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中国文化——从《金花的秘密》所受到的启发
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节选)申荷永

第三届心理分析国际论坛: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申荷永)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节选)申荷永大家早晨好!感谢约翰•比贝(John Beebe)博士热情的引介,对于他的理解、鼓励和友谊,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我为这次第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准备的报告,是“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
感谢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博士刚才的精彩演讲:“自性化的伦理,以及伦理的自性化”(The Ethics of Individuation, the Individuation of Ethics;杨韶刚教授担任翻译);感谢他所阐述的精彩而深刻的思想。
他给我们讲述了荣格所喜欢的“求雨者”的故事,并且从中引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synchronicity(我用作“共时性”);杨绍刚教授将其翻译为“缘分”,使我联想到佛家的“缘起性空”,着实包含无限的深意。
默瑞•斯丹博士从“共时性”的思想中,引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individuation”(杨绍刚教授翻译为“个性化”);这个术语也被用作“个体化”,尤其是台湾学者,而我用作“自性化”;这种中文翻译上的多样性,也可看作我们仍然需要对“它”加深理解。
我将individuation理解为自性化的时候,本来也是受默瑞•斯丹博士1994年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首次访问中国时一起座谈的启发,其中涉及对荣格“Self”的认识和理解;我将荣格的“Self”翻译为“自性”,从字面将其注解为“自己与生俱来的心理本性”;于是,“自-性-化”给人的字面印象,也就包含了一种“自我内在心灵本性的转化”的意义。
但我更愿意用一个地道的中国思想来表述这种“共时性”和“自性化”,那就是“天人合一”。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含了“求雨者”的内涵,以及“共时性”和“自性化”的本质。
这样的一种理解,其中也借助了默瑞•斯丹博士的思想:那就是他的《实践完整》(Practice the Wholeness)。
中国生命之书:金花的秘密

作者指出,“金花”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它是由人类的精神力量所创造的。这 种物质不仅可以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可以治愈人类的精神创伤,使 人类摆脱痛苦和烦恼。
在书中,作者还探讨了“金花”与人类文化、历史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 “金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了 解“金花”,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
在具体章节的安排上,该书也很有特点。每一章节都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通过 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讲述“天人合 一”这一主题,介绍了中国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方法。在第二章中,作 者从五行养生这个角度出发,介绍了如何根据个人体质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 在第三章中,作者则通过讲述阴阳平衡这个主题,介绍了如何调节身体状态以 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生命之书:金花的秘密》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金花”是中国道家炼丹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炼制丹药而产生的 一种神秘的物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花”被认为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 能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在《中国生命之书:金花的秘密》中,作者探讨了“金花”的来源和含义,并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揭示了“金花”背后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金花” 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人类精神修炼的成果。
目录分析
《中国生命之书:金花的秘密》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哲学的书籍, 以下是对其目录的分析。
该书的目录结构非常清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案例研 究。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中国生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包括 天人合五行养生、阴阳平衡等方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对于读者理解中国生命 哲学的基本思想、掌握其核心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性化的体验

自性化的体验——论中国画中的道与自性原型自性化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核心性概念,其含义是一种自我完善和人格整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是无止境的,人几乎不可能完全达到自性化,在人类历史中,真正实现自性化的可能也就老子、佛陀、耶稣等几个人。
但人却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去推动和体验自性化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画就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本文首先论述传统中国画对道的象征,其次论述中国的“道”与荣格心理学“自性”的一致性,并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画是自性原型象征。
最后说明,无论创作国画还是欣赏国画,都会得到自性化的体验。
