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在“匿名信息源保护”中的角色扮演
互联网匿名性信息时代的双刃剑
互联网匿名性信息时代的双刃剑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匿名性信息成为了互联网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借助匿名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表达意见、讨论话题、分享信息,同时也给了人们一个遮掩身份的机会。
然而,互联网匿名性信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匿名性信息的双刃剑效应,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互联网匿名性信息的益处1.自由表达:互联网匿名性信息给予了人们自由表达的平台。
在匿名的环境下,人们可以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无需担心被他人认知或追责。
这种自由表达的环境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度,推动了信息的多元化和繁荣发展。
2.信息分享:匿名性信息使得在互联网上分享信息成为可能。
个人可以匿名发布对某个话题的见解、经验和知识,这样就能让更多人获得到有用的信息。
匿名性信息的普及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了解的机会,增加了信息资源的丰富度。
二、互联网匿名性信息的负面影响1.网络暴力:由于匿名性信息的存在,网络暴力问题愈演愈烈。
某些互联网用户借助匿名性,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谣言、发布不当言论,造成社会不稳定和人们安全感的丧失。
这些负面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也凸显了互联网匿名性信息的问题和挑战。
2.缺乏责任感:互联网匿名性信息使得发布者面对自己言论的结果时往往缺乏责任感。
因为没有痕迹可循,发布者不需要承担后果,从而导致了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性。
这种缺乏责任感可能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也会降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内容的质量。
三、解决互联网匿名性信息问题的措施1.加强监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互联网匿名性信息的监管。
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打击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传播,保护公民的利益和权益。
同时,完善互联网平台的管理机制,监控违规行为,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2.提升法律意识: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在网络空间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公众对网络言行的自律性和负责任性,增强对匿名性信息的正确使用和辨别能力。
自媒体时代的隐私权保护以人肉搜索为视角
自媒体时代的隐私权保护以人肉搜索为视角一、本文概述在自媒体时代,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交流。
然而,这种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现象,其强大的信息挖掘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得个人隐私在自媒体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从人肉搜索的视角出发,探讨自媒体时代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本文将介绍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包括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分析这些特点对隐私权保护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阐述人肉搜索的概念、特点和运行机制,以及它在自媒体时代的应用场景和产生的社会影响。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人肉搜索对隐私权保护的挑战,包括个人信息泄露、恶意攻击、网络暴力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隐私权保护策略和建议,以期在自媒体时代中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权。
本文还将对自媒体时代的隐私权保护问题进行展望,探讨未来隐私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自媒体时代隐私权保护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隐私权保护在自媒体时代的健康发展。
二、自媒体时代隐私权的挑战在自媒体时代,隐私权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媒体平台的普及和便捷性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远超以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这种环境下,个人隐私的边界变得模糊,个人信息的获取和披露变得轻而易举,隐私权的保护难度大大增加。
自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门槛低,使得个人隐私信息容易被泄露。
许多自媒体用户由于缺乏隐私保护意识,常常在不经意间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
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就可能被用于诈骗、骚扰等不法行为,给个人隐私带来严重威胁。
自媒体平台的互动性特点使得人肉搜索成为一种可能。
在自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发布信息、评论、点赞等方式进行互动,这些互动信息往往能够反映出用户的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等。
信息传播视域下角色扮演的动态转换
信息传播视域下角色扮演的动态转换作者:许君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3期[摘要]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个体逐渐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力量,形成网民群体。
这类群体通过对网络信息的评论、转载和分享等方式的情境化扮演形成不同的角色,由于内在动机和外在需求使得角色扮演过程中呈现随机性和定向性的转换,从而角色的混乱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
由此,基于网民群体的价值观念需要重新进行塑造。
[关键词]信息;传播;角色扮演;随机性;定向性[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3-0155-03[收稿日期]2014-03-10[作者简介]许君,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社会学理论、政治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在2013年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达372亿,网络音乐用户436亿,市场规模达到925亿元,移动音视频业务将成为视听内容产业竞争的新领域[1]。
在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带来了两点重要的信息:第一,新媒体在现在和未来将会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第二,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所造成的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针对个体社会心理的适应性问题将成为不可忽视的研究方向。
作为媒体,其主要作用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的新媒体,它们的主要功能依然是将社会即时发生的事件以媒介的形式针对一定群体进行传播。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2]。
所谓的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提出的概念,新媒体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依托所产生的一些新的媒介信息传播方式,如数字电视、手机、电子阅读文本、网络聊天、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等。
