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政策的演进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变化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变化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0000亿美元以上。
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从早期的不到一半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
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除传统的纺织品、轻工业品外,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上升到2004年的42。
9%。
外贸主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国有企业几乎支配了全部外贸发展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至2004年,外资企业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1%上升到超过50%。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外贸体制的改革。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其中又分为三个分阶段。
(1)1979年至1987年间,政府根据政企分开,外贸实行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原则,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试点,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2)1988年至1991年期间,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地方政府,外贸专业总公司与工贸总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上交外汇与经济效益指标。
承包单位自负盈亏,出口收汇实行差别留成。
(3)1990年12月9日,外贸企业出口实行没有财政补贴的自负盈亏,以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为了配合外贸企业改革,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外经贸部下放部分权力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措施,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
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与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内地FDI的演进趋势
在中国内地FDI的演进趋势第一节改革开放后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演进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利用外资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1978年至今,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步解放,中国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利用外资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致力于使外资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性力量。
中国的利用外资政策基本上是紧随改革开放步伐而逐步确立和完善的,总体而言,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外资政策改革开放方针确立之后至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即1978~199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也是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初步确立时期。
由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并不具备利用外资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不仅人们在思想上排斥外资,而且外资也对中国的制度环境存在疑虑。
为此,在这一阶段,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重心是消除外资对中国制度环境的思想障碍和塑造国内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
第一,建立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外商投资提供制度保障。
引进外资战略确立之后,中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与外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例如,1979年,中国制定并实施了第一部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2年,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相关法律的依据;1983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指示》,强调要将利用外资作为一项长期性经济发展方针;198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明确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强调多层次地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由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政策法规处于空白,这一阶段,中国政府较为密集地推出了利用外资的制度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
第二,以吸引港、澳、台资本为切入点,以设立经济特区为示范,由点到面地引进外资。
[1]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普遍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存有疑虑,因而在对中国内地投资方面持观望态度。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摘要】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是一篇探讨我国外资政策变化及其影响的文章。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我们探讨了我国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期和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外资政策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我们对外资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经济和产业的影响,为我国外资政策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外资政策、演变、效果分析、初期阶段、改革开放期、最新发展、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结论、未来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引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不断吸引和引导外资投入中国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我国外资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外资的态度和政策导向。
从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到改革开放期再到最新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在吸引外资、保护外资、规范外资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创新。
这些政策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情况,也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带来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经济与外资的关系,也为未来外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资政策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和改革开放期的历史回顾,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外资政策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
关注我国外资政策的最新发展,了解我国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如何不断优化外资政策,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变化。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引进外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企业创新追赶
技术获取效应与产业升级效应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方法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技术获取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的存在性 和影响程度。
