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王夫之的理学观

王夫之的理学观

王夫之的理学观一、引言王夫之(1768年-1851年),字子夏,号夫之,江苏无锡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对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理学复兴之祖”。

二、理学的基本观点王夫之的理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 天人合一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天道所主宰的,而人作为天地之间的一部分,应该与天地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

他强调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天道的规律,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夫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然后要顾及家庭,维护家庭和睦;接着要关心国家,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最后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人民谋福祉。

3. 以学为主王夫之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

他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他主张以学为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政治家。

三、王夫之的理学思想与现实意义王夫之的理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1. 培养人才王夫之提出的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挑战。

2. 倡导道德伦理王夫之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在当今社会,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王夫之的理学思想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塑造国家的精神风貌至关重要。

四、总结王夫之的理学观通过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学为主等基本观点,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他的思想对培养人才、倡导道德伦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一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事; 第二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理; 第三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事; 第四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理; 第五阶段是教学大小精粗之理的综合和统一。
三、 教学思想
(三) 学思“相资以为功”
王夫之指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即学与思。如何学,如何思,学与思的关 系又是怎样呢?
第六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于石船山,后人称其为船山先生。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 子家庭,从小“颖悟过人”,4岁起即跟大哥王介之读书,7岁读 完《十三经》,被视为是“神童”。10岁起,他直接受业于父亲 王朝聘及叔父王廷聘。他14岁考中秀才,24岁与大哥同时中举。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 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
正因为要“因人而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王夫之还认为,实施“因人而进”的关键在于熟悉、了解学生。
三、 教学思想
(二)“施之有序”
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该顺序进行, 即所谓“施之有序”。王夫之把“立教之序”分为五个阶段:
感谢观看!
在王夫之看来,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政治,只有“政立民安”,政治清明,人民安居 乐业,才能“学校兴”。
二、 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二)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王夫之关于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认识,是同其人性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王夫之 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他提出人性“日生日成” 的著名论断。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王安石与王夫之教育思想比较

王安石与王夫之教育思想比较

《王安石与王夫之教育思想比较》文献综述王安石、王夫之是传统中国两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然而学界对王安石的研究多半集中在政治改革方面,对王夫之的研究则主要关注哲学方面,未能充分重视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成就。

尽管已有的少数论文分别对他们教育思想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但未见将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的研究成果。

但是笔者认为,王安石和王夫之两人在教育思想方面是有可比性的,比如:他们都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他们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不一样;他们都注重道德教育,但王安石强调德智并举,王夫之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同时进行;他们处在不同的时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等等。

所以,该课题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课题开辟了王安石和王夫之教育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其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大致了解北宋至明清教育发展变化的脉络;最后,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吸取二王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提供借鉴。

为了更好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我主要利用了学校网络资源和参考了一些相关的书籍。

我在中国知网()以“王安石”为关键词搜索的文献有1753篇,以“王安石教育思想”为关键词搜索的文献有31篇,以“北宋教育”为关键词搜索的文献有7篇。

以“王夫之”为关键词搜索的文献有1243篇,以“王夫之教育思想”为关键词搜索的文献有29篇,以“王夫之启蒙思想”为关键词搜索的文献有8篇,以“明清教育”搜索的文献有4篇。

而以“王安石与王夫之教育思想的比较”为关键词搜索,没有找到与之直接相关的文献材料。

同时,我还参阅了沈灌群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杨冒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宁波等校点的《王安石全集》、周德昌《北宋教育论著选》,以及《张子正蒙注》。

经过整理分析以上材料,笔者认为当前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王安石教育思想的研究罗传奇教授和吴生云教授合著的《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充分运用地方历史文献和资料,论述了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王安石的教育理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主张等,对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作出了新贡献。

王夫之教育教学思想探微

王夫之教育教学思想探微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论语》中。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使他们成为善良、正直、有礼貌的人。

