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pptx
《资本论》自学辅导
资 本主 义 使 用 帆 登 的 界 限
。
机 器 的 生 产率 ( 经 济效益 ) 由 什 么 来决定 呢 ? 它 是 由 生 产 机 器所 费 的 劳 动 同 使 用 机 器所
代 替 的劳 动 的 差 额 来 测 量
只 发 生 劳 动 的 形 态 变化
,
如 果 生 产 机 器 所 费 的 劳 动 与 使 用 机 器 所 代 替的 劳 动 相 等
、
,
等
。
完 善 的 机 器 由三 部 分 构成 发 动 机 传动 机 工 具 机 发 动 机是 整 个机 器 的 动 力 传 动 : 机是 把 动 力 传输 分 配 到 工 具机 上 工 具机 是 这 样 一 个 机 构 它 推 动 控 袖工 具 完 成过 去 手
、 。 、
。
工工 人 用 类 似工 具 所 完 成的 那 些 操 作
,
以 及 对 劳 动 者 的影 响
,
机 器 大 工 业 从根 木 上 改 造 了 旧 的生 产 技 术条 件
。
,
极大 地 发展 了 社 会生 产 力 这 一 章共 十节
起 的 变化
。
使 资本 主 义 制 度 建 立 了 相 应 的 物质 技 术 基 础
。 。
同 时机 器 大 工 业 又
使 资本 主 义 固 有 的矛 盾 扩大 和 尖 锐化
是 因为
一
转移 的 价 值 也 多
那 末 机 器 生 产 又 为什 么 会降 低 产 品 的 价 值 呢 ? 这
,
一 竿
,
所 用 资本 与 所 费资本 的 差 额 增 大
使机 器 提 供 了 更 多 的 无 代 价 的 服 务
。
机 器是 全
资本论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本章主题:考察在机器大工业形式下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章内容:1-4节:机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加强了剥削;5-7节: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无产阶级带来的灾难;8-10节:机器逐步占领了各生产领域,使资本主义矛盾普遍激化章节框架:1.机器的发展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4.工厂10.大工业的农业第一节机器的发展一、机器的作用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的给与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二、机器和手工工具的区别(一)机器的本质组成发动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1.产生自己的动力,如蒸汽机;2.接受外部某种现成的自然力的推动,如水车传动机构:调节运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把运动分配并传送到工具机上工具机或工作机:发动机和传动机构把运动传给工具机,工具机抓住劳动对象,并按照一定目的来改变它。
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二)从手工工具向机器的演变1.工具机工具机是这样的一种机构,它在取得适当的运动后,用自己的工具来完成过去工人用类似的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
在真正的工具从人那里转移到机构上之后,机器就代替了单传的工具。
2.区别:作为单纯动力的人作为真正操作工人的人3.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仪器作业,有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体什么形式。
4.工作及规模的扩大和工作机上的工具数量的增加,需要较大的发动机构……工具机已经代替了人的工具,那么现在自然力也可以作为动力代替人。
5.只是在工具有人的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之后,发动机才取得了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形式。
三、机器协作和机器体系(一)区别:1.前者,整个制品是同一台工作及完成的……在工厂手工业中分成几种操作顺次进行的整个过程,现在由一台由各种工具结合而成的工作机来完成……这种协作首先表现为同种并同时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空间上的集结。
资本论的基本概述PPT课件
写作出版过程
原来他是在认真写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皇皇巨著《资本论》。他 每天所摘录的大量资料,都是在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的。其 实,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据有人统计, 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 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
局限性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 它没有考虑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 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 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
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 1818年5月5日诞生 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在波 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 接受了黑格尔哲学。
许多银行家和经理们开始读《资本论》,就是 许多西方普通民众也开始青睐起了《资本论》,他 们试图从中弄懂自己多年来所作所为的真实意义。 很显然,马克思再度成了时髦人物 ;英国媒体开 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 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
理论价值
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 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一部光 辉的哲学著作,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著作。是认识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 世界的理论指导。
资本主义的现象和本质
表面现象:资本家获得的是利润
深刻本质:资本家的一切生产都来源于 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论》是从包含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细胞——商品开始写起
写作动因
一是对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 转向经济关系的研究,并走向社会主义。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因报》 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 意见的难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 的最初动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二卷)课件2-2-12 13 14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10
一. 劳动期间
缩短劳动期间的方式往往要有固定资本的增加,
从而增加预付资本的量规模。“劳动期间的缩短通常
和在较短时间内预付更大的资本联系在一起,这样,
预付资本的量就随着预付时间的缩短而增加。”固定 资本的增加需要有资本更大积聚与集中。因此,“资
本的积聚已达到什么程度。当信用引起、加速和扩大
资本在个人手中的积聚时,它就促使劳动期间从而周
转时间缩短。”(Ⅱ262)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11
二.生产时间
“劳动时间始终是生产时间,即资本束缚在生产领 域的时间。但是反过来,资本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全部 时间,并不因此也必然都是劳动时间。”(Ⅱ266)
在第13章,重点研究生产时间和劳动期间的差别 对资本周转的影响。其中的基本原理是:在劳动期间 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时间与劳动期间的差别越大,资 本周转速度就越慢,需要的预付资本量也就越大。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16
二.生产时间
劳动期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的几种情况:“有时, 流动资本在进入真正的劳动过程以前,已经处在生产 时间内(鞋楦制造);有时,流动资本在通过真正的 劳动过程以后,仍然处在生产时间内(葡萄酒、谷 种);有时,生产时间间或有劳动时间插进来(农业、 造林);有时,能流通的产品的很小一部分进入常年 的流通,而大部分仍然处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造林 和畜牧业)”(Ⅱ274)
第二卷第二篇
2021/4/20
17
三. 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也是影响资本周转时间和速度重要内容。
“资本的周转时间等于它的生产时间和它的流通 时间之和。因此,不言而喻,流通时间的长短不一会 造成周转时间,从而造成周转期间/4/20
资本论幻灯片讲解
