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考试复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练习题及答案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练习题及答案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D )。

A. 垂直结构B. 水平结构C. 开放性结构D. 封闭性结构2、人们从处于同一社会层级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B )。

A. 垂直流动B. 水平流动C. 代际流动D. 代内流动3、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

这种变动称为(A )。

A. 结构性流动B. 开放性社会结构C. 非结构性流动D. 社会变迁4、一个家庭不同世代间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的变化指的是(B ),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

A. 代内流动B. 代际流动C. 水平流动D. 垂直流动5、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1997)认为,(A )应该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指标。

A. 生活方式B. 财富C. 政治权力D. 社会声望二、多选题(每小题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正确答案)6、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ABD )。

A. 政治权力B. 财富C. 家庭背景D. 社会声望7、以下社会分层制度中属于封闭性社会分层结构的是(BC )。

A. 城市社区B. 种姓制C. 奴隶制D. 农村社区8、(ABD )是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A. 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B. 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C. 出现了更多的阶层D. 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9、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CD )。

A. 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密不可分B. 中国的社会分层制度已经不受国家政策的影响C. 中国社会阶层仍然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D. 以经济因素为主、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为辅的社会分层制度逐渐形成10、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分层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 )。

A. 社会分层结构逐渐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势B. 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C. 社会分层标准中弥散型的资源配置逐步转变为一体化的资源配置D. 社会分层在分化的同时没有出现聚合的趋势。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概念题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华中农大2011年研)(1)社会分层(华中农大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北科大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2)社会流动(北科大2011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中财2007年研)答:(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2.社会分化(中财2008年研)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3.阶层(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

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4.精英循环(帕累托)(人大2007年研)答: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3.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

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

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

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自考2012版)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自考2012版)

• 社会性别和性别不平等 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别”上 的差别,带有社会建构和父权制压迫的特点。同时, “年龄地位”也是构成社会等级的基础。
•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的联系与差异 •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 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 级制度 • 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 遗传特征的人群。 • 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 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领会) 1949-1956,1957-1965,1966-1977,1978-1991,1992 至今 • 2.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和机制(常考,易出材料、 论述)(综合应用) 先赋因素(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与自致因素(微观 层面)交织,三个层面影响 • 3.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常考点,易出简答)
• (二)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社会 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和被 统治者,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3)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 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 乡村的分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 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第三节 社会流动
• 一、社会流动 • 概念: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 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 索罗金的《社会流动》,是第一部用现代观点 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

社会工作考研专业课---社会工作原理第二部分:第八考核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社会工作考研专业课---社会工作原理第二部分:第八考核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5.渐进流动和骤变流动
渐进流动:指个人或群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 发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和骤变流动:指个人或群体在很短的时期内发 生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
五、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⑴积极作用
①通过差别分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②形成了一种社会发展的竞争机制。
⑵消极作用:
①分层导致了不平等,进一步导致了剥削和压迫的产 生和存在,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②社会差别与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犯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核点之二、社会分层理论
1、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 2、传统韦伯主义的分层理论 3、新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 4、新韦伯主义的分层理论 5、功能主义分层理论 6、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三、社会流动的分类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3.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5.渐进流动和骤变流动
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4.个人流动和群体流动
3、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structural mobility),是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 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结构性的流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社会 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其特点是大规模、快速度和急剧性。 如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批企业破产、大批 工人失业等。又如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大批农民从田野里走出来,成为“离土不离乡”的工人等。
代际流动(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是指两代人之间的 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其参照基点是父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 和社会地位。社会学尤其重视代际流动的调查研究,因为代际流 动更能反映社会变迁的方向,改变着社会乃至家庭的职业结构。 在封闭的传统社会里,代际流动很少。在开放的现代社会, 每个阶级和阶层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代际流动是必然的。但代际 之间向上流动的机会,并非对所有的人都一律平等,它受到许多 个人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1、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主要包括阶级分层和阶层分层。

2、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阶层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阶级、阶层变化的过程。

换言之,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3、结构性流动: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是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