网络信息,我知道——媒介素养主题教育 教案 小学主题班会
“网络信息,我知道——媒介素养主题教育教案小学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2. 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教学内容1. 网络信息的定义和特点2. 网络信息的获取途径和处理方法3. 网络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4. 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培养三、教学重点1. 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法2. 网络安全保护和自我保护技巧3. 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四、教学难点1. 网络信息的判断和筛选能力2. 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3. 正确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塑造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网络信息的定义、特点、获取途径和处理方法,网络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信息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判断和筛选网络信息,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4. 实践活动法:进行网络信息处理和网络安全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网络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关注。
2. 提问:“你们对网络信息有什么了解?网络信息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3. 总结:网络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确获取和处理网络信息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二、网络信息的定义和特点(5分钟)1. 讲解网络信息的定义:网络信息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
2. 讲解网络信息的特点:快速传播、多样性、匿名性、不可靠性等。
3. 提问:“你们在获取网络信息时,有没有遇到过虚假或错误的信息?你们是如何处理的?”4. 总结:网络信息的特点使得我们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时需要更加谨慎和辨别力。
三、网络信息的获取途径和处理方法(5分钟)1. 讲解网络信息的获取途径: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
新媒体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个人隐私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但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1.1 数据收集和存储在新媒体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存储变得更加容易。
互联网公司、社交媒体平台和手机应用程序等都会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等。
这些数据被用于广告定向投放、用户画像分析等目的,但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
1.2 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个人信息更容易被公开。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照片、个人观点和隐私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他人滥用,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1.3 数据安全问题个人信息的泄露往往是由于数据安全问题引起的。
黑客攻击、数据泄露和信息窃取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使得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二、个人隐私保护的挑战2.1 法律法规的滞后在新媒体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滞后于技术的发展。
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往往超出了现有法律的范围,导致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空白。
2.2 个人隐私意识的不足许多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不足,他们在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不够谨慎,过度分享个人信息,从而增加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2.3 隐私保护技术的不完善目前的隐私保护技术还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地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加密技术、身份验证和数据安全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三、个人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案3.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政府应加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应建立健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的规定,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
3.2 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个人应提高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谨慎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避免过度分享个人信息。
同时,应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使用安全的密码、加密技术和身份验证等手段,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
浅析我国保护“匿名信息源”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 于子晴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出版物刊名: 新闻研究导刊
页码: 78-7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6期
主题词: “匿名信息源” 媒体行业自律 法律监管
摘要:由于"世奢会"一案近年来引起的广泛关注,匿名信息源在我国如何受到保护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探讨。
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保护"匿名信息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对于"匿名信息源"的保护媒体行业规范缺乏以及道德和法律冲突等问题,本文针对其面临的困境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策略。
2.1《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优秀教学案例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例,设计真实的信息需求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信息需求的分析方法和信息来源的识别技巧。
