么中国造字啊,不是随便造的,它是智慧的象征,像我读书的时候听班主任说过,中国文字是智慧,既然如此,你们不信有鬼,是不能完全排斥掉的。
在鬼里面有善鬼,有恶鬼,恶鬼是干嘛的呢,鬼归阎罗王管,懂得好人有好报,若是你啊,不好好做人,鬼来害你欺负你,都是得到鬼里面上级的许可才会来害你,说明你活该,害你的鬼是没有报应的,你活该啊!鬼还会有福!鬼看你活该啊,害你,鬼对自己心性都是有好处的!那么人之间多多少少也有活该的报应的,凡是都没有一定的事情!这就叫鬼神害盈而福谦!第四句:人道恶盈而好谦,看上去好谦指的是很好学,很懂事,其实不是的,这句话好谦指的是流走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啊,疑心重,做人不能走疑心得,若是有疑心啊,我看你啊,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了。
忏悔自身业障 随喜他人功德
忏悔自身业障随喜他人功德2012-05-09 18:09:08 发布人:jieshafangsheng 点击:6放生登记收藏文章文章纠错最近感悟很多!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十善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最近感悟很多!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十善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
“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
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
“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
“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
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
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口”要造四种业,在生活中大家可以注意,要少说,但是在网络里,大家就忽视了,网络里的说同样造业,你造业你自己会有感受,和别人没有关系,业障业障,造业都要障碍你自己的智慧,我这方面很有体会,我好为人师,总是愿意把自己的体悟告诉人家,愿意让大家分享,也不了解对方的根基,也不知晓他们基础,只是一味的说,也不看对象这样,会造成很多人的误解,因为我不是高僧大德,在大家的心目中这么狂的人怕是魔说法,没错,我们都没有开悟,没有智慧判断谁说的是正法,谁说的是魔说给大家造成迷茫,我就在造业,或者说,让大家反感,我就更造业,断了人家慧命,我就会下地狱,就和魔没有什么区别,我自己造业的时候我自己有感应,就是乱,是无形的在阻碍。
十善百科
十善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
“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
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
“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
“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
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
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内容十善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
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
中四名口业。
后三名意业。
业者。
事也。
若持而不犯。
则为十善。
若犯而不持。
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
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
十善分上中下。
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
善因感善果。
恶因感恶果。
决定无疑。
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
已于五戒中说。
绮语者。
谓无益浮词。
华妙绮丽。
谈说淫欲。
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
谓向彼说此。
向此说彼。
挑唆是非。
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
谓言语粗恶。
如刀如剑。
发人隐恶。
不避忌讳。
又伤人父母。
名大恶口。
将来当受畜生果报。
既受佛戒。
切莫犯此。
悭贪者。
自己之财。
不肯施人。
名之为悭。
他人之财。
但欲归我。
名之为贪。
嗔恚者。
恨怒也。
见人有得。
愁忧愤怒。
见人有失。
悦乐庆快。
及逞势逞气。
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
不信为善得福。
作恶得罪。
言无因果。
无有后世。
轻侮圣言。
毁佛经教等。
然此十善。
总该一切。
若能遵行。
无恶不断。
无善不修。
恐汝等不能体察。
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
无违无逆。
委曲宛转。
劝令入道。
断荤吃素。
持戒念佛。
求生西方。
了脱生死。
父母若信。
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
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绮语(花言巧语讨好别人);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做到以上十条才能称为真正如法的好人。
所以我们要不断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佛陀的正法教育。
依教奉行,努力精进。
做事做人符合天地正道,做个真正的好人。
十善业包括如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1不杀生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
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
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
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
害的众生。
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2不偷盗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
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
