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第六章讲解.ppt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十问十答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十问十答《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十问十答问一:什么是《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答:《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是中国国家标准,旨在规范室外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确保城市和农村区域的排水系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运行良好,提高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问二:为什么需要《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答:室外排水系统作为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少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维护公共卫生和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的目的是提供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设计方法和施工要求,保障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水资源的需求。
问三:哪些方面的内容包含在《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中?答:《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包含了室外排水系统的基本原则、设计要求、施工要求、验收评定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包括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维护的基本要求,以及针对不同区域和用途的排水系统的特殊要求。
问四: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答: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该考虑城市和农村的规模、发展需求、地质条件、气候条件、降水量、土地利用、地形地貌、水资源保护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和用途的要求,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规模、布局、管径和设备选型等。
问五:排水系统的施工要求是什么?答:排水系统的施工要求包括基础施工、管道敷设、设备安装、工艺配置、验收评定和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设计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同时保证施工安全。
问六:排水系统的验收评定标准是什么?答:排水系统的验收评定标准包括施工质量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两个方面。
施工质量验收需要评估工程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质量、施工工艺的合规性等;工程竣工验收需要评估工程的实际性能和运行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6.1.2 污水厂的厂区面积,应按项目总规 模控制,并作出分期建设的安排,合理确 定近期规模,近期工程投入运行一年内水 量宜达到近期设计规模的60%。
• 6.1.6 污水和污泥的处理构筑物宜根据情 况尽可能分别集中布置。处理构筑物的间 距应紧凑、合理,符合国家现行的防火规 范的要求,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 6.6.11 当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主时,生物 反应池的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1 按污泥负荷计算 • 2 按污泥泥龄计算: • 按容积负荷计算取消
编辑课件
• 6.6.13 生物反应池的始端可设缺氧或厌氧 选 择 区 ( 池 ) , 水 力 停 留 时 间 宜 采 用 0.5 ~ 1.0h。
• 2 细格栅:采用宜为1.5~10mm。 • 3 水泵前,应根据水泵要求确定。
编辑课件
• 6.3.3 污水过栅流速宜采用0.6~1.0m/s。 除转鼓式格栅除污机外,机械清除格栅的 安装角度宜为60°~90°。人工清除格栅 的安装角度宜为30°~60°。
• 6.3.4 格栅除污机,底部前端距井壁尺寸, 钢丝绳牵引除污机或移动悬吊葫芦抓斗式 除污机应大于1.5m;链动刮板除污机或回 转式固液分离机应大于1.0m。
• 1 生物反应池的容积,按本规范第6.6.11条 所列公式计算时,反应池中厌氧区(池) 和好氧区(池)之比,宜为1:2~1:3;
• 2 生物反应池中厌氧区(池)的容积,可按 下列公式计算:
VP
tPQ 24
(6.6.19-1)
编辑课件
• 3 厌氧∕好氧法(AP/O法)生物除磷的主要 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 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6.6.19的规 定取值。
新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讲解
新旧版《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污水处理厂设计要点对比总结
