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业务规范
我国天气预报业务
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一、历史的回顾1. 初创阶段1950年3月1日中央气象台成立,中央气象局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在台站稀少、通信落后(莫尔斯电码无线通信)的条件下,开展了全国天气预报工作,天气预报技术主要是天气图分析和预报。
2. 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制定《1956年—1967年气象事业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服务的思想和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的方针。
从1958年开始,一方面,气象事业有所发展,建立大量的气象站,无线通信向有线通信转变,开展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正压过滤涡度方程模式”于1960年4月在中央气象台投入业务,1965年3月向全国台站发布48小时500百帕天气形势预报;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及以后的极左指导思想对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提出“以群为主”、“以土为主“、”以小为主“的技术原则,否定天气图,是天气预报技术上的倒退。
3.“文化大革命”阶段大批科技人员下放农村劳动,天气预报技术几乎无进展,值得一提的只有两件事,第一,1970年中央台建立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和应用业务,此后,各省建立了该项业务;第二,通信系统有所改进,1974年10月1日北京气象传真广播正式开始。
4. 大发展阶段(1)气象通信系统有了长足进展●1980年建成北京—区域中心的自动转报系统●1991年升级为计算机广域网●1997年完成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系统(2)数值预报业务大发展1978年底,中央气象局确立了以数值分析预报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技术路线,在这条路线指引下,NWP有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2月北半球大B模式、4月有限区域小B模式投入业务—起步—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1991年6月北半球和全球谱模式T42L9投入业务●1995年6月升级为T63L16●1997年6月升级为T106L19●2002年3月更新为T213L31—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有限区域模式1991年为LAFS(垂直15层,水平分辨率为1.875°)●1995年6月升级为HLAFS(垂直15层,水平分辨率为1°)●1998年水平分辨率达到0.5°●2002年将提高到0.25°— 1996年建立了台风数值预报业务— 1997年华北地区区域中尺度模式投入业务— 1998年建立了核污染扩散预报模式— 2001年建立了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 2002年建立了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一个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在国家气象中心建立和运行。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1. 引言天气预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能够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有助于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
为了统一天气预报信息的表达,避免产生误解和混淆,各国家通常制定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本文将就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的业务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2. 定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指通过特定的词语和表述来描述天气的预报等级。
这些等级用语通常与具体的天气现象和预警级别相关联,能够直观地传达出天气情况和危险程度。
3. 等级用语规定3.1 天气现象等级用语天气现象等级用语是根据不同的天气现象制定的等级描述,用于向公众传达天气的变化和严重程度。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等级用语:•晴:表示天空晴朗,没有云层覆盖。
•多云:表示天空部分被云层覆盖,但阳光仍然可见。
•阴:表示天空被云层完全覆盖,阳光无法穿透云层。
•雨:表示降水现象,通常指轻度、中度或大量降水。
•雪:表示降雪现象,可以根据降雪的强度和范围分为不同级别。
•雾:表示大范围的能见度降低,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悬浮颗粒物。
3.2 预警级别用语预警级别用语是指用于向公众传达气象灾害或极端天气事件的严重程度的词语。
以下是常见的预警级别用语:•蓝色预警:表示可能出现的轻微不利天气,可能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色预警:表示可能出现的有较强风险的天气,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橙色预警:表示预计会出现的较强风险天气,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
•红色预警:表示非常严重的天气现象,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4. 使用规范为了保证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下是几点使用规范:•保持简洁明了:用语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不常见的词汇,以确保广大公众能够容易理解。
•规范描述天气现象:对于各种天气现象,应明确描述其特征和强度,避免使用模糊的表达,如。
江苏天气预报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样卷-附答案)
2007年全省天气预报业务技能竞赛Array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试卷(110分)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 44分)1.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
2.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3.公共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等几方面。
4.《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明确规定:气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号的发布出现重大失误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我国对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现的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达到八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照其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
6.就精细天气预报而言,短期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落区,短时和临近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具体时间、位置和强度。
7.《关于传输城镇天气预报的通知》要求:全国城镇天气预报每天传输2次:各省(区、市)早晨7:30前(北京时,下同)将24、48、72小时三天预报(分08时-20时,20时-08时两段)发往北京,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7:45前向全国广播完毕;每日下午15:00前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4、48、72、96、120小时五天预报、下午16:30前将其它城镇五天预报(分20时-08时,08时-20时两段)发往北京,下午16:45前向全国广播完毕。
