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研究中的身份维度

合集下载

美世国际职位评估法IEP四因素维度法

美世国际职位评估法IEP四因素维度法

什么是美世国际职位评估法?IPE 系统实行四因素打分制。

这四个因素包含了不一致职位要求的最决定性因素。

每一因素可再分成两至三方面,每一方面又有不一致程度与比重之分。

评估过程十分简单,只需为每一方面选择适当的程度,决定该程度相应的分数,然后把所有分数加起来便可。

•因素的取向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价值导向•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所有岗位•因素反映出岗位价值的本质•因素之间有联系但是保持独立美世国际职位评估系统(IPE)包含四个必需的因素与一个可选的因素。

这些因素是:1、影响4、知识5、危险性(可选)美世国际职位评估系统(IPE)评估因素概览美世国际职位评估系统(IPE)评估体系的构成IPE系统共分为:• 4 Factors 因素•10 Dimensions 维度•104 Degrees 刻度共1225分。

评估结果共能够分成48个级别。

简单说来,就是对企业中每一个职位在4个因素10个维度上进行评估打分。

48 Position ClassesPosition Class ConversionTotal point range Position Class26—50 40 51—75 41 76—100 42 101—125 43 126—150 44 151—175 45 176—200 46 Total pointrangePositionClass426—450 56451—475 57476—500 58501—525 59526—550 60551—575 61576—600 62Total pointrangePositionClass826—850 72851—875 73876—900 74901—925 75926—950 76951—975 77976—1000 78201—225 47 226—250 48 251—275 49 276—300 50 301—325 51 326—350 52 351—375 53 376—400 54 401—425 55 601—625 63626—650 64651—675 65676—700 66701—725 67726—750 68751—775 69776—800 70801—825 711001—1025 791026—1050 801051—1075 811076—1100 821101—1125 831126—1150 841151—1175 851176—1200 861201—1225 87•Before You Start ……在评估开始之前1. Define Organization 确定组织1. Review Position’s Role 职位角色澄清•Organizations within Corporation确定集团中的组织买时装来德升就够了...一个更专业的全球时装购物平台!•An Organization Must Include一个组织务必包含o One line function at least 至少包含一个业务部门o– Production 生产o– Marketing and sales 市场销售o– Research / product development 研发o And two supporting functions 包含两个支持部门o– Finance 财务美世国际职位评估系统(IPE)因素分析因素一影响影响因素考虑的是,职位在其职责范围内、操作中所具有的影响性质与范围。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论文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论文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论文关键字:理论主义制度国际历史政治研究组织社会学国际制[摘要] 国际制度研究在早期阶段具有形式或法律的制度主义的深刻印记,在研究方法上属于旧制度主义的范畴。

行为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国际机制”概念的提出为新制度主义取代旧制度主义创造了学术积累上的必要条件。

当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

就解释行动的基本逻辑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属于“预期结果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则属于“适当性逻辑”,但就历史观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认为历史总是有效率的,历史制度主义则将无效率的历史带入研究议程。

[关键词] 国际制度研究;旧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就人类生存的基本社会空间———由竞争性的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而言,国际制度(internatinal institu2tins) 的确立、扩展与强化无疑是20 世纪后半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历史性变革之一。

作为对这一现实的回应,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国际制度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与经验研究中的主要焦点,新制度主义( ne institutinal2is) 则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确立了分析范式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一种跨学科的视野,阐明新制度主义进入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背景,概述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三种新制度主义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三种范式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

一、国际制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国际关系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由于其早期拓荒者们“大多局限于威尔逊的国际政治观”,[1 ] ( P215) 这一学科在幼年时期具有鲜明的乌托邦性质。

在著名的“十四点方案”中,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希冀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制度来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

在“十四点方案”的影响下,国际制度从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之时起就在其研究议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威尔逊理想主义以致命打击,但人们对国际制度的关切并没有因此而趋于消弭。

江苏开放大学公共组织理论2020考试复习题答案

江苏开放大学公共组织理论2020考试复习题答案

公共组织理论是非题(2分*10=20分)1.人们之间有意识的结合就是组织。

(对)2.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活动中,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的追求和需要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组织。

(错)3.西方公共组织理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时期、行为主义时期、现代公共组织理论时期。

(对)4.任何一种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处在各个社会系统之外的社会分系统。

(错)5.彼得是学习型组织之父,他写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对)6.组织环境主要是指一切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相联系,能够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的总和。

(对)7.组织外部环境既是物质的,实体的,可见的,又是精神的、观念的,不可感知的。

(错)8.种群生态理论主要是秉承了戴维的自然选择观点。

(错)9.波特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即企业成败决定于它所选择行业的整体状况和其自身的定位。

