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追随认识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之实践的形式与认识的过程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之实践的形式与认识的过程在认识论中,有些观点认为认识先于实践而产生,有些观点认为认识是被动的,而马克思将时间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动物进行的活动并非实践,因其不具有意识,不是人类。
实践有直接现实性,通过实践可以将自身的想法变成现实,比如你想把家里装修成欧式风格,通过做即可实现;其次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们做某事都是有目的而为之;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实践结果不一样,比如在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同样的事情我们采取的解决方案有所差异,即社会性的体现。
此外中国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进行实践活动所用的的工具也各不相同,比如以前农民种地铁犁牛耕,如今完全机械化,即历史性的体现。
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脑力劳动,又有体力劳动,在众多的形式中,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农民种地、猎人打猎,诸如此类生产出具体实物的实践皆属于此种形式,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大多采取阶级斗争等形式进行。
第三,科学文化实验。
为了一定的科研目的所进行,如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破解基因组密码、李兰娟院士等研制新患肺炎疫苗等。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对一件事物的接触,影评等等均属于认识。
无论是对一个人的认识还是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定的辩证过程,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比如首因印象,包括三种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触觉、嗅觉、味觉,皆属于感觉。
知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形成的关于某物整体形象地反映,比如把杯子外观可以感知到的所有特征叙述详尽。
表象即某事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体形象不断在脑中再浮现。
形式追随功能
形式追随功能形式追随功能是指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与之前成功的作品相似或相同,以达到模仿和追随的效果。
这种功能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实现,包括引用、模仿、重复、变异等等。
首先,引用是形式追随功能的一种常见方式。
通过引用以前的作品,作者可以利用已有的形式和结构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一位诗人可以引用经典的诗句或诗歌结构,以表达对古典诗歌的敬意和追求。
这种引用不仅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联想效果,也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
其次,模仿也是形式追随功能的一种手段。
通过模仿之前成功的作品,作者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优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模仿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通过模仿,作者可以在形式和结构上与成功作品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借助成功作品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然而,模仿也需要注意选择适度的模仿对象和创新,以避免过于拘泥于模仿而失去个性。
第三,重复是形式追随功能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重复之前的作品,作者可以对一种形式或结构进行多次的尝试和探索。
通过重复,作者可以逐渐改变和完善原有的形式和结构,使之更加适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重复也可以用来强调某种意义或主题,并加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变异是形式追随功能的一种创新方式。
通过对之前的作品进行改变和变异,作者可以在形式和结构上开创新的可能性。
通过变异,作者可以在保持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突破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变异也可以使读者对作品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带来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总之,形式追随功能是一种借鉴和创新的过程。
通过引用、模仿、重复和变异等方式,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可以与之前成功的作品相似或相同,从而达到追随的效果。
这种功能不仅可以保持传统和经典的艺术价值,也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实践的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提出认识的新问题;提供必要条件: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能力),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标准,最终目的。
实践观点的重要性:研究社会科学时,只有尊重实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认识和学习符合科学的客观规律(二)认识运动的规律人类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认识的运动循环反复和无限发展。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方法论: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以认识知道实践,在时间中坚持和发展社会科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知识,并且不断创新。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二)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或部分,并通过其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三)任何事物的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系统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方法论: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科学的认识事物的联系,反对一刀切和一风吹,全面、系统的认识和学习,避免“片面主义”错误。
