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战区划分情况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分几个战区

抗日战争分几个战区

抗日战争分几个战区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那么有几个战区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分几个战区,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937.8.20战区成立,作战区域:平汉、津浦线将介石自任总司令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原为29军军长副佟麟阁。

)59军:张自忠68军:刘汝明77军:冯治安骑3军:郑大章集团军直辖:181师:石友三(宋哲元原为29军军长副:佟麟阁)( 一集团军于1937.9上旬参加津浦铁路北段沿线作战,递属6战区冯玉祥指挥。

参见后6战区)时间:1937.10 – 1938.2作战区域:平汉线司令长官:程潜(代)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59军:张自忠68军:刘汝明77军:冯治安骑3军:郑大章集团军直辖:181师:石友三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32军:商震军直辖:独立46旅:鲍钢骑14旅:张占魁20军团总司令:汤恩伯(于1937.12月从2战区调入,很快又调属5战区)52军:关麟徵13军:汤恩伯战区直辖53军:万福麟1938.2后作战区域:豫东北司令长官:程潜豫东兵团总司令:薛岳29军团(64军) 司令:李汉魁兵团直辖:74军:俞济时8军:黄杰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77军:冯治安69军:石友三53军:万福麟17军团司令:胡宗南1军:李铁军3集团军司令:孙桐萱12军:孙桐萱55军:曹福林20集团军司令:商震32军:商震战区直辖:27军:桂永清71军:宋希濂39军:刘和鼎91军:郜子举90军:彭进之骑3军:郑大章1939年1月,作战区域:豫和皖北之一部司令长官:卫立煌2集团军:孙连仲30军田镇南3集团军:孙桐萱12军孙桐萱(兼)战区直辖:40军庞炳勋76军孙铁军时间:1944.4(豫中会战期间)司令长官:蒋鼎文副:汤恩伯4集团军:孙蔚如38军:张耀明96军:李兴中14集团军:刘茂恩15军:武庭麟刘戡兵团:刘戡暂4军:谢辅三9 军:韩锡候36集团军:李家钰47军:李宗昉39集团军:高树勋新8军:胡伯翰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辖:15集团军:何柱国骑军2:廖泽运19集团军:陈大庆暂9军:霍守义28集团军:李仙洲85军:吴绍周89军:顾锡九暂15军:刘昌义31集团军:王仲廉12军:贺粹之13军:石觉29军:马励武副司令长官直辖:78军赖汝雄战区直辖:14军:陈铁抗日战争;;二战区1937.8.20战区建立作战辖区:晋、察、绥司令长官:阎锡山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副:孙楚33军:孙楚34军:杨澄源7集团军(临时集成)总司令:傅作义72军:陈长捷骑1军(临时配属):赵承绶前敌总指挥:汤恩伯13军:汤恩伯17军:高桂滋总指挥直辖:94师:朱怀冰时间:1937.9.11(太原会战期间)作战区域:山西司令长官:阎锡山副:黄绍竑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1军团(26路军):孙连仲30军:田镇南14军团(27路军):冯钦哉42军:冯安邦3军:曾万锺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副:孙楚33军:孙楚34军:杨澄源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17军:高桂滋35军:傅作义61军:陈长捷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9军:郝梦麟14军:李默庵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22集团军总司令:邓侯锡41军:孙震45军:邓侯锡13军团司令:刘茂恩15军:刘茂恩战区直辖19军:王靖国13军:汤恩伯骑1军:赵承绶骑2军:何柱国时间:1937.10(忻口作战期间)作战区域:山西司令长官:阎锡山副:黄绍竑中央集团军(14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9军:郝梦麟(郝梦麟中将于忻口作战时殉国)14军:李默庵15军:刘茂恩17军:高贵滋19军:王靖国左集团军( 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右集团军(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预备集团军( 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骑军1:赵承绶骑军2:何柱国34军:杨澄35军:傅作义61军:陈长捷66军:杜春沂时间:1937.11.18 作战区域:山西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卫立煌前敌总司令卫立煌2集团军司令:孙连仲1军团:孙连仲3军:曾万锺15军:刘茂恩34军:杨澄源19集团军司令:王靖国19军:王靖国61军:陈长捷前敌总司令直辖14军:李默庵17军:高桂滋战区直辖:9军:郭寄峤27路军(14军团):冯钦哉35军:傅作义47军:李家钰18集团军:朱德骑军6:门炳岳1939。

抗日战争各战区划分

抗日战争各战区划分

抗⽇战争各战区划分 抗⽇战争时期划分了很多战区,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抗⽇战争各战区划分,希望能够给⼤家以启发。

抗⽇战争战区列表划分 第⼀战区 河北北部、⼭东北部 蒋介⽯ (9⽉改为程潜) 河南、安徽北部 卫⽴煌 陕西南部 胡宗南 第⼆战区⼭西、察哈尔、绥远阎锡⼭⼭西、陕西北部阎锡⼭ 阎锡⼭ 第三战区 江苏、浙江 冯⽟祥 (后由蒋介⽯兼) 浙江、福建、 江苏及安徽南部 顾祝同 顾祝同 第四战区 ⼴东、福建 何应钦 ⼴东、⼴西 何应钦 第五战区 ⼭东南部、江苏北部 蒋介⽯ (后由李宗仁任) 安徽、湖北北部 及河南南部 李宗仁 刘峙 第六战区 湖北西部 孙连仲 第七战区 ⼴东 余汉谋 第⼋战区 绥远、宁夏、 ⽢肃、青海 蒋介⽯(兼) 朱绍良 第九战区 湖北南部、湖南、 江西 陈诚 (薛岳代理) 薛岳 第⼗战区 陕西 蒋⿍⽂ 安徽 李品仙 第⼗⼀战区 北平、天津、华北 孙连仲 第⼗⼆战区 傅作义 抗⽇战争战区 就战略与兵⼒⾔,1937年战区划分,是以第三战区为重⼼,保卫京沪杭,期间也发⽣长达三个⽉的淞沪会战。

