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不可不知的金句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中的名言警句

资治通鉴中的名言警句

资治通鉴中的名言警句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光。

该书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其中蕴含了许多名言警句。

以下是资治通鉴名言警句: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2、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4、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5、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通鉴·周纪》7、任人唯贤,徇公宜实。

——《通鉴·唐纪十二》8、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通鉴·宋纪二》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通鉴·中山纪》10、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通鉴·赵纪三》1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1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13、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14、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15、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16、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17、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18、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19、丈夫一言,驷马难追。

——《资治通鉴·周纪》20、时势造英雄。

——《资治通鉴·晋纪》21、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资治通鉴·魏纪》22、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唐纪》23、夫智能者,人之所以为人也;仁爱者,人之所以为君子也。

——《资治通鉴·唐纪》24、人若自扰,谁之安乐!——《资治通鉴·唐纪》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资治通鉴·宋纪》26、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唐纪》27、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周纪》28、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周纪》29、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唐纪二》30、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名著阅读 《资治通鉴》精选30句,洞见古人智慧精髓

名著阅读 《资治通鉴》精选30句,洞见古人智慧精髓

名著阅读 | 《资治通鉴》精选30句,洞见古人智慧精髓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主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今日精选《资治通鉴》30句,与大家共读。

1.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释义】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2.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出处】《资治通鉴•陈纪》【释义】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3.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出处】《资治通鉴•晋纪》【释义】离开自己的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4.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5.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释义】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

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6.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释义】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

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7.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释义】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8.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出处】《资治通鉴•宋纪》【释义】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9.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

资治通鉴经典名句

资治通鉴经典名句

资治通鉴经典名句
《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繁多的史书,以下是《资治通鉴》中的经典名句:
一、国家建设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三国,魏,曹

2、“明正军令,议民利众,务勤德政,而乡里既治。

”——唐,玄宗
3、“要爱千百亿人民,官吏须爱为先。

”——宋,苏轼
4、“以改人不改法,施政不改任,务在管使而分使,开植本源,以定民心。

”——明,朱熹
二、军事策略
1、“兵贵神速,不可无必备。

”——秦,苏秦
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魏,曹操
3、“纵有千军万马,攻城以日,则当坚守以年。

”——宋,文天祥
4、“仗剑同心,无敌九州。

”——元,李密
三、国际关系
1、“默而识之,明而行之,公达而受,用而不徇,此之谓有道。

”——西晋,邓晃
2、“民有心理,邦有计谋,圣人能鉴别。

”——南宋,谢安
3、“就政务行之有道,崇远名士赖以存。

”——明,文正
4、“内开明德,外传道义,安抚四方。

”——清,玄烨。

资治通鉴名言名句大全

资治通鉴名言名句大全

资治通鉴名⾔名句⼤全1. 出⾃《资治通鉴》的名⾔警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信⽆以使民,⾮民⽆以守国。

(1)夫事未有不⽣于微⽽成于著,圣⼈之虑远,故能谨其微⽽治之,众⼈之识近,故必待其著⽽后救之;治其微则⽤⼒寡⽽功多,就其著则竭⼒⽽不能及也。

(2)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

论⾄德者不合于俗,成⼤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这是公孙鞅与秦孝公议论变法时说的话,当时他没有得到秦国贵族的赞同)(3)得⼈者兴,失⼈者崩。

恃德者昌,恃⼒者亡。

(商鞅在秦国为相时,制法?2. 资治通鉴中的名句有哪些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丈夫⼀⾔许⼈,千⾦不易才德全尽谓之“圣⼈”,才德兼亡谓之“愚⼈”,德胜才谓之“君⼦”,才胜德谓之“⼩⼈”.凡取⼈之术,苟不得圣⼈,君⼦⽽与之,与其得⼩⼈,不惹得愚⼈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秤砣虽⼩压千⽄,以其德⾜以教化正俗,其才⾜以顿纲振纪,其明⾜以烛微虑远,其强⾜以结仁固义;⼤则利天下,⼩则利⼀国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浩⼤者戒于遗忘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主必信,信⽽⼜信,谁⼈不亲?上不信,则⽆以使下;下不信,则圣⼈之官⼈,犹匠之⽤材也,取其所长,⽤其所短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遂。

3. 资治通鉴中的名⾔有哪些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丈夫⼀⾔许⼈,千⾦不易才德全尽谓之“圣⼈”,才德兼亡谓之“愚⼈”,德胜才谓之“君⼦”,才胜德谓之“⼩⼈”。

