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外观不良

合集下载

电子产品不良事件分级分类标准

电子产品不良事件分级分类标准

电子产品不良事件分级分类标准简介该文档旨在为电子产品不良事件提供分级分类标准。

根据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不同的事件将被分类为不同级别,以便于快速识别和应对。

以下是针对电子产品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标准。

一级分类1.1 严重生命威胁事件 (Level 1)该级别适用于导致用户生命威胁的不良事件,例如:- 火灾和爆炸导致的严重伤害或死亡- 电击导致的严重伤害或死亡- 致命性的辐射泄漏1.2 严重健康威胁事件 (Level 1)该级别适用于导致用户严重健康威胁的不良事件,例如:- 严重的中毒或过敏反应- 导致贫血、疾病或永久伤残的事件- 导致人体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的事件二级分类2.1 中度生命威胁事件 (Level 2)该级别适用于导致用户中度生命威胁的不良事件,例如:- 刺伤或割伤导致的流血- 轻度电击导致的伤害- 严重灼伤或化学灼伤2.2 中度健康威胁事件 (Level 2)该级别适用于导致用户中度健康威胁的不良事件,例如:- 一般过敏反应- 中度中毒或中毒性反应- 导致短期功能障碍的事件三级分类3.1 轻度生命威胁事件 (Level 3)该级别适用于导致用户轻度生命威胁的不良事件,例如:- 皮肤擦伤或浅表烧伤- 轻度电击导致的触电感- 轻度低温烫伤3.2 轻度健康威胁事件 (Level 3)该级别适用于导致用户轻度健康威胁的不良事件,例如:- 轻度过敏反应- 过度疲劳或失眠- 一般性损伤或创伤四级分类4.1 无生命威胁或健康威胁事件 (Level 4)该级别适用于不会对用户生命或健康造成威胁的不良事件,例如:- 设备操作困难或功能失效- 造型损坏或外观缺陷- 无关紧要的技术问题总结以上是根据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的电子产品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标准。

通过对不良事件进行准确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事件的优先级和风险,以便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用户的生命和健康。

器件不良分析报告

器件不良分析报告

器件不良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某器件不良情况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

该器件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

通过对不良情况的分析,可以帮助生产厂商改进质量控制流程,提高产品质量。

2. 不良情况描述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该器件的不良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表现为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情况:1.器件失效:一些器件会在使用过程中失效,无法正常工作。

2.电性能异常:部分器件的电性能出现异常,如电压波动、电流异常等。

3.尺寸不符合要求:部分器件的尺寸与设计要求不符,导致无法正确安装或连接。

4.外观不良:器件的外观存在缺陷,如划痕、凹陷等,影响整体产品的美观度。

3. 不良分析3.1 器件失效分析经过对失效器件的分析,发现多数失效是由于电路连接问题引起的。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人操作疏忽或设备故障,导致电路连接不稳定,从而使器件失效。

3.2 电性能异常分析电性能异常主要是由于器件内部元器件损坏引起的。

通过仔细观察异常器件,我们发现其内部的电容器存在质量问题,导致电性能异常。

3.3 尺寸不符合要求分析尺寸不符合要求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加工问题引起的。

经过测量分析,我们发现在某个加工工序中,机械设备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器件尺寸不准确。

3.4 外观不良分析外观不良主要是由于器件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挤压、碰撞等外力作用所致。

而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包装材料和运输方式的不恰当,导致器件外观出现不良现象。

4. 解决方案4.1 器件失效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器件失效问题,我们将加强对生产工艺的控制和管理。

引入自动化设备和质量检测工具,提高电路连接的稳定性,减少因人为操作引起的失误。

4.2 电性能异常解决方案针对电性能异常问题,我们将优化元器件的选用,并增加质量检测环节,确保电容器的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4.3 尺寸不符合要求解决方案要解决尺寸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我们将对关键加工工序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机械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生产作业不良判定标准标准术语

生产作业不良判定标准标准术语

生产作业不良判定标准标准术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产作业不良判定标准是制造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实际生产中,不同行业和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设定不同的不良判定标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不良判定标准术语,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1.不良品: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有缺陷的产品,不良品通常是指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或标准要求的产品。

