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剖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其他地区流动的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有限,流动到城市成为他们获取更好工作机会的途径。
第二,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
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民通过流动劳务就业,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城市的社保制度相对完善,而农村的社保制度相对较弱,农民流动到城市可以享受更好的社保待遇。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对农村和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村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减轻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流动劳动力的家庭可以获得外来转移支付和回乡就业带来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此外,流动劳动力的进入也推动了城市居住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然而,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流动劳动力往往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面临工资低、工作强度大、生活环境差等问题。
其次,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虽然城市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流动劳动力难以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
再者,流动劳动力的家庭受到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留守儿童、老人照料和家庭关系疏远等。
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确保流动劳动力的权益得到保障。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流动劳动力的职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再者,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和居住方面的权益得到保护。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在当今社会,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庞大且不容忽视的存在。
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也在经历着自身的社会流动。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首先体现在地域上的迁移。
他们离开熟悉的乡村,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奔赴繁华的城市。
在农村,资源相对匮乏,就业机会有限,农业生产的收入往往难以满足生活的需求。
而城市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厂企业众多,就业岗位丰富。
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农民工们背井离乡,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然而,这种地域流动并非一帆风顺。
初到城市,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语言交流的障碍、生活习惯的差异、城市环境的陌生,都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而且,在就业方面,由于文化水平和技能的限制,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如建筑工人、清洁工、快递员等。
社会流动还体现在职业的转变上。
一些农民工在城市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渐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技术工人,甚至有些人还自主创业,成为了小老板。
比如,一些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通过学习掌握了建筑技术,成为了熟练的工匠;还有一些人利用在城市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回到家乡开办养殖场、加工厂等,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这种职业转变的比例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民工仍然在底层劳动岗位上辛勤工作。
教育在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们改变命运、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实中,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户籍限制、高额的借读费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这使得他们在教育起点上就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了未来的发展。
社会保障也是影响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城市中,许多农民工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疾病、失业、养老等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保障和支持,增加了生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社会的劳动力流动与农民工问题
中国社会的劳动力流动与农民工问题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劳动力流动是一个持续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农民工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发了许多关于劳动力流动的讨论。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的劳动力流动现状以及农民工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劳动力流动现状目前,中国社会的劳动力流动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劳动力流动主要呈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
他们为了生计而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过2亿人。
他们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工业园区和建筑工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应。
再次,劳动力的流动具有季节性特点。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行业中,如农业和建筑业,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非常高。
农民工通常在种植和收割季节前往农村或城市从事短期的劳动工作,然后返回家乡。
这种劳动力的季节性流动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分析农民工问题的存在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由于人口较多而资源有限,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这迫使大量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使得大量外来农民工涌向城市,但城市就业岗位有限,导致了农民工就业压力的增加。
另外,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多年,但仍被视为农村户籍,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相应福利和权益,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吸引他们留在乡村从事就业,减少他们前往城市的压力。
教育_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_兼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007年第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2,2007第23卷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 Vo l 23(总146期)Tota lN o 146收稿日期:2006 08 05作者简介:马寒荣(1984 ),女,安徽宣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兼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马寒荣(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有密切的关系。
未来的农民工子女是扩大整个社会中间阶层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剖析及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能够改善他们的受教育状况,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阶层向上流动,并能成一定的规模。
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农民工子女中图分类号:G 40-05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580(2007)02 0072 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成熟。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社会各阶层之间在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别日益明显,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以及社会向上流动机会上的差异越来越大。
在这个差异拉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平等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公平性联系起来,并且对涉及到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社会结构性安排感到一定程度上的不满。
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作用,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
一、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不能回避的两个核心问题。
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社会结构、社会不平等状况的一种理论。
一般而言,对社会分层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有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占有与否的 二元阶级!论,韦伯的财富、威望和权力 三位一体!学说,以及功能主义、冲突主义和交易费用理论对社会分层的论述。
农村社会学习题作业 (6)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职业标准 B.经济标准 C. 文化标准 D. 社会地位标准
2.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分层标准是:
A.经济标准——财富 B.政治标准——权力
C.文化标准——学历
D.社会标准——声望
E.职业标准——工种
3.按照社会流动的方向,社会流动可以分为:
6. 在人类历史上,导致社会分层的最直接原因是
A.性别分工 B.社会分工 C.父系社会 D.生产工具
7.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离土不离乡”模式指的是
A.农民流动到大城市从事非农职业 B.农民流动到其他省市农村从事农业劳动 C.农民在
本地从事非农职业 D.农民同时从事农业劳动和非农业劳动
8.按照收入水平,可以把农民分为
三、简答题 1.社会流动的特征有哪些? 2.简述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情况。 3.简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 4.什么是社会分层?
