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辨析题论述题精讲

合集下载

辨析题-心理学

辨析题-心理学

辨析题: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的进行与发展。

()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9.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t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t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12.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13.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14.行为主义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5.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16.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1.F2.F3.F4.F5.F6.F7.F8.F9.T 10.T 11.F 12.F 13.F 14.F 15.F 16.F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t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t)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6.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t )7.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式来研究内隐记忆。

()8.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为后摄抑制。

姚本先版心理学考试复习题---名词、简答、辩析、论述

姚本先版心理学考试复习题---名词、简答、辩析、论述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心理学、认知发展、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需要、动机、情绪、意志、学习动机、人格、气质、性格、智力、能力、教师角色、心理健康二、辨析题1、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3、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4、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5、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

6、在全人口中,智力低常的人与智力超常的人数基本相等。

7、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8、遗忘就是所识记的信息的完全丧失。

9、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基本上是匀速直线前进的。

10、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能动性。

11、对于人类来说遗忘并不都是有害的。

12、在同一班级里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但各个学生的心理反映是不同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先天固有的。

13、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它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动机越强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4、创造性是天生的,主要靠学生的悟性,很难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培养。

15、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16、不论什么气质的人,遇到高兴的事,都会情绪高涨;遇到不愉快的事总会情绪低落。

17、竞赛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

因此应尽量少搞竞赛。

18、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19、有个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因拾金不昧而受到表扬,就向妈妈要了一元钱交给老师,以获得老师的表扬。

这说明,这个同学不诚实。

20、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师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动机。

21、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心理学考试论述题汇总

心理学考试论述题汇总

心理学考试论述题四、论述题1、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2005年论述题)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

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

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作用于认识过程。

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

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

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意境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

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首先,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

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

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业。

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四、论述题1、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

(2000年论述题)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

他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考试大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

管理心理学论述题(完)复旦继教讲解学习

管理心理学论述题(完)复旦继教讲解学习

管理心理学二、辨析题、材料题的复习重点1.霍桑实验的内容、结论和意义,以及霍桑实验总结出来的人群关系论的主要内容。

内容:(1)霍桑实验于1924年~1932年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

(2)霍桑实验是由国家研究委员会赞助的研究计划。

(3)内容包括:①照明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

结论:(1)生产条件的变化固然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但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2)生产条件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3)改善劳动者的士气(态度)及人与人的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这才是增加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意义:(1)霍桑试验的结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人群关系论,第一次正式地把社会学、心理学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中来。

(2)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

(3)在西方心理学界,梅奥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人群关系论的主要内容:(1)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霍桑试验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以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决定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霍桑试验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传统管理只注意“正式群体”问题。

霍桑试验还注意到存在着某种“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

(4)霍桑试验还提出了新型领导能力的问题。

新型领导能力在于,通过职工心理需求的满足度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两重性表现在哪里?科学性:作为其科学的一面,这是一种激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1)马斯洛需要理论对人的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符合人的需要的多样性这个特点。

教师资格证必背心理学辨析题_1808

教师资格证必背心理学辨析题_1808

教师资格证必背心理学辨析题(中学)1.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集中不同活动的现象。

注意分配是同时性将注意力指向不同的对象,每个对象都是任务的需求。

注意的分散则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与任务要求无关的事物上,因此它们是不同的。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2.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注意对象的变换。

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

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3.机械记忆是一种无用记忆。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机械识记时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识记者面对的就是本身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

比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

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对学生而言也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

另一种情况是面对的材料虽然有可能有意义,而识记者对其缺乏应有的理解。

只能先机械识记,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再逐步加以理解。

有些内容,限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可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但这些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也应该进行机械识记,如幼儿学习古诗,一、二年级的学生背诵乘法口诀。

4. 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短时记忆就其心理功能而言是操作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短时记忆称作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保存时间很短,不超过 1 分钟。

