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史上东北话最全大词典基本上来自满语
史上东北话最全大词典基本上来自满语来源:网络史上最全的东北话大字典,咱东北银都不一定能整明白啊!A【挨剋】受训斥。
【挨排儿】并排。
【爱小儿】贪小便宜。
B【扒瞎】胡说,撒谎。
也说:掰瞎。
【扒拉】划拉,摆弄。
【叭叭地】话痨,别人插不上嘴。
【笆篱子】监狱。
蹲笆篱子:进监狱。
【巴哒嘴】吃饭时,嘴里发出声响。
也说成:bia(一声)叽嘴。
【拔尖儿】争强好胜。
【拔犟眼子】脾气执拗,认死理,较真儿。
【白话(轻声)】说话不着边际。
【拜年嗑儿】恭维人的话。
【板正儿】形容人穿衣或者办事,干净利落。
【半拉坷叽】事情做到一半。
【包圆儿】全部完成。
【暴土扬长】满天灰尘。
【背包罗伞】携带的东西多,且不整齐。
【备不住】有可能。
【奔儿罗巴相】额头大,颧骨高,模样难看。
【笨笨咔咔】说话不流利,手脚拙笨。
【一边儿闪着去】滚一边去。
【摽biao(四声)劲儿】较量。
【憋屈】烦闷,心里不痛快。
【别价】别这样。
【别楞】别扭。
【瘪茄子】老实了。
【蹩脚】交通不方便。
【波了盖儿】膝盖。
【不断溜儿】连续不断。
【不着调】做事不认真,不务正业。
【不打锛儿】说话很流畅。
【不得烟儿抽】不受赏识。
【不开面儿】不讲情面。
【不远辖】很近,没多远路程。
C【才刚儿】刚才。
【操蛋】差劲。
【岔劈(轻声)】差错。
【差老成色sai(三声)了】相差得太多了。
【敞开了】随意,放开了。
【敞亮】爽快,不藏心眼儿。
【吵吵巴火】大声嚷嚷。
吵吵:嚷。
【朝面儿】露面。
【朝量(轻音)】尝试。
【潮得乎的】潮湿。
【车轱辘话】重复、絮叨的话。
【扯蛋】说话不着边际。
【扯老婆舌】背后传瞎话,搬弄是非。
【扯哩个浪】瞎扯,不着边际。
【撤嘴巴子】打耳光。
【吃咂】吃奶。
【吃不住劲儿】承受不住了。
【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性子慢,耽误事。
【冲(四声)】蛮横,厉害。
【抽冷子】突然。
【抽巴】收缩。
也说成:抽抽巴巴。
【臭不觉味儿】不知道自己不被人重视。
【出门子】姑娘出嫁。
也说成:过门子。
【出血】付出代价。
【杵chu(三声)子】拳头。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绪论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
每个地方的方言在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经济在变化,生活环境在变化,地方方言也会有所变化。
有的地方语音的变化比较大,比如吴方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语音在近年来发生了更多变化,即使是没有受过专门语音训练的苏州人,也能较明显感受到苏州新老派方言发音的区别。
”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十分吻合。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比较小,普通人能够通过语调感受到区别。
人们可以比较容易通过语调判断出说话者是东北人。
30~40年代的老人与我们80年代后的年轻人用词上就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纯粹的并且受普通话影响不大的南方老人,几乎是很难听懂东北的老年人所说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东北方言;相反,如果听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的人说话就会很容易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已经把很多古老的比较生僻的地方方言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自觉地排斥了。
不过语音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
”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最明显。
不同类的词汇变化是不同的,变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东北方言的变化方式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词语用法的扩大或缩小;意义的扩大或缩小;词语的消亡;新生的词;词义的转移。
随着东北俗文化的推广,东北小品频频出镜,这也让各个地方的人熟悉了东北方言。
但是很多人只是能从语调和句调中听出东北方言的特点,如果从历史经济学角度研究,东北方言的日常词汇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变化尤其明显。
词汇的变化以60年代左右的人为一个过渡,他们既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词,也掌握很多新生于八十年代以后的流行语,他们的词汇是一个新与旧的混合。
很多词已经逐渐消失,这些词大部分都是表现一些日常用品和具体实物的词语,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不断更新换代,有些已经被淘汰,比如:巴锯子、电匣子、柪子等,这些事物的淘汰使得相应的词也随之消失。
东北方言名词词缀研究
东北方言名词词缀研究东北方言词缀十分丰富,极具特色,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东北方言名词的词缀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
标签:东北方言名词词缀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无论是语法、语音上,还是词汇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东北方言又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东北方言名词的词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
