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由来简短
![端午节的由来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7ebfbe0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8.png)
端午节的由来简短端午节的由来简短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简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产生了众多节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习俗,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直到现在,端午节仍是中华民族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呢!端午节来源六说: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和意义
![端午节的来源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d18e6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d.png)
端午节的来源和意义一、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最为广泛接受的是纪念屈原说。
1. 纪念屈原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因忠诚于国家而遭谗言被流放,最终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楚国百姓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纷纷在江中投米,以防鱼虾损伤他的身体,并划龙舟以寻找他的遗体。
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如赛龙舟和吃粽子。
2. 其他说法: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有其他起源说法,如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因被谗言陷害而自杀,传说他的死也是在五月初五。
曹娥则是东汉时期的孝女,因寻父投江而死,被当地百姓纪念。
然而,这些说法的流传范围和影响力相对较小。
3. 天象崇拜与龙图腾祭祀:端午节还与自然天象崇拜和龙图腾祭祀有关。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为全年最“中正”之位,被视作吉祥之日。
因此,端午节也蕴含着龙图腾祭祀的意义。
二、端午节的意义1. 纪念先贤,弘扬爱国精神:端午节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纪念屈原等先贤,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洁品质。
通过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端午节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2. 祈福辟邪,寄托美好愿望:端午节也是一个祈福辟邪、寄托美好愿望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驱灾辟邪的活动,如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等,以祈求平安健康、驱邪避害。
3. 传承文化,增进民族认同: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庆祝端午节,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4. 促进团结,增强社会凝聚力:端午节期间,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7af7f5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1.png)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史书记载,这个节日始于战国时期,相传此时期的文学家屈原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因为屈原是一个爱国志士,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故此节日也是诗人纪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节日。
端午节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我国广大地域、历史上的各种传说和民间文化的影响,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名称和庆祝方式也多种多样。
以下是对端午节的由来和主要风俗的简要介绍。
1.屈原与龙舟据传说,战国时期的屈原爱国忧民,受贵族排挤,衰老后流放到湖南岳阳,最终跳入瞿塘江自尽,想以自己的死来告诫国家应该怎么处理问题。
当地百姓闻讯翻舟捞救,然而屈原的遗体失踪了,人们怕鱼虾以及水中的恶鬼伤害他,便在江面上放了大量的米、菜和五色丝带,以吸引鱼虾,用龙舟划过让恶鬼远离。
自那以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仿照那时的舞龙舟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
2.粽子的发展端午节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吃粽子,它是一种用粽叶包着糯米、肉、蛋黄、豆沙制成的食品。
吃粽子的传统起源于屈原逝世后的一次祭拜活动,人们将粽子扔到江里以供祖先怀念。
据说,粽子的做法是由屈原所发明的,主要是想让百姓们能够享有美味,因为他在世时极为关注民间的生活。
3.怕恶鬼的习俗除了放龙舟与吃粽子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各地风俗。
例如,有些地方会在柱子上挂蒜和艾叶,而蒜与艾叶结合可以防止恶鬼侵犯。
也有些地方家长会在孩子的头发上系上一些五色丝带来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平安。
4.荡秋千端午节的荡秋千,起源于中国的南北朝之间的时期,其内容是使用两条悬挂于乘屈原之师的树上的绳索,来模拟屈原跳入湖中的场面。
而荡秋千的习惯,不仅是孩子和年轻人增强身体素质和增进友谊的途径,也是到当地市场和游乐园的游客们广泛喜欢的娱乐活动。
端午节,在整个中国,每个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人,都会庆祝这个古老而有意义的节日,并一起共同传承这些让我们有充分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起源演变历史
![端午节起源演变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0529f9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6.png)
端午节起源演变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是中国的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演变历史悠久,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端午节的起源、演变和历史。
1、端午节起源的古老传说三国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在写《爱莲说》的时候,曾经提到了屈原,从而进而提到了端午节。
这个传说说的是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在被贬之后,借着喝酒赏菖蒲祭祀后,跳入了岳阳楼下的洞庭湖里自杀。
后来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在湖中追逐龙舟的故事。
2、屈原与龙舟竞渡的传说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很古老的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战国时代,在该时期的楚国境内举行的舟龙赛事上。
这个赛事的由来是相传屈原被贪官栽赃陷害,放逐到了汨罗江畔的公西山。
