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齐物论

合集下载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庄子的齐物论名句排序

庄子的齐物论名句排序

庄子的齐物论名句排序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名句。

以下是按照一定顺序列举的庄子齐物论名句,以展示其思想内涵。

1.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各归其宗。

2.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3. 物化而后有贵贱,贵贱之异也,是天地之所以立也。

4. 形之而后有名,名之而后有义,义之而后有分。

5. 万物皆备于我而后能用,物无所用,故能无所用。

6. 吾何以知彼真之哉?吾何以知彼非吾真之哉?7. 物莫不自得其所得,莫不自失其所失。

8. 无名之名,天地之始。

9. 吾何以观其形状哉?吾何以观其形状之真伪哉?10. 形之而后可言,言之而后可定,定之而后能有辩。

庄子的齐物论通过以上名句,表达了他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人类与自然万物是一个整体,没有彼此的分别。

庄子强调了物在自然中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每个物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贵贱之分。

他认为形、名、义、分等概念是人为赋予物体的,是人的主观观念,与自然本身无关。

庄子还提出了无名之名的观点,即真实的本质是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的。

他认为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局限性,言语只是一种有限的表达工具,无法完全捕捉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庄子主张超越言语的界限,通过直觉和体悟来认识和理解事物。

庄子的齐物论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对于事物的观察和认知方式。

他主张人类应当放下主观的执着和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和理解自然万物,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合一。

庄子的思想深刻而博大,对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齐物论庄子曰:“或以其文字之善者,为之谓之齐心者也;或以其阐发之言之善者,为之谓之齐口者也;或以其究心之思之所得得者,为之谓之齐志者也。

只是有齐心之时,则文字之善,而至于崇高无穷尽之志;有齐口之时,则阐发之言之善,而至于辩明明了之志;有齐志之时,则究心之思之所得得之善,而至于深厚广大之志。

此三志者,可以道触物、言触事、心触理矣。

道触物者,齐心之时也;言触事者,齐口之时也;心触理者,齐志之时也。

”齐心者,务将心体天地之民物,穷诚无二、诚信持一之理,与之同化而不可得舍也。

以此心触物者,则眼目之所见成为一体,耳目之所闻共为一音,吾与之其宜;以此心触物者,是思心形一之谓也。

齐口者,务将言词之善予物、物之善应言,审其辩才明力,得其所谓然之心,充之以启发之辞,而使物复其初受形之状也。

以此心触事者,则口之所言成为事之善,言之所凭为事之征,是口与事相得也。

齐志者,务将穷极心思于理,以博穷极而不可得,以抉发群物之神而不可得已也。

以此心触理者,则心之所思与道之所定不以有为而为,不以无为而不为,笃信动不可思之理,发明无为之物,而不知其几与臧否也,此其志与道可得也。

故曰:“齐物者,必先齐己。

齐己有道,而后可以齐物。

”以齐物者,当导其己而道之。

引而伸之,变而化之,如鸟与兽其穴也,如虫与鱼其渊也,如马与豕其栏也,鸟兽骛至,虫鱼乃知忧。

故曰:“忧者,与鸟兽其类也。

”故曰:“齐心者,物与心齐;齐口者,物与言齐;齐志者,物与理齐。

”心与物齐者,可以触物返照;言与物齐者,可以触事攻玉;理与物齐者,可以道合而不知离。

见青黄不丧乎丧黄,见善恶不丧乎丧善恶。

道丧乎便国家,克明乎异俗。

故曰:“齐心者,能齐至矣;齐心者,能齐物至矣。

”。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

它以讨论齐物(万物平等)为主题,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的看法。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齐物观念: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
贱之分。

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应该相互尊重,不应当给予特殊
的偏爱或歧视。

2.自然随遇而安:《齐物论》提倡人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
一样,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不追求功名利禄或社会地位的
过分追逐,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3.大道无形:庄子认为存在一种无所不在的宇宙道德法则
,称之为“大道“,它是超越个体和社会的绝对存在。

人应当
遵循大道,追求内心的自由和道德境界。

总之,庄子的《齐物论》通过论述齐物、自然和大道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人们摆脱功利主义和追逐名利的困扰,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庄子.齐物论》全文、白话翻译及简介