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矛盾的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讲解,了解历史设计风格,渗透文化精神
一、哥特式时间:13世纪后半期.地点:以法国为中心并风靡欧洲大陆特点:哥特式又称高直式,是以垂直向上的动势为特点代表作: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哥特式以尖拱取代了罗马的圆拱,室内有竖向排列的柱子,柱间有尖形向上的拱形洞口,广泛地运用族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
窗子上部有火焰形线脚装饰。
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整个室内有一种宗教至高无上的神秘气氛。
哥特式家具着意追求哥特式建筑的神秘效果,最常见的手法是在家具上饰以尖拱和高尖塔的形象,并强调垂直向上的线条二、巴洛克时间:16-17世纪交替时期.地点:主要是意大利。
特点:具有过多的装饰和华美厚重的效果。
巴洛克原意是畸形的珍珠,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突破古典艺术的常规,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的跳动,爱用双柱,甚至以三棵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
墙面饰以精美的法国壁毯,并镶有大型镜面或大理石,线脚重叠的贵重木材镶边板装饰墙面。
色彩华丽且用金色予以协调.它在家具上的主要特征是用扭曲形的腿来代替方木腿,猫脚家具被大量的运用种形式打破了历史上家具的稳定感,使人产生家具各部分都处于运动之中的错觉。
这种带有夸张效果的运动感,很符合贵族们的口味,因此很快成为一种潮流.巴洛克在运动中表现出一种热情和奔放,强调家具的整体性和流动性,追求大的和谐韵律效果,但是,它的浮华和非理性一直受到非议。
三、洛可可时间:18世纪.地点:以法国为中心。
特点:造型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中有意强调不对称.我们可以拿它和巴洛克比较一下。
洛可可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装饰的主题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洛可可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洛可可式是巴洛克式风格的延续,同时也是中国清式设计风格严重侵染的结果,所以,在法国,洛可可又称中国装饰。
现代舞风格流派
现代舞风格流派现代舞风格流派现代舞风格流派主要有哪些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现代舞风格流派,希望能帮到大家!根据现代舞发展的历程,基本可以分为20世纪前期创立奠基时期、发展时期、新先锋时期以及后现代舞蹈剧场时期等几个基本的的阶段。
而在不同时期由于其艺术主张、价值取向、创作风格和表演训练技巧上的区别所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一、创立阶段奠基时期与表现主义流派。
在世纪之交,现代舞由反对古典芭蕾而创立,其思想主要强调以人体的解放与自由追求人性的解放与自由,带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在艺术创作中,探求奔放的情感表露,其艺术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伊莎多拉邓肯露丝,圣丹尼斯泰德,肖恩马丽魏格曼等人。
无论是邓肯的“自由之舞”,还是圣丹尼斯对东方舞蹈形式的运用及宗教哲学思想,他们虽各有其美学主张与艺术实践方式,但总体上是以拉班所建立的系统理论为中心的表现主义流派。
和其他表现主义的艺术主张一样,宣扬感觉第一,把直觉看成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
维格曼是表现主义舞蹈的代表者,她的舞蹈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企图切断舞蹈从属于音乐的关系,使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而独立存在。
二、现代舞发展和多种技巧流派形成。
在这一时期的现代舞艺术,观点上主张形式追随功能,价值观上注重揭示人的价值和尊严,揭示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创作中,把感情表露意义上的表现作为艺术创作的本领。
在艺术思想上主张真实反映世界,不仅反映人性的善,也揭露人性的恶等。
在探索上,注重个人风格,并创作出个性化、系统性的动作体系和技术流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有如下几个:心理表现派:玛莎葛兰姆的“收缩与延展”(Contraction & Release)为其动作原理。
主要思想在揭示人类内心阴暗面,强调“内省”心理。
她强调舞蹈家应“以身体形象客观地表现自我信念”,“舞蹈应该剥开那些掩盖着人类行为的外衣”,“揭露出一个内在的人”。
象征派:韩福瑞技巧以(跌落与复原)(Fall & Recovery)为其动作原理,她认为这既包含着人类动作的全部范围,又是一切戏剧性效果的根源。
理性的乌尔姆-系统设计-这是艺术还是科学技术
理性的乌尔姆-系统设计-这是艺术还是科学技术理性的乌尔姆虽然说包豪斯在中国更为人知,但是实际的情况是1920年包豪斯这个学校在全中国基本是无人知晓的,直到改革开放的半个世纪里,包豪斯在中国也完全不为人知。
而且包豪斯的思想在中国也是经历了曲折的进程,误读与变体,吸收与扬弃。
设计是每一个工业国家的关注点,不仅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体现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面貌。
在这一进程中,其中最有影响的因素来自两个德国的学校:1920年代在魏玛、德绍和柏林的包豪斯;和二战以后在乌尔姆的设计学院,这所学校如包豪斯一样,其后获得了神话般的光环。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传奇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得到传承。
同包豪斯一样,乌尔姆学院也只有短暂的15年历史,但是乌尔姆绝对是设计艺术学科建设和发展史上的另一座丰碑。
德国著名灯具公司艾科(Erco Linghting Company)的总经理克劳斯·容根·马克(Claus-Jurgen Maack)曾说:“今天所有的设计师,包括一些不知道乌尔姆在什么地方的人,都在这些或那些方面受到了乌尔姆传统的影响。
”乌尔姆设计学院(如图1),于1953年在乌尔姆创立,直到 1968年被解散。
因为其强调从技术方面培养设计师与其对系统设计(system design)的推崇,使乌尔姆造型学院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设计学院。
乌尔姆设计学院致力于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设计探索,并发展出高效率、次序化极强的系统设计。
