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
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原典】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注译】君子平安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的危险,存在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的败亡,政治稳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的动乱,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解读】这句话源于《周易》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魏征从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深感《周易》中的这段话非常中肯,便在给唐太宗进谏时加以引用,规谏唐太宗“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尤其要警惕“骄奢淫逸”,而且“闻过必改”,于“当今之无事”中,“行畴昔之恭俭”。
苻坚治本在得人
I才苑广角名人掠影I M I f'4G R E N LU EY i N G苻坚就是淝水之战中惨败的那个前秦的皇帝。
淝水之战之前苻坚非但不是无能之辈,相反他可以算得上是古代史上难得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他继承前秦皇位之后。
励精图治,网罗人才,一心想统一天下。
高泰曾进谏苻坚说:“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
”苻坚坚持这一用人标准.选拔了王猛等一大批能人.而他重用乇猛的故事也是历史上明君贤相的一段佳话。
王猛出身贫寒.但是人穷志不穷。
他渴挈做出一番匡世济民的大事业来。
史称“猛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于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二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111。
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
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
”这就是说他相貌英俊.才华过人,但是有点怀才小遇,'74人才资源开发201011所以隐居在华阴山脚下.等待大展宏图的时机。
后来东晋的桓温北伐,屯军灞上。
王猛曾经前去拜见。
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屯军灞上.不愿意进攻长安.实际上是在要挟东晋。
桓温被他识破心机。
觉得此人智谋过人,应该莺用,便在撤军的时候,想把他带回东晋。
王猛可是精细的人.认为南朝士族当权。
自己去了肯定没有出路,何况桓温野心勃勃,有篡夺皇位的野心,自己跟着他随时都有叮能把命搭上.所以就婉言回绝r桓温。
不久.苻孥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苻坚高度重视王猛,把他当做一颗草丛里的珍珠.曾绛说到自己和王猛“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兴废大事。
异苻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王猛也是得遇明君,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
田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而得天下.关键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刘邦曾经置洒雒阳南宫.与群臣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先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日:“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甘肃省2024届高三2024年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2024届高三2024年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①先秦两汉时期,崇侠尚任,养士与游侠活动盛行。
除正史文献外,民间歌谣时谚与史相依,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游侠活动的生动内容,并从社会生活史的视角,保存、补充或拓展了正史的相关记载,为古代咏侠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现实素材、文学形象和审美指向,成为我国古代咏侠诗的直接源头,哺育启迪了古代文人咏侠诗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②在游侠现实存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尚武任侠作为当时普遍性的社会风气,虽未引起文人的审美观照,但作为大众追慕的对象,反映游侠生活的民间歌谣时谚开始繁荣。
作为古代咏侠诗滥觞和咏侠主题雏形的咏侠谣谚,简单直白,且多与史传、辞赋等相混,反映着作为实录阶段游侠的自由流动、血性张扬和侠义观念,以及超越世俗的荣名和气节,展现着快义之士冀知报恩、重诺轻生、借躯报仇的任侠精神,言信行果、急难救困的侠客之义,温良泛爱、轻财好施的人格风范。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女性中亦多侠义有气节者,并被诉诸歌咏。
且从其行为可看出当时人们对快义精神的认可和自觉践行,如《伍子胥歌》等。
③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是中国古代咏侠诗从民间歌谣到成熟的文人诗创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源发和承继关系十分清晰。
比如,咏侠歌谣《长安为尹赏歌》等对乐府咏侠诗《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先秦两汉咏侠谣谚通过描写当时炽烈的任侠风气、歌咏任侠之士,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成品或半成品的文学素材。
古代文人借任侠张扬自我,抒发豪气干云的气概,并不断对其进行“义化”改造和理想化、英雄化的艺术创造,最终使咏侠题材成为绵绵不绝的咏侠诗潮,并使咏侠谣谚所歌咏的侠义行为及其人格精神,沉淀为咏侠诗创作中稳定不变的主题内涵,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咏侠主题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⑤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中所歌咏的荆轲等古游侠,为后世文人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侠义形象和素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中叶的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中叶的诗文清中叶的传统文学,虽然作家众多,作品丰富,但总的趋势仍可以说是衰落的。
诗的流派,愈变愈多;文有骈、散文的对立,有文笔之争;词亦出现了新派别。
这些不同的流派同时并起,各树旗帜,表面上很繁盛,却始终找不到出路,正是封建时代文学回光返照、渐趋没落的表现。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乾嘉间的诗派和诗人在清统治者残酷的政治压迫和反动的文化政策统治之下,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家所代表的进步的学风、诗风和文风,不可避免地要朝相反的方向转变。
从康熙时代的阎若璩到乾隆、嘉庆时代大批的“汉学家”,他们的文字、经史之学,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顾炎武等“经世致用”的积极精神,钻进了故纸堆,形成盛极一时的“考据”学风。
他们以“实事求是”相号召,自以为有“求实”的精神,不知他们避开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只是从故纸资料到故纸资料,恰巧把经史之学变成另一种空疏无用的东西。
同时程朱理学,通过八股文考试制度和统治者的尊崇提倡,在王学被打击之后,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
诗风、文风离开清初现实主义的道路,向着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方向发展,也是很自然的。