实证研究结论
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获取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均存在,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 有积极作用。但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投资目的地可能存在差异。
CHAPTER 05
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 比较与选择
政策差异及影响
引资政策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采取“引进来”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 收优惠、土地优惠等,以吸引外资。这些政策对国内企业产生了竞争压力,促进 了企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投资政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 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着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需要企业具备 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实力。
CHAPTER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经历了从单纯引进外资到同时对外直接投 资的发展历程。这一战略的演变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国际化机遇,促进了中国企业的 创新追赶。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强企业创新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实现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因此,研究中国企业如何借助“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实现 创新追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政府也支持企业“走出去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为企业提供支持。
政策演变与国际环境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 境的变化,中国政府的政策也
在不断调整。
从最初的吸引外资到支持企业 “走出去”,政策演变反映了 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国际竞
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_历程_特点与前景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摘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
在设立经济特区时,就把经济特区定位于“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的探索”。
经济特区大胆利用外资,并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要求而锐意改革,带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外商间接投资为主到直接投资为主、由沿海局部试验到全面参加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以开放、利用外资促改革和发展的独特道路。
如今,外商投资正面临成本全面上升、国内外外商投资条件深刻变化的严峻挑战,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利用外资;历程;特点;前景一、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1978年我国实现对外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1991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以间接投资为主,对外借款是吸收外资的主体,对外借款一直占据外资的60%~70%的比重,FDI较少。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年度实际使用FDI超过间接投资额,占据了主体地位。
吸收FDI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核心内容,其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979~1986年)1979年7月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首部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我国华人民共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这一阶段,吸收FDI呈现以下基本特征:FDI的规模极为有限;地区分布不合理;FDI主要投向广东、福建两省及其他沿海城市,一些内陆地区引进FDI尚未起步;投资来源主要为香港、澳门两个地区,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极少;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酒店服务业。
2.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1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法律和法规体系,对外开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加大对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该阶段吸收FDI呈现以下基本特征:FDI的地区分布有所扩大,除沿海地区外,一些内陆地区也开始引进FDI;投资来源仍主要为香港、澳门两个地区,台湾开始对大陆进行投资产,并逐年增加;生产型项目和出口导向型项目大幅度上升。
中国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与分工演进
中国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与分工演进1、80年代的适应性和渐进性发展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建立经济特区,以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开始的。
在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的政策指导下,从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省委报告,到1989年3月25日至4月12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次会议决议,中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确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地区等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十年中,一个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组成,由沿海向内地递次推进,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是经济体制改革,而对外开放在其中则更多的是起着一种建立示范区和参照物的作用。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开始了由计划分工和国家调拨向市场分工和市场交换的转变。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调整了资源配置方法,释放了经济发展潜力,并为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合适的基础。
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中国推行的是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并举的贸易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鼓励出口的政策目的,初期主要是为了解决外汇短缺问题,随着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通过利用本国和世界两种资源,利用本国和世界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思路逐渐形成。
由于独特的初始环境,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从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始的,并以没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出口为主1。
随着计划分工向市场分工的转变,迅速将分工角色调整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种调整是自发的、由市场机制所决定的。
在整个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成效、经验及对策
(一)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
