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读书笔记,欢迎大伙儿阅读。

《孟子》读书笔记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阻碍是达数千年之久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尽管我的熟悉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要紧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门生彼此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关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量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论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线路合不到一路,因此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刻为然。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能够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诲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可是不王者,未之有也”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那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提倡的线路,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因此被那时执政者所同意,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彼此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孟子读书笔记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

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孟子读书笔记2《孟子》一书中《梁惠王(下)》篇里有孟子与梁惠王等君王非常精彩的对话,通篇论述孟子的“仁义”、“王道”思想,运用大量的典故比喻来劝诫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用道德的力量使天下统一,倡导“仁者无敌”。

孟子由“五十步笑百步”,“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孟 子》读书笔记

《孟 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孟子》,感觉像是跟一位智慧又亲切的长辈来了一场深度交流。

说起孟子,那可是儒家的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言论,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人性、道德、治国等好多方面的认识。

在《孟子》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啊,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在公园里的经历。

那天阳光特别好,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男孩儿在卖自己做的手工小风铃。

他的眼睛里透着那种特别纯真的光,他说卖风铃的钱是要给流浪猫买食物的。

当时我就在想,这难道不就是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吗?这个小男孩儿,他可能还不太懂什么大道理,但他心里那份想要帮助弱小的善良,是天生就有的。

还有孟子提到的“仁政”思想。

他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要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整改。

之前那个菜市场又脏又乱,大家买菜都不太方便。

后来社区的工作人员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整改。

重新规划了摊位,加强了卫生管理,还设置了公平秤。

现在大家去买菜,心情都舒畅多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社区治理,但也体现了那种关心百姓生活,为大家创造更好环境的“仁政”理念呀。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

他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可吃了不少苦。

先是到处找合适的店面,被房东坑过,也遇到过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了学做咖啡,他每天都练习到手酸。

但他从来没放弃过,就这么坚持着。

现在他的咖啡店生意特别好,回头客很多。

这不就是孟子说的那种经历磨难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嘛。

再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观点。

这让我想到了疫情期间的那些事儿。

政府把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计成本地投入医疗资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医护人员不顾危险冲在一线,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普通百姓也都自觉遵守防疫规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孟子》读书笔记【1】吃苦,其实也是一种资本——再读《孟子》时的一点想法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小学九年级班王仙在学校举行的读经典活动中,我幸运的在老师处借到了他所收藏的《孟子》一书,读起来感觉比在课本中见到的节选深邃多了。

在《孟子•告子下篇》中我又找到了那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感觉较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广的认识。

时下,人们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却没有人在重视品德的高尚,重视知识的渊博;孩子正忙于比吃的,比穿着,却没有比学习的成绩,比思想的进步。

社会依然不够富有,可我们却盲目地攀比着各种各样的享受。

大人们失去了从前创业的斗志,孩子们失去了刻苦用功的想法。

在“拜金主义”的凶涌洪流中,我们认为大家都应该放弃那种“金钱至上”的狭隘观念,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人的文章了。

不是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于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们就不会给孩子太多的金钱,同学们也就不会盲目的在吃的方面追求奢侈和精细,在穿的方面追求时尚与名牌,在生活当中追求安逸与享乐,在学习方面却又自认弱智与无能。

真的,孙敬、苏秦吃尽了读书的苦——悬梁刺股,于是有了汉代的大儒,有了战国时期六国大封相的成功。

车胤、孙康吃尽了生活的苦——囊萤映雪,于是纷纷成为晋时有名的饱学之士。

匡衡吃尽了贫穷的苦——凿壁偷光,于是有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篇一:《孟子》读书笔记 5000字】《孟子》读书笔记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他论述了人性、教育、政治、伦理等诸多问题。

通过阅读孟子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将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笔记。

首先,孟子关于人性的论述让我深感思考。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与生俱来具有善良的品质。

但他同时也指出,人性本善又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提倡以善教为根本,通过在人们心中播种善良的种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的这一观点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教育确实是人性的补充和延伸,只有通过正确教育和修养,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孟子对于民主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地位和权力在国家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重,关注民众的福祉,并通过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

他反对专制和暴政,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以仁义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引领民众。

这种民主思想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的民主价值观,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民的权益,实行一种有利于人民福祉的政治制度。