杭世骏于乾隆初年曾说:“自吾来京都,遍交贤豪长者,得以纵览天下之士。
大都絺章绘句,顺以取宠者,趾相错矣。
其肯措意于当世之务,从容而度康济之略者,盖百不得一焉”(《道古堂文集》卷十五《送江岷山知晋州序》)。
这是当时脱离现实、庸俗苟安的士风和玩弄章句词藻,走向拟古主义、形式主义诗风、文风真实的反映。
从康熙晚年到乾隆中叶,在诗坛上发生很大影响的,首先是沈德潜所标榜的格调说。
德潜(1673—1769)字确士,江南长洲(江苏苏州)人。
他是一个典型的台阁体诗人,所作绝少成就。
他早年即以诗论和选家著名,他的《说诗晬语》,认为“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这就是要求诗必须为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服务。
因此,他主张诗人“立言”,在态度上,必须“一归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在方法上,必须讲求比兴、“蕴蓄”,不能“发露”:这就是要求诗人不要揭露矛盾和斗争,努力维护封建统治。
坐文言文翻译
坐文言文翻译一、治本在得人原文: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
对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译者:符坚谒见高泰,很讨厌他,向他求教治国的显然办法。
高泰提问说道:“治国的显然办法是得人才,得人才是谨慎所推荐,谨慎所推荐是实地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
每个官位获得最合适人选,国家却环境治理得不好的情况,就是不能有的。
”苻对般(听到后)说道:“说道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广啊。
”二、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吕蒙正相公习于记人过。
初出席政事,进朝堂,存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就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而令诘其官姓名,塞正遽终了之。
举哀,同列犹无法平,悔不穷反问。
蒙正曰:“一言其姓名,则终身无法复忘,固不如幼稚也。
当官之,何折损?”时人服其量。
翻译: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
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
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
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
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
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三、石勒不计前嫌原文: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译者:后赵王石勒恳请武乡存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早年富贵,与李阳就是邻居们,多次为争夺战迳麻池而相互毒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去。
石勒说道:“李阳就是个壮士,之争迳麻池一事,那就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缘的愤恨。
朱治国的语录
朱治国的语录
朱治国的语录部分如下:
1.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朱治国用其短暂的一生诠释了这句名言。
2. “清廉”是他最光耀的追求。
3. “担当”是他最明耀的品格。
4. “三思而行定乾坤”。
朱治国同志愿当基石,敢做“热锅上的蚂蚁”、敢接“烫手的山芋”,同事们评价“有他在大家都安心”;善当伯乐,识人用人饱含着为国为民的“大利”;稳当操盘手,谋划把关近几年青海省党内集中教育工作,为村集体企业发展拍板定论。
以上是关于朱治国的部分语录,他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亲民的文言文
亲民的文言文1《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格言联璧》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道一官好做,须尽些父母恩情。
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广行阴骘事,以能保我子孙。
封赠父祖易得也,无使人唾骂,父祖难得也。
恩荫子孙易得也,无使我毒害,子孙难得也。
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
国家立法,不可不严。
有司行法,不可不恕。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极于扬善而勇于去奸,缓于催科而勤于抚字。
催科不扰,催科中抚字;刑罚不差,刑罚中教化。
刑罚当宽处即宽,黎庶皆上天儿女。
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
居家为妇女们爱怜,朋友必多怒色。
做官为左右人欢喜,百姓定有怨声。
官不必尊显,期于无负国法。
道不必博施,要在有裨民物。
禄岂须多,防满则退。
年不待暮,有疾便辞。
天非私富一人,托以众贫者之命;天非私贵一人,托以众贱者之身。
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贫贱人栉风沐雨,万苦千辛,自家血汗自家消受,天之鉴察犹恕;富贵人衣税食租,担爵受禄,万民血汗一人消受,天之督责更严。
平日诚以治民而民信之,则凡有事于民,无不应矣;平日诚以事天而天信之,则凡有祷于天,无不应矣。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底卿相;士夫徒贪权希宠,竟成有爵底乞儿。
无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
毋矜清而傲浊,毋慎大而忽小,毋勤始而怠终。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居官廉,人以为百姓受福,予以为钖福于子孙者不浅也,曾见有约己裕民者后代不昌大耶?!居官浊,人以为百姓受害,予以为贻害于子孙者不浅也,曾见有瘠众肥家者历世得久长耶?!以林皋安乐懒散心做官,未有不荒怠者;以在家治生营产心做官,未有不贪鄙者。
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仆
仆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斯是公仆,唯吾德馨。
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以民为重, 以公为先。
伸张正义顺民意,
维护公平得人心。
秉公执法威自显,
善听民言政更廉。
身直影正孚高望,
志远心清载厚情。
创业自需克勤克俭,为官理应为党为民。
当官有私不公道,
从政无为不服人。
无畏无私存正道,有谋有略解民悬。
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
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
位高不泯济时志,权重不移公仆情。
以责任用好手中权,靠品行带好身边人。
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为民办事不求虚名。
为官廉政功昭日月,
和谐伟业名载秋千。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之重要,古人都把它看作是“为政”的关键。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认为用人是执政者的第一要务。
“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
” 明太祖朱元璋形象地把“治天下”比作“构大厦”,构大厦靠的是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治天下靠的是一大批善于治国的精英。
“政治之道,首重人才。
”清康熙把重用人才摆在治理国家的首要位置。
对于如何用人,古人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识人知人,勤于教养。
古人认为,用人的前提是识人知人,而识人知人很难,因为人常有假象。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将苑·知人性》中指出:“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那么,怎样才能识别真伪,正确识人呢?唐代魏征提出了《六观法》:“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这是让人在地位、处境的不断变化中,观察他们的举止、修养、爱好、言谈、品行和追求,从而认识人的本质与德行,达到识人知人的最终目的。
