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 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 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 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影响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 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第五,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 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南京条约》内容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 和平状态。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 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 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 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 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唯一一个赔款以 “银元”为单位的不平等条约)。
2017
1840-1919
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向清政府走私鸦片,引发鸦片战争,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 告终。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中英正 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改变贸易入超的状况,向中国偷运鸦片。鸦片的输 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给英国 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所谓的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8月4日,英军进逼南京,索要赎城费300万元。军事失利的清朝以钦差大 臣耆英、两江总督牛鉴、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代表,与英方交涉。中英和约谈判开始。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2.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中 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自强”“求富”为目 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 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 失败告终。
【拓展延伸】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 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 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3)有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 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 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 封建统治。
(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 史观,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 (1) 思想: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 习等。 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 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 特点:图文并茂;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 政治;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代议制民主制度 发展;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
【拓展延伸】 运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是物质生活、交 通、通讯、大众传媒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习时可以运用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不同的史观、不同的 角度来分析理解。 1.从革命史观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是伴随着外国入侵而来的,也破坏了中国具有民族特 色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吸收西方优秀 、健康的文明成果,保留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物质生 活和文化特色成为重要的话题。
辛亥革命的鼓舞作用;一战期 为新民主主义
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
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他们来到了东方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
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他们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
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
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诛失败告终。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国际贸易的浪潮之中。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体系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和调整,改变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济格局。
首先,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国际贸易。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和技术。
中国的传统经济体制面临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开始与外国进行贸易,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
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租界和商店,为中国的商品出口提供了方便条件。
鸦片战争后,久隔离国交流的关门政策被打破,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其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殖民地剥削。
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割让了香港等领土,削弱了中国的独立经济能力。
中国被迫支付巨额赔款,出口商品和原材料,提供廉价劳动力,使得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这种殖民地剥削的经济格局,深深地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再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的浪潮。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和思想理念。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商业和银行制度,并在各个领域推行改革。
私人企业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经济从传统的封闭和家庭经济转向现代的市场经济。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向外资开放,引进西方的技术、机械和设备,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最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与世界各国签订了大量的贸易协议,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参与了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革。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合作和交流,融入全球化的生产、交流和竞争体系。
中国的经济市场逐渐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资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国际贸易和资本主义的浪潮。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巨大的冲击和改革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与国际接轨。
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3)社会经济: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5)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第1 页共1 页。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5
• 政治 •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南京条 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三元 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 • 经济 • 经济结构发生质变:自然经济解体;出现外资经济、 洋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运动。 • 文化 •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萌发;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 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的早期维新思想。 • 社会生活 • 物质生活(长袍马褂、西装、改良旗袍);轮船招 商局;唐胥铁路;第一条电报线;《申报》。 • 通史书第7讲 重点强化、主题深化
• • 政治 • 中国主权遭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 成时期;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经济 • 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 文化 • 天朝上国受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 思想的主流。 • 社会生活 • 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向近代社会迈进
•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 -----1840鸦片战争—1895甲午战争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变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4、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 义体系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
材料: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 通事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王韬《瀛朊杂志》 请思考:文中的“通事”是指什么人?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 “通事”指买办,他们受外商 雇佣和支配,是为外国资本主义服务的 中介人物。 5、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A. 内乱外患阻断棉花外运 B. 洋纱、洋布大量倾销 C. 沿海地区机器纺织业转为机器缫 丝业 D. 该地区棉花产量急剧下降
第10课
鸦片战争 后的中国 社会经济
时间线索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根本原因:将中国变成原料 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南京条约》
1、两次鸦片战争列强攫取的特权(1840-1842 1856-1860 )
条约 南京条约 及附件来自新兴社会阶层――买办的出现
小结
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市场原料产地
鸦片战争和签定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 系列经济特权 大量洋货的涌入,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 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小农经济 的解体(经济结构)
新的社会阶层—— 买办(社会结构)
1下列关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出 现某种程度的分解 • ②小农经济瓦解的原因主要是外国 资本主义的入侵 • ③小农经济形成于秦汉时期 • ④ 小农经济瓦解的主要表现是“耕 织分离” • A ①④ B ①②④ • C ①③④ D ②④
三、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
1、小农经济瓦解的表现:
(1)洋布的大量倾销,导致什么后果?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4、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有( A、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B、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的阶级结构出现了买办阶级 D、自然经济不再占统治地位
)A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还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1 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 2 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材料: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战 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此后出口量继续上升。 ——《中国近代史》
五口通商后,迅速兴起一个新的社 会阶层——买办。 买办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 推销商品的代理人。
参考答案: 1、表格反映了从1842年到1845年,英国对华 商品输出总额逐渐上升,但1946年后便出现下滑。 2、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根本) (2)英国盲目倾销 (3)鸦片贸易大量白银外流导致人民购买力下降 3、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材料二
1842—1846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年代 1842 1843 1844
输出总额(英镑) 969381 1456180 2303619
1845
1846
2394827
1791439
1 这 组 数 据 反 映 了 什 么 现 象 ; 2 造 成 这 种 现 象 的 原 因 是 什 么 ; 3 为扭转这种局面英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1、第一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门户并取得贸易暴利特权 条约 特权
开五口(市场) 《南京条约》 协定关税(商品价格) (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赔偿2100万银元(资金) 割香港岛(政治)
其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哪条特权?