四、论述题 从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视角,如何看待“民工潮”现象和“农民工”社会阶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BD 3.A 4.C 5.BCDE 6.B 7.C 8.ABCD 9.B 10.ABE 二、判断题 1.√ 2. √ 3.× 4. × 5. √ 6. √ 7. × 8.× 三、简答题 答案要点: 1.个人或群体在具有差异性的社会位置间移动是社会流动产生的前提(这也是社会流动与 人口流动的区别之一);个人或群体社会位置的变动引起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如劳动力 乡城流动不仅改变了城市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也改变了农村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合 理的人职配合具有质与量的规定性。
A.贫困户 B.温饱户 C.宽裕户 D.小康户 E.暴发户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分层和流动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从农民工的社会分层现状、流动状态、金字塔结构下的群体特征以及新型城镇化和政策措施对其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和流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因素。
政策和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的分层和流动现状。
在展望未来,农民工的社会分层和流动趋势将继续受新型城镇化和政策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来促进其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社会分层、流动状态、金字塔结构、影响、政策、措施、发展趋势、展望。
1. 引言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劳动力角色。
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却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他们常常被边缘化、低薪酬、缺乏社会保障。
这种分层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的社会流动。
而农民工的流动状态也是一个需重视的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和城乡差别,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没有稳定的工作与生活保障,他们不断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面临着身份认同、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
在金字塔结构下,农民工群体更是被挤压在社会底层,缺乏社会支持与保障。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影响不言而喻,政策及措施对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在未来,展望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与发展,促进他们在城市中更好地融入与发展。
2. 正文2.1 农民工的社会分层现状一、按工资收入水平可分为高收入农民工、中等收入农民工和低收入农民工。
高收入农民工多为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拥有较高的技能和经验,通常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从事高薪工作,收入较为稳定。
中等收入农民工通常是一般工人,劳动强度较大,收入比较稳定但仍需勤奋工作才能维持生活。
专题六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
社会分层研究包括了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方面
➢社会分层结构,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区分指标对社会成 员进行区分的结果。
➢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 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农村社会分层标准
➢农村社会分层即农民的分化(阶层化) ➢中国农民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身 份,这使得农村社会的阶层划分有着自己独 特的标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城乡分割 现行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职业分化
陆学艺:农村社会分层
按农民实际从事的职业、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 权利,将农民分为八个阶层 ➢农业劳动者:全部或大部分收入依靠农业 ➢农民工: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但户口仍在农 村。分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 ➢雇佣工 ➢农村知识分子 ➢个体工商户与个体劳动者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农村社会管理者
专题六 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 农民工问题
一
农村社会分层(化)
主
要 内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
容
三
农民工问题
一
农村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social st ratification) 是指依据一定的社 会属性, 一个社会或阶级的成员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 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它是社会学中研究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 的重要理论工具。
• 一种是工业村。这类村庄一般紧邻城、镇
• 一种是商品性农业村。 一般是特色农产品种植村。 • 三是外出务工村。一般是传统的农业区 。 • 四是资源依赖型村庄。 一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对村庄发展而言,进入市场之初的产品选择决定了村民与市场
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
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两个方面。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农民工被认为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通常是农村地区的居民,由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因此选择外出务工来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不同于城市居民,农民工通常缺乏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能工作,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条件较为艰辛。
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也往往较低,面临着缺乏保障、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问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也存在一定的社会流动性。
一方面,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提升技能,一些农民工能够逐渐摆脱贫困,改变自身的生活境况。
他们利用工作积累的资金,回乡创业或者转行就业,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或发展自己的技能,实现了小康甚至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下一代也存在上升通道。
随着中国农村对教育的重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孩子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成为城市中的白领或者技术人员,改善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
然而,农民工现象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民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获得高技能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在社会分层中长久处于底层。
其次,由于农民工的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城乡二元分割的现象比较明显,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
