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主题知识点高考语文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文学常识的基础概念,还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更进一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文学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社会批判,从而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反思。

因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艺术。

文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例如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寓言等。

叙事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描写是说将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外貌等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化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美感;抒情是说通过诗歌、歌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议论是指通过文章或演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寓言是指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二、修辞手法在文学中,修辞手法是使语言别具一格,形象化、语言化的表现方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是指将两个没有实际关联的事物通过比较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个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小桥流水人家的描写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表现一个安逸闲适的情境。

2. 暗喻是指不直接表现命题,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语言来表达一个意思。

当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意自可,从而产生某一种情感与体验。

例如诗歌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描写,就是将美好的、遥远的故事隐秘地表达出来,使读者产生意境与共鸣。

3. 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质与行为。

例如,“月儿胖了,笑眯眯地冲山谷飞来”,就是将月亮拟人,给予月亮一些形象的特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排比是指对同类或相近的词语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加强修辞的效果。

例如,毛泽东的“我们要创造新的历史,我们要万众一心,我们要发扬光大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通过排比的方式表达了开创历史的决心与信念。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摘要:一、引言二、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概述三、课文内容梳理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念奴娇·赤壁怀古》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概述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沁园春·长沙》、《雨巷》、《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四篇课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课文内容梳理1.《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是唐代诗人毛泽东的作品,描绘了长沙秋景的美丽和壮丽。

诗中通过对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2.《雨巷》《雨巷》是唐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雨夜里孤独漫步的女子。

诗中通过对雨巷、独行女子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憧憬。

3.《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面。

词中通过对大江东去、浪淘尽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历史名将的敬仰和对英雄事业的向往。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词中通过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思考。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很高的价值。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手册

第三单元——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知识梳理手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基础知识一、常考易错成语上下其手:指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泛指内部发生祸乱。

金口玉言:极难得的可贵的话,封建社会多称皇帝讲的话,后也用来泛指不能改变的话。

金玉满堂:形容财宝很多,极其富有。

也比喻富有才学。

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一样高,以表示尊敬。

后用来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揭竿而起:汉代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后用“揭竿而起”指人民起义。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鸠形鹄面:形容人因饥饿而很瘦的样子(鸠形:腹部低陷,胸骨突起;鹄面:脸上瘦得没有肉)。

鸡犬不留:形容掠夺一空或斩尽杀绝积非成是:长期沿袭下来的谬误,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二、常识积累文学常识狄更斯英国小说家。

他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

后被迫到工厂做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

1837年,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为其后来创作的日渐成熟奠定了基础。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代表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远大前程》《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思维方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提起《红楼梦》,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美丽多情的林黛玉葬花时弱不禁风的身姿;说到《西游记》,人们会想到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他已经成为超级神话英雄,留在每一个人的童年记忆中。

文学即人学,人物形象是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要素之一,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吸引、感染、打动读者,进而表现主旨的。

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分析就成为高考小说命题的热点。

2025届高考语文课本复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课本复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件

摆出现象,发现问题
1~3
2. 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分。
4.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 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探究原因,分析问题
拓展延伸之旅
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
“落红”呢?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 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 字起于北朝(见《辞源》)。——时间先后
暗示性 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
性好像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意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锐而有修
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伏
启示性 感染性
的力量,把这些潜伏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
错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诗歌语言
离人游子形象 萧瑟凄清意境 孤独凄凉情感
前写青蒿素的贡献,后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 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 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文本解读
屠呦呦团队取得青蒿素成药的杰出成绩的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抗疟药物的客观需求; ②中国政府重视与国际方面的合作,并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分析人物品质特征
分析人物品质特征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从文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来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 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情)。

全国通用202X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国通用202X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全国通用202X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归纳总结
202X年全国通用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 修辞手法:本单元中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

学生需要理解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并能够分析文本中使用修辞手法的目的
和效果。

2. 文言文阅读:本单元中包括了一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需要注意理解古代汉语表达方式的特点,并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意思和思想。

3. 写作技巧:本单元还涉及到写作技巧,包括写人、写景、写情感等。

学生需要学会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能够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
景物场景和情感表达。

4. 文学常识:本单元中涉及到一些文学常识,包括古代文人名号的含义,古诗词的格律和韵律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学常识,并能够应用于文本的分
析和理解中。

5. 理解与表达:本单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生需要能够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并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
想法。

总结起来,202X年全国通用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写作技巧、文学常识和理解表达等方面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
知识点,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第1页/共1页。

