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城乡空间结构》讲义
《城乡空间结构》讲义一、城乡空间结构的概念城乡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城市和乡村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关系。
它涵盖了城乡居民点的规模、形态、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城市和乡村如何在地理空间中布局,以及这种布局所产生的影响。
城乡空间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了解城乡空间结构对于合理规划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一)城市空间要素1、商业区商业区往往集中在城市的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段,是城市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区域。
这里有各种商店、购物中心、办公楼等,吸引着大量的人流和物流。
2、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可分为高档住宅区、普通住宅区和贫民区等。
3、工业区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的边缘或郊区,以便于运输原材料和产品,同时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4、交通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地铁、公交等,是城市各功能区之间联系的纽带。
5、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等,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和休闲空间。
(二)乡村空间要素1、农业生产区这是乡村最主要的功能区,包括农田、果园、养殖场等,用于农业生产活动。
2、乡村居民点乡村居民的居住区域,规模一般较小,布局较为分散。
3、乡村道路连接乡村居民点和农业生产区的交通线路,相对城市道路来说,较为简陋。
三、影响城乡空间结构的因素(一)自然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对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山区,城市和乡村往往沿着河谷分布;在平原地区,城市和乡村的布局则相对较为开阔。
(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乡的产业结构和规模,从而影响城乡空间结构。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规模较大,功能分区更加复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较小,乡村以农业为主。
(三)交通条件便捷的交通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城市的扩张和乡村的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课件
交通与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应考虑 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发展战略,合 理规划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布局
。
交通与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应注重 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为 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
力支撑。
04
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应注重长 期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经济
《城市空间结构》 ppt课件
• 城市空间结构概述 •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 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 • 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与设计 • 城市空间结构的评价与展望
目录
01
城市空间结构概述
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实体空 间要素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形式, 包括住宅、商业、工业、交通、休闲 等设施的空间布局。
动态性
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经济的变 化,空间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和 改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地形 、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布局和形态有 着直接的影响。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又一重要因素,人口的规 模、密度、分布等都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 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也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政策规划
政策规划和政府干预也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规划、政策等手段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引导 和调控。
0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01
自然条件的影响
高二地理知识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doc
高二地理知识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高二地理学习的知识点众多,这些知识点也是考试经常考察的内容,因此有必要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地理成绩,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二地理知识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希望能够加深大家对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因素: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
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例如: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②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
例如:市中心附近若通达度低,则往往形成住宅区(3)社会因素:①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
例如:住宅区出现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③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
例如:高收人阶层集聚形成高级住宅区④种族:对住宅区分异的影响很大。
例如:西方城市中的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等(4)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顶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例如:北京方庄住宅小区4、城市的合理规划(1)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2)合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2024届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城市空间结构
2024届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和组织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规划管理等诸多因素有关。
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和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两个方面。
一、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城市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和公共设施空间等。
不同功能的空间在城市内部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空间网络。
1.居住空间城市的居住空间主要包括住宅区、住宅小区、居住建筑等。
居住空间通常分为高档住宅区、中档住宅区和低档住宅区。
高档住宅区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和繁华商业区附近,而低档住宅区多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2.商业空间城市的商业空间主要包括商业街、商场、超市等商业场所。
商业空间通常分为中心商业区和周边商业区。
中心商业区通常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商业活动繁荣,商业设施齐全。
而周边商业区则是中心商业区的辐射区,商业活动相对较少。
3.工业空间城市的工业空间主要包括工业区、工业园区、工业厂区等。
工业空间通常分为重工业区和轻工业区。
重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远郊,而轻工业区则更多的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4.公共设施空间城市的公共设施空间主要包括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设施。