它具有流动规模大、流动速度快,变化急促等特点。

4、获致性特征:指的是靠个人后天的努力而获得的特征,比如学历或者专业技能等。

如果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是靠获致性特征取得的那么这种社会就会比较公平。

5、布劳-邓肯的地位实现(获得)模型:是社会流动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分析方式,它主要考察和比较先赋性因素如家庭背景和后致性因素如个人能力、进取心、教育水平等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所产生的影响。

认为家庭背景及一些先赋性因素决定了社会经济分层;但个人的一些致获性因素如个人的系列经历与运气,对社会分层也起决定作用。

6、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是指不存在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本土私有财产者阶级,“技术专家-管理精英”占据着权力结构的顶端,并且与新政治官僚和民意的知识分子组成了联盟的一种资本主义形式。

7、社会封闭:指的是某些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们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和机会。

8、女性主义: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六章阶级和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六章阶级和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六章阶级和阶层与社会流动)第六章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阶级与阶层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阶层就是由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包括阶级内的分层和阶级外部的分层一、马克思的阶级思想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最具决定意义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基本社会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力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马克思对阶级的分析:阶级关系的实质是“剥削“,资本家无偿占有了生产剩余价值以“剥削“为核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形成了利益对抗关系,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阶级作为一个历史现象,最终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走向消亡。

阶级的消亡意味着社会不平等的消灭二、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评析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韦伯认为,财产所有权对于成员阶级位置有重要意义,但市场交换领域的权力关系才是阶级关系的决定因素韦伯认为,阶级,主要是指因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中获取经济利益(占有财物与获得收入)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生活机会的群体。

(阶级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市场状况)阶级行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动,是旨在获得市场中的商品和服务的行动拓展:韦伯财富-声望-权利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的分层理论既强调经济因素,同时也强调政治和社会因素。

它主张从财富、权力、声望3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问题财富地位,依据可以折算的货币量权力地位,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拥有权力的大小确定声望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望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财富、权力和声望三者之间彼此相关、紧密相连。

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转化为其它两个方面第二节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演变封建社会:分层:士、农、工、商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20c20s中国: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游民阶级1956-19778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知识分子的阶层1978年以来阶级、阶层的变化一、改革前的社会分层结构1956-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区分社会地位和社会群体的标准:“身分制“主要依靠先赋或某种特权获得的地位(政治分层)户籍身份:不仅是一种社会管理手段,还使人们按户籍身份的差异不平等地占有社会资源(城乡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差异)单位身份:单位级别、所有制、规模、行业差异影响社会地位档案身份:干部身份(管理岗)和工人身份(生产岗)连带的待遇差别影响社会地位其他:如家庭出身、政治身份等对机会、资源分配的影响二、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一)、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特点社会分层结构的决定机制发生变化收入、职业、教育、财富成为新的重要分层维度社会分层结构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两大阶级内部分化,出现中间群体。

社会分层和流动讲义全解

社会分层和流动讲义全解

· 社会标准——声望 - 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所获 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 - 多数情况下,声望来源 于一个好职位
一、社会分层——什么决定社会分层
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主张用财富、声望和权力这三项指标来划分社会层次结构。 ·经济标准——财富
- 由个人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所构成,如货币、物品、土地、自然资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流动概述 中国社会的分层与流动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化
社会分层的动因是社会分化( social
differentiation )。
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 社会分化的概念
社会分化: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 功能的角色、集合体逐步分化成为承
而不论其出身身份是什么。
37
三、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社会层面
·社会结构的性质
- 封闭社会 VS. 开放社会
- 社会流动通道与社会遴选机制(eg. 教育-考试、关系-社交) ·社会地位的多少:社会分化程度
38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流动观/职业观/竞 争观
三、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个人层面
·社会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
计划经济模式:行政权力控制资源再分配 城乡分割的身份制度:户籍 城市社会的“单位”化:单位制、铁饭碗 ·改革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特征: 户籍:城乡 职业:干部、工人 经济:国有、集体 政治:革命、反革命(红黑)
43
·特征:身份分层特征大于财产分层特征;以干 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全社会分层的基 础和主线,由此派生出社会分层体系。
社会流动
一、基本含义