企业需要及时判断和处理不良品,以免对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2.不合格品:指在质量检验中被判定为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

不合格品通常需要进行返工、修复或报废处理,确保不合格品不会流入市场。

3.次品: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缺陷,但仍能够继续使用或销售的产品。

次品通常需要在合适的情况下进行处理,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4.良品:指在生产过程中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是可以正常销售和使用的产品。

企业应该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减少不良品和次品的产生,确保生产的产品都是良品。

5.质量标准:指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和规定,包括产品性能、外观、尺寸、材料等方面的指标。

质量标准是企业在制定生产作业不良判定标准时的依据,产品必须符合质量标准才能被认定为良品。

6.合格率:是衡量生产过程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符合质量标准的比例。

合格率越高,说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越好,不良品和次品率越低。

8.生产作业不良判定标准:是企业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和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的对不良品、不合格品、次品和良品的判断标准和处理流程,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通过不断优化生产作业不良判定标准,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降低不良率和次品率,提高合格率,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企业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管理,不断完善生产作业不良判定标准,确保生产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满足客户需求。

电子元件组件判定标准

电子元件组件判定标准

一、判定标准:1、定义要紧缺点( Major) :元件、组件作业不良〔如焊点表面产生较大锡裂及脱焊、松动、元件破旧〕等专门导致PCB组件功能缺失或引起整机不能正常运行,设定参数专门等,造成客户对产品不中意。

次要缺点( Minor ) :零组件作业虽有瑕庇,如焊点表面粗糙,有细小丝洞、但并不阻碍使用功能。

Maj:代表要紧缺点Min:代表次要缺点制程警示:表示处于不合格边缘〔但不是批量性问题〕,警示改进,需以实际情形作判定。

2、假设OEM客户有专门要求,以客户标准执行。

二、使用名目:〔一〕、PCB板材判定标准 ---------------------------------------------- P a g e 3 - 6〔二〕、元件外观损害 ---------------------------------------------------- P a g e 7 - 8〔三〕、表面贴装元件 ----------------------------------------------------- P a g e 9 -1 9〔四〕、过板直插元件 ------------------------------------------------------ P a g e 20-25〔五〕、元件安装、固定 ------------------------------------------------- P a g e 26 -31〔六〕、PCB表面清洁度 ------------------------------------------------ P a g e 32〔七〕、线束及螺纹件固定 ---------------------------------------------- Page 33-36〔八〕、元器件成型 ------------------------------------------------------- Page 37-38〔九〕、其它 ---------------------------------------------------- ----------- Page 39 - 43三、说明:1、引用标准:要紧参照IPC-A-610D、IPC-A-600G、GB/T 19247-2003/IEC 61191:1998以及公司生产中检验、测试的数据总结。

质量控制案例分析

质量控制案例分析

质量控制案例分析一、引言质量控制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以及维护企业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案例,探讨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质量问题。

二、案例背景某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次产品质量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产品外观不良、功能故障以及部分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客户满意度,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三、问题分析1. 外观不良:经过调查发现,外观不良主要是由于生产线上的工人操作不规范导致的。

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导致产品外观出现瑕疵。

2. 功能故障:功能故障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部件质量不过关导致的。

部分供应商提供的部件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

3. 安全隐患:安全隐患主要是由于设计不合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疏忽导致的。

产品设计方面存在缺陷,生产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安全检查,导致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四、解决方案1. 外观不良:针对外观不良问题,企业应加强对生产线上工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同时,建立严格的产品检验标准,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产品外观质量符合要求。

2. 功能故障:针对功能故障问题,企业应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要求供应商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部件。

同时,企业自身也应加强对部件的检验和测试,确保部件的质量合格。

3. 安全隐患:针对安全隐患问题,企业应加强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在产品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在生产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安全检查制度,对每一道工序进行安全检查,确保产品不存在安全隐患。

五、效果评估经过实施上述解决方案,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产品外观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功能故障率明显下降,产品的可靠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电子产品外观判定标准

电子产品外观判定标准
剥落超过元件焊端宽w或厚t的25不接受22焊盘氧化同级标准23板面刮伤同级标准24线路断不接受同级标准25绿油不良同级标准26同级标准27零件变形不接受同级标准28序号不良问题不合格图示判定标准或方法级标准级标准29引脚变形30元件倾斜同级标准同级标准31元件浮高同级标准32同级标准33不接受刮伤伤及线路或露铜不接受油在线路上小于12线路宽度或在焊盘上超出25的焊盘面积
多锡
14
漏料

