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蝗虫种类的识别

合集下载

实训二 农业常见昆虫类群识别一、目的要求 识别直翅目、同翅目.

实训二 农业常见昆虫类群识别一、目的要求 识别直翅目、同翅目.
显微镜、镊子、挑针、 载玻片、培养皿、软木板等。
三、内容与方法 1.观察分类示范标本,识别以上几个目的昆虫。 2.对比观察各目主要特征。 (1)直翅目 观察对比蝗虫与蝼蛄的主要特征及区别。 观察触角形状长短、翅的质地形状、前胸背板、前后足、 产卵器等特征。 (2)半翅目 观察蝽象主要形态特征。观察口器、触 角、前翅的质地、形状及各部位的名称(革区和膜区) 着重观察蝽科革区和膜区的翅脉的特征。
(3)同翅目 观察对比叶蝉、蚜虫等形态特征及区别。 着重观察蚜虫触角的构造、腹管、尾片的形态特征。 (4)鞘翅目 观察对比金龟甲与叩头甲、与叶甲、与象 甲、与天牛、与瓢甲、与步甲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5)鳞翅目 对比蛾、蝶的主要区别。观察蛾、蝶卷曲的 喙;翅的质地、鳞片、斑纹、形状;幼虫类型及其特征。 观察幼虫腹足趾钩。 (6) 膜翅目 观察叶蜂幼虫形状、腹足数目;赤眼蜂科 成虫形态、翅上的微毛及复眼颜色
实训二
农业常见昆虫类群识别
一、目的要求 识别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 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的主要形态特 征。 二、材料及用具 直翅目的蝗虫、蝼蛄;同翅目的叶 蝉蚜虫;半翅目稻绿蝽;鞘翅目的金龟甲、叩头甲、 叶甲、步甲、瓢甲、象甲、天牛等代表昆虫及示范标 本。鳞翅目的凤蝶、粉蝶、天蛾、毒蛾、夜蛾、螟蛾、 刺蛾;膜翅目的蜜蜂、赤眼蜂;双翅目的食蚜蝇、潜 叶蝇;脉翅目的草蛉;
(7)双翅目 观察食蚜蝇等成虫形态、触角形状和幼虫 特点。 (8)脉翅目 观察草蛉成虫前后翅的质地、翅脉的特点 及复眼的特征。 四、作业: 1、通过观察进一步说明九个目昆虫的主要特征。
2、鉴定1号、2号、3号、4号、5号昆虫是何目昆虫? 3、写出每个目中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代表性害虫。

蝗虫的种类

蝗虫的种类

蝗虫的种类蝗虫的种类(2010-03-23 09:26:30)1.稻蝗稻蝗形态特征:中华稻蝗属直翅目,蝗科。

成虫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20~40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

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

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

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末端。

卵圆筒形,长约3.5毫米,宽约1毫米,中央略弯。

具卵囊,卵粒在卵囊内斜排。

卵囊茄果形,褐色,长9~14毫米,宽6~10毫米,前端平截,后端钝圆,平均有卵10~20粒,卵粒间有深褐色的胶质物相隔。

若虫称蝗蝻,一般6龄。

1龄若虫体长约7毫米,绿色有光泽,头大。

2龄后体形渐大,前胸背板中央渐向后突出,体绿色至黄褐色,头、胸两侧黑色纵纹明显。

3龄时翅芽出现,逐龄增大,至第5龄时向背面翻折,第6龄时可伸达第3腹节,并掩盖腹部听器的大部分。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平地地区、低海拔地区〈800公尺以下〉。

中华稻蝗在南方一年发生2代。

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出现于9月上、中旬。

以卵在稻田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的土中越冬。

越冬卵于翌年3月下旬至清明前孵化,1~2龄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杂草上;3龄开始趋向稻田,取食稻叶,食量渐增;4龄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茎和谷粒,至成虫时食量最大。

6月出现的第一代成虫,在稻田取食的多产卵于稻叶上,常把两片或数片叶胶粘在一起,于叶苞内结黄褐色卵囊,产卵于卵囊中;若产卵于土中时,常选择低湿、有草丛、向阳、土质较松的田间草地或田埂等处造卵囊产卵,卵囊入土深度为2~3厘米。

第二代成虫于9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中产卵越冬。

食性:中华稻蝗在南方各地都有分布,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农作物。

对作物的为害是以成、若虫咬食叶片,咬断茎秆和幼芽。

水稻被害叶片成缺刻,严重时稻叶被吃光,也能咬坏穗颈和乳熟的谷粒2.东亚飞蝗飞蝗:昆虫纲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