王夫之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他强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王夫之还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和榜样,要树立正直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此外,王夫之还认为,教育应该是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他对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视。

他的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王夫之德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王夫之德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王夫之德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意义作者:李晖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8期摘要: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对于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主要倡导的是以正志为本的教育模式。

他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的德育思想,这里面充分的体现出了他对于德育教育的独到见解,其理念对当代教育发展的意义重大,本文根据王夫之学术研究的德育思想部分的主要观点进行表述并通过相关资料加以论证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发展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德育教育;王夫之德育思想;当代意义一、王夫之德育思想的主要觀点(一)“审才顺性”的德育认知王夫之认为人性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一个过程,也必然经历了时间的沉淀。

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平等的前提下更应当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特性,例如受教育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天命之谓性,命日受则性日生矣。

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形受以为器,气受以为充,理受以为德。

”。

也就是说“性”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处于动态额的变化之中,这就需要个体去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从而使得受教育者主动的自觉的去接受教育。

在道德教学的方法上强调审才顺性、注重启发、防微杜渐、培根因本,他认为建立一定的社会奖罚机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以此来作为德育教育的动力。

同时,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这种观点,他认为没有人天生是什么都懂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应该就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一方面,环境的客观性决定了他朝着好或坏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主观性决定了人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决定跟随好或坏的一方发展。

在人的天性和后天性里,王夫之更注重研究人后天性。

强调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自然能够促进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性比如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正其志于道”的教育理念王夫之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崇尚“明德修己,止于至善”的优秀传统儒家教育理念。

四岁时,王夫之与他的哥哥一起入学,崇祯年间(1642 年)和兄长王介之一同参加了科举考试。

王夫之有什么名言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有什么名言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有什么名言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简介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启蒙思想家。

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

他的学问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读书,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考中秀才。

但是在中举的道路上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两次虽然人们都佩服他的学问,但是他却没有考中举人,直到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才与他的兄长同时考中举人。

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是崇祯年间,当时的时局比较混乱,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清朝军队也在关外虎视眈眈。

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以后曾将招王夫之和他的兄长一起前往为谋士,但是他们两个没有去,而是躲避了。

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以后,王夫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痛,甚至到了好几天不吃饭的地步。

之后清朝军队进入中原,王夫之投身到了抗击清朝军队的事业中,但是最终还是被清朝军队消灭了。

之后王夫之回到家乡隐居,在这里他发誓不剃发,终其一生也没有剃发。

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著述,将自己的学问和思想进行总结,写出了诸多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巨作,他的思想从此影响社会,最终在七十九岁那年完成了自己最后一部著作之后去世,时年七十九岁。

王夫之名言王夫之作为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有很多著作流传后世。

在这些著作中有很多名言名句,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他的名言名句涉及到的方面很广泛。

首先,是关于人性论的名言,王夫之说“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

”意思说人性并不是生下来就是终生注定了的,而是在这一生中逐渐发展变化而改变的,人的个性和各种习性都是在后天养成的,人性是可以主观养成的。

也正是他的这一论断,所以王夫之非常重视道德和习惯的养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严格要求改变原有的性情,这样也能印证自己的观点。

其次,是在教学方法的应用,王夫之说:“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

总结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总结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总结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王夫之(385年-433年),字世法,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南朝宋初期著名的士人,以文才和政治才能闻名于世。

其思想主张涵盖了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夫之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他主张重视礼教,认为以礼教作为国家的基本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关键。

他将礼义看作是一种道德原则,应该贯彻于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他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主张君主应以身作则,具备德行才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尊重。

其次,王夫之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

他主张将教育作为国家的基本建设,应该重视培养人才。

他主张将儒家经典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传授经典中的道德伦理和知识智慧,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才干。

他注重教育的实践性,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并提倡学以致用。

此外,王夫之的文化主张反映了他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考。

他主张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具有独特的价值。

他提倡对经典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希望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的精髓,培养后代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同时,他也主张文化的创新,认为文化应该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变革相适应。