大,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环境是 动态变动的,为此.外资在我国的发展实践也呈现 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将其归结为四个阶段,具体 如表1所示。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 量不断提高,但外资在我国各区域和各行业呈现出 不同的发展实践。 1.区域利用外资发展的实践 由于我国利用外资是从东部地区试点探索起 步的,同时我国区域经济东中西部非均衡发展一 直存在,导致外资在三大区域发展差距极大 ,不 管是外商投资企业数、还是外商企业投资总额, 东部地区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其所占比重一直都 维持在80%左右,而中部地区在10%左右,西部 地区在10%以下(见表2、表3)。进一步从各省 份利用外资发展实践来看,利用外资额前五的省 市,基本占了全国外资总额的60%以上,外资在 各省市的分布体现出很高的集中度,而且前五的 省市基本稳定在东部发达的广东、上海、江苏等 地(见表4)。
本文在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全面系统分析外资在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就业与工资水平提升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深度概括了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经验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利用外资的理论质量营商环境区域布局载体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提升的对策以发挥外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 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 企业法〉
1992— 2000 年
快速发展阶段
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 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为标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真正进 入到快速发展的新轨道 本阶段实际GDP年均增长率10. 1%, 2000年名义GDP达到10. 0万亿元
1949年以来中国对在华外资管理及法律制度变迁
1949年以来中国对在华外资管理及法律制度变迁一、中国利用外资管理发展历程随着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利用外资的状况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和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讲话这两次重大事件对中国对外开放带来转折性机遇。
1、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利用外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规模和数量都十分有限。
50年代利用政府方式引进外资,利用外资规模小,渠道单一,外资投向自主选择性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资配置体制,即由中央政府直接确定利用外资的具体项目。
60、70年代主要利用商业贷款方式引进外资,外资的使用和偿还基本上是脱节的,偿债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上。
2、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中国利用外资的序幕。
从此,作为国际市场的抢滩者,外资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光。
从1979年到1991年的13年间,外资在华起步试水,小心翼翼地探求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广阔的东方市场。
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在中国合资经营的企业有了法律依据。
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工作进入探索和试验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对外开放渐次推进,初步形成从沿海地区向内地推进的格局。
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示范作用―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华人华侨投资的带动效应,以及“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的蓬勃兴起。
但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来自于港澳台地区,而来自于欧美日的跨国公司投资则占很小比例。
在我国利用外资取得初步进展的同时,受根深蒂固的“左”的思想观念影响,对利用外资的批评甚至责难也聒噪而起。
这就是所谓外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一时间,外资徘徊于中国国门之外。
3、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大胆利用外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政策的演进
其次,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在引资建设方 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政府作出相 关的正确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再次,从我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来说,“双 缺口”理论也不可能成为引进和利用外资的理论 基础。
➩引进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发展阶段
外资➩外国资本。不过,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外资 则是特指来自中国内地以外的、包括外国和港澳台地 区的资本。
• 大胆引进和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 开始利用国际证券市场引进外资 • 有步骤、有选择地推动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对 外投资 • 强调要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战略转变阶段—从政策优惠到互利双赢
(1992—2001)
总的来说,在整个90年代,在对待外资的问 题上,我国已不再单纯追求数量上的绝对增 长,而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把引进和利用外资看做是“充分利用国际 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 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 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的重要 途径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一)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一)摘要在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外资外资政策外资效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外资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正确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有助于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1.1初创阶段(1979~1985)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为:转变指导方针,由排斥外资转向利用外资;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特殊灵活和优惠的外资政策;开始制定外资法规,1979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我国第一部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成立外资管理的专门机构,1979年8月国务院设立了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的利用外资工作,1982年3月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外资政策是非常粗略的,并缺乏可操作性,对外资流入实行限制的特点非常突出,且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体系。
1.2发展阶段(1986~1993)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为:进一步明确利用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建立了一系列利用外资的法规体系,包括《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对外资实行普遍的优惠政策;建立针对外资的分级管理体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完全确立了积极利用外资的观念,对外资的限制不断取消,外资允许进入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外资政策激励的重点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尽管仍然对外资实行一定的限制,但实行鼓励和优惠的特点更加明确;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体系。
1.3调整阶段(1994~2001)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第二阶段利用外资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规范,同时根据加入WTO的需要,逐步取消对外资的一些限制,对外资实行一定程度的国民待遇。
中国外资政策历史演变