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楚国,无法忍受看到楚国的疆土被侵略。
他思乡和忧国的心情,化作千言万语和心酸的泪水,流入到江水之中,引动了水神和龙神。
龙王为了表达对于屈原的敬意,并帮助他消除坏人,就派遣了自己手下的龙船,与屈原所居处的汨罗江上,重现竞渡之盛事。
从此,龙舟竞渡便被传承了下来。
3、五花肉、艾叶包粽子的习俗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楚国的文化,但是在中华文化的长期传承中,也逐渐加入友谊和亲情的元素。
这头,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用五花肉、艾叶包粽子。
五花肉和艾叶,都是传统中药材料,被认为可驱邪、健身、促进生命力等。
五花肉的味道鲜美,艾叶则有除虫、驱蚊的效果。
使用这两种原料制作的粽子,不仅口感独特,也有民间巫术的色彩,极具文化底蕴。
4、端午节的传统庆祝方式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有划龙舟、插艾蒿、挂彩包、贴菖蒲及放烟火等传统的庆祝方式。
这些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不仅彰显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彩面貌。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结晶,它承载着中国民族的多彩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372a53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a.png)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历史演变、现代传承。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和龙舟竞渡。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为反对楚国王子纷争和南征北战,被贬于岳阳楚河。
屈原对楚国的国运非常担忧,于是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是,由于野心家的编造和诬陷,屈原被谗谤成祸国殃民之人,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身亡。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喂食,人们在江边撒粽子喂食,同时划龙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据说,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在汨罗江里游泳,并利用铜钱敲打水面,制造水声吓走鱼虾。
这就是人们打龙舟和吃粽子的来源了。
二、历史演变端午节的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发展,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吃粽子、划龙舟等民间习俗,也有官方统一组织的文化活动。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例如江南的踩高跷、粽子蒸汽船、滴凤钗等。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端午节也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例如韩国的龙舟竞赛、日本的喜宴、越南的饮酒和赛龙舟等。
三、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也与时俱进。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节日。
在我国,例如吉林的世界龙舟赛、浙江的草原露营、福建的民间文化展等,都以端午节为主题,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活动方式。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和文化产品,例如手帐、手工制作、音乐和艺术表演等。
这些活动和产品不仅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还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很悠久。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f4d7f5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4.png)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历史资料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祭龙节和龙舟竞渡活动。
它是历代华夏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端午节的起源1. 屈原祭龙传说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挽救国家危机,竭尽全力呼吁国君贵族团结一致。
然而,他的言行引起了群臣的嫉妒与诽谤,最终被流放至湘江。
屈原失意之际,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呼唤百姓对国家的关注。
据传在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走上了东关楚江边的高山,怀着悲愤之情投身怀石水中。
2. 龙舟竞渡起源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纷纷划船去寻找,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体并逗留在湖中的精怪。
为了不让怀念屈原的食物被湖中的精怪吃掉,百姓们决定将食物绑在竹竿上扔入湖中,同时也划船划去,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和祭品。
二、端午节的演变1. 龙舟竞渡的迷信禁忌由于屈原的投江和百姓们的搜寻,逐渐形成了划龙舟寻找屈原并驱逐恶灵的风俗。
民间相信,如果不划船寻找屈原,湖中的精怪就会吃掉屈原的遗体,并给人们带来灾祸。
因此,划龙舟竞渡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传统活动。
2. 赛龙舟具有娱乐性和祈福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娱乐和竞技的活动。
龙舟上的划手们奋力划桨,挥洒汗水,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而观赛者们也会为自己支持的龙舟队伍呐喊助威,为端午节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三、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1. 传统文化的传承端午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当代社会,各地方都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多元化的庆祝方式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端午节的庆祝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外,人们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演出、品尝特色美食、参观民俗展览等活动。
端午节的名称起源
![端午节的名称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e6c3dd5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2.png)
端午节的名称起源端午节,又称五月节、端阳节、重五节、龙舟节等,是传统中国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洒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而这个节日的名称起源却有着许多种传说和说法。
一、纪念屈原之死最广泛流传的中国古代传说之一,就是关于屈原之死的故事。
