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清简历

合集下载

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讲解稿

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讲解稿

小井红军医院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原宁冈县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

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取名叫“红军医院”的后方医院。

医院分为四个管理组:第一、二组设在大井村,第三组设在中井村,第四组设在小井村,院部设在中井村。

曹鑅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

年底,曾志任党总支部书记。

1928年冬,在小井村建成了一栋用杉树皮盖的屋面、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的红军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

这栋坐北朝南的红军医院具有南方山区古色古香、平实庄重、质朴大方的特色,平面布置为中廊式,将病房分成南北各半,楼上楼下的病房均设有阳台,使整座医院阳光充裕、空气流通,便于伤病员休息、活动、晒太阳等。

原计划再建两栋类似的楼房,中间留有一个活动大院,构成一个“门”字形。

当时医院设立了院部,院长是曹鑅,党代表肖光球,党总支书记曾志,院部下面有个医务室,医务室主任是一个俘虏过来的原国民党军队的医官,叫段致忠,医术比较好,还有六七个医生。

除医务室外,还有护士排、担架排、事务排。

各位学员,我们现在所到的就是小井红军医院,请各位学员排好队,我们先进行现场教学。

今天为我们进行教学的是:****单位的***老师。

好的,非常感谢***老师的精彩授课。

下面请各位学员跟随我一同考察。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间就是张子清的生平事迹展,张子清,湖南益阳人,出身将门,从小立志从军,报效祖国,毕业于黄埔广州中央政治讲习所,参加过北伐,随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是一名文武兼备的将才。

他体贴下级,关心战士,在红军中极有威信,与宛希先并称毛泽东的左丞右相。

井冈山斗争时期,主要在军事上辅佐毛泽东,被毛泽东誉为“共产党的关云长”。

1927年10月,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后,一方面为熟悉湘赣边界的地形,另一方面在民众中扩大政治影响,在酃县、遂川两县的边界进行游击。

10月23日,在遂川的大汾遭到靖卫团肖家璧部500人的袭击,张子清率领的第三营被阻截,失去了与团部和一营的联系。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本族谱展示了张姓家族繁衍生息的88代的主线历程,我们还会发现其中很多的历史名人赫然在列,诸如唐朝著名的才子张九龄等。

中文名:张氏族谱外文名:暂无包含代数:88代历代名人:张九龄,张继等张姓始祖:张辉公目录家谱序言家谱编修张氏祖训张氏起源张氏迁移张姓祭祖歌1.张氏字辈2.郡望3.堂号家族网·张氏1.家族网简介2.张氏字辈张氏名人展开编辑本段家谱序言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张氏图腾大庄。

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

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

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

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

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

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

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

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

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

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

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

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

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

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

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

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

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

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编辑本段家谱编修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

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

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

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从红军悍将陨落看“山银花之战”

从红军悍将陨落看“山银花之战”

从红军悍将陨落看“山银花之战”2015年11月26日星期四原作者:傅青主【中药材天地网讯】红四方面军11师师长张子清1930年5月,湖南永新县洞里村蕉林寺,红军第四悍将——红四方面军11师师长张子清在高烧昏迷中与世长辞。

将星陨落,毛泽东痛彻心扉,直到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主席还回忆起牺牲的张子清、王尔琢等烈士,并写下《念奴娇井冈山》,“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自古“乱世出英豪”,张子清,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也算得上牛人中的牛人。

不妨看一下他的履历:18岁(1920年)湖南讲武堂毕业要知道,那年头军人是要讲出身的,在神一样的黄埔军校横空出世之前,六大讲武堂地位显赫,名将辈出。

例如朱老总和叶帅就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彭大将军和飞将军黄公略就出自湖南讲武堂。

20岁时(1922年),回到湖南雪峰山老家拉起队伍成立“湘中游击司令部” 后带队跟着老蒋参加北伐战争(汗颜!青主20岁时还在拼命复习准备高考,连县城都没咋出过)。

24岁时(1926年),放弃美国留学机会,跟定毛泽东闹革命。

先后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26岁时(1928年),随着主席会师井冈山,参加三次反围剿,战功赫赫先后任师长、特委书记和边区军事部长等职务,与朱德一道成为毛泽东的军事左膀右臂。

被毛泽东称为“红军关云长”。

按照主席对三国英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排名方法,其时井冈山英雄亦可排出名次,“一黄(公略)二彭三林彪,四张(子清)五王(尔琢)六中豪(伍中豪)”。

