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红色教育案例分享-红军长征经历
红色教育案例分享-红军长征经历标题:红军长征经历:无畏的奋斗与无私的奉献引言:红军长征,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是一场胜利的伟大远征,更是一次跨越万里长征的生动经历。
红军的奋斗与奉献,为我们展示了信念与毅力的力量,激励着一代代人勇往直前。
本文将深入探讨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意义,并分享我对这段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1. 国共两党的分歧与合作:介绍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初期的分歧和合作,以及红军长征对于两党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2. 国共对峙与土地革命:探讨国共对峙时期,红军以土地革命为基础的斗争和建设,为长征的发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红军长征的过程1. 入川与川陕革命根据地:详细描述红军入川的背景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红军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
2. 第一次反围剿与遵义会议:探讨第一次反围剿的斗争与取得的胜利,以及遵义会议的召开和对红军长征的影响。
3. 红军战略转移与赤水战役:解析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转移的战略意义,并重点回顾赤水战役的策略与战术。
4. 西路军与北上抗日:介绍西路军的形成与北上抗日的背景,以及红军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关联。
第三部分:红军长征的意义与影响1. 政治意义:阐述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如对党的建设、军队指挥结构、政策转变的重要启示。
2. 军事意义:探讨红军在长征中形成的灵活战略与战术,为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3. 精神意义:论述红军长征所体现的革命意志和奋斗精神,对继往开来的中国革命者产生深远影响。
总结与回顾: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壮举,它展现了红军的无畏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展示了共产党员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一心为民的初心。
长征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不可忽视,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培养了一支顽强的正规军队,同时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对长征的理解
对长征的理解一、长征的历史背景二、长征的原因三、长征的过程四、长征的意义一、长征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经过多次失败后,在1934年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全面围攻。
为了保持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决定进行一次漫长而艰苦的撤退,这就是著名的“长征”。
二、长征的原因1. 国共内战:自1927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之间进行了长达20年的内战。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尝试通过合作与和平手段来解决问题,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2. 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实行“围剿”政策:自1927年至1937年期间,国民党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多次“围剿”政策。
在这些政策下,大量革命者被逮捕或杀害。
3. 日本侵华战争: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暂时停止内战,并联合抗日。
但是,在日本占领区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遭到了严重打击,因此需要远离日本占领区。
三、长征的过程1. 从江西瑞金出发:1934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率领约10万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达370天、纵横约1万2千公里的长征。
2. 经过井冈山: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经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组织了一支由游击队和红军组成的部队。
3. 翻越雪山: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经翻越过多座雪山。
这些雪山高达5000米以上,气温极低。
在这些艰苦条件下,许多革命者死于寒冷和饥饿。
4. 到达陕北:1935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到达陕北延安。
在这里,他们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并开始重新组织革命力量。
四、长征的意义1. 保持了革命力量: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成功地保持了自己的革命力量。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未来的内战中取得胜利,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2. 提高了革命意识: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革命者经历了许多艰苦的条件。
在这些条件下,他们不仅保持了革命信仰,还提高了自己的革命意识。
3. 建立新的根据地: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成功地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重温长征路PPT课件
人民群众支持拥护
长征是宣传队、播种机,沿途 宣传抗日主张,赢得了各族人 民的拥护和支持。
各族人民为红军提供了人力、 物力支持,如提供粮食、衣物 、药品等。
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赢 得了少数民族的信任和支持。
革命军队英勇善战
红军指战员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团结一心
长征中,各民族战士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奋斗 ,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革命团结力量。
05
长征胜利原因及历史地位
正确领导与决策英明
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 中央的领导地位,是长征 胜利的政治基础。
遵义会议,纠正了“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 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 则,如四渡赤水、巧渡金 沙江等,打破了敌人的围 追堵截。
弘扬革命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坚定信念、 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方面,重温长征路有助于 弘扬这些革命精神,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 力奋斗。
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
重温长征路有助于人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 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工作。
彝族同胞的参与
彝族同胞积极参加红军队伍,为 革命贡献力量。他们在战斗中英 勇善战,成为红军的重要力量。
革命友深厚情谊
患难与共
在长征途中,各民族战士共同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彼此间结 下了深厚的友谊。
互相支持
在长征过程中,各民族战士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展现了革命友谊的伟大力量。
战略战术分析
高度灵活的机动战
长征途中,红军利用高度灵活的机动 战术,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 了多次胜利。
长征背景简介
长征背景简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经济的危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发展和壮大的历程。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长征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一、政治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和社会动荡。
然而,中国的政治局势并未因此稳定下来,相反,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经济的危机愈演愈烈。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被迫走向武装斗争。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但由于敌强我弱,革命力量处于劣势,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寻求新的战略转移。
193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历史性的会议,毛泽东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挥和理论领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战略转移。
同年10月,中国红军开始了长征,跨越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最终到达了陕北。
二、经济背景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状况非常落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当时的主要经济活动。