据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曾在居庸关之战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而投入汉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挂艾草、放烟火、饮用雄黄酒等,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祛病驱邪在中国的古代医学中,辰月(即五月)是疾病易发的时段,而悬挂艾叶可以驱除疾病,清除恶气。
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挂上艾叶,以祛病驱邪。
在古代,有一种叫做“端午香”的特殊香料,也常被供奉于神坛,以求神佑家宅平安,驱除灾难。
三、驱除水神在古代,人们往往对于水这一自然元素充满了敬畏和神秘的感觉。
在传说中,有一个名叫“巨浸”的水神,常常会给人们带来洪水、水灾等灾难。
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也会在河边放龙舟,以表达对于水神的敬畏。
同时,赛龙舟也象征着南方人的团结和勇气,这也是一种向南方的自然环境致敬的方式。
四、祭祀怪兽在古代,人们也相信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赤眼兽”。
这种怪兽经常会在夜间出现,吞噬人类的生命。
据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用五色线,绑在婴儿的手腕上,以保护婴儿不被赤眼兽侵袭。
同时,人们也会在屋子里点上香火,祭拜神明,以保佑家庭平安。
以上便是对于端午节名称起源的一些传说和说法。
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但是端午节本身的含义和重要性并没有发生变化。
现今的人们仍然会在端午节这一天,通过各种传统活动和仪式,去缅怀历史、祈祷神明、祈求平安,这也是古代智慧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aae6614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7.png)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代表之一。
该节日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在这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经历过多次演变,成为一个庆祝粽子、驱瘟避邪、悼念屈原的民俗传统节日。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
一、端午节的来源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时期末期,为楚国的知名诗人屈原自杀之年,也是端午节的发源年。
那年,屈原因受到贪官污吏的诽谤而被贬到南楚。
他对国家和人民非常关心,但始终无法被放回中原,最终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的离去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当时的百姓举行了纪念活动,后来演变成了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发展过程1.起源和发展时期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代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正式的节日,开始有了一些相应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最基本的习俗之一是赛龙舟。
据传说,人们希望以划龙舟的方式模拟救援屈原之时的场景,助力于江中落水的他。
此外,人们还会挂菖蒲、食粽子、饮雄黄酒,以祛疫驱邪。
2.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到了唐代,端午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人们依照传统进行庆祝。
此时期的端午节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人们除了赛龙舟外,还有吃粽子、敬祖先、缚五色线、赛高跷、晾艾人等等一系列传统习俗。
在中国各个地方,人们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但是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个相同的传统。
3.现代的端午节到了现代,传统节日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端午节还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但是庆祝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些受到现代化影响的年轻人更愿意参加音乐会、体育比赛、旅游等活动,而在农村,端午节的传统仍得以保留,但是也有许多城市人为了庆祝端午节返乡体验风俗,其热度不减。
总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得丰富多彩、内涵深厚。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人们对它的兴趣与参与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端午节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和发扬。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简介最新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简介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b6b2806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d.png)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简介最新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民间节日,每一年人们都要隆重庆祝端午节,不过有部分人不太清楚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简介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划龙舟、食粽及挂艾草菖蒲等节日活动。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以下我为大家介绍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
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终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到江里,让鱼虾吃饱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
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16680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4.png)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一览)
![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2bf38a2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5.png)
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一览)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于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两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追溯至约2500年前的战国时代。
传说春秋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开始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逐渐形成了端午节。
在楚国古籍《楚辞》中有关于屈原的诗篇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民众的深情厚意。