中国外资政策历史演变一、概述中国外资政策是中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涉外投资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旨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外资准入政策、外资优惠政策、外资限制政策、外资监管政策等方面,介绍中国外资政策的历史演变。
二、外资准入政策外资准入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放的外资准入政策,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外资准入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外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外资企业的注册程序、税收政策、外汇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外资准入领域,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等。
同时,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简化审批程序、优化营商环境等,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三、外资优惠政策外资优惠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对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的制定旨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措施,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逐渐完善了外资优惠政策体系,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方面的政策。
此外,中国政府还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的优惠政策,以进一步促进外资企业的发展。
四、外资限制政策外资限制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所采取的限制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对外资的限制相对较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某些领域的外资限制。
例如,在关系国家安全和战略性产业等领域,中国政府对外资的进入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审批和管理措施。
此外,中国政府还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的限制措施,以进一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罗鹏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一样,经历了十分剧烈的转变。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对外贸易政策自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期间,实行的是高度封闭的保护贸易政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经营由国家高度垄断并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
1949-1952年,在没收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和改造民族资本的进出口企业的基础上,中国建立了国家高度垄断的外贸体制,即全国的对外贸易均由对外贸易部统一实行行政管理,各项进出口业务由国有外贸公司垄断经营,进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第一,高关税。
根据1951年中国实施的海关规则,进口商品的算术平均税率为52.9%,其中农产品的平均关税率为92.3%,工业品的平均关税率为47.7%。
这一关税水平远远高于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WTO的前身)规定的关税率。
第二,各种行政壁垒。
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需要办理配额、许可证并通过各种部门的审批。
第三,外汇管制。
对于进口所需的外汇必须申请额度并承担汇率高估的损失。
2.脱离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是战后建立的国际贸易框架机构和规则体系,体现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政策规范,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愿望和利益。
但新中国成立后,既没有向GATT申请复关继承创始缔约国地位,也没有参加GATT的任何活动。
1974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又有机会重返GATT,但万分遗憾的是又一次选择了放弃,从而丧失了在战后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应有权益。
对于实行这一贸易政策的实践效果,其积极方面是实现了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从1956年起中国一举扭转长期以来严重的外贸逆差,直到1977年其间,除了在少数年份出现少量逆差,一直保持进出口平衡且略有盈余的局面。
但其消极方面更多:外贸规模增长缓慢;长期过度保护使国内企业普遍效率低下;高度封闭难以获取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而使中国在战后蓬勃发展的世界经济浪潮中又一次被远远抛在后头,处于边缘化的不利地位。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摘要】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是一篇研究我国外资政策发展历程和影响的文章。
在将介绍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将详细分析我国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调整和改革、开放和引导,以及对政策效果的分析;最后在会总结历史演变,分析政策效果,并展望未来发展。
通过对我国外资政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在吸引外资上的历史演变和政策效果,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外资政策,演变,效果分析,改革,开放与引导,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引言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部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外资在中国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我国外资政策在不断调整和改革中不断完善,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进入中国。
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我国外资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初期的重点吸引外资到后来的鼓励引导外资参与国内市场竞争。
近年来,我国外资政策更加着眼于提高外资利用效率和促进外资与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共赢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调整和改革、开放和引导、效果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外资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未来走向。
1.2 研究意义外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分析对于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轨迹和对外资的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政策调整的动态变化,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通过分析我国外资政策的效果,可以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策措施。
展望我国外资政策的未来发展,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指导我国外资政策的深化和完善,促进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更好发挥作用。
4844 中国外商投资的政策演变与经验归纳
中国外商投资的政策演变与经验归纳一、前言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商投资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外商投资政策也不断发生变化。
笔者将就中国外商投资的政策演变与经验归纳进行详细分析。
二、外商投资政策演变1.早期外商投资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向外面开放。
国家着力引进外资,使用的是全面准入。
1986年,中央政府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通过限定外资产业范围来保护内资。
此外,外资还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侵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2.初步开放1992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这一法律规定了外资企业的经营前提,能力范围,业务结构,审批流程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商投资技术进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外商投资管理制度。