1938年战区划分,则以华中地区的第四、第五、第六战区为主,整编主要是为了"持久抗战,巩固武汉核⼼",战略⽬的则在于"东保津浦,西守道清"。

另⼀⽅⾯,位于武汉的国民政府,以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纲》⽅式,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定为战时政府之实质统治机构,也将统率国军的委员长取代了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中国实际领导⼈。

1938年11⽉中旬,中国军队于临时⾸都武汉组织武汉保卫战失利,加上华南战场重要据点⼴州亦极为危险,⾄此,中华民国政府再度迁都⾄重庆。

为了此战略异动变量,加上兵⼠折损众多,战区同年年底⾄翌年年初予以⼤幅度更动。

⽽跟随战区,中⽇战争第⼀期之第⼆及三阶段亦告正式结束,⽽中国也正式迈⼊以重庆为根据地的第⼆期抗⽇战争。

1939年-1943年,随战争型态趋于固定,战区除了⼩更动之外,并⽆太⼤变化。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全面抗战爆发前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1、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1月,主要将领:马占山2、淞沪抗战:1932年1月-3月,主要将领:蔡廷锴、蒋光鼐3、长城抗战:1933年1月-5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4、热河抗战:1933年2月,主要将领:张学良5、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2月,主要将领:阎锡山、傅作义(百灵庙)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1、平津作战:1937年7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

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

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

2、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会战1)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3、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4、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会战2)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

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5、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会战3)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抗战时期战区的划分

抗战时期战区的划分

抗战时期战区的划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xx作战地区:xx方面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第21集团军xx商震,下辖:第32军军长商震(兼),骑兵第14旅旅长张占魁第1集团军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77军军长冯治安,第181师师长石友三,第17师师长赵寿山,骑兵第3军军长郑大章第68军军长刘汝明(直属),第92军军长李仙洲(直属),第106师师长沈克(直属),第118师师长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师师长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师长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师长王奇峰(直属)第二战区司令长官:xx作战地区:xx方面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xx前敌总司令xx,下辖:第3军军长曾万钟,第9军军长郭寄峤,第14军军长李默庵,第93军军长刘堪,第15军军长刘茂恩,第17军军长高桂滋,第19军军长王靖国,第47军军长李家钰,第61军军长陈长捷,第14军团长冯钦哉xx前敌总司令xx,下辖:第35军军长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师长金宪章,骑兵第1军军长赵承绶,骑兵第2军军长何柱国,第18集团军总指挥xx第66师师长杜春沂(直属),第71师师长郭宗汾(直属),第33军军长孙楚(直属),第34军军长杨澄源(直属)第三战区司令长官:xx作战地区:苏浙方面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第10集团军xxxx,下辖:第28军军长陶广,第70军军长李觉,第79师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旅长杨永清第19集团军xxxx,下辖:第4军军长吴奇伟,第18军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军长夏楚中,第25军军长万耀煌,第73军军长王东原第23集团军xxxx,下辖:第21军军长xx(兼)第28集团军xxxx第23军军长xx(兼)新编第4军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旅长周志群(直属)宁波守备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师长陈德法温台守备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旅长李国钧游击总司令xx第四战区司令长官:xx(兼)作战地区:两广方面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第12集团军xxxx,下辖:第62军军长张达,第63军军长张瑞贵,第64军军长李汉魂,第65军军长李振球,独立第9旅旅长李振良,独立第20旅旅长陈勉吾第8军团长夏威,xx要塞司令xx司令长官:xx作战地区:xx线方面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第3集团军xxxx,下辖:第51军军长于学忠(兼),第12军军长孙桐萱,第55军军长曹福休,第56军军长谷良民第11集团军xxxx,下辖:第31军军长xx第21集团军xxxx,下辖:第7军军长周祖晃,第48军军长廖磊(兼)第22集团军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军长孙震,第45军军长邓锡侯(兼)第24集团军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军长xx溦流第27集团军xxxx第3军团长xx第59军军长xx海军陆战队司令长官:xx(兼),副司令长官:xx作战地区:xxxx方面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第17集团军xxxx,下辖:第81军军长马鸿宾,第168师师长马鸿逵(兼),骑兵第1旅旅长马光宗,骑兵第10旅旅长马全忠,宁夏警备第1旅旅长马宝琳,宁夏警备第2旅旅长马得贵第80军军长xx第82军军长xx骑兵第5军军长马步xx第191xxxx挺进军司令xxxxxx司令部总司令:xx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第2军军长李延平,第49军军长刘多荃,第54军军长霍揆章,第60军军长卢汉,第75军军长周磊,第13师师长吴良琛,第57师师长施中诚,第77师师长彭位仁,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xx行营主任:xx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第11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师长周祥初第17军团长胡宗南,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军长黄杰第21军团长邓宝珊第38军军长孙蔚如第46军军长樊崧甫第86师师长高双成第165师师长鲁大昌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骑兵第6军军长阎炳岳(直属)闽绥靖公署主任:陈仪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第75师师长宋天才第80师师长陈琪福建保安第1旅旅长陈佩玉福建保安第2旅旅长李树棠福建保安第3旅旅长赵琳海军陆战队第2旅军委会直辖兵团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第20军团长汤恩伯,下辖:第13军军长汤恩伯(兼),第52军军长关麟征,第85军军长王仲廉第2集团军司令官孙连仲,下辖:第30军军长田镇南,第42军军长冯安邦第8集团军司令官张发奎,下辖:第36师师长蒋伏生,第50师师长成光耀,第92师师长黄国栋,第93师师长甘丽初,第167师师长薛蔚英第26集团军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10军军长徐源泉(兼),第87军军长刘膺古。