新旧版《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污水处理厂设计要点对比总结摘要:《室外排水设计标准》[1]GB50014-2021年版2021年10月1号正式实施,污水处理厂设计时与上一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GB50014相比主要变化为: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前端取消化粪池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变大;二级生物处理采用活性污泥法时,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调整变大;设计规模在地下水高水位时考虑地下水渗入量,同时考虑分流制系统初雨截流量;出水雨季达标排放,不允许溢流等等。
以上规范条文的调整变化,对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占地、投资都会带来较大影响。
污水处理厂设计整体规模变大,雨天时出水全处理趋势要求变严,说明国家继续加大城市水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力度,在新标准实施下,水环境、水安全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将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新标准;旧规范;污水处理厂设计;对比总结;引言《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6版(以下简称旧规范)从多个方面进行内容修订,包括:1)补充和修改了部分术语;2)新增第3章排水工程,系统规定室外排水工程的组成和相互关系;3)补充了管道进入综合管廊、绿色雨水调蓄设施、倒虹管基础、高架道路和下穿立交道路排水等内容;4)补充了下穿立交道路泵站集水池内容;5)删除了塔式生物滤池和土地处理等工艺,补充了膜生物反应器(M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和人工湿地等应用广泛且运行可靠的工艺;6)补充了高含固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石灰稳定、深度脱水、污泥干化焚烧、除臭等内容;7)补充和提高了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设计标准;8)新增了信息化、智能化等智慧排水系统的内容;9)其他内容等。
本次新标准修订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室外排水设计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本次仅从新标准实施下与旧规范相比对污水处理厂设计内容变化进行对比总结。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PPT精选文档
解:按室外给水规范9.5.5:
对于细砂或双层滤料滤池,滤料厚度 L/d10≥1000; 对于粗沙滤料或三层滤料滤池,滤料厚度 L/d10≥1250
K80
d80 d10
d10
d80 K80
查表8-2,K80<1.4
d10
1.4 1mm 1.4
L1250d10
L1 2 5 0 m m
•21
按规范要求,单层石英砂普通快滤池,滤层 厚度0.7m,承托层厚度0.45m,其反冲洗 水排水槽的底部到滤料面层的距离,最少 不能小于( C)。
A 200mm B 250mm C 315mm D 518mm
•22
9 水处理/9.5 过滤/Ⅵ 普通快滤池
9.5.21 单层、双层滤料滤池冲洗前水头损失宜采用 2.0~2.5m ;三层滤料滤池冲洗前 水头损失宜采用 2.0~3.0m 。
9.5.22 滤层表面以上的水深,宜采用 1.5~2.0m 。 9.5.23 单层滤料滤池宜采用大阻力或中阻力配水系统;三层滤料滤池宜采用中阻力配
•16
• 普通快滤池Q=4800m3/h,单层石英砂,设 计滤速8m/h,一格检修时强制滤速不大于 12m/h,则每格滤池最大面积为( )。
• 150 • 140 • 120 • 100
•17
9.5.3 滤池的分格数,应根据滤池型式、生产规模、操作运 行和维护检修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除无阀滤池和 虹吸滤池外不得少于 4 格。
2.0.79 表面扫洗 surface sweep washing V 型滤池反冲洗时,待滤水通过 V 型进水槽底配水孔在水 面横向将冲洗含泥水扫向中央排水槽的一种辅助冲洗方式。
2.0.80 普通快滤池 rapid filter 为传统的快滤池布置形式,滤料一般为单层细砂级配滤料 或煤、砂双层滤料,冲洗采用单水冲洗,冲洗水由水塔 (箱)或水泵供给。
室外排水工程PPT课件
第76页/共16页
二、室外排水系统的组成 1.城市污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 (1)庭院或街坊管道系统; • (2)街道排水管道系统; • (3)管道上的附属构筑物; • (4)中途提升泵站; • (5)污水处理厂; • (6)污水排放口及事故出水口。 2、室外雨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 (1) 雨水口;(2) 雨水管;(3)出水口;(4)排洪沟。
第87页/共16页
第二节 室外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 一、街道排水支管的布置
低边式、围坊式和穿坊式三种 。 • 二、排水干管的布置形式
排水管道系统在平面上的布置均呈树状网 形式。管道系统布置和定线的原则是:尽可能 在管线短、管道埋设深度浅的情况下,使最大 区域的污水或雨水能自流排除。
• 1、正交式
• 2、截流式
• 3、平行式
• 4、分区式
• 5、分散式 第98页/共16页
第第190页页//共共1166页页
• 三、排水管道敷设的位置
• 布置在道路边绿化带或人行道下;街道宽度超过40m时,可在马路两边同时铺设两条排水管。 • 地下设施拥挤时,采用地下管廊做法。
第110页/共16页
第三节 室外污水管的设计计算