(对)10.战略管理是一门关于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和科学。

(对)一、是非题(每题2分,共24分)11.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机会和收入分配结果是否正当形成的主观判断。

答案:对12对于公共组织来说,它的公平价值体现在社会和组织两个不同的层面上。

答案:对13.公共组织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之间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与统一既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又体现在集体层面上。

答案:错14.在组织层面上,只有员工具有强烈公正感的组织才会有高效率。

答案:错15.效益成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核心价值观。

答案:错16.经济和效益成为政府应当追求的重要价值。

答案:对17.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起,是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为标志的。

答案:对18.效率成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核心价值观。

答案:对19.公共组织的使命就是一个特定的公共组织对其“为什么存在”以及“做什么”等相关问题的精确、概括性的表述。

答案:对20.公共组织的任务就是根据组织自身的使命表述而确定的组织的具体工作内容和业务范围。

国际视野下的公民教育趋向_基于ICCS调查研究的分析

国际视野下的公民教育趋向_基于ICCS调查研究的分析

- 45 - 二十世纪后期,社会、科技的发展催生新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经济文化的力量穿透个人与社群,使不同的文化形式撬动国家的疆界,产生跨国流动,许多禁锢在国界内的领域成为全球共同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各国间公民教育开始出现相互借鉴和相互靠拢的趋势。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作为一个国际组(IEA)织,在公民教育领域,致力于设计评价框架详细阐明世界各国在学生成绩、组织、课程内容、实践等方面的相同点、不同点,以期改善这一领域的政策和实践。

分别于、年进行了两IEA 19711994次大规模的国际公民教育研究,目前正在展开第三次“国际公民与公民素养教育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这次调查研究在前两次评价框ICCS 2006-2009)架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形成了自身的特质,也体现出当前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变革的脉络:评价框架的形成ICCS (一)年的“十国公民教育研究”1971 于年IEA 1971进行的国际公民教育研究是其执行的“六个学科研究”计划的子(Six Subject Study)项目,在进行国际公民课程比较中IEA 发现,民主社会中公民社会化过程大部分发生在教育机构中,公民教育应使公民具备实践其基本公民权利的能力,并能为处理将来不可预测的社会和政治事件做准备。

这次调查研究的定位在于:定义不同国家的公民教育;解决评价学生学业表现和态度的方法论问题;详细描述学生公民知识和态度状况;评价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公民知识和态度的影响等。

研究成果就是公民教育界熟悉的“十国公民教育研究”(Civic Education in Ten 。

Countries)[1]最为重要的是,这次研究的评价框 架提出了国际公民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包括认知、情意与行为三领域,并首次将态度测评和知识测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见下页表)1。

霍夫斯泰德及其价值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及其价值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及其价值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Hofstede)是一个荷兰的社会心理学家,他的价值维度理论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国家文化研究框架。

该理论基于对不同国家间文化差异的思考和研究,通过对员工价值观的调查,确定了几个国家文化之间的维度。

在这个理论中,霍夫斯泰德提出了五个价值维度,它们是: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女性主义与男性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权力距离指的是不同国家在社会结构中权力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在高度权力距离的社会中,人们接受并期望上级对下级的掌控。

相反,在低度权力距离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合作。

这一维度影响着组织中的权力分配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二个维度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而集体主义强调群体的利益和凝聚力。

在个人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目标和成就。

而在集体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团队合作和社会身份。

第三个维度是女性主义与男性主义。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平等和参与,而男性主义强调男性的竞争和支配。

在女性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中,人们更重视女性的权益和平等。

而在男性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中,人们更强调男性的优势和权威。

第四个维度是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性和威胁的容忍程度。

在高度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遵循规则和安排,寻求稳定性和安全感。

而在低度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中,人们更愿意接受风险和不确定性。

最后一个维度是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长期导向强调长远规划和传统价值观,而短期导向强调即时利益和眼前需求。

在长期导向为主导的社会中,人们更注重未来和意义。

而在短期导向为主导的社会中,人们更注重直接回报和满足需求。

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为跨国企业、国际合作以及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参考。

通过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国际业务和跨国管理。

这个理论还可以帮助个人加深对自己所处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复杂全球化场景中的个人身份认同离散与国家认同塑造