6.机器生产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二.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1.机器不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 2.机器转移价值的方式和数量 (1)机器价值转移的方式——磨损 (2)机器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 (3)结论:“在机器产品中,由劳动资料转来的价值组成部分 相对地说是增大了,但绝对地说是减少了” 3.机器生产率的衡量标准和资本主义企业利用机器的界限 (1)机器生产率的衡量标准 ——“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 (2)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 ——“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
十. 大工业和农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一. 机器的发展
1.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2.机器的概念 (1)由三部分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 (2)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3.许多同种机器的协作和机器体系的区别 4.发达的机器体系的标志是自动的机器体系 5.机器只有通过共同劳动才能发生作用
(2)工厂制度对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反作用 ——节约暴露它的对抗性的和杀人的一面
(3)现代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渡 工厂法的推行,工厂法中对于使用女工、童工的一些限制条款,加速了这种过渡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九. 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
1.工厂法的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七. 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机器生产经过一定发展时期,它所吸收的劳动会比 排挤的多,似乎被排挤的工人最后得到了补偿。马克思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八. 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资本论教学讲义(ppt248张)
四 怎样学习《资本论》
1 、掌握精髓思想, 即不僵化教条也不全 盘否定 2、完整准确地把 握基本理论。不强加、 不曲解、不死报、不 误传。
五 《资本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1、《资本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2、《资本论》研究的多维性 3、《资本论》研究的辐射面 4、《资本论》研究的纵深度 5、《资本论》研究的新方法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 要内容。《资本论》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3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 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 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 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是指价值形式和更有内容、更 为复杂的资本、工资、地租等形式相比较,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 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 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
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 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 程度而定。所以,现在的统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 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 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因此,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 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 其他国家学习。警告欧洲的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应参加反封 建的民主革命,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碍工人阶级发展障碍除去。一个 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 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 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4-13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14
1.机器的发展 机器和大工业的产生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 体现在:“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 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 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 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作为现成的物 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Ⅰ443)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15
1.机器的发展
机器工业要求共同劳动,推动了生产过程内的社 会联系,成为社会化生产过程。“机器……只有通过 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 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 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Ⅰ443)
2021/4/20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27
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如果只把机器看做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么使 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 机器所代替的劳动。”(Ⅰ451)
2.价值增殖对机器使用界限的要求
“对资本说来,这个界限表现得更为狭窄。因为资 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劳动,而是所使用的劳动力的 价值,所以,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 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 会被使用。”(Ⅰ451)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21
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2.利用自然力需要相应的物质手段
“正像人呼吸需要肺一样,人要在生产上消费自 然力,就需要一种‘人的手的创造物’。”(Ⅰ444) 机器就是人们创造出来利用自然力的手段。
“只是在大工业中,人才学会让自己过去的、已 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像自然力那样无偿 地发生作用。”(Ⅰ445)
第5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五、六篇中的四章
复习《政治经济学》 复习《政治经济学》课本中对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关系的描述: 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关系的描述: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目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目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 剥削程度。 剥削程度。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靠延长工作日的 长度; 长度;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靠提高社会劳动生 产率, 产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来实现。 来实现。
第五讲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 五、六篇中的四章,即:第十三章“机器 六篇中的四章, 第十三章“ 和大工业”;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 和大工业” 第十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七章“ 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 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二十章“ 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工资 的国民差异” 的国民差异”。