据说,屈原是楚国的重臣,因未能排除奸佞之徒,被贬至岳阳楚江流域。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不少伟大的作品,如《离骚》、《天问》等,这些作品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居民为了纪念和怀念屈原,便每年的五月初五摆放香案、供奉粽子、赛龙舟等,以此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情。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现今我们熟知的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方面的含义:1.纪念屈原与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他的爱国情怀与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精神令人钦佩。
纪念屈原也是为了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性。
2.避邪与驱瘟传统的端午节庆祝活动中,有许多与辟邪和驱瘟的习俗有关。
龙舟赛是其中之一,人们舞龙、赛龙舟的活动象征着驱逐不祥和邪灵。
同时,人们还在门口挂上艾草和艾叶,认为它们有驱病避邪之功效。
3.提高体质与驱避疾病端午节天气逐渐炎热,此时人们在户外活动比较多,如赛龙舟、荡秋千等,这对身体健康的提高与增强极为有益。
此外,一些食物如粽子、艾草等也被认为有驱病保健之效。
4.弘扬民间艺术和文化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应地也涌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活动。
例如,端午节期间的舞狮、舞龙、踩高跷等,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大量观众和游客。
5.传承历史与家庭团聚端午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b37e8a677232f60dccca150.png)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起源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
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最传统的说法: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江浙一带流传:纪念伍子胥、曹娥和勾践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
夫差将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吴越两地还流传端午节是为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此外,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
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5b5c25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a.png)
端午节的由来简短50字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文化和习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古老的传说。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吗?端午节来历简短1.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
因为主张变法,触犯了贵族大臣的利益,被排斥流放。
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之下跳进汨罗江,死了。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他跳河的那一天定为端午节。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
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3.纪念孝女曹娥:相传东汉时,曹娥的父亲在上虞投河自尽。
经过许多天的寻找,曹娥仍然没有找到他的父亲,所以在5月5日,14岁的曹娥跳入河中寻找他的父亲。
几天后,曹娥抱着他父亲的尸体从河里走出来。
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顺,后人把每年的5月5日作为纪念曹娥的节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赛龙舟、端午、采药、挂艾草、中午喝水、洗草药、祭神祭祖、泡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扎五色丝线、戴香囊等。
划龙舟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非常流行。
它传到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比赛。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流行于中国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的由来与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ee34be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5.png)
端午节的由来与历史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带您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历史背景。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由来有多种说法。
最常见的说法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为国家忧患,为民族痛苦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相传,在楚国败亡后,屈原痛苦不堪,投河自尽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无奈。
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等水中生物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划船撒下米粽,并以龙舟划水声扰乱水中生物的节奏。
人们从此将端午节视为舞龙舟、划龙舟、吃粽子的日子,同时也纪念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祛病战疫仪式。
五月是疫病多发的季节,为了祛除瘟疫,人们开始在这一天进行驱邪和祈福的仪式。
这些仪式包括悬挂艾草、喝雄黄酒、佩戴五色丝线等,都有着驱邪、祈福和祛病的意义。
二、端午节的历史背景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在中国各个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端午节痕迹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这个节日的庆祝习俗则形成于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的庆祝活动逐渐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就是赛龙舟。
赛龙舟起源于划龙舟的传统,被视为一项竞技运动。
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寻找他的尸体,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划龙舟比赛。
这项运动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河流湖泊中都能看到精彩纷呈的龙舟赛事。
此外,端午节还有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是由糯米和其他馅料用竹叶包裹而成的食物,具有丰富的口感和浓郁的香味。
吃粽子的习俗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品尝各种各样的粽子,如甜粽子、咸粽子等。
这些粽子寓意着平安、幸福和团圆。
