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报 告系统,及时发现并 控制疫情。
对患者粪便进行消毒 处理,以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 、洗澡等,避免接触患者和污 染水源。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饮用 水,尽量饮用开水或瓶装水。
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消毒处理, 确保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
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是 确诊伤寒的依据。
粪便培养
在病程第二周阳性率最 高,可作为伤寒的辅助
诊断依据。
肥达反应
检测血清中伤寒沙门菌 的抗体,有助于伤寒的
诊断。
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 有助于了解病情和鉴别
诊断。
鉴别诊断
01
其他沙门菌感染:如肠 炎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 等。
02
2023
REPORTING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后
2023
PART 01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 接触等途径传播。
副伤寒
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与 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地区分布
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
人群分布
无特定人群易感,但儿童 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季节分布
无特定季节,全年均可发 病。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教材教学课件
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原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1
02
03
血常规检查
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可出现 白细胞减少,尤其是嗜酸 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细菌学检查
通过血培养、骨髓培养等 方法,可分离出伤寒或副 伤寒杆菌,这是确诊的重 要依据。
免疫学检查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 或尿液中的抗原,如肥达 反应等,有助于伤寒与副 伤寒的诊断。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流程
伤寒与副伤寒的发病机制相似,主要是病原菌侵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并释 放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同时,病原菌可侵入淋巴组织、肝、脾等器官, 引起相应病变。
病理变化
肠道病变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为主;肝、脾等器 官可出现肿大、充血等病变;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 缓脉等。
毒血症状严重者,在足量抗菌 药物治疗同时,可应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减轻症状。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抗 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减轻症状,如地塞 米松静脉滴注,2~3天后减量,
用1周左右。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湿热郁阻证
治宜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 加减。
热毒炽盛证
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 汤加减。
形态与染色
副伤寒杆菌与伤寒杆菌 形态相似,为革兰氏阴
性杆菌。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抗原结构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 好,最适温度为37℃,
pH为7.2-7.4。
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等 ,产酸不产气。不分解尿 素,氧化酶试验阴性。
主要有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和荚膜
(K)抗原。
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发病机制
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护理课件
02
伤寒与副伤寒的护理
隔离与防护措施
隔离
防护措施
患者病情监测
体温监测
症状观察
实验室检查
患者生活护理
饮食护理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 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恐惧等情绪。
休息与活动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病情较重 者应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可适 当活动以促进康复。
03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与副伤寒患者
01
隔离患者
02
追踪接触者
03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个人卫生
饮食卫生 环境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
对于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和副 伤寒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
提高免疫力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途径, 提高自身免疫力,以减少感染的 可能性。
避免接触感染源
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尽量避免与 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及其污染物接
触。
04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05
护理人员的防护措施
培训与教育
培训目标 培训内容 培训方式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正确选择防护用品
根据工作需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个人防护用品。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护理人员需接受培训,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如如 何佩戴、更换、丢弃等,确保用品的有效性。
定期检查与更换
对防护用品进行定期检查,发现破损、污染或失效等情况时及时 更换,确保用品的安全有效性。
健康监测与心理支持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伤寒副伤寒PPT优秀课件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
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污染-----最主要-----暴发流行 食物污染-----主要-----食物型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散发流行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
寒菌苗的。病后免疫力持久。很少再次 发病。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肥达氏试验(Widal test) 采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 (H)、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 凝集法测定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 第2周出现阳性,3周阳性率50%,4-5周 80%,痊愈后阳性可持续几个月。
评价: 1、伤寒流行区:O>1:80、H>1:160或O有4倍
老年伤寒:发热不高,病程迁延。恢复期
长,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力衰竭。病死 率高。
复发、再燃
复发(relapse):10-20%
经有效治疗已稳定退热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 由于潜伏于巨噬细胞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入侵血 循环。血培养(+)。
再燃(recrudescence):
处于缓解期,体温下降但未稳定至正常,又重 新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再燃时症状加剧。与 菌血症未完全控制有关。
波及血管---肠出血,
侵入肌层与浆膜层---肠穿孔。
⒈高热:持续发热,呈稽留热。
2.神经系统症状: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 表情淡漠、呆滞、耳鸣, 重者 -- 谵妄、颈项强直、昏迷。
图⒈ 稽留热 11.