社会分层考点

社会分层考点

社会分层考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层】(P1):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2.【社会结构】(P5):指社会各要素或各部分相互之间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或互动模式。

3.【地位相悖】(P19):声位地位与经济地位常常不一致,比如声望地位很高的人财产地位却可能比较低,对于这种不一致的情况,社会学称之为“地位相悖”。

4.【先赋地位】(P21):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经过后天努力就获得的地位。

【自获地位】(P21):指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地位。

(此题是2选1的考,所以归结为一点)5.【阶级关系结构化】(P98):吉登斯认为社会上存在的三种市场能力可产生相应的三个基本阶级,在转化过程中有一些因素发挥作用,这个过程称之为阶级关系结构化。

6.【社会屏蔽】(P110):各个社会集团都试图将获得资源的机会和可能性归属到具有某种资格的小圈子里,社会屏蔽就是为此设定的这样一套资格的程序。

社会排他(P110)本质上它是一个社会集团采用合法手段牺牲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

7.【文化缓冲带】(P116):在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着的由大量低层白领构成的社会流动缓冲区。

8.【晕轮效应】(P175)除供应与需求外,有时候一些象征意义或假象也会影响社会地位和报酬。

9.【精英配置】(P303)指社会中不同类型精英群体的比例关系。

10.【社会距离】(P18)是反映社会关系亲密程度和等级的指示,可以用来区分社会阶级。

11.【权利】(P56):指在一种社会关系内,行动者即使遇到反抗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不管这种可能性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

12.【权威】(P56):是有特定内容的命令被特定的人群服从的可能性。

13.【社会流动】(P2):指人们的地位、位置的变化,它包括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位置的变化和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两个方面。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资料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资料

1.填空(6*2分)2.名词解释(4*4分)3.简答(4*7分)4.论述(4*11分)一、社会分层概念: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实质是社会不平等,各种相对奇缺的有价值的社会资源以及获取这些资源的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对社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二、社会分层的三种方法:(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

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那一层。

(2)声誉法: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对人们进行层次的划分。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测量三、社会分层的特征:(1)社会分层是社会的特征,并非纯粹个人的差异。

(2)社会分层是普遍的,也是多样性的。

(3)社会分层会在代际间持续传承。

(4)社会分层是由信仰体系来支持的。

四、社会分层的功能:应该辩证地看等社会分层的作用,既要看到社会分层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

从积极作用来看:(1)由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使社会在生产力水平不能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一批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进步。

(2)由于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存在,形成了一种社会所必须的竞争机制,激励着人们去奋斗,去竞争,争取向上流动动,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从而导致社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从消极作用来看:(1)社会分层导致社会不平等,尤其是导致剥削、压迫现象的产生,那些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往往并不是凭借特殊贡献来取得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是通过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取得特权,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

11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1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1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1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席西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1.社会不平等广义:指社会差异,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任何差异。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

(美国学者赫勒)2.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探索者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表明,不平等伴随着私有制而来,是建立私有制的唯一基础。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最早的分工理论解释者和“分工”概念的第一位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社会分工的前提下科学地讨论了社会不平等3.马克思和恩格思的社会分工理论:○1.分工不同于“自然分工”和实际分工;○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在出现真正分工的同时,出现了产品分配不均和私有制;○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分工是城乡分离;○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4.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范畴(1)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

阶级:根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及其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阶层:① 指班级内部的等级划分;② 一般指社会地位不同的群体。

(2)种姓、种族和等级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根据血统、血统和职业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或社会群体。

种族:又称种族,是指具有共同生活的身体形态的遗传特征的群体。

等级制度:指根据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的群体或社会群体。

(3)性别和年龄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两性的突出的区别:① 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优于男性。

② 在视觉平衡能力方面,女性比男性差。

③ 在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方面,男性高于女性。

④ 在触觉方面,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敏感、速度更快。

⑤ 在竞争力、竞争力和社交能力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性⑥ 男人在记忆力和观察力上不如女人。