2.项目驱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信息需求分析和信息来源确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1《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优秀教学案例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一、案例背景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2.1节《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信息需求的分析方法和信息来源的辨识技巧,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节内容的教学案例设计,需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其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力。
2.紧接着,我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请大家思考,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何确定自己需要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需求分析和信息来源识别的兴趣。
3.然后,我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二)讲授新知
1.我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信息需求的内涵、分析方法,以及信息来源的种类、评估方法。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面对信息时能够独立思考,不盲从,具备分辨真伪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信息获取与处理任务的能力。
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中人物隐私权保护探究
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中人物隐私权保护探究一、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物隐私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中,人物隐私权保护不仅关系到个人权益,也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法治建设。
对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中人物隐私权保护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等,旨在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在网络新闻报道中,人物隐私权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新闻报道中的过度曝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等。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网络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的特点、人物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依据、现有保护措施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加强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中人物隐私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A. 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的定义和特点实时性: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能够迅速传播,让人们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这得益于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
互动性: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受众可以对报道中的信息进行评论、转发和讨论,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
多媒体性: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通常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使得信息更加丰富和直观。
个性化: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
传播速度快: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达,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信息真实性难以把握:由于网络新闻来源复杂,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把握,容易出现虚假新闻和误导性报道。
隐私权保护难度大:网络新闻热点事件报道涉及的人物众多,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公众人物和普通民众。
浅谈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
浅谈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作者:张闻桐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件为基础,对媒体所扮演的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媒体的社会职能,以及媒体作为社会建构的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媒体社会角色角色扮演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其传媒业的经济属性是企业,而其社会属性则是提供公共服务,这势必存在着无可避免的冲突与矛盾。
①而传媒正是通过不同角色转换,维持这样一种公共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平衡,使得二者关系和谐并目标统一。
如果把现今我们每天所生活的社会比作一场电影大戏,那么传媒在这场电影中则是分别扮演了主角、配角、反面角色、导演、道具师五个角色。
我们的社会也正是得益于传媒的角色转换而不断发展,民众的声音也正是通过传媒这一渠道传播开来,社会的各种信息也正是通过传媒而得到及时有效的交换。
一、媒体的主角大戏——“水门事件”1974年8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宣布将于次日辞职,尼克松本人成为美国史上首位宣布辞职的总统。
而尼克松最终选择辞职的重要原因,就是于同年6月17日发生的“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是由美国《华盛顿邮报》的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两名记者所披露出来的,这一事件,随着两名记者的不断跟踪报道,在当时的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舆论一片哗然,最终在舆论和其他因素的强大压力下,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
在这一事件的最初发展阶段,传媒作为主角使得美国民众得以获知真相,并不断引导着这一事件的发展,并将其推向高潮,从中媒体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水门事件”代表的正是美国社会的公共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冲突,媒体作为事件的主角,披露新闻事实,维护受众知悉真相的权利,维护美国社会的公共利益,体现了媒体揭示事实的社会功能之一。
但是与此同时,所产生的一个负面隐患就是媒体如果一旦带有立场倾向性,就难以客观准确的报道新闻事实,使得受众所接受的信息与事实真相相比有所偏差,会将受众引进偏执的泥沼之中。
新闻网站在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扮演研究
新闻网站在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扮演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网站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这个数字时代,新闻网站扮演着事件报道的重要角色,起到了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本文将对新闻网站在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扮演进行研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新闻网站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主要渠道。