凡取⼈之术,苟不得圣⼈,君⼦⽽与之,与其得⼩⼈,不惹得愚⼈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秤砣虽⼩压千⽄,以其德⾜以教化正俗,其才⾜以顿纲振纪,其明⾜以烛微虑远,其强⾜以结仁固义;⼤则利天下,⼩则利⼀国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浩⼤者戒于遗忘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主必信,信⽽⼜信,谁⼈不亲?上不信,则⽆以使下;下不信,则圣⼈之官⼈,犹匠之⽤材也,取其所长,⽤其所短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遂4. 资治通鉴中的名句有哪些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查看丈夫⼀⾔许⼈,千⾦不易查看才德全尽谓之“圣⼈”,才德兼亡谓之“愚⼈”,德胜才谓之“君⼦”,才胜德谓之“⼩⼈”。

300万字《资治通鉴》凝结的20句精华,句句精辟,读史以自省!

300万字《资治通鉴》凝结的20句精华,句句精辟,读史以自省!

300万字《资治通鉴》凝结的20句精华,句句精辟,读史以自省!1.口有蜜腹有剑。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译】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

2.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资治通鉴·唐太采贞观元年》【译】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各取其长处而使用。

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

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4.忍小忿而存大信。

——《资治通鉴·唐纪八》【译】忍住个人小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

5.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资治通鉴·唐纪》【译】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6.英雄无用武之地。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译】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

7.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达事理;听信片面的意见,就会愚昧糊涂。

8.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译】常常听到别人说你的过失,过失就会日益减少而福气就会来到;常常听到别人对你的称赞,声誉就会日益受到损害而灾祸就会降临。

9.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译】富贵会产生骄奢,疏忽会导致祸乱。

10.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资治通鉴·晋纪》【译】厚厚的钱币,甜甜的美言,这是人所应当畏惧警惕的东西!11.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译】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得到了加强。

《资治通鉴》中不可不知的金句!

《资治通鉴》中不可不知的金句!

《资治通鉴》中不可不知的金句!【导读】《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视为君臣士人的必修教科书,即使在现当代,也有重大影响。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生于北宋中期,自幼饱读经典,嗜好史学。

20岁步入仕途,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宋仁宗末年,司马光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深感历代史书繁多厐杂,难以周览,立志修撰一部通史,以总结历朝兴亡得失,为治国者提供借鉴。

《资治通鉴》上起东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300余万字,堪称鸿篇巨制。

其以各朝各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

所以,《资治通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欢迎。

载史明鉴之同时,《资治通鉴》仍不乏文学色彩与哲思光芒,其中无数惊世醒人的历代往事与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使人过目难忘,品味不尽。

它可以怡情,可以增智,可以导正,可以借鉴,是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

为使现代读者进一步了解这部鸿篇巨制,我们特摘选其中名言佳句,编辑成文,以求广大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汲取精髓。

1.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 第2卷周显王十年【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

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

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注】司马光根据秦国商鞅实行变法,立木为信的史事,作信誉是治国之本的议论。

信誉是为政的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法宝。

只有取信于民,人民才会拥护你、支持你,国家才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

《资治通鉴》里的24条经典句子,言简意赅,通古今,晓人情

《资治通鉴》里的24条经典句子,言简意赅,通古今,晓人情

《资治通鉴》里的24条经典句子,言简意赅,通古今,晓人情《资治通鉴》司马光用了19年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300多万字,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时周世宗显德六年这期间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同时也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学的两颗璀璨明珠。

一部300多万字的史书,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同志竟然读了十七遍,可见此书蕴含的人生奥秘之多。

为了更好的认识此书,了解世界和人心的奥秘,以及做人的道理,今天特意为粉丝们精选了24个经典句子,一起来学习,品悟!1,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

实际含义:做事不要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2,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实际含义:一个人能懂得智慧,而且口才很好,就是贤人。

如果能坚强和有毅力,那就更好了。

3,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

哲理含义:当你走在霜冻上之后,才会真正的知道严寒将至。

4,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哲理含义:改变自己脾性有方法,聪明的人要戒除处于敏感的毛病,勇猛刚强的人要戒除太暴躁的毛病,善良温良者要戒除不果断的毛病,而心胸广博的人要戒除遗忘细节的毛病。

