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案例及评析
二氧化硫教案(最新6篇)
二氧化硫教案(最新6篇)氧化硫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课题来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1(必修)》专题4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2、知识体系和学生情况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技巧,通过本专题学习后,将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和类比迁移能力,能够通过物质分类理论知识,来推导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生也能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分析出二氧化硫中硫的+4价属于中间价态,从而推出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实验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为实验探索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教学难点是二氧化硫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防治。
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与能力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解二氧化硫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办法。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生活→理论分析→实验探究→回归生活为主线,训练综合分析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索方法与科学品质,开发多元智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体验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设计思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理论引导分析、从实验探究知识、从化学走向社会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四大主题,根据这一点,我们设计了以观察生活→理论分析→实验探索→回归生活为主线的自主学习途径,具体内容如下:其中,观察生活以课前准备,课堂总结为主,课前将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并留意自己身边与二氧化硫有关的知识和现象,做成资料卡,课堂讨论大家的资料卡,从而得出结论;理论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课堂讨论为主,逐步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实验探索以课堂现有的仪器和药品为基础,设计实验,并实际操作,从实验现象中提问题,找出结论;回归生活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和课后完善的方式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优秀4篇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优秀4篇氧化硫教案篇一一、教学背景教育部制定的最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二氧化硫是人们熟悉的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化合物。
通过对二氧化硫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
二、案例设计新课导入上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有关工业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酸雨的危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
下面就二氧化硫的水溶性、酸性、漂白性、还原性的教学内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设计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由二氧化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引入,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与二氧化碳相比,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吗?其水溶液是否显酸性呢?哪一个的酸性强呢?2、作出猜想假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组成相似,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性质也可能相似,也可能溶于水且水溶液显酸性。
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能出现与二氧化碳相似的性质。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用固—液制气装置(铁架台、圆底烧瓶,胶皮塞、导气管),小试管,水槽,小烧杯。
试剂:亚硫酸钠固体,硫酸(1:1),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尾气吸收,二氧化硫为污染气体)。
4、实施实验,收集证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小试管二氧化硫气体,用拇指摁住后倒立于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槽中,移开拇指,观察水溶液进入试管的情况,同时观察石蕊试液的颜色的变化。
接着,将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变化。
5、得出结论,发现规律。
实验观察到:试管中的水面上升,试管中的液体变成红色,回想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得出二氧化硫比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且酸性比二氧化碳强。
探究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二氧化硫”教学案例
[ 生 回答 ]①二 氧化 硫是 一种无 色 透明气 体 。 学 ② 二氧化硫 是 由氧和硫 两种 元素 组成 的 。 ③ 二氧 化硫 分子 是 由硫 原 子 和 氧原 子 构 成 的 .
其 个数 比为 1 。 : 2
[ 学生回答 ]①水槽 中的水进人试管 中,但未
充满 整个试 管 :
较 ,如何 ?
[ 教师 解释 ]这 两 个 现 象都 与 二 氧化 硫 的 化学
性质 有关 。由此引 出对二 氧化 硫 的学 习。
第 二节
二氧化 硫
21 二 氧 化 硫 的 分 子 组 成 及 物 理 性 质 .
