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讲稿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医学篇)
四、基因治疗中的病毒载体:
如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等,经 过改造,对人体无害。
五、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前还刚刚起步,对单基因病较易 1、恶性肿瘤:抑癌基因;反义RNA; 2、心血管疾病: 3、遗传性疾病: 4、艾滋病: 5、其他:
复习思考题
1、分子病、基因病、基因组学、蛋白 质组学、基因诊断、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治疗的概念。
1、核酸操作层面的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PCR、DNA测序等 2、基因转移技术: 基因转导、基因转染等 3、蛋白质操作层面的技术: 蛋白质电泳、 4、细胞层面的技术: 流式细胞仪,等等 5、其他:图像分析仪,等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蛋白质电泳图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在疾病 诊断中的应用
一、基因诊断的概念: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DNA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6时24分25秒 下午6时24分18:24:2520.10.19
一马当先,全员举绩,梅开二度,业 绩保底 。20.10.1920.10.1918:2418:24:2518:24:25Oc t-20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6时24分 25秒M onday, October 19, 2020
、亚单位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用DNA重组技术 3、传统生物制品:如胎盘球蛋白 4、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蛋白质
激素、抗体、其他活性蛋白质类
四、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的发展趋势 :
一是发展快: 二是范围广: 三是竞争激烈:
第五节 基因治疗
概念:指将正常基因或具有治疗作 用的DNA片段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矫 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治疗方法。
04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四章)-精品资料PPT课件
u 等渗液与等张液:0.9%NaCl或5%葡萄 糖液。而1.9%尿素是等渗液但不是等张 液,可引起溶血。
u 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 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 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u 平均寿命120天。
u 贫血:有多种类型如缺铁性贫 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 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u 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性。
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 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 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 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需原料:蛋白质、脂类、 糖类、维生素B12、叶酸和铁。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
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 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 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 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等。
不同年龄时的造血部位
造血干细胞的发育
EPO的作用
(二)白细胞: u 数量:6000-10000/μl, u 形态及分类: 1、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可分叶。 2、嗜酸性粒细胞:胞浆有粗大红色颗粒。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少 4、淋巴细胞:较小,胞浆少。又分B细胞
血浆各组分比积
血清与血浆
二、血浆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u 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
白原;补体;其他(如酶类)。
2、非蛋白氮:氨基酸、尿素(蛋白质代 谢产物)、胆红素(卟啉代谢产物)、 肌酸/肌酐(肌肉分解代谢产物)、氨 等。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讲稿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讲稿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篇讲稿于琨瑛基础医学院微免教研室第28章抗原【重点】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抗原决定基及其类型,抗原的分类,超抗原。
【难点】交叉抗原,抗原的分类。
抗原(Antigen, Ag):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且能与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抗原刺激集体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2.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抗原与其所诱⽣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结合的能⼒由此,抗原可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前者为具备以上两种性质的抗原,如⼤多数蛋⽩质和各类病原微⽣物;后者为仅具备抗原性,如各类化学药物等⼩分⼦化合物。
半抗原加载体形成完全抗原。