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知识之窗
关税: 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是指一国海 关对进出境的货物或者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 主要作用: 1、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国家筹集财政资金是海关的基本职能。 2、具有调节经济和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作 用。即通过征收关税、提高进口商品销售价 格,来削弱其在国内市场与本国产品竞争的 能力,从而达到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目的。
鸦片 战争后开 放的通商 口岸: 五口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
思考:列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 从中国攫取哪些经济特权?
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
2、经济特权 ①通商口岸 内地经商 长江口岸
②丧失关税自主权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危害 ①东南沿海-内地,
旧式航运业衰落。 ②失去关税自主权 削弱海关作用
思考: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是怎样一步 一步丧失的?(教材) 结果怎样?
二、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探究一
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等
国掀起向中国倾销的狂潮。从1846年起, 输入总额开始下降,到1853年时,英国人 惊奇地发现,拥有3. 6亿人口的中国,人 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 . 75便士, 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达 934 . 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直到 80年代末,进口纱布终于开始占领中国市 场,至90年代,更出现了“通商大埠,衣 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
外国商品涌入冲击中国家庭手 工棉纺织业,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探 究 三
材料一:江阴县,“素业织土布。自 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年间,西 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 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 获逾百万金,且递增已”。
材料二:中国茶叶产销量及产销值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鸦片战争后,中国彻底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陷入低谷,人民处于沉重的压抑之中。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因此被迫开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经济现代化进程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到了列强的排挤和割据,中国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半殖民地状态。
为了摆脱这种情况,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措施。
首先,废除农业赋税和营业税,降低了各个行业的税收负担,保护民营企业的发展。
其次,开放了海关,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鼓励外商投资,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
这些措施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线——京张铁路开通,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后,自西向东修建的铁路陆续开通,拉近了各地之间的距离。
此外,中国还开发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兴产业,如电气机械、制药、纸张和化肥等。
二、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相对于经济的发展要滞后一些。
这是因为早期的政治现代化改革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阻碍。
但是,中国正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政治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虽然这个政权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但它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了经验。
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推进选举制度和制定宪法。
在新中国的成立之后,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文化现代化进程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也是早于鸦片战争之前就开始了,但在鸦片战争后和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相对滞后下,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改革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开端是在19世纪初期,这一时期中国也相继出现了大量的思想家和文化活动家,他们为中国的文化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鸦片战争后,著名的思想家严复所奏的《天演论》就提出了人类进化史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文化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在思想和文学方面的改革,同时也包括了语言、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改革。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毒气的使用
这场战争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格局。日本利 用欧洲列强忙于战场厮杀,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的时机, 夺取了德国从清政府手中攫取的在山东的各种权益,并 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的先进分子强烈地感受到西方 资本主义制度已失去光明的前途,并对西方文明价值产 生怀疑和动摇,由此开始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 思和批判。
落后就要挨打: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订立 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毁了圆明园。 1858年至1864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140多万平方公里的 土地。 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与法国订立了不平等条约。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进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袁世凯称帝失败病死,北 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陷入混战
北洋军阀的 黑暗统治,激起 了社会各阶层群 众的不满和反抗。 孙中山领导了护 法运动,蔡锷在 云南组织护国军, 发起护国战争。 图为护国战争时 的朱德
民族资本是 中国资本主义经 济中的中小资本, 同帝国主势力联 系较少,发展十 分缓慢。从行业 看,民族资本在 工业方面发展最 快的是棉纺织业 和面粉工业
以《新青年》 的出版为标志兴起 的新文化运动,使 20世纪初的中国, 开始经历一场深刻 的思想革命。在这 场激烈的思想文化 斗争中,陈独秀表 现得十分勇敢和坚 决,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主将。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和 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 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实行文学革命。两大苦基本口号, 一日民主,二日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文化百态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文化百态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和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中国经历了从封闭落后到向西方学习和接触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下是对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文化百态的探讨。
一、西化与传统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接触西方文化,许多中国人希望能够借鉴西方文化以发展中国的国力。
与此同时,中国也保留了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文化中,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的传统形式与西方文化的一些新思想和技术形式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混合文化。
二、文学与诗歌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大发展。
文学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各种新的文学流派和新思想的涌现,如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
三、科技和医学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医学。
西方医学成为主流,并在中国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同时,中国人也开始使用西方的机械工具。