一、传统中国画的核心是对道的象征“道”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一以贯之的“终极原理”。
而中国画反映的,也是对于道的体认。
这一点古人已经多有论述,就像南朝宋的颜延之所说:“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这就是很明确的将绘画看作同《易》象一样,是对道的象征。
我国最早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即已经对山水画对道的象征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说明,如“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
”这是说圣人从天地万物中发现总结了道,也在山水之中体会到了道,又说“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心矣”,这是说,道本来不是实用之物,体现在山水上,就是山水之“神”,山水之神不可言传,但寄托于山水之形中,通过巧妙地描绘山水之形,也能传达古代圣贤所谓的“道”。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天地大美、万物成理正是要到天地自然中去体会。
而水更是被老子看做是最接近于道的事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理解了水也就理解了道,观水就是观道。
宗炳认为通过山水画这个载体,虽然“理绝于中古之上”,却可以“意求于千载之下”。
(以上画论及注解皆引自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此后历代的画家,以及画论著作者都往往带有道家思想,他们以所描绘的物象来象征自己体验的“道”。
“金花的秘密”——荣格的“同时性”原则及其延展

摘 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曾得到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性”(synchronicity)原则的研究在学界一直相对冷清,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
然而,荣格本人对“同时性”既警惕又欣喜的态度让我们察觉这个问题的命运或许不该如此。
本文试图逼近“同时性”原则的神秘光环,在充分重视其理论弱点和不确定性的同时,发掘其潜在的价值。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简单梳理了“同时性”原则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缘起和内涵。
同时,分析了荣格提出这个原则的目的和针对性并总结出“同时性”研究还不充分的原因。
最后提炼出它本身的理论难点(同时也是最富启发意义的地方)——在保证精神独立性的基础上如何强调精神与物理世界的平衡以及作为联结机制的“意义”之所在的问题。
所以,本文设置了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讨论这两个问题。
第二章从精神的独立地位出发,探讨了精神的重要价值。
在充分强调精神的指导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论述诗人的苦痛分析精神的“狂暴”以及人在精神面前的被动感,从而深刻理解荣格强调精神状态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平衡以及建立自性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从“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同时性”原则的“先驱”——东方之“道”与西方之“预定和谐”,并论述了象征主义的“感应”观以及原型与“意义”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理论来源出发接近荣格未曾明言的“意义”以及意义本身,探讨使“同时性”得以可能的因素。
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同时性”与双方的联结点,获取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可能路径。
“同时性”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扭转人们对荣格“诺斯替教徒”的印象,推进了对荣格的全面研究。
第二,作为除因果律以外的解释原则,“同时性”一方面解放了受制于弗洛伊德还原论的心理学阐释方法;另一方面反思了技术理性所造成的精神压抑和物质至上。
同时,它还为观测无意识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神写的书,来自中国,读懂他的两个欧洲人都被现代科学封神

神写的书,来自中国,读懂他的两个欧洲人都被现代科学封神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全网最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前面的节目我们说到了,梦到秘密,我们说,如果学会了控制梦,就能成为神。
这个结论很多网友都比较认同,还说出了自己梦中的经历。
而且,这个结论,也算是来源于荣格心理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那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来探索,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从梦中悟道,成为神的真实案例呢?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个。
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纯阳子,吕洞宾。
吕洞宾现在,我们都以为吕洞宾是个神话人物,但其实,他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全唐诗》中有254首吕洞宾的诗。
现实中的吕洞宾在学术成就也非常高,而这些学术成就还推动过现代心理学以及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吕洞宾写过一本书叫做《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里记载的主要是他修炼成神过程中的哲学领悟和具体方法。
这本书,在中国很少人知道。
但是,这本在欧洲至今影响力都非常大,在1920年代,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德文、英文、意大利文,叫做《金花的秘密》。
《金花的秘密》在当时影响了很多欧洲顶尖学者,这其中,影响最深的的一个人就是荣格。
荣格用书中的理论和思想最终完善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构建了我们前面聊过的人类共同的“集体潜意识”“海床”。
后来,荣格还把吕洞宾的哲学思想拿来与泡利交流,治疗泡利的心理问题,泡利是一个25岁就发现不相容原理,为人类开启量子世界的天才物理学家。
泡利是唯一一个让爱因斯坦都敬畏三分的大神。
吕洞宾、荣格、泡利,三个看似不搭噶的人,是如何连通道家哲学、现代心理和量子世界的?今天我们就把这当中的故事全部分享给大家。
黄粱一梦故事还是从一场梦说起。
