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精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自然环境这一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
2.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环境的情境中,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及其相互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3.水文特点:讲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水文特征,以及水资源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4.生物多样性: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我国地形对气候、水文等有什么影响?
b.季风气候对我国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c.生物多样性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是什么?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3.小组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收集与我国自然环境相关的新闻、故事等,分享给同学,拓展知识视野。
4.拓展阅读:
(1)推荐学生阅读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国家地理》、《地理知识》等,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2)观看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纪录片、电影,如《美丽中国》、《地球脉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对本章节《自然环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我国地理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描述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认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了解我国自然生物的多样性。
5.个体差异:学生在认知、兴趣、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主要自然环境类型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自然环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掌握主要自然环境类型的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主要自然环境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案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问题。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案例,分析其特点和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案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提问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自然环境有什么认识?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详细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等要素。
呈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表或动画形式。
提问: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自然环境案例,从案例中总结出该环境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七下地理 《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下地理《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各个要素割裂开来,不能很好地理解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自然环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自然环境问题案例。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的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6第2节 自然环境》精品教案 (1)
第二节自然环境1.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1)亚洲的地形特征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亚洲高原和山地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4。
主要的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等。
主要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等。
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和低平的西西伯利亚大平原。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地球之巅”,而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15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点。
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亚洲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等众多高大的山脉,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平原多分布在大陆周围。
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等。
口诀记忆亚洲的地形:亚洲地形杂,中高四周洼。
冲积平原广,山地高原大。
(2)亚洲的河流河流流向特征: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河流流向注入的海洋长江自西向东黄河太平洋湄公河自西北向东南鄂毕河叶尼塞河自南向北北冰洋勒拿河恒河自西向东印度洋印度河自北向南亚洲河流的流向受地形地势影响显著。
①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②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三。
(3)亚洲的湖泊亚洲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湖泊。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咸水湖。
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15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点。
口诀记忆亚洲的河流与湖泊:江河放射流,水资源可夸;长江第一河,黄湄入太平;北流勒叶鄂,南流恒印河。
里海最大湖,西北属于欧;死海贝加尔,最咸最深属。
【例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面三幅地形剖面图中,反映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形地势特点的是________图。
(2)根据以上分析,说明亚洲的地势特征是______________。
(3)图A中a是________山脉,b是________山脉,c是________高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重要部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变化、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相对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应具备观察自然、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难点: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自然环境,增强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调查表、标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什么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哪些因素?2. 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讨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七年级地理下册6.2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亚洲自然环境》(第二课时)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教材安排在学习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河流之后开始学习显然是因为亚洲气候的形成与位置范围以及地形有直接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又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联系。
本节课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气候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结构分析』这节课教材主要通过地图与图片资料的呈现,以及一些突出亚洲的气候对人类活动、农业影响的资料个案,来分析亚洲的气候特点,从而突破重点。
我将亚洲气候的影响因素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利用“亚洲经纬度图”、“冬夏季风图”等几幅图和对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学会分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尝试分析北美洲的气候特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有关世界的气候类型与分布的知识。
这一章以亚洲为案例认识亚洲的气候特点,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七年级学生对生活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有生活体验和感受,但对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没有感受,为了让学生对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直观的感觉,设计由“世界园艺博览会”弓I出亚洲各地系列景观图片,学生由景观可联系相应地区气候的典型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图,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得出亚洲气候特点并简要分析成因。
掌握分析气候的方法(2 )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了解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联系家乡的实际思考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气候资料图,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北美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提高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我国的气候,加强学生防灾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方面。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认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多媒体、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要素,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妙。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自然环境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自然环境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案例材料:选取典型的自然环境案例。
3.教学道具:地形、气候等模型。
4.作业布置: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各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性学习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多个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之间联系密切,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内在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掌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案例,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环境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自然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呈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图,引导学生理解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自然环境各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学生对抽象的自然环境概念和复杂的自然环境构成要素的理解还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掌握自然环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自然环境的图片、视频和案例。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究的自然环境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展示地球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环境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然环境组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组成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掌握各自然要素(气候、水、土壤、植被、地貌)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案例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组成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图片,如气候、水、土壤、植被、地貌等。
2.案例素材:选取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人类活动案例,如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等。
3.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自然环境的组成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张图片的感受,从而引出自然环境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自然环境的组成,包括气候、水、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并简要介绍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
2.能够描述我国自然环境的分布特征,对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
3.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自然环境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人类与自然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7.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
8.课后作业:布置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有待提高,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情感态度:学生对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际行动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其责任感。
4.掌握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设计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自然环境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地理七下《自然环境》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下《自然环境》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挂图等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形和河流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五、教学思想设计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从自然旱井的角度去认识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
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培养学舌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字叫的分析,归纳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从而开拓思路。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
锻炼学舌功能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愤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师:请大家看一些图片,猜一猜图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观?教师展示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日本景观等等。
总结:这些景观都在亚洲。
我们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主要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构成,包括气候、水系、地形、生物等要素。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自然环境方面,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使学生掌握气候、水系、地形、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要素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各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2.案例分析法:运用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
2.设计好教学活动,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练习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恶劣的自然环境现象等。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展示各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如气候、水系、地形、生物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地形、生物等各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认识的重要环节。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气候、水文、地形、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
2.气候、水文、地形、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和形成原因。
2.观察法:观察地图、图片,分析自然环境的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图片:自然环境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视频:自然环境相关的视频资料。
4.户外观察场地:选择适合观察自然环境的教学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介绍气候、水文、地形、生物等要素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实例,探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提问学生关于自然环境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材还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缺乏全面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掌握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
2.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影响。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特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5分钟)呈现PPT,详细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特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问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自然环境教案1
《自然环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2、认识亚洲的气候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热爱自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亚洲洲复杂的气候、地形和河流。
教学难点:1、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2、亚洲复杂气候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探究法、合作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亚洲雄风》,并伴有亚洲地形的各种图片展示,如:贝加尔湖、帕米亚高原、青藏高原湖泊、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景观、长江三峡等的图片景观的展播,让学生对我们生活的亚洲,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感知我们亚洲的山脉很高,很雄伟,大江大河气势磅礴等,加之这首歌曲雄壮有力。
给学生以振奋、积极、乐观向上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一、地形和河流师:同学们,刚刚播放的《亚洲雄风》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风景?学:亚洲高俊的山,奔流不息的河流。
师:我们就来了解亚洲的山,亚洲的水,亚洲的美景。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亚洲的地形”,在上学期,老师讲过,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每种颜色代表了什么?学:海拔。
师:基本地形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学:五种,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师: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这些地形区位于亚洲哪里,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学:青藏高原和帕尔米高原位于亚洲的中部,深棕色表明其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的北部,华北平原位于亚洲的东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于亚洲的南部,这些地区都是由浅黄色到浅绿色,说明海拔在1000米以下。
伊朗高原位于亚洲西部,深黄色到浅黄色,说明其海拔在1000~300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自然环境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
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
(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
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
(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
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
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习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
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
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习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习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
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
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平原分别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反馈。
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
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
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