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脉诊研究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中医技术的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分析
中医技术的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分析传统中医技术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医技术也面临着一些存在问题。
本文将针对中医技术的存在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首先,中医技术在科学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
中医技术依赖于经验总结和传统理论,难以满足现代医学对科学性和可证伪性的要求。
例如,中医诊断方法中的脉诊、舌诊等对于现代科学来说缺乏客观性和可重复性,难以为医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中医技术在治疗效果上存在差异性。
由于中医技术的个体化特点,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能会采取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这导致了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
一些中医技术如针灸、推拿等疗法在某些疾病上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具体的治疗机制和效果评价仍然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验证。
另外,中医技术在教育培训和人才流失方面面临困境。
尽管中医技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中医教育培养出的医生数量相对较少。
同时,一些优秀的中医技术人才选择了转行或者出国发展,这导致了中医技术的流失和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
针对中医技术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策略来提高其科学性和治疗效果。
首先,中医技术应该加强与现代医学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与现代医学的合作研究,可以通过科学验证和临床实践来证明中医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中医技术在医学界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其次,中医技术的教育培训需要加强。
国家应该增加对中医教育的投入,提高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同时,应该加强对中医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的中医专业人才,推动中医技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
此外,中医技术的治疗效果需要加强统一评价和临床研究。
通过建立完善的疾病分类标准和治疗效果评估体系,可以对中医技术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其治疗效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同时,加强对中医技术的临床研究,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其治疗效果和机制,为中医技术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持。
脉诊临床思路与技巧探究-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脉诊临床思路与技巧探究-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阐述了笔者临床脉诊的思路、脉诊的基本技巧、脉诊规范化的困境,以及脉诊的局限性。
关键词:脉诊; 中医临床; 思路;Abstract:Pulse diagnosis is one of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hich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uthors thoughts of clinical pulse diagnosis, such as the skills of pulse diagnosis, the dilemma of pulse diagnosis standardization and imitations of pulse diagnosis.Keyword:Pulse Diagnosis; Clinic of TCM; Thought;脉诊是中医临床最有特色的四诊之一,脉诊所获得的资料,是中医临床理法方药的重要依据。
但脉诊主要通过医者指尖的感觉进行诊断,脉诊理论虽然丰富,但常因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而致临很难诊断结果一致。
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脉诊有一定认识。
现总结介绍如下。
1、脉诊临床思路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包括了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三种,其中寸口脉是主要的诊断部位。