《庄子.齐物论》全文、白话翻译及简介

《庄⼦.齐物论》全⽂、⽩话翻译及简介⼀、简介《齐物论》是庄⼦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庄⼦·内篇》的第⼆篇。

“齐物”的意思是:⼀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庄⼦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转化,因⽽没有区别。

全篇共有七个主要寓⾔,分别是:南郭⼦綦隐机⽽坐、狙公赋芧、尧问于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问于长梧⼦、罔两问景及庄周梦蝶。

故事与故事之间似乎没有外在联系,但却是为着表达同⼀个观点,有着统⼀的主题思想贯穿着,⽽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呈现出⼀种似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这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和是⾮相对和不可知论,既谈到了从⽆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表现的是庄⼦对世俗的否定,和对⽆差别的⾃由境界的向往。

庄⼦认为,要达到⽆差别的精神⾃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之辩。

⼆、正⽂南郭⼦綦隐机⽽坐,仰天⽽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游⽴侍乎前,⽈:“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昔之隐机者也。

”⼦綦⽈:“偃,不亦善乎,⽽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闻⼈籁⽽未闻地籁,⼥闻地籁⽽未闻天籁夫!” ⼦游⽈:“敢问其⽅。

”⼦綦⽈:“夫⼤块噫⽓,其名为风。

是唯⽆作,作则万窍怒呺,⽽独不闻之翏翏乎?⼭林之畏佳,⼤⽊百围之窍⽳,似⿐,似⼝,似⽿,似枅,似圈,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夭}者,咬者,前者唱于⽽随者唱喁,泠风则⼩和,飘风则⼤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独不见之调调、之⼑⼑乎?” ⼦游⽈:“地籁则众窍是已,⼈籁则⽐⽵是已,敢问天籁。

”⼦綦⽈:“夫吹万不同,⽽使其⾃已也,咸其⾃取,怒者其谁邪?” ⼤知闲闲,⼩知间间;⼤⾔炎炎,⼩⾔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以⼼⽃:缦者,窖者,密者。

庄子齐物论讲解

庄子齐物论讲解

庄子齐物论讲解
庄子齐物论是庄子的哲学思想之一,主要阐述了庄子对“物论”的看法,主张万物平等,反对将事物分为高低贵贱。

庄子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应该超越事物的表象,追求事物的本质。

庄子齐物论中的“齐物”,是指万物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庄子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应该超越事物的表象,追求事物的本质。

庄子通过“庄周梦蝶”的故事来说明这一观点,他认为自己和蝴蝶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庄子齐物论中的“论”,是指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庄子反对将事物分为高低贵贱,认为这样会导致人们对事物产生偏见和执着。

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即应该尊重事物的本性,不被事物所左右。

庄子齐物论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道家和禅宗的影响最为显著。

庄子齐物论中的“齐物”思想,启示人们应该超越事物的表象,追求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启示人们应该尊重事物的本性,不被事物所左右。

[讲解]《庄子齐物论》

[讲解]《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庄子》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庄子齐物论原文:夫言非吹也。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齐物论名词解释

齐物论名词解释

齐物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齐物论,是庄子后学对《庄子》一书的解说。

主要思想: 1、认为人的本质,尤其是精神的自由自在,只能在人所特有的精神境界中寻求,离开人所特有的精神境界,便无法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2、认为真正的自由应当表现在行为上,即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3、认为养生之道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吃饱喝足,而在于把握精神的自由和闲适。

4、认为人的最高智慧是神秘莫测的“道”。

根本主张: 1、以相对主义为基础,认为天地万物都各有所长,相反相成。

2、以“齐物”为根本,提出“吾丧我”、“不知生焉知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的命题。

庄子简介: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

他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同时而稍晚于老子。

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困,却著述甚丰,主要有《庄子》一书,用来发挥和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把哲学称为“哲学之父”,认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无穷无尽的争斗中摆脱出来”。

亚里士多德更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顶峰”,它“比一切宗教更具有普遍性”。

到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形成了两大哲学体系,即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近代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打击之后,也面临着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即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进逼下的洋务运动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的戊戌维新变法。

这时期中国传统哲学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新兴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哲学思想又没有能够建立起独立的理论体系,中国哲学陷入了空前绝后的危机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向何处去?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再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这条道路是当时人们首先考虑的。