第⼀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异物性——⾸要条件异物:在胚胎期末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亲缘关系或种属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理化性质1.分⼦⼤⼩分⼦量⼀般≥10kD,分⼦量越⼤,免疫原性越强;分⼦量越⼤,表⾯分布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化学结构相对稳定,降解及排除速度越慢,能够持续刺激免疫系统。
2.化学组成化学组成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如明胶,分⼦量>100kD,但仅为直链氨基酸,化学结构简单,免疫原性弱;⽽胰岛素,分⼦量仅为5.7kD,但具有芳⾹族氨基酸,化学结构复杂,免疫原性强。
3.易接近性是指抗原决定簇是否易被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所接近;如蛋⽩质分⼦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位臵。
4.物理性状颗粒性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多聚体免疫原性强于单体。
三、宿主因素不同物种、同种不同品系等,机体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理状态等,抗原进⼊机体的途径、剂量、是否添加佐剂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强弱。
以抗原进⼊机体的途径为例,⼀般情况下,⽪内>⽪下>肌⾁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第⼆节抗原的特异性⼀、什么是抗原特异性?所谓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机体产⽣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反应均具有专⼀性。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一)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缺乏: 1、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VIII
、IX、X因子缺乏)。 2、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缺乏Vit K、
肝衰竭合成减少;或DIC消耗凝血因子。
維多利亞女王後代及俄國沙皇家族中皆有人 罹患血友病
整理课件
10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小王子阿列克谢,可惜 天生就有血友病。
失调:血小板黏附、胶原暴露。 3、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 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胰腺炎、蛇毒
DIC发病机制
正常血液的流动性
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丝 (电镜扫描)
(箭头所指是血细胞)
血液凝块和白细胞
整理课件
23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血液高凝:如孕妇羊水栓塞 2、微循环障碍: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
整理课件
11
(二)与血栓形成倾向有关的凝血因 子异常:
主要还是与环境因素有关,肥胖、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 饮酒等等。
二、血浆中抗凝因子的异常:
均有获得性及遗传性缺乏2类 (一)抗凝血酶-III减少或缺乏:
1、获得性缺乏:合成减少或消耗增加 2、遗传性缺乏:少见 (二)蛋白C和蛋白S缺乏: 这2种蛋白均抗凝,缺乏时高凝。
2、血栓调节蛋白-蛋白系统:指凝血酶可 激活一种蛋白C,灭活凝血因子。
三、纤溶系统及其功能: 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
纤溶酶等,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途 径激活,溶解纤维蛋白。 还有一些物质抑制纤溶。
四、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及纤 溶过程中的作用:
血管内皮一定要完整,否则易凝血 。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DIC时,器官功能 障碍主要由于微血栓 大量形成!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药理学讲稿
药理学讲稿第一章绪论一、药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掌握)1、概念(1)药物(drug, pharmakon):即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某些特殊用途(如避孕、堕胎等)的化学物质。
药物制剂(药品):药物经加工制成符合应用要求、便于病人使用,且能安全贮运的成品。
古代药以天然产物为主:植物、动物、矿物质及其加工品。
特点:都不是单纯的化学物质现代药多为人工合成化学药物、天然药的有效成分及生物制品,近年来还发展了基因治疗及基因工程药物。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药理学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为基础,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
2、内容(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适应症)。
(2)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方面(结构、剂量、剂型、合并用药等)机体方面(年龄、性别、个体差异、机能状态、给药途径等)(4)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致畸作用、药物依赖性等等;3、任务(1)阐明理论:阐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包括生理、生化、病理过程。
(2)指导用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求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3)开发新药:为寻找新药或老药新用及发现不良反应提供线索,为比较同类药物的优势提供实验依据。
(4)发展中医药:为发展中医药理论、开展中医药现代化提供研究方法。
