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一轮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练习第一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野菊》侧重于描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和野菊的冷香,展现了菊花超脱世俗、矢志不移的品质。
寄托了作者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
②《野人饷菊有感》侧重于描写菊花的花茎虽饱经风霜,仍不失挺拔咄咄之势;“铁骨”一词展现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
诗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考查。
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题可先分开赏析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王建的《野菊》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突出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突出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
转句“忆向山中见”,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此诗虽短小,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
张煌言的《野人饷菊有感》是感事即怀诗,乡居野处的百姓为表达对隐居英雄的敬佩,以菊相赠,诗人对此事有感;事中之物“菊”确是感怀的聚焦,所以又是咏物诗。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炼句(考情探究+真题引路+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炼句(考情探究+真题引路+对点训练+答案解析)一、考情探究1.含义“炼句”指锤炼语句,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常常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炼句的意义在于: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而在言外。
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对这些“炼”出来的古诗名句要好好品味鉴赏。
诗歌句意题型的考查,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
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义深刻。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2.常见的命题方式(1)请对这首诗第某联进行赏析。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句的妙处。
(3)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解答。
二、真题引路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读懂大意】红木的案几旁,缕缕暖香飘得轻;宽敞的考场里,清晨早就坐满了人。
凝神静气看试卷啊,犹如战士衔枚向前冲;笔走纸上如有神啊,好像春蚕食叶声不停。
乡里选贤才,首要条件是德性;殿试通过后,即在朝廷为公卿。
吾今惭愧体力衰,多病不堪耗精神;鉴别裁定望仔细,有赖群公多费心。
【审题要点】赏析这一句精妙之处【考题解析】本诗为作者唱和诗中的名篇,于嘉祐二年(1057)作。
此年正月,欧阳修权知礼部贡举。
他用行政手段来提倡古文,反对时文,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此诗描绘进士就试场面,气氛热烈。
三四句写举子在闱中作文情状,生动传神。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溪居柳宗元②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
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③榜(bdng):船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与陶渊明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面意思相近,实则情味不同。
B.颔联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笔,“闲依”与“偶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醉心田园,隐逸闲适的诗人形象。
C.全诗结构严谨,文脉晓畅,诗歌以“溪居”为题,首联即点明“溪居”原因,后三联具体写溪居生活。
D.全诗语言不假雕琢,自然恬淡而又含蓄深沉,作者身处贬谪困厄之境,发出的却是清夷淡泊之音。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为“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教案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故事激趣:传说中,XXX有个聪明的妹妹XXX,其诗才在XXX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XXX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XXX不屑,讥之曰下品”。
XXX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XXX哑然。
XXX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XXX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XXX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当。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形。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给诗歌带来的妙处。
二、试题研析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你觉得颔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头脑感情?答:“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平常,就更加凸起了题中“早”字。
诗人涵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XXX台上独占鳌头的头脑感情。
2、炼字佳句赏析:XXX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XXX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题目:XXX改“飞来”为“纷纷”,为什么好?答: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炼字(必备知识+典题示例+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炼字(必备知识+典题示例+对点训练+答案解析)【必备知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抓住关键字词(诗眼、句眼),炼字析句;二是品析语言风格。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多选题中涉及;(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主要采用简答题型,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考查较为常见。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不能把所“炼”的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30题及答案解析一、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苹: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智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1) 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个字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2)诗的首联统领全诗,颔联和颈联是分别扣住其中的哪个字进行描述的诗的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心情?二、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回答村行王禹称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2) 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3) 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三、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 试分析一下“空山不见人”的意境。
(2) 分析诗人把握了怎样的意境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
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⑶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⑷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六、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下题。
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初一年下古诗词鉴赏练习答案(上)
初一年(下)古诗词鉴赏练习答案(上)《登幽州台歌》二、选择题: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B.“前木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来者”则指当今的英主。
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解析】C,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空间的广阔反衬诗人的孤独。
三、赏析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4、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①萧瑟(萧索)、荒凉;②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解析】【分析】(1)一问,考查对这首曲子所描绘的图景的概括能力。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在夜晚静思时,看到了什么景物,从而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答案:床前明月光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在登高望远时,表达了什么哲理?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杜甫的《春望》中,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选择题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李清照答案:B2.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辛弃疾B. 苏轼C. 李白D. 王之涣答案:C三、判断题1.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怀念。
(对/错)答案:对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特点。
答案:琵琶女在《琵琶行》中,形象凄美,技艺高超,她的音乐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她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
2. 请简述《诗经》中的《关雎》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慕之情。
