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
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6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7潜在写作: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8反讽:是个中外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种叙述方式和美学效果。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2、农村小说题材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
文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
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
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
代,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3、“山药蛋派”“山西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
主阵地,《火花》。
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4、《创业史》(柳青)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
5、革命历史题材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
“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精心整理]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人到中年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人到中年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是指指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并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
它是
对当代社会、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进行反映和表达的文学
形式。
当代文学的特点是与当前社会具体的历史背景紧密关联,关注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
当代文学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多种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当代文学作品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人际关系、
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它表
达了个体的情感、思想、体验,并试图通过作品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当代文学中,经常涉及到现代科技、全球化、社会变革等议题,以及对性别、种族、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探讨。
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风
格也多样,有些作品往往运用多种文体元素、拓展边缘形式实验等,
以反映时代特点和开创新的表现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文学也逐渐与新媒体结合,如网络文学、电子书籍、社交媒体等,拓宽了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途径。
同时,
当代文学作品也面临着商业化、娱乐化、畅销书取向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和评论也变得更加重要。
总而言之,当代文学是对当代社会现象进行反思的文学形式,它以多样化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通过作品传递个体的情感与思想,引发读者与时代的交流和思考。
白嘉轩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是指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的现代文学,主要指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当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和社会反映工具,当代文学承载着人们对时代思想、社会现象和个体体验的表达。
当代文学在题材选择上强调真实和多样性。
与传统文学强调史诗、神话和传说不同,当代文学更注重现实主义和现实题材的表达。
作家们常常以底层人群的生活、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等为创作素材,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映,揭示社会的阶级与人性矛盾。
当代文学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
传统文学往往以古典的方式表达,而当代文学采用了各种现代技巧和手法,如流行文化元素的融入,多层次的叙事结构,甚至是拼贴、碎片化的写作形式。
这些新颖的形式构成了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另外,当代文学也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
传统文学往往以情节为核心,强调情感的传递,而当代文学更加注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作品中常常隐藏了隐喻、象征和寓言等多重意境,需要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和解读,从而达到对当代社会、人文理念和哲学思考的启迪。
总的来说,当代文学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个体内心的探索,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它具有独立思考、多样性和艺术创新的特点,呈现出多元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当代文学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不断引领着文化潮流的发展,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当代文学也得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搜录和传播。
通过百度搜索,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取相关的当代文学作品和解读资料,满足他们对当代文学的了解和研究需求。
因此,百度搜索引擎在推进当代文学的传播和推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白嘉轩名词解释当代文学,旨在向读者介绍当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当代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个体内心的探索,引领着文化潮流的发展,为读者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思想的启迪。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6.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和公认的范畴。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的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的主题。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的根甚至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铸和度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
4、广州会议:1962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陈毅发表讲话。周恩来于3月2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所做出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对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同甘共苦》、《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等话剧做出了新的评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到19日,中共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郭沫若为大会总主席,毛泽东、周恩来到会讲话。会议把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确立为新中国文艺的方向、总方针。第一次文代会被当作中国当代文学起点。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作协是其下属协会)。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式来予以解决;“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钱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
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
如: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随笔: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也称作现代中国文学。
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文论等多种文学形式,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和快速发展阶段的独特文化风貌和人文关怀。
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思想意识和创作形式的多样性。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题材来源。
作家们开始探索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审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
对于一些旧传统的批判和反思成了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想倾向。
中国当代文学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注重真实性和关注当代社会问题。
作家们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城乡差距、社会阶层、性别关系到环境问题和人文关怀,通过真实的细节展现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演变和人们的真实生活。