排水管与街坊(居住小区)排水管的衔接。 • 5、管道的衔接:管底平、水面平、管顶平。 • 6、检查井设置
第132页/共16页
• 三、排水管道水力计算 • 1、计算公式:式(6-10) • 2、计算步骤:略 • 3、管段水力计算
第143页/共16页
第四节
• 一、雨水道系统的布置 • 1、雨水口 • 2、雨水管线布置 • 二、雨水管道的计算 • 1、雨量分析要素 • (1)降雨量 • (2)降雨历时
水管道,因而管网建设比较经济。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正式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06-01-18 发布 2006-06-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409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4-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6、4.1.4、4.3.3、4.4.6、4.6.1、4.10.3、4.13.2、5.1.3、5.1.9、5.1.11、6.1.8、6.1.18、6.1.19、6.1.23、6.3.9、6.8.22、6.11.4、6.11.8(4)、6.11.13、6.12.3、7.1.3、7.3.8、7.3.9、7.3.11、7.3.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年第12号)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前言本规范系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术语和符号、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脱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污泥处置、检测和控制的内容;调整综合径流系数、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土地处理等内容;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水泵节能、氧化沟的内容;删除双层沉淀池。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十问十答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十问十答《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十问十答问:什么是《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答:《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是中国的官方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室外排水系统的设计,确保排水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问:为什么需要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答:室外排水系统在城市建设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排水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以确保排水效果,并防止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和定义、排水系统设计、抗洪排涝设计、雨水利用设计、工程建设、试验与验收等章节。
问:标准强调哪些室外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答:标准强调室外排水系统设计应确保排水坡度合理、管道材料和施工符合要求、分流系统的设计可行和有效、防止污水倒灌、防止砂淤积等原则。
问:标准要求哪些室外排水系统的基本要素?答:标准要求室外排水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排水管道、检查井、泵站、雨水收集设施等,这些要素的设计应考虑到排水的需求、地理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问:室外排水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答:室外排水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地形、降雨量、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建筑布局等因素,以确定合理的排水方案和应对措施。
问:标准如何确保室外排水系统的安全性?答:标准要求室外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系统使用期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设计还要考虑地质条件、排水面积、城市规划等因素,提供合理的排水方案。
问:如何评估室外排水系统的设计方案?答:标准要求对排水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包括设计计算、施工方法、材料选择等。
评估的目的是验证设计方案是否能够满足排水要求,并提出必要的改进意见。
问:室外排水系统的验收标准是什么?答:标准要求室外排水系统的验收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对设计和施工进行检查,并进行必要的试验。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 引言室外排水是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雨水、废水以及污水的排放和处理。