当然,后来排名老三的小兄弟“林三虎”,身经百战成为我军一代“战神”,又因不作不死折戟沉沙于温都尔汗,那是后话。

但就是这位第四悍将、“红军关云长”,陨落原因却极为偶然——战斗中被一颗弹片打中脚后跟,而且这颗弹片刚好卡在跖骨与小腿骨之间缝隙里!百度及网上资料俱写其是被子弹所伤,其实并不准确。

一是笔者在小井医院旧址展出的资料中,看到写的是弹片卡骨;二是在曾志的回忆录中,亦写的是弹片无法取出; 三是从医学角度讲,弹头远比弹片容易取出。

爱国奉献(下)_第十九章 张子清实现父亲的遗愿

爱国奉献(下)_第十九章 张子清实现父亲的遗愿

张子清(1902—1930),字涛,号寿山。

湖南省益阳县桃江镇人。

张子清父亲张建良,在当时是位反帝爱国的将领。

张将军十分敬佩历史上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崇尚富国强兵之道,并注意以此来影响少年时代的子清。

每逢闲时在家,他总要把初谙世事的子清叫到身边,给他讲中华民族历史上忠臣名将的故事。

一次,父亲给他讲解岳飞的《满江红》,讲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时,沉痛地插叙了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甲午海战蒙受耻辱的历史及国力日衰,外侮益盛的现实状况。

讲到激昂处,父亲声泪俱下,挥笔写下了“富国强兵,雪耻灭仇”的条幅,教育子清立志振兴祖国,拯救人民。

1917年父亲因病去世,子清决心化悲痛为力量,他同家人一道把父亲安葬完以后,旋即从军,幻想在军中建树一番事业,实现父亲生前未实现的遗愿。

他怀揣父亲“富国强兵,雪耻灭仇”的条幅,冲杀奋斗了10来年,却一无建树。

1924年秋,正当他彷徨苦闷,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他的儿时挚友夏曦将他引向革命的道路。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张子清在党的直接培养下,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自觉经受锻练,经受考验,迅速成长起来。

他先后担任过营长、团长、师长等军事要职,成为毛泽东在红军初创时期的一位亲密战友,是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主要助手之一。

他曾亲自给士兵们上政治课、军事课,深入浅出的讲解革命道理和军事常识。

他善于抓住部队整修之机,进行严格训练。

他常对负责操练的部队干部说:“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革命军队,它必须是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队伍……这就需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精良的军事技术……这一切是需要艰苦的长期的培养的。

”他作为一位军事将领,十分珍视我军的有生力量。

一次,他与毛泽东带兵沿湘赣边境南下,路遇顽敌。

在激战中,他率领的三营与毛泽东失去联系,他只身率领三营,转战在湘赣地区,打击路遇顽敌,为兄弟部队解围,历时两个月,行程近千里,最后终于战胜重重困难,胜利回师井冈山。

张子清粉碎陈浩等率部投敌的阴谋

张子清粉碎陈浩等率部投敌的阴谋

张子清粉碎陈浩等率部投敌的阴谋作者:葛美荣来源:《湘潮》2017年第11期张子清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桃江县一个爱国军人家庭,是中国工农红军著名将领。

秋收起义失败后,张子清跟随毛泽东进入井冈山区开展革命斗争。

1927年12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缩编为一个团后任团长的陈浩,率领一营攻占茶陵后被围,在湘南转战两个月后回井冈山的张子清率三营与其合力击溃围敌。

此时,陈浩本应率部回井冈山,但他与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庄剑、第一营营长黄子吉等人密谋,借口到湘南打游击,星夜派人拆毁了通向井冈山的浮桥,挟持部队继续向湘南运动,企图投靠国民党十三军方鼎英部。

陈浩诱骗部队继续南下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张子清等人的极大怀疑。

為防止意外,每晚宿营时,张子清都要亲自派岗查哨。

一天晚上,三营派出的游动哨在宿营地附近抓住陈浩的一名心腹,从他身上搜出了陈浩写给方鼎英的一封求降密信。

张子清看到这封密信后,感到事态严重,他立即派人找来宛希先、何挺颖、伍中豪等人秘密商议对策,最后做出两项决定;一、立即派人去步云山,向正在那里养病的毛泽东汇报,并请毛泽东速来部队;二、先稳住陈浩一伙,借口部队久战疲劳,放慢行军速度,为毛泽东赶上部队赢得时间。

毛泽东得到急报,立即带领毛泽覃、陈伯钧等几个干部,由王佐派一个班护送,日夜兼程,于12月27日在茶陵湖口赶上了部队。

当晚,毛泽东在茶陵湖口主持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张子清在兵力上作了应变的周密部署,把陈浩一伙的亲信一一监视起来,由陈伯钧带一部分战士监视会场。