一、关于前缀普通话常见的前缀如“阿、第、初”等,东北方言也有,用法也基本相同,如“第、初”一般用于表达序数,“阿”用在“阿姨”等词中,这里不再赘述。
东北方言比较特殊的名词前缀主要有“老、半、巴、二、大”等。
(一)老——东北方言名词前缀“老”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普通话,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和地域文化特色也更浓,一般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称人老八板儿(拘谨守旧的人)、老把头(传说是保护挖参、打猎人的神仙)、老板儿(赶车人)、老半蒯(半大老婆子)、老帮蒯(半大婆子,贬义)、老倒子(没见过世面的人)、老灯(老头子,贬义)、老赶(乡下人,外行)、老客儿(商人)、老擓(妻)、老尿泥(软弱、不正经的老年人)、老牛婆(走堂接生婆)、老千儿(古代下级官吏)、老钱锈(吝啬鬼)、老铁(关系最密切的人)、老秃牙子(老家伙)、老土(很土气的人)、老外(外行)、老面兜儿(性格软弱的人)2.用于称动物老抱子(孵鸡雏的母鸡)、老家贼(麻雀)3.用于称植物老场子(苍耳)4.用于表物老鞑子(纸牌)、老末渣(零碎而短小的东西)、老牛槌(牛鞭子)、老千儿(旧纸牌的一张)、老影(家谱)、老爷(太阳)5.用于序数老疙瘩(父母的最后一个子女)、老乜儿(最末一个)、老子儿(最小的钱)6.用于称某些外省人和外国人老奤儿(指唐山、栾县一带人或带有该地口音的人)、老外(外国人)(二)半——半搭子(介乎大小之间的人或物)、半拉架(粗略的技艺或知识)、半身子人(寡妇)、半语子(有语病的人)(三)巴——巴末(最后一名)、巴梢子(最后一次、遍、回)“半、巴”可以看成类词缀,在词语中位置固定,意义虚化倾向明显。
东北官话方言特征词例释
东北官话方言特征词例释
东北官话拥有官话方言的所有共同特征,如古微母字今不读双唇音声母m- 古日母字今不读鼻音声母ȵ- 或n- 等古浊上字一分为二,次浊上字随清上字走,全浊上字随去声字走无-m 尾韵部分方言词
咋整= 怎么办
咋办= 怎么办
撂挑子=不干了(原意指在用扁担挑东西的路上放弃了)
撂担子= 不干了
寻思= 想
瞅= 看
怪可怜= 挺可怜
贼好= 特别好
好使= 好用,也可以用来表示同意
使劲儿= 用力
琢磨= 思考
张罗= 准备
折腾=形容忙里忙外的样子(例:这一上午给我折腾的不行了。
)
扒眼、卖呆儿=发呆、出神
裂(读三声)巴(读轻音)=形容一个人长坏了
例:这小孩儿小时候长挺好看,大了倒裂巴了。
岔(读三声)劈(轻音)=形容一件事做错了或双方互相错过。
例:这事整的,整岔劈了。
例:你怎么从那边来的,咱俩正好走岔劈了。
钱串子=蚰蜒
蝲蝲蛄=蝼蛄
扁担沟=中华负蝗
扑棱蛾子=可以指代所有会飞的蛾子
秃噜皮=受伤破皮了
脖楞盖子=膝盖
叽歪=磨磨唧唧的纠缠喃们、
俺=我
哏(三声)=形容一个人做事不痛快,为人不爽利或者形容一个人难缠
利索=干净、痛快
例:你办事能不能利索点儿?!一天天磨磨唧唧的!
例:你就不能学学人家?一天能不能把自己收拾利索儿的?!
嘎哈=做什么
却青=青(就是形容青的厉害,表达一种程度)
埋了咕汰、埋了吧汰、埋汰=脏、不干净。
全国汉语方言用字表稿
全国汉语方言用字表稿一、引言汉语方言是中国特有的语言现象之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方言众多,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独特的用字特点。
本文将以全国汉语方言用字表为基础,探讨不同方言之间的用字差异。
二、北方方言用字特点北方方言主要包括官话、东北话和西北话等。
这些方言在用字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喜欢用“儿”字结尾,如“吃饭儿”、“看电视儿”。
此外,北方方言还有一些独特的用字,如官话中的“剃头匠”用“理发师”来表示,东北话中的“酸菜鱼”用“酸菜鲈鱼”来表示。
三、南方方言用字特点南方方言主要包括粤语、闽南语和客家话等。
这些方言在用字上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喜欢使用俚语和俗语。
例如,粤语中的“有钱人”常用“有米人”来表示。
此外,南方方言还有一些独特的用字,如闽南语中的“鱼丸”用“鱼团”来表示,客家话中的“面条”用“滚粉”来表示。
四、西南方言用字特点西南方言主要包括四川话、贵州话和云南话等。
这些方言在用字上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使用一些汉字的异体字。
例如,四川话中的“天气”用“天候”来表示,贵州话中的“爷爷”用“奶奶”来表示。
此外,西南方言还有一些独特的用字,如四川话中的“火锅”用“火炉”来表示,云南话中的“菜市场”用“菜摊子”来表示。
五、东南方言用字特点东南方言主要包括江浙话、福建话和台湾话等。
这些方言在用字上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使用一些古老的汉字。
例如,江浙话中的“照相机”用“闪相机”来表示,福建话中的“电视”用“视电”来表示。
此外,东南方言还有一些独特的用字,如江浙话中的“小吃摊”用“小吃店”来表示,台湾话中的“手机”用“行动电话”来表示。
六、总结通过对全国汉语方言用字的概述,可以看出不同方言之间在用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了解并学习这些方言的用字特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还能增加我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常用东北方言100条
常用东北方言100条东北话那叫一个风趣幽默,充满了浓浓的地域特色。
下面就给您来上 100 条常用的东北方言,让您感受感受咱大东北的语言魅力。
1、噶哈:意思是“干什么”。
2、嗯呐:表示“是的、好的”。
3、咋地:意为“怎么了”。
4、膈应:讨厌、烦人。
5、秃噜:事情没办好,搞砸了。
6、稀罕:喜欢。
7、得瑟:形容人不稳重,爱显摆。
8、扒瞎:说谎话。
9、刺挠:身上痒。
10、忽悠:欺骗、蒙骗。
11、唠嗑:聊天。
12、码人:召集人。
13、急眼:发火、生气。
14、磕碜:形容人长得丑或事情不好。
15、埋汰:脏,不干净。
16、上该:上街。
17、扯犊子:胡说八道。
18、滚犊子:让某人走开。
19、装犊子:装腔作势。
20、完犊子:没出息。