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才会长久保存。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举例版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举例版
此判断正确。上述行为为替代性强化。所 谓替代性强化指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 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25)学完直角后再学锐角、平角、周 角,这些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顺 向迁移。
此判断错误,先学习的知识对后学习知识的影 响叫顺向迁移,后学习的知识对先学习知 识的影响叫逆向迁移。既然是相互影响则 既存在顺向迁移也存在逆向迁移。
(21)按马斯洛的观点,一个学生在生 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是不可 能努力学习的。
此判断正确,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类必须 先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然后才会追求高 层次需要的满足。二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 较低层次的需要,要先得到满足。
(22)韦纳认为,天资、能力、心境、努力 等属于内部因素,同时也是不可控因素。
此判断正确,反社会型人格缺陷的一个显著表 现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
(16)赵六同学怕猫,于是班主任老师 先让他看猫的照片,再和他讲猫的故事, 接着让他看关在笼子中的猫,靠近笼子 中的猫,抚摸笼子中的猫,最后把猫搂 在怀里。这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塑造法。
此判断错误,班主任的上述行为是系统脱敏法 而不是行为塑造法。
此判断错误,两种学习情境中原有相关因素或 共同 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是相同要 素说的观点,经验类化说就是概括说,认 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 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概括。
(29)由于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 语法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学习完 英语再去学习法语,便容易产生正迁移, 这是两种学习材料之间相似性因素导致 了这一迁移的发生。
(33)容老师每次上课之前都让学生复 述一下上次讲授的内容,是企图使用精 细加工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判断正确,精细加工策略是把新信息与头脑 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 意义的学习策略。

心理学辨析题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

心理学辨析题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

心理学辨析题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四、判断说明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1、有人认为:学了心理学未必能当一个好教师,不学心理学也照样可以当好老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心理学的学习不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必要的条件。

在教育领域,心理学的知识显然十分重要。

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不论是内容的确定、任务的分配、顺序的安排、方法的选择,还是效果的巩固和检验等,都要以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作为重要依据,违背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做法,势必导致教育和学习的失败。

2、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

答:错。

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3、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答:错。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

答:错。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没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

5、在生理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刺激的存在,人们就能产生感觉。

答: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对感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6、由于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因此也使记忆成为由感知过渡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答:正确。

7、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答:错。

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答:错。

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7+2个组块。

9.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答:错。

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心理学性格特征相关辨析题

心理学性格特征相关辨析题

辨析题
1.场独立型的人比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他们比较注
意别人的提供的社会线索,缺乏独立性。

场依存型的人很少受到外部环境与他人信息的干扰,善于知觉分析。

知觉比较稳定,不易受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错误
场依存型的人比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他们比较注意别人的提供的社会线索,缺乏独立性。

场独立型的人很少受到外部环境与他人信息的干扰,善于知觉分析。

知觉比较稳定,不易受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2.场独立型人格维度较场依存型人格好
【答案】:错误
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这一人格维度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主要涉及的是信息的加工方式的不同。

场独立行学生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

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

《心理学》辨析题试题库完整

《心理学》辨析题试题库完整

名词解析:I. 心理学一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一是在自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中,通过对被观察者的言语和行为等的细致观察,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一它是应用心理测量的工具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

4 •感觉一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 •分析器一是有机体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神经装置。

6•知觉一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7•时间知觉一是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8空间知觉一是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9 •运动知觉一是个体对物体的静止、运动及运动速度的知觉。

10•记忆一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

II. 记忆表象一个体感知过的保存在头脑中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12. 识记一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获得事物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13保持一是经验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14.遗忘一对识记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15再认一重新感知已感知过的事物时能够辨认岀来。

16. 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才在行动中再做的过程。

17. 思维一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现实的反映。

18. 概念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认识。

19. 定势一以特定思路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

20. 想象一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岀新形象的过程。

21. 无意想象一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22创造想象一根据一定的任务,在头脑中直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3.注意一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4无意注意一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而自发产生的注意。

25. 有意注意一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6. 有意后注意一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7. 情绪与情感一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28. 心境一是一种程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

《高等教育心理学》辨析题答题要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辨析题答题要点

高等学校岗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复习要点及参考题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名次解释和简答题:1、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实验救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就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它可分心理过程、心理志昂泰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2、用图示说明人的心里活动系统:心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理心里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现个性心里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里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象3、心理学的任务:一、描述。

即对心里事实用科学预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

心理学的描述不仅借助于语言文字,而且借助于数字、公式、图示等。

二、解释。

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

三、预测。

根据现有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控制.研究心理学是为了有效地控制人的心理,使之有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

五、提升。

研究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或直接利用心理学基础研究所发现的理论,提出改善生活品质的建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探索、构建本学科理论的任务;二、利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教育特点的心理学分支,它充分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它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它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4)它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教学心理、高等学校德育心理、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书题: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与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与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与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与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

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12.学习动机与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心里状态。

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说课讲解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说课讲解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学习的一门科学答:此论述错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我国学者研究的具体情况,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法是一样的答,此论述错误,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

