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3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5:CBDBA 6-10:CBBBC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C、哄骗起哄哄堂大笑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缘分透彻巧夺天工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D、同时借助作为4、下列格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根深叶茂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短道速滑…弘扬北京奥运会6、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C、①④②⑤③7、下列四项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免疫细胞系统无法识别癌细胞,仅是因为与人体细胞过于相似。

8、下列四项符合文中观点的一项是B、发现CT-4和PD-1等检查点是免疫疗法的巨大突破。

9、癌细胞的“生存把戏”是B、阻止T细胞攻击自体的细胞。

10、下列四项中没有比喻的一项是C、随着激活T细胞的第二个信号,人们开始了解免疫的秘密。

云霓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

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

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

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

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

坐凳子好像坐在火炉上。

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

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了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

狗子伸着舌头伏在桌子底下喘息,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

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

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

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

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

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

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

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

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早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经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

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阅读附答案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阅读附答案

注:这首曲子为张养浩到灾区赈灾时所作。 8.开篇两句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官员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还自哂”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8.开篇两句塑造了一位凡事身体力行、鞠躬尽瘁的(或有忧国忧民思想和 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清官”形象。(3 分)这从他在路上碰到饿死的人要亲自 过问,遇到流离失所的难民一定要仔细问询可以看出。(2 分) 9.“还自哂”是“自己笑自己”说明作者并未居功自傲,没有因博得一个“好官 人”的名声而满足;(2 分)而是为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之中日夜焦虑着。(2 分)同时,这里还包含着深深的自责之意。(2 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②,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 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2 分) ▲ (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2 分) ▲ 参考答案: (1)(2 分)飒飒西风,强劲地吹拂在洞庭湖渺渺茫茫的水面上,水面上 的波纹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仿佛湖面上起了皱纹。 (2)(2 分)“压”,将清梦化无形为有形,与“满船”相应,言清梦之多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阅读附答案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6 分) 答: 9.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 分) 答: 参考答案: 8 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 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3 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 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3 分) 9.“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 分)表达了诗人访 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 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 分)也侧面折射 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2 分) 【中吕】喜春来 张养浩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的白 发满头新。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一: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

(4分)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4分)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4分)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4分)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

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1分)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

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

(1分) 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

(2分)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

(1分)3、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题分析:这是一个拜访类诗题,诗题包括两部分信息:1、拜访的对象是深居山中的道士,2、拜访的结果是不遇。

此类词题常见特点是先描述拜访的过程与景色,再抒发不遇的情感。

二:1.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

(6分)2.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戴天山”,按照传统的注解是“匡山”,位于四川江油市。

“匡山”又分为“小匡山”和“大匡山”。

“小匡山”位于江油市“让水乡读书台村”,据说少年李白曾在此刻苦读书;“大匡山”位于江油市“大康镇下庄坝村”,山下有“大明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据说李白年少时也曾在大明寺隐居读书。

杜甫在客居成都的时候,写过一首怀念李白的诗《不见》,最后两句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也不知道,杜甫诗中的匡山是指“小匡山”还是“大匡山”,不过至少证明当时就有“匡山”这个山名。

如果“戴天山”就是“匡山”,那李白为什么不写“访匡山道士不遇”呢?看来近代学者认为“戴天山”其实是“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是有道理的(见《华西都市报》唐平瀛《李白诗中的戴天山迷雾》)。

文中的根据是:一,现存“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的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主持记》,其中记载了“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卜基创止宅”,认为“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正好说明“大匡山”并非“戴天山”。

二,在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俗称:吴家后山)与“戴天山”谐音。

如今这座“大明寺”已不复存在,它的位置应该是介于“大匡山”与“戴天山”之间。

“大明寺”是一座佛寺庙,李白在这里隐居读书。

期间可能机缘巧合,认识了住在后面“戴天山”的某位道士,于是某一天,李白出发了,独自去拜访他。

据说这“盖天山”(戴天山)的的最高峰,海拔2179米,周边的自然景观与李白诗中所写相对吻合。

好,我们来感受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字词典故“犬吠fei4”:【狗叫。

】“浓”:【《说文解字》:“浓,露多也。

从水、农声。

”《诗·小雅·蓼萧》:“零露浓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赏析【诗句】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出处】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意思】野竹分开了如纱的青霭,飞泉如练挂在碧绿的山峰。