诗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自然景物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五、翻译题1. 将杜甫的《登楼》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在漫长的秋天里,我常常感到悲伤,像是一个过客;在人生的百年岁月中,我常常生病,独自登上高台。
2. 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太阳依偎着山边落下,黄河流入大海。
六、分析题1. 请分析《诗经》中的《蒹葭》一诗,说明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抒情诗,其艺术特色在于使用了比兴手法,通过描绘蒹葭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请分析李白的《将进酒》一诗,说明其主题和艺术手法。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专题练习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专题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山坡羊·闺思(元)张可久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坡羊”是曲牌,标题“闺思”既暗示诗中人身份,又点明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B.“云松”喻女子蓬松的头发,“螺髻”写发型,“伤春”之情实因“闺思”而起。
C.“小琼姬”指美丽的小丫头,“雪”字运用了比喻手法,巧应上文的“柳花飞”。
D.“生”意为“硬生生”,突出小丫头吵醒女主人团圆梦的无情以及女主人的懊恼。
2.有评论者认为曲末的“呸”用语粗俗,应该删去,你赞同他的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①暴雨宋·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激池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②,倒倾鲛室③泻琼瑰。
【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上。
熙宁六年初秋,时在杭州通判的苏轼和几位诗友设宴小饮于此,忽遇暴雨,即兴写下此作。
②泉洒面: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
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③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起句突兀,诗人不说雷声从空中来,却说从“脚底”出,说明了雷声离人之近,衬托出有美堂位置之高。
B.颈联运用比喻,写景与写意交相并用,气势充沛,从视觉上渲染了暴雨中的西湖湖水几乎满溢而出的神奇景象。
C.尾联用典,以洒泉水唤醒诗仙李白和倾倒鲛屋里满室的珠玉诱人遐想,暗喻奇妙景物可以诱发诗人的佳句美文。
D.这首即景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前赋后比,有声有色地摹写了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
4.请简要赏析诗歌颔联是如何表现“暴雨”的。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9分)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①,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②,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③北望心。
百年④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①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
②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③君恩:指唐代宗之恩。
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
④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之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借眼前景来抒发作者无以自遣的心境,抒情极为沉痛。
C.整首诗反映了诗人愁苦悲哀的心境;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照,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D.“老病”二句,短短十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
“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献池州牧杜荀鹤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虽献给地方官,却与展示才华抱负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有所不同。
B.“江路静”与“郡城安”,写出凶年之后、戎装断绝的安定美好生活。
C.颈联“惊断莺声”化用《春望》“恨别鸟惊心”,凸显战争的残酷。
D.本诗将丰富的内涵压缩于七律短幅中,语言清新而通俗,平易近人。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哪些“仁政”思想?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蝉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三)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三)古代诗歌鉴赏25.(2015·湖北省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陵峡孙原湘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①碧从帆底尽,楚台②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
②楚台:古代楚国地名。
在今湖北秭归县东。
(1)“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_________(2)本诗是如何体现“壮游”的?试以诗歌后两联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将静态的“郢树”“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
(从情景交融、夸张和比拟等角度分析亦可。
)(2)“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
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
_________26.(2015·贵州省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送客归京唐·白居易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宋·贺铸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
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1)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①本联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②“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③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1. 题目:《静夜思》作者:李白
诗词: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李白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情景,诗人独自一人,凝视着明亮的月光。
他对月亮感到吸引,并且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2. 题目:《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诗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描述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通过山川河流的连续无尽,传达了人类对于追求更高层次的渴望。
3. 题目:《鹿柴》作者:王之涣
诗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
这首诗也是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描绘了一幅无人居住的空山景象,只能听到遥远的人声。
当夕阳的余晖照射进深林,景色反射到青苔上,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
4. 题目:《登高》作者:杜甫
诗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的作品。
诗人描绘了登高途中的景色,用生动的描述表达了秋天的凄凉和人生的苦难。
风声急促,天空高远,猿猴悲鸣,鸟儿归巢。
诗中还提到了滚滚而来的长江以及纷纷落下的枯叶,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
以上是一些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通过这些练习,你可以进一步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请继续努力学习,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诗眼(必备知识+典题解析+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诗眼(必备知识+典题解析+对点训练+答案解析)一、考情分析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抓住关键字词(诗眼、句眼),炼字析句;二是品析语言风格。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选择题中涉及;(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的题型主要采用简答题型,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考查也较为常见。
二、必备知识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
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后来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诗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1.全诗的主旨所在;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或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三、典题解析【例1】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
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
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
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
与诗的主旨吻合。
【例2】山中留客高适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
高考语文五年(2019-2023)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5 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十题】
【导语】从⼩学到⾼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的优秀诗篇。
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化宝库⾥最璀璨的明珠。
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超的艺术⼿法,从⽽不断提⾼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平呢?今天,我们就⼀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阅读下⾯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林断⼭明⽵隐墙,乱蝉衰草⼩池塘。