(2)两种方法互为前提: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两种方法互为前提: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既 两种方法互为前提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同时又是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起点或前提。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 生产的起点或前提。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 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 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便不 会产生剩余价值; 会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延长并区分为必要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组成部分,才能在此起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组成部分, 点上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方面, 点上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值生产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因为只有劳动 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从而使工作日产生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 从而使工作日产生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中机器大工业理论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启示
《资本论》中“机器大工业”理论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启示[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关系全局的崭新概念的提出,作为一个载入史册,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而这一伟大理论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本文结合《资本论》中“机器大工业”理论,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新”意,新型工业化的运行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四个方面肤浅的谈了一下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些启示和看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市场机制机器制造业产业结构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新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关系全局的崭新概念的提出,是对当今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与准确判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前瞻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纹深刻揭示和准确定位,是一个载入史册,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决策。
但工业化的具体含义,以及它自身的运行机制,包括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国内专家学者持不同观点。
下面就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大工业”理论阐述一下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些启示。
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新”意(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十六大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条“高、好、低、少、优”路子的内涵极其深刻而丰富,范围极其广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工业化是就新型工业化谈新型工业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之路。
广义的新型工业化是既要搞清楚狭义的内涵,还要跳出就新型工业化研究新型工业化,从更深层面上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在体制、机制和增长方式、发展战略上根本解决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4-10
2021/4/20
第四章第一节
14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一卷第十章)
“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必要 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 不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Ⅰ367)
2021/4/20
第四章第一节
15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一卷第十章)
三、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反映了资本内在的动机
2021/4/20
第四章第一节
4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一卷第十章
2021/4/20
第四章第一节
5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一卷第十章)
一、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如何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通过绝 对延长工作日来提高剩余价值率。但是,工作日的延 长是有上限的。在工作日不能延长的情况下,能否提 高剩余价值率呢?能,这就是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 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 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提高剩余价值率。
2021/4/20
第四章第一节
9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一卷第十章)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 剩余劳动的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 不是相反,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由于剩余劳动的延 长。”(Ⅰ365)这就是说,只有劳动力价值自身下 降才能使必要劳动时间真正下降,而不能是剩余劳动 时间挤占必要劳动时间使之缩短。
2021/4/20
第四章第一节
2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卷第四篇) 第四篇共有四章,即第十章到第十三章。 第十章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原理和实现机制; 第十一章从协作角度谈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揭 示在协作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揭示资本主 义生产管理的二重性;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讲
分四层意思
(一)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P374-378) (二) 简单协作的一般特点 (P378-383) (三)资本主义协作的特点 (P383-388): ① 资本家必须有一定量 的资本 ; ②管理的职能作 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 ,管理具 有二重性 ( P383-386 ) ; ③协作形成的劳动 的社会生产力变成了资本的生产力 ( P387) (四)资本主义协作是协作的特殊历史形式 ,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 (P387-389)
四、本讲小结 :
主要掌握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 余价值的概念、区别和联系,对 三道思考题涉及的内容加以理解 和领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讲 ( 讲课提纲 )
一、第四篇 : 相对 m 的生产