谁也不知道士何处去,我独自倚靠着松树,排遣那无端的愁情。

【全诗】.[唐].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七年(719),时李白十九岁,隐于戴天山读书。

为现存李白最早诗篇之一、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在今四川江油。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写出诗人等待之久。

“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贺贻孙《诗筏》),诗中写山中幽丽景色,“水声”、“飞泉”,“树”、“松”,“桃”、“竹”,不避犯重,信手拈来,无斧凿痕,而平仄粘对都合律诗规则,中间两联尤属工对,足见诗人早年于律诗甚下功夫。

【注释】①青霭:山中云气。

【赏析】这是今存的李白最早诗作之一,作于十八、九岁隐居蜀中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今四川省江油县)大明寺读书时期。

本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

首联写进访初途,“带露”暗点时间是清早。

上句写所闻,溪水潺潺,时传犬吠,着笔于听觉;下句叙所见,放眼望去,夹路桃花,带露争妍,艳丽夺目,着眼于视觉。

此联“犬吠”、“桃花”,暗逗山前村庄之景。

颔联“树深”二句,乃入深山所见之景,时间已至中午。

上句,丛林深处,野鹿出没,“时见鹿”反衬不见人,状深山之幽;下句,以“不闻钟”复写山中之静,暗示道士外出无人打钟报时,为尾联“不遇”伏笔。

颈联,诗人宕开一笔,杳渺入深,继写山行所见之景,笔致灵动舒转。

顾盼四野,苍竹森森,青霭夹道而分;山峰碧绿,中悬飞瀑,空谷传响。

置身其间,如入画境。

至此,诗人跳过至道院等一系列情节,而于尾联直接“不遇”。

诗人等待道士已久,却不见人影。

诗以“无人知所去”,从侧面道出往访不遇。

又以“愁倚两三松”的典型动作,传出诗人造访不遇时的无限怅惘,言外寓悠然不尽之意。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译文及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译文及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译文及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注释】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⑵吠:狗叫。

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⑷树深:树丛深处。

⑸青霭:青色的云气。

⑹倚:靠。

【赏析】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

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

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

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

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

专题1 诗仙李白专练-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热门诗人考题预测

专题1 诗仙李白专练-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热门诗人考题预测

专题1 诗仙李白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赠裴十四①李白朝见裴叔则②,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李白的友人,即将离李白而西去,李白写诗相赠。

②裴叔则:即晋朝的裴楷,尝任中书令,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1.分析诗人笔下裴十四的形象特点。

2.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试结合本诗分析杜甫这样评价的缘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

B.“尽觞”是喝干杯中酒之意,第三、四句写出了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分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C.“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问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别离愁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

D.全诗热情洋溢,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情韵悠长,抒发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表现了李白的豪放性格。

2.有人说,首句一个“香”字用得极佳。

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两首诗都以思念友人为主题,李诗的主旨句是“思君若汶水”,杜诗的主旨句是“君子意如何”。

B.两首诗开头都以景入笔,触景生情。

李诗开头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杜诗开头遥寄对友人的牵挂思念。

李白的五律诗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的五律诗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的五律诗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这首描写的是作者在戴天山上的所闻所见,是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诗的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之景。

诗人沿着小溪而行,只见溪水边的桃花已经盛开,浓艳耀目,红艳艳的桃花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真如美人流泪的情景。

“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明时间尚早,说明作者是一大早就出门而行了,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这句描写的是作者所见,而“犬吠水声中”则是所闻。

溪水淙淙声与远处的犬吠声夹杂在一起,仿佛犬吠声是从溪水中传出来的。

这两句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将道士远离人间喧嚣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凡脱俗。

全诗纯用白描,平易自然,景美情深。

李白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

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词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他喜爱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

初二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1.【古诗阅读】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融于一体。

(2分)【答案】(4分)(1)家国之恨身世之悲(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2)9.【解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

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这里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个人、家国之情融于一体。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答案】A(2分)【解析】A中描写角度和顺叙应是由近到远。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2.阅读王勃的《山中①》一诗。

(6分)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②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此诗为王勃客居巴蜀时所作。

②高风:秋风。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答案】C【解析】阅读诗句,抓住其中描写景物的文字判断季节,然后比较。

