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2021最新汇编)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以下是关于这篇古文的知识点笔记:
- 古今异义: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

- 一词多义:
- 与:相与步于中庭(和,跟,同);念无与为乐者(和,跟,同)。

-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

- 特殊句式:
-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 文章主旨:
-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境。

- 文末“闲人”的含义:
-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资料(最新)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资料(最新)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资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一、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二、理解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苏轼,苏辙、苏洵。

2.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品味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中考重点古文《记承天寺夜游》-2021年暑假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前置一轮复习

中考重点古文《记承天寺夜游》-2021年暑假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前置一轮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上节课复习与回顾《三峡》默写课堂导入积累优美句子: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地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⑵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⑶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

3.“念无与为乐者”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⑴含有知音甚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⑵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寻访好友的举动。

4.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⑴写月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描写方法:正侧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纵横交错的造型;⑶表现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营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境界。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闲人:写出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和对自己的自嘲和宽慰。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闲”字在全文所起的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空明:清澈透明。

户:门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

遂:于是。

至:到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差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一、重点字词: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寝:睡6、遂:于是,就。

至:到.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两个像我们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四、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在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写作背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结构形式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中心思想*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词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这里指门窗。

欣然:愉快地)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寻:寻找)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于:在。

中庭:院里)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如:像。

耳:罢了。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译:哪个今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翠竹和青柏呢?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很少有闲人能像我们二人这样罢了。

三、课文理解。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全问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句子: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欣赏趣味相同。

(3)句子: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念无与为乐者/念念不忘( )B.遂至承天寺/称心遂愿( )C.怀民亦未寝/废寝忘食( )D.相与步于中庭(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5.文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7.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8.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

(不少于三句)9.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0.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

(4分)11.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

(4分)1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 月色入户: 门2 欣然起行: 高兴地3 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 遂至承天寺: 于是5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 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 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呀?那当然是苏轼啦!就好比李白之于唐诗,苏轼在宋词界也是大佬级别的人物呢!
2. 文中描写的月色美极了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描写,简直绝了,好像把那美丽的月色直接搬到了我们眼前!
3. 苏轼为啥半夜要去承天寺呀?嘿,还不是因为那被贬的郁闷心情,想找朋友一起解解闷呗,这就跟咱心情不好找朋友唠唠嗑一个道理呀!
4. 承天寺里的景色咋样?那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呀,和苏轼一起感受感受,是不是觉得特别棒呢!
5. 苏轼和张怀民的友情深不深?那肯定深呀,大半夜的一起散步赏月,这关系,杠杠的!就像你和你最好的朋友一样!
6. 这篇文章很短,但韵味很长对不对?就那么一点点文字,却能让我们回味无穷,真厉害呀!
7. 读《记承天寺夜游》能给我们啥收获?哎呀,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苏轼的豁达心境呀,以后咱遇到啥烦心事,也学学人家!总之,这篇文章超棒的,一定要好好读一读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 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 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 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一、 文学常识 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 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浣溪沙》。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怀民未寝 寝: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闲人: 4、相与步中庭 相与:起 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6、月色入户 户: 7、欣然起行 欣然: 行: 8、解衣欲睡 解: 9、水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交横 :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 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一句,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 美妙境界。
五、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 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 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 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 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 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 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06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乙】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②。

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

”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物,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馀荡尽无复孑遗矣。

追思囊时,真一梦耳元丰四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苏轼《记游松江》【注释】①高密:今属山东宋时称密州治诸松江:在上海市郊。

苏轼游松江是在熙宁七年(1074)知密州之前,追记于元丰四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 (2)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

过: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2021《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2021《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2021《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交()横(),..(),水中藻荇..()空明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加点的字二、翻译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3.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真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文章篇幅短小,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B.文中的“但”字,在两个“何”字的映衬下,为“闲人”增加了不少情感色彩,显示了作者不能修齐治平,只能闲游赏月的自得。

C.作者写景时特别巧妙,运用比喻描绘出月光如水般的空灵澄澈,竹柏倒影如藻荇般的清丽淡雅,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D.文章的叙事部分,虽然短短三句,却起伏跌宕,蕴含了作者的欣喜、无奈与孤独。

2.文章和链接材料中的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请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分析苏轼面对逆境时的人生态度。

【链接材料】: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四、对比阅读中考真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