中国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流行。

主要代表有: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是继老子、墨子之后战国时期的又一位思想家,后世称为“荀卿”,赵国人。

他一生从事传统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的整理工作。

韩非为法家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等法家的思想和学说,著成《韩非子》一书,后世称为“韩子”,秦国人。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

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

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译文: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漫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

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道:“您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像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像熄灭的灰烬呢,您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您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译文:子綦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萧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庄子·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以下是其中的一段译文:“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问王倪:“你知道万物有共同的标准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啮缺又问:“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啮缺接着问:“那么万物就无法知道了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虽然这样,我还是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

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且问你: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半身不遂,泥鳅会这样吗?人住在树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会这样吗?这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居处的标准呢?人吃刍草和牲畜的肉,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蛇肉,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种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猵狙当作配偶,麋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尾。

毛嫱和丽姬,是人们公认的美女,可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到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离,这四种动物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在我看来,仁义的端倪,是非的途径,纷然错乱,我怎么能知道它们之间的分别呢!”这段话表达了庄子对于知识、真理和价值的看法。

他认为,人们所认为的知识和真理往往是主观的、相对的,而且受到个人经验和背景的影响。

因此,人们很难确定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庄子《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哲学经典,强调道教的思想,探讨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齐物论》的一个简要译文:庄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横天、势不可挡,鹏之势也。

欲与天地为容,不可得而泰山可卧也。

欲与天地为功,不可得而襄陵可埋也。

欲与天地为始,不可得而九州可一邑也。

势者,天地之道也。

不可得而为者,鬼神之道也。

庄周之道也。

故夫魏之所以众人而独立者,其形也;众人之所以异于魏而同于禽兽者,其实也。

形同则物蔽,实同则神昏。

蔽其形,蔽而后能见。

乍视之,不见其形。

稍申之,似鸟之形。

以其实,亦无鸟焉。

是故时物穷而后能工,事物熏而后能见。

非物穷而不工也,非物熏而不见也。

物穷则工,物熏则见,屈者之所以穷也,亡者之所以熏也。

是故众人皆以骍识骍者,耕者之所以耕也。

有饮者之所以饮也。

有肆翳者之所以肆翳也。

有象者之所以象也。

有方壶者之所以方壶也。

夫一方而蔽四极,一圆而蔽九州。

方圆之理,乃类万物之宗。

夫类万物者,莫得而专者也。

非专无所可乘。

是故众人皆以蔽一取一,耕者之所以耕也。

有饮者之所以饮也。

有肆翳者之所以肆翳也。

有象者之所以象也。

有方壶者之所以方壶也。

亦一归而可乘也。

是故君子不可以苟专,耕者之专也,有饮者之专也,有肆翳者之专也,有象者之专也,有方壶者之专也。

是故众人皆以骍识骍者。

不见君子之专也。

彼众人之所以逆致而不同于骍者也,方生乎八窍之间,通乎各经之宜也。

邪直穷奇,八窍之利也。

协同并赡,各经之理也。

故众人皆以骍识骍者。

不见君子之通也。

夫人之所以贵其目而贱其耳者,以目射之而能不失视,致之而能不失聚,以其目听也。

夫耳者,血气之所通也。

万物皆得而来,百川皆归而归焉。

血气之行不流于外,不会于物,不亲于事,是以凶。

夫目者,气之辅也;耳者,神之使也。

凡凶神之所为也,必有凶声之发焉。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主要讨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庄子齐物论的主要观点。

一、“物我两忘”观点“物我两忘”是庄子齐物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指的是在人和自然界之间消除了对立和分别,达到了完全的融合。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其性,而这种性是不可改变的。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来生活,并且将自己看作是大自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

二、“大同世界”观点在庄子看来,“大同世界”指的是一个没有矛盾和分别的世界。

他认为,在这个世界里,万物都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

因此,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任何事情是优秀或者劣质的,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和价值。

三、“无为而治”观点“无为而治”是庄子齐物论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庄子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放弃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过度干预,顺应自然规律,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因此,他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事情自然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四、“鱼游于大水之中”观点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比喻:“鱼游于大水之中”。

他认为,人应该像鱼一样游动在大自然之中,不断地适应和改变。

这种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适应了自然界的规律,才能生存下去。

五、“道”的观念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它支配着整个宇宙。

人们只有通过修炼和领悟“道”,才能达到与自然界完美融合的境界。

六、“形而上”的思想在庄子看来,“形而上”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形”是有限、局限、具体的东西;而“上”则是无限、超越、抽象的东西。