8.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中,对预报时效定义:短时预报是指未来0-12小时天气参量的描述,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9. 业务运行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通常采用体积扫描的方式观测。
10.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领域主要在于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
还可以进行较大范围降水的定量估测,获取降水和降水云体的风场结构。
气象局预报工作制度
气象局预报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提高预报准确率,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气象预报工作应当坚持科学、严谨、准确、及时的原则,遵循气象科学规律,提高预报技术水平,确保预报质量。
第三条气象局负责全国气象预报工作的管理,各级气象局应当设立预报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预报工作。
第四条气象预报工作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传统预报方法,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二、预报业务第五条气象预报业务包括天气 forecast、气候 forecast和气象灾害 forecast。
第六条气象预报业务应当根据不同预报周期、不同地区、不同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类型,制定详细的业务计划,确保预报业务的全面开展。
第七条气象预报业务应当加强预报技术研究和预报产品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预报水平。
第八条气象预报业务应当建立健全预报质量控制体系,对预报产品进行质量评估,确保预报准确率。
三、预报发布第九条气象预报发布应当遵循及时、准确、权威、公正的原则。
第十条气象预报发布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
各级气象局应当加强预报传播渠道建设,提高预报传播效率。
第十一条气象预报发布前,应当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预报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
第十二条气象预报发布后,应当对预报准确性和服务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预报工作。
四、预报服务第十三条气象预报服务应当坚持公益性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第十四条气象预报服务应当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预报产品和服务。
第十五条气象预报服务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气象预报业务,提高我国气象预报的国际地位。
五、预报人员第十六条气象预报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第十七条气象预报人员应当勤奋工作,严格遵守预报工作制度,提高预报准确率。
{业务管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业务管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关于下发《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我司组织制定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现将该规定下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天气预报等级用语(试行)二○○五年六月十七日附件: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壹、总则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壹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是警报的壹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
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能够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仍是预警信号,均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七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
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壹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站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其它种类的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备案。
5、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
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能够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能够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于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于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全国天气预报会商业务规定(试行)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业务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是气象部门讨论沟通预报思路、交流预报技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
为组织做好电视会商工作,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定期进行的各类全国性天气预报业务电视会商(以下简称常规会商)和根据天气形势及任务需要临时组织的全国性专题预报电视会商(以下简称专题会商)工作。
第二章会商的种类第三条常规会商包括全国早间天气会商、全国中期旬预报会商、定期组织的针对重要节日及重大气象服务任务的全国重大天气会商。
第四条专题会商是指根据重大灾害性天气或突发事件任务临时组织的天气会商。
第三章会商的组织第五条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天气预报会商的组织工作。
除常规会商外,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或突发事件任务时,国家气象中心可视情况组织专题会商;在此情况下局应急办、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和预报与网络司也可要求国家气象中心组织专题会商。
各省如遇紧急、突发的任务,需与国家气象中心进行会商时,应优先采取电话会商。
如确需电视会商的,可提前与气象中心联系建议其组织安排专题电视会商。
第六条当专题会商与常规会商在时间上冲突时,可在常规会商中增加专题会商内容,如两种会商不能合并组织的,一般应优先安排专题会商。
第七条各相关职能司和省局要求临时安排专题会商时,一般应提前四个小时以上通知国家气象中心(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任务的应急会商除外)。
国家气象中心在接到通知后,通过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相关省气象台联系确定专题会商时间。
第八条国家气象中心在确定组织专题会商后,应及时将会商内容和会商时间通知相关国家级业务单位和省气象台,要求相关单位做好准备。
同时,国家气象中心视情况报告有关职能部门。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应将新增的专题会商填写到一周会商安排中。
