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
诊疗规范管理方案
诊疗规范管理方案目标本文档旨在制定和建立一套完整的诊疗规范管理方案,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背景诊疗规范是指为了确保医疗行为符合科学、合理和规范原则而制定的医疗操作指南。
通过实施诊疗规范,医疗机构能够提供更专业、高效和安全的医疗服务,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管理目标1.制定并更新诊疗规范:建立专门的诊疗规范制定机构,定期评估和更新现有的诊疗规范,确保其符合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发展。
2.推广诊疗规范的实施: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诊疗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并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3.监督和评估诊疗规范的执行情况: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管理措施1.建立诊疗规范制定机构:成立由医学专家和相关行业代表组成的诊疗规范制定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更新诊疗规范。
2.培训和宣传活动:组织定期的培训和宣传活动,向医务人员传达诊疗规范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能力。
3.临床路径管理:制定和推广临床路径,规范患者的诊疗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效率。
4.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设立内部和外部评审机构,对诊疗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5.激励机制:建立激励制度,对积极推进诊疗规范实施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和荣誉,形成合力推动诊疗规范的广泛应用。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诊疗规范管理方案,预期实现以下效果:1.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3.降低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4.推动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发展。
5.促进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进步。
结论诊疗规范是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保障,建立和实施诊疗规范管理方案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
本方案的实施将为医疗机构提供指导和支持,推动规范医疗行为的普及和应用,进而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健康水平。
等级医院评审中相关信息化要求.
【A】符合“B”,并 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与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建立网络对接。
【A】符合“B”,并 1.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主要部位的特殊感染控制有效。 2.医院信息系统定期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监测及分析,满足临床工 作需要,对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作用,并取得效果。
7 单病种质量 指标信息
4.4.6.1 有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台账。
单病种 8
9
平均住院日 控制 转诊、转科
4.5.7.4 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 求。 2.4.3.1 加强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及时传递患者病 历与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3.1.1.1 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 理。
传染病直报 接口 30 31 抗菌药管理 32 网络直报
4.10.4.1 有专门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与 管理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 测信息报告规范,实行网络直报。 5.4.2.1 有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制度与激励措施。 4.5.2.3 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
4.15.2.2 建立药品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控制药品质量。
37 院感
4.20.3.1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监测设施配备符合要求, 开展目标性监测、全院综合性监测。
4.20.8.2 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监测信 息。
38
39
6.5.2.2 临床信息系统应用满足医疗工作需求。
40 集成平台
6.5.2.2 临床信息系统应用满足医疗工作需求。
集成平台 41
摘自《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
序号 建设系统 子模块 功能点 评审要求-评审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引言概述:医疗质量管理规范是指医疗机构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它旨在确保医疗机构的运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的内容。
一、医疗机构管理规范1.1 人员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招聘、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医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符合要求。
1.2 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质量标准的医疗设备,并建立设备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1.3 资源管理: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疗过程管理规范2.1 诊疗流程规范: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诊疗流程,包括患者就诊、病历记录、医学检查、诊断治疗等环节,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和联贯。
2.2 医疗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管理、手术安全、感染控制等方面,防止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2.3 患者沟通和参预:医疗机构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提供全面的医疗信息,使患者能够参预医疗决策。
三、医疗质量评估规范3.1 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包括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医疗安全等方面,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
3.2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和改进。
3.3 经验总结和知识分享:医疗机构应鼓励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总结和知识分享,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四、医疗质量监督管理规范4.1 监督机构和监管措施:医疗机构应接受上级监督机构的监管,配合相关部门的检查和评估,接受质量抽查和评审。
4.2 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机构应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和操作规范,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1.2.3.1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
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使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到位,不断持续改进,根据<三级综合性医院评审标准>及<医院管理年实施方案>的要求,制订本方案,具体如下:一、目的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措施,达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我院医疗质量水平,保证医疗安全。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一)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1.医院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负责,分管院长、医务科、医院专家和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组成。