一个良好的室外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地防止洪水,维持城市的公共卫生与环境卫生,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档旨在规范室外排水设计,确保设计的系统具备稳定性、耐久性和高效性,以应对不同场景下的排水需求。
2. 设计原则在进行室外排水系统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2.1 安全性原则排水系统设计应优先考虑市民的安全。
要确保排水设施不会给人们造成危险或风险。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洪水、地质灾害和环境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潜在的风险。
2.2 可持续性原则室外排水系统设计应考虑到长期的可持续性。
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友好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排水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维护性和可升级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2.3 效率原则排水系统设计应追求高效性,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排水任务。
合理布局管道和设备,避免过长的管道和不必要的弯曲,以提高水流速度和排水能力。
2.4 环保原则室外排水设计应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选择低能耗、低污染的设备和材料,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
3. 设计要求室外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3.1 防洪要求排水系统应能有效地排除雨水,防止洪水对城市和市民造成伤害。
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降雨情况和地形地貌,合理设置雨水收集和排放的设施,确保排水通畅。
3.2 水质要求在排水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处理废水和污水的要求。
合理设置污水处理设备,并确保处理后的水质符合相关标准,以保护环境和公共卫生。
3.3 设备选型要求在选型排水设备时,需要考虑设备的质量、耐久性和可靠性。
优先选择有良好品牌声誉,并经过实践验证的设备。
3.4 施工要求室外排水系统的施工过程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
工程设施的安装和调试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
4. 室外排水系统构造4.1 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收集和储存降雨的雨水。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前言本规范系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由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主编,国内9家市政设计院和3所大学参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的内容。
(2)增加术语和符号。
(3)调整综合径流系数。
(4)调整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
(5)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
(6)增加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的内容。
(7)调整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
(8)增加防沉降的内容。
(9)增加溢流井的内容。
(10)增加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的内容。
(11)增加除臭的内容。
(12)补充水泵节能的内容。
(13)删除双层沉淀池的内容。
(14)增加生物脱氮除磷的内容。
(15)补充氧化沟的内容。
(16)增加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内容。
(17)增加曝气生物滤池的内容。
(18)将“灌溉田”改为“土地处理”,调整有关内容。
(19)增加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内容。
(20)将“污泥处理构筑物”改为“污泥处理和处置”,增加污泥处置的内容。
(21)增加检测与控制的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次1 总则 (7)2 术语、符号 (9)2.1 术语 (9)2.2 符号 (19)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24)3.1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24)3.2 雨水量 (24)3.3 合流水量 (26)3.4 设计水质 (27)4 排水管渠 (28)4.1 一般规定 (28)4.2 水力计算 (29)4.3 管渠 (32)4.4 检查井 (33)4.5 跌水井 (34)4.6 水封井 (34)4.7 雨水口 (35)4.8 截流井 (35)4.9 出水口 (35)4.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36)4.11 倒虹管 (36)4.12 渠道 (37)4.13 管道综合 (38)5 泵站 (39)5.1 一般规定 (39)5.