动物系统学实验指导第一部分 蝗虫形态与分类

动物系统学实验指导第一部分 蝗虫形态与分类

动物系统学实验指导第一部分蝗虫形态与分类实验1. 蝗总科昆虫外部形态、分类性状的观察蝗虫的种类繁多,形态多样,这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大多数种类的体形为纺锤形,两端稍尖,体形匀称。

在体态上有些种类左右侧扁,也有些种类为上下扁平。

蝗虫种类的分化与外部形态的变化相关联,所以昆虫形态学的发展从来都是同分类学的发展互为因果的。

一、目的与内容目的:学习蝗虫外部形态中与分类有关的特征。

学习蝗虫外部形态特征的测量方法。

内容:依次照头部、胸部、腹部三个体段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

测量蝗虫的体长、头长、胸长、腹长、触角长、后足腿节长、触角中段一节的长宽比、复眼的长宽比、鼓膜的长宽比、中胸腹板中隔的长宽比、第一跗节长度及其与第二跗节的比值。

二、材料用品材料棉蝗及蝗总科昆虫标本。

用品体视显微镜、放大镜、游标卡尺。

三、操作与观察用检索表对蝗总科昆虫进行分类之前,必须了解蝗虫的重要分类特征的基本构造及其变化情况,并通过仔细观察,才可以对蝗虫各特征所属类型做出正确判断。

使用检索表时,应避免选错检索途径;检索到标本所属的分类单元之后,还必须与该单元的特征进行全面对照,才能确定检索结果是否正确。

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卵圆形或椭圆形,少数种类呈圆锥形(如剑角蝗),由六个体节结合而成,由三对附肢形成口器,一对复眼,2-3个单眼和1对触角。

根据口器作生的位置和方向,口器分为直口式:头部侧观口器位于头的下方,如飞蝗;下口式:口器位于头部后下方,如剑角蝗;前口式:侧观口器指向前方,如雪弗蝗。

头部的背面,称为头背,头背之后成为后头,头背与后头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头背的前端位于复眼之前的一段,称为头顶,头顶的表面有时隆起,较平,或中央略低凹。

头顶的侧缘常常具有一对头侧窝,头侧窝一般在侧面观时较易见到,其形状变异较多,有长方形、三角形、卵圆形、梯形或不规则型,常常作为分类鉴定的特征。

头部的前面围颜面,颜面中央隆起称为颜面隆起。

初中蝗虫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蝗虫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蝗虫知识点总结大全蝗虫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害虫,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给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以下是关于蝗虫的知识点总结,供初中生学习参考。

一、蝗虫的分类和特征1. 蝗虫的分类:蝗虫属于昆虫门、直翅目、蝗科,是一类以植物为食的害虫。

2. 蝗虫的特征:蝗虫通常体长约2-5厘米,身体呈椭圆形,被有短硬毛。

前翅厚而皱褶,呈黄褐色或暗褐色,后翅薄且透明,呈浅黄色。

蝗虫以前肢的加厚特点而著称,前肢具有强大的跳跃力,跳跃的高度可达10倍体长。

二、蝗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1. 蝗虫的生命周期:蝗虫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若虫期、仰卧期、出蝉期和成虫期。

若虫期包括卵和若虫两个阶段,大约为20-30天;仰卧期为幼虫发育期,大约为15-20天;出蝉期是指虫子变成成虫的过程,大约需要5-7天;成虫期为成虫的寿命,一般为30-90天。

2. 蝗虫的繁殖: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雌蝗虫会在泥土中产下卵,一般每天产卵40-60颗,寿命大概为20-40天。

卵孵化后的幼虫称为若虫,若虫会经历5次蜕皮,每次蜕皮之后体形都会有所变化。

三、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1. 对叶片的危害:蝗虫主要以吸食植物叶片上的汁液为生,会导致叶片变黄,甚至枯萎掉落。

2. 对茎干的危害:蝗虫还会啃食植物的茎干,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3. 对果实的危害:蝗虫会啃食植物的果实,使得果实受损或者无法正常结果。

四、蝗虫的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天敌微生物、霉菌和线虫等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蝗虫的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喷洒农田,但应该谨慎使用,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以防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 机械防治:采用人工收集、捕捉和摧毁蝗虫的方法,包括使用粘虫板、灭虫灯等物理方法。

4. 科学种植:采用轮作、套作等农业管理措施,从而减少蝗虫的滋生面积。

五、蝗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对植被的影响:蝗虫大量繁殖会导致植被被破坏,会产生局部荒漠化。

2. 对水资源的影响:蝗虫大量聚集会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影响,导致水源减少。

农业昆虫学实验考试_特征(1)

农业昆虫学实验考试_特征(1)
(二)金针虫类
昆虫名称
沟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
褐纹金针虫