通过对寸口脉的三部寸关尺和九候浮中沉的脉形进行反复地辨别把握,结合气血阴阳变化在脉象形成中的意义,便能大致了解人体的气血津液和阴阳状态,以及脏腑的一些功能变化。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脉诊技巧与应用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脉诊技巧与应用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从而辅助中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行业工作中的脉诊技巧与应用,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一、脉诊技巧1. 观察脉象脉诊开始于观察患者的脉象。
中医师可以通过细细观察患者的脉搏形态、频率、节律以及强弱等特征来初步判断其脏腑功能的健康状态。
例如,舒张期较长的脉搏可能与心脏的负担过重有关,而脉搏跳动力度的强弱则可能反映了肾脏功能的强弱。
2. 摸诊脉搏在观察完脉象后,中医师会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点,以感受脉搏的跳动情况。
在摸诊脉搏时,医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一是要用适当的力度进行按压,过轻无法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过重则会干扰脉搏的真实情况;二是要进行适当的时间观察,因为脉搏的节律和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被观察到;三是要正确按压脉搏点,因为不同的脉搏点反映了不同的脏腑功能。
二、脉诊的应用1. 诊断疾病脉诊是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医师可以发现脉象的异常变化,并将其与中医经典脉象进行对比,从而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和病程。
例如,脉搏细弱可能与贫血有关,而脉搏沉紧可能预示着身体内湿气重。
2. 指导治疗脉诊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指导疾病的治疗。
根据脉象的变化,中医师可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以达到疾病的治愈和康复。
例如,对于虚寒体质的患者,中医师可能会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则可能会选择益气补虚的药物。
3. 预防保健脉诊还可以作为一种预防保健的手段。
通过定期进行脉诊,中医师可以及早发现身体的不适和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例如,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中医师可以发现患者体内湿气的积聚情况,从而提醒患者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湿气的侵袭。
三、脉诊的现代价值虽然脉诊属于传统医学的范畴,但其在现代医学中仍有其独特的价值。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中华脉神——许跃远微观脉杂谈:疾病的证、症是疾病导致的机体反应与状态,不知道病而去求病机是无稽之谈。
传统脉象27脉是人体疾病时的脉象反应,疾病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机体是不会有传统脉象出现的。
比如:胆结石一病,早期小结石,人没有感觉,机体也没有不适,传统脉象更没有变化。
但当结石变大了,人体有感应了,问诊才有结果,但这结果也是病家给的“右上腹不适”中医的治疗会以胃不适调理,部分也可以缓解症状。
但当并发胆囊炎时,病人告诉你的是腹部疼痛,发热,此时中医的治疗也有效,清热解毒,清热泻了心火为肝胆的子,解毒是病因治疗。
可是西医在小结石阶段已经知道了病因,驱石、化石就是根治。
运用微观脉同样达到早期诊断的结果,有时脉诊诊断了,一般B超还不能确诊还必须是分辨率高的彩超。
脑梗塞一病:在病人没有症状时,微观脉已经非常敏感与准确的诊断,一般的CT还诊断不了,仅有加强的磁共振才能缺诊。
但病人在医院里都是发病后诊断,此时的诊断临床意义与价值虽大,但该病人九死一生,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造成了多少家人的痛苦。
当微观脉诊断后,迅速用药,这才是治未病。
总之,中医要对抗西医必须诊断明确化,而微观脉诊就是突破口。
中医的疗效已经达到对抗的水平,诊断仅是问诊与望诊绝对不行。
脉诊博大精深,可以让西方人望而生畏.....。
一、脉象要素脉象是指感脉动的形象。
在扬弃遍诊法而独取寸口脉法的今天,脉象多指桡动脉应指的脉感态势。
选择桡动脉研究脉象一是因为它应手方便,二是因为手是裸露的器官,同全身各器官一样也都有动脉的供血、静脉的回流。
因此切取桡动脉的脉感就等于切取了全身其他脏器的脉象信息。
因而寸口脉象既是某一器官的脉象,也是全身的脉象。
它是观察全身各脏器气血变化的窗口。
桡动脉是心脏与手这一脏器的“桥动脉”。
就寸口脉象来说,心脏、血管、手、血流及全身九大系统都会影响该脉象。
罗愚:现实中脉诊学习、使用的关键障碍随谈
罗愚:现实中脉诊学习、使用的关键障碍随谈(作者原按:这个实际上只算是草稿,很多内容都没有按一般文字去展开说明,说实话也没有时间修改。
)现实中脉诊学习、使用的关键障碍,以个人的观察体验,应该至少有以下9条障碍,现分析如后,并在每个节段中,尽量谈出自己的想法,仓促写来,对有些专文写过的就一带而过了。
真诚的希望与同道交流互助。
1、古今文字差异导致的障碍。
这个应该好明白,历代因为描述文字差异产生的不同解读,举不胜举,如《内经》的脉象描述,肝脉“软弱轻虚而滑”、心脉“来盛去衰”、脾脉太过也“ 来如水之流”,至今难以尽解。
这要求我们的中医从业者,应该有相当高的古文水平,深明传统文化的精要。
作为脉诊研究者,则需要在古今之间,创造出合乎中医脉诊真谛的当代文字解读。
2、传统脉学规范描述体系的文字描述与指感复杂性、现场多变的具体指感之间的差异,导致的障碍。
自《脉经》统一脉象描述规范千年来,虽然对经典脉象覃思巧喻,各家解读仍然不尽相同,一旦面临同一质感,往往众说纷纭。
这里简而明之,无论哪一家脉学,其描述脉象文字的规范统一,目的主要是方便描述,以期各家在书写上一致。
在脉诊现场,由于传统经典脉象规定一方面异常狭小,限定得很死板,如涩脉,必见频率低、应指不匀、有间歇、有回返、还体细,太罕见了。
另一方面,规范脉象之间可确认又不可确认的范围过于宽泛,很多具体指感的认定显得模棱两可,甚至导致了部分初学者和没有理解现场真实指感的书呆子,僵执描述规定,认指作月,按图索骥,拿着书里极为有限的典型脉象去对应无穷具体指感。
同一脉表象,千人而百说。