话说,公元838年,42岁的吕洞宾第N次来到长安城中赶考。
他在客栈中住下以后,就到大堂里来点了几个酒菜准备吃饭。
等着上菜的时候,吕洞宾就看到对面桌子上有个老道,非常不同寻常,这个老道是个彪形大汉,天气不热但他还敞开着道袍,露出一个圆鼓鼓的大肚子,满脸胡子拉碴,最搞笑的是,这样一个豪放的外形,头上竟然梳着两个童子的抓髻发型。
荣格积极想象技术与沙盘游戏疗法

度的转变与人格的整合。 荣格曾如此描述积极想象: “从任一意象作为起点,
全神贯注此意象, 密切观察这个意象如何展开, 如何变化。
荣格认为不同感觉类型的人可能会偏爱不同的方式。 例如 “视觉型” 的人可能会 “看到” 内在的想象画面, 而 “听 觉-语 言 型 ” 的 人 倾 向 于 听 到 内 在 的 声 音 。 〔18〕 那 些 具
不单单是一种心理分析的方法与技术,而是一种具有意象积极想象则不同, 在此过程中, 诸多意象有自己的生命,
本质的象征性态度。 由此可见积极想象在分析心理学体系
各种象征性事件按照自己的逻辑进程发展。 因此, 在积极
【
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分析心理学中许多重要的思想, 都与
想象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意识关注, 以免使积极想象变为被
58
德育·心理
识 负 责 引 领 。 当 无 意 识 中 的 情 感 和 意 象 已 然 呈 现 于 意 识 领 戏 ” ( floor games) 和 Margaret Lowenfeld 的 “ 世 界 技 法 ”
域 , 此 刻 意 识 自 我 便 要 对 之 进 行 积 极 运 作 。 不 仅 需 要 发 挥 (world techniques) 的 基 础 上 , 吸 取 东 方 传 统 哲 学 的 智 慧 并
意识层面。 “通过积极想象, 无意识内容显现, 成形并整
意识自我运用这些媒介使无意识赋形的过程中, 会激发意
合入意识领域, 意识领域因此而丰富扩大。 由此, 我们可
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张力, 而承受意识和无意识张力的能力
以获得 内心的自由 , 勇于做本真的自己 。” 〔11〕 最 终 带 来 态
是积极想象的核心要件。
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造沙盘中的沙子, 来访者的无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高岚申永荷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都表示他们的共识: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
实际上,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1、维尔海姆的影响国际心理分析协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在1994年8月访问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人。
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明确表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荣格在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
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许多压力。
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
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
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讨论了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使荣格感到惊讶的是,在维尔海姆看来,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
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示:“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
”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
论积极想象及其方法

论积极想象及其方法申荷永“积极想象”(Active Imagination)是目前心理分析临床实践中最重要的技术,也是西方精神分析技术经过催眠和自由联想的发展。
如同催眠和自由联想一样,它不仅可以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独立使用,而用也被运用在梦的分析和沙盘游戏治疗等方法中,具有心理分析之方法中的方法的意义。
经过长期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积极想象的作用和效果已被广泛地接受,对于几种主要的心理治疗体系,如格式塔心理治疗、情绪认知疗法、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治疗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积极想象的内涵西文的“积极想象”(Active Imagination)是由积极和想象两个词组成,但在表示积极的Active中,也包含了“主动的”意义。
在Imagination中,可以分出意象(Image)和想象(Imagination)。
根据心理分析的观点,意象本身是具有自主性的存在,象是具有独立的生命意义,接近于复杂性系统理论中的自组织系统。
荣格是在1916年前后,通过自己的一个梦境,获得了关于积极想象方法的最初思考。
在梦中,40岁的荣格像是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客厅的地板上玩积木。
那梦境及其意象是如此的清晰与真切,使得荣格产生了这样一种思索和理解:那梦中的孩子仍然“活着”并且具有真实的意义。
荣格所想到的,便是要与这梦中玩耍的孩子建立一种联系,来进行直接的沟通。
于是,荣格一方面使自己进入想像的世界,一方面开始像孩子一样玩耍,要在一种象征而真实的情景中,与活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孩子进行交流。
[1]荣格对于自己这种借助于游戏和想象获得自我认识的最初表达,是在其1929年与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中。
[2] 1933年,荣格在其《意识自我与无意识的关系》中,进一步阐述了有关积极想象的理论形式,而在1935年塔维斯托克的讲演中,荣格首次使用了“积极想象”这一术语来表示自己心理分析的独特方法。
[3] 最初使用积极想像这一术语的时候,荣格称之为“一种睁着眼睛做梦的过程。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
《金花的秘密》内容简介:本书是分析心理学宗师荣格评论中国文化的封信著作。
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人类就是人类文明心灵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不可告人的秘密。
荣格在其评论的结语中说:“我的评论,目的是要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