21、咋整:怎么办。
22、够呛:表示某事难以实现。
23、白扯:没用,不行。
24、邪乎:厉害,超出寻常。
25、撒楞:动作快点。
26、麻溜:赶快。
27、敞亮:形容人爽快、大方。
28、尿性:有骨气,真厉害。
29、眼力见儿:会察言观色,能随机应变。
30、吭哧瘪肚:说话费劲,不痛快。
31、二虎八叽:傻乎乎的。
32、毛愣三光:做事不稳当,毛手毛脚。
33、五迷三道:神志不清,晕头转向。
34、稀里马哈:马虎,不认真。
35、犄角旮旯:角落。
36、破马张飞:形容人举止张狂。
37、鸡头白脸:着急,情绪激动。
38、老天扒地:形容人老态龙钟。
39、吊儿郎当:形容人不务正业。
40、抠抠搜搜:小气,不大方。
41、鼻涕拉瞎:形容人邋遢。
42、舞舞轩轩:张牙舞爪,不稳重。
43、扬了二正:形容人做事精力不集中。
44、油光水滑:形容人狡猾、圆滑。
45、老么卡尺眼:形容人年纪大,眼神不好。
46、皮儿片儿的:形容东西不整齐,乱糟糟。
47、魂儿画儿的:脸上脏得不成样子。
48、嘶嘶哈哈:形容因寒冷而发出的声音。
49、吭哧瘪肚:形容说话费劲。
50、七吃喀嚓:形容做事干脆利落。
51、五脊六兽:形容无聊到极点。
52、费劲扒拉:做事很吃力。
东北方言(之五)
东北方言(之五)东北方言(五)九、“了”字成语。
“了”(le),作为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时态助词,本身并无实际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亦无用“了”嵌入成语的先例。
东北方言中“了”字的意义与普通话相同,可是东北方言不但将其纳入成语来表示这种行为或状态的成立,而且还用相应的形容词加以修饰,使成语语势更加生动、形象、贴切。
比如:1、急了拐弯:形容(道路等)弯儿多且急。
例:那条路上坡下岭、急了拐弯,你开车千万慢点儿。
2、急了咯生:比喻不和气,有矛盾、闹纠纷。
急(jī),发怒。
例:老王家那几个孩子总是急了咯生的,让老人操心!3、埋了咕汰:形容很脏,很不卫生。
例:这孩子身上咋整得埋了咕汰,可得好好收拾收拾。
4、坷了巴碜:形容长相丑陋、很难看;也指事情办得不光彩、丢人。
例:那丫头长得坷了巴碜,不好找婆家呀!这件事让你办得坷了巴碜的,多叫人笑话。
5、滴了蒜挂:比喻像蒜辫一样参差不齐地悬挂很多东西。
例:你这屋里滴了蒜挂地搭了这么多东西,瞅着多乱啊。
6、虎了巴唧:形容不精明,傻呵呵的样子。
虎,发傻。
例:那小子虎了巴唧,一点儿心眼也没有。
7、虎了巴的:形容忽然、冒昧(的行为)。
例:王老三虎了巴的要买汽车搞运输,他咋想的呢?8、憋了巴屈:形容心情郁闷、委屈、难受。
例:自打嫁给那个傻爷们,她心里一直憋了巴屈的。
9、奥了巴登:形容说不清楚的难闻气味;也指人很另类、不入流。
例:你这屋哪来的奥了巴登的味儿,快通通风吧。
这大事千万不能带着他,那小子奥了巴登的。
10、硌了巴生:像熟食中掺有生硬的东西而硌牙一样,让人难以忍受,比喻事物中含有不和谐成份;也指人太个性、不合群。
硌(g è),接触凸起硬物感觉难受或遭到伤害。
例:你这饭咋做得硌了巴生,太难吃了。
那小子在哪都硌了巴生的,名声很臭。
11、煳了巴黢:形容因火烧过头而变焦发黑。
黢(qū),黑色。
例:你这饼烙得煳了巴黢的,咋吃?12、抠了巴搜:形容啬吝、很小气。
例:那天他请客,抠了巴搜地点了几个毛菜,都没够吃!13、囊了巴叽:过于松软、无韧性。
东北话常用词汇大全
东北话常用词汇大全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话常用词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1,傻了吧叽=虎了吧叽[例]干啥玩意呢傻了吧叽的虎啊!虎了吧叽:同二虎八叽2,皮儿片儿例:老王家那小子把家里造的皮儿片儿的,同皮皮片片:乱七八糟的。
3,魂儿画儿=魂画例句:你这脸上抹啥了,造的魂儿画儿的4,破马张飞例:你这是嘎哈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6,舞马张枪例:同上7,毛愣三光例:你能不能稳当点儿啊,别成天毛愣三光的让人不放心8,七吃咯嚓例:麻利,干净利落9,得儿喝的例:你别成天得儿喝的行不,正经点儿吧10,甩裆尿裤例:你看看你儿子,整天甩裆尿裤地,你媳妇也不好好整整11,披哩扑笼当有人经过的时候,河边那些小青蛙全都披哩扑笼地跳进了水里.12,递溜蒜卦意思是说不整洁整齐,乱七八糟的意思!例:你看你收拾的行李,~的,怎么拿啊!?13,暴土杨长例:前两天大风刮的我家前面暴土扬长的,都出不了门儿了。
14,杨了二正例:你也别成天杨了二正的摇哪儿烂走了,赶紧找点正经事干15,搂瓦块儿例:那家伙脸长的,搂瓦块儿的,棵碜死了。
16,老天扒地例:我现在都老天扒地了,还结啥婚啊,一个人过吧。
17,那旮得儿[例]你说的那个东西藏在那旮得儿了范文无忧整理该18,急了拐弯[例]那道也成难走了,急了拐弯的19,突鲁反仗[例]他做事突鲁反仗的,把这事交给他还真让人不放心。
20,老么卡哧眼儿例:瞧你长的那样,老么卡哧眼儿,那个能看上你,形容又老又丑的人21,嘶嘶哈哈[例]这外面老冷了,冻得我嘶嘶哈哈的。
22,鼻涕拉瞎[例]你还记得你小时侯鼻涕拉瞎的样子,成天跟在我后面要糖吃.23,得得瑟瑟=得了吧瑟[例]就你好,那天还得得瑟瑟的跑到精神病院去做演讲去了24,埋了咕汰=埋了粑汰=埋汰[例]你这几个月没洗澡了,埋了粑汰的。
东北方言大观
东北⽅⾔⼤观⽹上看到的,转进来给⼤家看下哈(有⾊字是我说过或接触过的,东北⼈也不是哪⾥都说这些,相⽐起来辽宁⼈⽅⾔味重⼀些):1、⼲(ga四声)哈(⼆声):⼲啥?做什么。
那啥:语⽓助词,说话前提醒对⽅注意。
2、邪虎:厉害得很。
3、贼拉好:⾮常好。
贼字在东北话⾥使⽤率较⾼,做“⾮常”、“很”讲。
4、顶硬⼉:好使,说话算数。
5、鸟(niao⼆声)花:棉花6、取灯:⽕柴。
7、下屋:仓房、放杂货地⽅。
单独的房⼦。
8、得了:吃得了。
完成,完成了。
⾏,就这样了。
或是打断别⼈的话,不耐烦的样⼦。
9、仰(⼆声)壳:仰⾯朝天。
⼜称“仰巴叉”。
10、笼(long三声)共:总共,共有多少多少东西。
11、堤搂:拎着东西。
12、胳吱:搔痒,胳吱窝:腋窝13、抓瞎:六神⽆主,失去主张。
14、落(lao四声)套:衰败、落伍、⾛下坡路。
15、拉(la⼆声)扯:说话脏,不检典。
例句:那⼩媳妇说话可拉扯了。
16、栽歪:东西放的不平,⾛路跛脚。
斜靠着⾝⼦躺着。
17、嘎(ga四声)悠:桌椅腿⾼低不⼀样,前后晃动。
或形容⼈⾛路蹒跚、缓慢的样⼦。
18、嘎(ga三声)咕:形容⼈乖张不好接近。
或是处理事情出⼈意料。
19、摑(⼀声)的:敲打。