临床表现
3.循环系统表现: 相对缓脉或重脉。
4.肝脾肿大。 5.玫瑰疹:
病程7~14日,多见于胸腹。
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表现 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起病急、寒战、体温迅速上升,热型不 规则,热程1-3周,可出现迁徙性化脓性 病灶,以肺部、骨骼及关节常见。肠出 血穿孔少见。
伤寒与副伤寒培训课件
出现重脉,儿童及心肌损害者相对缓脉不明显。 *消化道症状:纳差、腹泻、便秘及明显腹胀。舌苔
厚腻,舌尖及边缘质红无苔,有“伤寒舌”之称。
伤寒与副伤寒
16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人于病程第1 周末肝、脾开始肿大,质软,有些 患者有肝功能损害。
*皮疹:病程第1周末于胸腹部及背部 出现玫瑰疹。直径约2~4mm,散在 分布,约10个左右,多在3~4日内 消退。
*胆囊感染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伤寒与副伤寒
10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
突起;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
可有并发症;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伤寒与副伤寒
11
脾脏
显著增大
肝脏
轻度肿胀 肝细胞混浊变性和灶性坏死
伤寒与副伤寒
12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
30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 对已用抗生素的病人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粪便培养确定排菌状态
伤寒与副伤寒
31
• 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钩端螺旋体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败血症
19
伤寒“玫瑰疹”
伤寒与副伤寒
20
(二)临床类型
轻 型:中毒症状轻,病程短。 普通型:具有典型临床过程者。 迁延型: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明显 逍遥型:症状轻,部分患者以肠出血或肠 穿孔为首发症状。 暴发型:急起病,重症。
伤寒与副伤寒
21
小儿伤寒
不典型,起病急,常有上呼吸道症状; 少见肠出血和肠穿孔。
厚腻,舌尖及边缘质红无苔,有“伤寒舌”之称。
伤寒与副伤寒
16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人于病程第1 周末肝、脾开始肿大,质软,有些 患者有肝功能损害。
*皮疹:病程第1周末于胸腹部及背部 出现玫瑰疹。直径约2~4mm,散在 分布,约10个左右,多在3~4日内 消退。
*胆囊感染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伤寒与副伤寒
10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
突起;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
可有并发症;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伤寒与副伤寒
11
脾脏
显著增大
肝脏
轻度肿胀 肝细胞混浊变性和灶性坏死
伤寒与副伤寒
12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
30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 对已用抗生素的病人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粪便培养确定排菌状态
伤寒与副伤寒
31
• 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钩端螺旋体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败血症
19
伤寒“玫瑰疹”
伤寒与副伤寒
20
(二)临床类型
轻 型:中毒症状轻,病程短。 普通型:具有典型临床过程者。 迁延型: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明显 逍遥型:症状轻,部分患者以肠出血或肠 穿孔为首发症状。 暴发型:急起病,重症。
伤寒与副伤寒
21
小儿伤寒
不典型,起病急,常有上呼吸道症状; 少见肠出血和肠穿孔。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个人卫生和规范化饮食可以有效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风险、维持个人健康。
2 治疗方法与伤寒相
同
副伤寒的治疗方法与伤 寒相似,包括使用抗生 素和补液治疗。
3 副伤寒分为A、B、
C三种
副伤寒根据不同的菌株 可以分为A、B、C三种,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进行病原学分型。
预防措施
1 定期消毒水源和食品
定期对水源和食品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腹泻等
2 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持续头痛、腹 泻等症状。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在抗生素的治疗下,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 解。同时,及时补液也有助于恢复患者的 身体状况。
副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与伤寒相似但
更轻
副伤寒患者通常表现出 与伤寒相似但较轻的症 状,如低热、乏力和腹 泻。尽早发现和治疗有 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 化。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 件
传染病的学习连续了几个世纪,不断进步。因此,必须全面了解传染病的各 个方面,特别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起源、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
1 伤寒和副伤寒是传染病的一种
2 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食物污染
它们由伤寒杆菌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传染 病,需要引起重视。
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传播,加 强环境和食品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健康饮食等。
3 规范化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需要引起重视
2 治疗方法与伤寒相
同
副伤寒的治疗方法与伤 寒相似,包括使用抗生 素和补液治疗。
3 副伤寒分为A、B、
C三种
副伤寒根据不同的菌株 可以分为A、B、C三种,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进行病原学分型。
预防措施
1 定期消毒水源和食品
定期对水源和食品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腹泻等
2 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持续头痛、腹 泻等症状。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在抗生素的治疗下,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 解。同时,及时补液也有助于恢复患者的 身体状况。
副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与伤寒相似但
更轻
副伤寒患者通常表现出 与伤寒相似但较轻的症 状,如低热、乏力和腹 泻。尽早发现和治疗有 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 化。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 件