5.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分层研究阶级分析:把阶级斗争作为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包括社会不平等的演变)的关键。

社会学概论第八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第八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 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各阶层 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时机和 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 2.社会不平等的考察视角 • 1〕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 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地为相联系,指的是各个
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和义务得到整个社会的公认。 是一种公开的制度化的不平等
久远性
普遍性
社会定势化
结果的不平等
差异性
• 2.人的差异
• 自然差异:依据某种自然属性,将设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 的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上存在的各种差异。
• 社会差异: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 方面的差异。
文化背景
先天性
肤色、性别、 血型等
自然差异
〔生理或 遗传机制〕
社会差异
定类指标
垂直分化
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和特征,将 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 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 价值系列存在上下差异,即他 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 不相同。处于垂直分化的各个 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根本态 度、社会表现等方面差异较大, 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定比指标
二、社会不平等
• 1.社会不平等的概念
自然差异
精英
非精英
执政
A
C




非执政
B
D
五、我国的社会分层
• 一、历史上的分层 • 不同社会性质条件下的分层与分级 • 二、建国初至80年代初的分层 • 资产阶级、富农等 • 三、80年代后的社会分层 • 中产阶级、富人阶层
第二节 社会流动
•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与意义 • 1.社会流动的概念 • 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层概述(一)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意即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

(二)韦伯关于分层的三个标准韦伯分层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life chance)。

生活机遇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能力。

收入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正常情况下的货币获得量。

通常用来表达一个时间单位内的货币流动量。

声望是指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

声望出现的形式:公众的接受与名誉、尊重与钦佩、荣誉与敬意。

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

(三)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1.社会地位◆一个群体或社会中所界定的社会设臵◆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设臵2.社会经济地位(SES)SES是一种对社会地位的度量方法,他考虑到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等内容。

3.辨认社会地位:判断依据:◆有公认的用于对一个人的地位等级序列◆有一些可广泛理解的符号地位符号炫耀性消费:指人们炫耀性的表现地位符号来显示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4.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5.地位不一致尽管每一个个体占据许多等级化的社会地位,但是这些地位之间一般明显存在着地位一致。

(四)历史上的分层制度1.奴隶制度◆奴隶制是一种极端的不平等分层体系,其中某一社会群体绝无自由◆奴隶制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经济关系:一些人占有另一些人2.种姓制◆种姓制作为一种不平等的分层体系,其地位由出生所决定,人们一般不能改变他们的社会设臵3.等级制◆分层的等级制度与一种叫做封建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经济制度的发展,社会阶级成了社会分层的主要形式(五)社会阶级◆阶级制度的特点:其群体界限没有奴隶制度、种姓制度以及等级制那么严格◆阶级制度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公正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都无需感谢任何人或者责怪任何人,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1.阶级分化确定社会阶级的方法:◆客观法◆声望法◆主观法2.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阶级意识:社会阶级成员具有的、涉及他们共同处境和利益的共同意识◆虚假意识:一个人对现实的主观理解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情况(六)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基本研究课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社会或群体中的层次结构进行描述。

社会分层和流动讲义全解共53页文档

社会分层和流动讲义全解共53页文档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社会分层和流动讲义全解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1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学概论自考

1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学概论自考

1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学概论自考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单项选择题1. (P207)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 A )A.私有制与社会分工 B.社会人员的大规模流动 C.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D.企业文化不同2. (P207)广义的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 B ) A.等级差异 B.任何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3. (P207)对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的代表是( D )A.孟德斯鸠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卢梭4. (P207)狭义的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 C )A.任何差异 B.文化差异 C.等级差异 D.年龄差异5.(P208)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C )A.种族 B.民族 C.种姓 D.氏族6.(P208)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是( D )A.家族 B.阶层 C.民族 D.种族7.(P208)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是( B )A.种姓 B.等级 C.种族 D.人种8.(P210)分工理论最早的阐发者是( B )A.卢梭 B.亚当·斯密 C.法约尔 D.孟德斯鸠9.(P210) “分工”概念最早出现于( A )A.《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B.《资本论》C.《社会分工论》 D.《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10.(P210)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书的作者是( A )A.卢梭 B.孟德斯鸠 C.亚当·斯密 D.圣西门11.(P210)首次系统地进行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A )A.卢梭 B.亚当·斯密 C.马列比 D.杰克林12.(P212)社会分层的实质是( C )A.政治治地位不同的人群的划分B.经济地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划分C.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D.体质形态不同的人群的划分13.(P213)帕累托认为,统治精英阶级的构成及其地位不是恒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集团中成员的升迁或沦落都可能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层: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