总的来说,王夫之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教育和文化的思考和贡献。

他主张政治的稳定性和纲常性,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道德和理性的基础之上。

他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个体能力的培养,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既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主张文化的创新和活力。

这些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后世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然而,尽管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他过于强调礼教的作用,对个体的自由和创造性发展有一定的限制。

他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但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和融合相对较少。

此外,他的政治主张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不足,具体落实上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王夫之教师教学观及其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启示

王夫之教师教学观及其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启示

王夫之教师教学观及其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启示贝尔蒙特·王夫(BermanMontessori)是意大利儿童教育家,代表了一种国际化的儿童教育模式。

他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过程具有重要性,不能单纯地要求他们接受知识的灌输。

根据这一理论,他提出儿童教育的“三大原则”,即发现学习、尊重学习、发挥个性。

这一理念被称为“蒙特梭利教育学”,广受欢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观念。

一、蒙特梭利教育学的核心思想蒙特梭利教育学的核心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孩子在学业和社会方面发挥自身潜能。

蒙特梭利教育学主要包括“子宫期认知”、“室外时间”、“仪器训练”、“家庭教育”等几个主要内容。

贝尔蒙特·王夫认为,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阶段意味着保护他们的尊严,不压抑他们的想象力,而是创造一种氛围,使他们可以充分发展,发现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同时,通过物品环境中的丰富多样的物品和自由的室外活动,允许孩子自主地实践、比较、研究和交流,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经验。

二、高校教师教学应当借鉴蒙特梭利教育学的思想高校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课外知识丰富的胸怀为准则,激励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发展学科外的能力,发展灵活性、创造力、适应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蒙特梭利教育学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强调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让孩子们相信自己,自信地进入某一优质的个性,以积极的心理和思想让自己成功。

高校教师可以借鉴蒙特梭利教育学思想,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发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身学科外的知识,例如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参与实验活动,了解外语,运用家庭生活知识等,以便取得更大的发展。

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蒙特梭利教育学的想法,采用“仪器训练”、“社会建设”、“家庭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力和思维能力。

王夫之的教学实践(3篇)

王夫之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王夫之,字子安,号梦溪,湖南长沙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主张“格物致知”,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主张以“师道尊严”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从王夫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王夫之的教学理念1. 师道尊严王夫之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尊严。

他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他看来,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2. 格物致知王夫之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他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

3. 德育为先王夫之强调德育为先,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其行为和成就。

他主张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二、王夫之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讲授法。

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 问答法王夫之认为,问答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他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考中领悟知识。

3. 实验法王夫之注重实践教学,他认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知识。

因此,他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举例法王夫之善于运用举例法,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王夫之的教学实践1. 建立严谨的课堂氛围王夫之在教学中,注重营造严谨的课堂氛围。

他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尊重师长,勤奋学习。

同时,他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 注重实践教学王夫之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

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实习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关爱学生成长王夫之关心学生的成长,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浅析王夫之的师德思想