感悟《资治通鉴》30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看透人生

感悟《资治通鉴》30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看透人生

感悟《资治通鉴》30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看透人生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意思就是说:以过往的历史作为参考,能有助于君王治国理政。

这是宋神宗对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的评价,这本书也因此得名为《资治通鉴》。

这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耗时19年完成。

它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详细历史。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据说这书被伟人前前后后读了17遍,足见此书的巨大价值,伟人读书用心终结,为其所用,给中华民族带来屹立世界的精神财富和给中华儿女做人和学习的榜样。

《资治通鉴》的作用,一开始就是作为君王学习的教科书,但是,这本书放到现在,不仅可以有资于治道,还能帮助我们从中获取克己修身的智慧。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资治通鉴》,是读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也是读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

历史滚滚向前,古籍留给我们的,更多是关于生活的教义。

如果你此刻正处生活的岔道口,相信这些经典名句也能帮你越过迷茫的荒原,打开你的历史视野,看到更多可能。

那么我为大家整理以下几句话,希望对各位有所裨益。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我们要记住以前的事情,把它作为以后的教训。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汲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

但晋灵公不但不接受,反而派刺客去刺杀赵盾。

赵盾只好逃亡,但他的忠心和正义感动了晋国民众。

晋灵公被民众所杀,赵盾后来重回晋国执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无私,敢于直谏;同时也要有智慧和勇气,善于应对困境。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盲目相信一面之词,才会产生误解,导致错误的判断。

因此要保持客观理性,多方面听取不同的声音,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因为片面狭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常常会遇到需要使用语录的情形吧,语录是指一个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

那什么样的语录才是走心的语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篇11、口有蜜腹有剑。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

本句大意是: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

这两句是唐人对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

《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

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

”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多么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奸诈的嘴脸。

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

2、忍小忿而存大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

小忿:小的忿怒。

大信:大的信用。

本句大意是:忍住个人小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

李世民当了皇帝,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荫,便下令让这些冒牌货自首,否则一经查出就要杀掉。

后来果然查出一个假冒者,李世民要杀他。

大理少卿戴胄犯颜直谏说:根据法律,这样的人应当充军。

李世民说:我说过这种人要杀头,你却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吗?戴胄说:诏书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应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据法律来判决,坚持大的信用。

戴胄不怕杀头丢乌纱,敢于犯颜执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

他认为当权者应该“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摒弃个人好恶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以权代法,不以人治代往治,的确是高明之见。

这一原则,后人也当坚持。

3、英雄无用武之地。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本句大意是: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

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对孙权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资治通鉴》中的50句名言,句句经典,醍醐灌顶

《资治通鉴》中的50句名言,句句经典,醍醐灌顶

《资治通鉴》中的50句名言,句句经典,醍醐灌顶《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据说这书被伟人前前后后读了17遍,足见此书的巨大价值。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部著作的50句经典名言。

01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周纪》【译文】所谓的才学,是道德的资本。

所谓的德行,是才学的主帅。

这其实是说,个人的道德素质,要高于个人的才学。

这是因为一个人无才,但是有德的话,只不过平庸,难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个人有才却无德,那对于社会的危险就大了。

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然后才是知识、技能方面。

02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资治通鉴·汉纪》【译文】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0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唐纪》【译文】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04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

--《资治通鉴》【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05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资治通鉴〉最经典8句话,最好背下来。

〈资治通鉴〉最经典8句话,最好背下来。

〈资治通鉴〉最经典8句话,最好背下来。

摘要:1.《资治通鉴》的简介2.经典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经典名句2:知人善任,广纳谏言4.经典名句3:以史为镜,可知兴替5.经典名句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经典名句5: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7.经典名句6:诚信为本,信誉为重8.经典名句7:中庸之道,不偏不倚9.经典名句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文:《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著,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

它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生动事迹。

《资治通鉴》最经典8句话,最好背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些传世名言。

1.经典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而君主个人的轻重则相对次要。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2.经典名句2:“知人善任,广纳谏言。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并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这样的领导者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3.经典名句3:“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这句话指出,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对历史的认识和总结是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

4.经典名句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出自《易经》,意味着宇宙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君子应该效法天地,自强不息,不断努力进取。

5.经典名句5:“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同样出自《易经》,强调君子应该像大地一样,具有宽厚的德行,容纳万物,承载万物。