2、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由科主任、科秘书、副主任职称以上医师和护士长组成。
(二)管理制度和实施措施1.医院医疗质量理委员会(院级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制)(1)管理制度: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管理制度见《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2)实施措施:主要有建立、修改年度质量控制目标值;病历书写质量检查;医疗环节(流程)质量实时检查监控;医技环节(流程)质量实时检查监控;医疗质量专题调研评价;医疗质量量化综合评价、总结报告;医疗纠纷、医疗过失、医疗事故分析、评价、教训总结与改进;(3)考评内容、方式及奖惩见<医疗质量考评实施细则>。
2.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1)管理制度: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经常性检查。
重点是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以及诊疗操作常规、医院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
根据检查情况提出奖惩意见,与目标管理考评挂钩,并作为年终评比、晋职晋级的依据。
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对加强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督促、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本科提出的医疗质量存在问题的整改意见。
医疗核心制度与医疗机构规范管理
医疗核心制度与医疗机构规范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对于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为了确保医疗行业的健康有序运行,医疗核心制度以及医疗机构规范管理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医疗核心制度与医疗机构规范管理的相关问题,以期提供对于医疗服务产业的深入理解。
一、医疗核心制度的概念和内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产业中制定的一系列原则和指导方针,旨在确保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理运行与规范服务。
具体来说,医疗核心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1 诊疗规范和医疗质量管理诊疗规范是医疗服务的基础,它规定了医务人员在不同疾病诊疗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和步骤。
医疗质量管理则是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对医疗行为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1.2 医疗机构管理与医务人员考核医疗机构应设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运营。
此外,对于医务人员的考核与薪酬管理也是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1.3 医疗服务价格和费用管理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负担和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医疗核心制度需要规范医疗服务的价格制定,并对医疗费用进行管理,以防止不合理的过度收费和相关不当行为。
二、医疗机构规范管理的重要性2.1 保障病患权益和安全医疗机构规范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保障病患的权益和安全。
通过规范医疗机构的内部流程和操作规范,可以避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增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和满意度。
2.2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规范管理可以推动医疗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例如,通过诊疗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医务人员考核和培训,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
2.3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机构规范管理可以帮助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增加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益。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范文(4篇)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范文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以及监管管理水平的总称。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指为保证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估,保障患者权益,医疗机构建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
以下是一个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范本,详细介绍了医疗机构应当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一、总则1.1 目的和原则1.1.1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制定本制度。
1.1.2 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应遵循科学性、透明性、公平性、可操作性、保密性的原则。
1.2 适用范围1.2.1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的所有医疗服务活动。
1.2.2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的所有医务人员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
二、质量管理组织体系2.1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2.1.1 本医疗机构设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2.1.2 质量管理部门应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和决策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事务。
2.2 质量管理人员2.2.1 质量管理部门应配备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医疗质量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2.2.2 质量管理人员应参加相关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质量管理流程3.1 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估3.1.1 根据医疗服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估计划。
3.1.2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通过内部和外部审核,评估医疗质量的达标情况。
3.1.3 根据医疗质量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提高计划。
3.2 医疗质量改进3.2.1 建立医疗质量改进项目,确保改进工作的持续进行。
3.2.2 建立医疗质量改进工作组,负责具体的改进实施和监督。
3.2.3 提倡医疗专业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
3.3 患者满意度调查3.3.1 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和意见。
3.3.2 根据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及时改进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中医医疗质量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中医医疗质量控制制度是指为了提高中医医疗服务的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医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医疗质量评估1.1 临床疗效评估:通过对中医治疗效果的观察和统计,评估中医医疗的疗效和疗效的稳定性。
1.2 安全性评估:对中医治疗过程中可能浮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进行评估,确保患者的安全。
1.3 患者满意度评估: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中医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为改进提供依据。
二、医疗质量管理2.1 临床路径管理:制定中医疗疗程和治疗方案,规范中医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和效率。