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很低,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
此外,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问题依然存在。
为解决农民工现象所带来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问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通过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和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问题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社会阶层。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他们是我国特殊国情和独特的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
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是完全不同与传统社会阶层的新生群体。
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而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问题更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探索。
一、农民工的社会流入把农民工作为一个阶层获群体来研究,必须把他们与农民阶层作一区分。
农民工的定义直接把他们归纳为农民,但他们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务农为主的农民,有的农民工甚至已完全脱离农业劳作。
因此,我们暂且以是否以务农为主要工作,主要收入是否来自与农业耕作来判定农民工。
农民工主要来源于农村社会的精英,农民工流动到城市以后自身经济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因此从流动方向来看,从农民变为农民工的流动,属于带有向上流动的意义的社会流动。
目前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自发性流动逐步向制度化流动过渡。
从整体来看,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最初是纯粹自发性流动,近年来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引导,逐步形成制度化的社会流动。
二是流动的稳定性逐步强化。
农民工主要是在城镇的第三部门就业和流动就业,这种不稳定的就业状况和农民工留“根”与农村的现状,直接决定了农民工阶层的不稳定性,但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农民工重新回农村务农的“后路”将逐渐被切断,农民工重新流向农民的阻力将逐渐加大。
三是从代内流动逐步向代际流动过渡。
农民工与社会流动
农民工与社会流动农民工与社会流动:深入探讨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角色与挑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但又复杂的议题,涉及到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民工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并探讨农民工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一、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城市化进程农民工主要由农村地区进城务工的人员组成。
城市化进程推动着资源、资本和人口的流动。
农民工凭借强烈的就业需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流动性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生计需求。
二、农民工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农民工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他们填补了城市经济中缺少的低技能劳动力。
农民工常常从事体力劳动或低技术工种,为城市的工厂、建筑工地等提供了劳动力支持。
其次,农民工通过消费和投资活动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将农村收入转化为城市消费和投资,推动了城市内需的增长。
最后,农民工还为城市的社会稳定与和谐作出了贡献。
由于农民工缺乏城市户籍,他们常常面临着种种不利待遇。
然而,农民工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农民工所面临的挑战然而,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由于长期在城市中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的生活安全面临着较大风险。
他们常常面临着工资拖欠、工伤无保障、社会福利不得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与幸福感。
其次,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
常因为没有城市户籍,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中受教育常常面临着诸多限制。
高昂的学费、压力巨大的升学竞争以及文化差异等问题使得子女教育成为农民工较为担忧的难题。
最后,农民工在城市中缺乏社会融入感与认同感。
由于隔离于城市户籍制度之外,农民工往往被边缘化,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四、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与措施为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摘要:关键字:农民工社会流动什么是流动民工,李培林认为,“流动民工”的流动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在地域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二是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等非农产业的流动;三是在阶层上从低收入农业劳动着阶层想其他收入较高的职业阶层流动。
这一类虽然不是针对所有农民工得,但是给我们界定农民工提供了启发。
农民工的界定应该大致从职业;制度身份;劳动关系来分析。
按照自己理解,农民工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
那么农民工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下面将从性别、年龄、文化教育和职业特征四个层面来讨论这一问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农民工基本是年轻人群体。
只有年轻,他们才有机会通过流动来改变经济地位,社会才会给他们提供流动空间。
从性别结构来说,在中国农村,男性劳动力中40%的人从事非农劳动,而女性劳动力却只有20%左右的人参与非农劳动。
由此可见在中国农村,男性参加非农劳动的比例远高于女性。
而参加非农劳动的农村人口中大多数属于农民工1.农民工整体上在城市中处于受社会排斥的状态。
农民工遭受的社会排斥可分为如下几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性或非制度性限制合法的工作、居住、受教育等权益难以得到保护难以享受恰当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脱离或部分脱离了在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但又难以在城市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不能满足正常的社会心理需要,以及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发展的资源,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2.现有的农民工管理与服务体制存在“输出地-输入地”间的空档。
农民工群体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
这种流动性对现有的体制提出了两点挑战:一是传统的城市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是针对城市人口而设置的,不适应数量大、流动性强的农民工群体二是城市的管理体制是针对本地人口设置的,与越来越多的跨市、跨省流动的农民工群体不配套。
3.农民工群体的现状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相适应。
自2000年开始,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政策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剖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剖析1. 引言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旨在系统地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高度集中的流动方向农村劳动力主要向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流动。
这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就业机会相对较多有关。