抗战时期各战区概况

抗战时期各战区概况

抗战时期各战区概况抗战时期关于战区的成立和划分,前后经历了3个过程.前期,1937年8月20日,成立5个战区(第1--5战区);中期,1937年9月17日,1937年10月26日,又增设了2个战区(第6、第7战区);后期,1938年2月,在此基础上,又重新划分了10个战区,撤了2个战区(第6、第7战区);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游击战区;末期,再次增设了2个战区(第11、第12战区)。

战区组建日期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长官部驻地下辖部队撤销日期第一战区1937.8.20蒋中正(兼,1937.8.20)、程潜(1937.10.25)、卫立煌(1939.1.9)蒋鼎文(1942.1.12)、陈诚(1944.7.6)、胡宗南(代,1945.1.12)汤恩伯/曾万镒/孙蔚如保定/郑州/汉中第1--4、14--15、20、24、28、31、36、39集团军1946.5改组为西安绥靖公署第二战区1937.8.20阎锡山黄绍竑/卫立煌太原第2--7、14、18-19、22集团军和骑兵第1、2、13、19军等。

1945.8改组为太原绥靖公署第三战区1937.8.20冯玉祥/蒋中正/顾祝同顾祝同/刘建绪/唐式遵皖南屯溪/江西上饶第8--10、15、19、21、23、25、32集团军和江防军1945年12月中旬,改组为徐州绥靖公署第四战区1937.8.20何应钦/张发奎夏威柳州第4、9、12、16、27、35、37、38集团军1945.3.5改编为第二方面军第五战区1937.8.20蒋中正/李宗仁 /刘峙韩复渠 /李品仙/孙连仲/郭寄峤/孙震/刘峙徐州/安徽宿县/河南老河口/安徽金寨第2--3、5、11--12、21--22、24、26--27、29、31、33集团军1946.1改组为郑州绥靖公署第六战区1937.9.171939.10重建冯玉祥/陈诚/商震/孙蔚如/孙连仲湖北恩施鹿钟麟 /吴奇伟/黄琪翔第1、10、20、26、29、33集团军和第2、12、67军、骑3军、长江上游江防军等。

抗日的正面战场名词解释

抗日的正面战场名词解释

抗日的正面战场名词解释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一场艰苦卓越的抗战。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抗击日本占领军的战争不仅在地理上分布广泛,而且涉及到各个领域。

这些战争可以被归类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

本文主要解释抗日的正面战场名词。

一、战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地理区域被划分为战区。

战区是指一块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由军事指挥部门负责指挥和管理。

每个战区分别对应一支或多支军队,负责抵抗日军的侵略。

战区的设立有助于有效组织指挥,确保作战计划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在抗战期间,中国设立了十个战区,包括北线、中线、南线等,各个战区形成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日军的抵抗。

二、兵团兵团是抗日正面战场上最基本的作战单位,相当于一个军。

兵团由若干个师组成,通常包括步兵师、炮兵师、骑兵师等。

兵团是抗战正面阵地上的主力军,发挥着直接抵御日军进攻的作用。

每个兵团都有自己的指挥部,由一名将领担任兵团指挥官。

根据抗战不同阶段的需要,兵团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不同的战术行动,包括组织攻势、进行阻击和保卫阵地等。

三、师师是抗日正面战场中的一个作战单位,它是由若干个团组成,通常包括步兵团、炮兵团、工兵团等。

每个师都有自己的指挥部,由一位将军或高级军官担任师长。

师是作战的基本单位之一,负责执行各种军事任务,如攻击、防守和巡逻等。

师通常与兵团协同作战,为兵团提供支援,并发挥其独立作战的能力。

四、团团是抗战正面战场上的一个基本作战单位,它由若干个营组成,通常包括步兵营、炮兵营和辅助部队等。

每个团都有自己的团部,由一位军官担任团长。

团是战斗力相对较小的单位,但在战场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团通常执行特定任务,如突袭敌方哨所、摧毁敌后基地等。

团也是更高级别作战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能力,并与其他团和师协同作战。

总的来说,抗日的正面战场名词解释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组织和部署抵抗日军进攻的基本单位。

从最大的战区、兵团到最小的团,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并统一协调地配合作战,以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人民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抗日战争一共有几个战区

抗日战争一共有几个战区

抗日战争一共有几个战区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抗日战争的战区介绍,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抗日战争战区指的是自从卢沟桥地区发生战争之后,根据战争的形式,国民政府在全国之内划分的战区。

最开始的时候这些战区的范围在长城以南的地区之内,主要还是以山西河北以及江苏为主要战区,后来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日军也占领了一些地区,所以战区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变,而抗日战争几个战区基本上都是以陆军为主要的作战方式,那么究竟抗日战争几个战区呢?关于抗日战争共分为几个战区这个问题历史上也有着明确的记载,开始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总共划分出来九个战区,分别都是国民党内高级将领担任指挥官,其中包括程潜、阎锡山等人。