”
金花的秘密别列济夫,来自淘宝网的网友:《金花的秘密》本身,对于荣格自己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在《金花的秘密》中,也包含着荣格与中国文化的秘密。
1938 年,当《金花的秘密》德文第二版本出版的时候,荣格在其序言中写到:我“的已经去世的朋友,本书的合作者理查德·维尔海姆将本书阿姆的原稿送来我的时候,此刻正是我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处于最为关键的时刻,它对于我的研究尤为重要,正可谓雪中送炭……维尔海姆送给我的此书这本书稿,帮助我从困境中走出……这样,这本手稿,至少是在这一发展阶段,为我提供了来发表我的一些关键性研究潜质结果的好机会”。
借助于对维尔海姆翻译的评论,在《金花的秘密》中,荣格全面展现了自己韩国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吸收。
实际上,他的评论,几乎全都占据了全书一半的内容,是《金花的秘密》最具特色的部分。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来自非凡网上书店的网友:该书早已风靡西方,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经典之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比较中西差异,除了荣格这样的如此中国文化同时又是大师级别者,再难见如此功力深厚而又简洁的论著了,所以这首诗至今无法被取代。
对于我国读者来说,又怎能错过这样一本异文化背景下谈论中国自家文化的大作呢?。
论传统山水画中的心理学原型

论传统山水画中的心理学原型(解真)摘要:本文从荣格心理学原型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原始意象和固定模式,探索隐含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中的无意识原型,从而为当代美术创作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传统山水画;心理学;原型0 引言原型是瑞典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某一种族全体成员,甚至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结构,其主要内容是原型。
原型不可见,但它却可以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固定的意象和艺术形象,构成艺术创作中永恒的母题。
做为一个绵延了千年的画种,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同样存在这样的原型。
1智者原型智者原型又称为“智慧老人”原型,是原始智慧和直觉智慧的象征[1],智者是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原型之一。
中国早期绘画是以历史人物为主,历史人物本身就不乏智者的形象,如“竹林七贤”“虎溪三笑”等题材,多描绘历史上著名的智者。
而在山水画中大量出现的隐士、高士、渔夫、樵夫等形象,并没有实指为某个历史人物,但却是更具有象征意义的智者原型。
隐士自古就被认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比如《庄子》、《列子》等书中描写的隐士,还有史书上所记载的隐士,如“商山四皓”、“野王二老”等,往往有超人的智慧和洞察力。
而渔夫、农夫、樵夫之所以作为智者的形象,是与中国的隐士传统有着密切关系的。
如姜子牙、严子陵等,在未做官或是辞官后是以渔夫的形象示人,诸葛亮未出山时“躬耕于南阳”,是隐于山林做农夫的。
一些文学作品中,隐士也以渔夫等的面貌出现,如屈原所写的《渔父》,其渔父形象影响深远。
所以当画面上出现这些渔夫、樵夫、农夫形象,往往是隐指山中的隐士,也就是中国人所认为的智者。
而这些隐士智者,在思想上大体是偏于道家的,主张“绝圣去智”、“绝巧弃利”,否定机巧算计的小智慧,而主张“保全天真”“复归于朴”的大智慧,这正和荣格对智者原型定义的“原始直觉”的智慧是非常相近的。
金花的秘密的读后感十篇

金花的秘密的读后感十篇《金花的秘密》是一本由[瑞士] 荣格 / [德] 卫礼贤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一):书摘#荣格评述#“一般说来,专业学者的心智是纯粹男性的,对于这样一种理智而言,繁育是一种与本性相异的不自然过程,因此它特别不适合接受和培育与本性相异的精神。
而更伟大的精神却带有女性的特征,它有一个擅于接纳的、培育性的子宫,可以把陌生的东西改造成熟悉的形态。
卫礼贤拥有这种母性精神的罕见天赋,因此能够前所未及地领会东方精神,致力于他那些无与伦比的翻译工作。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二):即将失落的文明荣格显然是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层面来理解中国道家的性命双修,作为中国人当然觉得有些low,估计西方人确实很难去相信和理解中国道家“结圣胎”、出“阳神”的状态,但是他所主张的西方人不要形式化的吸收东方文化中的某些形式,而是应该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生长出建立在西方土壤的文明结合体的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说来令人尴尬,道家原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修行流派,如今对它的认识却要通过国外的研究,中华文明的传承被割裂至此,令人叹息。
国人中年青一代,能了知这些的又能有几人?这种文明的失落又意味着什么?《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三):做些笔记文/夏休五月份看这本书的时候对它的印象停留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精神”上,读了前面荣格和卫礼贤的评述,后面《太乙金华宗旨》是真的没法看。
过了几个月,觉得该梳理下里面的内容,不然就真的等于白读了。
《太乙金华宗旨》的基本观点:人出生时,心灵的两个领域——意识和无意识——就分离了。
意识是被分开的个体要素,无意识则是与宇宙相结合的要素。
两者可以通过禅修统一在一起,这是这部经典所依据的原理。
意识必须沉入无意识之中播下种子,从而将无意识提升至意识,并与得到丰富的意识一起以精神再生的形式进入一种超个人的意识层次。
大学毕业论文-介绍荣格的比较文化研究以及对此可能的研究方向

李亚南荣格作为西方心思学最主要的心思学家之一,对器械方的宗教哲学思维原型停止了少量的比拟研究。
在荣格选集中,专门有一卷《西方与西方的心思学与宗教》对比研究了西方的宗教及心思原型与中国和印度的宗教思维及心思原型。
在这本书中,荣格试图把西方的印度教,印度瑜伽,藏传佛教,中国道家和易经思维及心思学整合到西方的认知结构中。
在西方的思维家傍边,荣格算是主要的想把西方思维尽力整合到西方认知结构中的思维家。
他的任务影响了一代西方的肉体任务者,比拟有名的代表有约瑟夫坎贝尔,赫曼黑塞,阿兰沃茨还有艾利希诺依曼。
约瑟夫坎贝尔遭到荣格的神话实际影响,主要寻找神话与团体及团体无看法开展的关系。
而阿兰沃茨则是比拟有名的把西方禅宗和道家思维引见到西方的思维家。
艾利希诺依曼遭到荣格“阿尼玛”“阿尼玛斯原型”的影响寻找大年夜母神原型,个中寻找了印度的女神卡里。
黑塞有名的小说《悉达多》,把佛陀的开展原型整合到欧洲人可以了解的团体化开展路途中,,也就是荣格说的“自性化”之路。