复杂全球化场景中的个人身份认同离散与国家认同塑造

复杂全球化场景中的个人身份认同离散与国家认同塑造作者:于春洋刘鸿鑫来源:《决策与信息》2024年第01期[摘要]当今时代的全球化日益显露其复杂化特征。

复杂全球化在让国家职能削弱、个体身份破碎的同时,也让囿于现代民族国家内部的社会个体身份认同面临困境,发生纵向迁移和横向离散。

其中,社会实体组织与网络虚拟社群是在横向上与民族国家争夺社会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行为主体,它们的存在使得个体身份的横向离散成为事实。

这一事实既让社会个体面临“难以抉择”的身份认同困境,也造成现代民族国家普遍面临国家认同危机。

基于此,可以通过国家主义导向的文化建设来重塑社会个体的国家认同。

首先,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深入开展舆论斗争,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其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国家主流价值观有机地引入社会各组织、各网络群体中,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增强各组织群体成员对国家全方面多角度的认同;最后,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唤起全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对于国家的认同,强化高水平的国家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重要价值,形成重塑社会个体国家认同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 个体身份;国家认同;身份认同;意识形态;网络虚拟社群;社会实体组织[中图分类号] C9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1-0015-11一、问题的提出全球化作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它实现了全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扩大了时间折叠和空间压缩的规模和范围,深刻并将继续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也让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面临重大冲击和挑战。

在先后经历跨国化、局部国际化以及全球化三个发展阶段之后,众多地区性的、跨区域性的乃至国际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与实体纷至沓来,这一现状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个体、群体之间在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的跨国交往、交流、交融,乃至碰撞甚至冲突。

国际常用的有海氏三因素八维度分析法和美世

国际常用的有海氏三因素八维度分析法和美世

国际常用的有海氏三因素八维度分析法和美世(Mercer)国际职位评估法。

海氏三要素评估法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岗位评估方法。

据统计,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1/3以上的企业岗位评估时都采用了海氏三要素评估法。

它通过“知能”、“解决问题”、“应负责任”这三个方面对岗位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且通过较为正确的分值计算确定岗位的等级。

为什么用这三个要素来评估一个岗位是科学的呢?该评估法认为,一个岗位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由是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即该岗位的产出。

那么通过投入什么才能有相应的产出呢?即担任该岗位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那么具备一定“知能” 的员工通过什么方式来取得产出呢?是通过在岗位中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即投入“知能”通过“解决问题”这一生产过程,来获得最终的产出“应负责任”。

海氏评估法对所评估的岗位按照以上三个要素及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估打分,得出每个岗位评估分,即岗位评估分=知能得分+解决问题得分+应负责任得分。

其中知能得分和应负责任评估分和最后得分都是绝对分,而解决问题的评估分是相对分(百分值),经过调整后为最后得分后才是绝对分。

利用海氏评估法在评估三种主要付酬因素方面不同的分数时,还必须考虑各岗位的“形状构成”,以确定该因素的权重,进而据此计算出各岗位相对价值的总分,完成岗位评价活动。

所谓职务的“形状”主要取决于知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因素相对于岗位责任这一因素的影响力的对比与分配。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企业中的岗位可分为三种类型:①“上山”型。

此岗位的责任比知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

如公司总裁、销售经理、负责生产的干部等。

②“平路”型。

知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此类职务中与责任并重,平分秋色。

如会计、人事等职能干部。

③“下山”型。

此类岗位的职责不及职能与解决问题能力重要。

如科研开发、市场分析干部等。

通常要由职务薪酬设计专家分析各类岗位的形状构成,并据此给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因素与责任因素各自分配不同的权重,即分别向前两者与后者指派代表其重要性的一个百分数,两个百分数之和应恰为100%。

探索国际关系的多元维度

探索国际关系的多元维度

探索国际关系的多元维度国际关系是研究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局势的日益复杂化,国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国际关系的内涵和演变,以及不同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一、国际关系的多元维度1.政治维度政治维度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

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通常包括外交、国防、安全等方面。

例如,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方式,而军事联盟则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而建立的合作关系。

政治关系的影响力深远,不仅影响到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影响到国际秩序的构建。

2.经济维度经济维度是国际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关系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影响到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

例如,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

3.文化维度文化维度也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识,也是国家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

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也可以加深矛盾和冲突。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因此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4.军事维度军事维度是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军事联盟和军事合作可以增强国家的安全,但也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

因此,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具有双重作用,既可能促进和平与发展,也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

二、不同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驱动力。

国家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等。

不同的国家利益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可能会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

因此,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

2.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

国际组织可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可以监督和制裁违反国际规则的行为。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一、身份建构思想的哲学渊源建构主义是身份建构研究的哲学基础。

从古希腊哲学探究世界本源的本体论研究到近代哲学研究认识的起源、人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方法的认识论都渗透着主客二分的观点态度。