2.2 医疗纠纷处理: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2.3 医疗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减少中医医疗过程中的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三、医疗质量标准3.1 临床操作规范:制定中医临床操作规范,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3.2 药物管理规范:建立中药和中成药的管理规范,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3.3 医疗设备管理规范:规范中医医疗设备的购买、使用和维护,保证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医疗质量监控4.1 医疗过程监控:通过对中医医疗过程的监控,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医疗质量。
4.2 医疗结果监控:对中医医疗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不良结果并采取措施改进。
4.3 不良事件报告与分析: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避免再次发生。
五、医疗质量持续改进5.1 继续教育培训:对中医医生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医疗质量。
5.2 经验总结与分享:定期组织中医医生进行经验总结和分享,促进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
5.3 管理与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推动中医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总结:中医医疗质量控制制度是中医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通过医疗质量评估、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标准、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等五个方面的措施,确保中医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诊疗规范管理指南管理制度
诊疗规范管理指南管理制度标题:诊疗规范管理指南管理制度引言概述:诊疗规范管理指南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而制定的一套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诊疗规范管理指南管理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诊疗规范的制定1.1 制定背景和目的医疗机构制定诊疗规范的背景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并规范医疗行为。
制定诊疗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明确的诊疗流程和标准,使医疗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1.2 参与制定的主体制定诊疗规范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包括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还包括相关的专家、学者和行业协会等。
他们通过研究和讨论,制定出适用于本医疗机构的诊疗规范。
1.3 制定的程序和要求制定诊疗规范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要求。
首先,需要进行前期调研和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的相关规范和指南。
然后,通过专家咨询、讨论和征求意见等方式,形成初步的诊疗规范。
最后,经过医疗机构内部的审批和公示,最终确定并实施。
二、诊疗规范的内容2.1 诊疗流程和操作规范诊疗规范的核心内容是明确的诊疗流程和操作规范。
它包括从患者就诊、初步诊断、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制定到随访和康复等全过程的规范。
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操作,可以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2 临床路径和标准化诊疗临床路径是指在特定疾病诊疗过程中,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经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和时间节点。
标准化诊疗是指根据临床路径,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2.3 医疗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诊疗规范还包括医疗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容。
医疗质量控制是通过制定规范和指标,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提高医疗质量。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减少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诊疗规范的实施与监督3.1 实施的方式和要求医疗机构在实施诊疗规范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科室和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
诊疗规范管理指南管理制度
诊疗规范管理指南管理制度标题:诊疗规范管理指南管理制度引言概述:诊疗规范管理指南是医疗机构为了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遵循诊疗规范管理指南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诊疗规范管理指南管理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规范医疗行为1.1 制定临床路径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病种和手术进行临床路径的制定,明确患者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和连贯性。
1.2 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对医疗过程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错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1.3 加强医疗纪律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纪律教育,规范医疗行为,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保障患者权益2.1 建立患者知情权制度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信息披露,让患者充分了解诊疗过程和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的知情权。
2.2 强化患者隐私保护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隐私保护制度,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2.3 提高医患沟通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患沟通,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加强医疗安全管理3.1 建立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医疗安全风险评估。
3.2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3 强化药品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采购、存储和使用,防止药品误用和滥用。
四、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4.1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电子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4.2 推广远程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应推广远程医疗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远程诊疗,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4.3 强化信息安全保护医疗机构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保护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
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控制标准
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控制标准引言概述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控制标准是医疗机构保证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
建立健全的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标准,可以有效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一、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1 制定医疗服务规范制定门诊医疗服务规范,明确医疗流程、操作规范、诊疗标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1.2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机构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医疗质量监督、评估和改进,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1.3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对医疗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二、质量控制标准2.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2 加强医疗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2.3 强化医疗安全管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建立医疗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医疗质量监督3.1 建立医疗质量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监督机制,加强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2 加强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和意见,改进服务质量。