图5在现代设计中,人们习惯性的把乌尔姆设计学院视为包豪斯在战后西德的文化遗产,在乌尔姆的初期阶段,的确被称为“新包豪斯”,这也主要是由于乌尔姆学院的创始人马克思·比尔来自于包豪斯,其教学与发展目标都打上了深深的包豪斯的烙印。
事实上乌尔姆的领导者从建校之初就有意回避建立第二个包豪斯,乌尔姆学院的酝酿过程要比包豪斯长得多。
1946年,他们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建立了一所学院,他们想通过建立德国民主教育学院这种方式反思德国在二战中的表现,调解德国由来已久的文化与文明的矛盾。
形式与意义:建筑符号学及其应用
形式与意义:建筑符号学及其应用(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摘要】建筑符号学是将人文学科视角应用于建筑学的一种手段,它提供了一种从全新角度认识和诠释建筑存在的意义。
本文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阐述了建筑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能指;所指;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一、符号学的起源和基本理论符号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和概念的物质实在。
符号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ssure,1857-1913)提出,后经过皮尔斯、卡西尔、苏珊·朗格和莫里斯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组成要素分为两种:能指(the signifier)与所指(the signified)。
其中能指可以理解成符号的形象,即它的物质实在;而所指可以理解成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它的精神所在。
美国学者皮尔斯也提出自己关于符号学的理论,他认为:第一,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点在于人具有符号化能力;第二,要真正理解一个符号系统,就必须同其他符号系统进行比较。
美国学者莫里斯则将符号学归纳为符构学(符号的构成)、符义学(符号的意义)和符用学(符号的起源、应用和效应)。
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二、建筑符号学的来源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美学》中提到:建筑是一种用建筑材料造成的象征性符号。
建筑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符号的一般特征,也有着其本身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建筑的能指为它的物质实体,如形式、空间等内容,也是建筑的表层结构;所指则可视为建筑通过这些内容所要表达的意义,即建筑的深层结构。
后者是主要的部分,它支配着建筑的存在。
三、建筑符号的组成建筑作为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是有着自己的意义的。
建筑的物质层面是由诸如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构成,这些材料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建筑意义。
只有设计者的工作之后,建筑才能真正被赋予含义。
同样,在语言学的范畴内,组成语言的词、句和短语只有经过有机的组合才能产生并传达相应的意义。
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再次,意识形态是多元化和动态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因此意识形态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变化。在当今世界,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选择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
此外,意识形态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些极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甚至极端宗教思想会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危机。因此,我们在形成和坚定自己的意识形态时,更需要理性思考和明辨是非,不被外部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
首先,意识形态是群体观念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相似的教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既是文化传承的结果,也是群体利益和发展的需要。比如,在一个国家中,人们普遍认同的国家发展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就构成了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而在一个团体或组织中,成员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信念体系也构成了这个团体的意识形态。
最后,意识形态的建构也需要个体的思考和选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思考者和选择者,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时,需要审慎思考和独立选择。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积极主动地选择符合自己理性判断的意识形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 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PPT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艺术化”与艺术“设计化”同时进行 着,艺术与设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34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设计 科学与艺术互不来往甚至互相敌视已有许多年了。艺术在追求
审美中疏远了规律,科学在追求规律中也遮蔽了审美。科学与“真” 或“正确”被等同,艺术与“美”或“价值”被等同,非此即彼。 造成设计要么是“科学”,要么是“艺术”,造成“设计科学”或 “设计艺术”的论争。其实科学或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 式。
10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2、设计的源与流
关于设计的起源,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原始先民第一次敲击以制造石器。 狭义:设计始于工业革命之后。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职业 化的设计师出现。
匠人与设计师的区别?