这些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宗教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宗教环境面临着巨大变革。
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开始普及,对传统宗教信仰施加了很大的影响。
而传统的儒教、道教和佛教依旧充满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信仰在中国社会也极其普遍。
五、教育和智识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体系。
中国政府开始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并赋予大学更多的权力,并建立多所大学和高等学院。
中国的知識分子也开始更多地关注教育和科技。
在中国,教育与智识的发展被视为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六、演艺与音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演艺和音乐也受到了影响。
新的音乐形式和剧本被引入中国,如歌剧,音乐剧,钢琴和小提琴等西方音乐。
同时,传统戏剧和音乐形式依然流行在广大的民间艺术家和民众中。
总之,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文化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形式从西方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场景。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挑战:鸦片战争后的现实情况
中国的挑战:鸦片战争后的现实情况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严重的挑战,这场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现实问题。
从这场战争开始,到现在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挑战仍然存在,但是如何面对这些挑战,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聚焦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现实情况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I.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些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些变化包括:国家体制改革和外交政策的调整。
清政府开始逐步成立各种管理机构,与西方议会形式很相似,如山东、广东巡抚止、河北巡抚署等。
此外,在外交方面,中国也开始调整。
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新约等,这些条约给予西方国家更多的特权和利益,降低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II. 社会问题的加剧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问题的加剧也是一大挑战。
第一,经济上的落后。
清朝时期的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农业,而且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这导致了中国在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发展缓慢。
第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在清朝时期,光绪帝颁布了《遗民录》,将自己的致力于改善农民和工人生活的想法写下,并交由皇太后审批。
但是他的此项改革永远没有得到实施。
第三,教育问题。
在清朝时期,教育是一项昂贵的事情。
在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事业难以发展,这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断出走。
III. 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政治制度改革是中国面对挑战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政治制度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必然要发生一些改变。
同时,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带来机遇,例如,新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也可以加速政治改革的进程。
此外,中国还应该重视民主制度的发展,政治权力的透明度和政治民主化都应重视。
IV. 双重挑战:中国的环境问题和饮食安全问题现在,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环境问题和饮食安全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由于大量的工业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引入的空气、水、土壤污染,中国的环境面临着巨大挑战。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是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是1.中国社会战后的变化①.政治上: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国家主权(领土主权、海关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②经济上:战前,中国在经济上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到统治者地位的国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关税商品,劫掠原料,逐渐毁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中国逐渐被列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中国已经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社会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战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①近代城市的出现:战后,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
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自50年代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年1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清政府地方官吏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一个区域作为英国人居留地,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
在租界里外国侵略者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
②英资势力和早期产业工人的发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发生了一批为外国商行兜售商品和全面收购土货的英资商人,他们与外国侵略者存有紧密的联系和共同的利害关系,经济上又存有相当的实力,受清朝地方大吏的器重,英资商人已经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他们来到了东方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诛失败告终.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破产.从此,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了同盟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他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未能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袁世凯文化上的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新文化对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化展开了一次最猛烈的冲击,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五四运动,从学生到工人阶级都义无反顾进行反抗,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终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地签字仪式,它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从此之后,中国革命就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在内忧外患的状态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从国共两次合作两次破裂,到抗日战争结束内战爆发,最终中国共产党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之后从新中国建立到今天,虽然几十年中有过文化大革命、生产大跃进这样的倒退,但整体是前进的.并且经过改革开放,人民大众的生活已经与一百多年前的清政府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开始注重人的发展,人们真正做起了自己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到2008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整整延续了30年.毫无疑问,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细节上来看,我们伟大的祖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一个具有较强同质性的社会,而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市场化程度的增加更是使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特征.并且中国政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表现出的巨大的国家能力,以及“以人为本”的立国精神和开放心态,都为中国人民生活变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代背景.