会议开始后,毛泽东提出部队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要大家讨论。

陈浩一伙以为毛泽东还蒙在鼓里,仍然高谈阔论,力主去湘南。

这时,一向沉默寡言的张子清变得十分激动,一针见血地指出陈浩主张去湘南是另有所图。

陈浩见张子清揭穿了他的秘密,便反咬一口,污蔑张子清在湘南转战两个月中投靠了敌人。

何挺颖、伍中豪挺身而出,驳斥陈浩的恶毒中伤。

双方互不相让,剑拔弩张。

这时,毛泽东见火候已到,便从兜中拿出陈浩的叛逃信,说:“大家看看这封信,就知道是谁要投靠敌人了!”陈浩一见阴谋败露,立即拔枪,张子清等猛扑上去,解除了他的武装。

小井红军医院(张子清、曾志)

小井红军医院(张子清、曾志)

小井红军医院解说词小井红军医院,位于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面约6公里处。

它是由原来的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扩建而成的,最初取名为“红光医院”。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原宁冈县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

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取名叫“红军医院”的后方医院。

医院分四个管理组:第一、二组设在大井村,第三组设在中井村,第四组设在小井村,院部设在中井村。

曹镕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医务室主任段致忠,年底,曾志任党总支部书记。

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同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

”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募捐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曾志同志那时已怀孕七个月了,还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到小井村。

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这所红军“红光医院”,小井红军医院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32间病房,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

红光医院在1929年元月第三次反“会剿”中被国民党军队烧毁。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

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

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

红军师长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期间,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张师长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那一包包盐都藏在铺底下。

井冈山失守之谜重点

井冈山失守之谜重点

井冈山失守揭秘摘自:<<血泊罗霄>>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揭秘作者:饶道良何键当上了“会剿”总指挥井冈山,犹如一根锋利的鱼刺,卡在蒋介石的喉头,这鱼刺一天不拔去,他就一天不得安生。

而更让他头痛的是,试着拔了两次,不但没有拔出来,反而扎得更深了。

一开始,蒋介石也曾经以为,朱毛只不过是趁他打盹的间隙纠集了一帮乌合之众在山沟沟里寻个安身之处,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也不足为患;湘赣两省把朱毛说得神乎其神,无非是想向他多要点剿匪经费而已。

然而,经过前两次的较量,他已不敢稍存小视之心了。

1928年的冬天,蒋介石一边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周旋,一边又腾出一只手,关注着在井冈山闹得热火朝天的朱毛。

权衡再三,蒋介石决定长痛不如短痛,调遣了大量兵力,把一排排长枪短炮,齐齐对准了弹丸之地的井冈山。

1929年1月1日,由何键任代总指挥的“会剿”总部在江西萍乡成立。

对于第三次联合“会剿”井冈山的兵力部署、“会剿”计划、“会剿”日期安排,历来以消息灵通著称的上海《申报》详述殆尽。

早在1928年11月10日,《申报》就发了一则篇幅不算短的消息:长沙通信:在湘赣边境扰害经年之朱德、毛泽东、袁文才等,经两省军队先后会剿两次,均无效果。

盖因两省会剿部队指挥,未能统一,以致进行不能一致。

最近鲁涤平、何键又致电朱培德,磋商第三次会剿计划,朱氏已派雷屏周为代表,于月前来湘谒鲁,将一切会剿办法,详切规定,携回南昌,取得朱培德同意。

并由朱氏领衔,呈请中央特派何键为湘赣会剿临时指挥官,所有两省会剿部队,统归指挥。

会剿经费,两省各自担任。

此次会剿计划,对于信号、旗帜、路线、动作规定甚详,大致如下:(甲)会剿部队:赣省为四旅,湘省为六团。

赣省部队:已经朱培德派定第五师十四旅周泽源[浑元]、第十五旅刘士毅、第七师二十一旅杨池生、第十二师三十五旅韦杆;湘省部队:经鲁涤平派定何键部二团、吴尚部三团、第二军一团。

总共湘赣两省会剿兵力,为四旅六团,人数在三万以上。

红军师长献盐记

红军师长献盐记

作者: 徐杨[1]
作者机构: [1]湖南郴州市盐业公司
出版物刊名: 中国盐业
页码: 54-5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张子清;井冈山;毛泽东;王云霖
摘要: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郴州市盐业公司党委组织公司全体党员来到了革命圣地江西井岗山,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在井岗山革命历史博物馆,我看到了一组令人震撼的连环画,说的是红军师长张子清献盐的故事,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又穿越到了那个血与火的艰苦岁月.张子清(1902-1930)名涛,是湖南桃江县板溪风景寺人.张子清的祖父张少阶为人正直,乐善好施,曾捐资倡修了家乡的风景寺双孔石桥.。