后来经过几次改变之后将战区的数目增加到了十二个。

这也是根据当时的战争情况以及日军作战的一些形势进行改变的。

最开始的时候抗日战争所划分的几个战区将第三战区作为了最重要的作战地点,也负责着守护京沪等地的安全,在这个战区也发生了著名的淞沪会战。

在1938年的时候重点也发生了改变,第四、五、六战区成为新的重点地区,主要是想要在不断持续的战争中守护住武汉这个核心地区的力量。

然而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份,武汉地区的战争失败了,于是国民政府将重点放到了重庆,并且开始了以这个地区为重要根据地的二期战争。

直到战争进入尾声之后为了胜利做准备,这才将十二个战区进行了扩充。

抗日战争的意义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三: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抗日战争各战区划分

抗日战争各战区划分

抗日战争各战区划分抗日战争时期划分了很多战区,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各战区划分,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第一战区河北北部、山东北部蒋介石(9月改为程潜)河南、安徽北部卫立煌陕西南部胡宗南第二战区山西、察哈尔、绥远阎锡山山西、陕西北部阎锡山阎锡山第三战区江苏、浙江冯玉祥(后由蒋介石兼)浙江、福建、江苏及安徽南部顾祝同顾祝同第四战区广东、福建何应钦广东、广西何应钦第五战区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蒋介石(后由李宗仁任)安徽、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李宗仁刘峙第六战区湖北西部孙连仲第七战区广东余汉谋第八战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蒋介石(兼)朱绍良第九战区湖北南部、湖南、江西陈诚(薛岳代理)薛岳第十战区陕西蒋鼎文安徽李品仙第十一战区北平、天津、华北孙连仲第十二战区傅作义抗日战争战区就战略与兵力言,1937年战区划分,是以第三战区为重心,保卫京沪杭,期间也发生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

1938年战区划分,则以华中地区的第四、第五、第六战区为主,整编主要是为了"持久抗战,巩固武汉核心",战略目的则在于"东保津浦,西守道清"。

另一方面,位于武汉的国民政府,以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方式,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定为战时政府之实质统治机构,也将统率国军的委员长取代了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中国实际领导人。

1938年11月中旬,中国军队于临时首都武汉组织武汉保卫战失利,加上华南战场重要据点广州亦极为危险,至此,中华民国政府再度迁都至重庆。

为了此战略异动变量,加上兵士折损众多,战区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动。

而跟随战区,中日战争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阶段亦告正式结束,而中国也正式迈入以重庆为根据地的第二期抗日战争。

1939年-1943年,随战争型态趋于固定,战区除了小更动之外,并无太大变化。

1944年则因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成立,战区再度予以更新。

除了将中国战区涵盖缅甸与越南之外,更增加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及第三方面军。

二分钟看懂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中国领土地图

二分钟看懂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中国领土地图

二分钟看懂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中国领土地图日军侵占中国领土,具体说:东三省、热河、绥远一部、察哈尔、河北、山西绝大部、山东、河南大部、安徽绝大部、江苏、浙江一部、江西北部、湖北绝大部(只有大别山在桂系手里)、湖南大部、福建大部、广东一部、广西一部、云南小部。

中国保留有:陕西、甘肃、宁夏、四川、西康、贵州完整,云南大部。

福建肯定是全境沦陷,正是由于日军控制了中国东南沿海,影响了美国的利益,才导致后期日美矛盾尖锐东北全部沦陷。

期间,有部分被侵占领土可再深度解释为:(1)内蒙古地区被占领到包头市;(2)华北是包括山西全省在内的山西以东全部华北地区;(3)华中是湖北巫山以东的全部华东地区;(4)华南是贵州以东,贵州独山,都匀曾一度被占领;(5)广西河池、白色以东在1944年豫湘贵战役中被日本占领。

这么多以东,还有云南德宏自治州。

其实也有几个例外,如:福建和江西交界的大半部分例外;安徽阜阳、毫州例外。

日军侵占中国领土,具体说:东三省、热河、绥远一部、察哈尔、河北、山西绝大部、山东、河南大部、安徽绝大部、江苏、浙江一部、江西北部、湖北绝大部(只有大别山在桂系手里)、湖南大部、福建大部、广东一部、广西一部、云南小部。

中国未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新疆、西藏、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西康、四川、贵州、云南大部。

一、全省沦陷的省份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

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二、部分沦陷的省份抗战期间,中国部分沦陷的省份有13个。

按照沦陷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别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绥远省、广东省、湖北省、广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云南省。

另外,在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有6个直辖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

直辖市也划入了部分沦陷的范畴。

1.河南省(98.5%沦陷)抗战期间,有109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沈丘县和新蔡县两个县幸免于难。

抗日战争各个战区

抗日战争各个战区

抗日战争各个战区在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中,每一个战区都为这份胜利作出了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各个战区,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抗日战争战区1937年8月:第一战区:河北,山东(黄河以北)司令长官:蒋中正。

第二战区:山西,绥远,察哈尔,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三战区:江苏(长江以南),浙江,司令长官:冯玉祥。

第四战区:福建,广东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五战区:山东(黄河以南),江苏(长江以北)蒋中正1938年11月:第一战区:河南及安徽,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战区:山西及陕西,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三战区:苏南,皖南,浙江,福建,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四战区:两广,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五战区:皖西,鄂北,豫南,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八战区:甘肃,青海,宁夏,绥远,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九战区:江西,鄂南,湖南,司令长官:陈诚。