11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匠人因循古制,依赖经验,很少创新,只是技艺上的完善,缺 少创造性。
25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人的逻辑: 手工艺阶段——工业社会初期(工艺美术运动)——
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少就是多、形式追随功能 (极端的形式主义)——以人为本
设计学科开始成为研究“人”的学科,当代的“用 户研究(User—Research)”和HCD“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Human—Centered Design)”都是在人的逻辑支配下 进行的。
2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1、元设计—概念的剖析
古罗马哲学家艾比克泰德说:人们并不被事物所扰乱,而是 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
概念即“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陈述”,它是所有人观念中共性的集 合,随着社会变化被人们赋予意义。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商品”的 内涵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而外延是古今中外的全部商品。 内涵代表了概念质的方面,而外延是量的方面。
第九章 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
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和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了解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反思,建构,虚拟,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本章的难点:认识的理性形式及其本质反思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教学方式与课时安排:理论讲授:6 课时.第一节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一、认识: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是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既相互区分又辩证统一.其区分的客观基础是:主体反映结构与对象自身结构的一致性.1 、感性直观: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特点: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形象的认识,它不能给主体提供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认识,因而不能给主体的实践活动提供普遍性,必然性的尺度.2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成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间接的,抽象的,普遍的,逻辑的人的认识既表现为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两种形式的分化与统一,又表现为先感性直观后理性思维,从感性直观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运动和发展.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是统一的,正如主体系统的统一和客体系统的统一一样,主体是感觉器官和思维大脑的统一,而客体则是外在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人的感性是有理性思维参与的感性,这不仅使人的感性直观成为人所特有的反映对象的方式,而且使这种感性直观产生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人的感性直观是有语言参与,并要求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而语言是理性思维的元素,具有概括的功能.当用语词来表达感性直观时,感性直观就不知不觉地和理性思维纠缠在一起了.人的理性思维也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直观,人的思维不仅要以感性直观为基础,而且理性思维始终是有感性直观渗透并参与其中的.抽象的思维活动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感性的形式,要借助于具有感性直观性的符号,语言才能进行.二、认识的感性形式及其社会历史性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属于人的感性直观能力,由此而形成的认识成果是感性认识.这种结果从内容上看属于对客体的外在现象的认识,从形式上看属于感性直观形式.感性直观包含着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和表象.1、感觉: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2、知觉:由多种感觉基础上形成的,由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3、表象:是大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加快和再现,即当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对象离开后,人的大脑对感觉和知觉到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象.表象己经具有初步的概括的功能,在表象中己经具有认识从直接向间接,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趋向.尽管感性直观是一种初级的反映形式,但它仍同样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三、认识的理性形式及其本质理性思维摆脱了对象的感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作为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具有间接性与抽象性的特征.从总体上看,理性思维包括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1、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2、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式关系,其内容是对事物之间联系式关系的逻辑反映.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概念是凝缩了的判断.3、推理: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己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逻辑形式.理性思维还包括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它的任务就是把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在思维中全面地再现出来,达到思维的具体.4、理性思维的特点:①本质特征:抽象化感性直观对事物表现有着丰富的了解,但有真假的区别,重要与非重要的区别,理性是抽丝剥茧的作用,把具体进行分解,从中概括出抽象的思维规定.抽象性:一方面表面上离客体越来越远;但另一方面实质上因为更了解事物最本质的东西,从而离事物更近,更深刻,更正确.②间接性③理解性第二节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感性和理性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基本阶段,认识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由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以及与此相应的由感性认识到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多种因素都参与其中,具有复杂机制的辩证发展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认识何种具体事物,都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认识之所以必然经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发展过程,是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密切相关的。