同时,西部地区资源相对较丰富,吸引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向西部流动。
2.2 季节性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农闲季节。
在种植和收割季节,许多农村劳动力需要回家从事农田劳动。
而在非农闲季节,他们则会迁往城市寻找工作。
2.3 非正式就业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并非正式就业,他们通常从事一些低技术、低薪水的职业,社会保障待遇较差。
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和非经济因素。
3.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因。
一方面,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待遇,吸引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纳就业的能力,使得农村劳动力不得不迁往城市。
3.2 非经济因素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存在一些非经济因素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例如,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网络;迁往城市可以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城市生活更加便利等。
4.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和城市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4.1 农村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产生了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等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力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缺乏劳动力,农民收入受到压缩,农村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4.2 城市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市产生了就业压力、社会保障压力等影响。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使得城市失业率上升。
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及利弊浅析
在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学生,对高中地理下册“民工流动”这部分内容兴趣颇大,“民工”已渗透到他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民工就是“犯罪”与“暴力”的同义词。
为了正确对待民工,这里就民工流动的原因、特点及利弊做一简要分析。
一、民工流动的原因(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我国农村在1949年——1978年间人口增长率高达%,而农业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若每年增长1%,要保持人们生活水平不下降,平均经济增长率就必须超过4%。
因而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就形成了大规模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队伍。
据计算,按照现有的耕作方式和经济水平,农村劳动力剩余60%左右,约亿。
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隐性失业人口多这一矛盾。
加之农村生产具有季节性,农忙时间短,农闲时间较长,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村人多地少,有限的耕地上堆积着过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不仅给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造成了滥垦滥伐,生态失衡,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农业人口密度是指农业人口与国土面积之比。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1994年我国农业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94人,日本的人口密度大约是我国的3倍,但日本的农业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5人。
我国的山区占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耕地面积只有10%左右,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新增人口的粮食需求,不断的存在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渡放牧的现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农村劳动具有脏、苦、累的特点。
翻田耕地,抢早插晚,劳动艰辛,体力付出多,但又不能直接获得货币收入。
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物质的搬运靠人力、畜力完成。
偏远山区的农村,通讯盲区,连县级的电波讯号都接收不到,文化娱乐根本谈不上。
人的价值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固守一方”,“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水准上。
农民工就业与社会流动
农民工就业与社会流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成为社会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就业与社会流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教育、法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民工就业与社会流动的现状、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来看农民工就业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数量近年来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尤其是在建筑、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占比高达60%以上。
他们通过离乡背井来到城市工作,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就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他们在城市获得的待遇相对较低。
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教育背景,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资待遇较低。
而且,他们工作的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长期面临着身体健康与安全问题。
此外,农民工还面临着工资拖欠、合同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都导致了他们的工作条件不稳定,生活质量较低。
那么,如何解决农民工就业与社会流动中面临的问题呢?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力度。
加大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确保农民工享有合法维权的途径,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严惩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应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
通过为农民工提供岗位培训、技能提升等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此外,社会流动也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流动不仅包括农民工的城市流动,还包括城市居民的流动。
城市居民的流动往往也需要依靠农民工进行劳动力提供。
因此,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推动农民工就业和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尽管农民工就业与社会流动面临诸多问题,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和趋势。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条件。
其次,一些企业和机构也开始关注农民工的权益,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帮助农民工实现更好的就业。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化的原因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看,造成社会分化的原因有生物原因和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有: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这些本来是先天性的因素在某种条件下却成为社会地位差别的来源。