3.3 推行医疗质量公示推行医疗质量公示制度,公开医疗服务质量数据和评价结果,增强医疗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医疗事故处理4.1 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医疗事故,开展调查处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2 加强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医疗事故处理机制,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4.3 提高医护人员责任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五、持续改进与提升5.1 建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机制建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规范和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提升医疗质量方面的诊疗措施
提升医疗质量方面的诊疗措施一、诊断精确1.1 精确的病史采集:对病人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以便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
1.2 全面的体格检查: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检查、心肺功能检查等,以便发现潜在的并发症或合并症。
1.3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以便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二、治疗方案优化2.1 制定全面的治疗计划:根据病人的病情,制定全面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理疗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2 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以便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最适宜的治疗。
2.3 注重多学科协作:对于复杂的病例,要注重多学科协作,共同讨论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规范操作3.1 遵守医疗操作规范:在进行医疗操作时,要遵守医疗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2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在进行医疗操作时,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注意医疗废物处理: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四、药物管理4.1 合理使用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和过度使用药物。
4.2 注重药物相互作用:在开具处方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3 定期评估药物效果:定期评估药物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药物使用方案。
五、随访制度5.1 建立随访制度:对病人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2 指导病人自我管理:在随访过程中,要指导病人如何进行自我管理,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5.3 进行健康教育:在随访过程中,要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六、健康教育6.1 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为病人提供健康咨询服务,解答病人关于疾病的疑惑和问题。
放射诊疗质量控制制度
放射诊疗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放射诊疗质量控制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保障放射诊疗工作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一套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
该制度旨在确保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设备、人员和服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设备质量控制1.1 定期设备校准: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2 设备维护保养: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1.3 设备故障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故障处理机制,及时处理设备故障,保障放射诊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人员培训管理2.1 岗位培训要求:医疗机构应对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2.2 岗位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建立放射诊疗人员的操作规范,明确操作程序和标准,规范操作行为。
2.3 继续教育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放射诊疗人员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服务质量管理3.1 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机构应建立放射诊疗服务流程,规范服务环节和操作步骤,确保服务质量。
3.2 患者信息保护: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信息保护机制,保护患者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3.3 报告结果准确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放射诊疗结果的审核和确认,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质量监控评估4.1 质量监控指标:医疗机构应建立放射诊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对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
4.2 质量评估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放射诊疗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
4.3 质量问题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问题处理机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影响。
五、风险管理与安全保障5.1 风险评估与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放射诊疗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5.2 安全设施建设:医疗机构应建立安全设施建设规范,确保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和设备的安全性。
5.3 突发事件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医疗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质量管理规范是指医疗机构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规范医疗行为,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质量管理体系1.1 目标与原则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确保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质量管理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原则。
1.2 组织与职责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质量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和审查质量管理计划,并监督执行情况。
1.3 文件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文件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质量管理文件的编制、审批、发布、修订和废止符合规范要求。
文件应具有明确的编号、版本和生效日期,并进行及时更新。