二、药物与药理学发展简史(了解)药理学是在药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编文档14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十四章精品文档PPT课件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指局部组织器官内血液含量比正常 增多的状态。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 脉性充血(淤血),原因多种。
正常 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
二、淤血:由静脉回流受阻引发
(一)原因:
1、静脉管腔阻塞:如血栓形成等 2、静脉受压:如捆绑、挤压 3、静脉血液坠积:重力、体位 4、心力衰竭:右心衰体循环如肝脏、下 肢等处淤血;左心衰肺淤血。
3、红色血栓:纤维素网+RBC,多见于静 脉血栓的尾部,陈旧者易脱离。
4、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蛋白构成,见 于DIC。
冠状动脉内新鲜红色血栓
三、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软化、脱落: 3、机化与再溶: 4、钙化: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好与坏
第四节 栓塞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占99% 2、脂肪栓塞:外伤、挤压、手术等 3、气体栓塞:颈静脉及肺外伤时 4、羊水栓塞:妊娠、流产 5、其他:瘤细胞、寄生虫、细菌栓塞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变:
1、贫血性梗死:梗死区缺血,苍 白色
2、出血性梗死:梗死区有明显出 血现象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33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4
肺血管内的脂肪 (苏丹Ⅲ染色红色)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
”
壁胸膜依其所覆盖的部位分为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4部分。
1
肺
2
脏胸膜
3
纵隔胸膜
4
膈胸膜
5
肋胸膜
6
胸膜顶
7
胸膜腔
8
肋膈隐窝
9
纵隔:为2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及结缔组织的统称。
前:胸骨;后:脊柱胸段;侧:纵隔胸膜;上:胸廓上口;下:膈。
内:胸膜、心脏、心包、出入心脏的大血管、迷走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淋巴结、结缔组织。
肺通气阻力:
(二)肺通气阻力: 1、弹性阻力: ① 肺泡表面张力:是物理特性,阻碍肺扩张,但肺II型细胞可产生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陷及肺水肿。 ② 弹性回缩力:为肺弹力纤维被牵拉所产生。 2、肺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 3、非弹性阻力:即气道阻力,主要是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等产生,易受神经体液因素影响,是哮喘的主要病因。
声门(三维CT扫描)
喉腔 上通咽腔喉部,下通气管。在喉腔侧壁的粘膜有上、下两对矢状位的粘膜皱襞,上对称前庭襞(其间隙为前庭裂),下对称声带,两侧声带之间的裂隙即为声门,空气通过此处引起声带颤动,因而发声。喉腔借前庭襞和声带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喉下腔。
气管、支气管: 气管由C6下至胸骨角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肺。左主支气管细、长、平;右主支气管粗、短、陡,异物多坠入右侧。 肺:为纵隔分为左、右肺。形态:左长右宽;分叶:左2右3。 肺有肺门、肺尖、肺底(膈面)、肺根、肋面等划分。 肺的细微结构:由逐级分支的支气管树(导管部)和肺泡(呼吸部)及肺间质构成。
第二节 呼吸生理
呼吸: 意义:维持内环境的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肺通气:指气体进出肺。
201001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一章 概论)
生命的三大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就是新旧交替。既包括物质代谢, 也包括能量代谢。可分为同化作用(耗能)及 异化作用(产能)。 二、兴奋性:是机体感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能力, 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抑制和兴奋。 三、生殖:机体生长发育成熟后可产生与自己相 似的后代。本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
第 七 周 的 人 胚 照 片
• •
生物体能不断地繁殖下一代,使生命得以延续。 生物的遗传由基因决定,生物的某些性状会发生 变异;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内环境与外环境
刺激三要素
1、强度 2、时间 3、强度-时间变化率
要引起组织兴奋,强度、时间、强度时间 变化率都必须达到一最小值(阈值)。
刺激与反应
阈强度:在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射弧5要素
1、感受器; 2、传入神经; 3、反射中枢; 4、传出神经; 5、效应器。
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限、时间短暂。
反射异常:抑制与亢进。 反射弧受损: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体液调节: 是体液因素通过血液循环或其他体液途 径送到全身各处,对机体的各种生理功 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 1、内分泌激素参与的全身性体液调节, 2、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乳酸、 组织胺等)参与的局部体液因素调节。 特点:较缓慢、持久而弥散。
1.细胞:人体结构的最小单位,可完成一切生命 活动。 2.组织:4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 神经组织),由细胞繁殖、发育、分化而成。 3.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合而成,心、肝、脾、 肺、肾等就是器官。 4.系统:9大系统(运动、神经、呼吸、循环、消 化、泌尿、生殖、内分泌、免疫),由一系列器 官组成、以共同完成某一生理功能。
论
到课率是评价标准之一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4、以细胞免疫反应重要。
国际第三、四例,亚洲第一、二例异体 手移植(南方医院,1999年)
复习思考题
1、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移植排斥反 应的概念。
2、超敏反应的类型。过敏性休克属 于哪一类超敏反应?有什么严重后 果?