2025年高考统编版语文单元知识清单: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2025年高考统编版语文单元知识清单: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高潮。
诗中典故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以“杜康”借指酒。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琵琶行并序》
文学文化常识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9.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面色。今义:指色彩)
10.去来江口守空船(古义: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今义:前去又回来,相当于来回)
11.夜深忽梦少年时(古义:指年轻时。今义:指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
12.老大嫁作商人归(古义:年龄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13.呕哑嘲哳难为听[古义:不堪。今义: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阡陌:指在广袤的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间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
《归园田居》
文学文化常识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能力。

A.“突出”:古义,突然冲出;“突出”,今义,超出一般,很特别、很醒目。

B.“冷落”:古今意义相同,冷清,不热闹。

C.“整顿”:古义,整理,用在小方面;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用在大的方面。

D.“向前”:古义,以前;今义,向前进,往前走。

故选B。

2、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四季循环更替,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在天地荫庇哺...育下,与草木鸟兽和谐共生。

我喜欢徜徉在田埂阡陌..之间,踏着朝.露或披着晚霞,极目郁郁葱葱的田野和山林,留下红霞满天或夕照青山的甜蜜记忆。

A.yīn bìbǔqiān mòcháoB.yīn bìpǔjiān mòzhāoC.yìn bìbǔqiān mòzhāoD.yìn bìpǔjiān mòcháo答案:C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

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yìn bì、bǔ、qiān mò、zhāo。

故选C。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说,在对酒当歌的欢宴时刻,感到人生犹如易逝的朝露转瞬即消,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C.“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两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选择题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爱爱远人村,依依墟里烟B.暧暧远人村,依依虚里烟C.媛媛远人村,依依墟里烟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暧”“墟”“烟”。

故选D。

2、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②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④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⑧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节选自《短歌行》的这部分诗句抒写了作者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古朴雄浑,气度非凡。

B.①②句,以月光不可拾取,比喻忧思难以断绝。

③④句,想象有才学的人屈驾来访,作者与之宴饮畅谈的情景。

C.⑤⑥句,作者把自己比作乌鹊,南飞而无处栖息,暗示自己率军南下,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不知该逃向何方。

D.⑦⑧句,作者运用典故,表达广揽人才的愿望,并以周公自比,表明要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征服天下人的心。

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句内容的能力。

C.“作者把自己比作乌鹊,南飞而无处栖息,暗示自己率军南下,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不知该逃向何方”理解有误。

首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意思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此处“乌鹊”喻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是“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

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诗人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全国通用202X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国通用202X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全国通用202X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学问点归纳总结第三单元的学问点主要包括词语的辨析、成语故事和应用、作文写作技巧等内容。

下面对这些学问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词语的辨析1. 活动与行动:活动多指一段时间内人们组织起来进行的、为了某种目的从事的集体行为,行动则强调个体行为。

如“体育活动”和“行动迟缓”。

2. 四周与四周:四周指空间上连续的四周,四周则包括距离较远的范围。

如“四周的人”和“四周的环境”。

3. 这些与那些:这些指离说话人较近的人或事物,那些则指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事物。

如“这些问题”和“那些同学”。

4. 临时与临时:临时指应急性、短时间的;临时则指时间稍长。

如“临时工作”和“临时离开”。

5. 增加与增加:增加指数量上的增加,增加则指增加新的东西进去。

如“增加人数”和“增加新意”。

二、成语故事和应用1. 塞翁失马:叙述一个农夫因马失而得,在看似不幸的事情中找到了好运。

引申为事情可能有好的一面,不要过于悲观。

2. 守株待兔:叙述一个农夫不努力耕作,而选择坐在树下等待兔子撞到树上的故事。

引申为不切实际、不努力的等待。

3. 杯弓蛇影:叙述一个人由于水里的弯曲的杯形产生的倒影,而以为是有毒的蛇的故事。

引申为多疑,过分担忧。

4. 刻舟求剑:叙述一个人在划船过河时,把刀掉入河中后,仍旧依据原来的地点去找刀的故事。

引申为思维定势,不顾实际。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 异曲同工:指不同事物表面上看似不同,实际上有类似之处。

如“同为接地气,却各自入画”,描述了一般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形象的故事。

三、作文写作技巧1. 切题:写作要紧密围绕主题开放,避开跑题。

2. 明确角度:确定写作的角度和立场,突出自己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文章中突出重要的信息和观点,增加可读性。

4. 举例论证: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语言精确:留意语法和用词的精确性,避开表达模糊或错误。

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本内容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本内容知识点梳理

7.1《短歌行》: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曹操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他的作品有《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薤露行》(薤,音xiè)等。

关于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包括近体诗形成前(唐朝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古体诗发展的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关于文体:“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歌”是总名,可配乐歌唱。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其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以五言为主,兼有四言和杂言,句式灵活)中的曲调名称。

