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旱灾发生情况1

合集下载

1300万人死于旱灾:光绪年间四年连旱的“丁戊奇荒”

1300万人死于旱灾:光绪年间四年连旱的“丁戊奇荒”

1300万人死于旱灾:光绪年间四年连旱的“丁戊奇荒”如今,云南、贵州等西南5省遭遇的空前大旱已持续了半年多,部分地区的旱情百年一遇。

虽然云贵降水丰沛,但历史上也不免遭遇旱灾,1764年云南大旱,滇池就曾干涸见底。

中国大地向来多灾多难,尤以旱灾最为揪心。

秦汉至清朝两千余年间,共发生了1022次旱灾,平均两年一次。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到处起义,成为明王朝覆亡的导火索。

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更是一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从1876年到1879年,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4年遭受大面积干旱,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因饥荒及疫病致死的人共约1300万。

此次灾害是有清一代最大的一场劫难!因以1877(丁丑年)和1878(戊寅年)最为严重,故称其为“丁戊奇荒”。

其中河南、山西灾情最深,又称“晋豫大饥”。

“二百余年未有之灾”1875年初,年仅4岁的光绪,刚刚被扶上皇帝宝座,北方很多地区便先后呈现出干旱迹象。

当年,京师和直隶地区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一年后,旱情加重,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受干旱影响,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粮食等农作物全面歉收,产量减半,山东收成甚至不及往年的三成。

《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

大旱引发的饥荒,致使一些灾民“饥则掠人食”,过境者往往失踪,人们为此甚至“相戒裹足”,不敢远行。

1877年,华北旱情急剧升级,尤其是山西,旱荒空前。

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清廷奏报时称:“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jìn)奇灾,古所未见”,“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当时在山西,饥民为了活命,树皮草根都已吃光。

绝望的民众甚至取小石子磨粉,和成面状吃下,或掘观音白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裂。

当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的时候,“人吃人”的惨剧便发生了。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大干旱也是大的自然灾害,危胁人们生命安全,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大干旱,值得后人警惕,研究,思考。

积极的防灾、减灾,是应对不确定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天灾带来的伤害。

历史上的几次大干旱事件:一,1585年—1590年,受旱严重的是江苏、安徽、湖南及河南,长期无降水,导致了河、湖、井、泉干涸,这种罕见的现象,有历史记载近50年未见。

二,1637年—1643年的“崇祯大旱”,当时北方的23个省(区)相继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受旱面积大、人口多,并且持续时间长。

三,1876年—1879年华北大旱灾,受灾严重的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土地荒芜,粮食颗粒无收。

四,1959年—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连续三年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市场上农业物质供应短缺,出现了饥荒,人口急剧下降,仅1960年统计,全国人口减少了1000万人。

五,1978年—1983年,主要的重灾区在北方,旱灾面积大,持续时间长。

六,2010年—2011年的云南、贵州旱灾,持续的高温、干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历史上,人类的生存始终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其中旱灾是最常见的一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大旱灾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痛苦。

下面将介绍一些历史上的大旱灾记录。

1.苦恶之年(公元9世纪)公元9世纪是一个贫瘠之年。

在此期间,欧洲遭受了一系列的旱灾。

由于长期无雨,农作物枯萎,河流枯竭,人们面临食物短缺和饥荒。

这一时期的旱灾被记录下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苦恶之年”。

2.十年旱灾(公元13世纪)在公元13世纪,中国的黄河流域发生了长时间的旱灾。

在这期间,缺乏水分的土地无法种植粮食作物,导致人们饥饿和疾病的蔓延。

这十年的旱灾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旱灾之一3.大饥荒(公元19世纪)在公元19世纪,印度孟加拉地区发生了一场被称为“大饥荒”的旱灾。

由于连续几年的干旱,农作物几乎全部歉收,导致饥荒和饥饿的爆发。

这场旱灾中,据估计有超过1000万人口死亡,成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之一4.美国大旱(193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地区遭受了一场灾难性的大旱灾,被称为“尘土风暴时代”。

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和不适当的土地管理措施,农田风沙肆虐,导致大量农作物损失,农民破产,失去了生计。

这场旱灾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5.索马里旱灾(2024年)在2024年,索马里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旱灾,被认为是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当地水资源枯竭,农作物歉收,牲畜死亡,数百万人陷入饥荒和饥饿之中。