因此,只有通过“形而上”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

七、“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齐物论中还提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境界需要通过修炼和领悟“道”来达到。

总结:庄子齐物论主要讨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齐物论原文及翻译

齐物论原文及翻译

齐物论原文及翻译齐物论原文及翻译《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

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齐物论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题解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

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

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

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

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是:万物齐一。

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齐彼是。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

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2、齐是非。

“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

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对立而统一。

3、齐物我。

庄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与物,我与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来自“道”。

所以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它。

4、齐生死。

庄子的生死观是辩证的生死观。

“方生方死……方不可方可。

”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

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无形元状,变化无常,庄子把死与生看成和天
地一样自然。

能把生死当作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实要有高超的胸襟。

庄子齐物重要论述

庄子齐物重要论述

庄子齐物重要论述
庄子的齐物论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论述之一,要点如下:
1.齐物:一切物事皆平等。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劣之分,它们只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呈现出来的。

庄子主张人
们应当放弃对事物的评判和观念上的偏见,相信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

2.道:一切事物的本源。

庄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即没有形象的
本体,无限而又完整的存在。

道是无为而有为的,万物是从道生出来的,
包括人类也是道生的,人生的目的就是回归到道。

3.自由:自由是牢笼之外的境地。

庄子认为,自由是一种心境和状态,不是说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是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外
在的规定和束缚。

自由是达到一种清静的境界,让人自由自在地栖息于周
围的世界中。

4.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因为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无法全部掌握和完全理解所有的
事物。

这种谦虚的态度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偏见和狭隘的观念,开阔视野,
自然而然地达到与世界的和谐。

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及译文_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及译文_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及译文_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

”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

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

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庄子的齐物论译文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

”子綦道:“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

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

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些好像鼻子,有些好像嘴巴,有些好像耳朵,有些好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些好像圈围的栅栏,有些好像舂米的臼窝,有些好像深池,有些好像浅池。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原文: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太息者也?”子綦曰:“偃,你心偏狭,怎么明白大道呢?你试体察事物的真谛。

天下方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若能通达此理,就能洞察一切,就不会被外界所困扰了。

”子游曰:“请问具体如何体察?”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是万物存在的形态;无,是万物的根源。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子游曰:“请问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译文: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太息者也?”子綦曰:“偃,你心偏狭,怎么明白大道呢?你试体察事物的真谛。

天下方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若能通达此理,就能洞察一切,就不会被外界所困扰了。

”子游曰:“请问具体如何体察?”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是万物存在的形态;无,是万物的根源。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子游曰:“请问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的《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齐物论》的原文内容进行解析,探讨其中的思想观点和哲学理念。

《庄子齐物论》的原文如下: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观于牆内之鹿。

肥而不祥,出而不犯。

邻人之有馀资,亦足以趋。

舍而不与,近之事也。

南郭子綦曰:“善哉善哉!赤子之手,持赤子之耳,百无禁乎!而况于鹿乎?今我且过于此室,彼且过于尧舜。

虽然,奚众所同而我独异也?不但人将困于求其所不能,而且有亡其所能。

使天下之人莫不乐夫自为,而莫夫乐人之为也,其孰能久矣!乐夫天命者,不以呼而应之。

行天之道,忽略而不见;行人之道,忽略而不见。

芒然失者,忽在其中矣!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长生之谓惟无疆也。

虽然,窃据物象而窥於天宇,有见吾德之所在矣!”南郭子綦发表了他对齐物的观点,并以境外的鹿为例来表明。

他认为鹿的肥美代表着和谐与无为,它自然而然地过度生长而没有损害他人。

他称赞了鹿的自然本性,并将之与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

南郭子綦强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应当注重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得失。

南郭子綦接着提出了他的独特观点,他认为人们往往陷入追求欲望和追求他们无法实现的东西的困境中。

他认为这种追求是没有尽头的,而且会带来无尽的不满。

相反,南郭子綦主张人们应该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仅仅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

他认为顺应天命的人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地行事。

他还指出,人们常常失去了与天地自然和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忽略了内心的宝藏。

庄子齐物论原文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包括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等。