一般而言,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关于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风骨又叫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刚健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多反映民生疾苦、统一国家、建功立业之心等,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人教版 语文高三上学期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语文高三上学期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1.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现代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2. 生难字注音:锱铢(zīzhū)镞(zú)岑寂(cén)尺牍(dú)下乘(chéng )蕴藉(yùn jiè)付梓(zǐ)憎恶()烟榻()斟酌()3.了解词义: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不领会精神实质的现象)。

锱铢必较:对极小的事情都计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很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版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4.本文在写法上,选取了典型材料来阐释道理,例证论证的方式:(1)引用郭沫若剧本《屈原》的例子,意在说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2)援引《史记》李广射虎的例子,意在说明换了说法意味就变了。

(3)引用贾岛,韩愈“推敲”的例子,意在说明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4)引用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句,意在说明善于用字的联想意义。

9.说“木叶”1.字音字形词义:林庚(ɡēnɡ)王褒(bāo)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涔阳(cén)陇首(lǒnɡ)寒砧(zhēn)桅杆(wéi)袅袅(niǎo)窸窣(xīsu)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得鱼忘筌(quán)得鱼忘筌:得了鱼就忘了筌。

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

筌,捕鱼的竹器。

2.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强调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摘要:
1.介绍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
2.阐述课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3.提出如何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的方法和建议
正文: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古代诗词、散文、名著摘要等多种形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课文的重要性和价值不言而喻。

首先,它们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这些课文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它们的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呢?我认为,首先,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课文,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其次,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背诵和默写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丰富,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5年高考统编版语文单元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2025年高考统编版语文单元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2025年高考统编版语文单元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文学文化常识一、批判现实主义1.定义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中国明清时期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2.艺术特征(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2)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4)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二、儿童视角1.定义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它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

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

因此,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其“儿童”一词的外延要大于通常所说的“儿童”,它侧重于叙事中感觉过程的心理特征,在特定的叙事文本中凸显更多的是它的叙事学功能。

2.儿童视角的作用(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5)在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二、古代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朕”字用法首创者是秦始皇。

明清两代,“朕”成为皇帝唯一用词。

2、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叫梁惠王。

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南部。

5、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6、谷:粮食的统称。

《论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形容一个人缺乏知识,非常懒惰。

“五谷”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 /稻(dào)、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另一种是 /麻(m á)、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

这两种说法主要差别就是在一种有稻无麻,一种有麻无稻。

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较少,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没有稻的。

7、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弃甲曳.兵()生拉硬拽.()数罟..(cù gǔ)数.落()数.见()不鲜洿.池(wū)鱼鳖.()瘪.三()干瘪.()丧.死(sāng)颓丧.()帛.书()衣.帛()鸡豚.(tún)狗彘.()庠.序()孝悌.()畜.养(xù)牲畜.()饿莩.()饿殍.()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解释该字。

高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之阿XX正传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高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之阿XX正传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高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之阿正传|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在这里归纳总结了高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之阿正传,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阿正传》备课笔记ﻭ一、课文悟读是白话的开山祖师。

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是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

其实,《阿正传》也是如此。

想当年,《阿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阿正传》在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现代的代表作了。

”为什么要创作《阿正传》这篇呢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在这篇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毛泽《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的任何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

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倾向的本能,显然是提醒者:广大农民是有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

归纳起来,这篇表现了对辛亥的看法,体现了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亮点探究1. 怎样理解《阿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ﻭ探究学习:在《读》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

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

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不是描述阿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48页)
课文(出处)丹柯——《伊则吉尔老婆子》
中心思想
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丹柯这一光辉形象。

为了让族人走出黑暗,他献出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黑暗。

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作者(流派、国籍)
高尔基(苏联,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品
《海燕之歌》、《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
作品特色及课文重点
抑彼扬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运用想象、虚构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其实隐含了一种象征意义,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本文:人物的象征意义,挖心的意义,作者的写作风格。

课文(出处)炼金术士
中心思想
少年寻宝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自己身边,但要敢于去追求,这需要勇气、智慧、执着和经受艰难的考验。

即使最终没能实现,而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它使你远离平庸和无为。

作者(流派、国籍)
保罗·戈埃罗(巴西
代表作品《朝圣》
作品特色及课文重点
以理解自己为出发点,长于用朴素的语言,象征的手法来讲述富于意味的哲理。

重点一:小说主题特点:小说主题呈现的含蓄性(作者)
象征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一语双关: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小说主题理解的多义性(读者)
正反研究每个对象
研究每个对象的四种关系 1.个人与自我的关系
2.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点二:如何提炼主题?(读者)
1.由表及里(直接反映)
(站在特定时代) 2.以点带面(侧重于主观)(直接反映)提炼主题:现象——本质 3.以小见大(侧重于客观)(直接反映)
(象征) 4.由正而反(间接反映)
由反而正
话题:主题
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因为“形象大于思想”。