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人们的衣着原料和质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断提高,购买原布自己动手做衣服的数量减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服装生产量只平均每人一件,而今高档商场、品牌专卖店里的国际名牌服装琳琅满目,各种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争奇斗艳,使我国居民服装绮丽多彩.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而在粮食消费内部构成中,对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消费明显下降,而对大米、小麦等精细粮消费上升.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平方米,2005年增加到平方米,增长了倍.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截止2000年末,有%的城镇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74%的家庭居室内有厕所和浴室,%的家庭用上了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家庭有可取暖的空调或其他暖气设备.农村居民平均每户使用住房面积由1978年末的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末的平方米,增长了倍,人均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81%,住房质量不断提高.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各地的城市公用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地铁通车里程不断延伸,出租车随叫随到.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条件,使居民的生活比过去舒适和快捷.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性增大,地区、城乡交往频繁,民族、国际往来增多,城乡二元结构已被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打破,国人已经走出国门,日益和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打交道.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国.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同时,城乡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经历了由“老四件”向“新六件”的转换过程.近几年又开始转向以电话、家用电脑、商品房、家用轿车等为主要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大量“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城乡居民消费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从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探索经历了沉甸甸的一百多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840年-1894年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实际领土完整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主权均已遭到破坏(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的国家,是相对于“独立国家”和“殖民地”而言的。
“半封建”:是指封建制度已遭瓦解破坏,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内容
(1)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2)经济:发展工商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3)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4)文教:兴办学管,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3.评价
(1)进步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一单元近代中国转型与近代化艰难起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1840—1894年)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由于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难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4.影响: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由进攻转向防御,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四)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干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
1.提出: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使中国独立的国家地位受到了威胁,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面貌。
战争结束后的中国受到了种种限制与惩罚,其中包括赔款、领土割让和对外贸易不平等条约。
这些限制和惩罚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遭受重创,民生困苦,经济停滞不前。
因为赔款和领土割让的影响,清朝政府不得不屈服于外部压力,开始实施一系列开放政策。
此时,中国经济处于一种半殖民地化状态,它不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而是一个受到外部影响的开放型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外商开始蜂拥而至,他们来到中国,掠夺土地、采矿和剥削工人。
这种无节制的外商侵略导致了中国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使得中国经济变得异常繁荣和生机勃勃,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冲突。
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外商通过流氓手段,操控政府,欺压中国人民。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境况也开始慢慢改变。
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自身主权的维护比经济利益更为重要。
于是,中国开始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推行自主经济政策,实施一系列消除不平等条约的措施,加强国防建设,打造自身的硬实力。
这些举措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仍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如贸易关税、人口过剩、英美列强的打压等。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坚持发展经济,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目标。
中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国内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也在不断升级。
随着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开始向更加开放型的模式转变,受到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
这促使中国着手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快速崛起,催生了一批优秀企业和产业集群,例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民营企业,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等,这些企业以其强大的实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谓历经沧桑、波澜壮阔。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改革,实现了经济的总体繁荣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第7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5)——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变局考点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前期 (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1853年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
2.后期 (1)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3)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们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
由于他们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上了巨大的变化。
下面我就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
1、鸦片战争前的形势。
战前形势鸦片战争前,清朝的统治已腐朽没落,经济上民生凋敝,许多地区的流民饿殍载道,军事上军备废弛,武器装备非常落后,为数不多的炮台年久失修,形同虚设,无力抵御外来侵略。
清朝的武官在思想上,陈腐的程朱理学,使人们只知纲常名教,沉湎于科举,思想文化非常落后。
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则在迅速发展,1840年,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外扩张,拥有大量的殖民地。
法、美、俄、德等国同样也都向外扩张,抢夺殖民地。
英国对闭关锁国的中国实行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鸦片本是从罂粟浆液中提炼而成的药材,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将鸦片特别调制,使其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然后由商人大量运往中国,让中国人吸食。
鸦片贸易给英国带来了暴利,一箱鸦片的利润率,最高时可达924%。
依靠鸦片贸易,英国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而给中国则带来了严重危害。
首先,鸦片输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1821到1840年间,中国白银外流至少在1亿元以上。