[ 生 回答 ]根 据 阿伏 加 德 罗定 律 ,二氧 化硫 学
气 体的 密度大 于空气 的密度 。 [ 境 ]将 一 集满 二氧 化 硫气 体 的试 管 倒 置于 情 滴 有石蕊 试液 的水槽 中 ,并晃 动 。 [ 问 ]观察 到什 么现 象 ? 为 什 么? ( 生探 提 学
S : 哪 些用 途 ? ( 生探 究) O有 学
[ 境 ]将 二 氧 化硫 气 体 通 过 溴 水 、K O 溶 情 Mn
液 ,观察 它们 溶液 的变 化情 况 。 ( 生探 究) 学 [ 生 回答 ]溴水 、K O 溶 液 褪 色 ,一 定 是 学 Mn
发生 了化学 反应 。
新的化 学教材 中要求 学 生成 为学 习 的主体 ,培
②二氧化硫硫元素和氧元素所 占的质量分数各
为5 %。 0
养学 生的综 合能力 ,这 就要求 我们 教 师需要 不 断改
进教 学方法 .我在 化学探 究性 教学 中进 行 了情境 教
学 的尝试 ,下面我 特选 “ 氧化硫 ” 这节课 ,与 同 二 行们 进行交 流。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教学原述】教师出示一集气瓶盛放的二氧化硫,让学生观察现象。
问:“二氧化硫有什么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教师演示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实验。
问: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什么,学生回答。
根据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启发学生二氧化硫还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氧化性,还原性。
然后启发学生:二氧化硫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分别体现其氧化性和还原性师生共同总结,并写出有关方程式。
教师演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与氯气的漂白性作对比研究。
小结后反馈练习【课案分析】本节课从教学理念上看似乎达成了师生互动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活动,视觉感官等充分地被调动和活跃起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到位。
但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动手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观察能力等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是很不到位的。
这是因为这堂课从一开始在理念上我就发生了偏差。
【反思视点】反思一:让学生落实书上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探究能力上下功夫。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素养的学生呢?反思二:仅仅从演示实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吗?老师设计好的问题确实是学生要探究和想反问的吗?是教师领着学生学还是指导学生学呢?从提高学生观察,发问和兴趣及进一步探究方面还应落实和整改哪些内容?反思三:学生只掌握了知识点就可以了吗?从培养探究能力角度看,老师是否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充分让学生动手和观察,观察后让学生自己来产生疑问,而不是老师来提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当提练几个有价值的,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导和点拨。
而不是马上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已思考获取知识。
【设计改进】针对上述反思点,我把教学设计改进为:首先用多媒体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录象镜头立即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思维火花一触即发。
二氧化硫到底是怎样一种物质呢它具有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如此的危害。
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总结酸雨的危害。
二氧化硫化学教学案例
化学教学案例《二氧化硫》
教学设计思路:
二氧化硫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典型代表物。
在本章前,学生已学过二氧化碳等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本节的知识点都可通过实验导出和验证,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扩展的能力(如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的知识迁移到二氧化硫,得出二氧化硫也应该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能认识的更深入、更透彻,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帮助学生在未来做一个负有责任心的公民;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形成化学物质的不合理应用也会引起损害生命健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观点,逐步树立合理应用化学物质的科学观。
教案:。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第1篇: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质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质四、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质五、教学过程[新课的引入]:由新、旧报纸的颜*对比引出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硫(一)二氧化硫的物理*质[教师]:展示集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并演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现象。