1. 中心思想和体系结构 : 本篇中心是分 析资本家怎样通过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劳 动强度 ,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 , 来加强对工人剥削 , 获 取相对 m 。本篇 4 章 , 第 10 章交待相 对 m 的概念和来源 , 然后设 3 章分析 研究资本主义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 大生产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作用及其 对工人的影响。
( 二 ) 影响劳动力价值从而影响相对 m 生产的产业部门 (P366一 368) ①生活资料或其替代品的生产部门 ( P366一 367) ②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不变资本物 质要素的产业部门(P368)
( 三 ) 相对m在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 m 的竞争 中形成 (P368-371) … ①追逐超额 m 是每个资本家的目的 (P369) ②超额 m 本身也属于相对 m 的生产(P369 〉 , 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 , 或者说 , 在同样的时间内 , 它所创造的价值比 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P370) 。 ③新的生产方式普遍采用时 , 超额 m 消失 , 相 对 m 便生产出来(P370-371)。
浅议机器与大工业
浅议机器大工业蒋娅娜(2009级高师班)一、机器大工业的概念及其发展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成熟或典型形态,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是由个体生产向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过渡的形式。
机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使商品便宜、缩短工作日、发展科学文化的强有力的手段。
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却把应用机器当作是延长劳动日,增加劳动强度,破坏工人家庭,使工人一家都成为他的剥削对象的野蛮手段。
机器不仅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而且也被用于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谈到机器大工业(工厂工业)时,首先应当肯定,它的科学概念同这个术语通常的涵义完全不一样。
我国官方统计和一般书刊都认为,任何有相当数量雇佣工人的相当大的工业企业就是工厂。
而马克思的理论,只是把工业中资本主义的一定阶段即最高阶段叫做大机器工业(工厂工业)。
这个阶段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在生产中使用机器体系。
从手工工场向工厂过渡,标志着技术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推翻了几百年积累起来的工匠手艺,随着这个技术变革而来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剧烈的破坏,各个生产参加者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阴暗面的加剧和扩大,以及资本主义使劳动大量社会化。
因而,大机器工业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峰,是它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最高峰。
机器和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资本主义比过去的社会创造了空前未有的高度生产力。
但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工人的负担,而是为了剥削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劳动完全隶属于资本,工人所受的压迫与剥削日益深重,工人阶级在这个过程中对资产阶级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
资本家在生产中广泛采用机器的结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单位商品的劳动耗费大大减少,因而商品价值大大较低。
资本主义正是凭借着机器生产的这种优越条件,彻底战胜了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而使自己变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资本论选读完整(新)ppt课件
思考题: ▪ 文中主要讲了几层意思? ▪ 原文理解:P38第2段最后一句。
P38第3段。 P39第1段第二句。 P42第3段最后一句。
精选课件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 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 ▪ 1、体系结构和内容 ▪ 这一卷共七篇25章。从体系结构来说,共分成三部分: ▪ 第一部分(第一篇,原文三章,都作了节选),这部分的
第一卷 资本Βιβλιοθήκη 生产过程▪ 第三部分(第七篇,原文共五章,这里节选了其 中4章的部分内容),这部分考察资本的积累过 程,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揭示资 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 2、方法 ▪ 本卷着重运用了矛盾分析的方法: ▪ ①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 ▪ ②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
▪ 5、预告《资本论》分卷出版计划及其内容。
精选课件
第二版跋
▪ 第二版跋写于1873年,讲了四个问题: ▪ 一、指出第二版的修改情况。 ▪ 二、《资本论》的创作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具
有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资产阶 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就敲响了。因为这时随着无 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学就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了,无产 阶级也要求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就应运而生,《资本论》就是为此目 的而创作的。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序言写于1867年,共14段,说明了 五个问题:
▪ 1、指出《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关系。 ▪ 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搜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计划写
一本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即 《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计划出6分册:《资本》、 《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 《世界市场》。《资本》出版了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 马克思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决定撰写《资本论》。 ▪ 2、指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必须用抽象法。
《资本论》讲稿PPT课件
厦
先门
生大
从学
北师
京生
开欢
会迎
回王
校亚
南
10
郭大力教员自存的1938年版《资本论》
11
12
13
内容提要
一、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与《资本论》写作简介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资本论》第一卷引发的思考
14
一、马克思 经济学思想的理论来 源与《资本论》简介
15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0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
从商品入手—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 (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价值—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呈现出的 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态)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 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 力来代替。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马克思《全集》23卷、8、7
28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为揭示剥削奠 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9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表面现象: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地 租; 劳动者(工人)— 工资。