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

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

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

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1)第一对范畴:①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具体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社会的公认。

②事实上的不平等: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各自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的差异。

2)第二对范畴:① 稳定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以及社会成员长时期停留在同一阶层当中。

② 暂时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短暂的、临时性的联系.社会成员有可能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自动跨越地位层次。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现在西方对于分层的研究名目繁多.但都溯源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特点有:1) 都采用多元的分层标准。

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

2) 都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权力、声望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引进了主观分层的标准.声望、地位的划分都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

主观法、声誉法等都受韦伯理论的影响。

3、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精英 非精英执政↑ ↓ 非执政解读:箭头指向即精英的循环路线。

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一个社会.只有执政阶层的能 A 执政精英 C 非执政精英 B 执政层的庸才 D 芸芸众生力、才干的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才是稳定的。

要保持这一点必须借助于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的精英人物上升到执政层.执政层中的庸才下降到非执政层。

没有下行的循环.执政层就会聚集起一批腐化分子.使得执政层的才干、能力的平均值下降.从而不能确保其统治;没有上行的循环.非执政层能力的平均值就有可能通过积累而上升.一旦具有执政能力的精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联手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

所以.革命的意义就在于上层成员补充和提高执政阶层所必备的管理能力。

4、戴维斯、莫尔的分层理论观点1)基本观点强调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正功能。

认为社会分层是一种无意识的设计.通过它.社会可以确保大多数重要的责任.有意识地由大多数合格的社会成员承担。

由个人形成的等级排序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因此.不同的报酬体系是社会劳动分工不可避免的产物。

2)具体内容①在任何社会中.均有某些位子在功能上比其他位子重要.需要由有特殊才能和技术的人承担;②在任何社会中.只有少数有天才的人才可能被训练成掌握上述重要职位技术的人;③将天才培训为掌握技术者.需要一定时期的训练.在这一时期内.受训者要承担一定的机会成本;④为了使有天才的人愿意接受这种牺牲.从而参加培训.他们将来的位子就必须具有一定吸引人的价值和特殊意义.要使这些人在进入社会上那些难得的报酬高的职位时拥有某些特权.使他们容易进入该位子;⑤上述所说的稀有的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可提供一些与职业相联系的权利.这些权利有助于:维持营养、食物和舒适.消遣和娱乐.自我尊重和自我增强;⑥这种进入社会之基本报酬的不同就是社会分层所需要的地位差距.换言之.这种特殊的权利条件就是在营造着社会不平等.这就是社会分层;⑦因此.表现在稀少物品享有和地位声望差异上的社会分层差异对社会具有正功能.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5、现代化国家社会结构变迁的一般趋势1)从传统的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制演变为雇主与雇员的阶级分层制;2)农业劳动阶级的衰弱和工业劳动阶级的兴起;3)职业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的基础.职业地位成为重要的社会地位;4)白领阶层在人数和比例上均超过蓝领工人.白领阶层的兴起使公众参与社会积极性提高.民主平等程度也提高;5)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开始形成.中产阶级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白领阶层.使社会贫富差距大大缩小;6)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消费品能快速地大量生产出来.日常生活必需品变得价格低廉.因而绝大多数居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由此就避免了因争夺日常生活必需品而发生的冲突;7)严格的税收制度缓解了贫富分化.西方一般实行比较严格的税收制度.即个人累积税收制.从而将富人的钱转移给穷人;8)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社会福利。