15 装
多料
不 16
错料

17
极性错
图例说明
H
判定标准或方法
Ⅱ级标准 元件底面距基板距离H大于
0.3mm
不接受
Ⅲ级标准 同Ⅱ级标准
焊点破裂或有裂缝
不接受
焊点上有锡尖,长度靠近相邻 零件位少于0.5mm
不接受 锡量过多,成球形,锡突出焊 盘延伸到元件基体.锡浆接触 塑封元件体或金属元件本体
可接受 1.任何电极上裂缝或缺口. 2.玻璃元件本体上裂缝,刻
痕或任何损伤. 3.任何电阻质的缺口 4.任何裂缝或压痕
不接受
丝印模糊至无法辨认或无丝 印
不接受
同Ⅱ级标准 同Ⅱ级标准 同Ⅱ级标准
元件脚变形后间距A小於正常 元件脚变形后间距A小於正
间距的50%
常间距的75%
不接受
不接受
1.端面剥落露出本体 2.剥落超过元件焊端宽(W)或 厚(T)的25%
不接受
元件脚变形,造成两者之间沒 有形成合金连接或元件焊接 端同焊盘脱落.
不接受
元件移位,造成无末端重叠部 分.
不接受
第 1 页,共 8 页
同Ⅱ级标准 同Ⅱ级标准 同Ⅱ级标准 同Ⅱ级标准
序 号
类別 不良问题

电阻外观不良报告

电阻外观不良报告

电阻外观不良报告摘要本文报告了一批电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外观不良问题。

在对不良电阻进行详细观察、测量和分析后,我们得出结论,不良电阻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工艺不当引起的。

本报告详细描述了外观不良的现象,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以帮助生产部门在将来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引言电阻是电子产品中常见的元件,用于控制电流和电压。

在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中,电阻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确保电阻的质量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然而,我们在最近的一批电阻生产中发现了一些外观不良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确保产品的整体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外观不良现象在对不良电阻进行观察时,我们发现以下外观不良问题:1.表面粗糙:某些电阻的表面出现了粗糙和不均匀的情况,使得电阻的外观变得不美观。

2.涂层不均匀:有些电阻的涂层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均匀地覆盖整个电阻表面,导致涂层出现空洞或不连续的情况。

3.颜色不一致:某些电阻的颜色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不一致现象,使得电阻之间的颜色差异很大。

4.缺失和破损:少数电阻出现了缺失和破损的情况,这会影响电阻的正常工作和可靠性。

原因分析经过对不良电阻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我们确定以下原因导致了外观不良的问题:1.生产工艺不当:生产过程中的某些步骤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导致电阻的表面处理和涂层覆盖不均匀。

2.原材料质量问题:部分原材料的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电阻的外观问题。

3.设备故障:部分生产设备存在故障,无法保证电阻的外观质量。

预防措施为了解决电阻外观不良的问题,并确保今后不会再次发生类似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预防措施:1.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确保电阻的表面处理和涂层覆盖均匀。

2.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建立严格的原材料进货检验流程,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符合要求。

3.定期维护和检修设备: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定期检修生产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并符合要求。

4.强化质量控制:加强对电阻外观的质量控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检验岗位,提升产品质量。

电子产品整机质量管控规范

电子产品整机质量管控规范

一.电子产品整机产品外观检验标准1)检验工具2)检验条件和缺陷:目视检验条件检验面积划分外观等级面定义外观等级面图示外观缺陷定义3)单板检验4)结构件表面外观缺陷标准检验工具:直尺、菲林、游标卡尺、塞规、标准色板、条码枪、防静电手套、酒精、量角器、手电筒检验条件和缺陷:在自然光或光照度在300~600LUX的近似自然光下(如40W日光灯、距离500mm处),相距为650~750mm,检视时间根据不同级面而有不同,详见表1:外观检验条件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表面的正面、视线与被检表面呈45-90°进行正常检验(参见图1)。