常见疾病
1. Arthus反应(动物,马血清): 2. 吸入性Ⅲ型超敏反应:农民肺、养鸽者病 3. 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 4.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溶性抗原) 5. 自身免疫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DNA、RNA等-抗核抗 体)
• 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性IgG-抗IgG抗体)
Arthus-like reaction
第二十三章
免疫病理
第一节 超敏反应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型: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 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 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
超敏反应类型
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 •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 •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
• IgG、IgM类抗体;
•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
• 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主要参与成分
• 抗原
– 细胞固有抗原(ABO、Rh血型抗原等) – 吸附在细胞上的外源抗原(药物、微生物) – 药物、微生物导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 抗体
– IgG、IgM
• 细胞
(精选课件)现代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临床特点:细胞内水肿及神经症状; 细胞外液增加,血液稀释。
17
三、高钠血症
血Na+>150mmol/L; (一)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失水>失钠。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见于水摄入减少,丢失过多,口渴感强。
严重时脑脱水。 临床特点:失水、源自渴、细胞外液减少、4(三)体液的渗透压:300 mmol/L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Cl-、
HCO3-形成,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 由K+、HPO42-形成。 血浆蛋白质主要形成血浆胶体渗透 压,不能透过血管壁。
5
(四)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1、生理功能:促进物质代谢;调节体温; 滑润作用;其他功能。
2、水平衡: 正常每人每日需要摄入 2000-2500 ml水,
21
食物
消化 道
22
ECF
K+ 血钾
3.5-5.5 mmol/L
ICF 钾 160mmol/L 体钾90%
多不摄少多多排
肾
少摄摄摄少摄排 不也排摄少排也多排排
体钾
二、低钾血症和缺钾:
1、原因: A、钾丢失过多:最常见,如经消化道或皮肤
丢失;药物或疾病等使肾脏钾排泄过多。 B、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 药物或疾病引起钾
血钠浓度 高钠血症
低钠血症
ECF量 ↓* 正常 ↑
↓* 正常*
↑*
钠水量 水不足
钠过多 钠不足
水过多
机制 失水为主 中枢对Na+阈值↑ 钠潴留
失钠为主 ADH异常↑
摄水>排水
钠正常
↓* 钠水均不足
↑
钠水均多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
6
-
7
-
8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
一、一般原则: (一)良性肿瘤命名:
XX(组织名)瘤 (二)恶性肿瘤的命名:
1、癌:起源于外胚层(上皮)的恶性肿瘤。 2、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肌肉、骨、软 骨、结缔组织、脂肪组织、造血细胞)的恶 性肿瘤。
-
9
二、肿瘤命名的特殊情况:
1、母细胞瘤:多为恶性。如肾母细胞瘤 2、“恶性”XX瘤:如恶性淋巴瘤 3、其他: 有些以“XX瘤”命名的是恶性肿瘤,如 “黑色素瘤”;有些以人名命名(何杰 金氏病)或“XX病”。
-
51
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 1、生长速度:恶性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快。 2、生长方式: A、膨胀性:多为良性,边界清楚,有包膜 B、浸润性:多为恶性,边界不清, C、外生性:多在体表或体腔。
-
52
二、肿瘤的扩散途径:
1、直接蔓延: 2、转移: A、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转移方式, 淋巴结常无痛性肿大。
-
26
黑素瘤细胞的三维照片 (离子磨损扫描电镜 )
-
27
乳腺癌细胞(扫描电镜)
-
28
肺癌细胞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乳腺癌(放疗后)
-
39
•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一团乳腺癌细胞。蓝色个体
正在疯狂生长,黄色个体则因为编程性细胞死
亡处在消亡边缘。拍摄者:麦卡锡和卡瓦纳
-
4
二、组织形态: 1、实质:即肿瘤细胞,各具特殊性 2、间质:无特殊性。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05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 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学科,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 病性、免疫性、诊断和防治等 。
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医学、预 防医学、生物安全等领域具有 重要应用价值。
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 科,包括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功能和免疫 应答机制等。
药物治疗学是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方 法、策略和技术的科学。它涉及到药 物治疗的各个方面,包括药物治疗方 案的制定、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 药剂量等。
药物治疗学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治疗方 案的设计、药物疗效评价、药物经济 学以及药物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通 过对药物治疗学的研究,可以为临床 医生提供科学的用药方案和决策依据 ,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互关联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相互关联和交叉,两 者共同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机制。
互补关系
病理学侧重于形态学变化的研究,而病理生理学则更注重功能代谢 变化的研究,两者相互补充,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全面的依据 。