学习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学习意识形态心得体会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定社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认识论等一系列观念和观念体系的总和。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阶级或集团会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意识形态,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现在分享给大家。
首先,学习意识形态要有历史的眼光。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密切相关。
因此,在学习意识形态时,我们要有历史的眼光,要了解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作用,才能更好地运用意识形态指导实践。
其次,学习意识形态要有批判的精神。
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创造和宣传的,它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偏见性。
因此,在学习意识形态时,我们要保持批判的精神,要善于辨别意识形态的真伪和价值取向,不盲从、不轻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对待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运用意识形态指导实践。
再次,学习意识形态要有创新的思维。
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在学习意识形态时,我们要有创新的思维,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善于从理论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意识形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意识形态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学习意识形态要有坚定的信念。
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它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学习意识形态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把意识形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为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学习意识形态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需要我们有历史的眼光、批判的精神、创新的思维,更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
工业设计史-10
•在iMac的基础上,苹果又相继推出了ibook 笔记本电脑和G3、G4专业型电脑,对IT产业
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更多的企业看到了工业
设计在信息时代的巨大能量,因而更加注意产 品的创意。
第十章 工业设计新趋势(1975年后)
工业设计史
iMac设计的灵魂是苹果公司工业设计 部主任乔纳森·伊维(Jonathan Ive,
第十章
工业设计新趋势(1975年后)
工业设计史
第十章
工业设计新趋势(1975年后)
工业设计史
第十章
工业设计新趋势(1975年后)
工业设计史
绿色设计不仅成了企业塑造完美企业形象的一种公
关策略,也迎合了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减
少污染排放是汽车绿色设计最主要的问题。
以技术而言,减少尾气污染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效率从而减少排污量,二是采用新的清洁 能源。
情感化设计
她需要的是共鸣!不管我们设计的产品外观有多漂亮, 如果没有体现出生活的“情感元素”,那都是失败的! 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
生活中的情感设计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设计
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具有特殊
性,它能表现人的个性特征。现代设计形式个性是强烈 的情感反应的外在表现之一,它能满足人性的精神需要。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审美活动中,情感 是一种动力性因素。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从审 美感知开始,情感就开始发挥作用
演示等。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将 设计、工程分析、制造三位一体优化集成于一个系统,使 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相互反馈信息,从而缩短开发周期, 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
产品设计史认识
产品设计史认识
产品设计史是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为满足不同需求而进行的产品创新和设计活动的演化过程。
古代产品设计:古代人类主要通过实用性、功能性和工艺美术来设计产品。
例如,从简陋的石器到玉器、陶器和金银器的制作与设计,展现了人们对实用品和装饰品的需求,并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工艺技术。
近代产品设计: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产品设计开始注重效率、生产力和经济性,并逐渐形成了设计专业。
20世纪
初的德国包豪斯学派提倡将美学和实用性结合,倡导“形式追
随功能”的设计理念,对现代产品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产品设计: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产品设计逐渐与人类感官、心理和社会行为相结合,提出了用户中心设计
(User-Centered Design)的理念。
现代产品设计注重人类需求、用户体验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通过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更好的产品设计。
未来产品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未来产品设计可能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展、智能化、个性化和共享经济等方面。
例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有望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总体来说,产品设计史展示了人类对于不同需求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从古代的实用和工艺美术到现代的功能性和用户体验,