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危机,中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被迫走向武装斗争,这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阻碍。
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中积极发展农村革命,提倡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社运动,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实行了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社运动,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由于敌强我弱,革命力量处于劣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寻求新的战略转移。
1934年,中国红军开始了长征,跨越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最终到达了陕北。
在长征中,中国红军不断开展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社运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文化背景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状况也非常落后,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两万里长征的故事
两万里长征的故事摘要:一、引言:长征的背景和意义二、长征的起点:瑞金出发三、长征的过程:重要战役和转折点四、长征的精神:勇敢、坚韧、团结五、长征的影响:对中国革命和历史的深远意义六、结论: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正文:【引言】长征,这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这是一次意志与信念的磨砺。
在中国革命面临严峻形势的背景下,红军战士们用勇敢和坚韧走过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为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今天,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感悟长征精神,汲取前进的力量。
【长征的起点:瑞金出发】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这是一次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革命事业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长征的过程:重要战役和转折点】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险阻,战胜重重困难。
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占领遵义等战役,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勇敢和坚韧。
而遵义会议则成为了长征的转折点,为红军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精神:勇敢、坚韧、团结】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表现出了勇敢、坚韧、团结的精神。
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他们百折不挠,坚持不懈;他们团结一心,共同进退。
这种精神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的影响:对中国革命和历史的深远意义】长征结束后,红军在陕北延安重建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征还让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人民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结论】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壮举。
它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勇敢、坚韧和团结。
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长征精神知识点
长征精神知识点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奋斗、团结协作、自立自强的精神象征。
本文将从长征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探析长征精神的核心知识点。
一、长征的历史背景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开始。
但由于蒋介石的大规模“围剿”,共产党在江西苏区遭到了空前的困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历时两年、纵横万里的长征。
期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饱经磨难,但最终完成了伟大历程,成功到达陕北。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磨练和升华,也是共产党和红军理论和实践的大课题。
二、长征人物长征是一次集体行动,涉及到众多英雄人物。
其中,毛泽东是长征的主要领导人,他无愧于“长征精神”的代表人物。
在长征中,毛泽东具有极为深刻的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构建起正确的军事路线,保证了中央红军在多次战略转移中的成功。
另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的英勇事迹也让长征充满了荣光。
如周恩来同志的若血赴深,黄公略同志的精忠报国,朱德同志的老当益壮等,他们表现出来的忠诚、勇毅、坚韧、沉着、聪明、诚实等品质,永载史册、千古传颂,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三、长征精神的文化内涵长征精神不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具有内在的丰富文化内涵,包括以下方面:1. 坚定信仰。
长征途中,党员和红军团结战斗,凭借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地走向胜利。
这种信仰清醒而高雅,充满了民族精神和道德力量。
2. 团结协作。
长征途中,众人不畏艰难险阻,众志成城,实现了领导和群众的高度团结。
这种精神包括着人们的互助、协作和相互支持,推动着人民团结奋斗向前。
3. 自我超越。
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火力和地形的艰险,党员和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人性上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精神的也是人性的。
4. 探究未知。
长征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经验,很多事情都需要人们去探究和发现。
红军为什么被迫长征的原因_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红军为什么被迫长征的原因_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为什么被迫长征的原因_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欢迎阅读分享。
红军为什么被迫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
“围剿”的政策是“堡垒推进,步步为营”。
为此,蒋介石在庐山组建了一个军官训练团,聘请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军事教官组成军事顾问团,专门讲授“围剿”红军的战术和技术,同时筹措经费购置大批军火。
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主张攻打中心城市,以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
同时,“左”倾教条主义在组织上主要表现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军事上则是军事冒险主义。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左”倾领导者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
当时红军的战法是“堡垒战、阵地战与短促突击”,和优势敌人拼消耗。
这种打法只有军事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才有效。
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不说让走,也不说不让走。
但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
长征的历史意义_长征的历史背景
长征的历史意义_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征的历史意义_长征的历史背景,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征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件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翻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两年内辗转走过14个省份,终于相继三大主力会师,从此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在陕北,我党召开了一系列有历史意义、关系到抗日全局的会议,像是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等。
而且在革命危机的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遵义会议也是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红军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对全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长征的历史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被迫长征。