国际社会加大救援力度,但仍然无法完全缓解灾情的严重程度。

以上是一些历史上的大旱灾记录,这些旱灾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苦,也提醒着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灾难。

历史旱灾记录

历史旱灾记录

历史上有许多旱灾记录,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史旱灾事件:
1. 黄河旱灾(公元11世纪):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旱灾是最为著名的旱灾之一。

公元11世纪,黄河上游地区连续多年遭受干旱,导致黄河水流减少,河床抬高,最终导致了著名的黄河决口,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 美国大草原旱灾(1930s):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草原地区(也被称为“尘土风暴地带”)遭受了严重的干旱。

这场旱灾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侵蚀和干旱,被称为“尘土风暴”时期,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3. 印度旱灾(1965-1967年):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导致大规模的农作物歉收和水资源短缺。

这场旱灾导致了饥荒和经济困境,对印度的农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4. 澳大利亚千年干旱(1997-2009年):在澳大利亚,自1997年开始,部分地区遭受了长达12年的干旱,被称为“千年干旱”。

这场旱灾导致了澳大利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对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这些旱灾事件都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提醒了人们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1936-1937年四川旱灾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场严重天灾。

这一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初期,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四川遭受了一次特大旱灾,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正是因为其地势特殊,四川容易发生旱灾。

而1936年的四川旱灾,却是该地区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

这次旱灾导致四川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情况,田地干裂,百姓的生计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四川旱灾的影响非常严重。

由于缺水,农作物无法得到充分的灌溉,导致农田干旱,大面积的庄稼歉收。

据统计,四川全省的主要农作物收成比平常的产量低30%至70%不等。

这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粮食短缺,价格飞涨,许多人陷入了饥饿的境地。

四川旱灾还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由于农田收成不佳,农民生计无望,许多人无法维持生活,开始四处流浪。

一些地方政府无力提供救济,导致当地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恶化。

还有一些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做贫民,甚至出卖自己的儿女。

整个四川社会陷入了一片绝望与混乱中。

面对这场严重的旱灾,四川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抗旱救灾措施。

他们组织了水利工程修建、水源疏浚等工作,努力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

他们还兴修水库、引水渠道,以便更好地统筹水资源。

四川政府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向受灾地区提供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资,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幸运的是,1937年时,四川的旱灾逐渐得到了缓解。

那一年,中国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抵御外敌。

与此天灾也终于放过了四川这个困境已久的地方。

虽然四川灾后仍面临重大困难,但人们始终坚持着,度过了这个艰难的岁月。

四川旱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灾难,它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在困难面前,四川人民始终展现出坚韧与勇敢。

他们团结一心,共渡难关,最终战胜了这场旱灾。

这一灾难也使人们认识到,天灾与人祸并存,我们不能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更要加强抗灾能力,减少灾难带来的伤害。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历史上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

在1876年以及以后的两年中,中国没有出现雨季----连续降雨期,它是大部人发用水的来源。

当时中国没有储备粮食,饥荒很快便降临了。

人们不得不过着有什么吃什么的日子。

市场上少量的谷物以高价出售;有些人家只好变卖房屋和家产来保命。

数以千计的人听说东北粮价全家便乘船经河南省来到那里,但是,那里的粮价因为市场需求增加,很快便涨了解上去据过路人说,看见村里有饿毙者的尸体推在门外。

由于饥荒造成了贫困,许多人不是饿死,便是病死。

有人称,这次饥荒使中国死亡总人数在900万~1300万人。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世纪70年代,中国华北大旱死亡1300万人--译注)
▲在饥荒时,人们尝试各种食物来源,有些人
啃起了树皮.(右)
▲即使那些捱过饥荒活下来的人仍很悲惨.霍乱
和淋巴腺鼠疫之类疾病流行,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绝望的人们不管路途多远都四处为自己和家人觅食。

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对因偷窃食物而被捉的人处以酷刑。

窃贼被钉在木笼内挨饿。

转自:/bzqg/bdzn/bdzn.htm。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死亡人数处于诸灾之首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死亡人数处于诸灾之首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死亡人数处于诸灾之首“旱魃为虐”——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四大圈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组成的巨系统,即地球生态系统。