此外,孟子对于道德和伦理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了重要的伦理观念“仁”,强调了人们应当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他认为,通过实践仁的行为,才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此外,孟子还提到了“义”、“礼”等伦理观念,认为这些伦理价值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这些思想启示着我,让我意识到道德和伦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时刻秉持仁义道德,为社会作出正确的贡献。

最后,我要提及孟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与见解。

孟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了“百工之师,必先其器”、“教无常师”等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主张通过启发思考、培养品德、实践经验等方式来进行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注重德育与智育的并重,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孟子读书笔记1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主席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笔记2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1《孟子》的作者孟子,字轲,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分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锋利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顶峰。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书中有的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

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人的本性虽然善,但是有时侯也会迫于本性的情势与欲望,作出非善的行为来,这样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人在生与义两者不可兼得时,就应舍生而取义。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因此我们就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孟子读书笔记2能粗浅让人听得懂而又意义深远的话,才是有用的话;能将简简单单的小事和要求自己先做好再去建议别人,推己及人,这才算真诚的建议。

君子的操守,是从自己开场的。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写读后感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积累素材,为日后的思考和创作提供灵感。

怎样才能写好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这里给大家提供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篇1今天在开始正文之前,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坏消息是因为7月6日是期末考试,所以7月1日—五日我会停更,等到7月8日或9日才能更新孟子趣说(下)(因为7月7日可能还考),还请大家谅解!好消息是这学期的作文比赛我得了二等奖。

通过这件事也能让大家放心,虽然这个公众号只是我—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创办的,但里面文章的内容绝对不是一派胡言,也说明了我的文章是有足够的水平、质量的。

当然,今后我也会让我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的,争取下次拿到一等奖。

话不多说,赶紧步入正题。

《孟子趣说》(中)—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本册是公孙丑篇,主要讲的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但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谢幕:不要相信我的话》这一篇,让看似两个不相关的人物做了结尾,这两个人物就是:张良与赵高。

这篇的观点是人民群众的眼睛可能不是雪亮的,只要达到预期目的就行。

下面就看我的详细介绍吧。

张良,他原本是韩国贵族,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灭了六国后,年轻的张良为了替故国报仇,要刺杀秦始皇,于是就有了博浪沙大铁椎的行刺事件。

虽然行刺失败了,但秦始皇可是气坏了,紧急派人展开搜捕行动。

如果在春秋战国时期,逃跑是很容易的,因为有那么多国家呢,在国际社会来回辗转呗。

可当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想逃都逃不了。

而且以秦始皇的凶残手段: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看样子张良想逃都逃不了。

可张良改名换姓藏起来,让秦始皇找都找不着。

据说是被神秘黑衣人给藏到自己家里了。

是谁呢:赵高。

那么秦朝著名的大奸臣怎么会帮助张良呢?这时,又有人说:赵高是关公唱白脸,好人扮反派。

他是赵国贵族遗孤,想要为国家报仇雪恨,于是进入了宫殿。

先设计死扶苏,再祸害秦二世胡亥。

《孟 子》读书笔记

《孟 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孟子》,感觉就像和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

孟子主张“仁政”,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百姓的福祉。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小事,虽小却让我对“仁”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那天的天气阴沉沉的,似乎随时都会下起雨来。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

我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位卖菜的老奶奶。

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头发花白,眼神中透着一丝疲惫。

她的菜摊不大,菜品也不算丰富,只有一些青菜、萝卜和土豆。

我走过去,随意挑选了几样,在称重的时候,我发现老奶奶的秤有些破旧,刻度都不太清晰了。

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这秤准不准啊?别坑我啊。

”老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赶忙说道:“姑娘,你放心,我的秤绝对准,我在这卖菜这么多年,从来没骗过谁。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粗糙的手把菜整理好,装进袋子里递给我。

我付了钱,正准备离开,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大声嚷嚷:“你这老太婆,怎么卖这么贵,人家那边比你便宜多了!”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正对着老奶奶发脾气。

老奶奶一脸无奈,解释说:“我的菜都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价格已经很公道了。

”那中年妇女不依不饶,非要老奶奶便宜点,不然就不买了。

老奶奶显得有些为难,犹豫了一下,还是给她减了点价钱。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老奶奶辛辛苦苦种点菜拿来卖,赚点钱不容易,却还要受这样的委屈。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