3.进一步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
4.全面开放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外商投资法规条例,取消福利性行业对外商的限制,破除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外资开放。
三、外商投资经验归纳1.发展规划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地区规划和产业规划确定外资引入方向和重点,防止盲目引进过程中的浪费和资本回报较低的现象。
2.优化法律法规结合政策变化和外国投资者的真实投资需求,政府应定期改革外国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放松或取消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存在的不必要限制和审批程序。
3.加强宣传政府不仅应向全球展示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的潜力和优势,还应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扩大交流,增强合作信任和合作效益。
4.推动经济发展外资企业活跃于中国经济领域,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并促进了技术升级。
政府应该扶持这些外资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和经验,继续优化区域和产业结构。
四、结论在近年来的政策变化下,中国的外商投资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第一章、前言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受到了全球关注。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其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改革开放前夕的背景和历程入手,介绍中国对外开放的初期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其次,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如特区政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所迎来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展望未来,分析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下的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和国内需求的变化,并探讨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方向。
第二章、改革开放前夕的背景和历程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二是国际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正在兴起,中国需要顺应形势,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开放。
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特区政策,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外国技术引进。
此时,中国开始积极参加国际贸易,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1986年,中国出台了加强对外贸易战略的文件,提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
1992年,中国召开了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
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主要集中在经济特区建设和引进外资、技术投入方面。
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积极推进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自贸区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法律制度的变迁
2019·2/389社会史话SHIHUA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法律制度的变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截至2018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1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超过2000家。
我国利用外资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在法治轨道上进行的。
40年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外资法律制度,对稳定外国投资者信心、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78年,邓小平同志批示可以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后,有关部门抓紧对当时正在谈判的几个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就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章程、合同提出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邀请了香港爱国人士廖瑶珠律师作为顾问,草拟有关章程和合同。
廖瑶珠律师提出,只有章程和合同还不够,还应当有法源,要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她的这一意见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叶剑英委员长指示立即开展立法工作,并指定彭真副委员长负责。
为了制定出一部好的合资法,起草小组参考了30多个国家的有关法律,广泛听取了国内经济部门、研究机构和法律专家的意见,在半年内就完成了起草工作。
经过紧张高效的工作,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草案提交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1979年7月1日获得大会通过,同年7月8日颁布施行。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实施,是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利用外资、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战略构想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这部法律奠定了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法律基础,为我国利用外资、促进合资经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外资企业法;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这三部法律共同组成了利用外资的三部基本法律(统称“外资三法”)。
只有章程和合同还不够,还应当有法源,要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她的这一意见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沿革及总体情况PPT课件
.
17
总结:
0 中国外资政策主体框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试验阶段, 在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直接投资等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中期-全方位发展,始终坚持利用外资同国内经济发展战略的有 机结合。
0 外资政策体系的阶段性:92年以前,鼓励外商投资,但真正进 入中国市场的投资很少;92年之后,大量海外直接投资进入中 国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加入世贸之后,中国吸引外资进入新 的发展阶段。
0 随着外资的进入,自主创新的能力受到抑制和削弱。
因此,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但经济的自控力和安 全性降低了。
.
13
.
14
0 调整中国引进外资的战略:
0 应该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建立和完善国际技术 贸易公众信息服务系统,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鼓励 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联合研究开发等项目。
设立的六种行业。 0 1984年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 ☞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
云港、上海、宁波、广州温州等等14个沿海城市。 0 1985年陆续开放 ☞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
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等为经济特区。 0 1990年中国政府 ☞ 开发上海浦东新区,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引外资统计简表
1989
1990
1991
• 1阶段: 1979-1982开放
1992
之初,利用直接投资规模 1993
1994
相当小。
1995
• 2阶段: 1992年南巡讲话 1996
之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 1997 1998
投资达到一个小高峰。呈 19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转变阶段—从政策优惠到互利双赢
(1992—2001)