但是作为地球的一个薄薄的圈层,它不仅与岩石圈的深层、大气圈的高层紧密相连,也与之外的天文宇宙系统息息相关。

故而该系统内部各圈层或其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与异动,一旦超过特定的阈值,都会对人类与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害(参见宋正海、高建国等著《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第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在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中,诸如地震、山崩、台风、海啸、火山喷发、洪水以及急性传染病等爆发性的灾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类似于旱灾这样的渐进性灾害,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但是纵观中国历史,旱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给中华文明造成的破坏,要远比其他灾害严重得多。

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在其关于中国人口历史的研究中即曾断言:“旱灾是最厉害的天灾。

”一、旱灾是危害最严重的天灾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

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桢、陈达、邓拓等,都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东华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其结果均无一例外地显示旱灾发生的次数多于水灾。

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结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灾共1074次,平均约每3年4个月便有1次;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邓拓文集》第二卷第41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新中国成立后,旱灾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小于水灾,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的干旱化(并非单指降雨量的减少)趋势,从生态系统变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灾害的后果而言,旱灾引发重大饥荒的频次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死亡规模,更非其他灾害所可比拟。

山东历史上5次重大旱灾 兖州有份2次

山东历史上5次重大旱灾 兖州有份2次

山东历史上5次重大旱灾兖州有份2次自1264年以后,旱灾的记载增多。

1264年-1367年(元朝)的104年间,山东共发生旱灾32次;1368年-1643年(明朝)的276年中,山东共发生旱灾167次;1644年-1911年(清朝)的268年中,山东共发生旱灾243次。

重大旱灾记述如下:1637年-1641年,崇祯大旱——山东发生特大连续旱灾。

1637年,有10多个州县志中有“夏旱无麦”与“大旱米饥”的记载。

1638年又连续发生了大旱的蝗灾,“春大旱,井泉大竭,黄风时作,飞沙满天(郓城最甚)”,“春大旱蝗落处树摧屋损,四月二十九日始雨”,“七月夏蝗”。

1639年,又继续发生大旱和蝗灾。

《益都县志》等记载:“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

”“夏四月蝗蝻入城如流淌,秋大旱,狼入村镇,专噬人畜。

”到1640年,又发展为全省性特大旱灾,有48个州县记载“人相食”,如“春不雨,六月陨霜,十月斗米二千,井泉涸竭,芽花不开,果不实,牛羊不孕,鸡鸭不卵,妇人不孕,冬,人相食”(《菏泽县志》);“春夏大旱,百日风霜,秋无禾,斗米一两二钱,民间食草子树枝为生,有父子兄弟夫妇相食者,惨状难悉,饥民为盗,蜂起焚掠,四境萧然”(《莘县志》)……这次特大旱灾一直持续到l641年,旱灾加虫灾,无麦无秋,“树皮皆尽发瘗而食”,饥民“劫四境,杀戮甚惨”。

1665年(清康熙四年)——全省107州县发生旱灾。

《清实录》记载“山东六府旱灾”,“济南、兖州、东昌、青州四府旱灾,麦田颗粒无收”为重灾区,“登州、莱州二府麦田收十分之二三,秋禾亦间有播种,饥民不至如四府之甚”为轻灾区。

对重灾区“请旨散赈银六万两,米六万石,尽发四府赈济”。

对轻灾区“其登、莱二府止免本年额赋”。

《济南府志》记载“春饥,免顺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赋粮并发帑分赈。

六月大旱,飞虫蔽天,坠地如蜣螂”。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自前一年九月以来干旱少雨雪,入春以后更加干旱,直到阴历六月始见雨,麦季无收,全省78州县被灾。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深受旱灾的困扰。

大旱与灾荒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痛楚,它们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大旱灾荒入手,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曾多次遭遇灾荒。

在唐朝时期,就有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大曆十年大旱”。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北方大片的农田遭受到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粮食短缺。

人们不得不以采食草根、树皮等野菜为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情景。

这场灾难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唐代政府开始加强水利建设,修筑大型的水利工程,以改善民生和抵御旱灾的侵袭。

这一事件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代时,中国曾经历了一系列的旱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中期的“永乐大旱”,这场旱灾造成了京津两地的大面积失收,在河北、山东等地引发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旱灾导致了饥荒与疾病的爆发,粮价暴涨,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