浅析王夫之的师德思想
文l l I 化 教 育

浅析王 夫之 的师德思想
庞 渤
( 武) 30 2
摘 要: 王夫之是 明末清初卓越 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 育家。他重视 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 功能 ; 聪 t 重 师的地位和作 用; 倡导教师要 注重以 身作则 ; 对学生要 “ 因人而进” 因材施教 ; 出“ , 提 明人者先 自明” 等德师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教师道德有着重要 的学习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 : 王夫之 ; 教师道德思想; 浅析 王夫之 是我 国明末 清初卓 越的唯物 主义 哒 表 明他重视教师的人选 , 认为教师是一 种道 正确 的知识 ,要注意不断地充实和接受新的知 思想家和教 育家。 他一生经历坎坷 , 但始终潜心 义的化身 , 因为教师负有 “ 正人心” 的重要任务 , 识 ,欲明人者必先 自明” 他说 :夫欲使人能悉 “ 。 “ 著述 , 热心 教学 凡四十余年 , 著书 四百 多卷 , 八 因而教师的道德要求应该是高层次的: 师道贱 知之 , “ 能决信之 , 能率行之 , 昭昭然知其当然 , 必 百余万字 , 内容涉及哲学 、 文学 、 政治 、 育 、 教 伦 而教无求 , 监司府县任 意差委 , 滥与钱谷刑名 之 知其所 以然 。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 , 贤者于此。 理等各方面 , 其主要成就是对 中国古代哲学的 役 , 若簿 尉仓巡 为奔走之下吏 , 仆仆参侯 , 与僧 必先 穷理格物 以致其知 ,本末精粗晓然具著于 发展 做出了光辉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了经 道之长同其趋跄 , 肖者 因之 以希镏铢之利 。 不 ” 心 目, 然后垂之为教 , 随人之深浅而使之率喻于 世致 用的观点 , 认为教育与政事一样 , 是重要的 这样 的话 , 必然是无从做好的。 教育 王夫之提倡 道。所 以遵其教 , 听其言 , 皆去所疑 ……欲明人 治国之本 。他在各方面的理论成就是光辉而卓 要慎选人师 , 认为有两种人不能为师:夫人之 者先 自明, “ 博学详论之功 , 功其可不 自勉乎。 ” 越的 , 其思想之博 大精 湛、 观点之新颖独创 、 其 不可为 师者有 二 : 智辩有余者 , 而有 所见及 , 这是王夫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是一位合格教 偶 对传统唯心论及天理人性说 的批判态度 ,对唯 即立为 一说 , 而不顾其所学之本业 , 议论一新 , 师所应具备的条件。 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师来说 , 物主义基本精神阐述的求实精神 ,在我国古代 人乐听之 , 而使学者迷于所守。诵 习有功者 , 熟 应对知识经济时代 的挑战 ,知识的充实与更新 人物 中是少见 的,标志着我 国古代朴素唯物主 于其所传习 , 乃守其一说而不能达 于义理之无 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 能够不断完善 自己 义的高峰 。 穷, 持之有故 , 恃为得 , 自 而使学者无所复通o t 的知识 结构 , "I T 在学识 、 才能 、 人格等各方 面都 能 l王夫之 的教育思想 , 同他 的朴 素唯物主 王夫之认为这两种人 皆为伪学者也 , 都背离 了 够给学生 以启迪和教诲 的教师 ,才能搏得学生 义哲学观是一致的 ,他从发展的人性论的观点 为人 师者的基本治学精神 , 不配为人师表 。 的尊敬与热爱。 出发 , 论证 了教育的重要性 , 出教育和社会 环 提 3王夫子认 为为师之道要 注重身体力行 , 王夫之在师德思想上还提 出了格物穷理 、 境对人 的个性形成有 巨大的影响与作用。 首先 , 以身作则。他认为 , 教师首先 自己要立志 向学 , 重在笃行 ;学” 思” “ 与“ 并重 ;博” 约” “ 与“ 辩证发 他认为 , 在一个国家中除政治外 , 育是最重要 然后 才可 以为人之师 。他说 : 教 “ 学者之识量皆因 展的诸多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 , 是我 国古代教育 的, 是治国之本。他说 :王者之治天下 , “ 不外乎 乎其 志。……盖所期者小 , 则可以浮游而有得 , 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 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传统 教 政教之二端。 语其本末 , 则教本也 , 政末也 。 语其 必无 沈潜之识 。