个人认为,经典脉象规范只是范例,远远不是脉表象全部,只是人类脉象全景的部分典型片段,这些片段之间,据现场的指感,还存在许多连续的其它片段脉象。
部分强调现场真实性、并且注重凭脉论治的医家,实际上是在泛化的使用经典脉象规定,即将经典脉象类型化,如涩类脉,不匀即涩,主机在塞。
在一本以编撰文献为主的、所谓的当代个人传统脉诊专著里,批评虞恒德随意用芤脉描述指感,其实这个作者本身才是僵执脉象,我个人就常用芤革类型的表述法,既形象又能直接指导论治。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施诚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
”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
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
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
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
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其病机所在。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
脉象是指脉搏的形态和特征,包括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滑涩等,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象,可以推断出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机。
近年来,脉诊研究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研究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脉象特征与疾病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和总结,研究者探究脉象特征与不同疾病之间的联系,以便提出更准确的脉象诊断方法。
2. 脉象变化的研究:通过监测患者的脉象变化,研究者试图找到脉象变化与疾病发展的规律,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干预治疗。
3. 脉象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论,研究者通过将脉象与辨证相结合,探索脉象与辨证的关系,以及脉诊在指导中医治疗上的作用。
4. 脉诊仪器的研究和开发:脉诊仪器的发展可以提高脉诊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许多研究致力于开发出更先进的脉诊仪器,以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性。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脉诊在中医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脉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脉诊只是主观的观察和摸诊,并没有科学依据,而且脉象的解读也存在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总的来说,脉诊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课题,需要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期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脉诊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性。
试论现代中医临床诊断之困境
试论现代中医临床诊断之困境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医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非常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诊断技术、先进的医药知识以及生物研究技术不断被研发利用,相比较来说,中医的诊断技术就显得有些传统,所以,要想我国的中医事业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与现代化的技术相结合,使用先进的诊断技术。
本文就结合中医学的治疗特点,首先介绍了中医治疗诊断的现状,最后结合现代化的技术阐述了中医治疗诊断的方法及对策。
标签: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困境中医诊断是通过相关的标准对疾病的症状等进行判断,利用这些诊断标准,就可以对疾病进行正确的判断,因此,中医诊断就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等特点[1]。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医临床诊断资料的相关研究,分析了现阶段中医诊断的现状,虽然就目前来说,我国的中医诊断标准比较完善,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问题,有可能会对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状况的诊断标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1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对于从事中医临床的人来说,中医诊断是最基本的内容。
中医诊断方法是我国的历代从事中医研究的人员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主要讲究的是“望闻问切”。
在中医诊断中,要通过细致、全面的观察,并仔细记录病人的状况以及病症。