他主张与自然界、社会和谐共生,认为追求欲望和个人的得失只会让人陷入困境。

他强调了顺其自然、顺应天道的重要性,以及发现并珍视自己内心的美好。

通过对庄子齐物论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

他以鹿为例,表达了他对无为而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看法。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庄子·齐物论》译文:大宗师庄子曰:“虽然其雷,其风雨,其霍焉,其金声,其无物不变者。

”曰:“夫子固67通, 观67宇宙之大者, 海转之衔山也。

”夫子云:“是带舆者,载驱者,史载者,论经者,二音相恢复,动静相失余者。

”曰:“然则有无者,邴邴者也。

”夫子云:“无何也。

”曰:“则有人耶。

”夫子云:“于阗南北是也。

”曰:“阗南北之百姓耶。

”夫子云:“人世也。

”曰:“四海之内足乎是得其人也。

”夫子云:“我非尧舜,他也非尧舜。

尧舜虽偶出贤达,私人谏苦,天下儿助之。

”曰:“夫子导家门于会稽,发没人之忧,天下皆谅智,贤者出不出耳。

”夫子云:“何曾不出?舜到,二三子相承,儿助之。

”译文:大宗师庄子说:“无论是雷声、风雨、闪电、金属的声音,没有一件事物不会发生变化。

”他说:“诸事物的变化都是宇宙的显现,海洋与山岳相连就是其中之一。

”庄子又说:“这些是带舆的人,驾驱的人,史书记载的人,经典论述的人,两种声音彼此呼应,动态与静态互相转换的余者。

”我说:“那么‘有’和‘无’就是那庄庄有力的声音了。

”庄子说:“是的,不错。

”我说:“那么‘有’就是指人吗?”庄子说:“是的,在阗南和北就是有人的地方。

”我说:“阗南北的人民吗?”庄子说:“是人世间的人。

”我说:“在四海之内能任其职的人应该很多吧。

”庄子说:“我不是尧舜,别人也不是尧舜。

尧舜虽然偶尔出现贤人,但私人劝告曾经遭受苦难,天下众人才会帮助他。

”我说:“您在会稽教导家门,解决了人们的困扰,天下人都相信您的智慧,能否出现贤者只是个旁枝末节。

”庄子说:“怎么可能没有贤者?尧舜出生,有二三子相继而出,天下众人都会帮助他们。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段 重点实词(三) 16.彼亦一是非 彼也同样(存在)是与非; 一:同样 17.果 果真 18.莫得其偶 不能相互对立;偶;对立 19.道枢 道的关键 20.始 才 (彼此)得以相通为一 21.得其环中 22.以明以(之)明;用事物的本源来观察;
不站在彼或此的角度
第2段 重点实词 1.指 概念 2.喻 说明 3.一 ) 1.彼 那;指示代词;远指 2.是 此;与彼相对,指示代词;近指 3.自知 自身的认知 4.知之 知道;知;动词;知道 ;之:不译 5.亦 也 6.因 依靠;依赖 7.彼是方生 彼与是同时产生;方:并;同时 8.说 理论
第4段 重点实词(二) 9.虽然 虽然这样 10.可 正确 11.因 任由 12.由 由(之),经由(是非之途) 13.照 如实反映 14.天 自然之道 15.因是任由如此
第4段 重点实词(二) 9. 适 至;达到 10.几 差不多;近;几乎 11.因 任由;顺应 12.不知其然 不知道它的样子 13.劳神明 劳神;耗费精力(去认识) 14.为一(事物)浑然为一体 15.同 同一性状的特点;
即是非之间是相通的
第4段 重点实词(三) 16.赋 分发 17.亏 减少 18.喜怒为用(狙公)利用猕猴的喜怒
论点:物质不等于概念 论证方法;1、从概念出发去论证 2、用物质出发去论证 要从实际事物出发去论证,事物不等于 概念,事物与概念是分开的
第3段 重点实词 1.谓 称呼 2.然 这样 3.恶 怎么;何以;疑问代词 4.为是 因此;与“故”同义 5.举 举起
第4段 重点实词(一) 1.分 分离 2.成 组合 3.毁 毁坏 4.复 终归 5.不用 不用(之);之:指成毁之理 6.寓 托付 7.诸 之于 8.庸 循环往复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