所求者浅 , 则可苟且 自居 , 必无 育思想之精华 , 发展社会主义教师道德思想建 先后 , 则政立而后教可施焉 。D 育为什么有这 高明之量 。”王夫之极其反对那些只务记诵词 设有着重要 的学 习与借鉴意义。 ”教 样重要的作用呢?他认为 , 一是因“ 牧民” 之需 , 章、 注释 追逐名利的“ 俗儒” 认为他们 以干禄之鄙夫 , 所谓 “ 民” 即是对人们施以“ 牧 , 教化 ” “ 民之 为师 , 以利 , ,牧 教 学以利 , 沁入于心 。 利 痛斥这些不 f 王夫之. l 1 礼记章 句. 卷五 道, 教养合 而成用 。” -是因“ r- 4 造士” 之需 , 所谓 配作教师者 :坏人心 , 风俗 , “ 乱 酿盗贼篡弑危亡 [】 2王夫之. 梦. 噩 “ 造士 ”就是通 过学校教育 , , 培养将来成 为“ 之祸者 , 国 莫烈于俗儒 。” 1 倡导教师要身体 力 [ 王 夫之. Of 0  ̄ 3 J 俟解. 之桢斡” 的管理 国家事务的士人 。其次 , 王夫之 行 , 以身作则 , 他认为 :立教有本 , “ 躬行为起 化 『1 夫之 . 通 鉴 论 . 4王 读 认为 , 人的一 生都是人性“ 日生 日 ” 成 的过程 。 人 之 源 ; 谨教有义 , 正道为 渐摩之益 。” ] 是 『】 夫之 . 书训 义 . 三 十二 I n 这就 5王 四 卷 应是“ 继善成性” 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 的, 接 说 , 教师必须在实 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 , 为学 【 王 夫之. 成 6 】 噩梦. 受 良好 的习惯培养 。他有 一段经典性 的论 述 : 生的榜样 , 7王 四 卷 教师 的道德作用对学生的教育是 至 【】 夫之 . 书训 义 . 六 “ 孟子 言性 ,孔子言习。性者天道 ,习者人道。 关重要的。躬行” “ 是陶冶学生的根本 , 行” “ 躬 就 【】 夫 之 . 书训 义 . 九 8王 四 卷 已失之习而俗求之性 ,虽见性且不能求其 是身教 , 教师的身教之教 , 才能使学 生受到心灵 【】 夫 之 . 通鉴 论 . 十 七 9王 读 卷 习, 况不能见乎 !易》 ‘ 《 言 蒙以养正 , 圣功也 ’养 的感染 , 。 才能启发诱导学生形成 良好 的道德品 [ 王 夫 之 . 书 训 义. 三 十 二 11 o 四 卷 其 习于童蒙 , 则作圣人之基立于此 。 人不幸而失 质 。 【1 l】 王夫之 . 四书训 义. 卷十 教, 陷入于恶习 , 耳所 闻者 非人之言 , 目所 见者 4 王夫之 主张教 师应根据 学生 的道德情 【2王 夫 之 . 书训 义. 十 五 11 四 卷 非人之事 , 日渐月渍 于里巷村落之中 , 而有志者 况、 天资情况 和志 向的大小及 日 常行为表现 , 有 f3 1】 王夫之 . 正蒙注・ 张子 中正篇. 欲挽 回于成人之后 , 非洗髓伐毛 , 必不能胜。” 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 日 也就是要求教师要 f4王 夫之 . 书训 义. 十 八 1] 四 卷 他这是说明从童蒙起就进行教育和学习是极端 因材施教 。因人而进” 他说 :君子之教因人而 “ 。 “ 必要的 , 否则一旦陷入恶习之中 , 改也极难 。王 进之 , 有不齐之训焉 。……以人言之 , 始则视其 夫之还 强调 重视社 会习惯 对人 的养成 教育作 质 , 继则问其志 , 又进而观其所勉与其所 至 , 而 用, 他说 : 之皆可为善者性也。 “ 人 其有 必不可使 分量殊焉 。 ……斯造就人才之深心 , 不得不出于 为善者 , 。 习也 习之于人大矣。 耳限于所闻 , 则夺 此 , 岂一概而施 , 而 成乎躐等之失也哉 。 旧 ” 王夫 其天聪 ; 目限于所见 , 则夺其天明。父兄熏之于 之告诫教师要注意学生都是有个性的 ,每个 人 能动能言之始 , 乡党姻亚导之于知好知恶之年 , 有长处也有偏处 , 教师要注 意发展他们的长处 , 故 日 :习行性成 ,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劝 使他们能够进步 ; 要矫正他们 的偏处 , 弥补他们 勉, 酿赏重罚不能匡正矣。H 足以见得社会习 的不足。 ” 哒 他说 :教思之无 穷也 , “ 必知其人德性之 惯改变人 的天性 的作用 ,因而 主张在教育上必 长而利导之 , 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尤必 须注意 良好习惯的养成。王夫之还认为教育可 旧“ 其所易 , 其所难 。 顺 矫 成其美 , 其恶 , 度 教非 以使人获得知识才能 , 以形成 良好的道德观 也。 可 理一也 , 从人者异耳 。 I因材施教是我国 ”I , q 念 , 以改变人身上的缺点 与恶习。 可 传统的教师教育 原则 , 王夫之把它强调到教师 2 王夫之 十分重视教 师与教 师道德 品质 施教纲领的高度来认识 ,足见他对这一 问题 的 问题 。他认��

第八章-朱熹、王守仁、颜元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朱熹、王守仁、颜元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批判传统教育 严重脱离实际。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 批驳传统教育将“义”和“利”对立,明确提出应将两 者统一。反对八股取士制度,认为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 “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2、重视人才的作用,把人才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 “人才者,政事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颜元所指 的人才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之才,即 “实才实德之士”。包括通才和专门人才两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 一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 江西婺源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 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元本体论
(1)宇宙的本体是太极,是理,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最 高原理。宇宙的现象是阴阳,是气,理气本无先后可言, 但如果推其所以来,则先有理。 (2) 性即理,宇宙的理性在心唤作性,就是“仁、义、 礼、智” 。 (3)人类万物都是由于理气的结合而产生,所以有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同是善的, 而“气质之性”有清浊偏全不同。 教育的作用在于“明明德”
《朱子读书法》分析
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集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于一体 读的是圣贤之书 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 “天下之 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 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格物穷理,变成读书穷理。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是明朝中叶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朝反 传统教育思潮的领袖。他曾经在阳明洞书院讲学,故称阳 明先生。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的主观唯心 主义观点,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 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阳明 学派”(与陆九渊的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该学说 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朝中叶后广为传播。

王夫之论教师思想述评

王夫之论教师思想述评

王夫之论教师思想述评[摘要]古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对教师问题进行过论述,这些问题聚焦在“教师应该怎样做”上。

通过对王夫之论教师的思想进行评述,对其“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正言、正行、正教”等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阐述和解释,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王夫之教师思想述评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他对教育问题如教育作用、教学思想、道德观和道德修养、教师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

本文仅对王夫之论教师的思想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王夫之论教师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该有恒心、耐心和爱心。

他曾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讲习的教师,应该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恒心、耐心、爱心是不可少的。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恒心。

教育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件长期的事情。

从一个新手教师要成长为一个骨干教师甚至专家型教师,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新手教师刚刚参加工作会有许多不适应,如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信念的缺失;角色转换迟滞;从业能力不足;缺乏协调的职业关系等。

工作几年以后,这些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同时新的问题又会出现。

在面对这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如果一位老师没有恒心,会很容易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

而一旦对教育没有了信心,其教育信念必然坍塌,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这显然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恒心。

有耐心是指对工作、特别是对学生不烦躁,即“诲人不倦”,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很聪明、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总会有一些学生接受东西比较慢一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给学生反复讲解。

因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很容易丧失自信,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这个学生更加落后。

所以,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

有爱心是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否则只会误人子弟。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

他自幼伶俐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念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