传染病的学习连续了几个世纪,不断进步。因此,必须全面了解传染病的各 个方面,特别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起源、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
1 伤寒和副伤寒是传染病的一种
2 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食物污染
它们由伤寒杆菌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传染 病,需要引起重视。
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传播,加 强环境和食品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健康饮食等。
3 规范化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需要引起重视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 Vi抗体的效价低,有助于发现伤寒慢性带菌 者。
抵抗力
➢ 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 ➢ 耐低温 ➢ 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区性: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 亚热带地区多见。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传染源
病 程第2~4周,好发于末段回肠。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程第1-3周。内毒素所致 ➢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的并发症,常见于病程1-3周。 ➢ 其他: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中毒性脑病、DIC等
六.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 细菌学检查 ➢ 免疫学检查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 宽0.5~0.8/µm
▪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 佳。
▪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 程起重要作用。
伤寒杆菌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抗原性
❖ 三种抗原: ❖ 菌体“O”抗原 ❖ 鞭毛“H”抗原 ❖ 表面“Vi”抗原。
❖ 以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 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 ➢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
不多。
伤寒病人体温表
极期(病程第2—3周)
➢ 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 消化系统症状 : ➢ 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
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 ➢ 皮疹:玫瑰疹,病程7~13d,多见于胸
伤寒 typhoid fever
漯河医专一附院 肝病科
抵抗力
➢ 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 ➢ 耐低温 ➢ 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区性: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 亚热带地区多见。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传染源
病 程第2~4周,好发于末段回肠。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程第1-3周。内毒素所致 ➢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的并发症,常见于病程1-3周。 ➢ 其他: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中毒性脑病、DIC等
六.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 细菌学检查 ➢ 免疫学检查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 宽0.5~0.8/µm
▪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 佳。
▪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 程起重要作用。
伤寒杆菌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抗原性
❖ 三种抗原: ❖ 菌体“O”抗原 ❖ 鞭毛“H”抗原 ❖ 表面“Vi”抗原。
❖ 以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 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 ➢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
不多。
伤寒病人体温表
极期(病程第2—3周)
➢ 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 消化系统症状 : ➢ 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
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 ➢ 皮疹:玫瑰疹,病程7~13d,多见于胸
伤寒 typhoid fever
漯河医专一附院 肝病科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2. 谁会受到伤寒与副伤寒的影响? 3. 何时出现症状? 4. 如何预防与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定义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而副伤寒则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类似疾病 。
潜伏期
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1-3周,而副伤寒的潜伏期为 6-14天。
潜伏期的长短可能影响传播的控制。
何时出现症状?
何时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头痛、腹 泻或便秘。
伤寒症状通常更为严重,可能伴有皮疹。
何时出现症状?
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伤寒可能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 发症,而副伤寒的并发症相对较少。
两者都属于肠道感染,症状相似,但病原体不同 。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病原体
伤寒的病原体是伤寒沙门氏菌,而副伤寒则由副 伤寒A型或B型沙门氏菌引起。
两种病原体都属于沙门氏菌科,但感染机制和严 重程度有所不同。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流行病学
伤寒主要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副伤寒则相 对少见。
伤类似。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何时出现症状?
诊断
通过血液培养、尿液培养或粪便培养进行确诊。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判断。
如何预防与治疗?
如何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用安全的水,避免生食 。
接种疫苗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手段。
如何预防与治疗?