除此以外西方有很多人在总结和研究荣格的比拟文明研究,也出版了很多的著作。
比如有少量研究荣格与佛教的著作。
这个话题之所以惹起很多人的兴味是因为荣格提出了一个自我救赎之路,这类开展原型与佛陀提出的自我救赎原型有关联,且有对比。
佛陀提出的救赎原型是去除“自我”,也就是荣格所讲的人格,从而解脱人格带来的一切挣扎和抵触。
荣格提出的解脱原型是不去除人格,而是经过无看法与人格的对话,转化人格傍边的一切抵触面向,提炼“自性”,也就是一个逾越了人格的存在。
荣格的这个“自性”与佛陀的“涅槃”有关联,荣格曾在自己的自传《回忆,梦,思考》中说,佛陀走的也是一条“自性化”的路途,二者的任务对象都是“人格”,这就是为甚么很多西方的研究环绕着荣格与佛教的对话展开。
就国际的研究来讲,很多学者对荣格所做的关于中国传统文明和哲学与西方文明的对比研究感兴味。
荣格对《易经》的研究惹起很多国际心思学者的存眷。
《金花的秘密》中蕴含的治愈力量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15《金花的秘密》中蕴含的治愈力量文/金玉华摘要:本文结合一个人的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来理解《金花的秘密》中蕴含的神秘力量,通过人生发展来理解在心理工作中象征带来的转化。
关键词:意识;无意识;想象;象征性游戏《金花的秘密》是一本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奇特之书,来自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和欣赏。
东西方思想相撞带来新的高度体验、反思和提炼,作者也试图寻找凌驾于两种文化之上,在两股不同的力量中生发出的新力量,由此带来转化的契机,发展出对于这个世界新的理解。
在书中“生胎离壳”,“圣胎可结”,让人难以脱离对于“胎”的的想象。
胎儿出生的过程自上而下,从一个整体的状态分离成独立的个体。
人存在宇宙之中,也拥有一个独立内循环的系统,如同胎在母体之中,内部的系统依赖母体系统。
《金花的秘密》蕴含炼金术,尝试在人本体中分离出独特的精神个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追求独立的精神世界,体验内心完整性的修炼之路。
科技发达的时代,人心,人性才是根本。
每个人内心渴求自我价值感的认同,与现行世界似乎在两个维度。
心灵和身体的分离,带给现代人更多的迷茫和困惑,想要不断通过刺激行为带来自我确认感。
意识世界伴随着科技发展,得到无限大的满足和丰富,代表心灵的无意识世界在强大的意识之下被压抑忽略,不断寻求抗争和突破。
人们渴望和内心连接,通过对于内心世界多维度的认识,寻找凌驾于现实世界的想象世界。
在更加广大的想象空间里,诞生出独特而又独立的精神胎体,获得超越性体验。
超凡于肉体,是精神的新生。
人生的经历也像一场炼金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命题,获得相对稳定的人格,才能发展出自我和自性。
而人生际遇中的经历都是完结内丹的基础。
新生儿与婴儿的早期心理发展,感触周围的世界,“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通过不断感受外部世界形成反射,感知,形成习惯,最终固定下来心灵。
金花的秘密

金花的秘密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杰出的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大师,当代西方最具影响活力的思想家之一。
1912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在学术志趣上分道扬镳,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他对东方的宗教和哲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东方思想是荣格学术“转型”与“重构”的关键因素。
在借鉴和吸收东方思想的过程中,有三个人对荣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托尼(Toni Wolff,1888-1953)、凯萨林(Hermann Keyserling,1880-1946)、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深受东方思想的启迪和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易学、道教、禅宗、藏传佛教。
荣格因此写了很多有关东方思想文化的著述,其中,他为卫礼贤《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本所写的长篇评述最为引人注目,这篇文章是荣格阐释东方思想最具系统、篇幅最长的文字。
从中可以看出卫礼贤和《太乙金华宗旨》对荣格的巨大影响力。
荣格说:“卫礼贤的毕生工作对我具有如此巨大的重要性,因为它大大地澄清和确证了我在努力缓解欧洲人的精神痛苦时所一直寻找、追求、思考和致力的许多东西。
以清楚的语言从他的身上,听见那些我曾隐约地从欧洲人的无意识中猜测到的东西,这对我是一次了不起的经验。
我确实觉得他极大的丰富了我,以致在我看来仿佛我从他那儿接受的东西,比从任何人那儿接受的都多。
” (《荣格文集》,冯川编,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页。
) “我只能强调这样的事实,即《金花的秘密》首次为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Jung, C.G. Psychology and the East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pp.6.)《太乙金华宗旨》正是让荣格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精神的原发性,“它不是诉诸头脑而是诉诸心灵”。
“它能够在简单的语言中表达深刻的东西。
心理分析对话申荷永“汉字”的心理动力

【心理分析】对话申荷永:“汉字”的心理动力采访整理|张素闻作者简介申荷永国际荣格心理分析师(IAAP),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
华南师范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
仓颉结绳造字以来,经过漫长的衍变,汉字的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形声的功能不仅被语言学家津津乐道,也被平常阅读和使用汉字的人们叹为观止:“母”字最早是女子怀抱婴儿哺乳的样子;而“祖”字在甲骨文时期干脆就是男性生殖器的形状;繁体字的“爱”是有“心”的;“智”字不仅有知识,还要有光耀大千太阳般的善于运用;“怪”是将圣人之心竖起来;“考”字假借于“老”字……汉字的庞大和丰富,我们穷其一生也未必探索得完,难怪张大春在《认得几个字》里感叹: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认得字吗?”我说,“我认得几个字,不过,还在学习”。
如果稍微有点阅读爱好,汉语言文学又为我们打开了瑰丽的宝藏,《诗经》之自然、《庄子》之逍遥、李白之豪放、东坡之豁达、纳兰之清新……更不用说百家争鸣时期,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静虚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不小心转进去,会忍不住对文字沉吟一番,思量一番,体会汉语言这个工具何以竟能如此优美如此熠熠生辉。