明代政府通过减税、赈济和开辟新的农田等措施缓解了饥荒,但这场旱灾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大旱灾荒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中国的农田面积有限,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

当时,中国曾多次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导致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在1938年至1942年的旱灾期间,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包括架设抗旱管线、演出抗旱节目等,以此来振奋民众的抗旱斗志。

然而,这些措施在缓解灾情方面效果有限,大量人口因饥荒而死亡,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这段历史时期的旱灾问题,使得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水利建设的呼吁。

然而,即使到了现代,中国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大旱灾荒的困扰。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旱灾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趋于频发。

比如,近几年持续的旱灾给中国北方的农田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生活用水紧张等问题。

为了应对旱灾,中国政府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入,并推行了节水措施,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旱灾史

中国旱灾史

中国自古经常饱受天灾、旱灾、水灾、瘟疫袭扰。

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商汤十八年(前1766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强便有灾荒一次。

”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

陈达在《人口问题》中统计,自汉初到1936年的2142年间,水灾年份达1031年,旱灾年份达1060年[1]。

旱灾(drought)其实即是缺乏水,农产品因此而枯萎,导致饥荒。

干旱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

水灾则多在江南地区。

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

”管仲还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2]周朝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3]。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史载“三川竭,岐山崩”。

伯阳父认为“山崩川竭,亡之征也”[4]。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汉朝《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

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5]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6]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7]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

诏听民就丰。

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

遣使者时省察焉。

”[8]隋朝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在中华民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亿万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其中1936-1937年四川旱灾则是其中之一。

这场旱灾对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更是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多种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对1936-1937年四川旱灾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期了解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灾害本身的性质。

一、四川旱灾的背景1936-1937年的四川省是一个遭受旱灾的重灾区。

在当时,四川省已经处于国民政府地方官员和土豪劣绅政治腐败、横行霸道的统治之下。

四川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而这两种农产品对水分的需求非常高。

再加上四川省地处西南地区,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不时会出现干旱,而在1936-1937年的这一年,更是遭受了严重的旱灾。

二、四川旱灾的影响1. 农业受灾严重由于旱灾的影响,四川省的农田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导致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的减产。

据统计,当年四川省的农田受灾面积超过千万亩,减产率达到了60%以上。

这导致了当地农民面临了生计问题,许多农民不得不面临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

2. 民生受挫农业是四川省的主要产业,而农业受灾则必然会影响到民生。

在当时,四川省的大部分人口都是以务农为生,因此农业减产不仅导致了农民的生计,更让他们面临着饥饿和贫困。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或者卖掉家里的财产来度过难关。

3. 社会秩序出现动荡在当时的四川,由于严重的旱灾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一方面,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而这又导致了一些社会治安问题的出现。

一些地方官员和地主为了谋取私利,采取了一些压榨农民的手段,更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三、四川旱灾的应对措施1936-1937年的四川旱灾给四川省的政府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为了应对这场灾害,当时的四川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灾民救助在旱灾期间,四川省政府成立了救灾委员会,组织了志愿者和救灾物资,对受灾地区进行了救援。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已有 2049 次阅读2010-8-20 16:35|个人分类:转载|2010年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

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

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

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

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

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滥 伐 森 林 陡 坡 开 垦
围湖造田
水 土 流 失 泥 沙 堆 积 河流蓄洪 泄洪能力 下降
加重 洪灾
下游低洼地 过度开发
资产、人口 等密度加大
2008年的那一场雪 比以往时候来得更猛一些 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寒潮的定义
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 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 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以后又补充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流域 以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C以上,长江中下 游地区最低气温达4°C或4°C以下,陆上有相当于 三个行政大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伴 有6~8级大风者,称为寒潮或强寒潮。未达到以上 标准者,则称为较强冷空气或一般冷空气。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主要特征: ①出现次数多
资料1: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 发生的次数。在1951年至1990年 的30年中,全国共发生干旱300次, 洪涝236次,干旱次数占干旱和洪 涝总次数的56%。
1.主要特征: ②持续时间长
资料2: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正 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1949年间发 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生的。 1637-1643年和1939-1945年干旱竟持 续7年之久。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 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858- 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1966- 1968连续3年干旱;1951-1980年我国华 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 14次。
①长江流域夏季风异常,大部分地 区先后普降大雨和暴雨是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作者:朱奎泽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8期有史以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伴随着无尽的自然灾害。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灾荒之多,世罕其匹。