治疗方法
伤寒通常通过抗生素治疗,而副伤寒也可通过抗 生素治疗,但症状较轻者可观察。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2. 谁会受到伤寒与副伤寒的影响? 3. 何时出现症状? 4. 如何预防与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定义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而副伤寒则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类似疾病 。
潜伏期
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1-3周,而副伤寒的潜伏期为 6-14天。
潜伏期的长短可能影响传播的控制。
何时出现症状?
何时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头痛、腹 泻或便秘。
伤寒症状通常更为严重,可能伴有皮疹。
何时出现症状?
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伤寒可能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 发症,而副伤寒的并发症相对较少。
两者都属于肠道感染,症状相似,但病原体不同 。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病原体
伤寒的病原体是伤寒沙门氏菌,而副伤寒则由副 伤寒A型或B型沙门氏菌引起。
两种病原体都属于沙门氏菌科,但感染机制和严 重程度有所不同。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流行病学
伤寒主要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副伤寒则相 对少见。
伤类似。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何时出现症状?
诊断
通过血液培养、尿液培养或粪便培养进行确诊。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判断。
如何预防与治疗?
如何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用安全的水,避免生食 。
接种疫苗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手段。
如何预防与治疗?
治疗方法
伤寒通常通过抗生素治疗,而副伤寒也可通过抗 生素治疗,但症状较轻者可观察。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谁是易感人群? 高风险人群
包括儿童、老人、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在疫情爆发期间,居住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的人群风险更高。
谁是易感人群?
旅行者
前往伤寒和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旅行者,特别 是未接种疫苗的人。
旅行前应了解目的地的卫生情况,并采取预 防措施。
谁是易感人群?
食品处理人员
从事食品加工作业的人员,如果不注意卫生 ,易成为传播者。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培训是防止传播的 关键。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高热、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
如出现持续高热和严重腹泻,应及时就医。
何时应就医?
并发症风险
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严重并发 症。
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何时应就医?
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症状进行血液、尿液等相关检查以确 诊。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2. 谁是易感人群?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预防伤寒与副伤寒?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的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 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 差的地区。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副伤寒的定义
副伤寒由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引起,症状类似于伤寒。
副伤寒通常比伤寒症状轻,但也可以引起严重的 并发症。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传播途径
两者均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来源于受污染的食 物和水。
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环境是传播的主要因素。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ppt课件
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是本病的相 对特征性病变,故又称“伤寒细胞”。若伤寒细胞聚集 成团,则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
肠道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淋巴组 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肠出血,肠穿孔。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 肠道病变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复发
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 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原因: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 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 而致。
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再燃
部分病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 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d 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 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
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与白细胞减 少等。
热,毒,肿,缓,疹,低
一. 病原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 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 膜,G-杆菌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宽0.5~ 0.8/µm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佳。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起重要作 用。
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临床类型
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 普通型:典型 迁延型 :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 逍遥型 : 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 暴发型 :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
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1
肠道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淋巴组 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肠出血,肠穿孔。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 肠道病变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复发
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 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原因: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 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 而致。
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再燃
部分病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 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d 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 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
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与白细胞减 少等。
热,毒,肿,缓,疹,低
一. 病原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 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 膜,G-杆菌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宽0.5~ 0.8/µm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佳。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起重要作 用。
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临床类型
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 普通型:典型 迁延型 :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 逍遥型 : 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 暴发型 :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
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1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鉴别诊断