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力成正比,词汇越来越散失,则表示你的智力也在开始衰退。
更有趣的就是汉字背后丰富的心理动力,此次,恰好有幸请到申荷永教授谈这个主题。
申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的心理学研究,是享誉国际的心理分析师,汶川大地震后,教授带领志愿者们在震区一线建立多个心灵花园工作站,为地震中的受难同胞提供心理援助,坚持工作至今。
对话(Q为记者提问部分)Q在您看来中国文字有哪些特点?申荷永教授:汉字属于表意和象征性文字,具有明显的意象性特点,其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和形声之六书便是其主要的特征,都具有重要的心理乃至心灵的意义。
我们汉字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这也是心理学的“知、情、意”三要素,都以心为本,或寓心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挖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挖掘摘要: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心理学界,很多西方心理学家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
然而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更加系统地进行挖掘开发,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西方心理学中国作为传承和发扬古老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留下的文化宝库是全人类取之不尽的宝藏。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考验,始终显示出其不朽的生命力,不仅是东方与亚洲文化的核心和传统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心理学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理查德是最早将《易经》翻译为外文的西方著名汉学家之一,在他看来,西方心理学家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之一,并与维尔海姆合著《金花的秘密》一书,“金花”是荣格对道家打坐过程中体内所感受到的一种光感的解释,他会使人产生精神的顿悟和智慧的升华。
与之相对应的是,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国人的极度轻视,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国外学者的重视,在心理学界,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曾经表示过他们有一种共识,即认为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1]。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或思想在西方很多心理学家的理论形成过程中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1.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形成的初期,也就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马斯洛曾经在其日记中记录了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于是,马斯洛意识到:“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东西方文明中关于自我实现和内在和谐的观念结合起来”。
1942年,马斯洛通过韦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者)的一个名为“存在和行为”的著名讲座中接受了来自东方的思想,在这个讲座中韦特海默提到了东方思想家对人类经验中的“无动机的”和“无目标的”性质的重视,而这与当时西方心理学所看重以及追求的“目标寻求”行为有很大不同。
论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_王国猛

第25卷 第1期2003年2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 egeVol.25 No.1Feb.,2003论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王国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荣格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善与发展了其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体系。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内在基础之一,并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主要在人格目标、人格结构的协调关系和人格类型上。
关键词:道家文化;荣格;维尔海姆;分析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3)01-0075-04著名心理学史专家布雷德等人认为,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在中国。
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卡尔·荣格就是其中之一。
科茨博士认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维尔海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和其他任何人。
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在与维尔海姆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中,荣格曾指出:“事实上,我认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所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1](P151)而维尔海姆给荣格的启迪和影响主要是他的道家文化。
那么,中国的道家文化是如何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呢?一、维尔海姆对荣格的影响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lhelm)是国际著名汉学家,其中文名字为“卫礼贤”。
维尔海姆是德国人,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在此其间,曾与康有为有交往,与清末学者荣以劳相识颇深,并在荣以劳的帮助下,着手翻译《易经》,于1922年在德国以德文出版,荣格为该书出版撰写了序言,并称其为维尔海姆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