社会文化因素则包括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政策和制度、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他集团的区别,它们对人们地位的影响是直接的。
2.社会分层的涵义、类型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层。
社会阶层应该是社会成员聚集成有明显差别的层级。
在社会的纵向结构中,不但可以划分为作为其有剥削和压迫关系的阶级,而且可以划分为没有对立,但有差别的阶层。
3.韦伯的分层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
韦伯认为,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会,它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的多少;韦伯很看重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权力是一种强制力,作为一种支配关系,权力分配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由于人们占有的权力资源不等,在社会结构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声望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
具有相似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人被称为身份群体,而不同身份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声望,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4.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第一,收入。
收入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安全感和积极性有着密切关系,收入差距对社会安定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第二,职业。
职业地位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社会地位,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与性质等等不仅影响着在职人员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
农村工作的农民工就业与人口流动
农村工作的农民工就业与人口流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人口流动也随之不断增加。
农民工的就业和人口流动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人口流动的原因、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和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民工总数已达到3.4亿人。
农民工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人口流动的原因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村收入水平的相对低下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完善等。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同时,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农民无法在农村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流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此外,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较为薄弱,缺乏对农民工的全面保护,也是人口流动的原因之一。
三、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加大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引导投资,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技能。
政府可以组织职业培训班,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提升其竞争力。
此外,还需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福利待遇,增加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和生活质量。
四、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人口流动给城市社会经济稳定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加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面临巨大挑战,如交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增加。
其次是社会管理问题。
人口流动使得城市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
农民工城乡之间社会流动的功能分析
农民工城乡之间社会流动的功能分析作者:龙平智尹斐来源:《卷宗》2012年第02期摘要:对农民工的流动和社会分层的研究,从90年代初出现大量农民工潮后几年就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社会学的参与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农民工流动与分层的研究。
本文主要利用社会学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原理,对农民工的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流动所具有的正功能和负功能进行探讨和分析。
并针对农民工的流动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流动;功能分析农民工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
①改革开放开发以前,受城乡二元体制的严格限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认为“沉淀”在土地上,造成了事实上的人力资源浪费。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阻隔城乡联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受到了巨大冲击,农民逐渐恢复的活性,大量进入城镇或其他经济活跃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寻求新的生活模式,形成了世界工业史上特有的农民工现象。
一、调查地农民工概况凤凰县山江镇又名总兵营,苗语叫叭咕。
位于凤凰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苗镇,是湘西最后一代苗王统治中心。
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板畔乡并入山江镇。
合并后全镇面积104.2平方公里,共辖21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86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16人,99%以上为苗族。
凤凰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共有7.5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
主要集中在浙江省2.7万人;广东省1.4万人;福建省1.1万人;江苏0.9万人;北京0.7万人,上海0.7万人。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主要从事鞋生产加工2.3万人;电子行业2.1万人;水晶球生产加工业0.8万人;灯饰加工业0.7万人;制衣行业、建设行业等各类行业1.6万人。
②凤凰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本地的农民工潮是全国同步的。
从90年代初,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前三年停滞的局面被打破,呈现出加速的势头,于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又开始外流进入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崛起,使得过去以城乡分割、工作单位分界、干部—工人二分法以及政治分类这些制度化区分得以瓦解,社会流动几乎成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几百万农民现在工作(在非正规部门) 和生活在城镇。
在社会流动研究中,一般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根据社会地位获得的稳定情况,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我们认为,从地位获得的稳定情况看,目前农民工的社会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是代内流动;从流动方向看,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城乡二元分割的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流动,带有向上流动的意义。