产品设计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
认识商业设计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价值与影响
专而精的设计公司认识商业设计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价值与影响一、关于消费文化1.1消费文化的定义消费文化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判断、指导思想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
它是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人们的文化生活及消费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消费心态、消费行为及消费方式的集成,涵盖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方面的内涵。
消费社会把一切文化形式都当作可消费的产品。
当今的艺术设计已是整个消费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身边的产品被物化为人类的消费品,同时把人的情感,包括人的本能当作商业资源来开发。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传播手段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消费渐渐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消费之外另一种日趋重要的消费内容,这种消费影响并生成了新的设计观。
1.2消费文化的形成1.2.1消费文化理论的产生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所言,文化是不能计划的。
消费文化也不例外,它不局限于国家或某社会阶层的意志,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
因此,对消费文化的理解不应局限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国家,而是应当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变迁与文化融合。
消费文化研究同时倚重定量和定性方法,关注消费者身份认同、社会变革、消费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大众的意识形态更迭等问题。
总而言之,虽然消费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造就了复杂的理论脉络,但学科间的对话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化之所以成为研究消费行为的切入点,是因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者通过选择不同的商品来表达自己的风格。
由于传统社会的阶级结构已经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消费来体现文化品位和生活方式,并获得社会认同。
这些行为标准的集合就形成了消费文化。
西方的消费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变革、文化符号、意识形态等领域,研究范式也很多,包括实证主义、人本主义、自然主义等,尤其以德里达、福柯、本雅明、詹姆逊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
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关注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日益壮大的消费群体。
产品规划和开发设计PPT
•寻找价值机会分析
低 中 情感 •独立感. •安全感. •感性. •信心. •力量
•视觉. •触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工艺. •耐久
高 形象 •个性. •适时. •适地
•社会的. •环境的
低 中
高
影响力
美学
人机工程
•易用. •安全. •舒适
•可用. •可靠
核心技术
质量
PIS(产品识别系统)
• 产品规划是确定“做正确的事”,是公司 战略落实到产品战略上的具体体现。职能:
产品规划将确立公司应该主打的细分市场、从事 的项目组合,什么时候从事什么项目等。 • 产品规划是由市场、销售、开发等部门组成的产 品规划团队作出的,是保障“作正确的事”。 • 而IPD流程是指导PDT团队如何去“正确的做 事”。先有产品规划,后有PDT的项目实施。产 品规划就像一幅作战地图 。
• 使用教材 • 【产品设计与开发】 把市场营销、设计和制造的观点融合为一个产品开 发的思路。使每个学生都正确理解实实在在的产 品开发实践。设计和理论平衡。 • 【创造突破性产品——从产品策略到项目定案的 创新】 • 为企业、技术和设计人员提供一套突破性产品的 理论与方法。 • 前者是很好的教材,后者是从事开发的人员必看 的专业书籍。
知识链接:现代设计师的职业伦理 道德?
• 为了实现循环型的积极社会,设计师如何 开发出易进行循环利用的产品是一个很重 要的课题。 • 有效地利用资源、材料、改变原有的结构, 并注重产品的耐用、节能以及方便回收、 拆卸、再利用,减少废弃物、垃圾量,防 止环境的污染。 • 标准件组合;单片板材包装
1.2产品开发设计的特点
• 什么是设计
• 设计是规划与设想 • 设计是创造一种更科学、更健康、更合理 的新的生活方式,概括地说。设计过程实 际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策略作者:赵宾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1年第02期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加强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
本文立足《政治生活》课程模块教学实际,从影响政治认同素养的主要问题中来把握具体策略。
疏导与“灌输”并重卢梭提出:“向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灌输”,并非一味地注入、装填,而是要讲究方法,运用疏导来增强高中生的思维辨析力,增进对《政治生活》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接纳。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社会时事既充满了热情,又缺失应有的辨别能力,往往会在追求自由、民主的同时,陷入“短浅”“偏见”的思维窠臼。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渗透正确的政治理念,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學生为本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行为、态度和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
要从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上,全面了解和分析高中生的心理现状、认知特点,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而不能单纯地将政治知识硬塞给学生。
考虑到《政治生活》模块理论性较强,教师在讲授政治知识时,要避免直接灌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帮助学生从理解、体验中掌握政治方法,挖掘学习政治的自主性,自然而然地增进政治认同素养。
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节时,我们可以立足课堂,构建“新闻发言人”教学活动,分别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参照政府机构,分设“教育局”“公安局”“环保局”“工商局”,以及社会群众等小组,分派各部门的职能、责任和权力等任务。
