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语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3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3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3篇《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宋词婉约派的艺术特点;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带领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五、教具准备:PPT课件flash朗读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先看《送别》歌曲视频,情境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会从平平仄仄里飘出,打湿我们的双眼。

现在我们就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离别诗词的万种风情。

(二)资料助读(幻灯片1-5)1、关于柳永(约987——1053)1)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由于仕途上遭遇坎坷,失意无聊,往返于秦楼楚馆,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支持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

柳永开创了婉约词派,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2)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理解《雨霖铃》的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柳永的生平介绍。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雨霖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柳永的画像和生平介绍。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雨霖铃》来感受其艺术特色。

1.4 教学步骤展示柳永的画像和生平介绍。

引导学生阅读《雨霖铃》。

讨论《雨霖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教学目标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

2.2 教学内容《雨霖铃》的主题和情感。

《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

2.3 教学方法采用逐句解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音乐或朗读,帮助学生感受《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

2.4 教学步骤逐句解读《雨霖铃》,引导学生理解主题和情感。

通过音乐或朗读,帮助学生感受词牌和词律。

第三章:词牌与词律3.1 教学目标了解《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特点。

能够分析和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3.2 教学内容《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特点。

分析和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了解词牌和词律的特点。

提供创作工具和指导,帮助学生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3.4 教学步骤分析《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特点。

示例和练习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第四章:词的修辞手法4.1 教学目标了解《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能够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4.2 教学内容《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4.3 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练习,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提供修辞手法的工具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4.4 教学步骤分析《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示例和练习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五章:词的鉴赏与评价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词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词的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词的鉴赏方法。

词的评价标准。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

(2)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可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3)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修辞技巧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和段落。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读后感。

3. 分析并评价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诗歌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二、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雨霖铃》的诗意和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词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诗词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和背景。

(2)分析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掌握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

(2)介绍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课堂讲解:(1)分析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2)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4. 课堂实践:(1)学生朗读《雨霖铃》,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展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古典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雨霖铃》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

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教学博苑2012-02-10 05355d56b7b40102dug4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模式双主导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抒发,理解友谊的可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中some 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导入本课《雨霖铃(寒蝉凄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情况。

(2)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五、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诗歌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3.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雨霖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

重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诵读和鉴赏评价能力,包括朗诵技巧、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

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雨霖铃》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学习本词能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一个大致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指写作者与情人难含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悄态、心理,把依依不含之惰表现得淋高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因此,在设计之初,我就将重点定位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用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创设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本词虚实相济的特点。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着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词作的背景,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词作。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词作背景介绍: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词作的历史背景。

1.2.2 词作解析: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1.2.3 词作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作,欣赏其音乐性和艺术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词作背景的理解和掌握。

2.1.2 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2.1.3 词作的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2.2.1 词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2.2 词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词作背景、意象和情感。

3.1.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3.1.3 实践法:朗读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词作的图片、音乐和相关信息。

3.2.2 文献资料:提供柳永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氛围。

4.2 词作背景介绍:讲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词作的历史背景。

4.3 词作解析: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4 词作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作,欣赏其音乐性和艺术美。

4.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5.1.1 抄写《雨霖铃》词作,加强记忆。

5.1.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5.2.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5.2.2 作业完成情况:抄写和读后感的质量。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描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韵脚,预测诗歌的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僻词语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5 应用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借鉴。

第四章: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雨霖铃(寒蝉凄切)》。

选取一首类似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学习的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堂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诗歌默写和解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学生提交的个人作业,如短文写作,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雨霖铃》教学教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教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雨霖铃》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创作年代以及历史背景。

掌握《雨霖铃》的词牌特点,理解其音乐与文学价值。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通过分析《雨霖铃》,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的理解。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雨霖铃》及其作者的兴趣,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对《雨霖铃》的整体结构进行解析,包括词牌、词调和词句。

详细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文学价值。

对《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解析和阐述。

3.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促进课堂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雨霖铃》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播放《雨霖铃》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美感。

引导学生关注《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节奏感。

4.2 课文讲解对《雨霖铃》进行逐句解析,讲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雨霖铃》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4.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雨霖铃》中的某个方面,如意象、修辞手法或情感表达。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4 总结对《雨霖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其词牌特点和文学价值。

强调《雨霖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估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

5.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5.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5.4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评估学生对《雨霖铃》的知识掌握程度,包括词牌特点、意象和修辞手法。