生活中的可能是无目的的、无计划的。

3、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1)成熟:在没有特别明显教育的影响下能力的增长(遗传和日常经验的增长)(2)学习:学校条件的学习两个条件相互依赖,不可偏废4、后天学习比成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准备,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答:此陈述错误,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不可偏废5、题干: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题干为教材原文)答:对,有的时候,有的技能,利用关键期做到事半功倍6、题干:一个人如果错过了语言关键期,就怎么也学习不好外语了。

答:错,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6、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借助工具)。

思维的可逆性,其标志是守恒挂念的形成。

本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的遵守,不能改变规则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思维已经拜托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即不仅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考;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心理学精品试题

心理学精品试题
四、简答题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2、简述动机的功能。
3、兴趣的品质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试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八章 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名词解释
1、能力 2、创造力 3、特殊能力 4、操作能力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角色 2、教师威信 3、教育机智 4、教学监控能力
二、说明题
1、有些教师虽然掌握了许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试用有关心理学知识说明这种现象
5、工作记忆 6、前摄抑制 7、倒摄抑制 8、回忆
二、辨析题
1、遗忘就是所识记的信息的完全丧失。
2、对于人类来说遗忘并不都是有害的。
三、简答题
1、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记忆表象的特点和作用。
3、简述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四、论述题
试分析自己的记忆品质,并针对自己的记忆品质说明在学习中应该采用的有效复习方法。
第四章 思维和想象
一、名词解释
1、思维 2、想象 3、创造性思维 4、定势
5、迁移 6、分析 7、综合 8、动作思维
9、发散思维 10、灵感 11、无意想象 12再造想象
2、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并简要介绍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3、试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
第二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感受性 4、绝对阈限
5、错觉 6、观察 7、感觉后像 8、差别阈限

6心理学各章整理(打)

6心理学各章整理(打)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2.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信号反射)3.下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的是(谈梅生津)4.“谈虎色变”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二、辨析题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错误。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这类反射活动属于无条件反射。

错误。

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都属于条件反射活动3.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正确。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尽管他们的作用是完全相反对立的,但他们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三、简答题1.简要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答:人不仅可以感知、记忆各种事物,由情绪,能运动,而且还会说话,能运用一定的词与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抽象地思考问题和巩固自己的认识,并通过学习和交往接受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从而形成极为丰富多彩的包括新年、观点等在内的主观世界,即个体意识。

人有了意识就会对外界事物产生越来越多的理解、情感与态度,并且可以察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有意志与性格,表现出个人的能力,使自己成为现实中有个性的能动的主体。

2.简要说明心理学的研究目标答;1)陈述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若不能被揭露,就不能被理解和控制,有时甚至会被看承是任意发生的、主观自觉的、不受因果规律支配的。

2)解释心理现象。

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原因。

3)预测心理活动。

人们掌握了心理活动的规律,就能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去预测心理活动4)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心理学科目考试题讲解及答案

心理学科目考试题讲解及答案

心理学科目考试题讲解及答案一、选择题1. 心理学的三大流派是:A.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B. 精神分析、认知主义、人本主义C. 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D.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精神分析【答案】A【讲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分别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知主义关注内在的心理过程,而人本主义则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2. 下列哪项不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概念?A. 潜意识B. 自我C. 超我D. 集体无意识【答案】D【讲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包括潜意识、自我和超我三个结构。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的理论概念,与弗洛伊德的理论不同。

二、简答题1. 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满足,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描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概念。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指的是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感受到的不舒适状态。

为了减少这种不舒适感,个体可能会改变其信念、态度或行为,使之保持一致。

三、论述题1. 论述情绪智力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答案】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管理和使用情绪的能力。

在个人发展中,情绪智力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领导力、应对压力和挑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高情绪智力的个体通常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有效沟通,并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结束语:本次心理学科目考试题涵盖了基础理论、重要概念以及情绪智力等实际应用,旨在考察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心理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考试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心理学,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

心理学辨析题

心理学辨析题

心理学辨析题《心理学》辨析题试题库判断说明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1、有人认为:学了心理学未必能当一个好教师,不学心理学也照样可以当好老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心理学的学习不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必要的条件。

在教育实践领域,心理学的知识显然十分重要。

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不论是内容的确定、任务的分配、顺序的安排、方法的选择,还是效果的巩固和检验等,都要以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作为重要依据,违背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做法,势必导致教育和学习的失败。

2、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

答:错。

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3、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答:错。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

答:错。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没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

5、在生理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刺激的存在,人们就能产生感觉。

答: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对感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6、由于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因此也使记忆成为由感知过渡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答:正确。