6.经典名句6:“诚信为本,信誉为重。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7.经典名句7:“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这句话出自《论语》,提倡人们要遵循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做到适度、和谐。

8.经典名句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200句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200句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200句以下是资治通鉴中的一些名言警句:1. 以德治国,则民安物阜。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4. 夫忧国忧民,知民疾苦,而后可与言上也。

5.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饴。

6.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7.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8.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9.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10. 弦高犒师,智伯决水,豫让吞炭,田单火牛。

1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3.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7.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8. 高举轻放,小心为上。

19.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0.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2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2. 不以一眾掩大德。

23.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24. 桀纣之事,可知也。

25.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指即所指。

2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7.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2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9. 诚欲正其心,必先正其身。

30.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3. 有其时必有其位,有其位必有其事,有其事必有其治,有其治必有其礼。

3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5.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6.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7.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8. 擒贼先擒王,杀人如剪草。

39.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40.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2. 善贾而沽,恶贾深藏。

43.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44.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45.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6.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资治通鉴》智慧妙言23句,每一句都值得细读品悟

《资治通鉴》智慧妙言23句,每一句都值得细读品悟

《资治通鉴》智慧妙言23句,每一句都值得细读品悟1、为善最乐。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五卷)原文:春,正月,东平王苍与诸王俱来朝,月余回国。

帝临送归宫,凄然怀思,乃谴使手诏赐东平国中傅曰:“……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曰:'为善最乐’。

其言甚大!”白话:春季,正月,东平王刘苍和诸王都来朝见,过了一个多月回国。

明帝亲自送行,回宫思怀凄然,就派遣使臣奉手诏给东平国中傅说:“……往日问东王:'居家怎样最快乐?’东平王说:'为善最快乐。

’他的话非常博大!”2、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录自《资治通鉴》第三卷)原文: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白话:陈贾说:“那么说来,圣人也会犯错喽?”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所以周公犯错,不是很正常的吗!况且古时的君子,犯了错能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则依错而行。

古时的君子,他的错就好象日月之蚀,人人都看得见;等到一旦改正,人人都会仰望他。

现在的君子,岂止是不加改正,还会托辞掩饰自己的错误。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录自《资治通鉴》第三卷)原文:孟子论之曰: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轲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子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白话:孟子辩论说:有人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熄灭。

”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浓缩的10句精华,总有一句触动你!

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浓缩的10句精华,总有一句触动你!

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浓缩的10句精华,总有一句触动你!发布时间: 07-1200:39《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史学巨著,记录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约300多万字。

1. 功成名遂,不退将危。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中宗神龙元年》。

人在功成名就以后,如果不急流勇退,就会遭遇大的危险。

2. 失出,人臣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天后长寿二年》。

犯了重罪而从轻处罚,这样做是臣子的过失;喜欢让人或者,这是圣人的大德行。

3. 夫料敌者,料将不料兵。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

预料敌情,需要估量将领的才德,而不是估测士兵的情况。

4.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训俭示康》。

由简约变成奢华容易,由奢华变成节俭这样就比较难了。

有些人在生活富裕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节俭,而在生活贫困的时候才想起了应该节俭。

而且人的消费模式具有一个特点——稳定性,一旦形成,重新调整需要较长时间。

5. 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

主张施行一项大的策略,当然不可吝惜这么少的一点费用,办一切事情都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

6.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家里贫穷,就想要有一位贤良的妻子。

国家动乱,就想有一个能干的宰相。

7.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改正错误。

说好话并不难,难得是能够做好事。

8. 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

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资治通鉴〉最经典8句话,最好背下来。

〈资治通鉴〉最经典8句话,最好背下来。

〈资治通鉴〉最经典8句话,最好背下来。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史书,它记录了自战国时期至五代时期的历史,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献。

在其中,有许多经典的句子,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司马光对历史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下是《资治通鉴》中最经典的8句话:1. "鸿门宴,长安一梦也。

"这句话是指项羽与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对话。

这句话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充满戏剧性的一面,也提醒人们要警惕权谋和欺诈。

2.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智慧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看命运的安排。

对于人生的抉择和努力,我们需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3. "若皋月弄波,天何云辞。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月下弄波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它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享受生活的美好,不要被世俗和功名利禄所困扰。

4.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句话强调了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有出众的才华,更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在追求理想和目标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表达了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和民族承担责任,不论身处何地,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和平负起责任。