《雨霖铃》教案15篇

《雨霖铃》教案1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知识,把握词牌的特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的词风,理解其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感情。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和词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2. 对柳永词风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相关章节。

2. 《雨霖铃》原文及其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背景和词牌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

2. 朗读: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5. 总结:总结《雨霖铃》的特点和柳永的词风,强调正确对待感情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学生书写《雨霖铃》的读后感或对词中某一意象的解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柳永的其他词作,如《夜雪临砌》、《八声甘州》等,分析其词风的共同特点和变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了解柳永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雨霖铃》和柳永词作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对《雨霖铃》中某一意象的解析,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八、情感教育1. 通过解读《雨霖铃》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正确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

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

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词牌的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

通过探究词的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

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1. 交互式课堂互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示范课教案《雨霖铃》教案设计

示范课教案《雨霖铃》教案设计

示范课教案《雨霖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

(2)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并掌握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音乐美。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词人离别的愁苦和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珍视情感的价值观。

(2)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描绘的离别场景和情感。

(2)赏析词中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对词的意境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离别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中的情感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离别的音乐,如《送别》,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经历过哪些离别的场景?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柳永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词坛的地位和创作风格。

(2)讲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是柳永在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体会词中的情感。

4、文本赏析(1)分析词的上阕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意象有何作用?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中“无绪”和“催发”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2)分析词的下阕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情感素养。

(2)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意境领略。

(3)诗人的情感把握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

(3)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 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内容。

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要介绍诗人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要求学生释义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 案例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寒蝉凄切”。

(2)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留取丹心照汗青”。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问答环节:(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精选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精选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精选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通过解读《雨霖铃》这首词,掌握其词风特点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词人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及艺术手法。

3. 词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象征手法的解读。

2. 情感的细腻把握和节奏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雨霖铃》全文及相关图片、音乐等素材。

2. 参考资料: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词评论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风。

2. 文本解析:逐句解读《雨霖铃》,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3. 艺术手法分析:讲解词中的隐喻、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眼聆听古典音乐,感受词中的情感和节奏。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风特点和艺术手法。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将《雨霖铃》与其他柳永的代表作进行对比,分析其词风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2. 时代背景:深入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探讨柳永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案例分析1. 选取几个经典的宋代词作,分析其词牌、意象、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2.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词人在创作中如何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情感。

八、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关于《雨霖铃》或宋代词的相关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2. 小组竞赛:设置关于宋代词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情感体验活动1. 组织一次以“宋代词人生活与环境”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

2. 举办一次以“咏柳永《雨霖铃》”为主题的诗会,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景及作者情况。

1.1.2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1.1.3 能够正确背诵并默写《雨霖铃(寒蝉凄切)》。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对比分析,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1.2.2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词中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3.2 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1.2 诗词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词深层意境的理解。

2.2.2 诗词情感的体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作者及诗词背景。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3.2 诗词讲解3.2.1 逐句讲解,解释字词含义。

3.2.2 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3 互动环节3.3.1 学生朗读诗词,讨论诗词意境。

3.3.2 学生分享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3.4 总结与拓展3.4.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4.2 布置作业,拓展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参与度。

4.1.2 学生朗读、讨论的表现。

4.2 作业评价4.2.1 学生背诵、默写的情况。

4.2.2 学生对作业问题的解答。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雨霖铃(寒蝉凄切)》。

5.2 相关作者介绍资料。

5.3 古典文学知识资料。

5.4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分析文章。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诗词的背景、作者及诗词的基本内容。

6.2 互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6.3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雨霖铃》(语文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语文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3)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把握其意境、情感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2)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丰富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把握其意境、情感和韵律。

2. 教学难点:(1)理解《雨霖铃》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深入解读《雨霖铃》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柳永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诗句、典故进行讲解。

(2)深入解读《雨霖铃》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友情之情。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

(2)选取代表性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赏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2)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朗读、背诵练习。

3. 期终考试:(1)设置有关《雨霖铃》的试题,检验学生对该诗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雨霖铃》(语文版必修)。

2. 参考资料:有关《雨霖铃》的研究论文、评论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语文教学设计
《雨霖铃》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
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第1句:写景。

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

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

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

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

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
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第3句:写景。

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

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

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

(板书:留恋、难舍)第5句:点题。

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

是作者的想象。

(鉴赏见后)第7句:高潮。

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

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
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

(3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