第十战区:陕西一部:司令长官:蒋鼎文。

苏鲁战区:司令长官:于学忠。

冀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

第9,薛岳,指挥长沙等会战。

汤恩伯,统率40万住扎河南,先是集团军司令,后来也和战区司令差不多。

还有胡中南抗日战争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中国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1月):日本表面上调整对华政策,军事进攻重心转向共产党的根据地;国民党政府不断对共产党军队制造摩擦,期间发生了皖南事变。

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1月-1945年8月):解放区开始进行局部反攻;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同时毛泽东、朱德发布反攻命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区的划分及调整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区的划分及调整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区的划分及调整战区是指为执行战略任务而划分的区域和设置的军事组织,亦称战略区。

它是依据国家的战略意图和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条件以及战争可能发展的趋势划分的。

一般以战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域或辖区地理方位命名,如1933年中央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过程中,曾建立东方、东南和西南3个战区。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时,建立远东战区。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协调对日作战而建立的战区主要是按照序数来进行在讲述“台儿庄战役”时,划分的。

如旧人教06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P29是这样表述的:“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进犯徐州。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两路日军分别阻止在山东临沂和台儿庄”。

那么,国民政府是如何划分战区的呢?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指出:“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7月31日,蒋介石又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称:“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八·一三”事变的第2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1937年8月20日,为了适应当时的军事形势,国民政府建立了国防最高会议和大本营(8月30日,蒋介石决定,仍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不另设大本营;大本营遂于1938年1月正式撤销),决定将面临日军进攻之区域划分为五个战区,并确定了各战区的作战任务。

撤销了第5战区,其辖区和部队划入第1战区。

②9月11日,军委会又划津浦路沿线为第6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第3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

由于原定第6战区管辖的第5集团军韩复榘不愿服从,冯玉祥也不愿意指挥,故10月15日军委会便撤销第6战区。

冯玉祥调任军委会副委员长。

③9月19日,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恢复第5战区建制,作战地域为山东全省和长江以北、江苏与安徽两省的大部,主要兵力为第3、11、21集团军。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战区划分的侧重点和主要特点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战区划分的侧重点和主要特点

理论纵横浅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战区划分的侧重点和主要特点文/张霖坤摘要: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38年10月底武汉会战结束,当时的国民政府为应对战争形势与作战环境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先后对全国的战区有过三次调整,每次调整侧重点不同,不同战区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也有所轻重。

本文 依据抗战时期战区调整的资料,对其划分的侧重点及其主要特点,予以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抗战战区划分侧重点特点―、三次战区划分情况(一)第一次战区划分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区,始建于1937年8月20日。

卢沟桥 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到全面抗战阶段,中日两国的军事冲突 逐渐到了全国化与白热化的程度。

上海事变后,为了应对日军 进攻。

军事委员会本着持久作战的指导方针,将全国划分为五 个战区,分别为:第一战区,包括河北及鲁北地区;第二战区,包括晋察绥地区;第三战区,包括沪宁杭地区;第四战区,包括闽粤地区;第五战区,包括鲁南及苏北地区;9月11日,又成立第六战区,包括津浦路北段地区,不久 撤销。

后因南京形势紧迫,又成立了第七战区,后来也撤销。

同时,这一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纳入 第二战区的指挥系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北、河 南、安徽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纳入第 三展区指挥系统。

(二)第二次战区划分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的1938年1月17日,再一 次对全国战区进行划分,具体如下:第一战区,所辖平汉路地区;第二战区,所轄山西地区;第三战区,所辖江浙地区;第四战区,所辖粤桂地区;第五战区,所辖津浦路地区;第八战区,所辖甘青方面;第六、第七战区撤销后再没成立,同时设立武汉卫戍司令 部,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安行营,作战区域为陕西,东南地区设 立福建绥靖公署,管辖福建地区。

到了 6月14日,为了保卫武 汉的安全,在武汉卫戍司令部基础上又成立第九战区,所辖江 西西部、湖北南部以及湖南全省。

(三)第三次战区划分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逐渐到了战略相持阶段,鉴于 东部大部分地区已为日军所占,当时的国民政府的生存空间 大大被挤压,于是再次对战区予以调整,其结果如下: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战区,后又分别在1939年 11月恢复第七战区作战序列,1940年6月恢复第六战区作战序列。

抗日战争第六战区

抗日战争第六战区

抗日战争第六战区
抗日战争第六战区抗日战争第六战区是指1944年左右,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

最初第六战区所辖范围为湖北西部,并在1945年9月13日订定的受降计划中,划分为接受日军缴械的作战区之一。

1944年
司令长官孙连仲
司令部:湖北恩施
作战区域:湖北西部
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
第10集团军:王敬久
第26集团军:宋肯堂
第33集团军:冯治安
直属暨特种部队
1945年9月受降区
第六战区:湖北西部
日俘集结地:河南堰城。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全面抗战爆发前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1、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1月,主要将领:马占山2、淞沪抗战:1932年1月-3月,主要将领:蔡廷锴、蒋光鼐3、长城抗战:1933年1月-5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4、热河抗战:1933年2月,主要将领:张学良5、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2月,主要将领:阎锡山、傅作义(百灵庙)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1、平津作战:1937年7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

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

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

2、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会战1)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3、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4、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会战2)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

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5、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会战3)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抗日战争分几个战区

抗日战争分几个战区

抗日战争分几个战区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那么有几个战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分几个战区,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抗日战争分10个战区抗日战争——一战区1937.8.20战区成立,作战区域:平汉、津浦线将介石自任总司令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原为29军军长副佟麟阁。

)59军:张自忠68军:刘汝明77军:冯治安骑3军:郑大章集团军直辖:181师:石友三(宋哲元原为29军军长副:佟麟阁 )( 一集团军于1937.9上旬参加津浦铁路北段沿线作战,递属6战区冯玉祥指挥。