社会流动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是指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和角色转换,即从一个阶级、阶层或职业转换到另一个阶级、阶层或职业的现象。社会流动以社会分层为前提。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社会流动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向上流动更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目标。人们期望能够以其学历、智慧、才能和社会贡献取得更高的收入、权力和声望,即由较低的社会阶层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因此,一个社会的流动率越高,就越能调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低层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充满希望,通过后致性规则即个人后天的努力奋斗,实现向上流动的愿望。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看作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进步,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力量。例如,郑功成认为,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白南生、何宇鹏认为,农村劳动力候鸟式的流动正是逐步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独特方式,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转型的贡献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似乎为中国城市化道路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20 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大、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而就地发展非农产业、实现乡村城镇化的例证也不计其数。从长远来看,地域不平等和城市分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客观事实,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回流,恰恰佐证了中国实现城市化道路绝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指社会分为不同层次,各个层次间具有不平等的关系,这种不平等体现在政治权力、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方面的差距。社会分层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人群之间的关系和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因此,它对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有着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其中包括教育活动。社会分层刺激着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取得职业资质,以便个人在介入社会分层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阶级阶层关系也有了很大调整。以两大阶级为基本单元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城乡二元板块逐步瓦解。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 2 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 数大约为2 亿人。事实上,农民工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
所以,我们要保障好农民工的利益,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需要积极的政策干预,这不仅是现实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事关中国社会结构发生质变的大计。
农民工的流动主要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在地域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二是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等非农产业的流动;三是在阶层上从低收入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较高的职业阶层流动。从职业流动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的初次与再次职业流动情况,可以知道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和工作变动较为频繁,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后职业地位普遍上升,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地位变化微小。所以,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农民工得以流动的主要社会机制,强关系有助于农民工获得信息、经济和精神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却难以使他们实现更大的社会地位的“跃进”和提高,使得农民工大多停留在水平流动上.
社会分层的经典理论认为,个人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是由多个维度决定的。韦伯(M. Weber) 强调了阶级、地位和党派(或者权力) 这些维度。地位维度对社会交往的限制很重要。对于这一点,韦伯强调,地位群体倾向于围着他们自己划一个圆圈,来限制地位群体内部亲密的社会互动、婚姻和其他关系。这样,地位群体就发展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等级”。农民工流动到城市以后,虽然自身经济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们面临着新的环境适应与城市融入的问题。农民工这些农村社会的精英流动到城市以后,面临着在城市社会分层中寻求自身地位的问题。而城市原有的地位群体倾向于划一个圆圈,来限制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这个圆圈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社会排斥,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这些制度性障碍表现在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地域排斥等方面。户籍身份制度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长期以来,在城乡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下,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相对隔离的社会。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生活方式。农民要想改变其生活方式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中,在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虽然瓦解了户籍制度的地域限制,但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其他制度安排(比如福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消除,“市民”和“农民”仍然是区分社会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农民工阶层是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即1978年以后出现的中国社会的第三大阶层。农民工阶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农民工阶层最基本的特征是其社会身份、社会地信、社会生产的双重性;农民工阶层是中国社会转型推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现实角度看,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差别不会迅速消失,因此,农民工阶层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从长远角度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向纵深推进,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差别的逐渐消失,随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整体性推进阶段,农民工作为一个阶层最终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