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免疫学篇

讲稿

于琨瑛

基础医学院微免教研室

第28章抗原

【重点】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抗原决定基及其类型,抗原的分类,超抗原。

【难点】交叉抗原,抗原的分类。

抗原(Antigen, Ag):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且能与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抗原刺激集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结

合的能力

由此,抗原可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前者为具备以上两种性质的抗原,如大多数蛋白质和各类病原微生物;后者为仅具备抗原性,如各类化学药物等小分子化合物。半抗原加载体形成完全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异物性——首要条件

异物:在胚胎期末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亲缘关系或种属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二、理化性质

1.分子大小

分子量一般≥10kD,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分子量越大,表面分布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化学结构相对稳定,降解及排除速度越慢,能够持续刺激免疫系统。

2.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如明胶,分子量>100kD,但仅为直链氨基酸,化学结构简单,免疫原性弱;而胰岛素,分子量仅为5.7kD,但具有芳香族氨基酸,化学结构复杂,免疫原性强。

3.易接近性

是指抗原决定簇是否易被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所接近;如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位置。

4.物理性状

颗粒性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多聚体免疫原性强于单体。

三、宿主因素

不同物种、同种不同品系等,机体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是否添加佐剂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强弱。以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为例,一般情况下,皮内>皮下>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

一、什么是抗原特异性?

所谓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均具有专一性。

二、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1.抗原决定基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是抗原决定基(或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是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通常为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抗原特异性受到抗原决定基的性质、位置、构象、旋光异构等因素影响。

2.抗原的价:抗原分子所具有的表位的数目。

3.抗原决定基的类型

1) 线性表位:又称“连续性表位”,主要为线性排列的短肽

2) 构象性表位:又称“非连续性表位”,短肽、多糖残基、核苷酸形成特定的

空间构象

T细胞仅识别线性表位,B细胞可识别线性和构象性表位。

a) T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须经过抗原提呈细胞的加工与提呈

才能被淋巴的抗原识别受体所识别

b) B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可直接刺激B细胞

三、交叉抗原

不同的抗原分子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不同种属间的交叉抗原,一方面可以引起免疫损伤,如异嗜性抗原;另一方面可造成假性试验结果,引起判断误差。

第三节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作用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此类抗原含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依赖T细胞的辅助作用。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该类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此类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的辅助作用。可分为两类:

①TI-1抗原:含有B细胞丝裂原和重复B细胞表位,可多克隆激活B细胞

(成熟和不成熟),如细菌脂多糖(LPS)

②TI-2抗原:抗原表面仅为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仅能刺激成熟B细胞应

答,如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1.异种抗原:不同种属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动物抗血清、异种器官移植物等。

2.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如红细胞血型抗原和白细胞抗原(HLA)。

3.自身抗原:病理情况下,如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释放,或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或被修饰等,自身成分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4.异嗜性抗原:即“Forssman抗原”,与种属无关,存在于、动物及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具有

的共同抗原。

三、根据抗原的来源

1.天然抗原

2.人工抗原

四、根据抗原激活T细胞的能力

1.普通抗原

一般抗原只能结合并活化少数抗原特异性T细胞,约占机体总T细胞库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2.超抗原(SAg)

在极低浓度下(1-10ng/ml)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的2-20%的T细胞,并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迄今发现的超抗原有,金葡菌肠毒素A-E、表皮剥脱毒素、关节炎支原体丝裂原等。

作用特点:

①无须抗原加工处理,直接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化,无MHC分子限制性;

②其抗原分子一端直接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外

侧结合,另一端与TCR的Vβ区结合;

③所诱导的T细胞应答并非针对超抗原本身,而是通过大量细胞因子参与

某些病理生理过程。

五、其他分类方法

1.根据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根据TD抗原是否由抗原提呈细胞所摄取,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理化性质,分为: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颗粒性抗原、可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