荣格(C.G.Jung)1875年出生于瑞士,早年就读于巴塞尔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精神病医生,后受弗洛伊德《梦的解释》一书的影响,转向精神分析,开始心理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与中国文化——从《金花的秘密》所受到的启发作者:申荷永来源:第一届心理分析国际论坛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3日那是在1993年的10月,我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图书馆里,看到了一本题名为《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的书,其副标题为“A Chinese Book Of Life”---关于生命的中国之书。
身在异方的国度,才加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意识,这是我当时的切身体会。
因而,对于任何能够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事物,对我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于是,我便开始读《金花的秘密》,就在这种研读与思考的过程中,我也在其中发现了荣格心理学的秘密,发现了荣格与中国文化的秘密。
一、荣格与维尔海姆1994年8月,以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和名誉秘书长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博士为代表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对中国进行了正式的学术访问。
在华南师范大学所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托马斯•科茨博士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维尔海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任何人。
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就在其《金花的秘密》中,荣格这样说道:“事实上,我认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所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荣格与维尔海姆:《金花的秘密》,美国纽约1975年版,第151页)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所以,我们也就从这里入手,来探索“荣格与中国文化”的意义。
卡尔•荣格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有影响的精神分析学家,1912年与弗洛伊德分裂之后,他创立了“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实际上已经是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立的心理学体系。
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他的原型理论,他的情结理论,他的人格类型理论,以及他的分析心理系体系,对于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对于当代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 1873-1930)是国际著名汉学家,其中文名字为“卫礼贤”。
维尔海姆是德国人,但是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余年。
他1899年来中国,在青岛任教,从事于教育和慈善事业,1920年始回德国。
但1922年又返回北京德国大使馆工作,并在北京大学任教。
维尔海姆在中国期间,曾与康有为有交往,与清末学者劳乃宣相识颇深,并在劳乃宣的帮助下,着手翻译《易经》,于1922年在德国以德文出版。
卡尔•荣格曾为该书的出版撰写了序言,并称其为维尔海姆一生最伟大的贡献。
荣格是在20年代初期结识维尔海姆的,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
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来自许多方面的压力,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
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姆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
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谈论了中国的哲学和宗教等问题,使荣格所感到惊讶的是,当荣格向维尔海姆介绍他自己对于无意识心理学所研究的结果时,维尔海姆并不感到惊奇。
因为对于维尔海姆来说,所有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已经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
或者说,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潜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中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达:“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
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
这是荣格对于维尔海姆工作的理解,也是荣格对于中国文化的向往。
在荣格看来,维尔海姆的成就与贡献,完全可以和法国的Anquetil du Perron相比拟。
Anquetil du Perron把印度的《奥义书》翻译引进了欧洲;而维尔海姆,似乎同样是被欧洲的精神或灵魂所选择,给西方带来了中国的《易经》,带来了东方的新的希望。
荣格在其纪念维尔海姆的文章中说,“这是维尔海姆自认为所全力投入的一种文化使命,他认识到,对于满足我们灵魂的需求,东方可以说是一个宝贵的源泉”。
(以上三处均引自《金花的秘密》第139-151页)荣格深深敬佩于维尔海姆的“汉学”,以及他对中国哲学,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荣格说,“我甚至不能用‘影响’一词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与维尔海姆的关系,因为实际上,维尔海姆是被中国文化所征服了,被同化了”。
在其自传《梦•回忆•思考》中,荣格曾这样来描述他对于维尔海姆的印象:“我见到威廉•维尔海姆时,他不仅在写作和说话上,连举止看上去都完全象个中国人。
东方观点和古代中国文化,已一步步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