三国东吴孙权是识人知人的高手,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识潘濬于系虏”,深为臣下所折服。
人才一旦选定,就要精心地教育、培养和训练,勤于教养,百年树人,这是人才开发的关键。
《管子·权修》中有一句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任何人才都不是天生的,都要经历一个十分艰难的精心开发过程。
如东吴的吕蒙,粗疏而又身微,小时候没有读过书。
掌管重任后,孙权就力劝他学文读书,后来果然智慧大增,成长为一员儒将。
汉代王安石在《上皇帝万言书》中指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
”意为对人应教之学问,养以礼法,取以贤能,任以专职,任何一个环节上如果不精心而偏离了方向,都足以损毁一个有用之才。
二、德才兼备,选贤任能。
在用人问题上,是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先;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历来是个热点问题。
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诗句
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诗句以下是15句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诗句及其出处:1.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2.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左传·襄公三年》)3. 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墨子·亲士》)4. 官人惟贤,政所以治也。
(《新唐书·陈子昂传》)5.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尚书·说命中》)6.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三国志》)7. 劳于求才,逸于任贤。
(《日知录·卷九》)8. 立功之业,择贤而任之,则不世之业也。
(晋代·葛洪《抱朴子·外篇·君道》)9.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史记·外戚世家》)10. 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三国志》)11. 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
(《吕氏春秋·举难》)12.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晋书·刘毅传》)13. 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其能则成,失其能则败。
(《书·周官》)14. 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安民为基。
(唐代·冯宿《论选补官员状》)15.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屈原《离骚》)以上诗句强调了古代选官制度中重视人才、以贤能为标准、用人得当等重要性。
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家的言论和思想,也反映了古代选官制度的不同侧面和演变历程。
这些诗句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
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原典】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三·晋纪二十五·简文帝咸安二年》
【注译】审举:慎重地推荐。
核真:考核真实情况。
官得其人:官位有了合适人选。
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个人的真实情况。
每个官位得到了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解读】“治本在得人”,明主贤臣深谙此道。
前燕被前秦吞并后,秦主苻坚召见前燕尚书侍郎高泰,向他征询治国之道,高泰以上面的话答之。
如何才能任人得当,高泰提出要“审举”、“核真”。
通过“审举”、“核真”,就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臣属。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国家何愁不治!苻坚听后称赞高泰的主张“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1。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相近的句子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相近的句子
1、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说苑·政理》
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仲。
释:要使政事有所建树,关键在于顺从民心,政事所以废驰,关键在于没有顺着民心。
4、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此名言警句出自那部书籍
原文是“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出自明朝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这里是化用的。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24种树郭橐驼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种树郭橐驼传【2021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徒弟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故以后,岂所取,自以私禄..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份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这孩子心里沉稳伶俐早慧,未来必然会成为优秀人材,有一个像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
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党的政治纪律既是“紧箍咒” 更是“高压线”
党的政治纪律既是“紧箍咒”更是“高压线”
■对党员干部来说,党的政治纪律既是“紧箍咒”,更是“高压线”,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第十一期领导干部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班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强化纪律观念。
■“隐性世袭”,是社会不平等在政治领域的一种客观呈现。
——8月30日,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廖卫民认为,如果能加大信息透明的力度,争取更多的信息平等,将有助于治理种种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从而消除“隐性世袭”于萌芽状态。
这样,才能让更多平民子弟有更多机会进入到社会管理阶层,才能让真正的德才兼备之士担任要职。
■电视问政是最直观、最有效面对群众的方式之一。
——“电视问政”近期被中国多地政府启用。
8月30日,安徽省委党校教授郝欣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官员尤其要重视和倾听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
■官员如果能自觉自律,不管是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基本上就没有风险。
——针对一些官员怨叹官场也是高风险行业,8月30日,新华网记者朱旭东发表文章认为,如果官员不自觉不自律,那就会处处是陷阱、处处有风险。
■很多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多数源于一些官员的治理思维跟不上时代。
——8月30日,媒体评论员乔子鲲发表文章认为,从许多公共舆论危机事件看,一边是媒体排除阻力挖掘黑幕,一边是当地政府部门被动应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就在这种举动中不断流失。
明知在信息时代很难捂盖子,为何不从一开始就积极主动去面对,去解决问题,去先行问责,以赢得舆论先机?。
吕本中《官箴》:城府之深、处事之厉,官场之道、一展无遗!