? 历史意义: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扩展资料:80多年前,四路红军相继撤离苦心创建经营的苏区,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了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间奇迹。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
红星照耀我国长征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一、引言在我国历史上,长征是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而红星则成为长征的标志。
本文将从红星照耀我国长征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出发,对此进行深度解读和探讨。
通过对长征的历史背景、重要性和影响的分析,带领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深入理解红星所代表的意义,并思考它在当今社会的启示。
二、长征的历史背景1934年至1935年,我国领导的英雄西征东渡,经过艰苦跋涉,历经千山万水,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包围,最终挺进陕北,完成了波澜壮阔的长征。
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和战略撤退,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而在长征的征程上,红星始终照耀着我国的希望和未来。
三、红星照耀我国长征的重大意义1. 钢铁意志:英雄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数百次的战斗、突围和艰难的徒步行军。
而红星则成为了他们内心的慰藉和希望,激励着他们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更加坚定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
2. 激励未来:红星的耀眼光芒在长征中不断闪耀,激励着我国人民前赴后继,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长征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国人不断前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3. 历史丰碑: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而红星则成为了长征的象征。
它见证了我国革命的艰辛征程,也成为了我国领导下我国革命的一面旗帜,永远照耀着我国前进的道路。
四、红星照耀我国长征的历史价值1. 革命精神:长征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培养和锻炼了一代又一代的我国人。
在长征的征程上,英雄官兵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成为了我国人不断前行的坚定信念。
2. 战略智慧:面对敌人的数倍于己的军力,英雄领导人在长征中制定了一系列大胆的战略决策,展现了非凡的战略智慧。
这些战略决策和智慧不仅在长征中取得了胜利,也为我国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3. 我国精神:红星照耀我国长征的历史价值还体现在它凝聚了我国人民的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
长征是一次民族的、英勇的壮举,它激发了我国人民民族意识和自豪感,也为后来的民族解放事业树立了典范。
长征背景简介100字
长征背景简介100字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背景是在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苏区被敌人围困,形势危急。
为了保卫革命力量,红军决定进行长征。
长征的目标是从敌人的包围中突围,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艰苦的山川峡谷,遭受了艰苦的环境和敌人的追击。
长征过程中,红军损失惨重,但也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红军长征胜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长征,是人类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真实记录,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生死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部英雄史诗。
然而,红军之所以进行长征,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从根本上说,是党内“左”倾错误和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国革命的镇压所致。
在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候,国民党蒋介石却依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病测底摧毁苏区,发动了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
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此时业发展到高峰,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既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于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实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不仅为蒋介石反动派向党和红军提供了借口,而且由于把中间派别认为是所谓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分散了反蒋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左”倾路线又是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因而使红军完全处于被动。
最后又实行了逃跑主义,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中共苏区大部丧失。
党内的“左”倾错误给党和工农红军带来的最严重的的危害,就是党在1933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惨败。
为了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发展革命力量,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193610月,一、二、三、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整整一年的长征中,纵横十一个省,长驱25000,击溃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途中无数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的战略大转移,终于达到陕北。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全体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分,也到达陕北,和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全国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这时候,红军从30万人减到3万人左右。
长征中的感人小故事_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长征中的感⼈⼩故事_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及意义“长征是宣⾔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长征中的感⼈⼩故事,希望⼤家能够喜欢。
⽬录长征中的感⼈⼩故事⼀个铜锅的故事红3军团某连有⼀个9个⼈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个铜锅进⼊草地。
炊事员⼀个个牺牲,铜锅⼀次次换肩膀……⾛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贺龙嚼了3天的⽜⽪“为救命,贺龙把他的枣红马都杀掉给战⼠们吃了。
”⽼红军胡守富回忆说,每到宿营地,贺⽼总便千⽅百计地钓鱼,“⼏条⼩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他⾃⼰却嚼了3天的⽜⽪。
”总理亲⾃抬棺送葬⾝患重病的周恩来随红3军团过草地。
时任军团兵站部部长的杨⽴三⾝体也很虚弱,却坚持亲⾃抬周恩来,⾛出草地后便累倒了。
1954年,杨⽴三去世,⾝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亲⾃为他抬棺送葬。
<<<返回⽬录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第⼀,长征是历史的新记录,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
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击溃敌⼈的多次围追堵截,战胜⼈间稀有的艰难困苦,开辟了中国⼈民前进的道路。
第⼆,长征是宣⾔书,它宣告红军师不可战胜的⼒量。
在长征途中,国民党蒋介⽯妄图把红军⼀⼝吃掉。
红军在⽑泽东领导下,四渡⾚⽔,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击溃国民党军许多追歼部队。
接着,⼜向北胜利前进。
在长征中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410个团和⽆数⼟匪、地主武装,占领五六⼗个城市,⼀路浩浩荡荡,所向⽆敌,是帝国主义和蒋介⽯的围追堵截遭到破产。
这充分证明了红军是英雄好汉,是不可战胜的⼒量。
第三,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地区内宣告:红军的道路就是⼈民解放的道路。
红军不但是⼀⽀不可战胜的军队,⽽且⼜是⼀⽀执⾏⾰命政治任务的宣传队。
红军在长征途中随时向群众宣传抗⽇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主张。
尤其是红军进⼊⼤别⼭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时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以及反动派的造谣欺骗,曾受到彝族三个家族的袭击,致使红军长征⼀度受阻。
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
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万里长征的历史背景三、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1.提升民族自豪感2.弘扬艰苦奋斗精神3.增强团结协作意识4.激发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动力四、结论正文:尊敬的读者,当我们提及万里长征,那段充满激情与拼搏的历史瞬间浮现眼前。
