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野下大学生就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1期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Vol.10No.1

一、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在民生中的地位

所谓民生,从广义来看,凡是指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都可称之为民生,主要包括就业与社会保障、教育、收入分配、住房和医疗卫生等五方面。其中,就业在民生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工作是人们赖以生存、实现自我的手段。因此就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头等大事,也是社会经济政治稳定的关键。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重视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充分认识到就业在民生中的基础性地位。2002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首次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03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工会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也是安国之策。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就是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势所作出的科学论断。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就业

是民生之本。”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就业列入关注民生的系列工程。

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就业促

进法》,2008年1月1日正式颁行。这充分显示出党和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决心,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为更好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所有就业群体中,大学生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是继农民工之后的第二大就业群体,据统计,2009年中国有毕业生610万,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

或需二次就业的毕业生,中国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高达800万以上。对政府而言,这不仅是压力,更是一个难以消化的难题。

高校毕业生是中国未来的精英,他们的前途关系中国的未来。因此,中央多位领导分别以通信、对话等方式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劲,并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国家付出了许多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且所在家庭更是支付了十年、二十年的劳动成果和艰苦努力。每个大学生身上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和未来。因此,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愈来愈显得重要和迫切。

2009年1月14日,在上海市政协专题会议现场,市委书

记俞正声答记者问时表示,自己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俞书记还说前两天在人才招聘市场见到一个女大学生,父母双双下岗,月工资加起来就两千块钱,而供她上大学一年至少得七八千。如果这样的大学生不能就业的话,他们的家庭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是解决民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工作。问题解决得好,既可以使人才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解决大学生本人及家人的生活困难。反之,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浪费人才资源,还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是各级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的大事。

二、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在国内外因素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情况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人口数量巨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多。自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仅用6年时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5%升至20%以上,高等教育迅速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化。2009年毕业生人数突破了600万,2010年已达630万。政府和社会为了解决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使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率也保持在70%左右,但是待业人数却持续上升,到

论民生视野下大学生就业

郭学勤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要:大学生就业是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的大事。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人口数量巨大,但工作岗位相对有限,

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巨大,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对和促进大学生就业以保障民生需要政府主动有为、高校积极适应市场和大学生开拓进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民生视野;就业形势;措施

163··

2010年达到了174.4万人(见下表)。

2003~2009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2003~2009),2010年数据来源于/zh_cn/ domestic/945/20100721/16037681.html

据人社部公布的数字,我国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70万人,比2010年多了29万。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称,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20万。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工作岗位相对有限

从经济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来看,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21世纪以来基本徘徊在100万人左右,有时甚至只能拉动80多万人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弹性下降,由过去0.3左右下降到0.1。

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供给。

(三)金融危机巨大冲击

就业形势与经济状况紧密相连。随着全球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和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压力是经济增长速度下行。2008年上半年我国沿海地区出口受阻,增幅逐月下滑,进入10月份后形势急转直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中型企业,从出口部门蔓延到其他部门,从东部沿海地区蔓延到内陆地区。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的GDP增长率只有9%,明显放缓。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下降到6.8%,致使全年增长率降至9%,创7年来的最低点,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伴随经济下滑,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财政减收,就业压力增大,民生问题突出。

三、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就业以保障民生

(一)政府主动有为

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政府部门应当着眼于民生主动有为。

其一,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之本。目前我国尚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很难为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提供充足的合适岗位。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高附加值产业,创造出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以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

其二,积极推行大学生就业相关制度的改革工作。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改革的重要方面,淡化户籍制度,加快人才合理流动,使企事业单位能根据岗位需求挑选和利用人才,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保障。

其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导向,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对就业的过高期望值,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途径,只是为择业提供了有利的竞争平台,并不是拥有了“天之骄子”的高贵身份。

其四,做好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政府公开各城市人才供求信息,帮助大学生及时、迅速地了解就业市场动态,网络平台还需要对各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使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能有准确的把握。

其五,推出优惠政策推进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帮助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对于毕业生见习期满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政府可以帮助推荐就业单位或是继续相关就业指导工作。政府也可以依托一些有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为大学生进行岗前职业培训。

其六,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可以带动社会就业特别是其他大学生就业。政府可以组织专门机构进行创业培训、技术指导等,以便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或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资金短缺问题,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专项制度。

(二)高校积极适应市场

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出现差异,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理论知识较丰富,但是实践能力不足等。从最根本上来说,这些原因的存在是由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民生,以学生为本,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紧跟市场需求,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主动地去捕捉和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

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一些高校设备、资金不足,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把学校的课堂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充分结合起来,培养人才。一方面,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深入到企业,亲身实践;另一方面,优秀企业家也可以走进高校课堂指导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着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高校要健全和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走进课堂,还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切实做好指导就业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做好长远职业设计,并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遣心理障碍,形成大学生优良的求职心理与求职技巧。

(三)大学生开拓进取

首先大学生应该锻炼自身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大学生应该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提前做出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去进行选课学习专业知识,做好知识积累,努力锻炼实践能力,积极

(下转第185页)

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