参见后 6战区)时间:1937.10 – 1938.2作战区域:平汉线司令长官:程潜(代)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59军:张自忠68军:刘汝明77军:冯治安骑3军:郑大章集团军直辖:181师:石友三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32军:商震军直辖:独立46旅:鲍钢骑14旅:张占魁20军团总司令:汤恩伯(于1937.12月从2战区调入,很快又调属 5战区)52军:关麟徵13军:汤恩伯战区直辖53军:万福麟1938.2后作战区域:豫东北司令长官:程潜豫东兵团总司令:薛岳29军团(64军) 司令:李汉魁兵团直辖:74军:俞济时8军:黄杰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77军:冯治安 69军:石友三 53军:万福麟17军团司令:胡宗南 1军:李铁军3集团军司令:孙桐萱 12军:孙桐萱 55军:曹福林20集团军司令:商震32军:商震战区直辖:27军:桂永清71军:宋希濂39军:刘和鼎91军:郜子举90军:彭进之骑3军:郑大章1939年1月,作战区域:豫和皖北之一部司令长官:卫立煌2集团军:孙连仲 30军田镇南3集团军:孙桐萱 12军孙桐萱(兼)战区直辖:40军庞炳勋 76军孙铁军时间:1944.4(豫中会战期间)司令长官:蒋鼎文副:汤恩伯4集团军:孙蔚如 38军:张耀明 96军:李兴中14集团军:刘茂恩 15军:武庭麟刘戡兵团:刘戡暂4军:谢辅三 9 军:韩锡候36集团军:李家钰 47军:李宗昉39集团军:高树勋新8军:胡伯翰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辖:15集团军:何柱国骑军2:廖泽运19集团军:陈大庆暂9军:霍守义28集团军:李仙洲 85军:吴绍周 89军:顾锡九暂15军:刘昌义31集团军:王仲廉 12军:贺粹之 13军:石觉 29军:马励武副司令长官直辖:78军赖汝雄战区直辖: 14军:陈铁抗日战争——二战区1937.8.20战区建立作战辖区:晋、察、绥司令长官:阎锡山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副:孙楚 33军:孙楚 34军:杨澄源7集团军(临时集成)总司令:傅作义 72军:陈长捷骑1军(临时配属):赵承绶前敌总指挥:汤恩伯 13军:汤恩伯 17军:高桂滋总指挥直辖:94师:朱怀冰时间:1937.9.11(太原会战期间)作战区域:山西司令长官:阎锡山副:黄绍竑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1军团(26路军):孙连仲30军:田镇南 14军团(27路军):冯钦哉 42军:冯安邦 3军:曾万锺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副:孙楚 33军:孙楚 34军:杨澄源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 17军:高桂滋 35军:傅作义 61军:陈长捷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 9军:郝梦麟 14军:李默庵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22集团军总司令:邓侯锡 41军:孙震 45军:邓侯锡13军团司令:刘茂恩 15军:刘茂恩战区直辖 19军:王靖国 13军:汤恩伯骑1军:赵承绶骑2军:何柱国时间:1937.10(忻口作战期间)作战区域:山西司令长官:阎锡山副:黄绍竑中央集团军(14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9军:郝梦麟(郝梦麟中将于忻口作战时殉国)14军:李默庵 15军:刘茂恩 17军:高贵滋 19军:王靖国左集团军( 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右集团军(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预备集团军( 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骑军1:赵承绶骑军2:何柱国 34军:杨澄 35军:傅作义 61军:陈长捷 66军:杜春沂时间:1937.11.18 作战区域:山西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卫立煌前敌总司令卫立煌2集团军司令:孙连仲1军团:孙连仲 3军:曾万锺 15军:刘茂恩 34军:杨澄源19集团军司令:王靖国 19军:王靖国 61军:陈长捷前敌总司令直辖 14军:李默庵 17军:高桂滋战区直辖:9军:郭寄峤27路军(14军团):冯钦哉35军:傅作义 47军:李家钰18集团军:朱德骑军6:门炳岳1939。

抗日期间全国划分为哪五个战区

抗日期间全国划分为哪五个战区

抗日期间全国划分为哪五个战区
抗战 1937年8月20日 (农历七月十五),全国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负责平汉、津浦路北段地区作战,司令长官蒋介石兼,下辖3个集团军;第二战区,负责山西、察哈尔、绥远等地作战,司令长官阎锡山,下辖2个集团军;第三战区,负责宁沪杭地区作战,司令长官冯玉祥,副司令长官顾祝同,下辖4个集团军;第四战区,负责广东、福建地区作战,司令长官何应钦兼,副司令长官余汉谋,下辖2个集团军;第五战区,负责苏北、鲁南地区作战,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副司令长官韩复榘,下辖2个集团军。

另将西南各省的*** 地方实力派军队编成四路预备军,开赴前线:第一预备军司令长官李宗仁,副司令长官白崇禧;第二预备军司令长官刘湘,副司令长官邓锡侯;第三预备军司令长官龙云,副司令长官薛岳;第四预备军司令长官何成浚,副司令长官徐源泉。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八路军和新四军各级军区,都是什么级别的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八路军和新四军各级军区,都是什么级别的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八路军和新四军各级军区,都是什么级别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有两支队伍,一支叫做八路军,是在北方地区进行游击抗日,一支是南方的新四军,是在正面战场上和日本鬼子斗争,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区,都会有两级军队,那么这些军区,都是什么级别的呢?我军中有一级军区和二级军区,在二级军区之下,还有一些分军区,就是类似于一个地区的军区,首先来说说,什么叫做一级军区吧,先拿八路军来说,当时我们八路军中,有三个师,经过不断的发展建立了司令部。