体长(mm)
14-17
8-9
9
体色
浓栗色,密被黄色细毛
暗褐色,密被灰色短毛
黑褐色,复有灰色短毛
前胸背板
背面半球形隆起,前狭后宽,宽大于长
略呈圆形,不隆起,长大于宽
前胸具点刻,后缘角向后突起。
腹部可见节
6节
5节
6节


体色
黄褐色
淡黄褐色
茶褐色
体型
扁平较宽,胸腹部背面有一纵沟
灰褐色
肾形斑外侧有一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亚缘线上有两个向内的楔形黑斑,三斑尖相对。
黄地老虎
14—19
32—43
黄褐色
翅色较浅的地老虎,为黄褐色,环纹、肾纹、棒纹明显。中央暗褐,边为黑褐色。
大地老虎
20—23
56—62
灰褐色
肾形斑、环形斑明显,肾形斑外侧有一不规则黑斑,翅前缘自基部至2/3处呈黑褐色。
粟灰螟
头胸淡黄褐色
前翅淡黄而近鱼白色,杂有黑褐色细鳞毛,翅中央有一小黑点,沿外缘有七个小黑点
高粱条螟
头胸部淡黄色
前翅灰黄色,中央有一个小黑点,外缘略呈一条直线,翅尖下部略向内凹,翅面有20多条暗褐色纵纹
桃蛀螟
鲜草黄色
胸腹部每节有1—3个黑点,前翅约有25—26个黑点,后翅约有15个黑点
粟穗螟
体微红色
苹毛丽金龟
10.2-12.3
紫铜色
头和前胸背板墨绿色有紫色闪光;背板具点刻和白长毛;鞘翅黄铜色具有闪绿、光滑、半透明。
黄褐丽金龟
15-18
淡黄褐色,有光泽

膜翅目、直翅目、等翅目及其重要科的识别

膜翅目、直翅目、等翅目及其重要科的识别

产卵器

3、蟋蟀科Gryllidae
*
尾须长
产卵器
尾须
触角
触角比体长
产卵器细长、矛状
后翅
后翅折叠产卵器上方
*
4、蝼蛄科Gryllotalpidae
(1)触角比体短;前足 开掘式
(2)前翅小、后翅长, 伸出腹末呈须状;
(3)尾须长
等翅目Isoptera 昆虫主 要识别特征
有翅的个体翅膜质, 前后翅脉序相似,大 小约略相等
咀嚼式口器;触角 念珠状,多节
腹部第1或 2节变成小节状突起
触角为膝状
3
直翅目Orthoptera及其重 要科昆虫的主要识别特征
(一)直翅目昆虫识别特征
*
口器咀嚼式
01
前翅为复翅,后翅 臀区发达
02
前足开掘式或后足为 跳跃式
03
2、螽斯科Tettigoniidae
*
产卵器刀状、剑状

触角比体长

触角
*
2号
用1-3点主要识别特征区别下列昆虫
课堂小测验(三)
1号
3号
*
4号
5号
*
6号
7号 8号
实验五 膜翅目、直翅目、等翅目及其重要科的识别
一、实验目的
*
01
02
03
三、实验内容
观察膜翅目、直翅目、等翅目及其重要科的识别特征
三、作业
鉴定并写出所给昆虫标本各自的科名和1-2条识别特征
二、实验材料科Cephidae
*
体细长,筒型
前胸背板后缘平直
前翅翅痣狭长
梨茎蜂被害状
3.姬蜂科 Lchneumonidae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一、直翅目Orthoptera
(一) 形态特征 中到大型,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发达,前翅覆翅,
后翅膜翅,翅脉直。后足跳跃足,产卵器常发达,常有发 音器和听器。
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两侧,或位于腹部第一节两侧。 中隔 胸部的小腹片在蝗虫分类 上称为侧叶,基腹片向前嵌入两侧叶 之间的部分则称为中隔。 中润脉 蝗虫前翅中脉与肘脉基 部之间的一条基部游离的脉。
菱蝗科Tetrigidae 前翅鳞状,前胸背板后伸覆盖腹 部,跗2-2-3式。如日本菱蝗Tetrix japonica Bolilvar。
2.蝼蛄亚目Gryllotalpodea 听器位于前足胫节,触角短于体长,产卵器
内藏式,前足开掘式。地栖。 蝼蛄科Gryllotalpidae 听器闭式,前翅
短、后翅长,前后翅摩擦发音, 前足开掘式,跗23节,尾须长。
(二)生物学特征 渐变态,有性二型现象,多具保护色。大多为多食-
杂食的植食性,少数有肉食习性。陆栖,分地下栖、草 栖、树灌(林)栖三类。多白天活动,部分夜间活动。卵 生,产卵于土、植物组织中,具卵鞘或数个卵集成堆。 若虫常5龄,年12代,或13年1代。
(三)重要科及其特征 全世界已知22500多种,中国1000余种。可分为三亚
蚤蝼科Tridactylidae 体小(仅少数大于 10mm)色暗,后足跳跃式,后足胫节端部具2长 片,跗2-2-1式。腹末与尾须及1对刺突。
3.螽斯亚目Tettigoniodea 听器位于前足胫节,触角比体长,产卵器发达,前
后翅摩擦发音。草、灌栖。 树蟋科Oecanthidae 体细长,头长、
前口式,后足胫节背面有两列细刺及4个大 刺,产卵器细长,跗3节。多捕食性。听器,
螽斯科Tettigoniidae 前足胫 节的听器开式,产卵器扁阔(刀状),跗4节。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识别方法,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具有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是昆虫分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挑针、镊子、浆糊(或胶水)、昆虫外部形态挂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躯: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