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连年。

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阻碍较大,同时继承和进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那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相互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进展的最顶峰。

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庞大阻碍。

王夫之著述共计400多卷,800多万字。

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

而王夫之的论述那么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那么日成也。

”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要紧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

所谓“后天之性”,即通事后天的“习”取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能够说无所谓善恶。

“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一辈子长、进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确实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进展进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阻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取得增强和进展;二是令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妥而成的“恶习”(要紧指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

王夫之以为,人性确实是“习”的进程中“日生日成”的。

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以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王夫之的思想总结

王夫之的思想总结

王夫之的思想总结王夫之(1131年-1203年),字伯安,号伯安居士,南宋开封府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文化名流。

王夫之可谓学富五车,通诸子百家之说,其学问涉及经、史、子、集、古,尤以《周易》为重。

他在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心学为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人称为“理学南宗”之首。

王夫之的思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天人合一、心学为本:王夫之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理与人心是相互依存的,人心是天理的具体表现。

他说:“故道尊天,道尊一物之意;道尊一物,言人之性情;天有气,气从物生;物有性,性从心来;心有存思致知之意,心之生,道之情也。

”可见,他认为道、天、人、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他主张以心学为基础,认为心是人的根本,只有修心养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治学重实践、强调实证:王夫之主张治学要实事求是、注重实证。

他在研究经史文献时,不仅依赖于书本知识,更加注重实地考察和实际经验,力求真实可信的实证。

他强调必须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实证,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他说:“古人所言,必须选择实证,观察其实事,而加以思维比对,然后才能达到真正的信仰。

”三、推崇周易、强调象数:王夫之在儒家经典中尤其推崇《周易》。

他认为《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具有辩证思维方法的经典之作,它通过象数之言,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他认为通过周易的学习可以达到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对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四、注重教育、倡导儒学复兴: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儒学的复兴。

他强调儒学教育要关注人的心灵和性情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体现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公民责任感,致力于培养有道德情操、有文化修养的人才。

王夫之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后来的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儒学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意义 的教 育观 点 , 对于 传 统 院庶 吉 士 。 嗣后 , 辞职返 家 , 想 在 我 国古 代 教 育 思想 史



的理学教育进行 了深刻 的 坚 持反 清 。3 3岁 起 流 居湘 上 , 占有 重要 地位 。 批判 , 提 出了经世 致用 的 实 西 , 与瑶 民 混 居 , 以授 徒 讲 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学教 育 思想 , 在 中 国教 育 思 学和 从事 著述 为业 。 5 7岁 , 王 夫 之 关 于 人 性 的观 想 史 上 有 重 大 意 义 。王 夫 迁徙在 湘 西蒸 左石 船 山, 筑 点 , 有其 特 点 。在 中 国思想
节 其欲而 欲 皆理 。” 王夫之 的 二 : 日学 目思 。学 则不 恃 己之聪 “ 孟子言性,孔子言 习。性者天 公 , 道, 习者人 道 。 《 鲁 论》 二 十 篇 皆 这种 道德 观 , 是适 应 资 本主 义 萌 明 , 而 一 惟 先觉 之 是 效 , 思 则 不 言 习 。故 日: l 生与天道 不可 得而 芽和 新 兴 市 民阶 级需 要 的 , 拘 于 古 人 之 陈 迹 而 任 吾 警 悟 之 有 着 灵 。学非 有 碍 于思 , 而 学愈 博 则 闻也 。 ’ 已失之 习 , 而 欲求 之 性 , 要求解 脱 束缚 的意义 。 虽 见 性且 不 能 救其 习 , 况不 能 见 三、 知行观和教育过程 思愈远 ; 思正有功于 学, 而 思 之
的、 具 有初 步 民主 思想 的新 与哲 学 、 教 育和 政 治有 关 的 教育 的要 求 。
王夫 之 ( 1 6 1 9 —1 6 9 2 )
王夫 之认 为 , 人性 是一 著作有 绸 易外传》 《 尚书引 种 人 类 所 具 有 的潜 在 的发 义》 《 读 四 书 大 全 说》《 张 子 展能力, 即所谓“ 气 禀”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明末清初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杰出代表--王夫之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动荡时期,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兴起于东北的满族贵族趁势入关,建立了清王朝。