这些公共设施通常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以便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服务。
二、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1.城市体系结构城市体系结构包括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普通城市和小城镇等城市类型。
中心城市通常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总部功能和辐射功能,次中心城市则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区,普通城市和小城镇则是次中心城市的辐射区。
2.城市区域结构城市区域结构包括城市主体区、城市辐射区和城市影响区等。
城市主体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包括市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等;城市辐射区是城市的扩展区域,包括市郊区域、工矿区等;城市影响区是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范围,包括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分类和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分类和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组织结构和布局。
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分类主要有层次结构、轴向结构、辐向结构和网状结构等。
而城市的功能分区则是按照城市内不同的功能特点来划分的,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文化教育区、行政办公区和休闲娱乐区等。
1.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指城市内各种空间元素之间的垂直分层关系。
城市的层次结构一般包括核心区、商业区、住宅区和郊区等。
核心区是城市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商业企业、行政机构和文化设施。
商业区则是城市的商业活动中心,有各种商店、超市和购物中心等。
住宅区主要是供人们居住的地方,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住宅小区。
郊区则是城市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般是农田或者未开发的土地。
2.轴向结构:轴向结构是指城市在一些方向上的延伸布局。
城市的轴线是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连线,沿着这条轴线分布着不同的功能区。
例如,城市中心的轴线可能是由商业区、行政办公区和文化教育区等构成。
沿着这条轴线,商业和办公设施集中在中心地带,而住宅区则相对分散在两侧。
3.辐向结构:辐向结构是指城市中心区向外辐射延伸的布局。
辐向结构通常是以城市中心为起点,通过道路、铁路或者其他交通设施向周边地区扩展。
这种布局主要用于大城市和较为发达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有较强的交通、经济和社会活动需求。
辐向结构能够促进交通和信息流动,同时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城市的功能分区:1.居住区:居住区是城市中人们居住的地方,主要包括住宅小区、公寓和别墅等。
居住区一般需要配备相应的生活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如商店、学校、医院等。
2.商业区:商业区是城市的商业中心,集中了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如商场、超市、百货公司等。
商业区一般交通便利,消费氛围浓厚。
3.工业区:工业区是城市的工业生产基地,集中了各种工业企业和生产设施。
工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以支持工业生产的发展。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和
布局形式。
它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形态和整体形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功能分区:城市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行政区等。
不同功能区域相
互配合,形成城市的整体功能体系。
2. 网络布局: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布局对于城市的内部空
间结构起到关键作用。
城市道路、公交线路、地铁线路等
交通设施的分布与连接方式,决定了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
便捷程度和互动性。
3. 中心核心:城市内部通常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区,如城市
中心商业区、政府办公区等。
这些中心核心起到城市内部
空间组织的重要枢纽作用,吸引人流、资源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4. 城市肌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离不开城市肌理的作用。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布局和建筑形态的特征,包括道路格局、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空间等。
不同城市肌理会影响人们的流动路径、视觉体验和情感感受。
5. 融合共享空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还要考虑融合共享的需求。
城市公园、广场、文化设施等公共空间的布局,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社交互动的场所,促进城市的社会交流和文化发展。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和设计,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关系、交通网络的便利性、中心区域的集聚能力等因素,以实现一个有机的、人性化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轮课件:7-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在差异,因不同活动的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大小不同而形成不同
的功能区。
地价随距市中心 的距离而变化
各类土地利用付 租能力随距离递 减示意图
多维课堂· 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 专项提升
续表 商业用地的付 租能力随距离 付租能 递减最大,距 力 离市中心远近 对商业区影响 最大 区位 功能区 市中心 商业区 住宅用地的 付租能力随 距离递减较 小,距离市 中心远近对 住宅区影响 较小 靠近市中心 住宅区
[题 组 递 进 ]
1 . (2012· 江苏地理, 25 ~ 26) 下图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城镇 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双选)
多维课堂· 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 专项提升
(1)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带已初步形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 A.公路与铁路的兴建 C.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 (2)该区域城镇的特征有 A.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 B.城市等级越低,城市密度越小 B.山麓地带水源较丰富 D.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 )。 )。
多维课堂· 考点突破
)。
学科素养· 专项提升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g位于城市的
外围,根据判读g地位于河流的下游;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 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g地位于季风风向 垂直的东北郊外,适合布局工业区,对城区的环境污染较小。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 C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课件图文
三幅城市形态图突出说明了城市外部形态与地形的关系。 即平原地区城市多呈团块状; 谷地中城市多呈条带状; 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多呈组团状。
类 型
团块状
条带状
分 布 地 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 谷地等被迫沿此 延伸
我国的成都 举 (左图)、合肥,兰州、洛阳、西 例 美国的华盛 宁、宜昌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形成和变化
1、概念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也叫做 城市地域结构。
2、模式
成
居住区、文化区
都
商业、行政 、居住
工业区 同心圆模式
沈 阳
工业区
工业
区 商业住宅
扇形模式
城市中心区因地价高、租金高、工资高、交通、居住拥挤,在 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并以同样的强度发展起来,形成多核 心模式。
层
化区相连
低收入阶 低级住宅区 多在内城,与低地、工业
层
区相连
区位
背向 发展
2.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
占地较小,呈点状或 带状分布,位于城市中 心(市场最优) ,交通 干线两侧(交通最 优),或街角路口。
无锡人民路
纽约曼哈顿的帝国大厦
东京新宿区
80层高的中信大楼,高391米,是目前 广州的标志性建筑。
及时练习
读“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回c 答1~2 1.图中哪一处交通通达性最高
A.甲 B. C.丙
D.丁
2.该处最有可能位于
D
A.高级住宅区
B.
C.