(2)观察昆虫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注意触角、眼、口器的形态和位置。

(3)观察昆虫的胸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胸部,注意胸足的形态和位置。

(4)观察昆虫的腹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腹部,注意翅的形态和位置。

2. 分析昆虫形态结构(1)触角:观察昆虫触角的形态、长度、节数和感觉器官的分布。

(2)眼:观察昆虫眼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3)口器:观察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4)胸足:观察昆虫胸足的形态、节数、爪和功能。

(5)翅:观察昆虫翅的形态、质地、脉序和功能。

3. 制作昆虫标本(1)挑选昆虫:选择形态完整、无损伤的昆虫。

(2)制作标本:用解剖刀将昆虫的体躯、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切下,用挑针将各部位固定在标本板上,用浆糊(或胶水)粘合。

(3)标注:在标本板上标注昆虫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体躯分节:昆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各体段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2)外骨骼:昆虫具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触角:昆虫的触角具有感觉器官,用于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飞蝗

飞蝗

意大利蝗图片
5、西伯利亚飞蝗
雄虫前足胫节特别膨大,呈梨形,雌虫触角顶端明 显膨大,体色褐色,头和胸部近乎黑色。
6、黑腿星翅蝗
• 与意大利蝗是近缘种,其区别是:后足腿 节内侧具有一卵圆形黑色斑块;后足胫节 橙红色。
• 三、作业 • 1、绘制2种蝗虫前胸背板侧面特征图 • 2、绘制西伯利亚蝗虫雄虫前足形态特征图 • 3、编制检索表六种蝗虫
试验二 蝗虫形态特征观察
小组成员:郭甜甜 杨翔飞 王照英
• 一、实验目的:掌握蝗虫的形态特征及种类鉴定 • 二、实验内容 • 1、东亚飞蝗:后足胫节基半部黑色,近端部具黒
环,胫节红色。
• 东亚飞蝗群居性和散居型成虫形态区别
比较项目
群集型
散居型
体色和斑纹
体常为赤褐、黑褐色,体色和斑纹比较固 定,黑褐色斑纹较多,色深
体灰褐色较淡,头部、胸部和后足常常绿色,成虫头部较 宽,复眼较大。散居性成虫头部较狭,复眼较小。前胸背 板稍长,沟前区不明显缩狭,沟后区略高,不呈鞍状,前 胸背板中隆线呈弧状隆起,呈屋脊状;前胸背板前缘为锐 角形向前突出,后缘呈直角形,前翅较短,略超过腹部尾 端,后足股节常为淡红色。体色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 般呈绿色或黄绿色、灰褐色等,
体色随周围环境而异,草绿色或淡褐色,黑褐色 斑纹少而色淡,头、前胸背板基后足腿节常为绿 色
头胸高度比 前胸背板 后足腿节
前翅长
头顶稍高于前胸背板 中隆线侧面观平直或微凹 稍短顶低于前胸背板 中隆线侧面观呈弧形 通常稍长于前翅长度的一半
通常不大于
东亚飞蝗
• 2、亚洲飞蝗:成虫与东亚飞蝗相似,体形较大:,全
亚洲飞蝗图片
female
Male
3、黑条小车蝗:前胸背板明显缩狭,背上“X”形 条纹在沟后区与沟前区等宽,前翅基部半部具2~3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分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放大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解剖剪、解剖刀、生理盐水、滤纸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1)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观察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2)记录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2. 解剖观察蝗虫头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头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皮肤,观察头部内部结构。

(3)记录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

3. 解剖观察蝗虫胸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胸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皮肤,观察胸部内部结构。