这一观念在康德、维科、库恩、皮亚杰等哲学家的主张中受到挑战,他们强调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这一系列的思想主张为建构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营养来源。

建构主义认为主客体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一切知识和现象都是建构起来的,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和建构。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在其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地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的实践活动建构其知识。

建构主义思想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形成。

社会建构论主张身份是个体在社会实践、社会交际过程中动态、能动地建构起来的不同的角色、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反映不同个体的身份,而且对个体的身份起着建构作用。

语言与身份的关系在社会建构论中得到关注和探究。

建构主义为身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多学者注意到身份的动态建构特征,并对身份的建构方式进行了探讨。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身份从“主体固定不变的特征”发展到“动态建构的结果”,语言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受到更多关注。

二、身份概念的提出和初步研究“Identity”(身份)最早的使用记录是“identitie”一词,主要表达内容等方面的同一性。

有关身份的研究则开始于社会学领域,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早期研究成果以社会身份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为主。

(一)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该理论起源于欧洲,始于Tajfel对种族主义、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的社会因素、认知因素、社会信仰等层面的探究,主要关注群体关系、群体进程等方面。

该理论认为个体所属于的社会范畴和其自身的归属感形成自我定义。

个体总是将自己划分进某个或某些内群体(个体在心理上所归属的群体),区别于外群体(心理上的对立群体),并最大化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身份。

国际组织薪酬体系设计研究——以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为例

国际组织薪酬体系设计研究——以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为例

人力资源国际组织薪酬体系设计研究——以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为例李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089)摘 要:世界银行集团(World Bank)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都具有比较现代化的薪酬管理制度。

公平性原则与激励性原则是薪酬体系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原则。

结合两组织当前薪酬体系现状,通过对公平性与激励性的衡量,分析其特点,以期为国际组织薪酬体系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国际组织;薪酬;公平;激励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921/ki.1009-2994.2021-11-0117-038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框架(一)研究问题世界银行集团(World Bank)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都具有比较现代化的薪酬管理制度。

而薪酬体系设计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薪酬设计对于组织来说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凝聚核心骨干,保证组织总体效益达成,实现良性发展;对于员工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保障,还使其在精神层面产生成就感与满足感,发挥良好的信号传递功能。

因此,本文试图研究国际组织的薪酬设计问题,主要从选取两个国际组织进行对比,探讨世界银行与经合组织在设计薪酬时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进一步分析什么样的薪酬体系设计可能更加科学合理?(二)研究框架图1 世界银行与经合组织对比研究框架二、世界银行与经合组织的薪酬结构对比情况薪酬结构类型具有多种,其中有三种比较典型,分别是高弹性型薪酬结构,即浮动薪酬占比高,基本薪资占低;高稳定型薪酬结构,即基本薪酬占比高,浮动薪酬占比低;以及调和性薪酬结构,即浮动薪酬和基本薪酬各占一定合理比例。

这里认为经合组织是高稳定型薪酬结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主要针对岗位工作而非员工个人,缺乏激励功能,有一定可能导致员工工作懈怠情况的出现,但同时员工具有很强的安全感,而世界银行则属于调和性薪酬结构,除了基于岗位之外还与绩效等联系起来,在员工得到安全感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美世国际职位评估法IEP四因素维度法

美世国际职位评估法IEP四因素维度法

美世国际职位评价法〔International Position Evaluation System,IPE系统〕目录[隐藏]• 1 什么是美世国际职位评价法?• 2 美世国际职位评价系统〔IPE〕的设计目的• 3 美世国际职位评价系统〔IPE〕必需的要素• 4 美世国际职位评价系统〔IPE〕评价体系的构成• 5 美世国际职位评价系统〔IPE〕要素剖析o 5.1 要素一影响▪ 5.1.1 维度一:组织规模▪ 5.1.2 维度二:影响层次▪ 5.1.3 维度三:贡献o 5.2 要素二沟通▪ 5.2.1 维度一:沟通性质▪ 5.2.2 维度二:沟通架构o 5.3 要素三创新▪ 5.3.1 维度一:创新要求▪ 5.3.2 维度二:创新的复杂性o 5.4 要素四知识▪ 5.4.1 维度一:知识要求▪ 5.4.2 维度二:团队角色▪ 5.4.3 维度三:运用宽度• 6 美世国际职位评价法的运用•7 IPE系统的评价原那么•8 IPE系统的评价步骤•9 IPE 系统的评分手册(第三版)o9.1 要素1:影响o9.2 要素2:沟通o9.3 要素3:创新o9.4 要素4:知识•10 相关条目[编辑]IPE系统〔International Position Evaluation System 〕是职位评价的新方法,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两套职位评价方法之一。