学科发展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 不断融合和创新,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0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定义
01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医学学科,通过观
察和分析疾病的形态学变化,揭示疾病的本质。
病理学研究内容
02
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结局,为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据。
病理学诊断方法
03
主要采用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篇讲稿于琨瑛基础医学院微免教研室第28章抗原【重点】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抗原决定基及其类型,抗原的分类,超抗原。
【难点】交叉抗原,抗原的分类。
抗原(Antigen, Ag):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且能与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抗原刺激集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2.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结合的能力由此,抗原可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前者为具备以上两种性质的抗原,如大多数蛋白质和各类病原微生物;后者为仅具备抗原性,如各类化学药物等小分子化合物。
半抗原加载体形成完全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一、异物性——首要条件异物:在胚胎期末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亲缘关系或种属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二、理化性质1.分子大小分子量一般≥10kD,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分子量越大,表面分布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化学结构相对稳定,降解及排除速度越慢,能够持续刺激免疫系统。
2.化学组成化学组成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如明胶,分子量>100kD,但仅为直链氨基酸,化学结构简单,免疫原性弱;而胰岛素,分子量仅为5.7kD,但具有芳香族氨基酸,化学结构复杂,免疫原性强。
3.易接近性是指抗原决定簇是否易被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所接近;如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位置。
4.物理性状颗粒性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多聚体免疫原性强于单体。
三、宿主因素不同物种、同种不同品系等,机体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是否添加佐剂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强弱。
以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为例,一般情况下,皮内>皮下>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一、什么是抗原特异性?所谓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均具有专一性。
二、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1.抗原决定基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是抗原决定基(或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是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通常为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
抗原特异性受到抗原决定基的性质、位置、构象、旋光异构等因素影响。
2.抗原的价:抗原分子所具有的表位的数目。
3.抗原决定基的类型1) 线性表位:又称“连续性表位”,主要为线性排列的短肽2) 构象性表位:又称“非连续性表位”,短肽、多糖残基、核苷酸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T细胞仅识别线性表位,B细胞可识别线性和构象性表位。
a) T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须经过抗原提呈细胞的加工与提呈才能被淋巴的抗原识别受体所识别b) B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可直接刺激B细胞三、交叉抗原不同的抗原分子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不同种属间的交叉抗原,一方面可以引起免疫损伤,如异嗜性抗原;另一方面可造成假性试验结果,引起判断误差。
第三节抗原的分类一、根据抗原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作用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此类抗原含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依赖T细胞的辅助作用。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该类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此类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的辅助作用。
可分为两类:①TI-1抗原:含有B细胞丝裂原和重复B细胞表位,可多克隆激活B细胞(成熟和不成熟),如细菌脂多糖(LPS)②TI-2抗原:抗原表面仅为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仅能刺激成熟B细胞应答,如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1.异种抗原:不同种属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动物抗血清、异种器官移植物等。
2.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如红细胞血型抗原和白细胞抗原(HLA)。
3.自身抗原:病理情况下,如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释放,或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或被修饰等,自身成分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4.异嗜性抗原:即“Forssman抗原”,与种属无关,存在于、动物及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具有的共同抗原。
三、根据抗原的来源1.天然抗原2.人工抗原四、根据抗原激活T细胞的能力1.普通抗原一般抗原只能结合并活化少数抗原特异性T细胞,约占机体总T细胞库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2.超抗原(SAg)在极低浓度下(1-10ng/ml)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的2-20%的T细胞,并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迄今发现的超抗原有,金葡菌肠毒素A-E、表皮剥脱毒素、关节炎支原体丝裂原等。