或是打⼈20、撺的:撺掇、⿎动。
21、故咚:形容⼈⽐较坏,或是愿意使坏。
22、卖单:看热闹。
23、装假:多指初次到别⼈家吃饭不敢多吃的样⼦。
例句:“这孩⼦,叨菜呀别装假!”24、将巴:将将巴巴,刚刚好,勉强够⽤。
同凑活。
25、扒瞎:说话没边、说瞎话26、呿呿(qu⼀声):背后嘀咕。
27、唧(ji四声)格:吵嘴、拌嘴。
例句:“那两⼝⼦⼜唧格了。
”28、忽悠:说话不着边际。
喝多了迷糊。
吹⽜。
29、欻(chua三声)尖⼉:爱出风头。
歘噶(ga三声)了哈,东北农村⼩姑娘常玩的⼀种游戏,⼀个⼩⽪球加4个⽺或猪的⼩腿关节⾻。
30、格路,格⾊:和正常⼈不⼀样,形容⼈很乖张、不合群。
例句:“那⼩⼦贼格路!”31、包曲:感到委曲。
东北方言词语详解
东北方言词语详解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词语详解,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当然东北方言的词语太广泛,相对来说词语也特别多,我只列举出一部分的词语:1,喇子:塑料水桶2,喂得罗:下小上大的水桶3,棒槌:人参,以前洗衣服用的棒子4,苞米:玉米5,被垛:指几床被摞在一起6,哈喇:肉和油变质称7,石砬子:陡峭的石头山8,喝咧:唱歌9,喇忽:遇事疏忽不够细心10,列巴:面包11,母们:我们12,那嘎哒:那个地方13,干哈:干啥14,稀罕:喜欢15,贼:非常和特别,很16,犊子:混蛋17,扯犊子:胡说八道18,埋汰:脏19,得瑟:不务正业或臭美20,整个浪儿:全部21,随份子:随礼,随人情22,松明子:含松脂的木柈儿23,水筲:雪花铁做的上下一样粗的水桶24,双棒儿:双胞胎25,甩剂子:“一甩剂子走了”,意为很不高兴的走了,不管了。
26,上外头:上厕所27,上赶着:主动28,善茬子:指软柔可欺的人29,傻得呵的:痴呆的样子30,傻拉吧唧:傻拉吧登,憨傻,痴呆31,扫帚疙瘩:磨残的扫帚32,赛脸:小孩不听话,给点阳光就灿烂。
越不让干什么,就越干什么33,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
34,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
35,膈应:讨厌特别不喜欢36,嘎咕:泛指做事与与众不同。
37,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
38,半拉子:未成年的劳动力,只能顶半个成年人。
39,假假咕咕:不实在,辜负了别人的热情。
40,土鳖了:被骗或被耍了,还不知道,有有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意思。
41,伯灵盖:膝盖42,做喔:立刻43,麻儿溜儿地:快点地44,扒拉:用手或工具挪开物体。
拨弄45,挠啃:泛指很久没有沾油水,或相关的东西。
46,得意:喜欢。
47,掰扯:理论、研究,分析,计算,说道理48,白唬:就是说不着边际的话,能说,通常指能瞎说49,备不住:有可能,也许50,刺挠:身上痒。
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探析
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探析
东北方言是中国最悠久、也是最多样的方言之
一,其中泛义动词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以其多样的语义和丰富的语用功能,极大地丰富了东北方言的语言形态,也为东北方言的语言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在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表达的语义非常丰富,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状态、感情和心理等多个不同的概念。
例如,在东北方言中,“揪”可以表示抓、拉、拽、抓取以及表示说话、发言等的意思;“绰”可以表示碰、擦、摩擦、抚摸等动作,也可以表示发脾气、发怒等感情;“瞅”可以表示看、观察、注视以及表示思考、考虑等概念;“砰”可以表示爆炸、破裂等动作,也可以表示激动、兴奋等心理概念。
这些泛义动词的多样性,使得东北方言中的表达更加丰富可塑,也使得东北方言更具有民族特色。
此外,在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还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
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可以用来表示某种动作或情感,也可以用来表示某种语用功能,如礼貌、友好、表扬、指挥、威胁等。
例如,在东北方言中,“揪”可以用来表示表扬、友好;“绰”可
以用来表示礼貌;“瞅”可以用来表示指挥、威胁;“砰”可以用
来表示兴奋、激动等。
这些泛义动词的语用功能,使得东北方
言更为丰富多彩,也更能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使得东北方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总之,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在丰富语义和拓展语用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东北方言的语言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也使得东北方言更具有民族特色。
在未来的研究中,东北方言的研究者们应该加强对泛义动词的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东北方言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内涵。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
1. 汉字读音方面
- 发音比较粗糙,有的音节会把尾音省略掉,例如“椅子”会读成“哎子”
- 声母“zh”和“ch”的发音比较重,而且有时会把“zh”和“ch”的发音混淆,例如“朝天区”会读成“潮天区”
2. 词语方面
- 有些常用词汇读法与普通话不同,例如“水饺”会读成“煮饺子”,“饺子皮”会读成“饺子皮儿”