[小结]:二氧化硫的物理*质{屏幕展示}[过渡]:以上是二氧化硫的物理*质,下面我们来认识和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质。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质(投影展示)[演示实验]:把溶有二氧化硫的试管滴加紫*石蕊试液;[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溶液的颜*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变红)为什么变红?(学生回答:说明溶液显**)[教师]:由此看出二氧化硫除了能溶于水,而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属于**氧化物,具有**氧化物的*质。
[投影展示]1、二氧化硫具有**氧化物的*质[教师]**氧化物有哪些*质呢?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学生]能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氧化物反应[教师]请同学们书写出二氧化硫与水、与*氧化*、与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与水反应:so2+h2oh2so3与碱反应:so2+2naoh=na2so3+h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初中化学教材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质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质四、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质五、教学过程[新课的引入]:由新、旧报纸的颜*对比引出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硫(一)二氧化硫的物理*质[教师]:展示集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并演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现象。
[小结]:二氧化硫的物理*质{屏幕展示}[过渡]:以上是二氧化硫的物理*质,下面我们来认识和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质。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课堂实录与评析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6 6 2 9 ( 2 0 1 3 ) 7 — 0 0 3 6 — 0 4
中图分 类号 : G 6 3 3 . 8
文献 标 识码 : B
笔者以“ 精彩预设, 智慧生成” 为理念设计了 _ 一 节“ 二 氧化 硫性 质探究” 口 的教学研究课 , 获得听课专家、 教
用教材上的水槽和试管做 S O , 的水溶 性实验, 容 易发生
拖 堂现 象 。
『 教师] 在桌面上有一盒火柴 , 请 大家轻轻擦 燃 , 感受—下 S O 的气味。
【 学生分组实验 】 点燃火柴 , 闻到有刺鼻的气 味。 【 提问】 火柴燃烧会产生哪些气体呢? 有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是什么呢? [ 学生 ] 火 柴燃烧 主要产生 C O : 和s O , 有刺激性 气味的应该是 S O , 。
[ 学生分组 实验 】 证明 s 0 水溶液 的酸碱性
( 1 ) 如图 2 所示 , 取一小 块 p H试 纸放在点滴板 1
号穴中, 将注射 器中 s O 水溶液点在试 纸中部 , 与标准
比色卡比较。
设计意图: 开 门见 山, 直奔主题 , 学生亲身体验 s 0 ,
的刺 激性 气味 。
设计意图: 该装置 用医院里的盐水袋和针 筒做 S O ,
『 引入 】 ( 课件打出某地 某 日 空气 质量 日 报量 日 报”中, 首要污染物是
S O 。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 S O 性 质。 [ 板书 ] s 0 性质探究
的水溶性实验, 一是将 S O 气体装 入盐水袋不易漏气, 二是节省 了实验操作 时间。 本节课共有 1 5 个实验, 若采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一、主题与背景《二氧化硫》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协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重视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水平。
我认为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途径多样,而要将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化学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常规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设置和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化学问题。
“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怎样筛选更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教学情景?”等问题便成了中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现在我截取《二氧化硫》教学中的片段,向各位老师讨教。
我对二氧化硫性质教学的引入,是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
首先对新闻报道实行了文字处理,并且根据需要对材料内容做了适当的删减或增加,将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去掉,强调的、暗示性的、与化学教学相关的细节使之重复出现。
课堂上,首先多媒体展示经过修改的新闻报告:浙江在线讯8月13日晚7:30分左右,杭州市一化工厂发生了化学物品泄漏,消防队员即时赶到对现场实行处理,5名消防战士在救援过程中出现中毒现象。