(3)记录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等。

4. 解剖观察蝗虫腹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腹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观察腹部内部结构。

(3)记录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5. 观察蝗虫的呼吸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气门,了解其位置和数量。

(2)用解剖针挑开蝗虫的气门,观察气管的分支和分布。

(3)记录蝗虫呼吸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6.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了解其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将蝗虫生殖器官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3)用解剖针轻轻挑开生殖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4)记录蝗虫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腹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实验五蝗虫主要种类的识别

实验五蝗虫主要种类的识别

大赤翅蝗Celes akitanus (Shiraki)
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Konnikov
疣 蝗Trilophidia annulata (Thunberg)
二、材料和用具
(二)实验用具 1、解剖镜 2、解剖用具盒 眼科镊子 解剖针
3、台灯
(三)其他教学辅助材料 1、飞蝗、土蝗成、若虫形态特征及其为害状教学挂图 2、东亚飞蝗、中华稻蝗等发生、危害及其防治的教学光盘
三、内容和方法
(一)飞蝗和土蝗的区别及其寄主危害
蝗虫的种类很多,通常将能成群迁飞的叫飞蝗,不能 成群迁飞的叫土蝗。 以成虫和若虫咬食植物叶片、嫩茎等,轻者咬成缺刻, 重者吃成光杆,破坏植物生长,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内容和方法
(二)蝗虫成虫形态特征中几个常用的特征
1、头侧窝(顶侧窝)—头顶,复眼与触角基部间 2、前胸背板:
亚洲飞蝗
三、内容和方法
2、常见土蝗种类
大垫尖翅蝗
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报告和作业
1、编制所观察蝗虫种类的成虫形态特征检索表。 2、绘东亚飞蝗(两型)前胸背板侧面观区别图。
大赤翅蝗celesakitanusshiraki短星翅蝗calliptamusabbreviatuskonnikov蝗trilophidiaannulatathunberg二材料和用具二材料和用具二实验用具二实验用具11解剖镜解剖镜22解剖用具盒解剖用具盒眼科镊子眼科镊子解剖针解剖针33台灯台灯三其他教学辅助材料三其他教学辅助材料1飞蝗土蝗成若虫形态特征及其为害状教学挂图飞蝗土蝗成若虫形态特征及其为害状教学挂图22东亚飞蝗中华稻蝗等发生危害及其防治的教学光盘东亚飞蝗中华稻蝗等发生危害及其防治的教学光盘一飞蝗和土蝗的区别及其寄主危害一飞蝗和土蝗的区别及其寄主危害蝗虫的种类很多通常将能成群迁飞的叫飞蝗不能蝗虫的种类很多通常将能成群迁飞的叫飞蝗不能成群迁飞的叫土蝗

天津常见20种蝗虫的识别

天津常见20种蝗虫的识别

天津常见20种蝗虫的识别作者:胡奇,田小卫,常钰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10年第04期摘要:列出了1999—2008年间采集的天津常见的20种类蝗虫:1.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2.短额负蝗 Atractomorpha sinensis、3.短星翅蝗 Calliptamus abbreviatus、4.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5.长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6.短角异斑腿蝗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7.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8.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9.花胫绿纹蝗Ailopus tamulus、10.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11.亚洲小车蝗 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12.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13.红翅皱膝蝗 Angaracris rhodopa、14.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15.条纹异爪蝗 Euchorthippus unicolor、16.中华剑角蝗Acrida cimerea、17.线剑角蝗Acrida limeata、18.荒地剑角蝗Acrida oxycephala (Pallas, 1771)、19.二色嘎蝗Gonista bicolor、 20.日本蚱Tetrix japonicus Bolivar。

列出了识别这些种类的检索表,比较了部分种类若虫之间的识别特征及部分种类的体色变化,为蝗虫类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蝗虫;若虫;识别特征;天津中图分类号:S433.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0.04.011Recognition of the Twenty Common Species of Grass Hopper and Locust from TianjinHU Qi1, TIAN Xiao-wei1, CHANG Yu2(1.Tianjin Agricultural College,Tianjin 300384,China;2. Tianjin Institute of Garden and Afforestation,Tianjin 300181,China)Abstract:The names of twenty common species from Tianjin was given below: 1. Haplotropis brunneriana, 2.Atractomorpha sinensis, 3. Calliptamus abbreviatus, 4. Oxya chinensis, 5. Shirakiacris shiraki, 6. 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 7.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8. Epacromius coerulipes, 9. Ailopus tamulus, 10. Oedaleus infernalis, 11. 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12. Trilophidia annulata, 13. Angaracris rhodopa, 14. 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 15. Euchorthippus unicolor, 16. Acrida cimerea, 17. Acrida limeata, 18. Acrida oxycephala (Pallas, 1771) , 19. Gonista bicolor, 20. Tetrix japonicus Bolivar. A key to the twenty species was listed, the nympha differences and body color among some specie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will supply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and the control work on grass hopper and locust.Key words:grass hopper;nymph;re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Tianjin蝗虫是自然界中较为常见的昆虫,包括有害和无害两种,各种类蝗虫均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生态位。