中医诊断中比较著名就是舌诊和脉诊,在中医诊断有非常高的地位。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仔细的观察,再根据相关的诊断标准,对病症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对症下药。
中医学的起源阶段,科学技术非常的落后,不可能做到直接观察到患者体内的状况,进行病症的判断。
但是辩证的理论思想就是从这开始的,因此,中医诊断学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2 中医临床诊断现状在临床诊断中直觉诊断是医生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疾病做出的判断,一个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是非常可贵的,它能够在临床急救的过程中,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直接诊断也有其局限性,经验会禁锢医生的思维,特别是在同病异症或者异病同治的情况,就有可能由于思维的惯性,导致判断错误,延误甚至加重病情。
临床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诊理论深奥,难以学习掌握;
(2)医
度。
《内经》中有关常脉与病脉的描
前在临床上脉诊在中医临床运用
者临床脉诊实践能力缺乏;
(3)医
述均采用取象比类法,对各种脉象
中的地位日趋弱化,经常出现忽视
疗环境导致医生诊病时间过短,无
进行生动的描述,力求使初学者易
脉诊的问题[3]。脉诊对于中医辨证
法规范化使用脉诊;
(4)现代辅助
遑论脉诊各学家理论继承和发展,
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的
础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全面
认识,本文就目前临床中脉诊面临
因此就导致了脉诊理论学习的难
收集患者的信息,整体分析,进行
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度大[8-9]。
《脉经·序》中云:
“ 脉理精
辨证论治。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
1 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
客 观 化 发 展 ,让 中 医 脉 诊 更 加
能力,各大中医院校均开展中医诊
行辨证。而规范化的脉诊操作要
精确。
断实践教学,其中脉诊是实践教学
求医者诊脉时,每手诊脉时间不少
2. 1
[12]
的重点,也是中医诊断实践教学的
难点。脉诊的实践教学一般针对
。医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熟练掌握的临床技能,在临床中应当重视脉诊的运用。然而现在脉诊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被弱化的
趋势,医者对脉诊的重视度越来越低,甚至完全忽略了脉诊的检查。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
的认识,
本文就中医脉诊在临床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关键词 脉诊;辨证论治;临床;困境;对策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然而相对其它三诊,脉诊由于较难
脉诊的琐谈
脉诊的琐谈脉诊是中医的特色,一般看到能伸手把个脉说个道理的,医生有些靠谱;通过把脉对病人有个大致的判断,说上几个对应的体征,基本上靠谱。
那些说通过把脉就看透疾病,判断肿瘤大小、血压血糖高低和检验设备不差毫厘的,很多人不会信的。
脉诊有很多讲究,但自古以来到现在也没有标准,只是依据于经典著作而形成的的一些操作手法和脉象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中医的脉诊学问。
一、脉诊的道理脉诊不独中医有,西医也有。
西医诊断学对心血管系统的讲解也十分的丰富,而关于脉象的描述也不少,如水冲脉,而一般常规的住院记录项目是有心率的。
实际上,中西医用的都是同一个系统,心脏泵血以及由此形成的动脉搏动,所以从中西医角度来讲,但凡有波动,都是可以脉诊的地方。
这么说,其实人类有很多医学体系都发现了脉诊,但是遗憾的是,都没有达到中医的高度和境界。
因为中医的脉诊是成为系统化的,从脉象与生理病理结合起来的,这就是一门学问。
二、脉诊的部位前边讲了只要有波动的地方就可以有脉诊。
所以,常见的位置中医都已经在很早一起就发现了,并且形成了规范写了下来。
部位主要包括几种:一是全身诊法。
又叫做遍诊法,《黄帝内经》叫做三部九侯,基本上包括了人体能够感知到的动脉搏动。
二是三部诊法,这是医圣张仲景的解释,主要是人迎、寸口、趺阳脉,趺同“跗”。
跗阳,跗,脚背也。
三是寸口诊法,这个当下最为流行,看到的医院门诊或者坐堂医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方法。
时代到现在,前边的已经不流行了。
原因是,寸口脉法更加完善了,基本上能够解释解决临床常见的问题;另外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动辄还要悬丝诊脉,你说这全身摸脉看病现实吗?所以,也就不怎么用了。
今天看到的摸脉主要是寸口诊脉,两手寸口位置,各有寸关尺,共有六部。
这个位置就是桡动脉的一部分,《脉经》上说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高骨就是桡骨茎突。
常人脉都在内侧,也有一些人反关脉,在外侧。
中医脉象原理的探讨与思考
中医脉象原理的探讨与思考中医脉象原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观察和判断人体脉搏的特征来辨识疾病和判断病情,对于中医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讨和思考中医脉象原理的相关问题。
一、中医脉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中医脉象原理是指通过观察和判断人体脉搏的特征来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情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
中医将脉象分为寸口脉、关脉和尺脉,分别对应左手、右手和双手的脉搏。