6、当代中国十大阶层的划分1)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在党政、事业和团体机关中行使实际管理2)经理人员阶层:指企业中的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及部分作为负责人的基层管理人员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同时雇佣他人作为劳动力的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或集体企事业单位、各类非公有制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有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的文职人员6)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的私人资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并以此为生的人.如小业主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商业和服务业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非体力和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8)产业工人阶层: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及半体力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工作人员9)农业劳动者阶层: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进行家庭经营.以农业为唯一和主要职业.并以农业收入为唯一和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10)城市中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指城市中没有固定职业的老大年龄人群(排除在校生和从未就要的家庭妇女)7、工人地位为何下降(转型后工人权力的跌落)经济体制转型后.经济效益从未发展目标。

政府的强助权力从支持工人到支持管理者.工人只剩下自助权力。

1)政府的目标已经转变为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政府并不特殊保护工人.而是根据工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提供保护;2)单体生存和市场配置制度下.管理阶层被赋予较大的权力.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管理者可以和政府讨价还价;3)社会经济组织的效率也成为决定管理者和工人收益的首要问题;4)转型后启动了私人利益的激励机制.解除了对私人利益实现的制度约束.使得管理者和工人都想从社会经济组织的收益中分享最大的份额.形成零和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工人会失败;5)单体生存和市场配置这种制度赋予了管理者更高的权力.使得管理者可以对工人加以严厉处置.甚至开除.在这种氛围中.工人的维权成本大大增加;6)由于工人失去了政府的庇护.同时工人在人大中的代表席位也下降.因此整个工人阶层对政策法规的制定及执行的影响力大大下降。

8、农村的八个阶层1)农业劳动者阶层:承包土地.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2)农民工业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口仍是农村.身份仍是农民.不享受市民待遇3)雇佣工人阶层:受雇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通过劳动获得工资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在农村从事科教文卫、艺术等智力型职业的知识分子5)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阶层:拥有某项专门技能或经营能力.自有生产资料或资金.从事某项职业劳动或经营小型工、商服务行业的劳动者过经营者6)私营企业主阶层:企业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自主经营.以盈利为目标.雇工在8人以上的企业主7)乡镇企业的管理者阶层:乡镇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会积极、主要科室负责人和供销员8)农民社会管理者阶层:村民委员会、党支部的组成人员及小组成员9、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产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1)凝固的社会结构和不断的政治运动是私营经济由地上转为地下的非经济性原因;2)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为突破原有的社会结构提供政治基础;3)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力为私营企业的生产提供物质基础;4)城乡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私营经济产生提供经济基础。

10、中产阶级形成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高度发达.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消费品能快速地大量生产出来.日常生活必需品变得价格低廉.因而绝大多数居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由此就避免了因争夺日常生活必需品而发生的冲突;2)社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第二产向第三产业化.在转型过程中.形成管理层、技术层等白领阶层;3)高等教育的普及.在现代发达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受过大学教育.这样就有利于中产阶层形成.可以说大学是早就中产阶级的机器;4)严格的税收调节制度可以缓解贫富两极分化;5)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层人员可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下层人员通过个人奋斗进入中间阶层.从而壮大之间阶层队伍。

11、中间阶层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1)当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时.本身就可以缩小贫富差距;2)在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占多数的社会中.社会下层必然占少数.有利于社会保障扶贫政策的实施.从而弥补了下层人员的被剥夺感.缓和有可能产生的社会对立;3)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代表着温和、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难有市场.这就构成了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4)中产阶级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当中产阶级占社会多数时.他们的收入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就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5)中产阶级介于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当他们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止.社会矛盾就睡得到大大的缓和.这就构成了社会稳定的政治基础。

12、中产阶级未来的发展趋势1)中产阶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白领与蓝领人数的发展将可能成为齐头并进之势;3)知识分子将成为中产阶级的主体;4)中产阶级的发展在区域上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一般来说.城市中的比重大于农村.发达地区的比重大于不发达地区;5)中产阶级的发展会受到某些阻碍性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