在事件发生后,新闻网站可以迅速获得相关的新闻线索并进行报道,提供全面、及时的事件信息。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闻网站具有新闻发布快、内容更新迅速的优势,这使得公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增强了对事件的感知。
新闻网站在事件报道中的角色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舆论引导者。
通过编辑、选题和报道方式的选择,新闻网站对事件的报导有着主动性和选择性。
在事件报道中,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引导舆论、设置话题热度来影响公众的关注焦点和看法。
它们通过选择特定的报道角度和表述方式,塑造事件的公众形象,并制造共识或分歧。
这种角色扮演不仅使新闻网站成为了舆论的制造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和认知。
此外,新闻网站在事件报道中还具备社会监督的作用。
通过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和报道,新闻网站可以揭示事件的真相,追责问题的责任方。
在社会问题和事件曝光方面,新闻网站的报道扮演了批评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推动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这种监督机制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促使政府和企业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慎重和透明。
然而,新闻网站在角色扮演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真实性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难题。
新闻网站在事件报道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其中包括虚假信息和不实传闻。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网站扮演着筛选和验证信息的角色,但由于时间紧迫和信息量巨大,真实性难以保证,容易产生误导和传播不实信息的情况,这对公众的判断和信任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外,新闻网站在舆论引导中也可能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
某些新闻网站可能受政治、经济或商业方面的利益驱动,选择性报道或扭曲事实,以符合特定立场或谋求利益。
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演讲稿
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
侵犯这一话题。
随着社会媒体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
社交网络,但是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面对个人隐私被侵犯
的风险。
首先,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一切信息,包括个人照片、家庭成员、工
作单位等,都可能被他人获取并滥用。
这不仅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还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其次,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还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
成负面影响。
在社交网络上泄露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用来进行诈骗、恶意攻击等行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而在工作中,个人隐私
的泄露也可能会导致泄密、职场纠纷等问题,给我们的职业生涯带
来风险。
最后,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在使用社交网
络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不轻易在网络上公开个人信息。
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高对社交网络安全的意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个人隐私被侵犯。
在总结中,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社交网络安全的意识,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避免个人隐私被侵犯。
谢谢大家!。
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演讲稿
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与朋友分享生活点滴,还是获取新闻信息,社交媒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也越来越严重。
首先,社会媒体平台的隐私设置不完善。
很多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对自己的隐私设置并不重视,或者缺乏足够的了解。
这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大大增加。
我们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住址等,都可能被未经授权的人获取。
这不仅会给我们带来骚扰和威胁,还可能导致个人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其次,社会媒体上的信息泄露问题也日益严重。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文字和视频等,很可能被他人下载、复制和传播。
这些信息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就无法控制其使用和传播的范围。
我们的个人隐私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不少人因为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泄露而遭受到身份盗窃、诈骗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广告定向推送也对个人隐私构成了威胁。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兴趣和偏好等信息,被广告商用来精准定位我们的消费需求。
这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广告服务,但也意味着我们的个人隐私被商业利益所驱动,我们的个人信息被不断收集和分析。
这种商业化的推送模式,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也剥夺了我们对信息的选择权。
面对社会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加强对社交媒体隐私设置的了解和重视。
我们应该学会正确设置隐私权限,限制他人对我们个人信息的获取。
同时,我们也要定期检查和更新隐私设置,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其次,我们要谨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个人信息。
我们应该避免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个人敏感信息,如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发布的照片、文字和视频等,避免给他人提供可利用的信息。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监管。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的安全。
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以@人民日报昆明暴恐事件报道为例
多层面多角度的向受众传播信息。 在微博内容类型方面,@人民日报采用了 5
种类型对事件进行报道。微博内容以消息为主, 前期侧重报道伤亡情况和救援过程;中期集中 回顾事件细节和秩序恢复情况;后期则着重报 道案情侦破进展和祭奠遇难者的活动。在对事 件持续追踪报道中,还不断插入言论类、微评 论、微倡议和微议录四种类型的内容,如微评论 用简短的评论表达对恐怖事件的愤怒、对遇难 者的同情、对平民英雄的感谢;微倡议倡议民众 积极为伤者献血、倡议不传播谣言;微议录收集 网友评论,通过网民之口表达意见。通过不同内 容类型的微博报道事件,丰富了信息内容,多形 式呈现了事件。
NEWS WORLD 新 闻 e 家
媒体官方微博 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以@人民日报昆明暴恐事件报道为例