“半条棉被”和张子清献盐——红色故事二则

“半条棉被”和张子清献盐——红色故事二则

烧水洗脸洗脚。她担心年轻 的女红军怕冷,就把自己舍 不得烧的柴禾拿出来,生起 旺火给她们取暖。
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 只有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 架,床上铺着一层稻草和一张 破席,盖的是一堆烂棉絮, 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 三位女红军在急行军中丢弃 了行装,只带着一条棉被, 徐解秀就和她们合盖这一条 被子,大家挤在一张床上睡 觉。寒冷的夜里,男主人就 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 她们。三位女红军在徐解秀 家里同吃同住,共同劳动, 大家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融 洽。
张子清用生命诠释了共 产党人心系他人、无私无我 的崇高境界,诠释了共产党 人克己奉公、舍我其谁的奉 献精神。
朝花
拾 夕
责编:杨 拟
电话:0531-82906730 邮箱:18706407839@
—红色故事二则
□田 竞
红色革命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在征途中用鲜血叙写的一个又一个革命传奇。红色故 事将革命传奇和党史故事化、形象化,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资源。讲活讲 好红色故事,能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本文讲述的两个红色故 事,主要发生在湖南,文
红 军 长 征 史 ,是 一 部 反 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其 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 的 故 事 。长 征 路 上 “ 半 条 棉 被”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半条棉被”故事的发生地 是湖南汝城县文明乡(文明 圩)沙洲村,故事的主人公是 村民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
1934年11月初,中央红 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 锁线,军委纵队和红军各军 团陆续抵达汝城县文明圩。 一天傍晚,三位女红军迎着凛 冽的寒风行军到达沙洲村。 疲惫不堪的她们敲开了村边 一间破旧茅屋的门,茅屋的主 人就是徐解秀和她的丈夫。 徐解秀见是女红军,赶紧让 她们进屋,并为女红军做了晚 饭。夜里,徐解秀为女红军

跨文化_双语性_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_张子清

跨文化_双语性_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_张子清

跨文化_双语性_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_张子清跨文化双语性: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张子清(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摘要:华裔美国作家的父母或祖父母为他/她们从小就起了汉字书写的中国名字,在其家庭成员、亲戚和中国朋友之间以及就读的中文学校里使用。

早期华人移民重视中国传统的传承,总是慎重地给子女起汉语名字,现在也仍然保持珍视家姓的传统。

为了在讲英语的主流社会里接受教育、生存和发展,他/她们拥有英语书写的美国名字(一般前面是美国人通用的名字,后面保留中国的家姓)。

于是他/她们的名字具有跨文化和双语性的特点。

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开始译介他/她们的作品时,按照英文的发音直译他/她们的名字,那时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异,甚至发生可笑的错误。

原来他/她们大多数人是广东移民的后代,他/她们的中国名字或家姓是按照广东地方话的口音变成英文,这给中国国内非广东人译者造成难以辨认的困难。

为此,本文梳理了中国译界和学界在译介和使用华裔美国作家名字上的混乱现象,探讨他/她们名字的跨文化和双语性特点,论证他/她们在使用英文书写的美国名字的同时使用汉字书写的中国名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Abstrac t:Chi nese Ame rican w riters a re na m ed i n Ch i nese by the ir i m m i g rant pa rents o r g randpa rents, w hich are used among their fa m ili es,re l a ti ves and Chi nese fr i ends as w e ll as i n the Ch i nese language schoo ls they attended when t hey w ere very young.A ccordi ng to R usse ll Leong,a we l-l kno w n Ch i nese Amer ican poet and critic,the ear l y Chinese i m m i grants val ued f am il y,and the nam i ng of sons and daughters w as no t to be taken ligh tly.And t he na m es help the m to d iscern and kno w w he re they are w ithin the Ch-i nese enclave or Chi nese wo rl d or outsi de,i n t he b i gger,Eng lish-speaki ng Am er i ca,so says he.In order to receive be tter educati on,wo rk and li ve inAm erican so ciety,however,t hey adopt Ame rican nam es w ith Am erican na m es as their first names,and keep t he ir fa m ily na m es translated fro m Ch i nese.A cross t he t w o cu lt ures,their nam es are t hus b ilingua.l But w e j ust transliterated the i r na m es from Eng lish i n t o Ch i nese w hen w e began to i ntroduce t hem t o Ch i na in late1970s and early1980s.A s a resu lt,itm ade m uch confu-si on,and even grave m istakes i n dea ling w it h t he ir fa m ily na m es translated i n the Cantonese dialects pho-netica ll y as most of t he ir parents o r grandparents o r g reat grandparentsw ere the i m m i g rants fro m Guangdong P rov i nce.It has i m proved a l o t,ho w ever,when w e can trace the ir o ri g i na l Chinese na m es i n characters as w e have mo re chances to mee t them either in Ch i na o r in Ame rica w it h the develop m ent o f cu lt ura l exchan-ges be t w een t he t w o countr i es,though t here are a fe w Chinese scho l a rs w ho still stand for litera l translati on o f the i r na m es because o f this o r that reason,neverthe less.But,accordi ng to t he Ch i nese Am erican w r i-t e rs,m ere l y transliterati ng the Eng lish is an inj usti ce i n a sense.T his essay revea ls the argu m ent aga i nst or for transliteration o f their nam es from Eng li sh i nto Ch i nese,d w ell s on the character i stics o f t he ir na m es i n b ili ngual across the t wo cultures,and e m phasizes t he i m portance and necess it y o f keepi ng the i r Ch i nese na m es in characters and Am erican names in Eng lish as w e ll through an i nv esti g ati on among Chi nese Am e r-i can w r iters.关键词:家姓名字跨文化双语性华裔美国作家中文学校英语语境K ey W ords:F a m ily N a m e F irst N a m e across the Two Cultures B ili ngua l Chi nese Am erican W r iters Chi nese Languag e Schoo l Eng li sh Context华裔美国作家,例如汤亭亭、任璧莲等,一再强调自己是美国人,写的是美国小说;即使赵健秀,也始终强调自己的华裔美国人属性,既非华人也非美国人,是华裔美国人。