观察脉象可以了解人体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变程度等信息。
二、中医脉象原理的判断方法和依据中医判断脉象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脉搏的节律、频率、力度、长度和形态等特征。
比如,脉搏的节律可以分为正常、快、慢和不规则等;脉搏的频率可以分为过快、过慢和正常等;脉搏的力度可以分为弦、滑、涩、芤等。
通过观察和判断这些特征,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状况。
三、中医脉象原理与疾病的关系中医脉象原理可以用于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
比如,脉搏的快、弦、滑等特征常见于阳盛阴虚、气滞血瘀等病症;脉搏的慢、弱、涩等特征常见于阳虚阴盛、气虚血亏等病症。
通过观察和判断脉象,中医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诊断。
四、中医脉象原理在诊疗中的应用在中医诊疗中,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观察脉象,可以判断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病变程度等信息,从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比如,如果脉搏的节律快而紧绷,可以判断为气滞血瘀的病症,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脉搏的节律慢而弱,可以判断为气虚血亏的病症,可以采用补气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五、中医脉象原理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中医脉象原理虽然在中医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脉象的判断主要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感觉,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脉象的判断结果不够准确和客观,需要与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脉象原理可能会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脉象仪等,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中医脉诊的奥妙与临床脉诊技术的应用
中医脉诊的奥妙与临床脉诊技术的应用2008-12-01 21:13:27| 分类:中医脉诊|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问题的提出:1、28种脉象太难掌握,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学不懂,掌握不了;2、现代各种检查仪器非常发达,脉诊应淘汰;3、脉诊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值得怀疑;4、诊脉技术是中医水平的高低的标志,是特色,是技巧必须掌握。
二、脉学的形成、发展和提高1、《内经》奠定脉学基础《灵枢经》有尺肤诊法、人迎、寸口诊法等《素问》提出“三部九候论法”《难经》分寸、关、尺,浮中沉九候2、张仲景开病、脉、证、治先河3、《脉诊》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首提24种脉象)4、《脉决》是第一部歌括形式的脉书5、《濒湖脉学》集前人脉学研究之大成6、“脉贵有神论”宋•崔嘉彦《四言举要》首提“脉贵有神”,李东垣进一步发挥。
三、寸口脉分属脏腑的几种观点寸关尺左右左右左右难经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肾、命门脉经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肾、三焦景岳全书心、心包络肺、膻中肝胆脾胃肾、膀胱大肠肾、三焦、命门、小肠医宗金鉴心、膻中肺、胸中肝膈胆脾胃肾、膀胱小肠肾、大肠中医诊断学心、膻中肺、胸中肝、胆膈脾胃肾小腹肾、小腹四、脉象的纲领:六纲脉:浮、沉、尺、数、虚、实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沉脉类:沉、伏、牢、弱迟脉类:迟、缓、涩、结数脉类:数、急、促、动虚脉类:虚、微、细、代、短实脉类:实、长、滑、弦、紧五、正常人脉象1、至数:正常人脉象至数为一息四、五至。
2、变化:季节、环境、情志、起居均可影响脉搏的变化3、不同年龄、性别、体质、胖瘦、孕产均可影响脉象变化4、反关脉是一种先天性脉管异常,也属正常脉5、平人脉应有胃、神、根六、滑脉“男得此无病,女得此有胎,及真滑脉也”(《脉义简摩》)健康人42.9%经期妇女62%妊娠2~9个月实验:40只健康犬,测得滑脉图像28只,占63.6% 贫血:血球压积下降,血液稀薄,血流滑利低蛋白血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凝血机制异常中医:痰、湿、食、实热(孕、常)西医:七、弦脉形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21-30岁—12.3%31-40岁—35.2%41-50岁—74.3%50-60岁—91.6%61-93岁—100%生理环境喧闹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过少饮食不当家族性遗传因素肝胆病疼痛痰饮正常人(春天老年人)肝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炎156例,弦脉占95.45%)高血压(沉弦或弦大有力)动脉硬化八、细脉形态:脉细如线,但指下分明。
脉诊不神秘,抓住关键的2点,你也可以做到灵活运用
脉诊不神秘,抓住关键的2点,你也可以做到灵活运用
脉诊,中医的四诊之一,它是临床判断疾病性质的一种方法,但在现实中却被很多人神化。
有些病人来看病啥也不说,一来就伸手让把脉,以为医生可以通过切脉知晓全身疾病的问题所在。
其实,这种考验医生的患者就是太神化切脉。
不过,话说回来,现实中有通过把脉知道好多疾病的中医,但这种人特别的少。
对于我们普通医生如何去学习脉诊呢?