经过多位从事职位评价任务的资深专家的临时研发,它已由原来的基本方法开展成为如今易于运用的IPE 系统。

它包括了对各行业职位停止比拟的必要要素,并经过不时的改良以配合机构的需求。

IPE 系统实行四要素打分制。

这四个要素包括了不同职位要求的最决议性要素。

每一要素可再分红两至三方面,每一方面又有不同水平和比重之分。

评价进程十分复杂,只需为每一方面选择适当的水平,决议该水平相应的分数,然后把一切分数加起来便可。

职位〔岗位〕评价是经过〝要素提取〞并给予评分的职位价值测量工具。

霍夫史特德文化四维模型

霍夫史特德文化四维模型
(4)男性度(MI):男性度是民族文化的第四个维度。 这一概念也包括其对立 面--女性度(Feminine Dimension)。 男性度代表在社会中“男性”优势的价值 程度,例如, 自信、获得金钱和物质、不关心他人、强调生活质量或人,这些 价值称为是“男性的”,因为, 差不多在所有社会中,男性在这些价值的肯定
综上所述,文化优势给国际化和全球化经营企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但同时 也带来了机遇和新的变化。正如《国际商业周刊》曾有文写道:“不同的语言、 文化和价值都被国际商业的基本原理融合在一起,其结果是提高了生产力,创造 了财富。”在国际化经营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文化由单一文化发展到多元文 化的管理,因此国际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必须正视多元文化优势性的存在,通过整 合各种文化的要素优势,创造出一种适应国际企业发展的新型企业文化,才能使 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瑞士、挪威、以色列
个人主义(II)
免(UAI)






(1)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避免维度上的分类
(3)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避免维度上的分类
男性度(MI)
高 香港、英国、爱 尔兰、新加坡等
瑞士、德国、奥地 利、意大利、日本
丹麦、瑞典、挪 威、荷兰、芬兰
低 弱
伊朗、泰国、中国 台湾、巴基斯坦
不离和不确定性避免维度上的分类
3.2 文化导向十纬模型 这个模型由描述文化的 10 个纬度调查和分析了中西国家文化的微观层面的 个体文化优势:
(1)环境:个体处理关联人、目标、问题的方式和对环境的影响; (2)时间:个体时间敏感度和使用; (3)行动:个体行动和互动的方式; (4)沟通:个体表达自我的方式; (5)空间:个体界定他们身体与心灵空间的方式; (6)权利:个体对不同权利关系的看法; (7)个人主义:个体自我身份定义; (8)竞争:个体接受激励的方式; (9)结构:个体解决变化、风险、模糊和不确定性的方式; (10)思维:个体概念化思维方式。

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各国纷纷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为了了解各国的教育体系及其效果,国际比较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本文将对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进行探讨。

一、概述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政策和实践,旨在了解各国在教育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可能的改进和借鉴。

这种比较研究可以帮助各国制定更有效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改革。

二、国际组织的角色在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际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其国际教育统计研究所(UIS)提供全球教育统计数据,为各国提供了比较研究的基础。

此外,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也致力于比较各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育环境。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国际比较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关于各国教育体系和政策的详尽信息,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四、比较研究的主要领域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教育体制与管理、教育质量与学生表现、教师培训与发展、教育投入与资源配置、教育政策与改革等。

比较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五、比较研究的启示与应用国际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不同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

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各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此外,国际比较研究的结果也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展望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将变得越发重要。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并通过比较研究的结果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政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结语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比较各国的教育体系和政策,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优点和不足,并借鉴其经验。

在未来的发展中,国际比较研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学实习报告解读国际关系的多重维度

学实习报告解读国际关系的多重维度

学实习报告解读国际关系的多重维度在我进行的实习经历中,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国际关系的调研和分析工作。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国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对其多重维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通过解读我的实习报告,探讨国际关系的多重维度。

首先,国际关系的政治维度是其最显著和重要的一面。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国家之间的政治互动、外交政策以及国际组织的作用都是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例如,我研究了一些国家间的贸易战争,揭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力量对比。

此外,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维度还表现在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利益。

其次,国际关系的经济维度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调研过程中,我对全球化、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等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观察到国际经济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家之间更加相互依赖,促进了跨国合作和资源的共享。

同时,经济利益也成为国家间争夺和协商的重要议题。

因此,在解读国际关系的多重维度时,经济因素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除了政治和经济维度,文化维度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实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交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文化的差异不仅反映在国家间的行为和决策中,还会直接影响着国际交往的方式和程度。