129师就是刘邓大军,他们建立了晋冀鲁豫军区,115师在罗荣桓的带领之下,建立了山东军区,剩下的120师跟着中央在陕西,主要是保护中央的安全,聂荣臻元帅,也建立了一个晋察冀军区,这几个军区,就是八路军的一级军区。

抗战胜利了之后,这几个军区,都建立了野战部队,是后来野战军的前身,而当时的那些司令、政委等,大多都成为了元帅,或者是大将。

新四军建立的军区叫做华中军区,也属于是我党的一级军区,不过在后来,新四军的各个师,又成立了二级军区,司令员等都是,各师部的领导担任的,当然八路军中也有自己的二级军区。

八路军的二级军区,是由旅级的单位组建的,比如太岳军区,司令员就是陈赓大将,别看这是二级军区,在我军发展的过程中,就是这些旅级和师级,发展的最快了,一级军区的首长,就是大军区级别的,二级的就属于是兵团级。

在我党的二级军区之下,还有一些军分区,这些级别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相当于是正军级,军衔也很多都是中将之上的,要是有些人是当年,参加过红军的,那么他们的功劳还要更大一些,可以成为大将。

有些地方的军分区,是完全什么都没有,有着领导的带领,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因为当时我党的人数也不多,我们的人数,完全是依靠在抗战,和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边打边发展起来的,当时不管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很多新的军区,是从一个排发展起来的。

所以很多的军分区司令,虽然是有着司令的军衔,但他们属于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这种概念,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时候,中央也没办法拨太多的干部给他们,基本上就是一个排,最后经过发展,成为了一个团,有的发展的不错的,就可以发展出几个团,这就是我军的几个级别。

抗日战争的战区有几个

抗日战争的战区有几个

抗日战争的战区有几个抗日战争战区指的是自从卢沟桥地区发生战争之后,根据战争的形式,国民政府在全国之内划分的战区。

那么究竟抗日战争几个战区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抗日战争的战区有几个,希望大家喜欢!抗日战争几个战区关于抗日战争共分为几个战区这个问题历史上也有着明确的记载,开始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总共划分出来九个战区,分别都是国民党内高级将领担任指挥官,其中包括程潜、阎锡山等人。

后来经过几次改变之后将战区的数目增加到了十二个。

这也是根据当时的战争情况以及日军作战的一些形势进行改变的。

最开始的时候抗日战争所划分的几个战区将第三战区作为了最重要的作战地点,也负责着守护京沪等地的安全,在这个战区也发生了著名的淞沪会战。

在1938年的时候重点也发生了改变,第四、五、六战区成为新的重点地区,主要是想要在不断持续的战争中守护住武汉这个核心地区的力量。

然而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份,武汉地区的战争失败了,于是国民政府将重点放到了重庆,并且开始了以这个地区为重要根据地的二期战争。

直到战争进入尾声之后为了胜利做准备,这才将十二个战区进行了扩充。

抗日战争将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时间比较长,而且过程也是非常激烈的,当时日本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入侵中国的领土,而且还在中国境内实行残暴的统治,对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泯灭的创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中国抗日战争将领们带领着全国的军民展开了激烈的抗争。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英勇的抗日战争将领,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小家,为了国家和人民毫不在乎自己的生死,谱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赞歌。

在战争胜利之后国家曾经为十位最为伟大的抗日战争将领做出了表彰,其中包括张自忠、李宗仁等人,他们为了抗战的胜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牺牲精神非常值得人们称赞,而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留在历史之上。

尽管他们离人们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可是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作为和那种英勇坚韧的精神却会永远留在世界上。

在这些抗日将领之中号称杀死敌人最多的就是薛岳将军了,他在战争中主要负责的是第九战区,从抗战刚刚开始发生的时候他就坚持在战争的最前线上,几年的征战让他建立了赫赫的战功,据说仅仅在长沙地区的几次战争中就杀死了将近十多万的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战区划分情况
抗战时期战区划分情况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宣布对日抗战。

8月,为适应当时的军事形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面临日军进攻之区域划分为五个战区(以后又逐步将全国划分为10个战区与2个游击战区),并确定了各战区的作战任务。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作战区域为津浦、平汉两路北段之地域,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战区域为山西、察哈尔、绥远三省,辖第六、七集团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作战区域为江苏、浙江、上海地区,辖第八、九、二五等集团军;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

作战区域为福建、广东地区,辖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依然为蒋介石兼任(后为李宗仁),作战区域为山东及苏北,辖第三集团军及其它部队。

9月11日,军委会又划津浦路沿线为第六战区,调冯玉祥任六战区司令长官,三战区司令长官则由蒋介石兼任。

由于原定归六战区管辖的第五集团军韩复榘不愿服从冯玉祥,冯亦自请不指挥韩的部队,10月15日军委会便撤销第六战区。

故六战区并未正式成立起来,冯玉祥也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会长。

10月下旬,第七战区设立,司令长官刘湘,作战区域为浙赣路沿线。

不久刘湘病故,该战区随即撤销。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司令,归属第二战区。

1938年1月17日,国民政府公布修正过的《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并改组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仍任委员长,冯玉祥任副委员长,何应钦任参谋总长。