这句话激励着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的建设,为民族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6. "凡事必以诚信为本。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在商业、政治和人际关系中,诚信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7.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小看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在做事情的时候,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因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中的经典语句

《资治通鉴》中的经典语句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著作,由唐代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该书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共294卷。

其中,不仅包含了大量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成为了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资治通鉴》中的经典语句。

一、治国理政1.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六,是对治国理政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治理国家的成功不在于一时的大手笔,而在于细节的处理和把握。

2. “用人不当,失之子羽;用人不正,失之桀纣。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二,是对用人之道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用人的失误会导致他的失败,用人不当、不正会导致国家的危亡。

3. “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异欲者败。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卷四十一,是对团结合作的重视。

它告诉我们,只有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才能够战胜困难和敌人,否则就会失败。

4.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是对待人处事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要以德报怨,不要以怨报德,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和谐共处。

5.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是对国家安危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安危在于祀神和军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二、人生哲理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卷一,是对人生的责任和担当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担当,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够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和发展。

2.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命。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是对人生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人生的道路也是不同的,只有认真面对自己的命运,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是对志向和目标的重视。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和目标,就无法取得成就,也无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资治通鉴的名句

资治通鉴的名句

资治通鉴的名句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撰写的中国史书,其中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名句:
1. "史以来所谓治史者,为张之以权数曰:立言传身;为范晔
之所谓能记其事言者,言之固可据,而见之可欺也。

"
(出自《前序》)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出自《后序》)
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出自《唐忠义传》)
4. "夫言圣人者,以其言不言而言,言而不疑而疑。

"
(出自《周赧王卒传》)
5. "人非良品,不能称帝,功德未周,不能称圣。

"
(出自《晋世祖文皇帝纪》)
6. "三岁而罢剑,十五而守礼,二十而守信,三十而立身。

" (出自《范雎传》)
7. "权重于宰相,威行于將帅,以德服人,以智取胜。

"
(出自《李煜传》)
8. "先帝明以命儒,官而章之以代码;吏习以职,民淳以俗化;
治圣而事有章。

"
(出自《高宗纪》)
9. "德行足以成名,而忠臣不待时。

"
(出自《明元帝纪》)
10. "天下之治,必书之以法。

"
(出自《元帝天纪》)
这些名句都是《资治通鉴》中以简练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哲理和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资治通鉴》经典语句共赏

《资治通鉴》经典语句共赏

《资治通鉴》经典语句共赏【《资治通鉴》经典语句共赏】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为人处世不妨读读《资治通鉴》精选11句,洞见古人的智慧精髓

为人处世不妨读读《资治通鉴》精选11句,洞见古人的智慧精髓

为人处世不妨读读《资治通鉴》精选11句,洞见古人的智慧精髓导语: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拥有上下5000年的人类文明历史,拥有这3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

这样丰富的历史传承,我们的祖先都留给我们什么呢?在中国3000年的封建历史中,大部分的文化著作都是以普通大众为目标的,所做的文章大都老少皆宜。

但也有一些少数的著作却定位精准,那就是面向中国的统治阶级。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一本,那就是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这部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为皇室和帝王所做的书籍,他的目的就是教育帝王。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些其中的精华。

为人处世不妨读读《资治通鉴》11句良言,洞见古人的智慧精髓0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所谓兼听就是说我们要广泛的听取不同人的意见,所谓的偏听就是我们只听取我们相信或者亲近的人的意见,这种情况在大家身上其实都会有体现,也是每个人都要克服的不良习惯。

02、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在这里资治通鉴其实是想告诉大家,无论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的处理,自己去亲身体验。

完全听信别人的说法,相信别人的经验是非常不可取的。

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

03、口有蜜腹有剑。

在这里资治通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不要过于相信别人的好话,往往这些好话都有着敷衍甚至欺骗的成分在。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也是如此,一旦被别人说的好话所迷惑,就很容易失去准确的判断。

04、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这句则是告诉大家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人是有情绪的,而与人相处则要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也要照顾别人的心情和感受。

一般来说别人发怒是很正常的,但要关注别人那些不好判断的情绪。

05、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说,祸福本来就是无常的,也许你刚刚听说了别人的喜事,过了几天发现出了祸事。