同时,他们也借助各种形式的叙述手法,如写实、寓言、幻想,表达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独特的美感。
中国当代文学还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作家们描写个体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强调他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所遭受的挫折,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和存在的感悟。
这种关注个体的文学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和亲近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于自身的情感认同和思考空间。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个体与历史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
作家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忆,揭示了历史对于现实生活和个体命运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关注历史的犯罪和遗忘,试图从个体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的真相。
最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
互联网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渠道。
网络文学的兴起,通过实时的互动性和大量的参与者,对于文学的表达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变革。
中国当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表达,也是对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反思和思考。
以其多样性、真实性和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中国当代文学在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变革中起到了承前启后、见证时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隐失诗人:在十七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了一大批诗人/诗派停止了创作,离开了诗坛。
这些诗人/诗派被称为隐失的诗人/诗派。
包括七月诗派、右派诗人、九叶诗人等。
6当代散文:狭义: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于“五四”文学革命提出的“美文”,后来称为“艺术散文” 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等。
在有的时候还包括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等。
7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8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9潜在写作:未公开发表,未经出版社正式出版,不能进书店上书架,不能跟读者见面的不具“合法”身份的作品。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速转)∙分享∙已转载成功∙复制地址∙转播到微博转载自木头人 2011年06月16日 10:29 阅读(2) 评论(0) 分类:学习共享∙举报∙字体:中▼o小o中o大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艺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毛泽东于农历一九五六年三月二十二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二为”方针: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论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取代了过去惯用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3“三突出”:一是敢于大胆正是人民的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伦的禁锢;二是发挥讽刺的积极作用,突破了人民内部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三是创作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为作品题材的禁区。
4、“文艺黑线专政论”:1966年2月20日,由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一起整理出《林彪通知委托江青通知召开的不对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就是所谓的“文艺黑线专政论”。
5、长篇小说创作首次高潮: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小说进入了繁荣丰收期,产生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均具光彩的作品,标志着建国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第一次高潮的到来。
6、农村小说:是从农村的现实、历史和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范围的小说,中国大陆50年代按社会政治生活划分,“乡土小说”改名为“农村小说”。
7、革命历史小说:指从1921年到1949年这个历史阶段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历史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8、革命成长小说:以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即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成长经历,代表作《红旗谱》、《青春之歌》9、“一本书作家”:1999年,北大洪子诚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首次提出“一本书作家”这一概念。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是指现代文学的延续和发展,是二十世纪末至今的文学创作。
由于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更加关注个体、探讨现实、表达感受,因此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潮流,主张摒弃传统文学的规范和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的叙述方式,揭示现代社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2. 私人小说(Autofiction):是一种结合自传和小说元素的创作形式,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和真实的事件为素材进行创作,同时又融入虚构的元素,展示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3. 冷峻派(Minimalism):是当代文学中的一种风格,它追求简约、朴素的语言和叙事,通过剔除冗余的修饰来达到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揭示。
4. 虚构纪实(Fictionalized reportage):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虚构和创造来进行叙述的文学形式。
通过虚构的手段,作者可以更好地表达对事件的思考和观点。
5. 新叙事(New Narrative):是一种强调故事性和叙事技巧的文学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采取交叉、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以呈现复杂多维的现实。
6.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一种强调梦幻、幻觉和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奇幻、异想的方式展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维。
7. 朦胧诗(Obscure poetry):是一种追求模糊、朦胧意象的诗歌形式,通过意象的堆砌和错综复杂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8. 元小说(Metafiction):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小说形式,主要通过揭示小说的创作过程和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叙述。
9. 男性抒情(Male Lyricism):是当代文学中一种以男性视角出发的抒情表达方式,探讨男性在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上的困惑和冲突。
10. 口述文学(Oral literature):是一种通过口头交流进行传承和创作的文学形式,主要表现在民间传说和口述历史等领域。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是指当代时期(通常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随笔等不同的文学形式。
1.小说:小说是当代文学中最为活跃的一种形式,其中包括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都市小说、青春小说等不同类型。
2.诗歌:诗歌是当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包括抒情诗、叙事诗、哲思诗等,具有语言高度凝练、形式多样的特点。
3.散文:散文是一种具有言志、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文体形式的文学作品,近年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即“新散文”。
4.剧本:剧本是一种为表演而创作的戏剧文学,从传统的剧种到现代的话剧、音乐剧、电视剧等都在当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5.随笔:随笔是以日常生活为主要素材,结合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运用抒情、描写、议论等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当代文学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人类生活以及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复杂性,具有多样化、多元化、开放性和探索性等特点。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
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术知识、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余秋雨、陈平原是代表作家。