蝗虫的实验室解剖

蝗虫的实验室解剖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二)内部解剖:沿腹部的侧膜自后向前剪开, 小心取下腹部背板,边解剖边观察下列器官系 统。 5.消化系统: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 肠 (4)唾液腺: 1对,位于胸部腹面两侧,色 白,葡萄状,有细管通至舌的基部。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二)内部解剖:沿腹部的侧膜自后向前 剪开,小心取下腹部背板,边解剖边观 察下列器官系统。 1.循环系统:把剪下的腹部背板翻起, 小心观察其内壁,可见中央线上有一细 长的管状构造,即为心脏。心脏按节有 若干略呈膨大的部分,是为心室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二)内部解剖:沿腹部的侧膜自后向前 剪开,小心取下腹部背板,边解剖边观 察下列器官系统。 2.呼吸系统:自气门向体内,可见许多 白色分枝的小管,分布于内部器官和肌 肉中,是为气管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二)内部解剖:沿腹部的侧膜自后向前 剪开,小心取下腹部背板,边解剖边观 察下列器官系统。 6.排泄器官: 马氏管:为中后肠交界处着生的许 多细长的盲管,分布于血腔中。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ຫໍສະໝຸດ 作业:绘图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二)内部解剖:沿腹部的侧膜自后向前剪开, 小心取下腹部背板,边解剖边观察下列器官系 统。 3.生殖系统;飞蝗为雌雄异体,实验时交换 观察。 (1)雄性生殖器官:精巢、输精管 (2)雌性生殖器官:卵巢 、输卵管 、受精 囊 、副性腺
实验三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一)飞蝗的外形:飞蝗一般体呈黄褐色, 体形较粗大,可明显分为头、胸、腹三 部。 3.腹部:由11个体节组成。 (1)外骨骼:每节由背板与腹板组成 (2)外生殖器:雌蝗的外生殖器为一产 卵器,雄蝗则为一交配器。

简述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

简述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

简述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鉴定昆虫种类对于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分布范围以及对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

一、外部形态鉴定法昆虫的外部形态是最直观的鉴定特征之一。

通过观察昆虫的体型、颜色、体毛、触角、翅膀等外部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属于哪一类或哪一科。

例如,观察昆虫的翅膀是否具有透明斑纹、翅膀的形状是不是伞状等,可以帮助鉴定昆虫是属于飞蝗科还是蚱蜢科。

此外,借助显微镜可以观察昆虫的口器、触角、腿部等微小结构,进一步确定其种类。

二、生态习性鉴定法昆虫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态习性,通过观察昆虫的生活方式、取食习惯、活动时间等,可以推测其种类。

例如,观察昆虫是在地面活动还是树上活动,是以花蜜为食还是以食物残渣为食,是夜行性还是日行性等,都可以提供宝贵的鉴定信息。

三、遗传分析鉴定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遗传分析成为鉴定昆虫种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提取昆虫体内的DNA,并进行PCR扩增、测序等分子技术,可以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从而确定其种类。

遗传分析鉴定法具有高度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尤其适用于那些形态相似或外部特征不明显的昆虫种类。

四、标本鉴定法标本鉴定是昆虫分类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昆虫标本,并进行标本制备、标本鉴定等工作,可以将昆虫按照科、属、种的级别进行分类。

标本鉴定法需要昆虫专家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并且对昆虫的保护和保存有一定的要求。

鉴定昆虫种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致观察的工作,需要对昆虫的形态、习性、遗传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同时,也需要参考相关的昆虫分类学知识和专业文献,以确保鉴定的准确性。

不同的鉴定方法可以相互印证和补充,提高鉴定的可靠性。

最终,通过鉴定昆虫种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生态特征,为昆虫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害虫种类的鉴别