关键要抓住这2点,再勤加多练习,对于一般的临床足够用了。
关键一判断虚实
不管临床上什么病,首要任务就是判断疾病的虚实性质,只有这点判断对了,处方的大方向才不会错。
记住切脉口诀即可:
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至于脉的有力还是无力,这点很简单练的,找到自己的家人,每个人都把把脉,也可以找同事、朋友,都把把脉,就会知道无力脉是啥样,有力脉是啥样。
关键二掌握基本的脉象
临床上,掌握好这几种基本脉象,其实也差不多够用,重要的是多摸,多实践,这样才能记得劳。
基本脉象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加上大方法的虚实,总结的口诀如下:
浮脉
浮而无力为血虚,浮而有力为表实
沉脉
沉而无力为气虚,沉而有力为里实
迟脉
迟而无力为阳虚,迟而有力为寒实
数脉
数而无力为阴虚,数而有力为热实
把脉只是作为中医临床开处方的一个凭证,而不是为了利益去夸大它,神化它。
好好练好这关键的2点,加上病人的临床表现,舌诊,腹诊,开出有效的处方还是不难的。
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一、引言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体质。
在现代医学领域,虽然仪器设备的发展使得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扫描或检测来确诊,但中医脉诊仍然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病人所认可和接受。
本文将探讨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二、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各个脏腑之气通过经络而相互联系,在脉搏中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都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及体质。
中医脉诊是一门较为细致、繁琐的学问,医生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熟练掌握。
三、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中医辅助诊断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多的医生将中医脉诊作为辅助手段来帮助诊断疑难病例。
有些病症在西医检查中无法明确诊断,通过中医脉诊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在许多临床实践中表现出独特的诊断优势,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2. 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脉诊可以不仅用于诊断疾病,还可以根据人体脉搏的特点来辨识人体的体质。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体质类型对应不同的脉象特点,因此中医脉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体质的特点,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养生和治疗方法。
在预防疾病和保健方面,中医脉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中医治疗除了在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脉诊在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脉搏的不同情况,中医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等。
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一些症状明显但无法通过检查明确诊断的患者,通过中医脉诊可以获得有效的治疗。
四、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进展1. 脉象特征的量化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对脉象特征进行量化研究,以提高脉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通过脉搏仪器监测脉搏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将脉象特征进行数字化描述和分析,为中医脉诊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中医学中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纵观中医发展史,脉诊一直是中医确定疾病证型、区分疾病性质和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脉诊与经络诊断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展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繁至简的过程。
早期脉诊用于确立针灸的疗法,针刺与脉诊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的中医发展对方药应用与脏腑辨证逐渐重视,脉诊与开方用药的关系逐渐紧密联结,针灸治疗与脉诊的关系则不再像早期一样密切,现代中医治疗中脉诊多用于遣方用药之时,针灸临床治疗中配合脉诊使用的情况已很少,脉诊在中医针灸临床上的重要性与地位正在逐渐下降[1]。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之说,在科技快速进展及各式检验器材推陈出新的现代,是否仍然适用? 本文拟用 CNKI 数据库检索“针刺 + 脉诊”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脉诊在现代针刺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了解现代临床针刺运用脉诊的方式及适应范围。
1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代研究概况1. 1 近代针刺治疗中配合诊脉的文献较少最早文献出现于 1981 年,至 2018 年为止,每年相关文献仅有 1 ~ 3 篇,1981—2017 年共 36 年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仅 28 篇[2-29],由此可见,针刺配合脉诊做治疗在现代已逐渐不受重视。