本质上: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
所有矛盾都包含在“细胞”—商品形态中
商品拜物教
38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 规律。主要要求、
作用形式、作用 条件、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
39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 —《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
《资本论》解读 ppt课件
提供分析解决现时问题的有力工具
开辟了解释现实问题的科学视角。 提供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范式。 呈现了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分析中应用的经典案例
。 确立了当今全球化时代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指导原
则。
谢谢聆听
《资本论》第一卷扉页
献给 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 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二、行文解读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第三卷)
1.产业资本如何参与剩余价值分配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的价值=c+v+m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m:剩余价值
c+v=成本价格
利润
二、行文解读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原因:有机构成不同与周转时间差异 实现:竞争——资本的部门转移 结果: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G:货币资本—货币形态 W:商品资本—商品形态 P: 生产资本—生产形态
简单:G — G′
成本度量
1. 流通时间(技术分析) (1)流通时间是资本增殖的一个必要条件。 (2)单个资本来说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互相排斥。 (3)流通时间对于一定量资本作为生产资本执行 职能的规模的缩小与扩大,起着消极作用。
资本 有机构成
70c+30v
剩余价值率 100%
剩余 价值
30
产品 价值
130
利润率 30%
80c+20v
100%
20 120 20%
90c+10v
100%
10 110 10%
二、行文解读
(3)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二重性:总量增加和利润率下降。 一种长期趋势。
资本论(超值白金版)
17世纪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分离亚当·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份并使之系统化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李嘉图[英]《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其“劳动分工”理论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对马克思等产生影响奥地利学派(心理学派)采用抽象演绎法,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卡尔·门格尔 [奥]《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维塞尔[奥]《自然价值》1889年● 最早提出术语“边际效用”洛桑学派推进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
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洛桑学派的奠基人美国学派较心理学派与数理学派出现晚,以分配为中心的独特体系。
约翰·贝茨·克拉克[美]《财富的分配》1899 年● 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魁奈[法]《经济表》1758年● “纯产品”理论亚当·斯密[英]《国富论》1776年● 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命名者帕累托[意]《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年● 提出序数效应论和无差异曲线自由主义倡导对市场不加干预,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上半叶18世纪继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认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19世纪下半叶数理学派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以折中主义手法糅合古典政治学的各种理论,建立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全新体系。
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1890年●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威廉·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年)● 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马克思[德]《资本论》1867年● 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威廉·罗雪尔[德]《国民经济学体系》1854—1894 年● 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德]《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1864 年● 以统计学进一步完善该学派研究方法卡尔·克尼斯[德]《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1853 年● 系统阐述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抨击私有制,宣扬以较高级的公平标准进行社会财富分配。
资本论框架结构
资本论框架结构7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第四篇的结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管理的二重性理论;了解简单协作、有分工的工场手工业及机器大生产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从生产关系上资本对劳动的控制的逐步深化;了解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对比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和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
学时分配:4课时第一节本章把机器看成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来研究。
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说明工业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基础。
所以,本章已经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物质技术基础上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了。
一、机械业和大工业本章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大工业发展过程,以及这一发展过程所引起的阶级对抗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在彻底摧毁旧的生产方式,使全部社会生产发生革命变革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工农业的新结合、消灭三大差别,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和家庭关系等。
二、本篇内容的逻辑关系本章10节,分为三个部分:1——4节,讲述机器的发展,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将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的使用分开;5——7节,讲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8——10节,资本主义占领各个生产领域,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三、讲解1.机器的发展机器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过程。
一、机器资本主义使用的本质和目的二、机器的发展过程四、讲解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一、机器使产品更加便宜二、机器使用的资本主义界线五、讲解3.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a)资本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
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b)工作日的延长(c)劳动的强化六、讲解4.工厂现在我们转过来考察工厂的整体,而且考察的是它的最发达的形式。
