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帛书版第十四章:道纪就是道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帛书版第十四章道纪就是道需要时间和实践

的检验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漻,其下不曶,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芴芒。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 译文:

观察它而又不能看见,把它叫做“微”;聆听它而又不能听到,把它叫做“希”;临摹它而又不能得到,把它叫做“夷”。三者不可追究,所以混合为一。“一”的意思,它们上方不清澈,它们下方不极速,一再探寻不可定义,反归融合于物。这就是融合于形的形状,融合于物的样子,这就是“惚恍”(不可辨认、难以捉摸)。相随而不能看见它们的后面,相迎而不见它们的前面。以“有无之道”来抵御现在错误的道,用以追根溯源,这就是“道纪”。

---------------------------------------------------- 概述:

本章讲解“道纪”,即道的法律,可以理解为道的描述、区分和时空范围。“复归于无物”代指道纪是依附万物而存,依附“道”而存,“道”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可以追根溯源的,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的。

----------------------------------------------------

感想:

老子的思想,包含了古老的实验主义或者称之为实践主义,理论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够广为应用,理论的扩展之后同样如此。“有无”才是道的全部,或者说接近全部,一方面道是一个整体,他反对分而用之;另一方面他重视“无之道”,跟当时的社会现状关系很大,国家四分五裂,导致民生艰辛,因此盼望早日统一。

---------------------------------------------------- 解读字义:

(1)“捪”(mín)本义为抚、摹。

(2)“夷”,本义为平。古代东方部族多以弓箭为武器,因此“夷”又用来指王畿(长安)东方的部族,夷服为第七服,代指遥远的地方。由讨平、平定(本义)引申为除去、诛灭等,扩展为平坦。按通行版“视而不见,名曰夷”,“夷”为“遥远”。

(3)“微”本义是隐蔽、隐匿,引申为妙、幽、细、不明等,汉朝之前多用以本义。“彰”本义为明显、显著,与“微”相对。隐行本源义为隐没行迹,如今本义为暗中去做。“搏之不得,名曰微”,“微”为无形,从妙的意思引申而来。

看听摹,即认知事物的普遍过程。

(4)“致”本义为送到、给予。“诘”本义为问,引申为责、问罪、让等。“忽”本源义为忘,本义为不重视、不注意,引申为突然。“曶”本义为极速、轻忽。另外版本中,“昧”本义为天色将明而未明的状态,引申为糊涂、不明白等,不昧就是清晰。

(5)“芴(wù)芒”、“惚恍”、“恍惚”、“恍忽”,四个

词语含义相似,即不可辨认、难以捉摸。《庄子.至乐》:"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 ,从中可以得出结论,此处为“芴芒”。

(6)“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指真相难寻、真容难见。

(7)“御”,本义为去除灾祸的一种祭祀,引申为防御、抵抗。

(8)“今之道”即有无之道,也代指自古以来便被认可的“道”。“今之有”,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各自为政,“有”可以理解为分裂之道,也可以理解为错误的道。

(9)“知古始”即知晓过去和起源,可解为“追根溯源”。代指要从根本上消除错误的道,需要清晰的认知其源头;也代指“今之道”自古以来早已存在。

(9)“纪”,《说文解字》:别丝也,即区分细丝。《礼记·礼器》:众之纪也,注:丝缕之数有纪,同“记”字。引申为纪律、头绪等。古以十二年为一纪,三十年为一代,后以“纪”代指更长的时间。“纪”三个含义区分、记、更长的时间,应该都是“道纪”的含义,理解为道的纪律或法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