偏偏你之前听到别人家出了祸事,结果刚过几天喜事就上门了。

06、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人们远离那些诱惑,这些诱惑往往是能够害人的。

《资治通鉴》中的8句格言,每一句都是经典,教导你处世法则

《资治通鉴》中的8句格言,每一句都是经典,教导你处世法则

《资治通鉴》中的8句格言,每一句都是经典,教导你处世法则资治通鉴中的8句名言,句句精湛,字字珠玑,值得细细品读在中国5000多年延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给我们卷帙浩繁的历史文化书籍,其中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就以“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名传千古、闻名于世。

《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

在宋之后,《资治通鉴》基本作为教科书为历代帝王、贤臣、文人学习的书籍,可以说司马光奉献给后人的《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一本教会别人处世修身的教科书。

《资治通鉴》中的这8句话,句句精湛,字字珠玑一、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仁义不显著,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好,有时候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声誉不好,立了功之后不但不会被别人记住,还会被别人厌恶,这是错误的。

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话还有个典故,就是魏征敢于直谏太宗,在之后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可以做出很明智的判断。

如果只是听取一面之词,就会有失偏激。

三、人生无常,富贵难料人生在世,本就充满了无限可能,可能你上一秒大富大贵,下一秒就就破产了,可能你现在穷困潦倒,但是下一秒机遇就落在你的头上,富贵都是难以预料的。

四、论至德者不和与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追求至高道德的人不苟同于凡夫俗子,要建立大功业的人也不能与一般人商议。

别人只会影响自己的进度和方向,自己决定的事情要先自己铺垫好,否则不会成功。

五、听言之道,必以其事关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别人说的话,你别全信,不能他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要先观察事实,那样说话的人才不敢胡言乱语。

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是也。

六、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我们做父母的都对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很多的爱,对于孩子的要求一般也都满足,但是没必要给子女留太多的财富。

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中不可不知的金句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视为君臣士人的必修教科书,即使在现当代,也有重大影响。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生于北宋中期,自幼饱读经典,嗜好史学。

20岁步入仕途,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宋仁宗末年,司马光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深感历代史书繁多厐杂,难以周览,立志修撰一部通史,以总结历朝兴亡得失,为治国者提供借鉴。

《资治通鉴》上起东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300余万字,堪称鸿篇巨制。

其以各朝各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

所以,《资治通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欢迎。

载史明鉴之同时,《资治通鉴》仍不乏文学色彩与哲思光芒,其中无数惊世醒人的历代往事与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使人过目难忘,品味不尽。

它可以怡情,可以增智,可以导正,可以借鉴,是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

为使现代读者进一步了解这部鸿篇巨制,我们特摘选其中名言佳句,编辑成文,以求广大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汲取精髓。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
第2卷周显王十年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

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

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注】司马光根据秦国商鞅实行变法,立木为信的史事,作信誉是治国之本的议论。

信誉是为政的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法宝。

只有取信于民,人民才会拥护你、支持你,国家才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

得民心者得天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第14卷汉文帝前十年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注】将军薄昭杀了汉朝廷的使者,文帝不忍以国法杀他。

司马光对此事发表执法要严格,不分亲疏的意见。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不分亲疏,刑可以上大夫。

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不管什么人,不管职位多高,都必须遵法守法,违法必究应该成为执政者的为政之道。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

”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第18卷汉武帝元朔元年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

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谈了九项事,这是其中有关治国的一件。

既不能好战,穷兵黩武,又要居安思危,保卫太平。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第3卷周赧王五年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注】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爬到富贵的高位,魏国人公孙衍也以能说会道著称。

有人问,他们算得上是大丈夫吗?孟轲说,富贵不能淫荡,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第4卷周赧王三十一年【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注】这是荀况论述如何做到以礼义称王时讲的一句话。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第25卷汉宣帝元康三年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

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注】太傅疏广、少傅疏受请求辞职,汉宣帝同意并赏赐黄金。

疏广、疏受回乡后变卖黄金,与亲朋故友饮酒取乐,有人劝他们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谈此钱财太多的害处。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第229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注】唐德宗将中书省所撰写的免罪文给陆贽看,陆贽看后,向唐德宗谈了自己的这些看法。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

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第210卷唐玄宗开元元年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

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注】这是左拾遗张九龄给大臣姚元之的信中讲的用人原则,要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选人用人不应过多考虑情面。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

人者,邦之本也。

财者,人之心也。

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第228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

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注】陆贽上奏唐德宗,认为理政就应该抓住根本,不能损害百姓。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第291卷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

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

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注】司马光论述一臣不事二主的见解。

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皆封建伦理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