自古及今,灾荒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大威胁。

纵观近代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灾害更加频繁,灾情也更为严重。

而在接连不断的灾害中,旱灾尤重,为害尤烈。

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近代时段内,中国的旱灾竟达60余次,而就全局性影响与危害程度重大者,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被夺去生命,不计其数的人流离失所。

历史上有4次重大旱荒无需我们沉痛哀念。

“丁戊奇荒”历数近代中国的大旱荒,首当其冲的就是“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指的是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即光绪初期)发生于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华北地区尤重)的一次特大灾荒——以干旱为其突出表征。

这场大旱荒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干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现了灾情。

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此后持续,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尤以光绪三年(1877年)、四年(1878年)最为严重,而这两年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故名“丁戊奇荒”。

局部地区的旱情持续到1879年。

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5省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和川北,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旱荒区,总面积超过百余万平方千米。

其中又以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因而又称“晋豫奇荒”或“晋豫大饥”。

这次旱荒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被认为是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来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其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实属“大衩奇灾,古所未见”。

大旱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树木枯槁,青草绝迹,赤地千里,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重庆历次旱灾情况汇报

重庆历次旱灾情况汇报

重庆历次旱灾情况汇报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地区,气候多变。

由于地处内陆,受季风的影响较小,旱灾是重庆市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历史上,重庆市曾多次发生旱灾,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重庆历次旱灾情况进行汇报,以便对未来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一、1949年旱灾情况。

1949年,重庆市遭遇了一次严重的旱灾。

当时,旱情主要集中在市区周边的农田和山区。

据统计,当年有近50万亩农田受旱,大量农作物枯死,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同时,由于缺水,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政府及时采取了紧急救灾措施,为受灾群众提供了粮食和饮用水,有效减轻了灾情带来的影响。

二、1985年旱灾情况。

1985年,重庆市再次遭遇了一次严重的旱灾。

这次旱灾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周边地区,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据统计,当年有近100万亩农田受旱,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绝收。

同时,由于干旱缺水,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供应出现了紧张局面。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拨粮食、组织抗旱抢险队伍等,有效减轻了灾情带来的影响。

三、2006年旱灾情况。

2006年,重庆市再次遭遇了一次严重的旱灾。

这次旱灾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周边地区,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据统计,当年有近120万亩农田受旱,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绝收。

同时,由于干旱缺水,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供应出现了紧张局面。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拨粮食、组织抗旱抢险队伍等,有效减轻了灾情带来的影响。

四、2019年旱灾情况。

2019年,重庆市再次遭遇了一次严重的旱灾。

这次旱灾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周边地区,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据统计,当年有近150万亩农田受旱,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绝收。

同时,由于干旱缺水,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供应出现了紧张局面。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拨粮食、组织抗旱抢险队伍等,有效减轻了灾情带来的影响。

五、总结。

重庆市是一个多山地区,受季风影响较小。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干旱〕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干旱〕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干旱〕干旱是西安最经常出现的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2000多年来各种史籍屡见严重旱灾记载,兹列举如下:西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前781年)旱既太甚,涤涤山川。

山无木,川无水。

西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泾渭竭。

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大旱,渭涸三日。

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天下大旱,六至八月始雨。

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关中大饥,人相食。

西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三辅大旱,江河水少,溪谷水绝。

西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夏大旱,民多渴死。

西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夏五月,关中大旱,东西赤地千里。

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旱,伤麦,民食榆树皮。

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关中旱,三辅并京兆少雨,麦根枯死,牛羊死甚。

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四至七月夏秋,三辅大旱,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西晋秦始七年(公元271年)关中雍州五月旱,饥荒。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七月雍州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

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关中大饥,蓝田山竹开花结米,人皆采摘充饥。

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五月关中大旱,自三月起,泾、汉、渭皆竭,可涉。

前赵光初七年(公元324年)正至四月,关中大旱。

前赵光初八年(公元325年)四月,雍州大旱,自正月至是月。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354年)关中大饥,米价每升值布一匹。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关中七月大旱,饥。