○王 蕾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其报道经验的成熟,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昆明暴恐事件报道为例,统计了@人民日报发布的关于 该事件的 88 条微博,从 8 个类目出发,分析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统计了@人民日报关于昆明暴恐事件 从发生到 7 日 24 点的 88 条微博,从每一条微博 的内容类型、消息来源、媒介形式、发布日期、发 布时间、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转发数、评论 数 8 个类目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 法,研究@人民日报在昆明暴恐事件中所扮演 的角色。 (二)类目分类
【关键词】媒体官方微博;昆明暴恐事件;媒体角色
2014 年 3 月 1 日晚 9 时 20 分,10 余名统一 着装的蒙面暴徒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 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10 时 30 分,《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发布的微博《1 伙男子持械 冲昆明火车站广场见人就砍》几分钟内被转发 两万多次。由此,昆明暴恐事件的消息迅速在网 上扩散,成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截至 3 月 7 日 24 点,新浪微博关于该事件的微博超过 1 千 万条。无疑,媒体官方微博在暴恐事件的传播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
试谈对匿名消息源的法律保护
试谈对匿名消息源的法律保护
吴瑛;胡滨斌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05(000)009
【摘要】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新闻单位争发独家新闻。
一些匿名消息源已经成为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重要的线索提供者。
然而,正因为其“匿名”。
一旦遇到新闻侵权官司。
在法庭要求提供证人证言的情况下。
匿名消息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国众多涉及匿名消息源的新闻侵权官司,尤其是对两起案例的研究。
分析媒体在此类侵权案中屡屡败诉的原因.同时对匿名消息源的保护提出四点司法建议:摒弃实践操作中举证责任不明的现状。
明确举证侵权责任的四个要件,将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严格区分:对侵权行为的认定明确“基本属实”标准.并将“实际的恶意”纳入我国的法制原则:采用西方国家的“免证特权”。
或对有关匿名消息源证据不公开举证;将新闻侵权官司管辖权移至中级人民法院,实行级别管辖。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吴瑛;胡滨斌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1
【相关文献】
1.论匿名消息源的现状与未来 [J], 陈佳丽
2.消息源匿名的道德冲突与化解路径 [J], 陈新平
3.匿名消息源与新闻真实——从《总统班底》一书说起 [J], 刘旸
4.探析当下中国媒体保护匿名消息源的问题 [J], 江山
5.第三只黑眼——中国化的匿名消息源 [J], 赫亚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匿名新闻源的法律保护
我国匿名新闻源的法律保护
陈哲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8(0)24
【摘要】匿名新闻源法律保护问题是新闻界和法律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对匿名
新闻源进行保护有利于保障公民表达权和知情权,拓宽新闻媒体获得资讯的渠道。
但在保护匿名新闻源方面,仍存在新闻真实性遭到质疑和审判公正受到妨碍等困境。
本文将从新闻源的界定入手,对匿名新闻源保护的必要性、现实困境以及匿名新闻源保护路径等方面对我国匿名新闻源法律保护进行探析。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陈哲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证券交易信息法律保护制度研究——从新华富时A50案件谈完善我国证券交易
信息的法律保护 [J], 楼怡斐;宋希超
2.论我国人大代表的法律保护r—r—我国人大代表和外国议员法律保护的比较研
究 [J], 郑文阳
3.试谈对匿名消息源的法律保护 [J], 吴瑛;胡滨斌
4.匿名新闻源应多用直接引语 [J], 王志静;
5.一部研究中国不可移动文物法律保护的开山之作——评梁岩妍博士的《我国不可移动文物法律保护研究》 [J], 张继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媒体在“匿名信息源保护”中的角色扮演
匿名信息源的使用及保护问题一直都是媒体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匿名信息源所面临的不只是新闻隐匿权的选择,还有司法公正的审判,而媒体的态度是其中的关键议题。
文章通过对匿名信息源现状的阐述以及对新闻从业者遇上司法时的尴尬困境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讨论,理清媒体在“匿名信息源保护”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几个重要角色。
标签:匿名信息源;新闻隐匿权;举证分责
一、把关人:匿名性信息源的现状
匿名信息源可以说是新闻生产车间里重要的供货源,它可以提供记者在其他渠道嗅不到的新闻线索。
利益的牵扯会给消息源带来不可预测的危险与麻烦,所以不暴露个人信息的做法无可厚非。
但由于信息知晓的不对称性,会让受众对报道真实性的信任感迅速下降。
除此之外,匿名信息源还会在面对司法审判时受到真实性的质疑和公正性的冲突。
虽然匿名信息源是清晰度较低的冷消息,但它所带来的信息价值往往值得记者冒着被质疑的风险使用。
二、责任承担者:举证责任和作证义务
新闻界已经树立了维护匿名信息源的道德标杆,但在讨论媒体面对匿名信息源的态度之前,还是要分清“举证责任”和“作证义务”的区别。
举证责任是当事人为了证明自己信息的可靠性而主动向法庭提供证据,当事人可以选择是否举证。
作证义务是法院要求证人提供与案情相关的客观证据,这个才会涉及拒绝作证等一系列问题。
这里以“举证”和“作证”为分界点,对两种状况中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当发挥的作用进行讨论。
1.举证责任
(1)举证分责。
从新闻失实的切入点出发,在“世奢会诉新京报”案和“《中国改革》杂志被告”案的审判书对比中提炼出的第一个关键点是举证分责。
这里要谈的举证分责包括记者和信息源的责任分配,以及原告和被告之间的举证问题。
对于记者和信息源的举证责任分配,在受到匿名信息源所带来的司法压力之前,先分走一部分的信息流。
从《中国改革》杂志的“谁在分肥”报道中可以看到,记者的举证内容包括一些自己寻找的客观数据。
以一般人看来,作为信息源是可以相信的,也是较为客观且可以用来佐证记者观点的信息,所以这篇报道即使在无法证明匿名信息源真实的情况下,也不属于新闻的严重失实。
(2)多源。
做到举证分责,其实就已经做到了避免匿名信息源的单独作证,记者最好要有其他的信息源作证,以便提高报道的可信度。
2.作证义务
对于匿名信息源来说,只有在被迫作证的情况出现时,新闻隐匿权才会被提出来。
新闻隐匿权与公正审判的冲突,也可以说是新闻道德与司法公正的隐形擂台。
新闻隐匿权是很多国家认可的媒介权利,也有国家将隐匿权作为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虽然各方多有争议,但不暴露匿名消息源的信息却是公认的职业道德。
三、维护者:媒体的自律
1.评论公正
“维护”并不单单指保护匿名信息源,而是新闻从业者要坚守一定的原则,为自己获取更多的信任,也能为匿名信息源的保护获得更多的自由。
一方面,记者写报道的目的要客观,与此同时,报道的内容要与社会公共事物和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媒体对拟态环境的建构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写报道的时候不能带有主观评判和个人情绪,选择加工信息是对客观事实的整合与呈现。
2.道德自律
人们承担着什么社会责任就扮演着什么社会角色。
匿名信息源不被相信,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知晓的不对称性造成其可信度较低,另一方面是拿着虚构的匿名信息源来替自己表达观点的记者很多。
新闻从业者应该更加自律,最大限度地消除匿名信息源所带来的信息隔阂,维持信息系统的良性运行。
首先,媒体在匿名信息源的使用中承担了把关人的责任。
其次,在报道中采取举证分责的方式减轻了匿名信息源的压力。
最后,在自己的领域里进行道德约束来维持秩序。
这可以说是间接又意义深远的一种保护方式,整個过程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总结来说也就一个词——责任。
参考文献:
[1]徐剑,葛言.中国媒体名誉侵权司法裁判的实证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5).
[2]缐碧辉.论匿名消息来源的法律风险[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