要求检验者的校正视力不低于1.2;不能使用放大镜用于外观检验。

被检表面按其面积或最大外形尺寸划分为不同大小类别,当有两个条件满足时、以大的一类为准。

表面大小划分标准如表2。

(注:一般情况下,被检表面上的缺陷个数超过2个时,缺陷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10 mm,否则视为同一缺陷,尺寸以其总和计。

)表面大小类别划分缺陷代码表缺陷代码划分1级面:重要外观表面,体现产品外观形象,具有装饰性,可以直接正视到的主要外观表面。

主要包括插框、拉手条等的正面和正面上主要零部件的外表面;2级面:主要外表面,半装饰性的经常可见的外观表面。

主要包括机箱和盒式的外部侧面、后面、挂耳背面等在特定角度才能观察到的主要外表面及防护网等处经常被打开的可视面等。

小五金件、机柜机箱附件等均定义为2级表面。

3级面:次要外表面和内表面,不是以装饰为目的,表面质量要求不高的结构表面。

主要包括插框拉手条等的内表面和底面、高度大于1.8米的机柜顶面以及安装支架、绑线架、内部框架、内部焊件的所有表面等。

除1、2级表面外的表面均为3级表面。

表面为预镀钢板机箱盒式外观面分级示意图电子产品刀片(带扳手)外观面分级示意图电源模块外观面分级示意图整机整体外观检验标准电子产品机箱/刀片上盖等类似使用锁扣固定的活动部件缝隙不超过2mm,缝隙不均匀量不超过1.5mm。

PCB外观不良培训

PCB外观不良培训

PCB外观不良培训PCB(印刷电路板)外观不良培训一、引言在当今电子制造业中,PCB(印刷电路板)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PCB外观不良是指PCB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外观缺陷,如划痕、污渍、气泡等。

这些外观不良问题不仅影响产品的美观度,更严重的是可能导致产品性能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对PCB外观不良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培训目的1. 提高员工对PCB外观不良的认识,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 掌握PCB外观不良的检查方法和技巧,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对PCB外观不良问题的处理能力。

4. 通过培训,降低PCB外观不良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三、培训内容1. PCB外观不良的定义和分类(1)划痕:由于操作不当或设备磨损等原因,导致PCB表面出现划痕。

(2)污渍:由于操作不当或环境原因,导致PCB表面出现污渍。

(3)气泡:由于材料或工艺原因,导致PCB表面出现气泡。

(4)短路:由于操作不当或设计原因,导致PCB出现短路。

(5)断路:由于操作不当或设计原因,导致PCB出现断路。

2. PCB外观不良的原因分析了解PCB外观不良的原因是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常见的原因包括:(1)操作不当: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或疏忽,导致PCB出现外观不良。

(2)设备磨损:设备长时间使用,磨损严重,导致PCB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外观不良。

(3)材料问题:使用的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导致PCB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外观不良。

(4)工艺问题:生产工艺不合理或参数设置不当,导致PCB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外观不良。

3. PCB外观不良的检查方法和技巧培训中需要让员工掌握PCB外观不良的检查方法和技巧,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1)目视检查: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等工具,对PCB进行目视检查。

电子产品质量问题情况通报

电子产品质量问题情况通报

电子产品质量问题情况通报尊敬的用户,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准备了一篇关于电子产品质量问题情况的通报。

请注意,由于您没有具体指明通报的对象,我将通报对象设置为"全体员工",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修改。

以下是通报的内容:通报编号:2021-QC-001日期:2021年5月15日尊敬的全体员工,根据我公司品控部门的调查结果,近期我们发现了一些电子产品质量问题。

为了确保我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持续改进,我们决定向大家通报,并希望全体员工能够积极参与解决和改进工作。

一、问题描述在最近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电子产品质量问题:1. 屏幕显示异常:部分产品出现了屏幕闪烁、色彩失真、显示不清晰等问题;2. 电池使用寿命短:一些产品的电池寿命较短,无法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3. 充电问题:少数产品会出现充电慢、充不进电等问题;4. 软件故障:个别产品的软件出现卡顿、死机等情况;5. 外观缺陷:一些产品的外壳存在刮花、磨损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经过对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我们初步得出以下原因:1. 生产工艺不稳定:部分生产线和工序的稳定性不高,导致产品质量波动;2. 材料质量不达标:某些供应商提供的材料不能满足我们的质量要求;3. 设计问题:个别产品的设计存在一些缺陷,导致了功能异常和外观问题。