三、端午节的现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得到了创新,但其传承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人的祝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端午节这一天,家人们聚在一起,共同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增进亲情、友情和社会的凝聚力。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4e4c5e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d.png)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端午节是汉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它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的,标志着立夏之后的第一个节气。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一、屈原投汨罗江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是荆山的贵族。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楚国的贵族、学者,为人诚实而孤单。
在另一方面,秦国不断地扩展领土,楚国却不敌其力量,屈原的忧虑不已。
在他的劝告下,国王开始与秦国进行和平谈判。
另一方面,屈原的敌人伪造信件,宣布他的建议是“降顺”,而国王无法分辨真伪,于是他被流放成为孤家寡人。
屈原流浪于汨罗江畔长达十五年,他把自己的思想和爱国情感都倾注到诗歌中。
当他知晓楚国被秦国完全攻陷时,他感到失神,遂在五月初五的清晨投身到汨罗江中,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在屈原去世后,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和惋惜。
每次端午节,百姓们都会在江边划龙舟,以纪念出了名的忠诚国士和他那被流放的孤独人生。
二、龙舟竞渡的来由在另一种传说中,端午节的来源是与龙舟竞赛有关。
它的发源地也是在江南地区。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国王为了路过一条危险的江河,向当地一位水神龙王跪拜,乞求保护。
水神同意了国王的请求,并诺言他将控制当地所有的水体。
但水神对于贡品的标准是非常高的,每年都要求一条美味的男子,作为贡品。
国王曾想把自己献祭,但他的爱民心态告诉他,这种行为太残忍。
因此,代表国人的陆续出现。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青年生,在临死之前,于五月初五做出了一件事情:他穿上了彩色灯笼乘船下水,试图挽回他们最后一刻的自由,同时引开龙王和他的水妖。
更多的人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庆祝这个英勇、同情心、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做出牺牲的英雄青年,便在那一天,大量的方案之一被想出:龙舟赛。
龙舟赛比赛,也成为端午节庆典的一部分。
龙舟是一种长形船,有许多人装在其中,有一个人敲鼓,所有人都努力地快速地摇橹。
比赛的规则通常是:第一个到达对岸的人赢得比赛。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6ff11f4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f.png)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1.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2.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3.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的习俗也有多种: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很流行,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
2.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是古代北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上午要去天坛,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
3.挂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4.佩长命缕: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
5.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不同地区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和东亚地区都广受欢迎。
端午节的起源演变传说
![端午节的起源演变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d0a1eaf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f.png)
端午节的起源演变传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赛和纪念诗人屈原,现已成为中国和一些东亚国家庆祝的文化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
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和故事,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一、屈原投江传说端午节的传说最早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被楚王所不满,被贬至河南。
在河南期间,屈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但由于无法忍受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叛变,他决定投江自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楚国的爱国精神。
当地人在河面上划龙舟,试图找到他的遗体并救他脱离灾难。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在河中投入了一堆米和菖蒲叶,在河上划着龙舟,拍击鼓声以驱走鱼虾,同时还用楝树叶、艾草等叶子将船艇的头和尾装饰一新,希望能够将屈原的遗体找到并捞起。
二、儿童玩具传说另一个端午节的传说认为,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儿童玩具- 赛龙舟。
把龙船拉到水里来,把木牌放到一边,吹龙船,赛一场精彩的龙舟比赛。
在龙舟比赛时,男女老少都会来观看,非常热闹和欢乐。
另外,在端午节还有一种游戏,叫做“挂五”。
小孩子在五月初五这天上街“挂五”,即系上五色丝绳,盘上五色头绸,挂上五色花环,而大人则要给他们一些零花钱奖励,以赞美他们的美貌和灿烂的笑容。
三、恶鬼避邪传说传说在端午节这一天,蘸香滴水在门口、窗边、纸人等处,这是为了驱避恶鬼和疾病。
最初的端午节是因为一位著名的民间医生李时中发明了“艾蒿汤”,可以驱避瘟疫和毒虫,这种药酒还可以祛除《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臭秽之气”,如香腥等。
因此,李时中成为了端午节的象征之一。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有着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传承的独特地位。
无论是作为一个文化传统、节日习俗还是家族礼仪,端午节都有着深入人心的影响,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让我们一起在端午节时光里,重温历史传说、传承文化神韵,体验别样的国风情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是夏季的第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的第五天,也是农历上半年的中期,因此称为"端午"。