害虫种类的鉴别
四、实验内容 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所提供标本的典型形态特征
五、作业 列表比较针插标本的形态特征
粘虫
1、粘虫类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发生量少是体色较 浅,大发生是体呈黑色。头淡黄褐色,沿 蜕裂线有呈“八”字形的褐色纵纹。体背 有5条纵线,又称五色虫。幼虫一般6个龄 期。
成虫:体色呈淡黄色或淡灰褐色。前翅中 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较 大。其下方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 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
铜绿丽金龟 大黑鳃金龟
大黑
铜绿
苜蓿夜蛾
成虫:前翅外缘有7个黑 点,后翅外缘有一黑色 宽带,其中夹有心脏形 淡褐色斑。近前部有1个 褐色枕形斑纹,缘毛黄 白色。
中黑盲蝽
别名:中黑苜蓿蝽
半翅目,盲蝽科
寄主:棉花、甜菜、大豆、 桑、胡萝卜、马铃薯、大 麦、小麦、杞柳、聚合草、 黄花、苜蓿
成虫:体长6—7mm,褐色。触角比身体长。前胸背板中 央具2个小圆黑点,小盾片、爪片大部为黑褐色。卵长 1.2mm,茄形,浅黄色。若虫全体绿色,5龄时为深绿色。 具黑色刚毛,触角和头部赭褐色。眼紫色,腹部中央色深。
短额负蝗
雌成虫体长31-33毫米,前翅长27-29毫米。体淡绿或褐色 (冬型成虫),有淡黄色瘤突。头尖,颜面斜度大,与头形 成锐角;颜面中间有纵沟;触角剑形,雌性短于雄性。前翅 超过后足腿节端部的长度;后翅略短于前翅,基部呈玫瑰 色。
年发生1代(华北)或2代(华东),以产于土中的卵块过冬。卵 呈倾斜状排列并有3-5行,且为胶质丝绕裹着。若虫期共 脱皮4次,5龄。随着龄期的增长,后胸上的翅芽也不断加 长。初孵若虫常多只集结于叶背表面,啃食叶肉;3龄后则 分散生活,被害叶片呈缺刻状。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以及 豆类、棉花和蔬菜。

主要蝗虫种类的识别及分布1

主要蝗虫种类的识别及分布1

主要蝗⾍种类的识别及分布1新疆主要蝗⾍种类的识别及分布蝗⾍的识别蝗⾍(locusts&grass hoppers)属直翅⽬(Orthoptera),蝗亚⽬(Acridodea=Locustodea),包括蚱总科(Tetrigoidea)、蜢总科(E umastacoidea)、蝗总科(Acridoidea=Locustoidea)的种类,俗称蚂蚱⼀、蝗亚⽬的特征头较宽,触⾓较粗短,⼀般不超出体长之半,常少于30节。

单眼三个。

前胸背板发达,复盖胸部背⾯和两侧,在蚱总科(菱蝗类)中向后延伸。

常达到或远超过腹部末端;有时向前延伸,越过头顶。

前翅狭长,较厚,复于腹部背⾯;后翅宽⼤,三⾓形,膜质,静⽌时呈扇状纵褶,藏于前翅下;少数种类翅退化成鳞⽚状或完全退化。

有翅的种类⼀般具发⾳齿,分别着⽣于前翅、后翅、后⾜腿节内侧或外侧以及腹部的侧⾯,短翅及翅退化的种类发⾳器常退化残缺;若具发⾳器,则由后⾜股节内侧与前翅或腹部摩擦发⾳。

腹部第⼀节背板两侧常有⼀对⿎膜听器,少数种类缺如。

后⾜适于跳跃,跗节3节;蚱类的前⾜、中后⾜跗节2节,末端有⽖。

产卵瓣粗短,卵产于⼟中,形成卵块,外围有胶状物保护,称为卵囊。

渐变态,若⾍称为蝻。

⼆、蝗⾍的分类特征蝗⾍和其它昆⾍⼀样,全躯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均⼜具有若⼲附属器官,如亚洲飞蝗的结构如下:(⼀)头部:触⾓分节明显,⼀般不超过30节,基部⼀节称柄节,基部第⼆节称梗节,其余所有的节通称鞭节。

触⾓的形状变异颇⼤,通常有丝状触⾓、剑状触⾓和棒状触⾓三种。

2.⼝器由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下唇和⾆等组成。

上颚颇发达,顶端坚硬,常呈锯齿状,左右不对称,取⾷不同植物的蝗⾍,其上颚齿⾯常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组成。

1.前胸前胸背板通常具有纵形隆起的中隆线,它⼀般呈线状,有时则呈⽚状隆起或被横沟切割成齿状。

侧隆线位于中隆线两侧,与中隆线平⾏或在中部向内弯曲,⽽在两端向外扩展;侧隆线有时不发达或仅呈现为淡⾊条纹。

主要蝗虫种类的识别及分布1

主要蝗虫种类的识别及分布1

新疆主要蝗虫种类的识别及分布蝗虫的识别蝗虫(locusts&grass hoppers)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亚目(Acridodea=Locustodea),包括蚱总科(Tetrigoidea)、蜢总科(E umastacoidea)、蝗总科(Acridoidea=Locustoidea)的种类,俗称蚂蚱一、蝗亚目的特征头较宽,触角较粗短,一般不超出体长之半,常少于30节。