据理解,发生泄漏的化学物品有二氧化硫等,其中二氧化硫是硫酸原料气的主要成分,没有颜色,肉眼看不出来,但有毒,对人体有害。
接到报警后,消防队员即时赶到现场,发现二氧化硫储存罐正猛烈燃烧。
“屋里一位老人和3个孩子,闻到气味后,都很慌张。
”一名消防队员说,“我们让老人带上防毒面具,并用湿毛巾捂住孩子的眼鼻,将人救了出来。
”祥符中队中队长铁广锐说:“赶到现场时看到袋装的粉末状物品,烟雾很大很刺鼻”。
消防队员们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空气呼吸罩,随身背空气呼吸器。
有几名队员因为一直处于这种有害气体中导致喉管肿胀,已送去医院抢救。
二氧化硫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二氧化硫中毒事故案例分析事故经过某年11月5日,因硫酸生产不正常,经分析认为系统有堵塞,争论打算停车检修。
上午8时,分厂副厂长在班前会上布置工作,由硫酸工段长蔡某负责组织干燥塔内分酸管堵漏工作(此前已于4日下午3时开头,对干燥塔用水进行不间断喷淋冲洗)。
会后,蔡某支配副工段长刘某带操作工彭某做好各项预备工作,预备进干燥塔内堵漏。
9时许,分厂平安员通知总厂安环科分管平安员和监测站人员到现场办理“高处作业票”、“罐内平安作业票”等手续作取样分析,约9时30分办理好各种平安作业手续。
10时,冲洗停止,蔡某、刘某、彭某拿着堵漏工具、平安帽、防酸雨衣、平安带和一具过滤式防毒面具(配7#滤毒罐),爬上干燥塔后,由刘某从人孔进入塔内堵漏,彭某在塔外平台上帮助并监护。
工段长蔡某也在塔上监护。
工作中,因平安帽前端带子丢失,刘某不慎将平安帽掉落到塔内分酸管的下一层(离人孔高度约1.2m),徒手难于捡取。
约10时30分左右,堵漏工作完毕,刘某出塔休息。
此时,因焙烧炉温已降至560℃以下,焙烧炉工把蔡某叫到焙烧岗位,要求空烧升温。
蔡叫炉工做了预备,并问刘某、彭某二人(空间对话)搞好了吗?刘答:“搞好了”。
11时45分左右,蔡某指挥炉工启动风机,空烧升温。
11时左右,仍在干燥平台上休息的刘某再次穿上雨衣,戴上防毒面具爬进人孔,彭某用小钢筋弯了一个小钩递给刘某勾取平安帽。
彭某抓住人孔内壁,感到气味很重,呛了一口,马上意识到状况不对,抓紧呼叫“刘某”,没有听回声,向时模糊听到一声倒地的声音,彭某试图冲进塔内救人,但因SO2气味很重,无法呼吸,只好向塔下其它人员呼救。
待氧气呼吸器送到,分厂平安员配戴好后进塔将刘某背出,马上在现场对刘某开展“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抢救,并使用强心和呼吸兴奋剂等。
但终因毒物浓度过高,中毒时间长,抢救无效死亡。
缘由分析(1)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焙烧炉空烧时,大量SO2有毒气体进入干燥塔内,使原作业环境完全转变。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案例及反思
② 实 验过程 中 , 置 D 中 没有 观 察 到 明 显 的 实 装 验 现象 . 由此 , 乙同学认 为燃 烧 产物 中无 C 你 认 为 O. 他的结 论是 否正 确?请 说 明理 由
他认 为没有 得 到验证 的猜想 是
时将 瓶盖 旋紧 , 剧烈振 荡 , 现矿 泉水瓶 变瘪 . 发
① 装 置 B的名称 是 ( 填名 称 有 的药 品是
② 甲同学分 析下 图装 置后认 为 , 置存 在 明显缺 装 陷 , 能证 明燃 烧 产 物 中一 定 有 水 生 成. 要 改 进 你 不 需 认为 他所指 的缺 陷是 .
【 实验 步骤】( 应用 上 述装置 或改 进后 的装 置进行
管 口( 管 里 面 有 一 定 量 的 水 ) 取 出 并 剧 烈 振 荡 试 试 ,
管, 老师 问学生 拇 指 有 何 感 觉 , 生感 觉 到 试 管 在 往 学
所以, 不能用 C ( a 0H) 量较小 的澄 清石 灰水 , 应 含 而 该 换成 浓 B ( a OH) 液 , 保 有 沉 淀 析 出. 化钯 、 溶 确 氯
于烧 杯 中的液 面 很 多 , 随后 老 师 通 过设 问 , 生 回答 学
解决 了二 氧化硫 易溶 于水 的 问题 。 管 中 的溶液 留作 试 后 面实 验使用 .
彝享 耋 睾 善 轰 蓉 喜
上升 , 出后振 荡 , 取 拇指 被 吸 的感 觉 , 到第 二 次将 试 管
倒 立烧杯 后水位 上升较 高 等现 象 的观 察 , 生 亲历 了 学 视 觉观 察试 管水 位上 升高度 的 2次 变化 , 拇指 的触 觉
巫 一 H 0
KS N溶液 新制氯水 C
垂
+
N 哪
二氧化硫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二氧化硫中毒事故案例
1.事故经过
1997年11月5日11时20分,江西某厂氯磺酸分厂硫酸工段在检修硫酸干燥塔过程中,因指挥协调不当及违章作业,发生一起急性SO2中毒死亡事故。
11月5日,因硫酸生产不正常,经分析认为系统有堵塞,讨论决定停车检修。
上午8时,分厂副厂长在班前会上布臵工作,由硫酸工段长蔡某负责组织干燥塔内分酸管堵漏工作(此前已于4日下午3时开始,对干燥塔用水进行不间断喷淋冲洗)。
会后,蔡某安排副工段长刘某带操作工彭某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准备进干燥塔内堵漏。
9时许,分厂安全员通知总厂安环科分管安全员和监测站人员到现场办理“高处作业票”、“罐内安全作业票”等手续作取样分析,约9时30分办理好各种安全作业手续。
10时,冲洗停止,蔡某、刘某、彭某拿着堵漏工具、安全帽、防酸雨衣、安全带和一具过滤式防毒面具(配7#滤毒罐),爬上干燥塔后,由刘某从人孔进入塔内堵漏,彭某在塔外平台上协助并监护。
工段长蔡某也在塔上监护。
工作中,因安全帽前端带子丢失,刘某不慎将安全帽掉落到塔内分酸管的下一层(离人孔高度约1.2m),徒手难于捡取。
约10时30分左右,堵漏工作完毕,刘某出塔休息。
此时,因焙烧炉温已降至560℃以下,焙烧炉工把蔡某叫到焙烧岗位,要求空烧升温。
蔡叫炉工做了准备,并问刘某、彭某二人(空间对话)搞好了吗?刘答:“搞好了”。
11时45分左右,蔡某指挥炉。
《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改进》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二、装置的基本构造及安装方法:1、输液管中取用70%硫酸(取用方式:关闭输液管开关,捏住软囊部位,把输液管的针头部位插入硫酸中,松开软囊,硫酸自然进入输液管中)2、小广口试剂瓶中加入亚硫酸钠粉末,然后加入带有检验气体性质纸帶的圆柱桶(圆柱桶制作方法:可以选取多孔卷发器或打孔的小圆柱桶,在圆柱体的四个方位上粘贴四条滤纸条,要有一定的距离,然后在滤纸上分别滴少量的“硫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注意浸润即可,不要流下)3、把带有三通装置和输液管的双孔塞塞好,保证气密性。
4、在三通管的两个导管处分别接两个小许愿瓶(许愿瓶的制作方法:在许愿瓶中分别加入少量品红试液、紫色石蕊试液,盖上胶塞。