长征,这个伟大的壮举,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时至今日,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依然深远。
首先,万里长征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屈不挠地进行长征。
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这种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们为之自豪,也为之振奋。
其次,万里长征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民族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再次,万里长征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紧密团结,互相支持,共同战胜困难。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启示。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最后,万里长征激发了我们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动力。
那段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努力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向前,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拼搏。
七律长征相关资料
七律长征相关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在这个艰苦而漫长的远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跋涉万水千山,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长征的使命。
下面将介绍七律长征的相关资料。
一、七律长征的背景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红军开始于1934年10月,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远征行动。
这次远征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和政治压力。
然而,通过长征,红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组织能力,最终扭转了战局,为日后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长征的路线与途中发生的事件长征的路线可被分为四个阶段: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穿越云贵高原,最后进入四川。
然后,红军经过川陕革命根据地,经过四川北部、甘肃、宁夏,进入陕西延安。
长征途中,红军遭受了艰难的环境和敌人的追击,但他们依然坚持下来,始终保持与敌人的巧妙应对,在长征中培养和锻炼了众多的革命干部和红军战士。
三、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不畏艰险的历史见证。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成功也展示了红军的英勇和坚毅,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壮举,对于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长征的影响与纪念长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对长征给予了高度重视,将长征纪念地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名录。
每年的10月,中国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以铭记长征这段具有伟大意义的历史。
总结起来,七律长征是一段极富历史意义的时期,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极为重要的胜利。
长征不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铭记这一段伟大的历史,每一年我们都应该举行纪念活动,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长征的成果和价值,传承革命精神。
中国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中国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如果你还不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和历史真相的话,就让店铺来告诉你中国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和意义吧!中国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
“围剿”的政策是“堡垒推进,步步为营”。
为此,蒋介石在庐山组建了一个军官训练团,聘请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军事教官组成军事顾问团,专门讲授“围剿”红军的战术和技术,同时筹措经费购置大批军火。
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主张攻打中心城市,以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
同时,“左”倾教条主义在组织上主要表现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军事上则是军事冒险主义。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左”倾领导者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
当时红军的战法是“堡垒战、阵地战与短促突击”,和优势敌人拼消耗。
这种打法只有军事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才有效。
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不说让走,也不说不让走。
但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
随后,又派红六军团撤离湘赣根据地,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
长征背景简介
长征背景简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背景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日军进攻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经过讨论和决策,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一次疯狂的跋涉。
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5年10月。
长征总里程约有24000公里,历时368天,结束时只有约3万人到达了陕北。
长征是一次极其艰难而创造性的宣传运动。
长征不仅是从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初步建立政治和军事基础的过程中必要的战略转移,也是团结全国人民抗日和解放的重要实践。
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长征期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英勇的精神和丰富的政治智慧。
他们通过自己的胆识和决策,在艰苦的条件下拯救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力量。
长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历史经验。
七律长征解释和意义
七律长征解释和意义摘要:一、引言二、长征的历史背景三、七律长征的诗歌特点四、七律长征的解释五、长征的意义六、结语正文:【引言】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军长征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
途中,毛泽东创作了《七律·长征》这首诗,以表达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和革命的坚定信念。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读,并探讨长征的意义。
【长征的历史背景】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出福建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穿越无数险阻,终于在1936年抵达陕北,为中国革命保留了宝贵的火种。
【七律长征的诗歌特点】《七律·长征》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长征的壮丽画卷。
诗歌语言铿锵有力,意象丰富,意蕴深厚。
在结构上,诗歌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分别描绘了长征的起点、历程、转折点和终点。
【七律长征的解释】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将万里长征视为平常事的英勇精神。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绘了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崇山峻岭和磅礴气势。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展现了红军战士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的场面。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了长征胜利的喜悦和革命信念的坚定。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锻炼了自己,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新力量。
长征精神,即勇敢顽强、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语】《七律·长征》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英勇精神。
长征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保存了革命力量,更在于铸就了一种永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