1. 2 诊脉对于临床针刺的作用有深厚理论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是各文献中普遍提及的主要理论依据,此外尚有《灵枢·终始》: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灵枢·小针解》: “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文献中针刺配合脉诊的理论依据主要围绕在针刺、脉诊与气的关系上,认为调气是针刺的目的,而针刺的补泻手法能使气血协调,从而治愈疾病[3]。
针刺结合脉诊的现代文献对于古代医籍有一定的认同与理解,并且试图将古医籍的内容运用在医疗实践中。
中医诊断之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
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
在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中,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脉学进行研究,主要探索研究了脉图的描记,鉴别分析,定型以及脉图与切脉的关系。
脉象与病证的关系等等。
但是作为独特诊断方法的中医脉学是中医特色的具体表现。
其内容并非局限于单一的脉证关系。
其作为中医整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表现在与生理病理的关系上,与中医基本理论中阴阳五行及脉象学说的关系上以及天人相应观点在脉学中的体现等等。
因此脉学的现代发展将会对中医诊断学,生理病理学,临床治疗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大量工作。
但必须结合对传统脉学的研究,抛开巾医特色也是不行的。
因为脉图波型的描记虽然与心血管和血流动力之间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可以实测到心脏收缩力的强弱,心率的快慢,心律是否规则,血容量多少,脉压大小以及血管弹性的改变等等。
但中医脉学远非如此简单,而是比这些变化更为复杂,如脉管压力的大小,血量多少,脉管紧张度,脉管内血液流动情况等等,则很难用仪器描记清楚,更为重要的是脉象仪目前如果馓到人手的操作,在模拟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些又涉及到脉图与切脉的关系问题,所以在当前脉象仪还不能取代中医切脉,但中医脉诊作为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也必须向定性定量化发展,向数学化过度,只有具备确切的客观化标准才能使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得到飞跃。
展望中医脉学的发展前景还须做大量研究工作,其中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刍议当前脉诊存在的问题
‘_
。
连 《 医诊 断 学 》 材 的说 法 都 不 一 样 , 对 缓 脉 的 教 学 中 教 这
和临 床 应 用 带 来 的 困惑 可 想 而 知 。
维普资讯
!垦堕里堡 塞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08年 9月第 2 卷第 9 20 9 期总第 34期 6
刍 议 当 前 脉 诊 存 在 的 问 题
唐亚平①
中图分类号 : 2 R2
1 脉 象标 准化 的 问题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0 7 ( 0 8 9 0 9 0 1 0 7 2 2 0 ) —0 7 1 七 八 至 为疾 脉 , 搏 每 分 钟 1 0次 ~ 1 O次 一 脉 4 6 。而 2 世 纪 课 程 1 教材《 中医 诊 断 学 》 言 一 息 五 至 以上 为 数 脉 , 搏 每 分 钟 9 则 脉 O次 以上 ; 息 七 八 至 为 疾 脉 , 搏 每 分 钟 1 O次 以上 l】 同一 脉 象 , 一 脉 4 2。
精 确 的计 时 工 具 , 只能 以 自己 的 呼 吸 为 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 器 。这 充 分 体 现 了 故 古 代 医 家 的智 慧 , 实 际 上 也 是 无 奈 之 举 。 那 么 , 现 代 科 技 已 但 在 经 高 度 发 展 的今 天 , 精 确 计 时 的钟 表 已极 为 普 及 , 诊 的计 数 能 脉 方 法 是 否 还 应 使 用 平 息计 数 法 , 就 值 得 商 榷 。从 临 床 实 践 看 , 这 平 息 计 数 法 虽 然 使 用 方 便 , 需 任 何 器 械 . 有 一 定 的科 学 依 据 , 不 亦
中医把脉辨证论治的不传之密
中医把脉辨证论治的不传之密传统中医作为我国国粹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中医把脉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承载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诊断中,通过把脉这一手段,医生可以感知病情,准确判断病位、病因,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医传统知识的落地与传承不足,中医把脉辨证论治的不传之密正逐渐丧失。
一、中医把脉的特点与技巧中医把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技巧。
中医把脉的特点在于“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病情。
其中,把脉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诊断手段。
中医把脉需要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病人的脉搏,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来判断病情。
在把脉的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脉搏的节律、频率、力度等来判断病情的变化,从而作出准确的辨证论治。
把脉的技巧关系到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首先,医生需要选取适当的位置把脉,通常包括尺脉、关脉、舌前脉等。
不同的位置可以反映不同器官的状况。
其次,医生要掌握正确的手法和力度来触摸脉搏。
手法包括轻浮、平按、重按等,力度则需根据病人体质和脉象的细微变化来调整。
此外,医生还需要观察脉象的形态、颜色和寒热等特征,结合病人的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二、中医把脉辨证的意义与价值中医把脉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步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把脉可以直接观察病情的变化和脉搏的规律,从而了解病人的体内状况。