1.4 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制定培训与教育计划,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临床技能和质量管理知识。
二、医疗质量管理要求2.1 患者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预防医疗事故、不良事件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药品管理和感染控制等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2.2 医疗过程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标准化的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性和连续性。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诊疗操作,记录完整的病历和手术记录,保证医疗过程的可追溯性。
2.3 质量评价与改进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计划并跟踪执行情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4 不良事件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
对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5 资源管理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医务人员应合理利用医疗设备和药品,遵循医疗资源的节约和优化原则。
三、质量管理的监督与评估3.1 监督与检查卫生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完整版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完整版一、总则1.1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员工,包括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1.3 医疗质量管理遵循“以人为本、患者至上、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二、组织架构2.1 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
2.2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3 各科室成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
三、职责与权限3.1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1)制定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流程和标准;(2)组织医疗质量培训和教育;(3)监督和检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4)对医疗质量问题和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5)定期召开医疗质量管理会议,研究解决医疗质量问题。
3.2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职责:(1)组织实施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流程和标准;(2)收集、整理和分析医疗质量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3)对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进行业务指导;(4)组织医疗质量改进项目;(5)协助处理医疗纠纷和事故。
3.3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1)贯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流程和标准;(2)开展本科室医疗质量自查自纠工作;(3)收集、分析本科室医疗质量数据,提出改进措施;(4)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培训和教育;(5)协助处理本科室医疗纠纷和事故。
四、医疗质量管理内容4.1 医疗服务流程管理(1)优化就医流程,简化就诊环节;(2)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3)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4.2 医疗质量控制(1)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2)加强病历质量管理,提高病历内涵质量;(3)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
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
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一、诊疗规范质量管理的概述随着医学科技不断进步,诊疗规范及其质量管理越来越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诊疗规范是指医学领域内的临床实践准则和技术操作规程体系,是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实践的基础。
在医疗服务质量的保障方面,诊疗规范是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患者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是科学地制定和实施诊疗规范,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该方案应全面系统地考虑诊疗规范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规范化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检查等环节,力求做到科学高效、规范统一。
本文重点探讨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的建立和实施过程。
二、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的建立1、制定管理方案的目的和意义医疗卫生机构制定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的目的在于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诊疗服务质量,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该方案的制定意义在于规范医疗卫生行业管理模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2、建立诊疗规范质量管理团队建立诊疗规范质量管理团队是制定管理方案的关键步骤。
该团队包括管理人员、医学专家和质控专家等多个专业领域。
团队成员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拥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项目组织能力。
3、制定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行性,以严格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手段为依据,确立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确保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质量达到相应的规范化水平。
制定方案应包括以下环节:(1)收集研究材料和资料,明确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2)设计合理的调查和数据收集方案,建立相应的数据系统和信息平台。
(3)确定管理目标和完成期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方案。
(4)制定操作规程和评审流程,确保管理工作的平稳进行。
三、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的实施1、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是诊疗规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病房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病房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引言概述:病房管理质量考核标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病房管理质量的考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病房环境、医护人员素质、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设备管理和感染控制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病房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一、病房环境1.1 病房整洁度:病房应保持整洁,地面、墙壁、床铺等应定期清洁,无异味。
1.2 空气质量:病房内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空气清新,避免交叉感染。
1.3 照明设施:病房内照明设施应完好,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医护人员素质2.1 专业技能:医护人员应具备专业技能和执业资格,能够胜任各项医疗工作。
2.2 服务态度:医护人员应热情周到,耐心倾听患者需求,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3 团队协作:医护人员之间应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三、医疗服务质量3.1 诊疗规范:医疗服务应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3.2 用药安全: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药管理制度,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