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注】这⾸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句在景物描写⽅⾯的特点。
(3分)(2)有⼈认为这⾸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情,也有⼈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得其乐的隐逸⽣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说说你的理由。
(4分)【⼆、阅读下⾯这⾸唐诗,完成8~9题。
】别舍弟宗⼀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去国六千⾥,万死投荒⼗⼆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联中数词运⽤的妙处。
(4分)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的宋词,完成题⽬.】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声长,⼀枝和⽉⾹。
⼈怜花似旧,花不知⼈瘦。
独⾃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词⼈,号幽栖居⼠,钱塘(今浙江杭州)⼈。
(1)简析上阕第⼀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的宋词,完成题⽬。
】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
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
一、故事激趣:“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4、方法归纳:“虽“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扶”“细柳”动态不显,唯有“轻风”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徐徐,若有若无,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答题步骤: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2) 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
价: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评 (3) 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给诗歌带来的妙处。
二、试题研析三、析“炼字”“炼意”方法指津、阅读诗歌回答问题:1(一)知识点:唐梅早齐己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精练、凝缩,言简意赅。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和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词)。
1 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动词: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答:“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哀江南》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诗人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思想“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
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感情。
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2、炼字佳句赏析: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王驾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南浦别白居易问题: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为什么好?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答: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演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3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菩萨蛮(李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如下例子可选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太眠。
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
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
答案: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是在空朦、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
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尠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烈的气息。
笛人之心。
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惊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剪梅] 舟过吴江的内心痛苦。
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具有夸张色彩。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郊兴》王勃)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看这句诗,湿言影言,本光,疏答案:作者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这一特征,从视觉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上对“时光容易把人抛”加以补充,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
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光字有情。
“红”和“绿”,这个润,所以说花光湿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在这里都作使动词用,再各加上一个“了”字,从动态中展示了颜色的变化。
当然,不光是在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写景,而且是在抒情,抒发了对年华消逝的慨叹。
]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2、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分析形容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表达效果:竹枝词>其一》刘禹锡)(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一个(《元日》王安石)] 字,写尽环境之孤苦,可见人心。
孤] 曰细,脉脉绵绵,写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使诗文 2)、形容词的活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王安石泊船瓜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量词:妙用量词不仅能令语言形象生动,引人联想,而且常常牵系着整篇文章的意境问:前人评价“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妙,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
与主旨。
答:这“绿”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用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形象,春风和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3)、色彩形容词的选用。
问题:诗中“螺”字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答案: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如: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
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联想绝妙奇特,然而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天空延伸,表达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
(二)、练习:相互间或映衬,对色彩词的使用,古人在诗词中,这些成对的色彩词,常常是成对的。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
如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玉楼春 [宋祁]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分析下面两首诗中的色彩词的表达效果。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叠词运用是本诗的特点。
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①彀绉:即皱纱,用来比喻水的波纹。
②闹:热闹、浓盛。
③浮生:飘浮无定的短[注答:,是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④肯爱千金轻一笑:怎“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全诗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的名词,暂的人生。
“浮生若梦”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
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么肯爱惜金钱财富而轻视欢乐的生活。
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他的诗词多写个人生活,题材较窄。
其词语言工丽,善炼字句,活泼生动,[鉴赏提示]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意切境新。
这首词是一首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名作。
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尤为人津5、津乐道。
上片是写景,下片由写景转人抒情。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王国维认为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请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00 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问: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请仔细体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的意境,说说“直”“圆”的艺术表达效果。
样的思想感情?答:①闹,安静、肃寂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
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孤烟”写塞外的单调荒凉,紧接一“直”字,却表现出它的劲拔、坚毅这美。
“落日”参考答案:本给人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直”,一个“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壮观的景象,、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春意“浓”而且表现了诗人孤寂苍凉的历史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