这对中医的诊断非常重要,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和确定病症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其次,通过把脉,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和脏腑功能的变化,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把脉可以让医生与病人建立起密切联系和互动,增强病人的信任感和治疗的效果。
中医把脉辨证论治在医学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方面,中医把脉辨证论治可以为传统中医理论的验证和发展提供实证基础。
通过分析不同疾病的脉象特点,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中医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现代脉诊研究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作者:王滨, 牛欣, 文仁都, 徐元景, 沙洪, 罗致诚
作者单位:王滨,牛欣,文仁都,徐元景(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沙洪,罗致诚(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300192)
刊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5,11(4)
被引用次数:16次
1.高德对一些常见脉象的探讨 1978(09)
2.傅骢远;牛欣中医脉象今释 1993
3.杨冰;牛欣;王玉来脉诊仪的研制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06)
4.熊小云;张兆田开展中医诊断信息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诊断现代化[期刊论文]-中国科学基金 2003(3)
5.费兆馥;张志枫中医脉诊的图像化和定量化[期刊论文]-自然杂志 1995(05)
6.杨学智;牛欣;徐元景正常青年寸关尺三部脉彩色超声成像研究 2000(zk)
1.李洪娟对现代中医脉诊研究的反思[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1)
2.黄晓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浅析[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
3.刘明林.魏红.郑洪新.刘静溪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期刊论文]-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3)
4.杨乔临床学习脉诊心得[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0)
5.余伶俐.YU Ling-li中医脉诊客观化与数字化研究[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
6.文秀华.张云飞脉图--脉诊客观化的标尺[期刊论文]-新疆中医药2004,22(5)
7.王敏.杨春萍.盛岩松.WANG Min.YANG Chun-ping.SHENG Yan-song《黄帝内经》脉诊法探析[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0)
8.徐礼胜.李乃民.张大鹏.王宽全.汤伟昌.王璐.耿斌.张冬雨中医脉诊的现代研究[会议论文]-2005
9.牛欣.杨学智.Niu Xin.Yang Xuezhi动态识别的寸口桡动脉运动多维脉诊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系统[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6)
10.徐刚.魏红.刘明林关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
1.牛欣.杨学智.朱庆文.李海燕.马良宵.牛婷立.郭宙.董晓英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断关键技术的数字化、量化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1)
2.叶文亭.钟丽梅.丁雪梅.徐旭.杨晓春消化疾病中医舌脉象与内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10(9)
3.曹东.易珺传感技术在脉诊中应用及脉象多属性特征检测探讨[期刊论文]-自动化与信息工程 2010(1)
4.李乃民.张冬雨.贾丹兵.郭庆丽.许超.张永丰.刘珊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信息差异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z1)
5.张治国.牛欣.杨学智.司银楚.朱庆文.牛淑冬.郭宙桡动脉运动周期功率与脉势关系探讨[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5)
6.刘亚琳.魏红.刘明林.徐刚.郑洪新肝郁气滞证与肝火炽盛证脉象信息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
2008(4)
7.田国杰略论脉诊的现代化研究[期刊论文]-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5)
8.徐刚.魏红.刘明林关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 2007(1)
9.顾星.刘务勤.黄杨.唐群.赵上果中医四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6(4)
10.瞿年清.谢梦洲计算机脉诊浅议[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9)
11.杨杰.牛欣.徐元景.牛淑冬中医诊断信息数字化发展[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6(5)
12.杨杰.牛欣寸口桡动脉三维运动的超声可视化检测[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5)
13.杨杰基于脉动信息获取的中医脉诊数字化、可视化探讨[学位论文]博士 2006
14.杨杰基于脉动信息获取的中医脉诊数字化、可视化探讨[学位论文]博士 2006
15.牛欣.杨学智动态识别的寸口桡动脉运动多维脉诊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系统[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6)
16.文仁都动物实验性弦脉教学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zyjcyx20050401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