委员会下设军令、军政、军训、政治四部,全国划分为六个战区,各战区作战区域均有调整。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作战区域为平汉路沿线及黄河流域部分地区;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含第十八集团军),作战区域为山西全省及绥远、河北、河南各一部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含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作战区为江苏、浙江地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作战区域为两广地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作战区域为津浦路地区;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副司令长官朱绍良,作战区域为甘、青、宁地区;此外,为巩固武汉的战略地位,又设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陈诚,负责湘、鄂、赣部分地区及长江防务,新设福建绥靖公署,主任陈仪,作战区域为福闽地区;任命蒋鼎文为西安行营主任,作战区域为陕西(抗战以前,曾设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西安、重庆、武汉、北平、广州等行营)。

1938年下半年,武汉会战前夕,为保卫大武汉,蒋介石指示军令部编组第九战区,以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兼任司令长官,作战区域为赣西、鄂南与湖南全省。

武汉沦陷后,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军委会在衡山召开军事会议(即南岳会议)。

会上决定,减少指挥层次,减掉军团、旅等指挥层次,指挥系统改为军事委员会、战区、集团军、军、师至团以下;以军为战略单位,保留原有各战区,但重新划分作战区域;由薛岳代理九战区司令长官(后任司令长官,直至抗战胜利);设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作战区域为陕西(1940年5月15日撤销);增设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作战区域为山东全省及江苏一部分地区;翼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作战区域为河北、察哈尔地区。

鉴于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各机关均已迁往重庆,会议决定撤销重庆行营,设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负责四川大后方防务。

此外,军事委员会为加强对华北、华中、华南之军事指挥,又设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天水行营(又称西北行营)、桂林行营(又称西南行营),统一协调指挥长江南北各战区之军事。

天水行营主任程潜,指挥长江以北第一、
二、五、八等战区及各省之军事;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指挥长江以南第三、四、九战区及南方各省之军事。

后因天水远在甘肃河西走廊,交通、指挥多有不便,行营迁往西安,遂成为西安行营;1940的昆仑关战役后,又撤销桂林行营,改为军委会桂林办公厅,军事指挥权拨归四战区司令长官部。

此后又设委员长赣州行辕,协调指挥第三、四、七、九战区,主任由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兼,不久因形势变化撤销。

1940年6月,宜昌战役时,军委会又重设第六、七两个战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作战区域为湘鄂川黔边区;第七战区司今长官余汉谋,作战区域为粤赣边区。

此后,又曾设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龙云,作战区域为滇、越边区。

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军委会又编组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司令长官卫立煌,副司令长官罗卓英、杜聿明。

1945年1月,军委会又编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

总司令部下辖四个方面军:原滇越边区部队编为第一方面军,司令长官卢汉,作战区域为滇、越边区;原第四战区部队编组为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张发奎,作战区域为粤、桂边区;湘桂黔边区部队编为第三方面军,司令长官汤恩伯,作战区域为湘黔边,国民党第74军等部队编为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王耀武,作战区域为湘西。

同月,军事委员会又设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李宗仁,协调指挥第一、五两个战区;重设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将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之大别山地区划归该战区,属汉中行营节制指挥。

1945年6月,军委会又增设第十一、十二两个战区。

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副司令长官高树勋、李延年、马法五等,作战区为河北、山东地区;
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副司令长官马占山、邓宝珊、刘多荃等,作战区域为察哈尔、绥远、热河三省。

两个战区统归新设立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9月1日改为北平行辕)指挥,行营主任李宗仁。

抗战8年中,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各战区司令长官,作战部队与作战区域也在不断变换。

各战区司令长官变动情况大致如下:
一战区:司令长官初为蒋介石兼任;1937年下半年为程潜,1939年上半年为卫立煌;1 942年为蒋鼎文;1944年7月后为陈诚;1945年1月后为胡宗南。

副司令长官曾有刘峙、宋哲元、鹿钟麟、汤恩伯、冯钦哉、曾万钟、胡宗南、郭寄峤、孙蔚如等。

二战区:司令长官一直由阎锡山担任。

副司令长官曾有黄绍?、蒋鼎文、朱德(1939年3月)、杨爱源等。

三战区:司令长官初为冯玉祥;1937年9月后由蒋介石兼任;12月后由顾祝同担任。

副司令长官曾有唐式遵、刘建绪、黄绍?、韩德勤、上官云相等。

四战区:司令长官初为何应钦;后为张发奎。

副司令长官曾有余汉谋、夏威、吴奇伟等。

五战区:1938年9月为李宗仁;1945年初为刘峙。

副司令长官曾有韩复榘、李品仙、孙连仲、孙震、郭寄峤等。

六战区:1938年9月设立时为冯玉祥;1940年重设时初为商震;后为陈诚;1944年后为孙连仲;1946年后为孙蔚如。

副司令长官曾有鹿钟麟、杨森、谷正伦、吴奇伟、黄琪翔、郭忏、王缵绪、冯治安、陈继承等。

七战区:1937年10月设立时为刘湘;1940年6月重建时为余汉谋。

副司令长官曾有陈诚、余汉谋、蒋光鼐等。

八战区:司令长官初由蒋介石兼任;1939年1月后一直由朱绍良担任。

副司令长官曾有傅作义、马鸿逵、盛世才、胡宗南等。

九战区:司令长官初为陈诚;1939年10月后一直由薛岳担任。

副司令长官曾有商震、罗卓英、王陵基、杨森、王缵德等。

冀察战区:总司令初为鹿钟麟;后为卫立煌兼任;再后为蒋鼎文、高树勋。

副总司令曾有石友三、庞炳勋、孙良诚、董英斌、高树勋等。

苏鲁战区:总司令初为于学忠;后为李品仙、黄琪翔。

副总司令曾有沈鸿烈、韩德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