双孔胶塞一个插入导气管,一个插上导气管,并连接气球)三、实验基本操作方法:1、检查好气密性后,按上述要求安装好仪器,装好药品后准备实验。
2、打开连在输液管上的三通一端,打开输液管开关,使大气流通,待有液体流下且未进入试剂瓶之前,关闭三通一端,用输液管开关控制流速,保证实验的在密闭系统中顺利畅通。
3、观察圆柱桶表面各滤纸的颜色变化,效果明显(高锰酸钾褪色、硫化钠出现淡黄色、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褪色、氯化钡溶液无明显变化)4、观察许愿瓶中品红颜色微微褪去时,关闭输液管开关(严格控制反应物用量,用瓶内剩余的药品即可使品红完全褪色,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
5、实验结束后,用止水夹夹住许愿瓶的进器口,把许愿瓶放入到50度左右的温水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两个气球迅速鼓起,过一会冷却后,气球又变瘪,充分证明二氧化硫了漂白的可逆性和溶于水的可逆性。
6、最终实验结束后,用针筒吸取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到试剂瓶中,做好尾气处理。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进行并讨论,结合该装置的缺点,提出并设计合适的改进方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创新和发展思维做铺垫。
【探究活动二】: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方案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在画图时的思路,提醒对各种仪器的注意事项的理解学生活动:再次讨论,设计出合理化方案,如图1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种性质的多种装置方法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氧化硫》课件评析
《二氧化硫》课件评析导语:张子棠同学制作的《二氧化硫》课件获得了学院第三届(2002年)学生课件比赛一等奖,同学们不禁要问:•课件好在哪里?•课件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和制作技术上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修改后的课件改进了初稿的哪些缺点与不足?•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评析者:指导教师2002年11月一、课件优点与特色1、课件界面*片头:不仅动感十足,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而且颇具化学学科特色,有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件和教学上。
*封面:设计颇具网页风格——布局合理,动静结合,背景(衬托)和前景(总体)的色彩、明暗和图像搭配、处理恰当,且颇具化学特色。
* “内容提示”和动态交互菜单比较友好,使操作者使用起来很方便。
总之,课件界面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比较符合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画面美观,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1、课件界面一、课件优点与特色2、课件选题与内容课件选题好,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而且非常适合用多媒体(动画)来表现。
整个课件分“课前复习”、“物理性质”、“酸性氧化物”、“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实验室制法”、“课堂练习”、“本课小结”共9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又划分为多个知识点。
由于课件对知识结构的划分比较有层次和富有逻辑性,使得教学能够层层推进、条理清晰。
3、多媒体表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例如:✓在“物理性质”中,用一个骷髅头的小图片表示SO2有毒;✓用托盘天平上各放相同体积的空气瓶和SO2瓶,天平向SO2瓶方向倾斜的动画表示SO2密度比空气大。
✓用SO2气体分子的路径动画和有色溶液的颜色渐变模拟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一、课件优点与特色图示一、课件优点与特色4、课件所运用的多媒体表示模式比较适合表现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内容。
首先通过动画模拟将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现象形象生动地、动态地、可交互控制地展示出来,接着对化学现象进行描述(包括要观察的重点和细节),然后导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最后给出科学的解释,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氧化硫》评课稿
《二氧化硫》评课稿《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评课稿今天有幸听了林老师老师的一节科学课《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节课中林老师老师非常注重对生活中的化学的学习以及实验教学对化学的影响,通过“乐山大佛毁容”“温州酸雨”的话题导入课堂。
并以酸雨→危害→成因→SO2的性质为主线,以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把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酸雨的形成、危害、防治等方面知识都落实的很到位,这样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这堂课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什么这么评价这节课,下面结合以下几点优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1)导入新颖,眼前一亮导入形式多样,用PPT、新闻、视频等媒介,从“乐山大佛毁容”“温州酸雨”的话题导入课堂,配合酸雨形成过程和危害的视频,让学生总结酸雨的成因、形成过程、危害,培养学生从图像资料中获取处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