总的来说 , 在整个 90 年代 ,在对待外资的问 题上,我国已不再单纯追求数量上的绝对增 长,而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把引进和利用外资看做是“充分利用国际 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 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 发展开放型经济 , 使国 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的重要 途径
➩初步确定和试验性阶段(1979—1985)
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和厦门三个经济特区 时发表重要讲话 , 充分肯定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和政策 的正确性 , 明确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利用外资、 引进技术的战略方针
总的来说 , 这一阶段我国自上而下地制定并推行对内改革 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 , 打破了长期以来自我封闭、 思想禁锢的状态 , 由排斥外资转向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利用 外资。
陈东琪主编《1900—2000中国经济学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23页 卢志勇、沈汝发、王燕萍 《中国利用外资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华网2007年9月
谢谢~~~~
引进和利用外资,实际上就是使用来自这些地区的资金、 机器设备、技术以及其他的无形资产。 主要采取间接和直接利用外资两种形式
➩引进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发展阶段
(一)
初步确定和试验性阶段(1979—1985) 政策调整阶段(1986—1992) 战略转变阶段—从政策优惠到互利双赢 (1992—2001)
➩政策调整阶段(1986—1992)
国家政策的调整对之前,在引进和利用外资过 程中存在的一哄而上、不求经济效益的短期政 策行为进行了必要的纠正 ,也为后来的引资工 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战略转变阶段—从政策优惠到互利双赢
(1992—2001)
1992 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影响深远的南方谈 话后,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实践进入 从慢行到快速发展的轨道
• 一方面“双缺口”理论模型所说的储蓄和外汇缺口已逐 步消失 , 代之而来的是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缺口 愈加突出。为此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 的战略和政策 • 另一方面 ,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 的进一步扩大 , 我国的外资企业在质上也发生了较大变 化
➩政策调整阶段(1986—1992)
世界上没有一个愿做低于平均利润率买卖的资 本家。但为了吸引外资 ,就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和代价。
1986 年 10 月 ,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 定》,对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先进技术的企业和产品 出口的企业 , 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劳务费、利润分 配、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
➩引进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发展阶段
总之 , 30 年来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 和实践发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经历了从注 重弥补资金缺口到弥补资金和技术缺口并 重 , 再到弱化资金缺口 ,强化技术、管理等 多重缺口的演变;从纯粹“引进来”到“引 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和互利“多 赢”的演变。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政策的演进
美尔比娅 200901050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本框架
引进和利用外资政策的理论基础
关于引进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引进和利用外资政策的理论基础
首先,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有关政策和实践 , 始 终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但改革 开放时期 ,在引进和利用外资的问题上 ,最为直接 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文选》第2卷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 尹永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中共中央党校博 士论文,2006年 1989年至2000年,介绍和运用钱纳里“双缺口”理论进行分析的论文共有十几篇,主 要有虞关涛:《双缺口理论》,《国际金融研究》1989年第9期 施惊:《“双缺口”理论述评》,《国际金融研究》1990年第11期 施惊:《“双缺口”理论述评》,《国际金融研究》1990年第11期 秦宛顺、唐爱国:《“双缺口”模型与利用外资》,《经济科学》1997年第6期等。
(二)
(三)
(四)
成熟和完善阶段(2001—2009)
➩初步确定和试验性阶段(1979—1985)
1979 年 7 月全国人大五届二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同时建立了深圳蛇口工 业区 1980 年 10 月至 1981 年 11 月 , 又先后建立了珠海、厦门和 汕头经济特区,引进和利用外资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开 始大胆地进行政策的实践 1983年5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利用外资工作会 议 , 强调要统一思想认识 , 放宽政策、加强领导 , 办好中 外合资企业
➩战略转变阶段—从政策优惠到互利双赢
(1992—2001)
在战略转变的过程中:
• 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 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 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规范税制,公平税负,引入竞争机制,为中 外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条件
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 90年代末期,我 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
其次,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在引资建设方 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政府作出相 关的正确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再次, 从我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来说,“双 缺口”理论也不可能成为引进和利用外资的理论 基础。
➩引进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发展阶段
外资 ➩ 外国资本。不过 , 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 , 外资 则是特指来自中国内地以外的、包括外国和港澳台地 区的资本。
➩成熟和完善阶段(2001—2009)
2001年11月11日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促使党 和政府认真思考如何调整关于外商直接投 资的各种政策。“引进来”和“走出去”, 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两个紧密联 系和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2002年以后,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的问题 上更加自主和自信,相关的政策也更加成熟 和完善
➩政策调整阶段(1986—1992)
中央政府还制定、修订了利用外资的相关法律 法规 ,调整和规范引进利用外资的各种经济行 为
•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经营企业 法》 • 199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法》 • 199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 国企业所得税法》
➩政策调整阶段(1986—1992)
1987 年至 1992 年间 , 我国政府对引进和利用外 资的政策和实践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 , 调整的 重点就是明确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原则、目的和 方式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 : 必须进一步扩大 对外开放 , 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 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 ,形 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