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古典文献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存古籍中,文、献二字连用为文献的最早例子,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郑玄曾对论语做出注释:郑曰:“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孔子心目中的文献,1、文当指带有官方色彩的档案等著述,献则谓新兴的士阶层为主的民间人士及其言行举止。2、文为死的档案,献为活的人及其言论。3、文指由巫史记录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材料,献为与之相对的世俗贤才。
马临端《文献通考》认为所谓文、献,本质上皆是书面材料,其外延小于孔子所言。
另外,在《文献通考》中,凡叙述史实者(文)皆顶格书写,而论事者(献)却低一格。自己的观点再低一格。
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
文献别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献的定义: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的准确定义:人类所记录的、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类本身及其言谈举止。
殷商时期,太卜兼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殷商时期,主持祭祀仪式、将卜问主要内容刻于甲骨、整理和保存甲骨,皆是由巫觋担任。
周朝整理文献者,其一乃周宣王时宋国大夫正考父。
南宋郑樵《通志》是第一部讨论文献学的专著。
最初以雠校来指文献学的工作,张载注引《风俗通》:“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指修正),为雠。”
孙德谦《刘向校雠学发微》及陈垣氏《校雠学释例》始,“校雠学”一辞才正式出现并逐渐普及。
“文献学”一辞始见于梁启超《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
以文献学作为书名,始于郑鸣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古典文献的定义:我国境内民国以前的各种信息载体,部分现当代少数民族文献,以及域外汉文文献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献。
文献四大形成方式:
1、刻画
2、书写(甲骨文是以书写和刻画两种方式产生的)
3、熔铸(春秋以前是铸,战国中期以后则刀刻)
4、雕印(起源于:①日常生活在食品上印图案的习俗②政府机关将印章盖在器皿上③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画的拓印)
文献的形态:
1、人体形态:手拜、拱手、八叉
2、口头形态: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
3、自然实物状态:贝叶经、蒲草、芭蕉
4、甲骨形态:
步骤为①记号②灼烤③契刻。
对于龟在中国文献中的特殊作用,史记龟策列传曾作了全面叙述。
现今拓片大多收集在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其他主要参考文献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最早的文学系统)
5、金石形态:陶器、砖瓦——六彝、六尊(主要)——墙壁
6、竹木形态:简牍(竹简和木牍的合称),西汉及以前实际上只有竹简。
7、缣帛形态:绢帛,如素书(自然形态——龟甲——竹简——绢帛——木牍)
8、纸张形态:纸原指漂洗蚕茧时附着在筐上的絮渣——缣帛——纸(如黄纸)
文献的流传:书写、誊抄、印刷
汉籍流传日本的形式:①人种交流——②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体——③以禅宗僧侣为主体——④以商业为主要通道
类书的特点:“博采群书,以类分门”(太平广记的特点)
类书的定义:辑录单篇诗文或零碎文句,采撷以前图书中的部分材料,用分类、分韵或分字的方式,重新加以编排,以供
查检和徵引而形成的新文献。
《皇览》乃“中国第一部著名的类书”,或者“中国最早的正规类书”
现存类书,最早的乃《永乐大典》本《古今同姓名名录二卷》
唐代四大类书:
1、《北堂书钞》(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类书之一)
2、《艺文类聚》(为综合性类书,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基本完整的官修类书,目前最好最通行的版本是汪绍楹校勘本)
3、张说《初学记》(令皇子等易见成就也)
4、白居易《白氏六贴事类集》(集,将材料综合一起的一种古代著书方式)(唐代最著名的私撰类书,以门分,相当于《初学记》之“事对”)
宋代类书特点:①卷帙宏大,多由朝廷组织编纂②民间类书兴盛③种类繁多,主体细化,体例完备
宋代四大类书或四大部书:
1、《太平御览》(宋初大型类书编纂,肇其端者为百科性质的太平御览,本号“太平编类”或“太平总类”,着重提供统治策略和治国方法)
2、《太平广记》(实为我国北宋以前中国小说总集,一年成书)
3、《文苑英华》(收罗文学作品为主,实为专科性文学类书)
4、《册府元龟》(属于史学类书)
私撰类书在南宋较成风气,其源盖由于朝廷设置宏辞科,后定为博学宏辞
《山堂考索》由于其精于扬弃和时己见,后世颇受重视,如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有所采纳。
王应麟《玉海》是南宋另一部私撰类书。
明太祖命方孝孺编《类要》——朱棣编《文献大成》——重修《永乐大典》共三亿七千万字。这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也“可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后四库全书参考之,整理为《武英殿汇珍版丛书》
满清一代,规模仅次于明代。《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类书。陈梦雷、蒋廷锡编,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国外学者称为“康熙百科全书”
康熙年间编《佩文韵府》、《骈字类编》
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
民国徐珂《清稗类钞》
建国后,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华大典》,台湾杨家洛主编传统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续编初稿》
类书的价值:
1、借以了解古代书籍的大致面貌
2、可以进而了解古人知识结构乃至于社会生活情况等诸多方面
3、快速查找和掌握史料、典故、名物、制度、俪词骈句等某些领域或门类的知识
4、汇集大量古代文献,多保存原貌,是从事辑佚、校勘和考证等文献方面研究的宝库
5、供初步搜集资料之需
类书缺陷:
1、导致很多人不再阅读原书。“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辗转稗贩,实学颇荒”
2、并未绝对显示原典面貌,如《太平御览》
3、只是大致注明出处,甚至并不注明,查找或称引困难,如《白氏六贴事类集》
丛,本谓聚集
丛书始见于唐陆龟蒙辑录自己难以归类的小品杂文,编而为集,名曰“(笠泽)丛书”。但其不过是自己杂著的别称,本乃个人诗文集。
丛书的定义:编集多种单独的著作作为一编并冠以总书名的出版物。
丛书的特点:①汇辑两种以上的独立著作②基本保持原作的面貌,不作大的更改(不改动原书字句),至少保留内中各书即“子目”原有的独立名称及内容顺序③另起一总名,用以概括全套书的内容,是即丛书名
近代多以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南宋左圭《百川雪海》并列为丛书之祖,前者为第一部汇辑的丛书,后者为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