小井红军医院(张子清、曾志).docx

小井红军医院(张子清、曾志).doc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井红军医院解说词小井红军医院,位于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面约 6 公里处。

它是由原来的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扩建而成的,最初取名为“红光医院”。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原宁冈县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

1928 年 5 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取名叫“红军医院” 的后方医院。

医院分四个管理组:第一、二组设在大井村,第三组设在中井村,第四组设在小井村,院部设在中井村。

曹镕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医务室主任段致忠 ,年底,曾志任党总支部书记。

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同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 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

” 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募捐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曾志同志那时已怀孕七个月了,还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到小井村。

1928 年冬,在小井建成了这所红军“红光医院”,小井红军医院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为920 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 32 间病房 ,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

红光医院在 1929年元月第三次反“会剿”中被国民党军队烧毁。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

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附件: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六届工会会员大会暨女教职工委员会成立大会程序(12月27日召开)一、预备会议(全体教代会代表参加)上午:8:30——9:00主持人:段学玮内容:1.通过大会主席团名单:梅醒斌张汉忠梁英张长荫李江陈少兵余嘉强王苏莉段学玮毛国冰陈显强林国雄刘超球邱培彪何丰如黄玲王江2.大会筹备工作报告(段学玮);3.通过工会委员(女工委员)选举办法;(会前公示)4.大会资格审查组作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报告;(名单会前公示)5.第六届工会委员会、第一届女工委员会候选人简介;(名单和简介会前公示)6.提名通过大会选举监票人员名单:总监票:黎崇芬监票员:李穗东谢达权罗瑞芬林虹何丽萍周华杰黄贵明龙德惠梁瑞明梁建梅万英娟吴刚汉7.通过大会程序(略)二、正式会议(全校教职工参加)主持人:段学玮上午:9:30——10:30(1)党委书记梅醒斌宣布: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六届工会会员大会暨女教职工委员会成立大会开幕。

全体起立,奏国歌;(2)上级领导讲话;(3)张汉忠校长作学校工作报告;(4)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梁英作上届教代会工会工作报告;(5)李木桂同志作提案工作报告;(6)吴元水同志作工会财务报告;(7)工会介绍会员基本情况和候选人情况后,全体工会会员投票选举工会委员、全体女工会会员选举女教职工委员会;(选票由总监票:黎崇芬;监票员:李穗东、谢达权、罗瑞芬、林虹、何丽萍、邹华杰、黄贵明、龙德惠、梁瑞明、梁建梅、万英娟、吴刚汉统计)会议休息10分钟;(8)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梁英宣布第一届女教职工委员会成立;(9)主持人报告工会委员选举结果,会后张榜公告;主持人报告女教职工委员会委员选举结果,会后张榜公告;选举报告完毕教代会代表和特邀代表参加讨论,其余教职工返回工作岗位。

(分组名单附后)宣布分组讨论地点。

(10)教代会代表讨论通过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学校工作报告,教代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

红军将领张子清生平简介

红军将领张子清生平简介

红军将领张子清生平简介张子清(1902—1930),名涛,别号寿山。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将领。