三、改进措施面对以上问题,我司已经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品控部门的质量管控,加大对生产线和工序的监督力度;2. 与供应商进行密切配合,加强对原材料的把控,确保质量达标;3. 对设计团队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减少设计缺陷。

四、质量目标为了确保我司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我们制定了以下质量目标:1. 降低不良率:我们将通过改进工艺和加强检验流程,降低产品的不良率,目标为降低至每月不超过0.5%;2. 提升用户满意度:我们将重视用户的反馈,优化产品功能和外观设计,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五、员工责任作为全体员工,每个人都对产品质量负有一定的责任。

六西格玛绿带项目案例

六西格玛绿带项目案例

六西格玛绿带项目案例项目背景:电子公司制造了一种电子产品,但近期产品发现了大量的制造缺陷,主要表现为产品外观不良和功能故障。

这些缺陷导致了客户投诉的增加、退货率上升以及公司声誉的受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决定启动一个六西格玛绿带项目,以降低制造缺陷率。

项目目标:1.将产品的外观不良率从10%降低到2%以下。

2.将产品的功能故障率从5%降低到1%以下。

项目团队:该项目由一个由多个部门的员工组成的跨职能团队组成,包括制造工程师、品质保证人员、供应链专家和数据分析师。

项目步骤:1.问题定义阶段:-团队收集了产品制造缺陷相关的数据,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通过确认问题和目标,团队将问题界定为产品外观不良率和功能故障率高的问题。

2.测量阶段:-团队开发了一套测量系统,用于检测产品外观和功能的缺陷。

-团队在制造过程中定期进行抽样检查,并记录相关数据。

3.分析阶段:-团队进行了根本原因分析,找出了导致产品缺陷的主要原因。

-通过数据分析,团队确定了关键影响外观不良率和功能故障率的因素,并进行了优先级排序。

4.改进阶段:-团队通过质量管控措施和制程改进措施降低外观不良率和功能故障率。

-团队还制定了一套培训计划,以提高员工在制造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技能水平。

5.控制阶段:-团队制定了监测和控制措施,以确保改进效果的可持续性。

-团队定期评估产品质量,并进行数据分析,以确保产品缺陷率维持在目标范围内。

项目结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外观不良率从10%降低到2%以下,功能故障率从5%降低到1%以下。

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客户投诉和退货率也随之下降。

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声誉,还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市场竞争力。

结论:通过六西格玛绿带项目的实施,该电子公司成功降低了产品制造缺陷率,改善了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这个案例展示了六西格玛方法在解决制造问题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并验证了该方法在减少缺陷、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价值。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样板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样板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样板一、标准概述本标准旨在规范产品外观检验过程中对外观缺陷的评定和判定,并提供了详细的检验项目和评分标准。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所有产品的外观检验,包括但不限于电子产品、家电、机械设备、玩具等。

三、术语定义1.外观缺陷:指产品外观上的瑕疵、损坏或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地方。

2.公差:指产品在尺寸、颜色、外观上允许存在的误差范围。

3.良品:指外观满足设计规定要求,未发现明显的外观缺陷。

4.不良品:指外观存在明显缺陷,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

四、检验项目及评分标准1.表面缺陷1.1划痕或刮痕评分标准:-轻微划痕或刮痕,不超过表面允许公差范围,得2分;-中等程度划痕或刮痕,超过表面允许公差范围,得1分;-严重划痕或刮痕,无法修复,得0分。

1.2气泡或气孔评分标准:-轻微气泡或气孔,难以察觉,得2分;-中等程度气泡或气孔,明显可见,得1分;-大面积气泡或气孔,明显影响产品外观,得0分。

1.3漏涂、缺漆或涂装不均匀评分标准:-涂装薄弱或不均匀,但不影响产品外观,得2分;-部分或局部缺漆,严重影响外观,得1分;-大面积漏涂、缺漆或涂装极不均匀,明显瑕疵,得0分。