跨国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合作,还能够打破误解和偏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同时,环境维度也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挑战,各国合作应对环境变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在我的实习报告中,我对国际环境合作与气候变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各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合作与纠纷。

环境维度的考量使国际关系呈现出更为综合和可持续的特点。

最后,安全维度也是解读国际关系的重要角度之一。

国际间的安全合作和冲突不仅表现在军事层面,还包括网络安全、恐怖主义威胁以及重大疫情等多个方面。

聚焦“四个维度”

聚焦“四个维度”

聚焦“四个维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关注“四个维度”,即战略维度、组织维度、文化维度和管理维度。

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整体发展框架。

本文将对这四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战略维度是企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制定出合适的发展策略。

在战略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市场需求、竞争态势、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以确保战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组织维度涉及到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协同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

在组织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权责分明等方面,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文化维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

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文化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凝聚力、员工满意度等方面,以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管理维度涉及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

有效的管理可以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在管理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以提高管理水平。

聚焦“四个维度”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关注战略、组织、文化和管理四个方面,企业可以在各个层面上实现全面的提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聚焦“四个维度”的概念和意义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我们需要关注“四个维度”,即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

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

从态度系统分析国家身份建构

从态度系统分析国家身份建构

从态度系统分析国家身份建构国家身份建构是指国家对自身身份和形象的建立和塑造,以及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态度和行为。

态度系统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会行为和心态的方法,它将态度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通过分析这三个维度的互动来理解国家身份建构的过程和机制。

国家身份建构涉及到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外交等多个方面。

在认知维度上,国家通过推崇历史和文化传统,建立国家核心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在情感维度上,国家通过政府宣传、教育和宣传媒体等手段,塑造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

在行为维度上,国家通过外交政策、国际合作和军事行动等来展示自己的国家利益和价值观。

在认知维度上,国家通过历史和文化来建构自身的身份。

国家历史是国家身份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强调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宣扬英雄人物和建立历史故事来树立国家的认知身份。

国家文化也是国家身份建构的重要方面,国家通过鼓励和推崇本土文化,巩固国家的身份认同。

中国强调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强调孔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来建构自身的身份。

美国强调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通过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宪法等历史事件来建构自身的身份。

在情感维度上,国家通过宣传和媒体来塑造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

国家通过政府宣传、媒体报道和教育等手段,来宣扬国家的成就、民族的优秀和价值观的正当性。

国家塑造自身形象的目的是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精神,使人们对国家更加自豪和认同。

日本通过电视节目、电影和漫画等文化产品塑造自身形象,展示日本的科技和文化领先,并强调和宣扬“日本精神”。

在行为维度上,国家通过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等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利益。

国家通过外交政策来追求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来建构自身的身份。

国家通过军事行动来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并通过战争和军事胜利来加强国家身份认同。

以色列通过对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利益,巩固国家的认同和认可。

中国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提供援助等方式,展示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塑造国家的身份。

国家的身份属性与身份退化

国家的身份属性与身份退化

东方论坛2013年第2期关于国家身份观念属性的说法,在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之前,尽管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著述中,都或多或少地从不同方面有提及或论述,例如现实主义提及最多的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权、权利与利益,就是国家身份属性的一种物化;自由主义提出的民主国家之于专制国家;马克思主义则更在相对的立场上,提出了身份属性的精确描述。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国家的身份属性被当作为一种分析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关键性术语,尤其是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中,把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的身份问题提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认为,国际社会主要是一种观念结构,物质因此只有通过观念结构才具有意义,体系结构塑造了行为体的身份,身份界定利益,利益决定行动。

一、国家是有身份属性的国家是人的集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国家也是人[1] (P272)”,理解这一点,就比较容易解释为何说国家也是有身份属性的。

当我们试图回答“我”是谁、“他”是谁、“我们”是谁、“他们”是谁时,我们就可能会试图寻找“我们国家”与“他们国家”之间的区别及相互关系的答案,这样,国家的身份属性问题便会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尽管国家身份有国内建构的一面,但建构国家身份和利益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体系层次无法还原的整体规范结构造就的。

国际体系一般来说是相对固定的,即使有秩序的调整,也不会改变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所以,在把国际体系结构当作一种给定的状态条件时,国家总是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但由于利益是由身份界定的,所以重要的问题先是探讨国家的身份属性。

身份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标志性概念之一,“身份理论是根据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来解释社会行为的,它和美国微观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传统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是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运用到社会学经验研究中产生的理论成果。