2、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中期以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现象,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一般认为以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性作家的写作为代表,又有人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晚生代文学"、"个人化写作"。
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与无意识,特别是被社会公共的道德规范与普遍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
大多采用了"新回忆录"或"新传记式"叙述。
3、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表现了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子。
4、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小说。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2、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4、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作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
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桃花灿烂》、刘震云《一地鸡毛》。
6.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一个联系松散的是个派别。
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也没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难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的一个崛起的师群,他们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和鄙弃。
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有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舒婷《致橡树》。
7.改革文学:改革文学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蒋子龙以工业小说为主,取得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改革文学思潮是一个集中了很多作家的大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不为官方所肯定,而改革文学无论官方、民方都很瘦欢迎。
改革文学表现出的冲击力很大,超出了文学爱好者的范围。
从时间上来说,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开先河的作品;但黄金季节是1981到1985年,85年到87年为落潮期。
除蒋子龙外,其他改革文学的作品有《男人风格》、《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等。
柯云路地《新星》是改革文学的高峰之作,它也给改革文学画上了句号。
至此,改革文学也退出了最喧嚣的舞台。
8.探索剧:指8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出现的意象富有求新精神和新锐特点的戏剧,他打破了日益僵化的戏剧旧有模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发挥创造者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展现了不同以往的艺术特点,崇高心灵的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是探索剧的共同审美特征。
代表作家作品高行健《车站》、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等作品,在当时对文学、戏剧界产生较大反响。
四、简答题:1.简述高晓声创作的意义。
(1)高晓声属于右派复出作家,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问题有着切肤的感受,它衔接了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思考。
(2)艺术追求的共鸣与拓展,高晓声为绝大多数人写作,深切关注农民的命运,揭示农村的痛楚和悲哀,为农民书写时代的生活篇章。
高晓声扩展了农民的形象系列,呈现出新时代下农民特有的精神气质,同时在矛盾中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发展前进。
(3)创作动机的传承与开拓。
和鲁迅一样,为人生和改变人生也是高晓声的创作动机,因而他和轮训的作品在不同角度显示了主题的深刻性。
(4)创作风格的延展。
高晓声的经历、命运和感情始终和农民交织在一起,统一而和谐。
(5)高晓声以他“陈奂生系列”小说,勾勒出一幅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揭示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2.谈谈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认识:(1)特点:①经验的日常性,日常生活经验成了小说的集中叙述经验。
②群体性表现在作家采取的相对中立、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
(2)缺点:①众多个性迥异的作家都被归入“新写实小说”名下,外延的无限扩大维持着这个概念的空洞运转。
②在叙事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出现之后,新写实小说提出的那些概念说明表露了它对叙事意义的无视(3)情感的零度忽视了叙述者主体性的暴露(4)对生活纯粹的还原忽视了语言层面的中介(5)无视叙事,叙事话语丧失深度而趋于平面(6)新写实小说的提出更像是商业思维进入纯文学领域的一个表征,它更多地与办刊策略、制造文坛热点等想法联系在一起。
(7)新写实小说并非铁板一块的思潮,每个人的作品都有独特个性,不同作家也有不同的价值立场。
作为一个流派、一个群体,新写实的作家们在精神层面上是不同的。
新写实小说不是整合意义上的存在,不是审美精神层面的归类,它只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进行确定的一个流派。
3.简述导致寻根文学出现的背景及创作概括(1)导致寻根文学出现的背景:①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文化热潮为中国文学寻找文化之根提供了借鉴。
②文革结束后,中国作家放眼看世界,发现了当代文学的贫困,因而产生了深刻的焦虑,产生了不同的选择,一部分人开始尝试以中国文化之根铺设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桥梁。
(2)创作概况:①理论与创作并行。
②萌芽阶段:最早具有寻根色彩的小说出现在80年代初,以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为标志。
③繁盛期:1984年寻根文学大规模出现,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提高,较有影响的是贾平凹《商州初录》(秦汉文化,陕西)、郑义《远村》、《老井》(晋地)、郑万隆《异乡异闻录》(东北边陲)、张承志《黑骏马》(北方草原)、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吴越、葛川江)、张炜《古船》(山东)、阿城《棋王》(云南山林)、韩少功《爸爸爸》(湘南文化)等。
④寻根文学在创作上,大致分为“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大类。
(文化守成主义是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思潮,它根源于我们对现代化文明社会的危机意识,力图沟通现代人与传统生存状态的对话,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人文、地理、自然的留恋,具体表现为重视地域文化、民情风俗的特点。
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文化守成建立在现代化社会危机的基础上,中国则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表现为无缘由的痴迷。
这类作品如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
另一类寻根文学则表现为文化反思。
在经历了80年代前期社会,政治层面的批判后,在文化热的驱使下,产生了将反思深入到属于实物本源意义上的趋向,即开始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之间的关系上。
文化反思本身带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其基本目的在于发掘出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具有的有内在生命与支撑力的东西,以之作为社会、民族精神修复的根基,同时也对隐藏于民族文化中的劣根性加以批判。
)4.简述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演变过程及代表作家(1)演变过程:十七年文学脱离了表现女性世界的规矩,女性意识隐藏起来。
艺术个性、性别特征隐退。
女性意识当时被看作小资产阶级意识。
宗璞的《红豆》和茹志娟的《百合花》因为叙事角度和笔调的女性化、诗意化而加以批判。
(2)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1.在中国现代史上成名的前辈女作家在当代焕发青春,如冰心《从十八岁发起的誓言》、丁玲《杜晚香》、杨绛《洗礼》韦君宜《洗澡》等。
2.50、60年代成名的新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很多人都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中坚,如宗璞《我是谁》、茹志娟、刘真《黑旗》、柯岩《船长》等。
3.新时期崛起的女作家:张洁、凌力、霍达、程乃珊、舒婷、陆星儿等。
4.80年代中期的崭新一代的女性作家群,如残雪、蒋子丹、张辛、迟子建、铁凝、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池莉、方方等。
5.90年代成为焦点的作家:如陈染、林白、卫慧等。
5.评价伤痕文学:(1)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流,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疗救的注意。
(2)由于情绪激烈的原因,以及作家缺乏必要的文学准备,作品大多采取情感宣泄式的创作模式,笔调粗粝,语言缺少锤炼,只重视问题的提出(与五四问题小说相同),而忽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叙述方式过于单一。
(3)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6.简述马原小说的特点(1)“元叙事”的叙述模式。
(2)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反深度、反整体(如《冈底斯的诱惑》)。
(3)马原的小说已不是去创作“大写的人”或完整的故事,而主要是“叙述圈套”。
对于马原来说,写作就是虚构故事,而不是复制历史。
(4)马原的意义不再具有意识形态普遍化的实践功能,但是,他反抗意识形态普遍化的叙事方法被视为当代文学历史转型的重要标志,则又构造了一个回到文学自身的神话,在文学有限性的范围内,它标志着“新时期”的终结,“后新时期”的来临。
(5)叙事风格的先锋性:叙事结构转变;叙事视角与叙述者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叙事时间的错位;叙事语言的“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