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年代】:唐【作者】: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内容】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赏析】原文+注译_唐诗三百首_格言网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赏析】原文+注译_唐诗三百首_格言网

《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赏析】原文+注译_
唐诗三百首_格言网
《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

下面是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其一原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一翻译】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其一赏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感遇十二首1【其一】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其二】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其三】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鉴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鉴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鉴赏《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鉴赏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诗鉴赏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本篇为《感遇》之一,诗中,诗人以春兰秋桂自比,表达了其坚持理想政治,决不与奸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指全株。

兰用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唐代)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兰草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自然地顺应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因为闻到芬芳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桂华:指桂花。

生意:生机勃勃自尔:自然地。

自:自然。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为。

本心:天性。

美人:观赏者,代指官府、官僚的上层人士。

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开始二句,诗人便开宗明义,分别写出了兰桂的生长季节和美丽的姿容:“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里诗人以整齐的对偶句子,突出地展现出了兰桂这两种高雅植物的华美。用“葳蕤”表现兰叶,更显出其勃发的生机;以“皎洁”形容桂花,愈突出其高雅的身姿。以叶对花,实际上是互文见意,各指整株的兰桂。接着,用“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来总写兰桂。兰草桂花是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自身就形成了一种美好的节操。“自尔为佳节”句,不宜理解为“因而兰桂使得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因为在诗人笔下,其兰桂的葳蕤茂盛、皎洁美丽自身就具有了美好的品格。“自尔”的本意正在于此。说明“佳节”是出于本然,源于内质,强调了内在之因。同时,此两句表明,由于自然界里芸芸众生追求的目标、理想不同,其接物待事的方式和表现也就不同。而这里表现出的是固有的追求之意,本来的向往之情,既无需凭借外物,也无意求人知遇。这里,诗人实则是以兰桂自喻,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气候,诗人就会象兰桂一样大放异彩的。从而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向往政治开明,欲图一展才华的愿望,也蕴含着对重新遇时的渴望之意。同时,这两句为自然地转入下文作好了铺垫。
自尔为佳节句不宜理解为因而兰桂使得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因为在诗人笔下其兰桂的葳蕤茂盛皎洁美丽自身就具有了美好的品格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张九龄的诗作,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谁知”两句,句意忽然一转,由花到人,由兰桂引出了“林栖者”,即那些以兰桂风韵为同趣的隐逸之士们。由于他们风闻了兰桂的芬芳,因而产生了“相悦”之意。然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以兰桂的秀丽容貌和香气袭人的效果表明诗人的志洁身芳并非为了博取虚名。兰桂自为“佳节”,自有“本心”,自具生机且自行其素,并不希求美人采折。至于“林栖者”是否“闻风”,并因此而“相悦”,谁去管他呢? 如果说春兰秋桂博得“林栖者”的“相悦”,也并非兰桂之所求,只是因为兰桂的客观效果而已。在主观上,在兰桂本身来说,它们之所以展现出婀娜的身姿,散发出幽馨的香气,也并非有意吸引人们来欣赏、采折,完全是本性使之。“何求”二字就表明了诗人不肯廉价获得美名的高洁志趣。而这两句在委婉之中透露出一种严正之气,充分表现了诗人品德情操的高洁坚贞和追求理想之外别无他求的高雅心境。此两句既总结了上文,也点明了全诗的题旨所在。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词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词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诗词三百首,植物,抒志,生活,哲理译文及注释二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⑹ 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隐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春兰和秋桂的生长环境和外貌为喻,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春兰和秋桂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现出各自的美丽,它们不需要人们的欣赏和赞美,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和绽放。

诗人以此来比喻自己,他认为自己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才华,不需要依靠他人的赏识和认可,而是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山林隐逸者的向往和敬意。

山林隐逸者生活在自然之中,与草木为友,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山林隐逸者一样,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真正的自我。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人认为,生命是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应该过分地追求物质和功名利禄。

同时,人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感遇·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它通过对春兰和秋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我的追求。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诗人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的诬陷,被排挤出朝廷,贬为荆州长史期间所作。

其共作《感遇》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谄媚求荣的情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开头一二句,用了一对整齐的偶句,以物起兴,引出自比的兰草和桂花这两种植物。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春天里的兰草叶子葱郁,生长旺盛,秋季里的桂花,鲜亮洁白。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和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本诗就继承了前代诗人用芳草自比这一传统。

诗文中的“葳蕤”、“皎洁”形象地描绘了植物生机勃勃、蓬勃生长的样子。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两句的意思是兰草和桂花都表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后“自尔为佳节”一句承接一二句,写这些植物各自根据自己的特性在适合的季节生长开花,自然而然表现出生机和活力。

一个“自”字,既表现了它们按照自己的习性自然生长,也暗示了它们不求人知、不以为荣的恬淡心理。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栖息山林的隐士们常常以兰桂自比,他们一闻到兰桂的芳香都非常喜欢。

一个“谁知”两字,起到转折作用,开始由物写人,同时这两个字也有兰桂出乎意料非常惊讶的意味。

“闻风”是诗人用了《孟子·尽心篇》中的“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这个典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指草木生长都有它的本质特性,为什么要求美人来攀折呢?它们生长茂盛,芳香四溢,但这不是因为它们要取悦于美人,而是它们的本性就是如此,这句话进一步表明兰桂的高洁品质。

同时该诗以这个问句结束全篇,点名了主旨,那些像兰桂一样的圣贤君子们,他们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建立功名,修养心德,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只是做自己的本分而已。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兰草在春天枝叶纷披,桂花在秋天清雅皎洁。