雨来得很急,大家都开始匆忙收拾东西。

老奶奶手忙脚乱地想要把菜盖上,以免被雨淋湿。

我赶紧跑过去,帮她一起把菜遮好。

老奶奶感激地看着我,说:“姑娘,谢谢你啊。

”我笑着说:“没事,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在帮老奶奶收拾菜的时候,我发现她的手长满了老茧,还有几道干裂的口子。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为了生活付出了多少辛劳。

回到家后,我一直在想这件事。

老奶奶就像孟子所说的那些普通百姓,他们勤劳、善良,却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孟子》读书笔记5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5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孟 子》读书笔记

《孟 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这部著作,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哲理,读来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种对人性本善的坚信,为他的道德学说奠定了基础。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这“四端”就像是四颗种子,只要我们悉心培育,就能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种美好的品德。

在政治方面,孟子倡导“仁政”。

他强调统治者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把人民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认为君主应当以保障人民的福祉为首要任务。

他主张减轻赋税,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还主张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足够的土地耕种,从而解决温饱问题。

同时,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善于倾听民众的声音,尊重民意,因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只有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十分独到。

他认为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强调了教育在塑造人性、培养品德方面的关键作用。

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资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并且,他还注重启发式教学,主张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意思是,君子教导别人就像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他站在正确的道路上,有能力的人就会跟从他。

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强调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操守。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不会被富贵所迷惑,不会因贫贱而改变志向,也不会在强权面前屈服。

这种刚正不阿的品质,是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诱惑和困难时,应当坚守的准则。

《孟子》读书笔记字

《孟子》读书笔记字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备焉。所以为圣人,就是“致中和”,能明心见性。并非绝对的无欲无求,“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你看,连神仙也有所求嘛!故圣人是不会违背人情事理的,《论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些都是对人性的肯定,而后来的心学派代表人王守仁,更是提出天理即人欲的思想。足见,人活一世,要么功名富贵,要么修身养性,终有所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又何尝不是?有多少人能跳出三界外,不在无形中!
孟子提出的许多政治学观点,都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君臣之道,五伦之首,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 。于君,当“以君命将之,再拜稽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于臣,则“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这即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23孟子读书笔记_1

2023孟子读书笔记_1

2023孟子读书笔记2023孟子读书笔记1《孟子》全书我并没有通读,对于孟子思想的整体把握上,十分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的查阅背景资料去加以了解。

在读到告子章句上第四篇时,感触颇大。

此篇主要是告子与孟子在讨论内在的心理善恶与外在的行为关系上。

告子认为,仁是内在,义是外在,二者毫不相干。

他说“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

”他年长而我尊敬他,见面问声:爷爷好,也许还扶他过马路。

但这并不代表我心中对他有尊敬之情,因为从小父母老师就告诉我,要尊敬师长,而他为什么值得尊敬,尊敬之处在哪里,我不知道。

这是我的家教、习惯使然。

就好比那东西是白色的,而我把它作为白色的东西,是随从它外表的白色,里面是啥,我不知道啊。

这就是义是外在行为的表现。

为什么说仁是内在呢?他觉得,是我的弟弟,我就好好去爱护她,秦人的兄弟,我就不爱,亲人之间的爱,是存于内心的,是内在的,这是无可争议的。

而孟子呢,他很厉害,雄辩之术十分的了得,以告子之例反攻告子,以吃肉为例:“嗜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万事万物,道理相通,你吃秦人的烤肉难道和吃自己的烤肉有什么不同吗?难道秦人的烤肉有毒吗?你吃东西的时候不分敌我,不分种族,因为喜欢,你就去吃了。

为什么谈到爱人的时候,你就开始挑三拣四,不能如你吃东西一样,去包容呢?细细揣摩一下二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告子的所言,可以归结于一个“性”字。

开篇便讲:“食色,性也。

”我吃东西,喜欢吃辣的还是清淡的,红烧还是清蒸的,这完全取决于我自己的性子啊!口味淡了,我吃点辣的,上火了,我就吃点清淡的,或者说,我还要吃辣的!随着我的性子来嘛,人活着为了什么,不就是去追求幸福和快乐吗?何必非要拘束自己呢?孟子你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很对啊,我也可以试着去做,但是你不能强迫我去爱我敌人的兄弟啊!万一有一天,他拿起了长戈,刺向我的亲弟弟呢?这不等于我害死了我弟弟,这我还能就开心吗?这是违反了我的本性啊!孟子呢,他的心胸十分宽广,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才会有善恶之分。