诗中“黄叶飞”一词是写秋景,C句中“落木萧萧下”也是写秋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2分)A.恬淡超脱B.壮志难酬C.忧国忧民D.旅思乡愁【答案】D【解析】抓住诗中“悲已滞”“念将归”两词体会诗人的情感,以此比照各选项,即可知D为答案。

《蜀道难》《蜀相》拓展练习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蜀道难》《蜀相》拓展练习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蜀道难》《蜀相》拓展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3 蜀道难/*蜀相基础过关练(2021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古烁今的绘画巨匠和丹青宗师。

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

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丙】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城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丁】还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刻骨铭心呢?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

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传世名著。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D.【丁】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动衬静,时有时无的犬吠、潺潺的水声,反衬山中的宁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B. 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写“不闻钟”暗示“无人”,既是写景,又含蓄地叙事,并呼应了标题的“不遇”。

C. 颈联“飞泉挂碧峰”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又能让人感受到碧峰的峭拔高峻。

D. 全诗写作者寻访戴天山道士的所见所闻,通篇侧重写景,风格清新自然、豪迈洒脱,沿袭了李白一贯的创作风格。

2. 概括诗歌中诗人心情的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1. D “风格豪迈洒脱”错误。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中“愁”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拜访道士,但没有人知道道士去向,自己靠在几株古松旁犯愁,写出了作者“不遇”的惆怅,并不是“风格豪迈洒脱”。

2. ①前往深山寻找道士的愉悦:水流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清新优美的景物烘托诗人的愉悦。

②对道士清新高雅的居住环境的欣赏(或者沉醉自然美景的闲适):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诗人游目四顾,沉醉于美景中。

③寻人不遇的惆怅失望:尾联直抒胸臆,并通过“倚松”的动作寄托诗人的惆怅。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型,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本题,此题需抓住诗歌的景物特征分析。

首联,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展现的是诗人愉悦高兴的心情。

颔联,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讲解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讲解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讲解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朝的张籍。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前往戴天山道观拜访,但未能遇到道士的经过。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展现了诗人来到山林间的景象。

流水声中夹杂着犬吠声,说明诗人已经进入了宁静的山林深处。

桃花带着露水,呈现出艳丽的红色,呈现出山间的自然美景。

接下来的两句“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描述了诗人深入山林后所见到的景象。

树木茂密,时不时会见到野鹿在林间出没。

诗人循着溪流寻找道观,但直到中午也没有听到道观传来的钟声。

这两句暗示了道观可能并不在附近,诗人没有找到想要拜访的道士。

最后两句“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描绘了山间的美景。

绿色的野竹与青色的云气相映成趣,飞泉从碧绿的山峰上倾泻而下。

这些美景让诗人流连忘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林间的美景和诗人寻访道士不遇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道家文化的向往。

同时,通过描绘诗人寻访道士不遇的经过,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际关系的感慨。

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和思考价值。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诗如下: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展现了戴天山的美景。

潺潺的流水声和清脆的犬吠声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桃花盛开,花瓣上挂着露珠,显得更加娇艳欲滴。

这里的“犬吠”和“桃花”,点明了诗人的来访之地是一座幽静的深山,也为下文的寻访道士不遇埋下了伏笔。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进一步描绘了深山的幽静。

诗人沿着溪流前行,走进了一片茂密的树林,在树林深处,偶然间看到了一只悠闲的小鹿;而到了中午时分,本该听到道院的钟声,却没有听到,暗示了道士的住所可能比较偏僻,或者道士已经外出。

这两句诗通过对“鹿”和“钟”的描写,烘托出了山林的幽静,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道士生活的向往。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描写了道院周围的景色。

野竹修长挺拔,与青色的云气融为一体;飞泉从陡峭的山峰上飞泻而下,形成了一道美丽的瀑布。

这里的“野竹”和“飞泉”,为道院增添了一份生机和灵动,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抒发了诗人的访道不遇之情。

诗人来到道院,没有找到道士,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心中不禁感到有些失落和惆怅。

他倚在松树上,默默地思考着,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感慨。

这里的“无人知”和“愁倚”,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戴天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道士生活的向往。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访道不遇的失落和惆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是李白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0篇《桃花源记》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0篇《桃花源记》作业(含答案)

第10篇桃花源记一、[2021合肥包河区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②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③,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①戴天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李白早年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②树深:树丛深处。