(2)教学方法,配合合理整堂课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问题的设计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二氧化硫性质的设计上,这堂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直接观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从图片中获取信息,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和读图的能力,问题的设问面向全体学生,也比较有质量。
(3)板书优美,得体大方本节课以PPT与板书的结合自然,而且板书的设计大方,整洁详略合理,一目了然。
具有很好的总结性和逻辑性,为学生形成自己的建构提供支持。
(4)教学过程,详细得当从教学过程来讲,引课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酸雨导入,学生感觉化学无处不在,应用非常的广泛。
教学过程中把比较抽象的问题用大量的图片和新闻回放来解释,(比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酸雨的形成、危害、防治等。
)都很有说服力。
并以酸雨→危害→成因→SO2的性质为主线,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以实验为手段,层层递进,都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四、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五、教学过程[新课的引入]:由新、旧报纸的颜色对比引出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硫(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教师]:展示集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并演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现象。
[小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屏幕展示}[过渡]:以上是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来认识和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投影展示)[演示实验]:把溶有二氧化硫的试管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变红)为什么变红?(学生回答:说明溶液显酸性)[教师]:由此看出二氧化硫除了能溶于水,而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投影展示]1、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教师]酸性氧化物有哪些性质呢?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学生]能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教师]请同学们书写出二氧化硫与水、与氢氧化钠、与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与水反应:SO2+H2OH2SO3与碱反应:SO2+2NaOH=Na2SO3+H2O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Na2O=Na2SO3[过渡]:二氧化硫除了以上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
[教师]:介绍装置中的试剂,当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溴水、KMnO4溶液、品红溶液时,观察它们溶液的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教师]:是什么性质导致了上述溶液颜色的变化呢?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溴单质和高锰酸钾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二氧化硫分别同入到它们的溶液中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呢?如果是,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它的变化?[学生]向褪色的溶液里面加入可溶性钡盐,再加稀盐酸,如果有不溶于酸的沉淀产生,说明生成的硫酸钡,进一步证明二氧化硫中+4价的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硫》案例及评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污染的防治。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明确结构决定性质的同时,体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实验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渗透。
教学用具:一试管SO
2气体、石蕊试剂、0.01%品红溶液、Ba(OH)
2
溶液、
稀盐酸、碘水、注入水的水槽、玻璃棒、滴管、5只小试管、试管夹、新制SO
2的饱和溶液、酒精灯、火柴、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2SO
2+ O
2
催化剂2SO
3 过渡: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
条件要求高,反应现象不明显,你能否设计一个条件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补充实验2]:
二氧化硫与碘水的反应。
投影操作步骤:
SO2+I2+2H2O==H2SO4+2HI
以上表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那么请看:二氧化硫与硫化氢气体反应的实验图片,分析二氧化硫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过渡:从具有氧化性、还原性
的角度,可以区分SO
2和CO
2
,此
外,SO
2
还有个特性.