与感冒的鉴别
与肠阿米巴病的鉴别
伤寒和副伤寒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于感 冒,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不会出 现持续发热。
肠阿米巴病常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 状,但大便检查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与伤寒和副伤寒不同。
与急性胃肠炎的鉴别
急性胃肠炎常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 状,而伤寒和副伤02
03
04
玫瑰疹
伤寒患者胸腹部出现的红色斑 丘疹,多在2-4天内消退。
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
白细胞减少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减 少。
相对缓脉
脉率较慢,与体温升高不成比 例。
并发症
肠出血
伤寒和副伤寒的常见并发症, 可能出现呕血和黑便。
肠穿孔
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能 导致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
中毒性心肌炎
影响心脏功能,可能导致心律 失常和心力衰竭。
中毒性肝炎
影响肝脏功能,可能出现黄疸 和肝功能异常。
01
伤寒与副伤寒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伤寒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 行病学资料,可作出伤寒的诊断 。其中,血培养阳性是确诊伤寒 的依据。
副伤寒
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与伤寒相似, 但副伤寒的病原体为副伤寒甲、 乙、丙三种沙门氏菌,与伤寒不 同。
副伤寒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分为甲、乙、丙 三种类型。其特点是与伤寒相似的症状,但病情较轻,病程 较短。
病因与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 ,引起全身性感染。这些毒素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 其他疾病。
发病机制:当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它们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 ,这些毒素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同时, 细菌本身也会引起肠道炎症和溃疡,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健康教育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源污染
这两种疾病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传播,如河 流、湖泊等。
应确保饮用水的安全,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尤其是生肉和生海鲜,可能 导致感染。
在处理食物时需注意卫生,确保食物彻底煮熟。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确保饮用水和食物的安全,避免食用生食或不洁 食物。
在外就餐时选择信誉好的餐厅,尽量避免街头小 吃。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和使用卫生间后,减少 细菌传播的机会。
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共同症状
两者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乏力,随后可 能出现腹泻或便秘。
恢复期间应逐步恢复饮食和活动。
谢谢观看
人际传播
虽然主要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但人际传播也可能 发生,特别是在密集的人群中。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降低传播风险。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
接种伤寒疫苗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 高风险地区。
疫苗可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发病率。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安全饮食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副伤寒的定义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症状与 伤寒相似,但通常较轻。
副伤寒的传播途径与伤寒相同,通常是通过污染 的食物和水。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两者的区别
伤寒通常症状更为严重,潜伏期也较长,而副伤 寒的症状相对较轻。
诊断和治疗方式相似,但药物和疫苗的选择可能 有所不同。
伤寒副伤寒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
消化道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右下 腹压痛
玫瑰疹 第6~13日出现,直径2-4mm、压之腿 色,位于躯干,分批出现
肝脾肿大 合并伤寒肝炎可有黄疸、肝功能异常
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伤寒副伤寒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9
临床类型
普通型 典型临床表现者
轻型 发热38℃左右,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常见 于发病初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及儿童。
喝生水学生发病的危险性是未喝生水学生的4.61倍,最 低1.54倍,最高14.72倍。
学校停供开水后学生喝生水的病例对照研究M-H检验
暴露因素
病例 % 非病例 % 合计
喝过生水
51 (91) 62 (69) 113
未喝生水
5 (9) 28 (31) 33
合计
56 100
90 100
146
X2=9.64
73
126
洗手
3
17
20
合计
56
90
146
X2=5.31 P=0.02 (P伤<寒0副.0伤5寒)医;学知O识R专=题4讲.1座1 95%CI:1.06 – 18.67 35
本疫情发生的条件之一:传染源
• 曾经有过暴发或类似病例→传染源 • 学校→传染病集散地→传染源 • 交通便利→传染源
伤寒副伤寒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伤寒、副伤寒
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沙门菌→伤寒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
广西目前流行的主要是:甲型副伤寒、伤寒
乙类传染病
发病率高,暴发疫情多
伤寒副伤寒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1)
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高热(稽留热) 3.消化道症状 5.皮疹(玫瑰疹)
2.中毒性脑病(无欲貌)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6.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地坛医院
1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原学
❖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
3.5 长。
,宽0.5~0.8
,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
❖ 释放内毒素致病
❖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 抗
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地坛医院
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1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14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初期、 极期、 缓解期、恢复期
病程(第1周)(第2-3周)(第3-4周) (第5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2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评价肥达氏反应注意以下几点:
1.“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H”抗体-出现迟,维持时间长。 “O”抗原为伤寒、副伤寒甲、乙杆菌的共同抗原
三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
2.早期应用抗生素,“O”“H”抗体可不升高(假阴 性)。
地坛医院
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7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周身鞭毛(↓),负染,地*坛2医25院00
8
三、流行病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基本概念
•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 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 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 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 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相同
地坛医院
3
二、病原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副伤寒乙
副伤寒丙
地坛医院
2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确诊标准: • 找到伤寒杆菌。 • 肥大反应O、H抗体均阳性;
或在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地坛医院
2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鉴别诊断
❖ 病毒感染 ❖ 疟疾 ❖ 钩端螺旋体病 ❖ 急性病毒性肝炎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粟粒性结核病 ❖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 恶组
1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行特征