7、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答:错。

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答:错。

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7+2个组块。

9.信息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答:错。

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心理学辨析题

心理学辨析题

二、辨析题{每题8 分)判断正误,并说明原由。

增强负增强就是处罚 2 次此看法是错误的。

负增强和处罚是两个不一样看法。

负增强是经过厌恶刺激的除去来增添优异行为反响在未来发生的概率,而处罚则是经过厌恶刺激的表现来降低不良行为反响在未来发生的概率。

处罚能使行为发生永远性改变。

此看法是错误的。

处罚是经过厌恶刺激的表现来降低反响在未来发生的概率。

处罚其实不可以使行为发生永远性的改变,它只好临时克制行为,而不可以除去行为。

所以,处罚的运用一定谨慎,处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增强一种优异行为联合起来,方能获得预期的成效。

感知觉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觉性提升了。

此看法是错误的。

感觉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敏捷程度。

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感觉光辉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

明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觉性降低了,而暗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觉性则提升了。

记忆加涅以为复述不单能有益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也能增添短时记忆的容量。

此看法是错误的。

复述有益于保持信息以便于编码,但不可以增添短时记忆的容量。

因为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是 712 个组块,即在短时记忆中,最罕有 5 个组块,最多有 9 个组块。

关于大多数学习而言,会合复习的成效优于分别复习。

此看法是错误的。

分别复习与会合复习是针对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时间,二是内容。

会合复习就是会合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很多次,分别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从时间上讲,分别学习的成效优于会合复习。

关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别复习的成效优于会合复习,特别是难度大的学习资料更合适于分别复习。

思想小孩对英勇和冒险不可以分辨主若是他们抽象逻辑思想水平比较低的缘由。

此看法是正确的。

抽象逻辑思想是指在思想过程中以看法、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响事物实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想。

英勇与冒险是两个抽象看法,对小孩来说,只好注意二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没法认识这两个看法的实质,从而以致不可以区分二者的差异,这是抽象思想水平低的缘由。

心理学辨析题

心理学辨析题

四、判断说明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1、有人认为:学了心理学未必能当一个好教师,不学心理学也照样可以当好老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心理学的学习不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必要的条件。

在教育实践领域,心理学的知识显然十分重要。

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不论是内容的确定、任务的分配、顺序的安排、方法的选择,还是效果的巩固和检验等,都要以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作为重要依据,违背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做法,势必导致教育和学习的失败。

2、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

答:错。

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3、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答:错。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

答:错。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没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

5、在生理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刺激的存在,人们就能产生感觉。

答: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对感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6、由于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因此也使记忆成为由感知过渡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答:正确。

7、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答:错。

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答:错。

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7+2个组块。

9.信息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答:错。

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20200912045049)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20200912045049)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的题型剖析及解题技巧(一)、论述题题型特点:理论性强,是论述题最突出的特点。

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

理论联系实质,是论述题最明显的特点。

(二)、论述题解题技巧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掌握住基本重点)睁开论述。

要求理论联系实质,必定要联合自己或学校、学区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做为论述看法的资料。

看法和资料要一致,语言要精华。

1、论述题波及的都是主要理论,此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向论述,所以,宽阔视线,多角度看问题,这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自然这也要求您能对基本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较好的理解,这也是与你同行在我的学习经验中再三重申的看法,一定要多读,多看,多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如何有机联合起来,形成教育协力?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注意到三个方面,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论述,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一定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经过书面或互访的形式,增强互相认识,保持常常性联系,达到对学生教育的一致要乞降一致行动,形成教育协力,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量”。

在论述题中,常引用这样一类格言,与教育现象联系起来,看你的理解能力。

在这里,此格言表示了智力开发的重要意义,波及的是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由这一点睁开论述,就抓住了实质。

与这一个近似的仍是“老子英豪儿豪杰”等说法的辨析等。

3、能用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是论述题观察学生知识程度的又一个方面。

这一点对于任职教师考中教师资格证是一个优势,但对于新毕业的学生,难度就较大,但任何事情老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新毕业的同学一个优势就是记忆能力较好,能掌握好知识点,这是一个最大的优势。

更况且,我们都过了 10 几年的学校生活,而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与老师的接触、沟通中度过的,这也给你们对解答这种论述题供给一些联系实质的素材,要注意多发掘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辨析题、论述题判断说明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1、有人认为:学了心理学未必能当一个好教师,不学心理学也照样可以当好老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心理学的学习不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必要的条件。

在教育实践领域,心理学的知识显然十分重要。

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不论是内容的确定、任务的分配、顺序的安排、方法的选择,还是效果的巩固和检验等,都要以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作为重要依据,违背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做法,势必导致教育和学习的失败。

2、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

答:错。

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3、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答:错。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