1922年参加平江兵变,失败后潜回家乡组织游击队,进行反军阀的斗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红军将领张子清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张子清简介张子清1902年出生在桃江县板溪乡风景寺一个农民家庭,又名张涛。

是中国工农红军著名将领。

在192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加入了广州的政治讲习班深造,毕业后投身北伐。

1926 年,放弃到美国留学唯一机会,毅然到广州,参加了由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在担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3营副营长时,参加了由毛泽东领导的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张子清简介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刮骨疗毒,在1928年4月,张子清指挥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在酃县城一带与前来进攻的湘敌两个团进行5个小时激战,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冲击,使敌军重创,退出战斗。

但不尽人意的是,张子清在指挥战斗的时候,一颗子弹打进脚底的踝骨里,由战士们抬回宁冈。

住进了茅坪红军医院治脚伤。

可是医院的医疗条件有限,不用说盘尼西林一类的西药见不到,连开刀的麻药也没有。

但张子清的脚需要开刀,把踝骨中的弹头取出来。

当时也没有X光机,不知道子弹准确在什么部位。

医院制定的医疗方案,只有切开脚板,直接从踝骨上寻找弹头。

王云霖向张师长征求意见,张子清没有犹豫,语气坚定地回答:“开刀吧,我经受得住!”。

被毛泽东知道后称张子清是红军的关云长。

但事与愿违,在1929年1月为了躲避湘赣敌军转移至红军洞隐蔽,连续挨饿4天4夜,后敌军撤退后被护送回永新县南乡洞里村蕉林寺,但因身体虚弱,腿部伤势加重,于1930年5月不治牺牲。

张子清的英雄事迹有很多很多,要用简短的文章来书写难免有些概括疏漏,张子清简介如果全部概括足以出书。

他将自己短暂的生命,全部献给了中国共产党,献给了中国的劳动人民,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张子清师长的精神张子清是工农红军时期的著名人物,参加了反抗军阀战争,组织游击队,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并献出宝贵生命,由于受伤感染而死亡,享年29岁。

怀念张子清的作文

怀念张子清的作文

怀念张子清的作文
每年的4月4日,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烈士的节日。

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张子清烈士纪念亭。

他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他的事迹将流芳千古!烈士纪念亭是那么庄严、肃静,迎亭两侧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

象征着他们永不屈服,为了革命的斗争事业,宁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

张子清英勇战斗,历经千辛万苦,但他没有松懈过,为了祖国的胜利,他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由衷的敬佩他,深深地为他鞠上一躬。

他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英雄,他是一切美好未来的象征,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虽然,他倒下了,但有无数的后来者站了起来!想着这些,我觉得在这个和平年代里,我们生活的多么美满和幸福。

我们要珍惜这金色的童年,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立志追寻革命烈士开辟的道路,继承他们的革命传统,我将努力学习,发奋图强,长大后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我热爱祖国,敬佩烈士,我将永远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在这清明之际,献上一束纯洁的白花,代表我深深的敬意。

你们安息吧!让我们一起立下自己的榛榛誓言: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张子清:毛泽东心目中的“关云长”

张子清:毛泽东心目中的“关云长”

张子清:毛泽东心目中的“关云长”作者:王锡堂来源:《党史纵览》2013年第03期在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史册上,有一个众人熟悉的名字,他就是为开创和保卫井冈山根据地而牺牲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红五军参谋长张子清。

在井冈山斗争的烈士名录中,他是红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员之一。

秋收起义露锋芒张子清,1901年4月生,湖南省益阳县人。

1920年结业于湖南讲武学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赴广州,入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

在那里,他认识了毛泽东、李富春、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张大雷等共产党人,聆听了他们讲授的“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社会主义”等课程,特别是毛泽东讲授的“农民运动”,给张子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张子清在校的突出表现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特意让他担任了学员中队长。

1926年7月,北伐开始,学员们提前结业,毛泽东挑选了50名学员,组成北伐宣传队,随北伐军进军湖南,张子清就是其中一员。

在衡阳接受训练后,张子清被派往常德,担任贺龙第二十军的政治连长,不久被调往长沙,担任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教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员、革命志士惨遭屠杀。

湖南军阀也蠢蠢欲动,准备阴谋策划一场大屠杀,长沙城内空气陡然紧张起来,枪声此起彼落。

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张子清率领着已暴露身份的6名同志换上长衫,化装成商人离开了长沙。