作用特点:①无须抗原加工处理,直接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化,无MHC分子限制性;②其抗原分子一端直接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外侧结合,另一端与TCR的Vβ区结合;③所诱导的T细胞应答并非针对超抗原本身,而是通过大量细胞因子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
五、其他分类方法1.根据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2.根据TD抗原是否由抗原提呈细胞所摄取,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理化性质,分为: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等六、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2.动物免疫血清3.同种异型抗原4.自身抗原5.肿瘤抗原6.超抗原7.其他抗原(变应原)第29章免疫球蛋白和抗体【重点】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基本结构、功能区、水解片段及其生物学功能。
【难点】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人工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的概念1.免疫球蛋白的发现(Figure)抗毒素抗体球蛋白免疫球蛋白1890 1938 1968、19722.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性质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分泌型: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膜型: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3.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抗体是生物学功能方面概念,免疫球蛋白是化学和结构方面概念;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基本结构及分类(Figure)Ig分子单体由4条肽链构成对称的“Y”形结构;4条肽链:轻链(L链):2条,214个aa残基,分子量为25kD重链(H链):2条,450-550个aa残基,分子量为50-75kD重链与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相连;➢轻链:根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分为两型:κ及λ;同一Ig分子中,轻链是同型的;同一个体的Ig分子,轻链可以是不同型的;正常人血清中,κ:λ约为2:1。
➢重链:根据aa排列顺序、空间结构、抗原性差异,分为5种:μ、γ、δ、α、ε;由这五种重链构成的Ig分子分别为:IgM、IgG、IgD、IgA、IgE;✧可变区:N端,L链(VL)约1/2,重链(VH)约1/4(或1/5),该区域aa种类及排列顺序变化较大;高变区:HVR1、2、3,又称“互补决定区”,CDR1、2、3;骨架区:可变区中除高变区以外的区域✧恒定区:C端,L链(CL)约1/2,重链(CH)约3/4(或4/5),该区域aa种类及排列顺序相对稳定;J链:是酸性含糖肽链,由浆细胞合成,124个aa残基,分子量为15kD,通过二硫键结合在Ig分子H链上,连接Ig分子单体形成多聚体。
分泌片:分子量为75kD,以非共价形式与IgA二聚体结合,使IgA分泌至黏膜表面,同时保护IgA免受蛋白酶水解。
2.免疫球蛋白功能区构成Ig分子的肽链可通过链内二硫键形成球形的环状结构,称为肽环,或功能区(domain),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aa残基构成。
L链:2个功能区(VL、CL)H链:IgM、IgE有5个功能区(VH、CH1、CH2、CH3、CH4);IgG、IgA、IgD有4个功能区(VH、CH1、CH2、CH3)Ig功能区的功能:VL 、VH :抗原结合部位CL 、CH :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IgG CH2:具有补体C1q 分子的结合位点;与通过胎盘有关IgG CH3:具有结合FcR 功能IgM CH3:具有补体结合位点IgE CH2、CH3:结合Fc εR 功能铰链区: 位于CH1、CH2之间,富含脯aa 残基和二硫键,易发生伸展及一定程度的转动;VL 、VH 与抗原结合时,该区发生转动,使抗原结合位点更好地与抗原决定簇结合;● 该区转动可致CH1、CH2构型变化,暴露补体结合位点;❍ 该区对多种蛋白酶敏感,易被水解。
3.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Figure )2Fab + FcIg 分子 F(ab ’)2 + pFc ’生物学意义:一个Fab 片段为单价,可与抗原结合但不能形成凝聚反应或沉淀反应,称为抗原结合片段;Fc 片段在低温条件下可析出,称为可结晶片段,可与多种效应分子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F(ab ’)2片段为双价,可与抗原结合且能形成凝聚反应或沉淀反应,而且,由于F(ab ’)2片段保留了结合抗原的生物性活性,又避免了Fc 片段免疫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制备生物制品。
如白喉抗毒素、破胃蛋白酶伤风抗毒素经胃蛋白酶消化后精致提纯的制品。
4.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Figure)同种型: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Ig分子所共有的抗原特异性。
同种异型:同一种属内不同个体的Ig分子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
●独特型:同一个体内不同Ig分子的可变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1.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Figure)Ig分子的重链和轻链的高变区组成其特异性的抗原结合位点,可与相应抗原的表位互补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受多种因素(pH、温度、电解质浓度等)影响。
2.活化补体IgM、IgG1、IgG2、IgG3通过经典激活途径活化补体;凝聚的IgA、IgG4、IgE通过旁路激活途径活化补体。
3.结合FcR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I结合,活化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介导I型超敏反应。
(Figure)调理作用:是指抗体或补体等调理素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抗原的作用。
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R结合。
(Figure)●ADCC:即“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IgG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
(Figure)4.通过胎盘和黏膜IgG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分子,IgG通过胎盘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机制,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分泌型IgA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构成黏膜局部免疫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