一批儒家士大夫认真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将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义理视为导致国运衰败的重要原因。

明中叶后阳明学兴盛,促进了思想解放。

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陆续来华,带来了早期的西方科学文化,使中国学者开阔了眼界。

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理学进行深刻的批判,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哲学思想上具有唯物主义特色,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倾向,在教育思想上也有许多别开生面的进步观点。

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

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

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

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

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论性与习
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

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

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

"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
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

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

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三、论学与思
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

并且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

他在《四书训义》卷六中指出: "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为功",他指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学的优点是"不恃己之聪明",即不怀成见和自以为是;缺点是"惟先觉而是效",即盲从而缺乏独立思考。

思则正好相反,所以学和思可以相互促进,博学是思远的基础,而思遇到困难,就会更加勤学。

王夫之的观点,是对儒家学思结合的精辟总结。

四、论理与欲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

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

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中,"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

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所谓"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

所以,靠革尽"人欲"来求得"天理"是荒谬的,人欲完全没有了,也就不是活生生的人了,哪还有什么天理?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 ,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

理在欲中并非说欲即是理,纵欲也是不对的。

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也。

"所以王夫之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

首先要承认欲望总体的合理性,而不是笼统地否定哪些欲望是错误的。

其次"要以我自爱之心,而为爱人之理"。

自爱属于人欲,而爱人就接近天理了,凡是自己喜欢的,也要满足别人的喜欢,自己的欲望不能妨害别人的欲望,这就是儒家一贯强调的推己及人的原则。

王夫之概括为"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 。

王夫之对私与公、欲与理的论述具有辩证的色彩,很有启示性。

五、论知与行
知行关系问题是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们的重点论题。

在这一问题上,王夫之的观点与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都不同。

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

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 就是说,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离开行,就无以知。

显然,他不同意"知先行后"说。

他又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

" 可见,他也不同意"知行合一"说。

他认为知与行是不同的,各有其功用,二者相互为用,才能取得更大的效力。

他还指出"力行然后知之真" ,知的目的也是为了"行事"。

即力行不仅是获得真知的可靠途径,而且是知的目的。

基于这一认识,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
教必著行"。

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

学以致用,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王夫之的知行观以及"教必著行"的思想,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教学论的,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及其"读书穷理",和"格心"的教育的批判和修正。

六、论教与学
以往的教育界谈教学原则,往往多是笼统而言,或只涉及一个方面。

而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同时对教学双方提出相关的要求,这是王夫之教学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

他又指出:"夫学以学夫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学,而教必非学。

"阐明了教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不等于教,而教也不能替代学。

这是相当具有辩证法的。

王夫之说:"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

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 他指出了教学过程归根结蒂是教为了学,教师主要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

教师当然要教,但"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学生一定要勤勉,他说:"学者不自勉。

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

" 反过来说,为了使学生自勉,教师就不应该降低标准去迎合学生不求上进的要求。

而要作到 "自勉",关键在于有内在的动力。

"若未有自修之心而强往学之,则虽教无益" 。

同时,他也要求教师须是"善教者"。

只有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兴趣,觉得有收益,从而"本心乐为",才能自勉。

"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

故学者在先定其情,而教者导之以顺"。

教师必须顺应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加以引导,使之乐学,而不能一味地强迫学生勤勉刻苦。

作一
个好教师的基础是要有充实的学识和深刻的理解,即教师 "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

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quot;王夫之强调:"欲明人者先自明。

" 这也是将教与学紧密结合的体现。

王夫之具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系列观点和命题,将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来源:《中国教育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