5月21日,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张子清逃过一劫。

此后,张子清来到平江,见到了平江县委书记吴黑撑,并应吴黑撑请求,主持平江工农义勇队军事训练方面的工作。

此时,浏阳工农义勇队由县委书记潘心源率领,转战来到平江,准备会合平江工农义勇队,前往江西参加南昌起义。

潘心源一直为浏阳工农义勇队缺乏军事干部发愁,便试探着向吴黑撑求援。

吴黑撑想了想说:“正好!最近从长沙来了几位搞军事的同志。

”潘心源说:“怎么样?能不能给我挑两位?”吴黑撑说:“刚来不久,了解不深,但其中有一位,名叫张子清,是广州政治讲习班学生,参加过北伐,来到平江前是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教官,看来相当精明能干,政治上、军事上都不错。

小井红军医院张子清曾志

小井红军医院张子清曾志

小井红军医院解说词小井红军医院,位于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面约6公里处。

它是由原来的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扩建而成的,最初取名为“红光医院”。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原宁冈县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

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取名叫“红军医院”的后方医院。

医院分四个管理组:第一、二组设在大井村,第三组设在中井村,第四组设在小井村,院部设在中井村。

曹镕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医务室主任段致忠,年底,曾志任党总支部书记。

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同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

”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募捐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曾志同志那时已怀孕七个月了,还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到小井村。

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这所红军“红光医院”,小井红军医院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32间病房,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

红光医院在1929年元月第三次反“会剿”中被国民党军队烧毁。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

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

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

红军师长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期间,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张师长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那一包包盐都藏在铺底下。

河北张氏族谱

河北张氏族谱

河北张氏族谱河北张氏族谱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据现存家谱记载,该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

百年前居于张庄村的张氏后人,多为周边富人做长工、佃户,后成家立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张氏家族。

10本词条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

目录1 百度名片2 存世家谱原文:3 张氏祖训4 张氏起源5 张氏字辈6 张氏名人展开1 百度名片2 存世家谱原文:2.1 家谱译文:2.2 张氏族谱之张庄接世系又序2.3 张庄村简介3 张氏祖训3.1 继承祖德4 张氏起源5 张氏字辈6 张氏名人1 百度名片河北张氏族谱[1]据现存家谱记载,该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

百年前居于张庄村的张氏后人,多为周边富人做长工、佃户,后成家立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张氏家族。

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为张氏分支。

记录着张氏由来的石碑立于埝头乡后沙河楼村东门外北侧,有耕地数十亩,给陈姓佃种,除国课外,其他为祭扫之用。

现在张庄村正中央丁字路口处,向东南45度方向,在1938年前有旗杆,上有吊斗;逢节庆,张庄与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两族常相聚首。

2 存世家谱原文:家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无以考兴衰,家无谱无以辨世系,是家谱之无容废也,彰彰矣,然有议修而卒难蒇事者非门户单微,倡始无人,即族当未孚,而一二违戾者,掣肘其间,卒归于好事难成,良可慨也。

吾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会集者,因年久谱牒无存,世系莫考,以致孙犯祖讳,穆紊昭次,族当秦越者有之。

河北张氏族谱公用是慨然曰,是不可以无谱,始谆谆为予言前代事甚悉命予书之,以为异日修谱地,又命仲兄祥,更立谱轴以备蒸尝,其为后人虑者,何深且远也,不意事未竟,而先大人遂(随)以寿始,遂中寝焉。

张子清红色故事演讲稿

张子清红色故事演讲稿

张子清红色故事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红色故事》。

红色,是一种充满力量和激情的颜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红色故事,是指那些发生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和英雄故事。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红色故事,感受历史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芒。

首先,我想讲一讲《红色的阶梯》。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革命先烈的女儿,她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就树立了理想信念,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事业。

在革命战争年代,她做了许多工作,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功勋。

但是,她的革命事业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的父亲牺牲,她自己也被捕受到酷刑。

然而,就在她快要垂死的时候,她仍然高唱着《国际歌》,坚定地表达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仰。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红色理想的伟大和坚定。

接下来,我想讲一讲《红灯记》。

这个故事以京剧为载体,讲述了一位女子艰难崛起、勇敢奋斗的故事。

她面对各种困境和压力,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通过努力学艺、不断提高自己的演技,她最终成为了一代京剧伟大的演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我想讲一讲《红色的学问》。

这个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站在红色革命事业前线与农民一起学习、劳动的故事。

在革命的大潮中,他深深地认识到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放弃了享受知识的舒适生活,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农村去,与农民们同甘共苦,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农民们教育、传授知识。

通过他的努力,农民们的觉悟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与时代同行,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这些红色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理想信念。

红色故事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子清简历
(北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资料)
张子清:原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教授,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
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哈佛-燕京访
问学者(1982-83),美国富布莱特访
问学者(1993-94)。