端午节在中国乃至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习惯。
下面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
一、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屈原投江:这是最为广泛传扬的端午节起源传说。
据说,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屈原,因不满楚国内外的腐败和亡国危局,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悲痛。
屈原的死让楚国人民感到非常悲痛,于是人们纷纷驾船下江搜寻屈原的遗体,同时也为了避免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便在江中撒下了米团,以驱赶鱼虾,这就是后来的粽子的起源。
2.龙舟竞渡: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起源传说。
据说,在古代,人们相信江河里有许多的水神、河神和龙神,这些神明对人间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端午节时,人们会在江河湖泊中举行龙舟竞渡活动,目的是为了祈求水神、河神和龙神的保佑,希望获得平安、健康和丰收。
这种活动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江南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且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3.驱瘟避疫: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传说说法。
古代人们相信五月初五是阴气最重的日子,也是瘟疫肆虐的时候。
为了避免瘟疫的侵扰,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驱瘟避疫的措施,如挂艾草、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习俗在端午节中逐渐演变成了端
午节的重要风俗。
4.传统节令: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令之一,其起源可能并无具体传说,而是源自古代中国的农事文化和民间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夏季,是农田生长最繁盛的时候,也是蛰虫和害虫肆虐的季节。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祈求丰收、驱邪和保平安,如放鞭炮、烧香、踏青、舞狮、燃龙舟等,这些习俗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二、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习惯,这些风俗在不同地区和民族间有所差异,下面将介绍一些端午节的典型风俗。
1.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典型风俗,尤其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
人们会在江河湖泊中划龙舟,比赛划船的速度和力量。
龙舟是一种长形狭窄的木船,前端雕有龙头,船尾高翘如龙尾,船上装饰着五彩斑斓的旗帜和鲜花,非常壮观。
在比赛中,船上的划手们会用力划桨,配合鼓手的节奏,努力争先,争取胜利。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一种民间文化表现,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馅料包裹而成的食物,形状如同三角形的小包裹,外面用粽叶包裹,内里有多种馅料,如肉类、豆沙、枸杞、栗子等。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和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的传统习俗。
人们相信吃粽子能够辟邪驱病,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3.食艾叶和雄黄酒: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食用艾叶和喝雄黄酒,这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艾叶在端午节被视为一种草药,有驱
邪辟病的作用,人们会将艾叶插在门前、窗户上或放在枕头下,以驱散瘟疫和病邪。
同时,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期间喝雄黄酒,雄黄酒是一种用雄黄、白酒等多种草药酿制而成的酒,被认为有驱邪避病的作用。
4.赛龙舟和舞狮:在一些地区,端午节还会举行赛龙舟和舞狮的活动。
赛龙舟已经成为了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竞技项目,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比拼划船的速度和技巧。
同时,舞狮也是端午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表演活动,舞狮被认为能驱邪辟煞,带来好运和吉祥。
5.草药泡澡:在一些地区,人们还有在端午节期间泡草药澡的习俗。
草药泡澡是将一些特定的草药放入浴缸中,用热水泡澡,相信这样能够驱邪辟病,保健养生。
草药泡澡被视为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也成为了端午节期间的一项特色风俗。
6.赛马:在一些地区,端午节还会举行赛马的活动。
赛马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竞技活动,被视为对马神的供奉和祈福,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举办赛马比赛,比拼马匹的速度和耐力,同时也是一种社交和娱乐活动。
7.穿五彩线: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穿五彩线的习俗。
五彩线是一种五色的细线,人们会将五彩线绑在手腕上或系在门窗上,象征着五福临门、五彩斑斓的吉祥和幸福。
这种习俗源自古代的屈原传说,传说中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避免鱼虫咬食屈原的尸体,纷纷投入江中救援,而五彩线则是为了保护身体安全,驱逐邪恶的象征。
8.编草人: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期间编制草人的习俗。
草人通常是用五彩缤纷的草叶、花朵、果实等编制而成,形象可爱、生动。
人们会将草人放置在家门口、屋顶、田间地头等地方,象征着
驱邪辟煞、祈求丰收和幸福安康。
9.赏景:端午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各种赏景活动。
例如,人们会去赏花、赏龙舟比赛、赏舞狮、赏草人、赏灯笼等,都是端午节期间的传统赏景活动。
这些活动既能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又能感受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10.其他习俗: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习俗外,不同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端午节习俗。
例如,福建地区有“斗茶”活动,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斗茶比赛,比拼泡茶的技艺;江苏、浙江地区有“浸大头”活动,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将一些草药和食物浸泡在水中,相信这样可以预防疾病和灾祸;广东地区有“炸麻花”活动,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制作炸麻花,象征着幸福和繁荣等等。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民俗风情。
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的故事密切相关,而端午节的风俗习俗则因地区而异,包括吃粽子、食艾叶和雄黄酒、赛龙舟和舞狮、草药泡澡、赛马、穿五彩线、编草人、赏景等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幸福、健康、吉祥和团圆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