- 一些专有名词也有自己的特殊读法,例如“哈尔滨”会读成“哈尔本”,“尚志市”会读成“尚子市”
3. 语法方面
- 相对于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法更为简单,宾语和谓语的顺序可以颠倒,例如“我去吃饭”和“吃饭我去”都是正确的语法结构
- 东北方言的口语交流更注重语气和情感表达,语言更为直接和生动,经常使用俚语和俏皮话
4. 民俗文化方面
- 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节日,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节”等
- 在饮食方面,东北地区以肉类和面食为主,如红烧肉、锅包肉、肉饼、锅贴、大盘鸡等,还有保健食品如酸菜、乳酸菌等
5. 生活习惯方面
- 东北人较为豪爽,待客热情,喜欢和朋友聚会,吃喝玩乐一体化,常常开怀畅饮,感情表达也较为直接
- 东北地区的冬季较长且寒冷,人们穿衣保暖,偏爱吃辛辣、热食,如烤红薯、烤鱼等,也有独特的温泉文化和冰雪运动文化。
东北官话方言本字考释续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本刊核心层次论文DOI : 10.15916^.issnl674-327x.2021.02.015东北官话方言本字考释续欧阳国亮1,孟乐2(1.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文件检验技术系,辽宁沈阳110035; 2.本溪市第五中学,辽宁本溪117021)摘要:运用音韵学、文献学、方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针对东北官话口语中若干“有音无字”现象, 在此前考释出的13个方言本字的基础上,继续考释了东北官话口语中常用的18个方言本字。
考释时,首先根据 古代字书对本字的语义进行了梳理,然后运用文献中的例句予以印证,最后结合东北官话语音演变规律对字音的来源进行分析阐释。
这30多个本字都是古语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东北官话历史底层,代表了东北官话独具 一格的一面,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价值。
在东北汉语方言资源日渐萎缩的大背景下,应当加强方言本字和古语词的 整理研究,从中发掘历时语言信息,为东北方言历史源流体系构建提供字词理据。
关键词:东北官话;语音特点;方言本字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21)02-0054-04一、 引论对于东北官话中的方言本字现象,笔者曾撰写 了《东北官话中的若干方言本字考释》一文,刊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 期。
文章考释了东北官话口语中“斑” “捕” “證”“抻” “濂” “嫌” “踢” “廨” “爨” “霰” “觑” “壘” “拐”共计十三个本字,对每个字的语义、音理、 文献来源情况做了说明,揭示了东北官话中部分“有音无字”现象皿。
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又陆续 考释出十余个东北官话口语中常用的本字。
本字考释的依据及行文体例依然参照前文,此处不再赘 述。
东北话常用词汇大全
东北话常用词汇大全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话常用词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1,傻了吧叽=虎了吧叽[例]干啥玩意呢傻了吧叽的虎啊!虎了吧叽:同二虎八叽2,皮儿片儿例:老王家那小子把家里造的皮儿片儿的,同皮皮片片:乱七八糟的。
3,魂儿画儿=魂画例句:你这脸上抹啥了,造的魂儿画儿的4,破马张飞例:你这是嘎哈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6,舞马张枪例:同上7,毛愣三光例:你能不能稳当点儿啊,别成天毛愣三光的让人不放心8,七吃咯嚓例:麻利,干净利落9,得儿喝的例:你别成天得儿喝的行不,正经点儿吧10,甩裆尿裤例:你看看你儿子,整天甩裆尿裤地,你媳妇也不好好整整11,披哩扑笼当有人经过的时候,河边那些小青蛙全都披哩扑笼地跳进了水里.12,递溜蒜卦意思是说不整洁整齐,乱七八糟的意思!例:你看你收拾的行李,~的,怎么拿啊!?13,暴土杨长例:前两天大风刮的我家前面暴土扬长的,都出不了门儿了。
14,杨了二正例:你也别成天杨了二正的摇哪儿烂走了,赶紧找点正经事干15,搂瓦块儿例:那家伙脸长的,搂瓦块儿的,棵碜死了。
16,老天扒地例:我现在都老天扒地了,还结啥婚啊,一个人过吧。
17,那旮得儿[例]你说的那个东西藏在那旮得儿了范文无忧整理该18,急了拐弯[例]那道也成难走了,急了拐弯的19,突鲁反仗[例]他做事突鲁反仗的,把这事交给他还真让人不放心。
20,老么卡哧眼儿例:瞧你长的那样,老么卡哧眼儿,那个能看上你,形容又老又丑的人21,嘶嘶哈哈[例]这外面老冷了,冻得我嘶嘶哈哈的。
22,鼻涕拉瞎[例]你还记得你小时侯鼻涕拉瞎的样子,成天跟在我后面要糖吃.23,得得瑟瑟=得了吧瑟[例]就你好,那天还得得瑟瑟的跑到精神病院去做演讲去了24,埋了咕汰=埋了粑汰=埋汰[例]你这几个月没洗澡了,埋了粑汰的。
东北方言土语全解析
东北方言土语全解析【题记】据统计,东北方言土语词汇多达三、四千个,其中有一部分已被普通话所接受。
东北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发音简单,精简,传神(适合大声说,呵呵)东北方言中还含有极为纷繁多样的语气司、叹词、拟声词。
作为东北人虽不能整理齐全,这些只是个人收集和自己想到的一些常用词汇,前边为土语,后边为解释,以飨大家。
吗灵: 蜻蜓愚作:舒服噶哈:干啥马葫芦子:下水道马路牙子:路边逼逼扯扯:讨人厌地说个不停扣逼飕飕:小气哏(gen三声):屁了吧唧的尬(ga四声)点儿哈:赌点什么波灵盖儿:膝盖。
踏拉板:拖鞋好赫儿: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锛(ber二声)儿楼(lou轻声):前额大鼻听:鼻涕忽悠:丧失诚信,一味讨好某人的不着边际的语言行为。
邪呼:非常厉害或严重卖呆儿:看热闹。
坷碜:不好看。
豁楞:搅和。
秀咪:腼腆,不好意思,憨态可掬的样子。