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

代表作:《20
世纪美国诗歌史》(1995,1997)。


编“华裔美国小说丛书”(译林出版
社)、“西方人看中国丛书”(南京出版
社)。

除了美国诗歌翻译、论文、比较
文学论著以及其它的文学翻译和论文
外,有关华裔美国文学论文、文章与
翻译如下:
1)《美国华裔小说初探》,载《当代外国文学》,1992年第2期
2)《东西方神话的移植和变形—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小说家马克辛·洪·金斯顿谈她的创作》,载《文艺报》,1994年11月12日第6版
3)《中美文化的撞击与融会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载《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4)“Transplantation and Transfigu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Myths: An Interview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in Fiction and Drama in Taiwan, V ol.9, 1997,pp.19-26.
5) “Hua Mulan or Fa Mulan: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Story, Maxine Hong Kingsto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roine Fa Mulan in Her Story,”in Fiction and Drama in Taiwan, V ol.11, 1999,pp.107-115.
6)《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7)《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族裔性:20年的族裔争论,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显著景观》, 载《文艺报》,2002年1月8日第4版
8)《中篇小说翻译---梁志英:〈海珊〉》,载《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3期
9)《不同华裔美国作家构筑想象中的不同共同体》,栽《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3期---《不同的华裔美国作家构筑不同他(她)们想象中的不同共同体》,栽刘海平主编《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转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10)《他们在构筑一个美丽的共同体》,载《文艺报》,2001年6月5日第4版
11)《与雷祖威对话: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族裔性:20年的族裔争论,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显著景观》,载《文艺报》,2002年1月8日第4版
12)《华美文学的界定与现状》,载《文学报》,2002年5月9日第2版
13)《与梁志英对话:我们是文化边界的闯入者》,载《文艺报》,2002年6月25日第4版14)《华裔美国文学的族裔性:雷祖威访谈录》,载《文艺报》,2002年1月8日,第四版15)《与李健孙对话:我同时是一个中国人》,载《文艺报》,2002年8月13日第4版
16)《梁志英诗选》,载安徽《诗歌月刊》,2002年第12期
17)《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见证: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访谈录》,载北京《外国文学动态》,
2003年第2期
18)“A Witness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Interview with Jade Snow Wong in Nanjing, 2002/4/17,”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East & West ed. Cao Shunqing, Sichuan Minority Press, Autumn 2003, Vol.5, No.1, pp.190-210.
19)《华裔美国文学之母黄玉雪》,载《文艺报》,2003年3月25日第4版
20)《华裔美国文学之母:充满传奇色彩的黄玉雪》,载《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21)《诗歌翻译:[美国]梁志英:〈非法的话语及其它〉》,栽江苏《扬子江诗刊》,2003年第
4 期
22)《梁志英,一个既出世又入世的优秀的华裔美国诗人》,栽江苏《扬子江诗刊》,2003年第4期
23)《种族主义爱与种族主义恨:梁志英对赵健秀的访谈录》,栽《文艺报》,2003年6月17
日,第4版
24)《梁志英〈非法的话语〉(组诗)附:子川〈与著名华裔美国诗人梁志英对话〉》,载《扬
子江诗刊》,2003年7月第4期
25)《美国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华裔美国文学》,答北京文艺台吕鲁波问
---2004年3月11日
26)Zhang Ziqing, “Across the Virtual Pacific: A Dialogue between Russell Leong and Zhang
Ziqing,”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East & West ed. Cao Shunqing, Sichuan Minority Press, Spring 2004, V ol.6, No.1, pp.133-152.
27)《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怀---记施家彰诗歌》, 载《今朝》,2005年第1期
28)《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少数民族诗歌及其研究》,载2005年《外国文学》第6期
29)《林永得诗选》,再《诗歌月刊》下半月,2006年9月
30)《热中于生态诗歌的美国华裔诗人施家彰》,栽《中外诗歌研究》,2005年第2期
31)《华裔美国文学的生根、成长和发展》,载《文汇报》2007年1月13日第7版
32)《阈界与阈界艺术:兼论汤亭亭〈孙行者〉的写作手法》,贵阳《山花》,2007年第8期33)《汤亭亭:书写“中国佬”的女勇士》,上海《文学报》,2008年9月25日,“环球”第4版
34)《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跨文化审视---华裔美国诗歌的先声:在美国最早的华文诗歌》,载《江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5)《梁志英的诗》南京《扬子江诗刊》2008年,11月5日,第6期
36)Zhang Ziqing, “A Chinese Encounters American Literature,”in amerasia journa l, V ol.34, No.2, 2008, pp.109-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