第四章会商的准备第九条国家气象中心根据天气系统演变特点并紧密结合预报服务需求确定天气会商内容和会商发言单位,一般应提前三个小时以上告知各会商发言单位的会商重点,要求其做好发言准备。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气科函〔2010〕2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管理,进一步做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依据《气象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和《大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气象业务管理文件,制定本业务规定。
第二条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监测预警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以下条文中提及的强对流天气均特指上述几类天气)。
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6省(区),可自行定义短历时强降水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其余强对流天气按相关业务定义或技术标准界定。
第三条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第二章业务分工第四条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开展全国范围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跟踪监视业务,制作和发布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产品,组织强对流天气全国会商。
第五条区域气象中心负责区域内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和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省际联防的组织与协调。
第六条省级气象台负责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跟踪监测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制作、发布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2013年安徽省气象局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理论知识业务规范部分)
6.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具备以下特征( D )A .满足地转平衡,满足静力平衡 B.不满足地转平衡,满足静力平衡 C. 满足地转平衡,不满足静力平衡 D.不满足地转平衡,不满足静力平衡 7.条件不稳定与位势不稳定的判据分别是:(B ) A .δθse /δZ <0 , γd>γ>γm B. γd>γ>γm , δθse /δZ <0 C.δθse /δZ 〉0 ,γd 〈γ〈γm D. γd 〈γ〈γm , δθse /δZ 〉08.地球上大气波动按照波长可划分为:( B ) A .超长波 长波 中波 B .超长波 长波 短波C .长波 中波 短波 D. 超长波 长波 中波 短波9. 我国对在经度( D )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现的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达到八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照其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
A .130 B.140 C.150 D.180 10. 在SA 雷达产品中,反射率因子产品的最高显示分辨率为(C )。
A.0.25 kmB. 0.5 kmC. 1 kmD. 2 km11.高空急流出口区的次级环流在热力性质与性质转换方向的基本特征是( B )A.B.高空急流出口区为反热力环流,位能向动能转换C.D.高空急流出口区为正热力环流,位能向动能转换12.在螺旋度与暴雨落区中, P 坐标系的垂直螺旋度可以认为是( B )A. 一种特殊的暴雨天气学模型B.相对涡度与垂直速度乘积的有约束条件的垂直积分C.一种暴雨中尺度数值模式D.相对涡度与垂直速度乘积的无约束条件的垂直积分13.大气环流中,( A )使低纬度地区多余的西风角动量向北输送。
A. 东北—西南向的槽脊和涡旋B.西北—东南向的槽脊和涡旋C. 东西对称的瞬变涡旋D. 东西对称的定常涡旋14.在北纬45度处向东发射一枚导弹,导弹水平速度u0=1000米/秒,飞行了1000千米,导弹大约( D )。
第三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基础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考试题(一)(带答案)
姓名: (2011年11月30日)第三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 山东强化阶段考试题(一)——基础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共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填空题(共29题66个空,每空0.5分,计33分) 1. -ρ1z p ∂∂-g =0,通常被称为气象学中的静力方程,适用于大尺度运动系统。
2. 南亚高压是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上部的大型高压系统,又称青藏高压或亚洲季风高压。
南亚高压具有行星尺度的反气旋环流特征,其在对流层上部是暖高压。
3. 大气环流形成与维持是由影响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因子在长期作用下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子是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和地面摩擦,当然这些外因都要通过大气本身的特性而起作用。
4. 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热力条件、初始扰动、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小。
5. 寒潮的中短期天气形势可归纳为三个大类,即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槽型。
6. 日常业务中常把850百帕或700百帕等压面上,风速大于、等于12米/秒的西南风极大风速带称为低空急流。
7. 从垂直方向看,低压中心随高度向冷区倾斜,高压中心随高度向暖区倾斜。
8. 涡度是由于速度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它描述的是气块的旋转特性。
9. 当大气低层出现明显的逆温或湿度随高度迅速降低时,大气折射指数随高度迅速降低,此时雷达波传播会产生超折射现象。
单位: 姓名:10.寒潮冷空气在南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是由于寒潮的冷空气堆存在上升运动,使空气绝热膨胀冷却引起的。
11.极涡的移动路径有三种类型:经向性运动、纬向性运动、转游性运动。
12.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的不同,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四种;而根据锋的伸展高度的不同,也可将锋分为对流层锋、地面锋和高空锋三种。
13.我国境内有两个主要的锋生区通常称为南方锋生带和北方锋生带,南方锋生带是指华南到长江流域的锋生区;北方锋生带是指河西走廊到东北的锋生区。
【销售业务】沪气测函〔XXXX〕号上海市气象局“霾”天气预报业务规定(试行)
附件:上海市气象局霾预报服务业务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为进一步规范我局霾的预报服务业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113-2010)、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上海市气象局相关业务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霾的定义:本规定所称的霾按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定义为: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霾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是一种气溶胶细粒子增多导致边界层大气出现浑浊现象。