答:错。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没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

5、在生理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刺激的存在,人们就能产生感觉。

答: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对感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6、由于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因此也使记忆成为由感知过渡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答:正确。

7、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答:错。

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答:错。

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7+2个组块。

9.信息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答:错。

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10、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是注意。

答:错。

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而不是注意。

11、机械识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死记硬背,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使用这种识记方法。

答:错。

当学习材料没有内在联系,或要达到记忆的熟练程度,必要时还是可以使用机械识记的。

比如学生在记历史年代、地理名称、数字、公式时,也经常使用这种识记方式。

12、记忆材料的中间部分容易遗忘,是因为它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双重干扰。

答:正确。

13、超额学习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答:错。

研究表明,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但超过150%,效果并不会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

因此,适度的超额学习对记忆的保持是有效的,但又要防止大量的超额学习造成的副作用。

14、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只有消极作用,没有促进作用。

答:错。

定势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虽然有时会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变得呆板,具有消极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15、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因此它是超现实的。

答:想象虽然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但它是在人脑中储存的表象中改造加工的结果。

无论想象如何新颖,其内容依然来源于客观现实。

因此,想象不可能是超现实的。

16、无意注意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答:对。

17、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意义的注意。

答:错。

虽然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但它能使人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保持人对外部环境的警觉。

它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18、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

答:错。

学习中是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无意注意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不能持久和稳定。

但也不能全凭有意注意,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消耗巨大能量,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分散注意。

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转换两种注意,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轮换,才能将注意持久地保持在学习上。

19、注意的转移就是指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的分心现象。

答:错。

注意的转移跟注意的分散不同,前者是在新的需求下,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这是注意的优良品质;而后者则是无意识地、被动地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这是注意的不良品质。

20、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它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答:错误。

虽然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但它仍然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反映。

21、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答:对22、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

答:对。

23、焦虑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答:错。

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不足也会使人不够兴奋、缺乏注意,从而影响学习。

因此,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24、焦虑水平低,学习效果好;焦虑水平高,学习效果差。

答: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因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景而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曲线”的关系,即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中等程度的焦虑才能导致最高的学习效率。

25、意志在人的意识中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

答:错误。

虽然意志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人的意志同时也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因此,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26、天才就是天生之才。

答:错。

天才通常是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地完成相应的活动。

天才并不是指天生之才,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个人的实践锻炼和主观努力。

27、学习成绩越好,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答:错。

学习成绩好只是代表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较多,知识的多少可以说明一个人对自然、社会的了解程度,但不能代表他能力的强弱。

因为,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是不能等同起来的。

28、“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可以改变的。

答:错。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

但是,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个性特征,都会对气质的改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述题:一、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提高记忆力要防止遗忘。

为了防止遗忘,就应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巩固所记内容。

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正确复习的方法是: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如何促进青少年能力的发展?能力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条件:A、1,素质;2,早期经验;3,教学和教育(包括环境);4,个人的努力。

B、如何培养能力: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三、什么是挫折感?它会使人产生何种心理和行为变化?如何对待挫折?挫折感是指个人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后的行为表现:1、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升华、补偿)2、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攻击行为、逆反、厌世情绪、倒退、固执行为)3、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自我安慰、自我整饰、责任推诿)挫折对待:1、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以积极的归因代替消极的归因。

5、学会使用应付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的方法。

四、试分析自己的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和记录。

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品行;父母关系的和睦程度。

2、学校环境3、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五、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一)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态度: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期待。

(二)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分心”的原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以提高教学的成果。

1、应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的干扰:尽可能保持教育周围环境的安静;要尽量减少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慎重地处理好偶发事件;教师的教态要得体。

2、在教学上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善于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本身足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产生注意,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六、谈谈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良好记忆力的培养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条件影响下,是在不断进行训练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1、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2、多通道协同记忆3、记忆术(二)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三)正确地再认和回忆1、阅读与试图回忆2、有效地进行追忆七、什么是焦虑?焦虑对学习有何影响?如何培养学生适当的焦虑水平?论述题答案:焦虑是指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对自我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因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景而有所区别。

一般说来,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形曲线”的关系,即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中等程度的焦虑才能导致最高的学习效率。

要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教师应注意以下工作:首先,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导向。

其次,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估计,以确立适合学生能力的学习目标。

八、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有哪些?如何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1、交往动机;2、成就动机;3、求知欲。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2、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反馈;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5、竞赛。

九、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主要科学基础之一。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并具体化。

2、心理学主要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

它从人的心理侧面探讨和研究人,其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所有与人有关的学科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