后秦弘始十七年(公元415年)特大旱,时无点水,池水等俱干。

北魏太安五年(公元459年)雍州旱灾,年谷不收。

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关中大旱,饥。

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长安二月癸丑日以久不雨,降宥罪人。

京师三十里内禁酒。

夏四月甲辰日,禁屠宰,以旱故也。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七月旱,米粟踊贵。

八月,关内七州旱。

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七月,关中大旱。

文帝率民就食洛阳。

中国2008年-2019自然灾害的发展史

中国2008年-2019自然灾害的发展史

中国2008年--2019自然灾害的发展史2010年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

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

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

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

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

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

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时间: 2010-04-24 09:45 来源:光明日报点击:夏代末年(约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大旱,“伊洛竭而夏亡”。

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约前1766—1760年),连续七年大旱,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民无死所,白骨遍野。

周朝自宣王末年到幽王初年(约前803—780年)大旱灾与大地震直接加速了西周的衰亡。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史载“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

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大旱,造成江、汉、河、洛皆竭。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

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光绪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华北大旱,“晋豫奇灾,居民死者百数十万”,史称“丁戊奇荒”。

河南、山西受灾最重。

史载:“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省535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

1942—1943年,中原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300万人。

历史上的大旱之年是什么时候

历史上的大旱之年是什么时候

历史上的大旱之年是什么时候
1637~1643年的干旱(通常又称崇祯大旱)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百年所未见。

我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

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

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

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1585~1590年的干旱地域广、变化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

干旱事件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

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灾的县数统计可见,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

1589年达到极旱,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旁证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

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

这次干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

明朝旱灾记录

明朝旱灾记录

明朝旱灾记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在这个繁荣的朝代也时常发生着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惑。

明朝旱灾记录显示,这个时期发生的旱灾频率较高,影响范围广泛,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明朝时期,旱灾一直是人们最担心的自然灾害之一。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明代旱灾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特别是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这些地区大多为农业发达地区,因此受旱灾影响较大。

旱灾的到来往往伴随着干旱天气、枯水干涸、农田干裂等现象,农作物生长受阻,粮食减产,导致饥荒和粮食价格上涨。

明代旱灾记录显示,明代官方对于旱灾非常重视,常常发动各种救灾政策和措施。

在明代,救灾工作主要由朝廷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朝廷通常会通过减免赋税、物资救济、运粮抚恤等方式来帮助灾民,缓解饥荒的影响。

地方政府也会组织开展募捐救济活动,各种慈善团体也会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

明代旱灾记录中记载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一次严重的旱灾中,一位县令听说有农民在山上挖地下水,立即组织人员前去督促挖井。

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挖到了一口水井,解决了当地百姓的饮水问题。

在另一次旱灾中,一位知府亲自到灾区勘察,发现当地农民缺乏种子和农具,便立即发放了粮食和农具救济,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明代旱灾记录中还记录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救灾措施。

为了缓解灾民的生活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会开展“以工养灾”的活动,组织灾民参加重修水利、道路、堤坝等工程,以换取粮食和物资。

这不仅能够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还能恢复灾区的基础设施,推动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代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和个人在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些慈善团体会积极募捐救济,在灾民中间设立救济点,为受灾群众提供食物、衣物、药品等帮助。

一些富有仁义之心的士人和商人也会主动捐款捐物,为受灾灾民送去慰问和救济。

明代旱灾记录显示了当时社会的紧张与团结。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能够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旱灾发生情况(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尽可能详细,人员伤亡、损失),经验教训,减少旱灾措施。

(要全面、紧凑、逻辑性强。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四大圈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组成的巨系统,即地球生态系统。

但是作为地球的一个薄薄的圈层,它不仅与岩石圈的深层、大气圈的高层紧密相连,也与之外的天文宇宙系统息息相关。

故而该系统内部各圈层或其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与异动,一旦超过特定的阈值,都会对人类与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害(参见宋正海、高建国等著《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第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在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中,诸如地震、山崩、台风、海啸、火山喷发、洪水以及急性传染病等爆发性的灾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类似于旱灾这样的渐进性灾害,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但是纵观中国历史,旱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给中华文明造成的破坏,要远比其他灾害严重得多。

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在其关于中国人口历史的研究中即曾断言:“旱灾是最厉害的天灾。