霾出现时不仅能见度降低,而且空气质量也会下降,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第三条适用范围:我局内各事业单位、区县气象局在开展霾的观测(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业务时,应遵循本规定。
第二章霾的观测(监测)第四条霾的判别标准: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和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即能见度<10.0km,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
相对湿度小于80%,判识为霾;相对湿度在80%~95%之间时,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描述或大气成分指标进一步判识,当大气成分监测站以下指标超过限值时,可以作为判识霾的参考依据(附表1);相对湿度大于95%时,判别为轻雾或雾。
第五条观测信息报送:各区(县)及徐家汇地面观测站当人工实时监测到霾、并维持1小时,应在15分钟内以FTP 方式将霾监测报文发送到指定目录。
当霾消失后,应在15分钟内通过FTP方式将有关监测信息发送到指定目录。
在本地区发布、撤销霾预警信号时间段内,每小时的整点发送一次霾监测报文到指定目录。
(如果霾预警持续时间在夜间20时至次日8时,根据临时通知发送监测报文。
)具体传输方式如下:各区县监测到霾后的传输方式第六条卫星遥感监测:卫星遥感与应用测量中心做好霾卫星遥感识别和反演工作,负责提供华东区域和长三角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
气象服务业务规范优化
气象服务业务规范优化气象服务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气象服务业务也需要不断优化和规范,以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
一、气象服务业务的重要性气象服务业务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天气预报、灾害预警、气候分析、农业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等。
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够帮助人们合理安排出行、活动和生产,避免因天气变化造成的不便和损失。
灾害预警则可以提前通知人们采取防范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气候分析为政府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农业气象服务有助于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交通气象服务能够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顺畅。
二、当前气象服务业务存在的问题尽管气象服务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方面。
首先,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现代气象观测技术不断发展,但在一些复杂地形和特殊气候条件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仍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足,导致天气预报的精度受到影响。
其次,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和传播渠道不够畅通。
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突发的灾害性天气,气象信息的发布可能存在延迟,导致公众无法及时获取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同时,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渠道还不够多样化,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获取需求。
再者,气象服务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不足。
目前的气象服务大多是面向大众的一般性预报,对于特定行业和特殊需求的用户,如能源、航空、旅游等,无法提供精准的定制化服务。
最后,气象服务业务的协同和整合不够完善。
气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如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影响了气象服务的综合效果。
三、气象服务业务规范优化的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优化气象服务业务规范。
(一)提高气象数据质量加大对气象观测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提高观测站点的密度和覆盖范围,特别是在重点区域和复杂地形地区。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一、总则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
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七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
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站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其它种类的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备案。
5、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
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详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气发[2004]206号),下同。
三、暴雨预报等级用语分暴雨预报、暴雨警报、暴雨预警信号三级。
1、暴雨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或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将造成一定影响,可发布“暴雨预报”。
天气预报业务创新与发展管理制度
天气预报业务创新与发展管理制度天气预报是指通过科学手段对大气状况的观测和分析,预测出未来某一时间段内的天气情况。
天气预报业务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为了更好地提供准确、可靠的天气预报服务,天气预报业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一、背景介绍天气预报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旨在提高预报准确性和预报范围,以满足人们对天气信息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丰富,天气预报业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来推动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二、创新与发展的需求1. 提高预报准确性:通过引入先进的观测设备和分析模型,改进预报算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同时,加强对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2. 拓宽预报范围:开展区域性和全球性天气预报,提供更广泛的服务。
利用卫星、雷达等现代化设备,实现对不同地区及时准确的预警和预报。
3. 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天气预报服务。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历史数据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天气信息和建议。
4. 创新预报产品:开发新型预报产品,如空气质量预报、天气灾害预报等,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5. 强化对气候变化的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加强对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提供准确的长期气候预报。