③青霭:青色的云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初极.狭极:(2)土地平旷.旷:(3)屋舍俨然..俨然:(4)愁倚.两三松倚: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桃花源记》(节选)中,“”从正面写出桃花源人的辛勤;《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桃花源记》(节选)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桃源行(节选)王维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①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2019年高考复习诗歌阅读限时训练

2019年高考复习诗歌阅读限时训练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限时训练(30分钟)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1-2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B. “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C. “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D. 本诗构思精巧,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2.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1.D(“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不对,诗中一、三联写景。

)2.①诗人的心情由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

变成到达后却不遇道士的失望和焦虑。

(2分)②前两联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的耳闻目睹,把道士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出来,表现出诗人穿行在山间的愉快惬意的心情;第三联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写野竹、飞潭,形成一种宁静优美而壮观的奇境,表现出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

(2分)③最后一联写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

“愁”字用得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2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3-4小题有感张耒群儿鞭笞学官府,翁怜痴儿傍笑侮。

翁出坐曹①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儿曹②相鞭以为戏,翁怒鞭人血满地。

等为戏剧谁后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注释:①坐曹:指官吏在衙门里办公。

②儿曹:犹儿辈。

3.对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官府有所盛行,才会有群儿普遍效仿。

李白诗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此诗是李⽩⼆⼗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的朝⽓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下⾯是分享的李⽩诗词《访戴天⼭道⼠不遇》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访戴天⼭道⼠不遇》 唐代:李⽩ ⽝吠⽔声中,桃花带露浓。

(露浓⼀作:⾬浓) 树深时见⿅,溪午不闻钟。

野⽵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 隐隐的⽝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

树林深处,野⿅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寺的钟声。

绿⾊的野⽵划破了青⾊的云⽓,飞瀑⾼挂在碧绿的⼭峰。

没有⼈知道道⼠的去向,只好依靠⼏棵古松,派遣万端愁思。

【注释】 戴天⼭:在四川昌隆县北五⼗⾥,青年时期的李⽩曾经在此⼭中的⼤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 吠:狗叫。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的云⽓。

倚:靠。

【赏析】 此诗是李⽩⼆⼗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的朝⽓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吠⽔声中,桃花带露浓。

”⾸联是说,隐隐的⽝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声中,桃花带着⼏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派桃源景象。

⾸句写所闻,泉⽔淙淙,⽝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

诗⼈正是缘溪⽽⾏,穿林进⼭的。

这是⼊⼭的第⼀程。

宜⼈景⾊,使⼈流连忘返,且让⼈想到道⼠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外,还点出了⼊⼭的时间是早晨,与下⼀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溪午不闻钟。

”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进⼭的第⼆程。

诗⼈在林间⼩道上⾏⾛,常常见到出没的麋⿅;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中之幽静,暗⽰道⼠已经外出。

⿅性喜静,常在林⽊深处活动。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赏析颈联中“分”和“挂”的妙处。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道出了此诗的妙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

“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2)全诗各句都不明言“道士”和“不遇”,却都是围绕“访道士不遇”而展开的。

首联写访道士时所见之景,只闻犬吠,不见道士出。

颔联“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不闻钟”暗示无人。

颈联是在道院所观之景,这显然是不遇道士而出现的观赏动作。

尾联是以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

二:1.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

(5分)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

(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

(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

(2分)(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2.(6分)① 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② 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意与解释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意与解释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意与解释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应该是这期间所作。

原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代: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露浓一作: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吠:狗叫。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诗意: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鉴赏: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

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方遒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生活在蜀中,接触并信仰当时盛行的道教,与戴天山道士过从甚密。

所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得集中、凝炼、蕴藉,是一首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好诗,足以显现诗人步入文学津门时不同寻常的才华。

全诗不着力于叙述,但紧扣一个“访”字,以跳跃的节奏推出了一组蒙太奇式的画面,
【总页数】1页(P14-14)
【作者】方遒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虚实结合蕴意深远——张仰素《惫闺思》赏析 [J], ;
2.虚实结合蕴意深远r——张仲素《春闺思》赏析 [J],
3.景如画情似曲——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J], 金贝翎
4.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J], 曾祎;沈云琦
5.虚实辉映共铸华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手法赏析 [J], 董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题目
8.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

(6分)
答:
9.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答案
8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3分)
9.“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

(2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鉴赏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

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

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
景象正好衔接。

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

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

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

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

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

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

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

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