• 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 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 多散发 • 儿童青壮年多见
地坛医院
11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内毒素致病/二次菌血症 病理解剖改变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 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 上为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 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 寒无交叉免疫。
地坛医院
地坛医院
17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18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19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2)
❖缓解期:病程3~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2-4周)。 ❖ 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3.其他疾病出现的肥达氏反应假阳性(血吸虫、败血症、
结核等) 。
地坛医院
24
❖肥达氏反应: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TO TH TA TB TC
意义
发病早期
不久前患过伤寒/菌苗接种/非特异回忆
伤寒
副伤寒甲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要目
❖ 一、概述
❖ 二、病原学
❖ 三、流行病学
❖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 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七、治疗
❖ 八、隔离及预防
地坛医院
1
一、概述
伤寒/副伤寒是什么病?(基本概念掌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2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肥达氏反应:
▪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副伤寒菌甲、 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 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 “O”抗体≥ 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 1:160 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地坛医院
20
伤寒病程图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2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后 消失,嗜酸细胞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价值
➢ 细菌培养: • 血培养 第1-2周,阳性率最高。(确诊最常用) • 骨髓培养 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菌治疗尤适。 • 粪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最高。 • 胆汁培养 慢性带菌者。 •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
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高热(稽留热) 3.消化道症状 5.皮疹(玫瑰疹)
2.中毒性脑病(无欲貌)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6.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地坛医院
1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原学
❖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
3.5 长。
,宽0.5~0.8
,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
❖ 释放内毒素致病
❖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 抗
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地坛医院
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1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14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初期、 极期、 缓解期、恢复期
病程(第1周)(第2-3周)(第3-4周) (第5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2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评价肥达氏反应注意以下几点:
1.“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H”抗体-出现迟,维持时间长。 “O”抗原为伤寒、副伤寒甲、乙杆菌的共同抗原
三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
2.早期应用抗生素,“O”“H”抗体可不升高(假阴 性)。
地坛医院
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7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周身鞭毛(↓),负染,地*坛2医25院00
8
三、流行病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基本概念
•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 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 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 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 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相同
地坛医院
3
二、病原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副伤寒乙
副伤寒丙
地坛医院
2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确诊标准: • 找到伤寒杆菌。 • 肥大反应O、H抗体均阳性;
或在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地坛医院
2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鉴别诊断
❖ 病毒感染 ❖ 疟疾 ❖ 钩端螺旋体病 ❖ 急性病毒性肝炎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粟粒性结核病 ❖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 恶组
1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行特征
• 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 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 多散发 • 儿童青壮年多见
地坛医院
11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内毒素致病/二次菌血症 病理解剖改变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 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 上为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 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 寒无交叉免疫。
地坛医院
地坛医院
17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18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19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2)
❖缓解期:病程3~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2-4周)。 ❖ 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3.其他疾病出现的肥达氏反应假阳性(血吸虫、败血症、
结核等) 。
地坛医院
24
❖肥达氏反应: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TO TH TA TB TC
意义
发病早期
不久前患过伤寒/菌苗接种/非特异回忆
伤寒
副伤寒甲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要目
❖ 一、概述
❖ 二、病原学
❖ 三、流行病学
❖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 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七、治疗
❖ 八、隔离及预防
地坛医院
1
一、概述
伤寒/副伤寒是什么病?(基本概念掌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2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肥达氏反应:
▪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副伤寒菌甲、 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 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 “O”抗体≥ 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 1:160 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地坛医院
20
伤寒病程图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地坛医院
2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后 消失,嗜酸细胞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价值
➢ 细菌培养: • 血培养 第1-2周,阳性率最高。(确诊最常用) • 骨髓培养 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菌治疗尤适。 • 粪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最高。 • 胆汁培养 慢性带菌者。 •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