单眼三个。

前胸背板发达,复盖胸部背面和两侧,在蚱总科(菱蝗类)中向后延伸。

常达到或远超过腹部末端;有时向前延伸,越过头顶。

前翅狭长,较厚,复于腹部背面;后翅宽大,三角形,膜质,静止时呈扇状纵褶,藏于前翅下;少数种类翅退化成鳞片状或完全退化。

有翅的种类一般具发音齿,分别着生于前翅、后翅、后足腿节内侧或外侧以及腹部的侧面,短翅及翅退化的种类发音器常退化残缺;若具发音器,则由后足股节内侧与前翅或腹部摩擦发音。

腹部第一节背板两侧常有一对鼓膜听器,少数种类缺如。

后足适于跳跃,跗节3节;蚱类的前足、中后足跗节2节,末端有爪。

产卵瓣粗短,卵产于土中,形成卵块,外围有胶状物保护,称为卵囊。

渐变态,若虫称为蝻。

二、蝗虫的分类特征蝗虫和其它昆虫一样,全躯可分为头、胸、腹三大部分,各部分均又具有若干附属器官,如亚洲飞蝗的结构如下:(一)头部:触角分节明显,一般不超过30节,基部一节称柄节,基部第二节称梗节,其余所有的节通称鞭节。

触角的形状变异颇大,通常有丝状触角、剑状触角和棒状触角三种。

2.口器由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下唇和舌等组成。

上颚颇发达,顶端坚硬,常呈锯齿状,左右不对称,取食不同植物的蝗虫,其上颚齿面常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

(二)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组成。

1.前胸前胸背板通常具有纵形隆起的中隆线,它一般呈线状,有时则呈片状隆起或被横沟切割成齿状。

侧隆线位于中隆线两侧,与中隆线平行或在中部向内弯曲,而在两端向外扩展;侧隆线有时不发达或仅呈现为淡色条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内容和方法
(一)飞蝗和土蝗的区别及其寄主危害
蝗虫的种类很多,通常将能成群迁飞的叫飞蝗,不能 成群迁飞的叫土蝗。 以成虫和若虫咬食植物叶片、嫩茎等,轻者咬成缺刻, 重者吃成光杆,破坏植物生长,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内容和方法
(二)蝗虫成虫形态特征中几个常用的特征
1、头侧窝(顶侧窝)—头顶,复眼与触角基部间 2、前胸背板:
实验五 蝗虫主要种类的识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实验目的
二、材料和用具 三、内容和方法
四、报告和作业
一、实验目的

了解和掌握我国发生的飞蝗和土蝗的常见种类或亚种及其 寄主被害状; 熟练辨识东亚飞蝗群居型、散居型成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区 别; 了解和掌握东亚飞蝗若虫不同龄期的形态区别;



了解和掌握常见土蝗种类成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区别。
大赤翅蝗Celes akitanus (Shiraki)
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Konnikov
疣 蝗Trilophidia annulata (Thunberg)
二、材料和用具
(二)实验用具 1、解剖镜 2、解剖用具盒 眼科镊子 解剖针
3、台灯
(三)其他教学辅助材料 1、飞蝗、土蝗成、若虫形态特征及其为害状教学挂图 2、东亚飞蝗、中华稻蝗等发生、危害及其防治的教学光盘
二、材料和用具
(一)试虫(液浸成虫标本和盒装生活史标本) 1、飞蝗类(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idae )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2、土蝗类 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Ivanov)
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
—中隆线、侧隆线
—前横沟、中横沟、后横沟 —上述线和沟的关系 —“X”形纹(侧隆线的变化)
三、内容和方法
3、腹板突—前胸腹板中央处突起
4、中闰脉—前翅中室内
5、羽状隆线(上隆线、下隆线)—后足腿节
6、外端刺—非胫节大端刺,实为后足胫节外侧一列刺的下
端刺
三、内容和方法
(三)形态识别
1、飞蝗类
东亚飞蝗成虫和若虫
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 Thunbery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 棉 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 (De Geer)
二、材料和用具
2、土蝗类(续) 日本黄脊蝗Patanga japonica Bol 云斑车蝗Gastrimargus marmoratus (Thunberg) 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infernalis Saussure 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 (Fabricius) 笨 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
亚洲飞蝗
三、内容和方法
2、常见土蝗种类
大垫尖翅蝗
四、报告和作业
1、编制所观察蝗虫种类的成虫形态特征检索表。 2、绘东亚飞蝗(两型)前胸背板侧面观区别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