3.3 患者安全:医疗服务应注重患者安全,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权益。
四、医疗设备管理4.1 设备维护:医疗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4.2 设备标识:医疗设备应有明确的标识和使用说明,避免误操作。
4.3 设备更新:医疗机构应定期更新设备,保证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感染控制5.1 消毒灭菌: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灭菌。
5.2 医废处理:医疗废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5.3 感染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保障患者安全。
结语:病房管理质量考核标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病房环境、医护人员素质、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设备管理和感染控制等方面的考核,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方案引言概述: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是保证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中医医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一、临床操作规范1.1 严格遵循中医诊疗规范中医诊疗规范是中医临床操作的基本准则,包括中医诊断、治疗原则、用药规范等。
医疗机构应明确规定中医诊疗操作规范,医生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1.2 合理运用中医辅助检查手段中医辅助检查手段如脉诊、舌诊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医疗机构应提供标准化的辅助检查培训,医生要熟练掌握中医辅助检查技术,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避免误诊和漏诊。
1.3 加强中医医疗操作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中医医疗操作培训,提高医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中医诊断技术、治疗技术、用药技术等,以提高医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水平。
二、中药质量控制2.1 严格执行中药质量标准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制定的中药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质量安全。
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等中药制剂要通过质量检测,确保其有效成份和质量稳定。
2.2 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药饮片是中医治疗的重要药物形式,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
包括中药饮片的采购、储存、加工和使用等环节,要符合相关的质量管理要求。
2.3 建立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对中药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追溯管理。
通过追溯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中药质量问题,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3.1 严格执行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和维护等环节的要求。
医疗设备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3.2 加强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定期进行设备的性能检测和质量评估。
对于性能不达标的设备要及时修理或者更换,以确保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方案目录一、前言 (3)二、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3)2.1 组织架构 (4)2.1.1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 (6)2.1.2 医务人员 (7)2.2 质量管理组织职责 (8)2.2.1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10)2.2.2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1)2.3 管理制度与流程 (12)2.3.1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3)2.3.2 医疗服务流程 (14)三、医疗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15)3.1 医疗质量监测 (16)3.1.1 数据收集与分析 (17)3.1.2 持续监测与预警 (18)3.2 医疗质量评价 (19)3.2.1 定期评价 (20)3.2.2 专项评价 (21)3.3 医疗质量改进 (22)3.3.1 问题识别 (23)3.3.2 制定改进措施 (24)3.3.3 效果评估 (25)四、医疗安全与风险控制 (26)4.1 风险识别与评估 (28)4.1.1 医疗设备风险 (29)4.1.2 手术风险 (30)4.1.3 药物风险 (31)4.2 风险预防与控制 (32)4.2.1 安全培训 (33)4.2.2 安全操作规程 (34)4.2.3 应急预案 (35)4.3 不良事件管理 (37)4.3.1 不良事件报告 (38)4.3.2 不良事件调查 (39)4.3.3 不良事件改进 (40)五、医疗质量管理培训与教育 (41)5.1 培训计划 (42)5.1.1 新员工培训 (43)5.1.2 在职员工培训 (43)5.1.3 外部培训 (44)5.2 培训内容 (46)5.2.1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47)5.2.2 医疗法律法规 (48)5.2.3 技术操作规范 (49)5.3 培训效果评估 (50)5.3.1 培训考核 (51)5.3.2 培训反馈 (53)六、附则 (54)6.1 解释权 (54)6.2 修订日期 (55)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医疗质量管理在医疗服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医院诊疗规章制度
医院诊疗规章制度引言概述: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制定了一系列的诊疗规章制度。
这些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诊疗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医疗服务准则1.1 诊疗流程规定:医院制定了明确的诊疗流程,包括患者挂号、医生接诊、检查治疗等环节。
在每个环节中,医务人员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就诊顺利进行。
1.2 诊断标准规定:医院制定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诊断标准,用于指导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
这些标准基于临床经验和医学研究,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
1.3 治疗方案规定:医院制定了一系列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疾病和患者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二、医疗质量控制2.1 医疗设备管理规定:医院建立了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医务人员需要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使用设备,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2 医疗安全规定:医院制定了一系列医疗安全规定,包括患者安全、药品安全、手术安全等方面。
医务人员需要遵守这些规定,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2.3 医疗质量评估规定:医院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评估医疗过程的合理性和效果。
评估结果用于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医疗费用管理3.1 收费标准规定:医院制定了明确的收费标准,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患者在就诊前可以了解到相关费用,并对费用有所准备。
3.2 费用报销规定:医院建立了费用报销制度,确保患者可以及时、便捷地进行费用报销。
医务人员会提供相关的费用明细和收据,协助患者进行报销手续。
3.3 费用优惠政策规定:医院为一些特殊群体或经济困难患者提供费用优惠政策,减轻其经济负担。
这些政策包括医保报销、医疗救助等,确保患者能够享受到公平合理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质量管理制度一、总则1.1 为了规范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管理,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质量管理。
1.3 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架构、人员资质、设备管理、诊疗流程、质量控制、培训与考核、应急预案、档案管理等方面。