”[2] (P256)温特把身份作为有意图行为体的属性,它可以产生动机和行为特征,赋予身份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连接环境结构和国家利益的一个关键点”[3] (P6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温特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把身份分为个人或团体、类属、角色和集体四种。个人身份如果是组织则为团体身份具有物质基础,对人来说是其身体,对国家而言,是诸多个人和领土,而最为重要的则是自我作为独立的思维和行动基位的意识和记忆。个人或团体身份是其他身份的基点。类属身份被用来指一种社会类别,或是用于个人的一个标识,这样的个人在外貌、行为特征、态度、价值观念、技能(如语言)、知识、观点、经历、历史共性(如出生区域或地点)等诸方面有着一种或多种相同的特点。角色身份存在于同他者的关系中,学生之所以成为学生,奴隶主之所以成为奴隶主,并不是因为什么先天特征,它们只有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一个位置,并且以符合行为规范的方式与具有反向身份的人互动,才能具有这种身份。集体身份使得自我与他者在认知过程中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并在交界处产生完全超越的结果。此时自我被归入他者,行为体把他者的利益定义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14] #p#分页标题#e#
二、集体身份中的同异之争与国际组织中的身份政治
国际组织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各行为体谋求合作的愿望,可以被看作一种集体身份或认同。温特性和自我约束:一方负有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自我限制和制约,以留出空间让对方也来认同自己;[20]如果行为体相信他者没有吞没自我的意图,也不会出于利己的考虑,采用机会主义的方式吞没自我,自我就比较容易相信,与他者认同会使自我的要求得到尊重。[21] 国际组织的集体认同或身份是在它与它的成员的互动中建构的。它们被自己的创建者赋予特定的性质和宗旨,如八国集团和七十七国集团分别被称为富人的俱乐部和穷人的工会。组织的性质和宗旨体现在其制度和规范中,而后二者一经形成,便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其成员的行为,[22] 使之了解必须达到何种标准,方可当之无愧地具有该组织为之设定的身份,并将蕴含于其中的价值观念予以内化。玛莎费丽莫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中,以三个案例说明了国际组织对行为体新的身份和利益的塑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科学分层组织是现代国家的必要组成部分的知识传授给国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教给国家承担向战时受伤士兵提供福利和保护的责任;世界银行让其成员学会树立发达国家的新形象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新战略。[23]
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研究中,学界习惯于从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角度加以探讨。现实主义者视国家为国际关系的唯一行为体,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各国依自身利益行事,并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军事安全是首要问题。在这样的世界里,由于各国利益极难协调一致国际组织显然处于世界政治的外围,[1]最多是大国争夺的工具。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加深导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需要彼此间加强合作,然而,在各国均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下,它们所采取的决策往往令集体利益遭受损失;或即便其相互间存在着共同利益,也很难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2] 为此,必须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形成机制上的保障,汇聚各国政府的行为预期,提供信息沟通的渠道,改善信息的质量和减少其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赋予行动和政策的合法性,使各国协调各自的政策和行动,减少不确定因素,[3] 确保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中图分类号:D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9)05-0073-79
冷战结束后的近20年来,国际关系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建立,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人口、环境、严重自然灾害等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影响不断显现,使每一个国家在竞相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不通过相互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难题。作为国际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组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国际社会中的重要行为体之一。
集体身份中的存异以求同为立足点,因而国际组织依靠制度和规范协调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一个共同体的与众不同通过其成员的同一性得以彰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集体身份表达了个体的自我归类,意在表明其所属的我们与外部的他们间的区分。要区分,就必然要比较,看我们与他们的区别何在。要比较,则会作出评估:我们的做法比他们的做法是优还是劣。群体的自我中心主义会让人有理由证明自己比别人强,需要证明自己群体的优越性。[24] 凭借由制度和规范设立的与其他行为体之间的界限,国际组织使其成员在知悉自己不是谁的基础上明确自己是谁,[25] 增强其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对组织的向心力,以利于该组织作为集体认同全力以赴地投入在自己与他者的关系格式中出现的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和权利所进行的价值论证或资格论证。[26]
摘要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研究中,学界大多从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角度出发,尽管两者的观点有明显区别,但均采用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引入身份维度,为国际组织研究增添新的视角。文章在论述身份作为一种基于差异的社会关系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与国际组织作为集体身份的建构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组织 身份 身份政治