孟子读书笔记及心得(优秀10篇)

孟子读书笔记及心得(优秀10篇)

孟子读书笔记及心得(优秀10篇)孟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1孟子曾在一篇*中说,虞舜、傅说、管夷吾、胶鬲、孙叔敖和百里奚这六位古代贤人,原本地位卑微,历尽磨难,才成为君主或重臣。

他认为,经历困境和磨难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他还说,一个人犯错误后才能振作起来,国家遇到敌国威胁后才能保持警惕,失去敌国的威胁,常常会居安而不思危,和平麻痹,走向灭亡。

他就是这样,以个人和国家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个分论点。

那么,这个分论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且看下面两个事例:我教过一个学生,他随离异后的母亲生活。

母亲自杀未遂,疯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抚养孩子的能力。

他又改跟父亲,而父亲已另立新家,便嫌弃、虐待他。

他只好流浪街头。

后来,他得到姨妈、舅舅的接济,白天上学,晚上帮姨妈看守五金档。

谁料他以怨报德,竟带几个猪朋狗友偷走档口里的钱财,最终锒铛入狱。

他先身处离异家庭,后又寄人篱下,却没能“生于忧患”。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受到秦国的威胁,却相继灭亡。

它们也没能“生于忧患”。

拿这两个事例跟孟子的观点相对比,前提条件一样,但结局刚好相反。

那个学生的结局为什么会跟孟子的观点相反?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没一个好人,因为他不懂报恩,因为他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薄弱,自暴自弃。

可见,决定人的生死的主要因素是由人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生理健康状况等所组成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只是一个次要因素。

面对吴国的进犯,勾践能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面对日寇的入侵,溥仪却俯首称臣,甘当傀儡。

六国的结局为什么跟孟子的观点相反?苏洵曾经论证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可见,决定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是由国家的决策水平、经济实力、科技条件、社会秩序、国防状况等所构成的综合国力,这个综合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个国家对抗内忧外患的胜败,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也只是一个次要因素。

《孟子》读书笔记5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5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作为传统文化先祖, 孟子于中国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 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 即使我认识只是管锥之见, 但孟子本人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红日, 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 亦已感到了刺眼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 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关键内容两方面, 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 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探讨, 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很多。

而更多是放在王道政治叙述上, 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良方, 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 所以不受欢迎, 这也是“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 实施道德政治, “小说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公孙丑》), 子思在《中庸》中提出: 仲尼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八字, 能够作为孟子王道政治本源,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 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 继之以规矩准绳, 认为方圆平直, 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 继之以六律正五音, 不可胜用也; 既竭心思焉, 继之以不忍人之政, 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 为高必因丘陵, 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 可谓智乎?”这也是儒家一贯见解, 《论语》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 由仁义行,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不以六律, 不能正五音;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其意在教导国君, 心怀天下, 与民同甘苦,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与人为善, 推行大爱,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实现“龙行一步, 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 是当初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提倡路线, 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 唯利是图, 追求是眼前权和利, 这种思想所以被当初执政者所接收, 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 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 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弱肉强食世道风气分不开。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孟子》读书笔记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三字经中家喻户晓的两句话,我知道孟子就是从三字经开始的。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由于他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名轲,邹国人。

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

他学习、继承孔子的学说,并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情况,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他说人生来就又不忍之心生出仁,羞恶之心生出义,恭敬之心生出礼,是非之心生出智,这四种心是人类区别禽兽的本性。

并认为“仁、义最重要”。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词句,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五十笑百步,则何如?仁者无敌、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等。

在我津津有味地读故事的同时向我灌输了儒家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真是既读了书有增长了知识,正如爷爷所说的那样“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让我沉醉”。

对我而言,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受益匪浅的良师益友,让我敬重。

《孟子》读书笔记2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1: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伦理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一书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

2:孟子思想的基础2.1:孟子生平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温,邹国人。

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2:孟子的学说孟子的学说主要围绕人性和修养展开,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和人的自主性。

他提出了“性善论”和“教化说”,并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人民的权利。

3:孟子学说的核心思想3.1:人性的善良本质孟子认为,人性本身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心。

他提出了人性善良的理论,并与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对比。

3.2:君主的责任和人民的权利孟子强调君主的治理责任和人民的权利。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保护人民的权益,同时人民也有反抗不合理统治的权利。