这就造成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甚至认为主题是表现“排满思想”等等。

4.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
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赞美等)……
以《面包》为例:
情节:偷面包,掩真相;均面包,相推让。

1.由表及里在战后物质匮乏年代,夫妻在困境中互相关心、互相激励。

2.以点带面①由夫妻间的爱到家庭中成员之间的爱,到对整个家庭的厚爱。

②由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激励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百姓之间的激励。

3.以小见大由一个家庭的砥砺精神到整个国家的砥砺精神:预示着民族从废墟中崛起。

4.由正而反由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到控诉罪恶的战争,呼唤人类的和平。

面包
半夜两点半,她突然醒来了。

为什么会醒来呢?她思索着。

噢,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撞了一下椅子。

她竖起耳朵,倾听着厨房的动静:是那样的静,异样的静。

她伸出手,摸摸身边的床,床空着。

没有他的呼吸声,这便是那格外静的原因。

她下了床,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进了厨房。

他们相遇在厨房里,时间:两点半。

她隐约看到碗柜旁边立着一白色的东西,她打开了灯。

他们穿着睡衣,面对面地站着。

深夜。

两点半。

厨房里。

厨桌上放着面包盘,她意识到,他切过了面包。

面包刀还放在盘子旁边,台布上撒着面包渣。

晚上睡觉前,她总是要把台布搞干净,每天晚上都是如此。

但现在台布上撒着面包渣,放着面包刀。

她感到地板的冰凉慢慢窜上身体,目光移开了面包盘。

“我以为这儿有动静”,他环视着厨房说道。

“我也听到了些什么”,她答道。

她觉得,夜里穿着睡衣,他显得很老。

他也确实很老,六十三岁了。

但在白天,他有时显得年轻些。

她也显得很老了,他想,她穿着睡衣,的确显得很老。

这可能是发式的缘故吧,尤其是在夜里,散开的头发会使女人突然显得很老。

“你应该把鞋穿上。

这样光着脚站在冰冷的地板上,会着凉的。


她不再注视他,因为她受不了他撒谎,受不了他在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撒谎。

“我以为这儿有动静”,他再次说道,目光毫无意义地从一个墙角转向另一个墙角。

“我听到了些什么,我想,这儿可能出了什么事。


“我也听到了些什么。

但现在看来,并没出什么事。

”她弹着台布上的面包渣,收起了桌上的盘子。

“对,看来并没出什么事”,他心神不定地附和道。

为了给他找个台阶下,她说道:“那可能是外面的动静。

走吧,我们去睡吧!在冰冷的地板上,你会着凉的。


他望着窗外说道:“对了,肯定是外面的动静。

我还以为是这儿呢。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

现在我得把灯关掉,她想,否则,我又得去看那面包盘,不,我
不能去看那面包盘。

“走吧!”说着,她熄灭了灯。

“那肯定是外面,刮风的时候,屋檐水槽总是撞击到墙上。

刚才,肯定是屋檐水槽,一刮风,它就要格格响。


他们摸索着穿过黑暗的过道,回到卧室。

赤脚在地板上发出啪踏啪踏的响声。

“是的,是风,风已经刮了一整夜了”,他说道。

上床后,她说道:“对,风已经刮了一整夜了。

刚才,肯定是屋檐水槽发出的响动。

“对,我还以为是在厨房呢。

看来一定是屋檐水槽。

”他好象要睡着了似地说道。

但她察觉到,他的声音是那样的假,他在撒谎。

“太冷了”,她轻轻地打着呵欠说道,“我进被窝儿了。

晚安!”
“晚安”,他回答道,“是的,真是太冷了。


然后,便没动静了。

数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翼翼地咀嚼着。

她故意发出了深沉、均匀的呼吸声,以不让他察觉,她并没有睡着。

但他那均匀的咀嚼节奏让她渐渐入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到家时,她在他面前放了四片面包。

而平;时,他只能吃三片。

“你就放心地吃四片吧!”说着,她避开了灯光,“我吃这种面包不太好消化。

你就多吃一片吧!我吃了不太好消化。


她望着他头都不抬一下地吃着,此时不由感到,他是多么可怜。

“你只吃两片怎么行呢?”他看着自己的盘子说道。

“行!我晚上吃面包不太好消化。

你吃吧,快吃吧!”
过了许久,她才又坐回灯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