一、身份基于差异的社会关系体系
身份(identity)也被译作认同,在哲学层面上,是指使某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因素,[4] 即其独特性。在汉语中,这两种译法根据语境的不同而交替使用。前者表示静态的拥有,即个人和由人组成的行为体所具有和展示出的个性与区别性形象,它通过与他者的关系而形成;后者则强调动态的选择和建构,是行为体在看待其他行为体时赋予自身的一组含义。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或在共享理解和预期的社会角色结构中确定自己的身份或者说为自己定位。[5] 可以说,身份或认同所要解决的是行为体是谁、是什么的问题。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把身份看作有意图行为体的属性,认为它可以产生行为体的动机和行为特征,了解自己的利益所在,[6] 使行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身份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可以学习,也可以转换。人们能从一种宗教皈依另一种宗教,学习新的语言,接受新的价值观和信念,认同新的标志符号,让自己适应新的生活方式,[16] 从而重新定义自己是谁,以及与他人处于何种性质的关系中。身份的学习包括对成功者的模仿和在外部力量诱导下的社会习得,后者是指行为体在与他者的交往中,为了与对方拉开距离,将之设想为同自己截然相反的存在,通过各种手段示意其朝这一以排斥和疏离的方式构建的角色身份转变。在社会生活由男性主导的时代,人们分别将刚强、果敢、积极主动和柔弱、顺从、消极被动定义为大丈夫气概和女人味。这些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两性差异的理解经由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分工和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社会性别观念合法化。身份的转换一是由于行为体自身的变迁导致自我和他人对之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彼此间的关系做出新的界定;二是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各方逐步改变对对方也是对自己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象。建国头30年间,中国把西方国家看成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间地狱,西方则竭力渲染中国的愚昧落后。20世纪70年代末起,国门的打开和西方观念的引进令一些国人产生全盘西化的构想,引起国外某些人士的洋洋自得。近年来,相互了解的加深使中国人在向对方学习的同时不再妄自菲薄,欧美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有意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开始出现有关中西文化对话的主张。
尽管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观点明显有别,但两者采取的都是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其特点首先是把国家看作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将其他行为体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从而使研究仅仅围绕政府间组织开展,忽视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作用愈益明显的非政府组织。其次,置国家由具体的人所组成,且人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观念随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不同而各异的事实于不顾,片面强调物质或外在于人的因素的作用,无视各国因地缘环境、历史文化发展和对外交往经验相去甚远而产生的种种差异,把它们作为同质性的单位纳入一个固定的分析框架,导致思想的凝固和僵化。这一不足可以通过身份维度的引入加以弥补。本文将在论述对身份概念的理解基础上,分析与国际组织作为一种集体身份的构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身份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建构的。在缺乏往来的情况下,每个人难以通过比较,得知彼此间的同与异,在了解对方的同时,更为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如何对待他人等。[7] 其次,身份的确定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约翰可能认为他是一个教授,但是,如果他的学生不这样认为,那么,他的身份在他与学生的互动中就不起作用,[8] 认可的关键是合乎有关该身份的规范,即对某个给定身份所应该采取的适当行动的集体期待。[9] 每个人的自我认知都会受到他人看法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身份是一种关系与表达的体系。[10]
人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社会流动的加剧,使人大多具有多重身份。简爱尔希坦(Jean Bethke Elshtain)在自己的一本著作中,罗列了其本人所具有的所有身份:大学生、作家、教师、学者、女性主义者、旅行者、活动家、妻子、四个孩子的母亲、自己父母的女儿、兄弟姐妹中的姐姐。[11]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指出了身份的六种主要来源:归属性的、文化性的、疆域性的、政治性的、经济性的、社会性的。[12] 不同的身份有时相辅相成,有时彼此冲突,其中哪一种受到当事人的重视,常常取决于其所处环境。亨廷顿在前述著作中引用的发表在《新闻周刊》上雷切尔纽曼(Rachel Newman)女士的一则谈话为此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例证:我19岁那年迁居纽约市过去,要是你问我是什么人,我会告诉你,我是一个音乐家,一个诗人,一个文艺工作者,要是从政治层面上说,我会说我是一名妇女,,一名同性恋者,一名犹太人。我不会提到我是一个美国人。我和我的女伴在大学研究性别问题与经济问题,对男女的不平等感到灰心,讨论过是不是去别的国家。9月11日,一切都变了。我认识到我过去一直把自己享受到的自由当作理所当然的。现在我的背包上有一面美国国旗,看见喷气式战斗机飞过时向它们欢呼,我把自己叫做一名爱国者。 [13]
总之,形形色色的身份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它建立在如何看待行为体之间的差异基础上:人只有需要区别于他人才有必要给自己定位,而且,自己的定位只有以他人为条件和参照才成为可能;[18] 体现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念:假如在一个没有价值判断的社会里(这实际上不存在),尽管所有的自然差异都存在,但是人们会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人们不在乎谁更聪明、谁更漂亮、谁做得更多以及谁应该获得更多等等。[19] 身份与差异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对它意味着什么做出的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