三、管理制度的建立1. 规范数据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系统,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控,建立数据整合和共享机制,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2. 加强技术研发:建立专业的科研机构,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与研发。
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 完善预报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客观的预报评估体系,定期对预报准确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预报算法,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天气预报人才队伍。
业务用语规范
浙江省天气预报用语业务规定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浙江省天气预报用语业务规定》。
一、天空状况用语含义晴:天空无云或云很少(低云量不到1成,或高云量不到3成,或者两者同时出现)。
少云:天空有1—3成中、低云,或有4—5成高云,或者两者同时出现。
多云:天空有4—7成中、低云,或有6—10成高云的天空状况。
阴天:天空云系(以低云为主)密布全天,或天空虽有云隙,但仍感到阴暗。
二、天气现象用语含义雨: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阵雨:开始和停止都比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有时伴有雷暴。
毛毛雨: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空气微弱的运动漂浮在空中,徐徐落下。
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
雷雨:也称雷阵雨,指伴有雷声或闪电的液态降水现象。
雪: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
温度较高时多成团降落。
阵雪: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雪。
雨夹雪:降雨时,雨滴中同时夹带雪花或冰粒的降水现象。
积雪:雪覆盖地面达到气象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
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
直径一般在5毫米以上,常伴随雷暴出现。
冻雨:过冷却液态降水落到地面0℃左右或以下的物体表面后发生直接冻结成坚硬冰层的降水现象。
冰层冻结加厚形成的表面呈白色半透明的凝聚物,称之为雨淞。
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
露:空气中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霜:地面温度较低时(一般4℃以下),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松脆冰晶。
有时冰晶不明显时也称暗霜。
结冰:露天水冻结成冰。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在10.0公里以下。
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业务集约化布局指导意见》
附件6: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业务集约化布局指导意见(讨论稿)为进一步推动和指导全国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业务合理分工布局和集约化发展,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劳动,根据《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10]1号),结合已开展的天气预报业务集约化试验所积累的经验,针对省市县三级开展的天气分析、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临近和短时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短期预报、气象要素预报、中期预报和预报产品检验业务及预报技术研发工作,提出集约化布局指导意见。
一、目的以满足气象服务需求为原则,以提高精细化基础上的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对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业务分工及业务流程进行科学设计和布局调整,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业务的技术和地域优势,合理分配上下不同层级的业务内容,避免重复劳动,初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功能完整、流程规范、集约高效的天气预报业务,达到人力和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提升预报业务的工作效率。
二、原则(一)强化服务需求引领天气预报业务的集约化布局应以更好地满足各级预报业务的服务需求为原则。
在准确分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各级预报业务优势确定各级的预报业务重点任务,业务布局调整既要满足服务需求,又要切实避免求大求全重复建设,做到突出优势,效率优先。
(二)确保预报质量提升天气预报业务的集约化布局应以提高精细化基础上的预报准确率为核心目标。
各级预报业务布局分工的确定应充分发挥各级预报技术优势和地区经验优势。
通过业务分工调整,使各级预报业务对预报准确率提升均具有正效果,确保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力争通过业务布局集约化,促进预报能力提高。
(三)突出业务集约发展天气预报业务的集约化布局应突出在充分发挥各级技术和地域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协作、各有侧重、高效集约的原则,在不影响气象服务的前提下,减少预报业务的重复劳动。
经实践证明上级产品质量不低于下级的,下级不再重复制作,要发挥特长,做比上级台更具优势的工作。
(整理)第三届江苏省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试卷答案
第三届江苏省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试卷——基础理论与业务规范(闭卷形式,考试时间120分钟) 项目填空题 单选题 多选题 简答题 合计 满分 2510 15 30 80 得分一、填空题(共20小题50个空,每空0.5分,计25分)1.冬季和夏季的槽脊位置基本上是稳定或是渐变,占全年相当长时间。
两个过渡季节是短促的,一次是(6)月,另一次是(10)月,这种突变是半球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现象。
2.严格地说,地转平衡只有在中纬度自由大气的大尺度系统中,当气流呈(水平直线)运动时,且(无摩擦)时才能成立。
3.连续方程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求得,P 坐标中的连续方程为:(0=∂∂+∂∂+∂∂p y v x u ω)。
4.在气旋性环流中,地转风比梯度风(大);而在反气旋性环流中,地转风比梯度风(小)。
在反气旋性环流中,最大梯度风为地转风的(两倍)。
5.对流风暴动力结构(风暴种类)及风暴潜在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热力不稳定(浮力))、(风的垂直切变)和(水汽)的垂直分布三个因子。
6.按照形成的原因,霜冻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平流-辐射)霜冻。
7.位势倾向方程可以用来判断等压面高度的变化。
当暖平流随高度减弱时,等压面高度将(升高);当冷平流随高度减弱时,等压面高度将(下降)。
8.我国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极锋)急流相对应,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副热带)急流相对应。
9.强沙尘暴指大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10.寒潮是指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
11.寒潮地面高压大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的系统,高压的前部有(强冷平流);后部则为(暖平流)。