得瑟:喜形于色,臭显摆。
贼毙:太好啦,好得不得了。
消你:报复你。
叽咯浪:拌嘴、吵嘴。
边拉儿:旁边儿。
磨叽:喋喋不休,废话多。
不忿:不信,不服。
劲儿劲儿地:执着,有精神头儿。
哈拉味儿:油脂性的食品发霉变质后,产生的气味。
埋汰:引申为语言上的污蔑行为。
耍大刀:办事没准,戏弄人。
借比儿:邻居。
扒瞎:说话虚假成分大,顺嘴跑火车。
各应:烦人,讨厌。
秃噜:事情没办好。
瘪独子:混蛋。
二乙子:不男不女。
欠儿登:哪儿有事哪儿到。
吭呲瘪肚:速度慢,吃力,费劲儿。
刺挠:身体某个部位发痒。
横是:可能是。
扯哩哏儿棱:瞎扯。
胡嘞嘞:形容胡乱说。
划魂儿:猜疑,犯寻思。
祸祸:践踏,糟践。
掺攉: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浑儿画的:不明亮,有污垢。
车轱辘话:重复、絮叨的话。
扯:闲谈。
好信儿:好奇。
冲:蛮横。
抽冷子:冷不防,突然。
害事:挡碍,障碍。
吹着唠:说大话。
呲溜:脚下滑动。
蹿稀:腹泻。
寸劲儿:巧劲儿。
二五眼:能力差。
发苶(nie二声):精神不振。
打把势:睡觉不老实,总翻身爸拉:附近兴许:有可能估莫:估计虎:又鲁莽又笨飞边子:裤腿磨损大该:大街意头:太阳牙碜:食物里面沙子多碗家柜:厨柜三驴蹦子:农用车棉猴: 棉大衣姨子:肥皂整景儿:装相儿突了扣:这个词儿用法太多了,说不清楚老(鼻子)了:老多了。
常用东北方言100条
常用东北方言100条东北方言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特色方言,因为地处边疆,交通不便,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下面是常用的东北方言100条:1. 啊哟哟(a yo yo):表示惊讶、疼痛等情绪,相当于普通话的“哎呀”。
2. 嘎嘣脆(ga beng cui):形容声音响亮、清脆。
3. 哪门子(na men zi):表示疑问,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
4. 靠谱(kao pu):表示可靠、可信赖,相当于普通话的“靠得住”。
5. 腻歪(ni wai):形容亲近、亲热。
6. 捋袖子(luo xiu zi):表示要干一番事情。
7. 撒娇(sa jiao):表示撒娇撒娇。
8. 少爷/少奶奶(shao ye/shao nai nai):对男性或女性的尊称,相当于普通话的“先生”或“太太”。
9. 风叔/风婶(feng shu/feng shen):对男性或女性的尊称,相当于普通话的“叔叔”或“阿姨”。
10. 心机(xin ji):形容一个人的心思很多,善于算计。
11. 哗众取宠(hua zhong qu chong):形容为了博取大家的注意而做出一些令人惊讶的事情。
12. 瓜娃子(gua wa zi):指傻子。
13. 巴适(ba shi):形容舒适、好吃。
14. 痰盂(tan yu):指盖碗,用于方言中表示碗。
15. 气人(qi ren):形容令人生气、恼火。
16.憋屈(bie qu):形容委屈。
17.扯蛋(che dan):指胡说八道、说谎话。
18.骂娘(ma niang):指骂人。
19.吃锅盔(chi guo kui):指戴绿帽子,用于形容被出轨或背叛。
20. 烧烤(shao kao):指晚上出去逛街、吃夜宵。
21. 麻烦(ma fan):形容麻烦困扰,相当于普通话的“麻烦事”。
22. 做个白日梦(zuo ge bai ri meng):指做梦,相当于普通话的“白日做梦”。
23. 瞎胡闹(xia hu nao):指随意乱来、胡闹。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以“这咋造这么埋汰”为例一、东北方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人和地域的关系息息相关,极为密切。
人的语言更是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无法离开人们所生活的地域和环境,地域和环境的千差万别造成了语言的千姿百态。
由于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们都在固执地保持着语言自身的稳固性和民族性,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语言,哪怕语调。
即便在公共场合必须讲普通话,在和家人叙旧聊家常的时候,也要用浓浓的乡音去叙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排头兵,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最先接触的都是当地的语言,。
方言有着与身俱来的亲和力和喜感,此域的人在方言里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异域的人从方言里看到了对某地人活灵活现的描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
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1]。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
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地区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进行研究,探索其在地域特色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一、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语音、词汇特点。
在东北方言中,常见的特点包括:1. 浊化现象:东北方言中的浊化现象非常明显,即将普通话中的清音转化为浊音。
“北风”读作“呗风”、“瓜子”读作“瓜滓”等。
2. 儿化现象:东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也比较突出,即在词尾加上“儿”音。
“茶”读作“茶儿”、“路”读作“路儿”等。
3. 特有词汇:东北方言中还存在许多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但在东北地区却被广泛使用。
“麻利”(快速、敏捷)、“撒瓜子”(闲聊、聊天)等。