2.尺寸缺陷2.1尺寸偏差评分标准:-尺寸偏差在公差范围之内,得2分;-尺寸偏差超出公差范围,但不影响使用,得1分;-尺寸偏差严重超出公差范围,完全无法使用,得0分。

3.透明度3.1透明度不足或过高评分标准:-透明度在设计规定范围内,得2分;-透明度略低于设计规定,但不影响使用,得1分;-透明度明显低于设计规定,严重影响产品外观和使用,得0分。

4.颜色差异4.1颜色匹配不准确评分标准:-颜色匹配准确,并符合设计要求,得2分;-颜色匹配略有偏差,但不影响外观和使用,得1分;-颜色匹配明显偏差,严重影响外观和使用,得0分。

五、评定原则1.评分按照每项检验项目的评分标准进行;2.所有评分总分满分为10分;3.若任何一项评分为0分,则产品判定为不良品;4.若所有评分都为满分,则产品判定为良品。

电子产品外观检验标准

电子产品外观检验标准

电⼦产品外观检验标准修改记录制订部门:品管部制作:审核:批准:1.0范围本标准规定了xxx科技有限公司品牌,以及其他⽆客户特殊外观要求的品牌的盒式产品、⼀体化机箱和⼿持类产品的外观检验标准。

在本标准中未出现的缺陷种类参照现有关规定执⾏或参考与它相似(影响程度相当)的项⽬执⾏。

本标准可⽤于指导结构件供应商⽣产、装配检验,xxx科技有限公司装配检验等环节对xxx 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的外观检验和验收。

如果某个产品的客户对外观有特殊要求,则按照客户提供的外观标准来进⾏检验和验收。

本标准对⼀些可以接受的表⾯外观缺陷进⾏限制。

2.0术语和定议产品表⾯等级根据重要程度,可划分为A级⾯、B级⾯和C级⾯,具体定义如下:产品表⾯等级定义A级⾯客户经常能够看到的表⾯为A级⾯。

举例:1)机箱的前⾯和顶⾯;2)拉⼿条装配在机箱前⾯也是A级表⾯。

通常贴⾯膜的拉⼿条表⾯都是A级⾯。

B级⾯在不移动产品的情况下,客户偶尔能够看到的表⾯为B级⾯。

举例:1)机箱侧⾯和后⾯;2)如果拉⼿条装配在机箱后⾯也是B级表⾯。

通常镀镍和喷涂的拉⼿条表⾯是B级⾯)。

C级⾯客户在移动或打开产品后,才可以看到的⾯为C级⾯。

举例:1)机箱底⾯;2)如拉⼿条装配在机箱内部或拉⼿条装配后还需贴⾯膜等做装饰性处理,⼀般是C级⾯3)通常表⾯不作处理的或做拉丝处理的都是C级⾯。

A级⾯ B级⾯ C级⾯表⾯等级的规定是产品的外观标准,对于产品在客户处使⽤时看不见的内部表⾯,如塑胶滑道等,不属于本标准规定范围。

表⾯等级的定义是以在最终客户处使⽤情况为条件⽽界定的。

如果零件、部件、产品在后续装配、安装过程中被掩盖,则以被掩盖后的表⾯来定义;如果零件、部件、产品在后续装配、安装过程中有可能被掩盖也有可能不被掩盖,则按照不掩盖的表⾯来定义。

3.0检验条件3.1光照要求在⾃然光或光照度在500LX 的近似⾃然光下检验。

对于40W的⽇光灯、检验距离要求是500mm。

3.2检验员的要求检验者的视⼒或矫正视⼒不低于1.0,被检查表⾯和⼈眼视线呈45°⾓(图2).3.3检验时间、距离和是否旋转的要求A级⾯B级⾯C级⾯检查时间(秒) 10 5 3检查距离(mm) 450 450 600是否旋转旋转不旋转不旋转4.0 判定总则可接收的A级⾯、B级⾯和C级⾯缺陷不能影响装配和功能,否则仍判不合格。

电子产品结构装配外观质量检验标准.

电子产品结构装配外观质量检验标准.