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
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
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他,叫做“义利”。
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偷一份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将来又会从其他地方失去十倍的福报来偿还偷业。
3不邪淫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
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
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
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戒十善具体是什么
十善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
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
中四名口业。
后三名意业。
业者。
事也。
若持而不犯。
则为十善。
若犯而不持。
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
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
十善分上中下。
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
善因感善果。
恶因感恶果。
决定无疑。
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
已于五戒中说。
绮语者。
谓无益浮词。
华妙绮丽。
谈说淫欲。
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
谓向彼说此。
向此说彼。
挑唆是非。
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
谓言语粗恶。
如刀如剑。
发人隐恶。
不避忌讳。
又伤人父母。
名大恶口。
将来当受畜生果报。
既受佛戒。
切莫犯此。
悭贪者。
自己之财。
不肯施人。
名之为悭。
他人之财。
但欲归我。
名之为贪。
嗔恚者。
恨怒也。
见人有得。
愁忧愤怒。
见人有失。
悦乐庆快。
及逞势逞气。
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
不信为善得福。
作恶得罪。
言无因果。
无有后世。
轻侮圣言。
毁佛经教等。
然此十善。
总该一切。
若能遵行。
无恶不断。
无善不修。
恐汝等不能体察。
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
无违无逆。
委曲宛转。
劝令入道。
断荤吃素。
持戒念佛。
求生西方。
了脱生死。
父母若信。
善莫大焉。
如决不依从。
亦勿强逼。
以失孝道。
但于佛前。
代父母忏悔罪过。
斯可矣。
于兄弟则尽友。
于夫妇则尽敬。
于子女则极力教训。
使其为良为善。
切勿任意憍惯。
致成匪类。
于邻里乡党。
当和睦忍让。
为说善恶因果。
使其改过迁善。
于朋友则尽信。
于仆使当慈爱。
于公事则尽心竭力。
同于私事。
凡见亲识。
遇父言慈。
遇子言孝。
若做生意。
当以本求利。
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
若以此风。
化其一乡一邑。
便能消祸乱于未萌。
致刑罚于无用。
可谓在野尽忠。
居家为政矣。
五戒
五戒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
物我同然。
我既爱生。
物岂愿死。
由是思之。
生可杀乎。
一切众生。
轮回六道。
随善恶业。
升降超沈。
我与彼等。
于多劫中。
互为父母。
互为子女。
当思拯拔。
何忍杀乎。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于未来世。
皆当成佛。
我若堕落。
尚望拔济。
又既造杀业。
必堕恶道。
酬偿宿债。
展转互杀。
无有了期。
由是思之。
何敢杀乎。
然杀生之由。
起于食肉。
春知如上所说因缘。
自不敢食肉矣。
又愚人谓肉为美。
不知本是精血所成。
内盛屎尿。
外杂粪秽。
腥臊臭秽。
美从何来。
常作不净观。
食之当发呕矣。
又生谓人及禽兽。
蛆虫鱼虾。
蚊虻蚤虱。
凡有命者皆是。
不可谓大者不可杀。
小者可杀也。
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
俗人不能得读。
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
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
即是见得思义。
不与不取也。
此事知廉耻者。
便能不犯。
然细论之。
非大圣大贤。
皆所难免。
何也。
以公济私。
克人益己。
以势取财。
用计谋物。
忌人富贵。
愿人贫贱。
阳取为善之名。
遇诸善事。
心不认真。
如设义学。
不择严师。
误人子弟。
施医药。
不辨真假。
误人性命。
凡见急难。
漠不速救。
缓慢浮游。
或致误事。
但取塞责了事。
糜费他人钱财。
于自心中。
不关紧要。
如斯之类。
皆名偷盗。
以汝等身居善堂。
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
俗人男女居室。
生男育女。
上关风化。
下关祭祀。
夫妇行淫。
非其所禁。
但当相敬如宾。
为承宗祀。
不可以为快乐。
徇欲忘身。
虽是己妻。
贪乐亦犯。
但其罪轻微。
若非己妻。
苟合交通。
即名邪淫。
其罪极重。
行邪淫者。
是以人身行畜生事。
报终命尽。
先堕地岳饿鬼。
后生畜生道中。
千万亿劫。
不能出离。
一切众生。
从淫欲生。
所以此戒难持易犯。
纵是贤达。
或时失足。
何况愚人。
若立志修持。
须先明利害。
及对治方法。
则如见毒蛇。
如遇怨贼。
恐畏怖惧。
欲心自息矣。
对治方法。
广载佛经。
俗人无缘观览。
当看安土先生欲海回狂。
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妄语者。
言而有信。
不虚妄发也。
若见言不见。
不见言见。
以虚为实。
以有为无等。
凡是心口不相应。
欲欺哄于人者皆是。
又若自未断惑。
谓为断惑。
自未得道谓为得道。
名大妄语。
其罪极重。
命终之后。
决定直堕阿鼻地狱。
永无出期。
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
比比皆是。
当痛戒之。
切要切要。
以上四事。
不论出家在家。
受戒不受戒。
犯之皆有罪过。
以体性是恶故也。
然不受戒人。
一层罪过。
受戒之人。
两层罪过。
于作恶事罪上。
又加一犯戒罪故。
若持而不犯。
功德无量无边。
切须勉之。
不饮酒者。
酒能迷乱人心。
坏智慧种。
饮之令人颠倒昏狂。
妄作非为。
故佛制而断之。
凡修行者。
皆不许饮。
并及葱韭薤蒜兴渠。
五种荤菜。
气味臭秽。
体不清洁。
熟食发淫。
生啖增恚。
凡修行人。
皆不许食。
然此一事。
未受戒者。
饮之食之。
皆无罪过。
受戒饮食。
一层罪过。
即是犯佛戒罪。
佛已禁制。
汝又去犯。
故有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