D.
(收入)
(知名度)
纽约唐人街
(种族与宗教)
探究: 北京市中心,天安 门广场交通便捷, 却看不到摩天大 楼?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共七节教案)
总56-62(应届)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住房的需求 住房的供给 城市住房供给制度 迁居与住房选择过程 居住空间结构 居住空间的解释与模型
住房的需求
• • • • • • 1) 住房的理解 2) 住房的界定 3) 住房需求的产生 4) 住房需求的个人与家庭因素 5) 住房需求的环境因素 6) 住房需求的其他因素
1) 住房的理解
住 房 选 择 模 式
5)迁居三阶段
• 理想住房和理想居住区的评价 • 收集住房信息,寻找适宜空房 • 新住房的决定
理想住房和理想居住区的评价
• 评价理想住房本身的位置属性和状况属性 • 评价标准在各种类型居民之间有所不同 • 居民的选择范围的下限依要搬迁的现有住房的 状况而定,上限取决于理想的评价标准;上、 下限依收入而变化
• 居民选择住房的自由度逐渐增加
–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深入化和住房市场日益全 面化,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 国 迁 居 决 策 行 为
公 房 住 户 迁 居 模 式
拆迁模式
住房福利制度对人口迁居的影响
住房改革对人口迁居的影响
城市人口迁居机制系统分析一
城市人口迁居机制系统分析二
本讲参考文献
• 减少直接干预,政策宏观调控,促进住房 市场的良性循环,提高住房的市场化程度 • 建房补贴、购房补贴、住房抵押担保、房 租控制等手段 • 建造低价和低租公共住房:中低收入者、 老人、残疾人、单亲家庭等社会弱者
3)中国公有住房生产与分配制度
• • • • • 城市住房供给制度、住房福利制度 政府:最主要的投资主体 单位:最主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 个人:低廉住宅的消费者 “国家盖、单位分、居民低租金住”模 式 • 评价与弊端分析
• 政府直接参与住房市场自由化 • 政府干预住房供给市场的历史背景:20世 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大萧条、二战后 的“房荒” • 住房私有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契机:20世纪 70年代后的巨额财政赤字和严重社会经济 问题 • 西方国家之间住房供给制度的差异:英国 的城市公共住宅、美国城市的住宅私有化
2)西方住房市场中政府的作用
• 住房的过滤上升与社区的过滤下降 • 影响住房链和过滤过程形成及其长度的因素
– – – – 住房市场供给状况 城市人口和家庭户数的变化 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 住房价值和质量的变化等
住 房 链 示 意 图
7)中国城市居民的迁居
• 居民选择住房的自由度仍然较小
– 城市住房市场不健全,大多数迁居是单位分 房和旧城改造等引起的被动行为。
• 以家庭为生活单位 • 住房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高标准化:经济 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居民个人属 性及社会属性的影响
3) 住房需求的产生
• 被动方面:
–对原有住房不满 –家庭人口变动 –配合城市建设等原因
•上升 –追求生活质量等原因
4)住房需求的个人与家庭因素
中国公有住房生产与分配模式
4)公有住房生产与分配制度的弊端
• 低租金政策导致的严重财政负担 • 住房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腐败与不安定 • 忽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与个人偏好
5)住房的商品化及市场化改革 )住房的商品化及市场化改革
• 福利住房--商品住房 • 城市住房生产和分配方式的市场化与多 样化 • 住房的主要供给者:发展商 • 城市住房的商品化率不断提高 • 居民的购房选择机会和自由度大大增加
中国商品住房的生产与消费模式
迁居与住房选择过程
1)迁居的界定及人口迁移研究回顾 2)迁居的特征 3)迁居的原因 4)迁居的行为主义学说 5)迁居三阶段 6)住房链与过滤过程 7)中国城市居民的迁居
1)迁居的界定
• 城市地域内部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人 口及住户移动 •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的域外人 口迁移下降为次要方面,而城市内部人口 迁移(即迁居)上升为主要方面 • 在我国城市中,迁居的概念既包括变动户 籍的搬迁,也包括在一个派出所管辖范围 内的搬家。
6)住房链与过滤过程
• 一部分居民迁向新的住房和居住区,腾出 来的空房就会有其他居民迁入,如此延续 下去,就会形成由于迁向新住房引起的一 系列连续反应而产生的住房链。 • 住房链的链长是因新住房的建设所引起的 迁居次数 • 住房市场中的过滤现象:由于最高收入阶 层的搬迁而启动的所有住宅和所有邻里转 移到较低收入阶层的一个连续性过程。
家 庭 迁 居 原 因 分 类
4)迁居的行为主义学说
• 居民选择住宅的过程极其复杂 • 行为主义解释:行为主义说或“压力”说 • 居民迁居需求是内-外压力作用的结果:
–内部压力:由于家庭收入增加和社会经济地位 提高等变化所产生的对住房的新的需求与期望 –外部压力:由住房本身的变化(如年旧失修、 设备老化等)和居住环境变化及邻里社区关系 的变化等所引起的居住变动压力