1.1 壳体之间的拼接及装配,要求装配良好,拼接处无大的缝隙及偏移。

1.2 按键和壳体丝印清晰,无重影、模糊、断线、偏移、倾斜等不良,
1.3 按键板要求整体平整,无倾斜、下陷等,表面无划伤、破损。

1.4 显示屏不可有划伤、异色点、损坏、透光等不良。

1.5 壳体外表面不可有脏污、刮伤、水口、缩水、色点、毛刺、破损等
1.6 所有螺丝需装配到位,无漏装、滑丝等,螺丝对应壳体处无顶高、发白等。

1.7 所有外置接口和连接器在壳体孔内装配到位,无外凸顶壳、内陷、脏污等1.8 所有Label粘贴到位,无脏污、破损、字迹模糊、贴装倾斜、反向等
1.9 显示屏与主体连接良好,翻转顺畅,无异常响动。

1.10 产品内部无松动部件及异物残留,晃动时无异常响动。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例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例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企业的声誉。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案例,以便更好地认识和防范这一问题。

案例一,某化妆品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某化妆品公司为了追求利润,使用了廉价的原料和劣质的配方,生产了一批伪劣化妆品。

这些化妆品在包装上和正品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使用会对消费者的皮肤造成严重伤害。

这一事件曝光后,该公司的声誉受到严重打击,不少消费者受到了伤害,公司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

案例二,某食品厂生产销售伪劣食品。

某食品厂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使用了劣质原料和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生产工艺,生产了一批伪劣食品。

这些食品在外包装上标注有机食品或者绿色食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购买。

但实际上,这些食品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和有害物质,严重超标。

消费者食用后出现了食物中毒等严重后果,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案例三,某电子产品厂生产销售伪劣电子产品。

某电子产品厂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劣质的元器件和不合格的生产工艺,生产了一批伪劣电子产品。

这些产品在外观上和正品几乎没有区别,但使用寿命短,易损坏,存在安全隐患。

消费者购买后发现产品质量不过关,维修维护困难,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损失。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严重后果。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顾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责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身体伤害。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问题,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也要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注意产品的包装和标识,不轻易相信过分夸大的宣传,避免购买到伪劣产品。

只有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减少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现象,维护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电子厂产品不良分析报告

电子厂产品不良分析报告

电子厂产品不良分析报告1. 引言电子厂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大量的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电视、电脑等。

然而,在生产过程中,总会有一定比例的产品出现不良问题,对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电子厂产品不良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2. 不良现象分析根据对电子厂生产过程中的不良产品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发现以下几个不良现象:2.1. 外观不良外观不良是指产品外观出现划痕、破损、色差等问题。

该类不良现象主要集中在产品组装和包装环节。

其中,划痕和破损主要源于产品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受到的碰撞和挤压,而色差则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质量有关。

2.2. 功能不良功能不良是指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出现无法启动、卡顿、死机等问题。

该类不良现象主要由于零部件质量低劣或组装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的。

此外,高温、潮湿等环境因素也会对产品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2.3. 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指产品存在导电性、电池泄漏等问题,可能对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该类问题主要源于电子元件的质量问题。

3. 原因分析3.1. 材料质量不良材料质量不良是导致不良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不稳定,或生产过程中没有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容易导致不良产品的产生。

3.2. 人为操作问题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不规范导致组件接触不良或错误安装,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

3.3. 设备故障生产设备长时间运行容易出现故障,未及时检修维护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3.4. 环境因素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也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环境条件不稳定或未按要求控制,容易引起产品不良问题。

4. 改进建议4.1. 严格供应商管理建立供应商质量评估体系,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确保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材料。

4.2. 增加质量检验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增加质量检验环节,对原材料和组件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电子产品全检外观漏失改善对策报告

电子产品全检外观漏失改善对策报告

电子产品全检外观漏失改善对策报告
一般说来,在对电子产品进行全检时,确实容易造成外观漏失漏检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制定改善对策。

首先,流出的电子产品找客户协商,第一时间把低质量产品送回或在有库存品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做换货处理,换货前应再次全检库存品确保无不良后换货。