二、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1. 与饮食相关的方言词汇东北地区以其丰富的小吃和饮食文化而闻名于世,而与饮食相关的方言词汇也是东北方言中的一大特色。
“锅巴”(炒饭的锅巴)、“舌头根”(豆腐脑)、“蒙古包子”(大馒头)等,这些词汇反映了东北人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口味。
2. 与生活习俗相关的方言词汇东北地区的生活习俗也与方言词汇密切相关。
“砸大锅饭”(举办筵席)、“满炕皮”(一家人团聚)、“换庄稼”(过新年)等,这些词汇反映了东北人热情好客、重视家庭团聚的生活态度。
3. 与社交交流相关的方言词汇东北地区的社交交流方式也反映在其方言词汇中。
“唠嗑”(聊天)、“摆龙门阵”(排队)、“扯淡”(吹牛)等,这些词汇反映了东北人豪爽直率、重视人际交往的特点。
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三、东北民俗文化的研究除了方言词汇,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寒冷,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冬季冰雪运动、吃饺子过年、喝烧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以“这咋造这么埋汰”为例一、东北方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人和地域的关系息息相关,极为密切。
人的语言更是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无法离开人们所生活的地域和环境,地域和环境的千差万别造成了语言的千姿百态。
由于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们都在固执地保持着语言自身的稳固性和民族性,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语言,哪怕语调。
即便在公共场合必须讲普通话,在和家人叙旧聊家常的时候,也要用浓浓的乡音去叙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排头兵,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最先接触的都是当地的语言,。
方言有着与身俱来的亲和力和喜感,此域的人在方言里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异域的人从方言里看到了对某地人活灵活现的描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
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1]。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
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
卡伦湖中的“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2]。
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人员来到东北,这些都给东北方言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来自俄语)、称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例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
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
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噶(四声)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中还有的来自一字多意,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
例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
“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
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
东北方言里有些词语无从查考,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它、认同它、运用它。
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
比如,“埋汰”是脏的意思。
“的瑟”是不务正业或臭美的意思。
二、“这咋造这么埋汰”中各词语语音研究在东北方言中,还有些常用的词语带有独特的东北地方语言特点,这些词语最能展现东北方言的语言魅力,例如“费劲巴拉(不容易)”、“叭叭的(说话利索)”、“犄角旮旯(小角落)”、“造(弄)”、“咋(怎么)”、“埋汰(脏)”等等这样的词语。
“这咋造这么埋汰”在普通话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这怎么弄得这么脏”。
这句话中的各个词语均具有东北方言独特的语言表现力。
近几年来,在东北这一地区使用这句话的人逐渐增多,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交谈或者自言自语的过程中对于这句话的使用频率也有所增高。
除此之外,这句话也经常出现在电视艺术作品中,比如:“这咋又造这么埋汰呢,你瞅瞅,刚给你洗完的衣服!”(电视剧《樱桃》)通过媒体的力量,“这咋造这么埋汰”已经成为东北地区人们所喜爱的一句家常话,是东北方里的高频用语。
本文正是以东北方言常用口语“这咋造这么埋汰”及其组成成分为例来研究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
(一)指示代词“这”的语音变化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东北话的调值要低一些,这样东北话和普通话之间在听感上才会有明显的差异。