第二,鸦片输入使清朝吏治更加腐败,官员利用鸦片走私和禁烟缉私牟取暴利。
第三,鸦片输入造成工商业的萧条和衰落。
因种植罂粟的利益数倍于种植小麦,十倍于种稻,因此大片良田被改种罂粟。
第四,吸食鸦片严重败坏社会风尚,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鸦片含有大量毒素,长期吸食者精枯骨立,无复人形,丧失谋生和育子能力,不少家庭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
2、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其代表人物是龚自珍、魏源。
龚自珍对清朝统治的腐朽黑暗极为痛恨,为此他大力倡言变法改革,认为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他又主张以武力抵抗外国侵略。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一、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社会战后的变化①.政治上: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国家主权(领土主权、海关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②经济上: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社会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战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①近代城市的出现:战后,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
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自50年代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1845年1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清政府地方官吏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一个区域作为英国人居留地,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
在租界里外国侵略者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
②买办势力和早期产业工人的出现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商行推销商品和收购土货的买办商人,他们与外国侵略者有密切的联系和共同的利害关系,经济上又有相当的实力,受到清朝地方大吏的器重,买办商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列强的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3)《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未能真正实行。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2)内容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如江南制造总局等。
②19世纪70年代,打出“求富”的旗号,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
(3)意义: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4)终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企业的诱导。
(3)意义: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新的阶级力量,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兴起了洋务运动。
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
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主题1|政治上:工业革命时代的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2013·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导学号:02792072】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C[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 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2.(2011·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导学号:02792073】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A[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
] [备选真题]3.(2016·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D[本题实际上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来源。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分配土地和实行“圣库”制度,这些内容受到了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中体西用”思想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颁布的,故D项符合题意。
]1.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抗日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局限性(1)阶级局限性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言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来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具有严重的自私性、分散性等特点,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性都说明了这一点。
(2)时代局限性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会失败。
从列强侵华特权和社会转型角度命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命题猜想]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大量权益。
如协定关税、游历与传教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解题时需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量权益,但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和近代化的历程等。
解题时结合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1.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
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①五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治外法权④公使驻京A.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A[根据题干中的“道光年间”,可以推知道光在位时期(1821~1850),故考查的是《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内容。
根据题干中的“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故应为中国主动放弃的,五口通商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并非主动放弃,故①错误;在《南京条约》附约中,中国主动放弃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协定权限,故②③正确;公使进京属于1856年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内容,不属于道光年间,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6·济南模拟)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
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据此可知()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根据材料,游历护照开始出现,属于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内容,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附约规定的领事裁判权,中国地方官员无权裁办寻衅滋事的外国人,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但是全方位开放的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D项错误。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命题猜想]天京变乱的发生、《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矛盾之处等,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解题时需结合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内涵来分析。
3.(2016·上饶一模)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这反映了《资政新篇》()【导学号:02792074】A.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C.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故C项正确。
] 4.(2016·大庆一模)太平军曾经“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
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
太平军的这种行为()A.对传统文化过于简单粗暴B.有利于发动贫困群众C.奠定太平天国文化基础D.冲击了世人对科举的态度A[根据题意可知,太平军把大量藏书采取很多措施进行毁灭,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贫困群众,故B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简单粗暴恰恰摧毁了太平天国的文化基础,故C项错误;藏书并未指出是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