”一、旱灾是危害最严重的天灾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

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桢、陈达、邓拓等,都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东华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其结果均无一例外地显示旱灾发生的次数多于水灾。

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结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灾共1074次,平均约每3年4个月便有1次;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邓拓文集》第二卷第41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新中国成立后,旱灾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小于水灾,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的干旱化(并非单指降雨量的减少)趋势,从生态系统变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灾害的后果而言,旱灾引发重大饥荒的频次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死亡规模,更非其他灾害所可比拟。

据美国学者郑麒来对历代正史资料的统计,自汉代以来,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的求生性食人事件经常周期性发生,而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由干旱引起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此类求生性食人事件显然进入新一轮周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这110余年间,全国各地共出现此类食人事件50年次,平均两年左右即发生1次。

其中缘于旱灾的共30年次,缘于水灾的10年次,其他的则为旱水、旱蝗、旱雪、霜灾以及不明原因的大饥、春荒、冬荒,旱灾依然是求生性食人的主要原因。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

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

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

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死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人(一说300万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二、明清以来特大旱荒的惨烈灾情罗列这些数字,或许显得过于抽象。

不妨撷取明清以来一些特大干旱的灾情片断,以透视旱灾对中国社会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惨烈影响。

明万历四十三至四十四年,山东全省连续两年遭遇大旱,饥民“咽糠粃,咽树皮,咽草束、豆萁”,可大多数人最终仍难免一死,“或僵而置之路隅,或委而掷之沟壑,鸱鸟啄之,狼犬饲之,而饥民亦且操刀执筐以随其后,携归烹饫,视为故常”。

众多家庭纷纷卖妻鬻女,以求渡过难关,故而各地广泛流传“添粮不敌减口”,“卖一口,救十口”等民谣(明毕自严撰《菑祲窾议》)。

崇祯后期持续七年之久的全国性大旱,更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南北各地普遍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之《滦阳消夏录》中有一段记述,读来令人怵目惊心: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根树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

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

屠者买去,如刲羊豕。

周氏之祖,自东昌商贩归,至肆午餐。

屠者曰:肉尽,请少待。

俄见曳二女子入厨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来。

急出止之,闻长号一声,则一女已生断右臂,宛转地上。

事实上,饥荒极重之时,备受煎熬的饥民连这样的痛苦感觉都已经不存在了。

清光绪十七、十八年山西大旱,前往赈灾的江南义绅如此描绘当地的荒象:山西此次奇灾,各村妇女卖出者不计其数,价亦甚廉。

且妇人卖出,不能带其年幼子女同去,贩子立将其子女摔在山洞之中,生生碰死。

其夫既将其妻卖出,仅得数串铜钱,稍迟数日,即已净尽,便甘心填沟壑矣。

灾民一见查赈人至,环跪求食,涕泣不已。

许已早晚放赈,而彼皆苦苦哀告云:但求先舍些微,稍迟便不能待矣。

往往查赈之时有此人,放赈之时即无此人。

更可惨者,各人皆如醉如痴。

询以苦况,伊便详述,或父死,或夫死,或妻女已卖出,家室无存而毫无悲痛之状,惟互相叹息云:死去是有福也。

盖彼既无生人之乐,亦自知其不能久存矣。

嘻嘻!田园既荒,房屋又毁,器具尽卖,妻子无存,纵有赈济,而一两银仅买米二斗,但敷一月之食,一月之外,仍归一死,况放赈并不及一两乎!严酷的饥荒不仅制造了无数个人或家庭的悲剧,也给整个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进而导致王朝的崩溃。

正如邓拓指出,“我国历史上累次发生的农民起义,无论其范围的大小,或时间的久暂,实无一不以荒年为背景,这实已成为历史的公例。

”(《邓拓文集》第二卷第106—107页)而这样的动荡,多数是由旱灾引发的。

如果说中国最早的王朝——夏王朝是在疏治洪水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其灭亡却是导因于上文提及的“河洛竭”了;随后又有“河竭而商亡,三川竭而周亡”的说法。