东北话里的调值是这样的:“阴平是44;阳平是24;上声是213;去声是53”[3]。
基于此,在“这咋造这么埋汰”中的指示代词“这”的发音会比普通话的标准发音略低,而受后面字的影响,它又会发生相应的语流音变现象。
首先,如果按东北话的读音,“这”字应该发成“zhâ(53)”,但在句中由于受后面词语的影响它的发音会变得轻而短促,成为“zhe”,重音由原本在“这”上转到“咋”和“造”上,有时“这”字的读音轻的甚至感觉不出来。
“这”的这种音变现象取决于其后紧跟的字的调值,一般情况下,如果其后紧跟的为上声调值或是去声调值,那么它的读音就会变得又短又轻,而在其他调值后则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例如:(1)“老钟叔,你这.咋回事啊?”“没事,不小心卡的。
”(电视剧《樱桃》)(2)“山菊,这.事儿你办的不地道啊。
”“哎呀,妈,你也说我!”(电视剧《樱桃》)(3)“山菊,你这.是说啥呢!”“我就说了,你能把我咋地!”(电视剧《樱桃》)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当“这”加上儿化音后,不论后面的字是什么调值,它都读去声,但是此时的“这儿”是指示代词“这里”的口语形式。
其次,从口语发音的难易程度看,北方人通常情况下会习惯把“这”的读音发为“zhâi”,原因是声母“zh”为舌尖后音,单韵母“e”为舌面后音,所以两个后音组合后其总体发音时下颚移动的程度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发这个音的时候开口度较大,这要比和韵母“ei”组合后发音困难得多,因为发“ei”音时从“e”到“i”会有一个开口度从大到小的过度,所以发“zhâi”时的开口度相对于发“zhâ”要小得多。
例如:(1)“爸,你看我妈整的这.叫啥事儿啊!”(电视剧《樱桃》)(2)“呦!大哥,你说的这.叫什么话呀,好像我跟你争这.个房子似的。
”(3)“那……这.你看看,我刘能做事一点儿不含糊。
”(电视剧《乡村爱情》)另外,当“这”的后面跟量词或数量短语时,也常常要读成“zhâi”。
例如:这.个比那个沉、.这.个孩子真懂事。
这.种天气好下雪等等。
还有像“这.会儿”、“这.里”也都习惯读成“zhâi”。
念成“zhâi”时不会发生语音变成轻而短促的情况。
最后,在东北某些农村地区,人们有时习惯上也会把卷舌音“zhâi”读成平舌“zâi”,这是纯口语现象,是人们在发音过程中有时为求简单省事,有时是未加注意或者是在误读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读音,但这种读音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际。
通常读成“zâi ”时后面紧跟的字要加上儿化音。
例如:(1)“先这.样儿吧,大伙先回去休息休息,明天再说吧。
”(电视剧《樱桃》)(2)“哎,你们说说,这.会儿那边应该有信儿了吧?”(电视剧《樱桃》)(3)“你说的那是刚才,就……就这.会儿,都干到130多迈了都。
”(刘小光小品)(4)“海燕呐,什么这.个克那个,我看就是你克我。
”(小品《相亲2》(二)“这么”一词的语音结构及在句中发生的语流音变在东北方言里,“这么”一词的标准读音是“zhâ me”,“这”字读“zhâ”,其调值为去声53;“么”字则读作轻声的“me”。
在东北人的口语里,由于“zhâ me”一词中的“zhâ”受“me”声母的影响,其后通常要附加一个鼻辅音韵尾“n”,使其读成“zhân me”或者“zân me”,这已经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而又习惯的说话方式了。
在东北地区,比如黑龙江,尤其是农村,人们对于“zân me”或者“zhân me”的读音接受和使用得要比“zhâ me”的读音更为自然,说话更为亲切,所以东北人使用“zân me”或者“zhân me”的读音反倒是更多了。
例如:(1)“这么地吧,姑娘你领回去,先在你家对付一宿。
明天开大会再讨论讨论。
”(电视剧《樱桃》)(2)“早晚有一天儿,也就这么回事儿吧。
”(小品《同桌的你》)(3)“要这么算,你还得管我叫老舅呢,哈,大侄女。
”(电视剧《樱桃》)虽然“这么”一词是一个双音节词,但是在“这么地”这个东北口语常用组合中,三个音节往往会缩短成为两个音节,“这么”通常合为一个音节,有时“么”音甚至只做一个口型上的变化,并不发出来。
“地”字由去声变为轻声,并在末尾加上元音“[ε]”,有时根据地区或个人发音的差异的不同,也会加上央元音“[a]”,读成“zân die(dai)”或者是“zhân die(dai)”。
表示为别人出主意,很口语化。
例如(1)“这么地...,咱都先回去休息,明天再上山找找。
”(电视剧《樱桃》)(2)“你看,咱这么地...行不行,队上多给你加两袋粮,你就把她留下吧。
”(电视剧《樱桃》)(三)“埋汰”的音变现象第二章里我们说过东北话的调值要比普通话的低一些,那么东北方言中“埋汰”一词的读法应该是“mái(24) tai”,通常情况下“汰”要发成轻声。
例如:(1)“看你那股埋汰..劲,不许你进屋。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2)“你思想上不仅没有‘埋汰..’泥污都已被你彻底冲洗。
”(郭..’泥污,任何‘埋汰沫若《赞安业民烈士》诗)值得一提的是,在短语“埋不埋汰”中,前两个音节一般会缩减成为一个音节,“不”字的读音会省略不发,只在发音的过程中做一个口型上的变化。
而前一个“埋”受后一个“埋”的影响,会在尾音处附加鼻韵尾“m”,整个短语的读音变为“maim (bu)mái tai”。
这是一个非常口语化的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第一个动词的韵母是以鼻辅音“n”、“m”或“ng”结尾的“V不V”式短语中。
在交际过程中,类似这样现象的还有“看不看”、“损不损”、“能不能”等等。
例如(1)“你损不损...,这么老实的人你都欺负,你还是人不?”(电视剧《樱桃》)(2)“我说你一天天的能不能...有点正经事儿,我家出啥事跟你有啥关系呀?”(电视剧《乡村爱情》)(3)“哎!埋不埋汰!赶紧给我回来!”(电视剧《樱桃》三、“咋”和“造”(一)“咋”的分布及特殊用法“咋”的分布很广,可以说它不单单是东北人常用的交际词语,在全国各方言中都能看见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