其次,培训全检员的品质意识,加强电子产品全检培训,如社内现有人员无法提升,要进行社会招聘。

同时,对电子产品生产车间一线作业人员,加强对外观检查认知度的培训。

再次,电子产品公司要建立关键岗位管理和顶岗人员培训制度,杜绝新员工临时培训匆忙上岗。

同时,要反思岗位工作策划是否合理。

最后,公司要反思外观标准是否已经清晰、明确地培训传达到员工。

针对外观缺陷的培训,除了给新员工讲解外观标准或作业指导书,还应该结合大量的缺陷实物样件进行培训,让新员工做些缺陷判断的练习。

还可以在正常生产中人为放入外观缺陷的产品,测试员工是否能有效识别不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差 产品表面呈现出与标准样品(客户承认样品)的颜色的差异,称为色差。
光泽不良 产品表面呈现出与标准样品(客户承认样品)光泽不一致的情况。
手印 在产品表面或零件光亮面出现的手指印痕。
异色点 在产品表面出现的颜色异于周围的点。
多胶点 因模具方面的损伤而造成局部细小的塑胶凸起。
浇口 塑料成型件的浇注系统的末端部分。
搭桥 在导电胶的转角位置,出现上面胶是连接着,但下面胶没有连着而出现空洞的现象。
补伤 对导电胶上已损坏的部位进行修补。
油渍 在产品表面所残留的油污。
气泡 由于原料在成型前未充分干燥,水分在高温的树脂中气化而形成气泡。
缩水 当塑料熔体通过一个较薄的截面后,其压力损失很大,很难继续保持很高
的压力来填充在较厚截面而形成的凹坑。
亮斑 对于非光面的塑料件,由于壁厚不均匀,在壁厚突变处产生的局部发亮现象。
硬划痕 由于硬物摩擦而造成产品表面有深度的划痕。
细划痕 没有深度的划痕。
透底 在喷漆件表面出现局部的油漆层过薄而露出基体颜色的现象。
鱼眼 由于溶剂挥发速度不适而造成在喷漆件表面有凹陷或小坑。
多喷 超出图纸上规定的喷涂区域。
剥落 产品表面上出现涂层或镀层脱落的现象。
毛絮 油漆内本身带有的,或油漆未干燥时落在油漆表面而形成的纤维状毛絮。
侧面起皱 在PC薄膜内注入塑料时,由于薄膜受力不均匀在成品上造成皱纹。
漏光 由于PC薄膜上有漏印的部位,造成光线能从背面穿到正面,称为漏光。
LCD 指手机上的液晶显示屏。
流纹 产品表面以浇口为中心而呈现出的年轮状条纹。
烧焦 在塑料件表面出现的局部的塑料焦化发黑。
边拖花 因注射压力过大或型腔不平滑,脱模时所造成边缘的擦伤。
破裂 因内应力或机械损伤而造成产品的裂纹或细小开裂。
龟裂 橡胶件由于环境老化而造成在品表面上有裂纹。
凹坑 由于模具的损坏等原因,造成在平面上出现的高低不平。
彩虹现象 指透明区域在反光条件下出现彩色光晕的现象。
透明度差 指透明区出现模糊、透明度不佳的现象。
拉白 成型品脱模时,由于钩料杆的拉力大于顶料杆的顶出力,而使某部位所产生的白化。
折痕 在PC薄膜按键的底膜上产生的折叠痕迹。
飞边 由于注塑参数或模具的原因,造成在塑料件的边缘或分型面处所产生的塑料废边。
熔接线 塑料熔体在型腔中流动时,遇到阻碍物(型芯等物体)时,熔体在绕过阻碍物后不能很好的融合,于是在塑料件的表面形成一条明显的线,叫做熔接线。
不良缺陷定义
点缺陷 具有点形状的缺陷,测量尺寸时以其最大直径为准。
颗粒 在喷漆件表面上附着的细小颗粒。
积漆 在喷漆件表面出现局部的油漆堆积现象。
阴影 在喷漆件或塑料件表面出现的颜色较周围暗的区域。
桔纹 在喷漆件或电镀件表面出现大面积细小的像桔子皮形状的起伏不平。
翘曲 塑料件因内应力而造成的平面变形。
顶白/顶凸 由于塑料件的包紧力大,顶杆区域受到强大的顶出力所产生的白印或凸起。
填充不足 因注射压力不足或模腔内排气不良等原因,使融熔树脂无法到达模腔内的某一角落而造成的射料不足现象。
银条 在塑料件表面沿树脂流动方向所呈现出的银白色条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