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39)5.3 集水池 (40)5.4 泵房设计 (41)(I) 水泵配置 (41)(II) 泵房 (42)5.5 出水设施 (43)6 污水处理 (44)6.1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44)6.2 一般规定 (46)6.3 格栅 (47)6.4 沉砂池 (48)6.5 沉淀池 (49)(I) 一般规定 (49)(II) 沉淀池 (50)(III) 斜板(管)沉淀池 (50)6.6 活性污泥法 (51)(I) 一般规定 (51)(II) 传统活性污泥法 (52)(III) 生物脱氮、除磷 (54)(IV) 氧化沟 (58)(V)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59)6.7 化学除磷 (61)6.8 供氧设施 (61)6.9 生物膜法 (64)(I) 一般规定 (64)(II) 生物接触氧化池 (65)(III) 曝气生物滤池 (65)(IV) 生物转盘 (66)(V) 生物滤池 (67)(VI) 塔式生物滤池 (68)6.10 回流污泥及剩余污泥 (68)6.11 污水自然处理 (69)(I) 一般规定 (69)(II) 稳定塘 (69)(III) 土地处理 (70)6.12 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 (70)(I) 一般规定 (70)(II) 深度处理 (71)(III) 输配水 (72)6.13 消毒 (72)(I) 一般规定 (72)(II) 紫外线 (73)(III) 二氧化氯和氯 (73)7 污泥处理与处置 (74)7.1 一般规定 (74)7.2 污泥浓缩 (74)7.3 污泥消化 (75)(I) 一般规定 (75)(II) 污泥厌氧消化 (75)(III) 污泥好氧消化 (77)7.4 污泥机械脱水 (78)(I) 一般规定 (78)(II) 压滤机 (79)(III) 离心机 (79)7.5 污泥输送 (79)7.6 污泥干化焚烧 (80)7.7 污泥综合利用 (81)8 检测与控制 (82)8.1 一般规定 (82)8.2 检测 (82)8.3 控制 (82)8.4 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 (83)附录A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84)附录B 排水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85)1 总则1.0.1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达到防治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ppt课件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26、暴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 27、重现期 :经一定长的雨量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等于或大于某暴
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其单位通常以年表示。 28、降雨历时:降雨过程中的任意连续时段。 29、地面集水时间 :雨水从相应汇水面积的最远点地表径流到雨水
管渠入口的时间。简称集水时间。 30、管内流行时间 :雨水在管渠中流行的时间。简称流行时间。
给水的方式。 37、下行上给式 :给水横于管位于配水管网的下部,通过立管向上
给水的方式。 38、回水管 :在热水循环管系中仅通过循环流量的管段。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1、小区给水设计用水量,应根据下列用水量确定: 1 )居民生活用水量; 2 )公共建筑用水量; 3 )绿化用水量; 4 )水景、娱乐设施用水量; 5) 道路、广场用水量; 6 )公用设施用水量; 7) 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 8) 消防用水量。
6、接户管:布置在建筑物周围,直接与建筑物引入管和排出管 相接的给水排水管道。
7、入户管(进户管):住宅内生活给水管道进入住户至水表的管 段。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8、竖向分区:建筑给水系统中,在垂直向分成若干供水区。 9、并联供水:建筑物各竖向给水分区有独立增(减)压系统供水的方 式。 10、串联供水:建筑物各竖向给水分区,逐区串级增(减)压供水的 方式。 11、叠压供水:利用室外给水管网余压直接抽水再增压的二次供水 方式。 12、明设:室内管道明露布置的方法。 13、暗设:室内管道布置在墙体管槽、管道井或管沟内,或者由建 筑装饰隐蔽的敷设方法。
汇水面积 :雨水管渠汇集降雨的面积。 31、重力流雨水排水系统:按重力流设计的屋面雨水排水系统。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讲解投影PPT文档共28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讲解投 影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2.6 各处理构筑物的个(格)数不应少 于2个(格),并应按并联设计。
• 6.2.8 污水厂应设置对处理后出水消毒的 设施。
• 6.3.2 格栅栅条间隙宽度,应符合下列要 求:
• 1 粗格栅:采用机械清除时宜为16~25mm, 采用人工清除时宜为25~40mm。特殊情况 下,最大间隙可为100mm。
• 6.2.5 合流制处理构筑物,除应按本章有关规定 设计外,尚应考虑截流雨水进入后的影响,一般 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提升泵站、格栅、沉砂池,按合流设计流量计 算。
• 2 初次沉淀池,宜按旱流污水量设计,用合流设 计流量校核,校核的沉淀时间不宜小于30min。
• 4 污泥浓缩池、湿污泥池和消化池的容积,以及 污泥脱水规模,应根据合流水量水质计算确定。 可按旱流情况加大10%~20%计算。
• 1 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4.0m, 双车道为6.0~7.0m,并应有回车道;
• 2 车行道的转弯半径宜为6.0~10.0m;