中心思想是:资本主义工厂中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工人是机器的附属物。
(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二)资本主义工厂的实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以后,开始进入到对资本主义工厂的实质的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料 机器 工资 雇用工 排挤工 游离 价值 价值 价值 人数 人数 资本
手工 3000 0
3000 100
机器 3000 1000 1500 50
50
500
在第二种情况下,游离出的 500镑资本只能雇用16人,而不是 50人。况且,如果500镑要转化为 资本,其中必须要有一部分用于购 买不变资本。所以,500镑所能雇 用的工人人数更少。
6-8节的主要内容、结构、思想
第十三章阐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及其社会 后果。本章共有十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至二节: 机器生产力及其资本主义应用;
2、第三至七节: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工人的影响;
3、第八至十节: 机器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变革等等。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 器的使用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人的劳动, 而是“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 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 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延长他无 偿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 剩余价值的手段。”
本章中心说明,机器是如何成为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如何加强和扩 大了剩余价值生产。
第六节: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
得到补偿的理论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主要 内容
当时庸俗经济学家宣扬的一种“理
主 论”,他们断言:所有排挤工人的机 要 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
应的资本,去如数雇用这些被排挤的 工人。
重要段落、语句
【P506,第6段,第一行起】
“金额1500镑的生活资料,从来没 有作为资本同被解雇的工人对立过。 作为资本同他们对立的,是现在转 化为机器的1500镑。”
【P507,第七段,倒数第4行起】 “这些因为分工而 变得畸形的可怜的 人,离开他们原来 的劳动范围就不值 钱了,只能在少数 低级的因而始终是 人员充斥和工资微 薄的劳动部门去找 出路。”
重点段落、语句
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别 是一旦…..一旦….,总之,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 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 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
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 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 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
重要段落、语句
“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 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 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 的! ”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 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 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 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 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 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 要救济的贫民,如此等等。”
P517,第5段,第一行起:尽管机
器生产实际地排挤和潜在地代替了大量 工人,但随着机器生产本身的发展(这 种发展表现为同种工厂数目的增多或现 有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工人的人数 最终可以比被他们排挤的工场手工业工 人或手工业工人的人数多。
P517,第5段,倒数第5行:可见,
就业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 并行不悖的。
★马克思指出了机器一般应用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的不同后果。
P108 第8段
第七节: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
被排斥和吸引
第七节
主主 要要 内内 容容
批判所谓在机器大工业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 之后,就业的工人最终是增加而不是减少的 谬论,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给工人 带来的苦难。
本节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使用机器所作的辩 护,阐述了由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发展的周期性而使工人 受到的排斥和吸引。并用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材料, 证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上和生活上的无保障 和极端贫困是工人阶级不可避免的命运。
第七节
1 第七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2 1-6节:工人就业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不
仅相对减少,还可能绝对减少;
3 6-23节: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造成工人就业的不稳定状态。
★ 重点语句
P515,第2段,第一行起:有些例
子(例如英国精梳毛纺织厂和丝纺织厂) 已经表明,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上,在 工厂部门极度扩展的同时,所使用的工 人人数不仅可能相对地减少,而且可能 绝对地减少。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生产
思政三班: 杨士燕 马玉龙 王照维 程 瑞
目录
contents
1
6-8节在第十三章中的主要内容、结构、思想
2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3
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
4
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6-8节在第十三章中的结构、
主要内容、思想
机器游离出工人,但不游离出雇用原有数量工人的资本 P504-505
手工 生产
机器 生产
原料价值: 机器价 工资价值: 雇用工人 排挤工人 游离资本
镑
值:镑 镑
数
数
额
3000
0
3000
100
3000 1500 1500
50
50
0
添加 内容
添加 内容
如果机器价值少于所代替的工人的工资 总额: (单位:镑、人)
P519,第7段,第一行起
P522,第9段, 第一行起
工厂制度的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它对世界 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市 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由 于工业循环的这种周期变换,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 上并从而在生活上遭遇的无保障和不稳定状态,已成 为正常的现象。
这就说明“补偿论”是错误的。
“游离补偿”理论:
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庸俗的理论。资 本主义生产由于采用新机器或者是扩大旧机器, 一部分可变资本转变为不变资本,这是“束缚” 资本并从而“游离”工人的活动,而一些资本主 义的辩护士们却相反地把这种活动说成是为工人 游离资本。“游离补偿”理论认为,被一个劳动 部门排挤出去的工人会在另外一些部门找到工作。
内
马克思通过严密分析,批判所谓被 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
LOGO
容 第六节包括18段,主要 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六节的分段
第一部分【1-10】:
批判所谓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
第二部分【11-18】:
某些部门采用机器,会引起另一些部门增加 劳动的需要量,但这同“补偿论”毫无共同 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