(见荣格《回忆•梦•思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02-603页)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所代表的深远的中国文化,荣格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良师益友,也作为自己心理学的深远背景。
在维尔海姆去世前的几天,荣格做了一个“梦”:在我的床前,站立着一位身穿蓝色外衣的中国人,双手合十,对深鞠一躬,好象是希望给我一个消息。
那也是维尔海姆所希望继续给予荣格的“中国消息”。
1930年,当维尔海姆逝世之后,荣格专门撰写了一份悼词。
其中,荣格这样来叙述他与维尔海姆的缘分:尽管一位是汉学家,一位是医生;一位精通中国文化,一位根本从未到过中国,也不识汉语;……那么是什么使得他们成为终生的朋友的呢?荣格说,“但是我们相遇在人和人性的领域,它超越了学术的界限,而那正是我们接触的地点,碰撞的火花启迪了我,那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件”。
(见《金花的秘密》第150-151页)荣格认为,维尔海姆通过自己的工作,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能够得以在现代的欧洲传播发扬。
荣格说,维尔海姆一旦接触到了“中国心灵”的秘密,他也就在其中为我们发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荣格将自己称作维尔海姆的学生,实际上也中国文化的学生。
通过维尔海姆,荣格接触并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培养。
二、荣格与《金花的秘密》《金花的秘密》一书,是由维尔海姆与荣格合著而成。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维尔海姆对中国古文献《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的翻译及注释,以及荣格为该翻译所做的心理学的评论。
这是荣格与中国文化的直接接触,是理解荣格与中国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理解荣格心理学的一把钥匙。
在我的理解中,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这种心理学的意义,具体而生动,表现着一种实在的生活的价值。
维尔海姆和荣格,都是对中国文化有着独到见解的西方学者,他们把其合著的《金花的秘密》,称之为“中国生命与生活之书”,也便代表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之理解的一个侧面。
而这里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心理学”。
Cary F. Baynes在《金花的秘密》一书英译本的前言中写道,“心灵必须依赖于科学,将其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向导;而科学也必须转向心灵,来寻求生活的意义。
这就是《金花的秘密》所展现的观点。
通过维尔海姆和荣格的共同努力,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来理解和欣赏,能够在各个方面来满足我们的东方的智慧。
在《金花的秘密》中,这种东方的智慧脱离了形而上学的描述,而置之于心理学的体验之中”。
在《金花的秘密》的德文原版中,荣格的评论被放在该书的前面,然后是维尔海姆对翻译的注解,然后是翻译正文;后来在英译本中,荣格建议译者将原作放在前面,其次是维尔海姆的翻译注解,然后是荣格的评论。
而Cary F.Baynes 的英译本(1931),则是在荣格及其夫人的直接帮助下进行的。
在《金花的秘密》的正文前,维尔海姆还专门撰写了“原文的心理与宇宙观”,以及“本书的起源”,对书中“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的来源及其演变做了详尽的介绍。
维尔海姆在其中也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看法,从老子、庄子和吕洞宾,来叙述了《金花的秘密》的思想渊源;并且分析了佛学与道学的相互影响,以及同以《易经》为基础的儒学与道家的关系等。
在维尔海姆和荣格的心目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与儒家,以及与佛家,都是相同而融合的;因而,在对本书中对“道”分析的同时,维尔海姆和荣格还分析了“阴阳”和“太极”,以及《易经》中的“八卦”及其象征。
《金花的秘密》本身,对于荣格自己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8年,当《金花的秘密》德文第二版出版的时候,荣格在其序言中说:“我的已经去世的朋友,本书的合作者理查德•维尔海姆将本书的原稿送给我的时候,正是我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处于最为关键的时刻,它对于我自己的研究尤为重要,正可谓雪中送炭。
那是在1928年,我从1913年开始研究集体无意识,但是所研究的结果在许多方面不能令人满意。
我曾为此向诺斯替教等寻求帮助,但是都不能够如愿。
---维尔海姆送给我的这本书稿,帮助我从这种困境中走出。
其中正包含着我在诺斯蒂教中长时间寻找,而劳而无获的东西。
这样,这本手稿,至少是在这一阶段,为我提供了来发表我的一些关键的研究结果的好的机会”。
(荣格《炼金术研究》美国纽约1983年版,第3-5页)荣格在其自传中还说,“1929年,我与维尔海姆合著了《金花的秘密》,只是在我的思想和我的研究达到了关键之处时,就是说接触了自性的时候,我才再找到了重返这个世界的归路”。
(见荣格《回忆•梦•思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2页)借助于对维尔海姆的翻译的评论,在《金花的秘密》中,荣格全面展现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实际上,他的评论,几乎占据了全书二分之一的内容,同时也构成了《金花的秘密》一中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是对道家练功时,通过禅坐和沉思,在体内出现的一种神秘光感,其会导致一种精神的顿悟,一种智慧的升华。
金花也就是道家的“内丹”,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或心灵现象;而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的心灵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
在其独特的评论中,荣格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欧洲人面对试图理解东方时的困难”。
荣格提出,尽管西方有科学和逻辑,但是东方,教给了我们另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以及更高层次的理解,那就是通过,或者说是透过生活的理解。
因此,荣格提出了他所阐述的第二个问题---“当代心理学为理解东方,提供了可能”。
在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中,都必然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的意义,而从心理学入手,也就能够对于文化的理解,提供独到的视角。
在此基础上,荣格着重分析与评价了“道”和“太极”的概念,以及“道”的现象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