投影:置于SO
2
气体中褪色的花.
[实验6-2]:
二氧化硫与品红溶液作用:实验步骤:(1)向品红溶液中滴加二氧化硫水溶液,现象是:(2)将上述溶液加热现象:
讲解SO
2
的漂白原理:
SO2与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
同时,这些无色物说出方案:从几种常见氧化
剂入手;最后选择一代表物
碘水(卤族元素中最弱的一
种氧化剂)
观察现象完成学案相关内
容,得出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分析得出二氧化硫表现了氧
化性:
2H
2
S+SO
2
==3S↓+2H
2
O
回答:(1)品红褪色
(2)红色复现
分析得出:SO
2
具有不稳定的
漂白性。
听讲、理解、记忆
自由回答,加深对二氧化硫
复习巩固氧
化还原知识,
明确结构决
定性质。
培养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评析]
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而德育渗透的领域是广泛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渗透的层次、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二氧化硫》一节课,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比较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学习课,其特点是感性知识为主,化学实验多,实践性强,与生活、环境联系广泛,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中,二氧化硫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并不陌生,其中有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知道的,如他们已经了解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知道每天的空气质量报告中都有二氧化硫含量的报道等,因此,本节课很适宜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其渗透的重点应放在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用辨证的观点全面看待事物的教育,以及敢于接受挑战、形成团队合作意识的教育等方面。
首先,通过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进行德育渗透。
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都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意识不仅是当代人类文明程度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教育部早在1990年就把环境教育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纳入到《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
为此,在设计《二氧化硫》这节课时,教师注意了适时渗透环境道德教育,以及利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的教学。
在本节课的引入阶段,教师采用图片简述、图象对比等方式(如播放古诗《春夜喜雨》)入手,使学生感知雨水的可贵,对比酸雨造成的危害,初步了解形成酸雨的原因,从而引出酸雨这个重要环境问题,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同时带着积极的情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境与化学密不可分,环境意识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在采取化学方法处理生产生活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化学本身所具有的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考虑到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化学文化素养,才能形成较强的环境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
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个研究性学习问题,其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每日空气质量日报,去发现二氧化硫已经不再是目前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以此说明人类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并通过预测人类治理酸雨问题的前景等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进一步思考和感受课堂学习的有关内容,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环境问题是每个人都要积极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关注环境、最终解决环境问题却任重而道远。
其次,通过培养学生用辩证全面的视角看待事物的教育进行德育渗透。
二氧化硫用途:采取“环保法庭”的方式,从辩证,并提出如何变废为宝。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决策能力,充分认识防止污染、保护地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氧化硫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学生对它的危害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但是它为什么会给人类造成危害?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二氧化硫对人类是否有有利的一面,人类怎样才能将它变废为宝?这些问题学生并不十分了解。
为此,在进行二氧化硫的用途这部分教学时,教师采取模拟“环保法庭”的方式,通过人类这一原告,指出二氧化硫对人类的危害;通过二氧化硫这一被告的申述,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人类有利的一面;通过法官的判决,让学生了解人类可以从哪些方面治理、使用二氧化硫,变废为宝、为人类所用。
其实,事物往往具有其两面性,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认识二氧化硫对人类生活的利与弊,不能以偏概全,要有将不利的方面转变为有利条件的意识,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再次,通过培养学生敢于接受挑战、形成团队合作意识的教育进行德育渗透。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的社会,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也是当今社会生存的一个重要体现。
现在的一些学生,常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的说法作为人生信条,其实这背后不仅仅是独立自主、张扬个性的一个说辞,而且往往也是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的一个表现。
引导独生子女不孤立、多合作也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此,教师在习题处理这一环节,采取了“挑战你我他”的竞争学习方式,采取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回答问题,互相评比,互相竞争,既体现了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信任意识,从而形成凝聚力更强的集体,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评价对比,又促进了竞争意识的养成。
总之,本节课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及它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各种活动亲身体验二氧化硫对人类生活利与弊的影响,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了重视人类身边的各种问题、辩证地看待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