这一思想为后来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3:人的修养和教化孟子提出了“教化说”,认为人的道德和修养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他主张以德育为主导,通过教育改造人的道德品质。

3.4: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孟子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他认为,人民应该通过实践和努力来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4:孟子的思想在当代的意义4.1: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孟子的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他的人性论和道德观念能够为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4.2:孟子思想的发展孟子的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发展和演变。

其影响不仅限于中国,也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孟子》的原文及翻译版本,以及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君主: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国家元首。

6.2:人民:指国家的公民,包括所有的成年公民。

6.3:德治国:指君主以德行来治理国家,推行仁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全书我并没有通读,对于孟子思想的整体把握上,十分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的查阅背景资料去加以了解。

在读到告子章句上第四篇时,感触颇大。

此篇主要是告子与孟子在讨论内在的心理善恶与外在的行为关系上。

告子认为,仁是内在,义是外在,二者毫不相干。

他说“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

”他年长而我尊敬他,见面问声:爷爷好,也许还扶他过马路。

但这并不代表我心中对他有尊敬之情,因为从小父母老师就告诉我,要尊敬师长,而他为什么值得尊敬,尊敬之处在哪里,我不知道。

这是我的家教、习惯使然。

就好比那东西是白色的,而我把它作为白色的东西,是随从它外表的白色,里面是啥,我不知道啊。

这就是义是外在行为的表现。

为什么说仁是内在呢?他觉得,是我的弟弟,我就好好去爱护她,秦人的兄弟,我就不爱,亲人之间的爱,是存于内心的,是内在的,这是无可争议的。

而孟子呢,他很厉害,雄辩之术十分的了得,以告子之例反攻告子,以吃肉为例:“嗜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万事万物,道理相通,你吃秦人的烤肉难道和吃自己的烤肉有什么不同吗?难道秦人的烤肉有毒吗?你吃东西的时候不分敌我,不分种族,因为喜欢,你就去吃了。

为什么谈到爱人的时候,你就开始挑三拣四,不能如你吃东西一样,去包容呢?细细揣摩一下二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告子的所言,可以归结于一个“性”字。

开篇便讲:“食色,性也。

”我吃东西,喜欢吃辣的还是清淡的,红烧还是清蒸的,这完全取决于我自己的性子啊!口味淡了,我吃点辣的,上火了,我就吃点清淡的,或者说,我还要吃辣的!随着我的性子来嘛,人活着为了什么,不就是去追求幸福和快乐吗?何必非要拘束自己呢?孟子你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很对啊,我也可以试着去做,但是你不能强迫我去爱我敌人的兄弟啊!万一有一天,他拿起了长戈,刺向我的亲弟弟呢?这不等于我害死了我弟弟,这我还能就开心吗?这是违反了我的本性啊!孟子呢,他的心胸十分宽广,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才会有善恶之分。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这不怪他,既然环境影响使他变坏了,那么给他换个环境,以我之仁心、爱心,去改变、净化他的恶,不就可以了吗?所以孟子认为君王要施行仁政,讲究仁义,感化邪恶,发扬人善本性。

但是人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很难说清,各家都有各家的观点,难以讨论个透彻。

其实,孟子所提出的“仁义”,已经包括了告子所言的“性”。

例如,公孙丑章句上中,讲:“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浩然正气是集仁义所生,若是行为有违反自己内心的,气便会消失。

气都消失了,况乎仁义?更不用说性了。

告子和孟子所说,是很多儒家知识分子在后期成长中主要选择的两条路,随性如诗仙李白,讲仁如诗圣杜甫。

但在当今社会,主张人的解放,大众意识的苏醒,这种随性的思想越发的被人接受。

反倒是过分提倡物质,讲究现实,爱谈柴米油盐,孟子的这份仁,却是淡出大众视线。

为什么呢?因为他太理想,没有现实性,没有利益可捞,只谈奉献,不可能实现,谁又会去做呢?事实上,孟子的仁义,是站在至高点上提出的,他是一个宏观指引我们的大方向,他不可能告诉你去哪家买醋会比较便宜。

但是我们要去学习,要去做,要去爬这个至高点,不能因为不能实现就放弃。

因为仁义,好比海里的灯塔使航船不易迷路,学好、做好仁义,可以使我们不在道德上迷失。

附原文: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

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