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春秋自然成为好季节。

谁想到那些林中隐士.,闻到了芳香满怀喜悦。

草木的芬芳出于本性,哪是希望美人赏识攀折!作品赏析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

感遇十二首1
其一
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白话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
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全诗意思及赏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全诗意思及赏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全诗意思及赏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作品《感遇十二首·其一》。

作品原文: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词句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作品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白话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唐诗三百首:张九龄《感遇·其一》注解及评析

唐诗三百首:张九龄《感遇·其一》注解及评析

唐诗三百首:张九龄《感遇·其一》注解及评析《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作者】: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聪明敏捷,善于属文。

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

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

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感遇其一赏析

感遇其一赏析

感遇其一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诗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意思】茂盛而纷披的兰草在春天里迎春勃发,散发出阵阵香气。

桂叶深绿,桂花嫩黄,在秋色中,外形明亮而洁净,香味馥郁,传送远方。

春秋也因有兰桂的生机盎然和欣欣向荣而自然成为佳节,诗人借兰桂的特性,赞美了世间荣而不媚的高洁品质,抒发了诗人以高尚品德自勉、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句兰桂并举,写兰呈其叶,写桂耀其花,排偶工整,互文见文。

注: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树叶下垂的样子。

生意,生机勃勃的样子。

自,因为。

【全诗】《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①葳蕤(wei rui):草木叶子繁盛披拂。

②欣欣:形容草木生机盎然。

③林栖者:山林隐士。

闻风:仰慕。

《孟子·尽心》:“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溥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 ④本心:本性,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全诗鉴赏】这是诗人遭受奸党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罢相被贬之后所作的.《感遇》组诗,凡十二首。

“感遇”者,有感于遭遇之谓也。

“之一”选自组诗的第一首。

此诗以春兰、秋桂自比,以喻“本心”,表达自己立身修德,恶邪守正之高尚品德。

诗的一二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以物起兴,引出自比的对象。

你看,春天的兰草迎春勃发,茂盛纷披,生机无限; 秋天的桂花叶绿花黄,皎洁明净,馨香四溢。

此两句源自屈原《九歌·礼魂》中诗句:“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只是诗人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将“秋菊” 置换为“秋桂”罢了。

“葳蕤”与“皎洁”再现了春兰与秋桂勃发向上与高雅的风貌。

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指出春兰、秋桂之所以“欣欣此生意”,欣欣向荣,蓬勃生机,是因为它们“自尔为佳节”。

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感遇·其一》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①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 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阅读题(1)、首联用了对偶修辞,互文以见义,写出了春兰与秋桂、的特征。

(3分)(2)、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3分)生机勃发、清雅高洁(2)、(4分)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

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诗原文阅读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诗原文阅读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诗原文阅读及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日融融,片片溢香的兰叶葱茏垂接;秋夜朗朗、掠人心魄的桂花月华般皎洁!这样繁茂,这般风韵飘逸,自然,春秋就成了美妙无比的季节。

今天,谁知我独自前来品赏兰桂的芳姿,只是为拳拳服膺于她们的高洁品格。

是呵,兰草和桂花本来就有芬芳的美质,何须你这隐逸之士前来攀折?【鉴赏】张九龄《感遇》诗共十二首,多感事寄兴,寄托人生慨望,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被贬为荆州长史时。

本诗为其中第一首,借歌咏兰草桂花,表达了诗人不慕权贵、坚守节操的高尚人格。

一、二句以春兰秋桂对举,赞美兰花桂树的生机盎然与清雅高洁。

以“兰桂”喻志趣高洁之君子,源自屈原《离骚》,其诗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等句,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香草美人” 之譬喻。

此二句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此处赞美兰桂,实则是诗人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格自喻。

三、四句承接上句,生动诠释出兰桂与季节之间的和谐关系。

兰桂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因为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美好的季节则因兰桂的异香而多姿多彩,春色满园。

此处写兰桂与季节,实则是君子与君主的形象对比。

君子之所以能怀才抱德,是因为得到明君的慧眼识才;明君的励精图治与尊贤重才,为君子的养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六句则陡然一转,由对兰桂的赞美转入对山林隐士的.慕名向往。

林栖者,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此二句意思是,谁想到山林隐逸之高士,闻听兰桂的芬芳,满怀喜悦,慕名而来呢?“谁知”,指意想不到,此处暗示兰桂以洁身自好、茕茕孑立而自许,不会妄求他人的称誉歌颂。

然而有些事却不是它们能左右的,那些隐士还是闻讯赶来,这实在并非兰桂之本意。

末两句借兰桂之口,表达出兰桂孤芳自赏、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

关于感遇其一张九龄

关于感遇其一张九龄

感遇其一张九龄关于感遇其一张九龄《感遇其一》是我国唐朝大臣张九龄所写的一首诗词,意思这首诗词的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感遇其一张九龄作品原文感遇·其一兰①叶春葳蕤,桂华②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③,自尔④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⑥相悦。

草木有本心⑦,何求美人⑧折?[1]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①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②桂华:桂花,“华”同“花”。

③生意:生机勃勃④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⑤林栖者:山中隐士⑥ 坐:因而⑦本心:天性⑧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白话译文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

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谁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更加喜悦。

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赏识采折呢?诗文赏析赏析一本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然后生动地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转而写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最后引出全诗主旨: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

诗人以此比喻洁身自好的君子。

本诗虽短小,但用尽全力,结构严谨,诗境意尽没有落空。

诗意温和,不知不觉中,在咏物的背后,讲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

赏析二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折。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
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

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

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
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