二、组织架构2.1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2.2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消化内科、麻醉科、护理部、设备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3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人员资质3.1 从事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并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3.2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经过消化内科专业培训;(2)具有内镜操作技能,并经过内镜操作考核;(3)具有相应的麻醉知识和技能,并经过麻醉知识培训;(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四、设备管理4.1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与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4.2 设备管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购置:根据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合理配置消化内镜设备;(2)设备维护:定期对消化内镜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性能良好;(3)设备使用:制定设备使用规程,规范设备操作,防止设备损坏;(4)设备档案: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购置、维护、使用等相关信息。
五、诊疗流程5.1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流程,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随访等环节。
5.2 诊疗流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消化内镜诊疗;(2)术中操作: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内镜操作,确保患者安全;(3)术后随访: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使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到位,不断持续改进,根据<三级综合性医院评审标准>及<医院管理年实施方案>的要求,制订本方案,具体如下:
一、目的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
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措施,达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我院医疗质量水平,保证医疗安全。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一)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1.医院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负责,分管院长、医务科、医院专家和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组成。
2、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由科主任、科秘书、副主任职称以上医师和护士长组成。
(二)管理制度和实施措施
1.医院医疗质量理委员会(院级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制)
(1)管理制度: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管理制度见《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2)实施措施:主要有建立、修改年度质量控制目标值;病历书写质量检查;医疗环节(流程)质量实时检查监控;医技环节(流程)质量实时检查监控;医疗质量专题调研评价;医疗质量量化综合评价、总结报告;医疗纠纷、医疗过失、医疗事故分析、评价、教训总结与改进;
(3)考评内容、方式及奖惩见<医疗质量考评实施细则>。
2.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
(1)管理制度: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经常性检查。
重点是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以及诊疗操作常规、医院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
根据检查情况提出奖惩意见,与目标管理考评挂钩,并作为年终评比、晋职晋级的依据。
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对加强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督促、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本科提出的医疗质量存在问题的整改意见。
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会议,分析探讨科内医疗质量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做好会议记录。
(2)实施措施:定期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学习医德规范,坚定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利用早会或其他时间经常性地组织学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岗位职责、诊疗护理操作常规等,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知熟记,严格执行;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对
容易发生医疗问题或纠纷的诊疗操作、技术项目等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处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形成书面文字,经常性地组织学习;对医疗、护理工作进行随时监控,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加以改进,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口头或书面汇报。
四、环节(流程)质量实时检查控制管理办法
环节(流程)质量实时检查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的重点,是预防医疗缺陷、减少医疗纠纷、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方法如下:(一)控制方式
1.现场控制:通过住院病人的动态诊疗信息发现医疗偏差。
2.前馈控制:通过住院病人的有关检查信息,在医师做出主要治疗前(如手术等)发现医疗偏差,及时纠正。
3.反馈控制:通过各项诊疗活动结果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二)检查手段
1.病案调查。
检查病历书写情况,评价病历质量。
2.疾病相关检查。
通过临床了解医技科室检查质量(阳性率),通过病理报告了解诊断符合率、医技科室检查阳性率等。
3.逻辑功能检查。
通过逻辑功能检查评价病案质量等。
如手术病人应有术前讨论、手术记录、切口愈合等级、手术费等;疑难病例、死亡病例应有讨论记录等。
五、实施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和标准,加强基础医疗质量、环节医疗质量和终末医疗质量管理;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切实落实和督查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医疗制度,在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中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并进行动态监控。
2、特别警惕“三个重点”的医疗安全防范,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如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关键)环节如危重病人管理、围手术期病人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重要岗位如临床值班、三级医师查房等医院要采取督导检查、落实制度等多种方式保障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医疗质量安全。
3、重点做好三大重点工作(①建立新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②合理检查,③合理用药。
)抓好四个重要环节(①进一步提高急诊质量,②进一步提高手术质量,③进一步提高医技质量,④进一步提高病历质量。
)加强四个层次管理(①抓好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
②加强主治医师的管理、④充分发挥三级查房督导团的作用,⑤加强高年资医师的管理)。
4、通过检查、反馈、评价、整改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六、切实加强医疗技术规范管理
1、完善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制度,并完善医疗技术意外处置预案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定期检查、督导及落实,坚决杜绝未经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实践证明的医疗技术在我院应用。
2、严格审核与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或项目相适应的技术力量、设备与设施,实施确保病人安全的方案,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
3、新开展的医疗技术,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特别注意病人安全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