吕本中《官箴》:城府之深、处事之厉,官场之道、一展无遗!展开全文►《官箴》,是古代中国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
共一卷,宋代吕本中撰。
吕本中,字居仁,号东莱先生。
吕公著之曾孙。
曾任济阴主簿、起居舍人,官至直学士院。
一生著述甚丰。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
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
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
司马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
”事君如事亲,事官长如兄长,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爱百姓如妻子,处官事如家事,然后为能尽吾之心。
故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当官处事,常思有以及人。
不与人争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垂报于后,不可不思也。
惟不能少自忍必败,此实未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也。
当官之法,直道为先。
当官既自廉洁,又须关防小人,如文字历引之类,皆须明白,以防中伤,不可不至慎,不可不详知也。
当官者,难事勿辞,而深避嫌疑,以至请诚遇人,而深避文法,如此则可以免。
前辈尝云小人之性,专务苛且。
明日有事,今日得休且休。
当官者,不可徇其私意,忽而不治。
谚有之曰:“劳心不如劳力。
”此实要言也。
徐丞相择之尝言:“前辈尽心职事。
”仁庙朝有为京西转运使者,一日见监窑官,问:“日所烧柴凡几灶?”曰:“十八九灶。
”曰:“吾所见者十一灶,何也?”窑官愕然。
盖转运使者,晨起望窑中所出烟几道知之。
其尽心如此。
前辈尝言吏人不怕严只怕读。
盖当官者详读公案,则情伪自见,不待严明也。
当官者,凡异色人皆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疏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
后生少年乍到官守,多为猾吏所饵,不自省察,所得毫末。
吕本中《官箴》:城府之深、处事之厉,官场之道、一展无遗!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
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官得其人,则政平讼理;政平故民富实,讼理则囹圄空虚
官得其人则政平讼理;政平故民富实讼理则囹圄空虚【原典】官得其人,则政平讼理;政平故民富实,讼理则囹圄空虚。
——西晋·陈寿《三国志·任苏杜郑仓传》
【注译】如果官职由称职的人担任,那么政治就会清明,案件就会得到公正的判决。
政治清明则人民生活富裕,案件得到公正的判决则罪犯减少,监狱空虚。
【解读】这句话强调选拔、任用官吏要德才兼备。
如果选拔任用的人无德无才,就会政不平、讼不理,导致国家政治黑暗,腐败成风,政权岌岌可危。
这种用人之策,到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
而从政先信于贵。
【原典】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
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周纪三·赧王八年》
【注译】治理国家有一定的纲常,但以有利于百姓为根本;处理政务有一定的规律,但以法令能够执行最为重要。
宣传道德要从下层民众做起,而推行法令要从贵族近臣做起。
【解读】周赧王八年,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采用“胡服骑射”,令军队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发展骑兵,训练马上作战技术。
对此,“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赵武灵王亲自去说服公子成,让公子成明白采用“胡服骑射”的目的是为了强兵卫国,并训以上面的话。
“公子成听命”,遂穿胡服上朝。
赵武灵王这番话确实是从政的至理名言,推行法令如果不从上面做起,为官者不以身作则,再好的法令也难以执行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
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原典】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三·晋纪二十五·简文帝咸安二年》
【注译】审举:慎重地推荐。
核真:考核真实情况。
官得其人:官位有了合适人选。
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个人的真实情况。
每个官位得到了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解读】“治本在得人”,明主贤臣深谙此道。
前燕被前秦吞并后,秦主苻坚召见前燕尚书侍郎高泰,向他征询治国之道,高泰以上面的话答之。
如何才能任人得当,高泰提出要“审举”、“核真”。
通过“审举”、“核真”,就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臣属。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国家何愁不治!苻坚听后称赞高泰的主张“可谓辞简而理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