• 3 人行道的宽度为1.5~2.0m;
• 4 通向高架构筑物的扶梯倾角宜采用30°, 不宜大于45°
• 6.1.14 污水厂内各种管渠应全面安排,避免相互 干扰。管道复杂时宜设置管廊。
• 6.1.23 处理构筑物应设置适用的栏杆、防 滑梯等安全措施,高架处理构筑物还应设 置避雷措施。
• 6.2.1 城镇污水处理程度及方法应根据现 行的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排放标准、污染物 的来源及性质、排入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和 保护目标确定。
• 6.2.4 污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流量,应按 分期建设的情况分别计算。当污水为自流 进入时,应按每期的最高日最高时设计流 量计算;当污水为提升进入时,应按每期 工作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校核管渠配水能 力。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生物 反应池类型和曝气时间确定。曝气时间较 长时,设计流量可酌情减少。
• 6.3.6 格栅工作平台两侧边道宽度宜采用 0.7~1.0m。工作平台正面过道宽度,采用 机械清除时不应小于1.5m,采用人工清除 时不应小于1.2m。
• 6.3.9 格栅间应设置通风设施及有毒有害 气体的检测与报警装置。
6.4 沉 砂 池
• 6.4.1 污水厂应设置沉砂池,按去除相对 密度2.65 、 粒径0.2mm以上的砂粒设计 。 6.4.3 曝气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求:
• 1 水平流速宜为0.1m/s; • 2 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应大于2min;
• 6.4.4 旋流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求:
• 1 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30s;
• 2 设 计 水 力 表 面 负 荷 宜 为 150 ~ 200m3/(m2·h);
• 3 有效水深宜为1.0~2.0m,池径与池深比 宜为2.0~2.5;
• 管廊内宜敷设仪表电缆、电信电缆、电力电缆、 给水管、污水管、污泥管、再生水管、压缩空气 管等,并设置色标。
• 管廊内应设通风、照明、广播、电话、火警及可 燃气体报警系统、独立的排水系统、吊物孔、人 行通道出入口及维护需要的设施等,并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防火规范要求。
• 6.1.18 厂区的给水系统、再生水系统严禁 与处理装置直接连接。
• 4 池中应设立式桨叶分离机。
• 6.4.7 沉砂池除砂宜采用机械方法,并经 砂水分离后贮存或外运。采用人工排砂时, 排砂管直径不应小于200mm。排砂管应考虑 防堵塞措施。
6.5 沉 淀 池
• 6.5.1 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宜按表6.5.1的规 定取值。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 数 据 宜 按 本 规 范 第 6.5.14 条 的 规 定 取 值 。 合建式完全混合生物反应池沉淀区的表面 水力负荷数据宜按本规范第6.6.16条的规 定取值。
• 2 细格栅:采用宜为1.5~10mm。 • 3 水泵前,应根据水泵要求确定。
• 6.3.3 污水过栅流速宜采用0.6~1.0m/s。 除转鼓式格栅除污机外,机械清除格栅的 安装角度宜为60°~90°。人工清除格栅 的安装角度宜为30°~60°。
• 6.3.4 格栅除污机,底部前端距井壁尺寸, 钢丝绳牵引除污机或移动悬吊葫芦抓斗式 除污机应大于1.5m;链动刮板除污机或回 转式固液分离机应大于1.0m。
• 6.1.19 污水厂的供电系统,宜按二级负荷 设计,重要的污水厂宜按一级负荷设计。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备用动力 设施。
• 6.1.20 污水厂附属建筑物的组成及其面积, 应根据污水厂的规模,工艺流程,计算机 监控系统的水平和管理体制,结合当地实 际情况,本着节约的原则确定,并应符合 现行的有关规定。
新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讲解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常憬
第六章 污水处理
• 6.1.1 污水厂位置的选择 • 2 便于处理后出水回用和安全排放。 • 3 便于污泥集中处理和处置。 • 4 在城镇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 6 少拆迁,少占地,根据环境评价要求,
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 8 厂区地形不应受洪涝灾害影响,防洪标
表6.5.1 沉淀池设计数据
沉淀池类型
沉淀 时间 (h)
表面 水力负荷 m3/(m2·h)
每人每 日
污泥量 g/cap·d
污泥 含水率
(%)
固体负 荷
kg/m2·d
• 6.1.8 厂区消防的设计和消化池、贮气罐、 污泥气压缩机房、污泥气发电机房、污泥 气燃烧装置、污泥气管道、污泥干化装置、 污泥焚烧装置及其他危险品仓库等的位置 和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的防火规范的要 求。
• 6.1.10 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 建筑物的必要通道,通道的设计应符合下 列要求:
准不应低于城镇防洪标准,有良好的排水 条件。
• 6.1.2 污水厂的厂区面积,应按项目总规 模控制,并作出分期建设的安排,合理确 定近期规模,近期工程投入运行一年内水 量宜达到近期设计规模的60%。
• 6.1.6 污水和污泥的处理构筑物宜根据情 况尽可能分别集中布置。处理构筑物的间 距应紧凑、合理,符合国家现行的防火规 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