结合本节内容,从组织“新闻发言人”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政府各部门的了解,也让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了解社会群众对各部门的要求、认识,并结合具体工作案例,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科学引导学生的政治认同教师是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贯穿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政治认同素养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调查表明,具备较高的政治专业知识素养,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品位,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好感,也会获得学生的认可和肯定。
意识形态心得体会1500字
意识形态心得体会意识形态是人们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集合,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群体的行为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学习和思考,我对其内涵和作用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文将分享我在探索意识形态时得出的心得体会。
1. 意识形态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的总和。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对于个体来说,意识形态是思想的源泉,它塑造了我们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对于群体而言,意识形态能够激励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力,帮助他们共同追求共同的目标。
2. 意识形态构建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宗教意识形态是主导力量;而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3.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竞争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志。
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意识形态的权力性和暴力性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它也具有一定的权力性和暴力性。
一些意识形态试图通过控制和限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来实现其利益目标。
当某种意识形态掌握了权力,其可能成为一种镇压和控制的工具,限制个体和群体的自由发展。
5. 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背景会塑造出不同的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种良好的意识形态能够为社会提供稳定的价值基础和思想指导,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6. 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调整意识形态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与调整。
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原有的意识形态可能面临挑战和调整。
只有及时更新和调整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追随什么
“形式追随什么”是建筑设计理论的核心问题。长久以来,以“形式 追随功能”的影响最为广泛。在此对于这一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指出问 题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其背后隐含的认为建筑形式的生成具有逻辑 关系的思维定式。
形式追随功能 --路易斯· 沙利文
功能决定形式 --密斯· 凡· 德罗
形式追随什么 因此,就像只有打破“”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的能“心物相宜放眼亮”。形式到底追随什么并非关键所在,关键 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形式本身,及其与 功能、结构、经济、城市、环境、文化等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因 此,面对近些年出现的以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郑州会展中心为 代表的另类建筑,我们不应该将其看做是国外建筑师的试验品;更 不能削足适履,机械地套用传统评价标准来束缚我们的建筑创作。
耶鲁大学美术馆 --路易斯· 康
母亲之家 --文丘里
形式追随什么 对于“形式追随什么”的回答总是莫衷一是,然而我们似乎应 该将注意力从单纯的答案转向其背后的潜台词——也就是“什么追 随什么“这一语法结构所隐含的某种思维定势——它才是我们走不 出的心理魔障。 就如同欧几里得将“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作为他全部的几何 体系一样,“形式追随什么”总是意味着存在某种左右形式的决定 性因素,意味着建筑形式的生成具有某种逻辑必然性和简单的因果 关系,将其作为建筑形式生成的隐含前提或假设。然而实际上,建 筑始终具有各种“矛盾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这个多元混杂的时 代,影响建筑形式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往往并不一定能分清先后、 主次。单纯的建筑形式、功能或结构都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 本身意味着诸多要素之间的平衡。而建筑的形式并不仅仅是指外部 形体和内部空间,不是功能和结构设计推导出的外部结构,而是具 有更丰富的内涵。
形式追随形式 --飞利浦· 约翰逊
形式追随什么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际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有机 会参与设计了国内许多大型建筑项目,他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手 法、审美取向与表现形式等等都对我国建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出现打破了“实用、坚固、美观”、“形式追随功能”等 传统评价标准,再次引起了关于“形式追随什么”的争论。
国家大剧院 --安德鲁
央视大楼 -- 雷姆·库哈斯
谢谢各位 请多指教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隈研吾
形式追随什么 任何建筑最终都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因此“形式追随 什么”是建筑设计理论的核心问题。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利文 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然而,密斯将其颠倒过来,变成 “功能追随形式”,飞利浦·约翰逊又将其改为“形式追随形式”。 此外,路易斯·康提出“形式唤起功能”,文丘里提出“形式产生 功能”,屈米则提出“形式追随幻想”。当代先锋建筑师有的提出 “形式追随文化”,有的提出“形式追随虚构”。更有甚者提出 “功能追随反形式”等奇特的口号。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建筑潮流 和各执一词的名家之言,我们真的的确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