在秦汉以来导致历次王朝衰亡的农民起义中,除陈胜吴广起义、元末农民起义与水灾或治黄有关外,其他大都发生在长期旱荒的过程之中。

清代以来的大旱荒虽然没有促使清王朝或民国政府的垮台,但旱荒期间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饥民暴动仍起伏不断,土匪活动也极为猖獗,以致统治者在救荒的过程中,往往要一手拿粮,一手拿刀,软硬兼施,才有可能保持灾区社会的稳定。

三、旱灾的特点旱灾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烈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空间上来说,旱灾波及的范围远大于其他各类呈点线状散布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

不过这里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

一是通常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

应该说,对于以丘陵为主的长江流域等地,这样的说法自然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华北黄淮海平原地区,无论水灾、旱灾,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

二是所谓的“南涝北旱”。

其实从历史上看,北部有大旱,也有大涝,旱涝并存;南部大涝居多,但重大旱灾也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民国年间,西南如四川,华南如广东,均曾发生死亡数十万人的大旱灾。

其次,从时间上来说,瞬时性爆发式灾害,总是在极短或较短的时间内,或几分钟,或几小时,或几天,释放出巨大的破坏能量,造成大量的人口伤亡,惊天动地,骇人心魄,可是相对而言,也正因为它们成灾时间短,涉及范围有限,纵然次数频频,人口损失反而不是十分突出。

而旱灾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时间往往长达数月乃至数年。

从表面来看,旱灾形成的这种渐进性特征似乎给人们抗灾救灾提供了喘息之机,而事实上却因其隐蔽性、潜伏性和不确定性而使人们麻痹大意,常存侥幸心理,以致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一旦酿成重患,则已是措手不及,难以挽回了。

第三,正是因为旱灾持续时间长,成灾面积广,故其虽不构成对人类生命的直接威胁,但对农作物造成的破坏却远比其他灾害来得更加严重和彻底。

也就是说,它更主要的是通过切断维持人类生命的能源补给线从而造成饥馑以及由饥馑引发的瘟疫来摧残人类生命的。

在粮食奇缺、粮价飞涨的情形下,无以为食的饥民们总是不惜一切代价变卖那些不能直接满足口腹之需的土地、耕畜、生产工具甚至劳动力自身,也就是卖田、卖屋、卖牛马、卖车辆、卖农具、卖衣服器具,直至卖妻、卖女、卖儿、卖自身,诸凡衣、住、行及其他一切物品,无不竞相拿到市场上进行廉价拍卖,以致在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其他类型的生活资料市场上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导致价格的大幅度下跌,甚至一幅刘镛的字画也不够一斤馒头钱。

结果,由这种“粮贵物贱”的价格结构对灾区社会所造成的破坏,往往并不亚于一场战争,所谓“到处被毁,有如兵剿”。

干旱引起饥饿,饥饿吞噬了植被,植被的丧失又招致更大的灾害,于是人类便在一轮又一轮因果循环的旱荒冲击波中加速了自然资源的耗竭。

四、深化对旱灾的科学认识极有必要需要指出的是,旱灾,尤其是周期性爆发的特大旱灾,往往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和其他各类重大灾害一样,一方面会引发蝗灾、瘟疫等各种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条,另一方面也与其他灾害如地震、洪水、寒潮、飓风等同时或相继出现,形成大水、大旱、大寒、大风、大震、大疫交织群发的现象,结果进一步加重了对人类社会的祸害。

这种祸不单行的局面,国内灾害学界称之为“灾害群发期”。

前述明崇祯末年大旱、清光绪初年华北大饥荒等,即分别处在我国当代自然科学工作者所发现的两大灾害群发期——“明清宇宙期”和“清末灾害群发期”的巅峰阶段。

灾害爆发的这种周期性特点,当然表明自然界异常变动的力量在灾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灾害的形成纯粹源于自然界,也不意味着仅仅改变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就可以减轻乃至消除灾害。

对于某一特定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自然变异对人类社会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既取决于各种自然系统变异的性质和强度,又取决于人类系统内部的条件和变动状况,既是自然变异过程和社会变动过程彼此之间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对自然变异的承受能力的综合反映。

因此,在自然变异和灾害形成之间有一个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变异的强度与灾害的大小并不存在某种恒定的由此及彼的直接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自然变异(干旱)并不等于灾害(旱灾),灾害也并不一定导致饥荒(旱荒),而饥荒同样未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

这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调节因素,就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或社会的反应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