• 柴彦威、何家蓉,1997,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变化.经济地理 特集:中国地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205-211 • 马玫,1997,天津城市发展研究——产业·地域·人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帕克、伯吉斯、麦肯齐著,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1987,城市社会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 • 王兴中,1995,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的研究.城市问题, (1):15-20 1 15-20 •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1997,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 周春山,1996,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人口分布与迁居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Short, J.R., 1978, Residential mobilit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3). • Walmsley, D. J., Lewis, G. J., 1984, Human Geography: Behavioral Approaches. London: Longman. • Clark, W.A.V., Onaka, J.L., 1983, Life cycle and housing adjustment as explanation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Urban Studies, 20:47-57
城市形态与结构
………………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工业空间结构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
• 住房:物质侧面 • 居住:功能侧面 • 城市住房与居住空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 性作用:职-住关系 • 城市住房市场与居住空间结构的两个方面: 住房需求 住房供给 短缺经济阶段:住房供给成为主要方面 过剩经济阶段:住房需求变为主动决定方面
• 居住需求随个人及家庭属性的变化而不同 • 职业和收入是影响住房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 住房偏好的影响因素: —教育程度的高低 —社交空间的大小 —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多少等
住房需求的人口与家庭因素
• 住房需求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人口 增长 • 其他原因: -结婚、离婚等 -单身家庭、单亲家庭、夫妇家庭等非传 统型家庭的增多(特殊住房市场的需求)
住房的供给
1)住房供给中的行为主体 2)住房部分市场(市场细分) 3)住房供给的制度学分析 4)城市住房供给制度
住房市场中的行为主体
住房市场中的行为主体
• 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提供公共住房 • 规划师、土地拥有者、金融机构、建筑商和发 展商:新住房生产 • 房地产经纪人、估价师和律师等:住房交易 • 金融机构、住房协会、住房合作社等:资助住 房消费 • 城市管理者或经理人(urban managers): 对公共住房和抵押贷款分配等有控制权的专业 人员和官员 • 城市分配者或守门人(urban gatekeepers): 受聘于房地产机构等私营部门的专业性人员
• 住房是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一种商品
–人们生活的基本资料与物质空间 具有使用价值 –凝结大量人类劳动的产品 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 –一种具有社会性特点的商品 –影响家庭生活方式、邻里关系以及社会稳定
2) 住房的界定
• 住房的基本要素:
– 必需的最小空间 – 固定且较为坚固的结构 – 一定的采光、通风条件 – 水、电、气、暖等基本供给设施
迁居压力水平与迁居决策
• 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共同形成一定的迁居 迁居 压力水平 • 当此压力水平达到一定的门槛值 门槛值时,居民 门槛值 就会因忍受不了压力而采取各种对应措施 • 迁居条件成熟——选择新的住房后迁居 • 迁居条件不成熟:
–积极采取措施改变现有住房和环境 –降低住房期望标准而消极适应现有居住状况
城市内部迁居
• 城市内部迁居主要有两大类型:
–市中心内部短距离的无规则迁居 –迁向郊区的长距离扇状迁居 • 城市内部迁居的方向偏向规律: –侧面移动少,内向移动和外向移动多 –市中心内部的短距离迁居没有方向偏向性, 而向郊区的迁居有在同一扇形区域内移动的方 向偏向性 • 依据移动性和迁居类型的城市地域分带: –移动性较高、低收入阶层迁入地的内部地带 –移动性较高、高收入阶层迁入地的外部地带 –移动性较低、各种阶层混合的中间地带
• 迁居是居住机会和居民的住房需求之间相互 作用的结果 • 迁居不仅是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成基础,而且 也受制于城市空间结构 • 迁居导致了城市居住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分化 • 通过迁居研究可以很好地认识城市空间的形 成机制
P.Hall的人口迁移模式 P.Hall的人口迁移模式
发 达 国 家 大 城 市 人 口 迁 移
城 市 地 域 内 的 人 口 流 动
人口迁居的扇形结构
3)迁居的原因
• 自发型迁居 – 居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适应生活方式改变等 而主动迁居的情况。可分为调整型和诱导型两 种 • 强制型迁居 – 住房破坏、住房被占、离婚、家庭成员死亡、 长距离通勤等原因引起的被动性迁居,在西方 国家的一些研究案例中占到四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