12.有利于强雷暴发生的几种天气形势:(逆温层)、(前倾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低空急流)、中小系统。
气象服务业务规范反馈
气象服务业务规范反馈气象服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以及社会运行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气象服务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对气象服务业务规范进行及时的反馈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气象服务的基础。
在实际的业务中,我们发现有时气象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
比如,在某些局部地区,天气预报的温度与实际感受有较大的出入。
这可能是由于监测站点的分布不够密集,或者是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差。
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建议增加监测站点的数量,尤其是在一些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地区。
同时,加强对数据采集设备的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在气象信息的发布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虽然现在有多种渠道可以获取气象信息,如手机应用、网站、电视等,但不同渠道发布的信息有时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这会让公众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以哪个为准。
建议建立统一的气象信息发布平台,整合各种渠道的资源,确保发布的信息准确、一致、及时。
并且,对于重要的气象预警信息,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推送,比如短信、弹窗提醒等,确保公众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
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不同的行业和群体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
例如,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需要更详细的气象信息,如降雨量、光照时间等,以便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而交通运输行业则更关注恶劣天气对道路状况的影响,需要及时的路况预警和交通管制信息。
因此,气象部门应该根据不同行业和群体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此外,气象服务的科普工作也有待加强。
很多公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对一些气象术语和概念不太清楚。
这会影响他们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和应用。
建议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制作科普视频等方式,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公众的气象素养。
同时,在发布气象信息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让公众能够轻松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临近预报的具体规定 预计有灾害性天气即将发生时,随时制作和发布,每小时更新一 次;当天气系统变化或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随时更新 灾害性天气警报 短时预报的具体规定 在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期及汛期,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制作和 发布3次,时次为06、12、18时(地方时)。 灾害性天气及与气象相关灾害预报 短期预报的具体规定 每天2次,时次为08、20时 灾害性天气落区及与气象相关灾害预报
精细天气预报对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而言,就是短期预报要明确灾 害性天气落区,短时和临近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具体时间、位 置和强度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3.精细天气预报制作 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报项目11项、预报空间分辨率 、预报时间 分辨率(0—24、24—48、48—72小时预报,不同预报的时间间隔不 同,12、24小时为共有间隔) 、预报制作(每天早晨、下午制作和发 布2次 )和发布时次(08、20 ) 灾害性天气及与气象相关灾害预报:规定种类为22类、临近预报 (0—2小时)、短时预报(0-6小时 )、短期预报(0-72小时 ),对 预报制作和发布时次、预报内容、预报形式(文本、图表)有明确规定, 但其预报内容要求相同:明确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影响区域和时 间等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4.精细天气预报发布 可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方式发布 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应通过插播的方式及时播出 气象及相关灾害预警信息必须在告知公众之前报告政府和有关部门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5.精细天气预报检验 各项预报、警报产品都要进行质量检验 预报检验工作要每天实时进行 常规预报检验:对常规要素预报中的降水等级预报检验TS评分、 漏报率和空报率;对降水量预报检验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对 温度预报检验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预报准确率 气象灾害预报检验:对各类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检验TS评分、漏 报率、空报率以及提前发布正确预报警报的时间(精确到分钟) 检验依据:所有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自动气象站、雨量站);所 有气象站观测资料、灾情调查资料作为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检验(包括 空报和漏报)
四川省气象局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天气预报业务有关规定
二○○七年十月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一、天气预报业务有关规定主要内容
1
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2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3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
4
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试行)
5
《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四川省气象局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⑺大风(除台风、雷雨大风外)预报 大风预报、大风警报、大风预警信号 ⑻沙尘暴预报 沙尘天气预报、沙尘暴警报、沙尘暴预警信号 ⑼冰雹预报 冰雹预报、冰雹警报和冰雹预警信号 ⑽雪灾预报 雪灾预报、雪灾警报和雪灾预警信号 ⑾道路结冰预报 道路结冰预报、道路结冰警报和道路结冰预警信号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⑿霜冻预报 霜冻预报、霜冻警报 ⒀灰霾预报 灰霾预报、灰霾警报 ⒁城市内涝预报 城市内涝预报、城市内涝警报 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地质灾害气象警报 ⒃森林(草原)高火险预报 森林(草原)高火险预报、森林(草原)高火险警报 ⒄城市高火险预报 城市高火险预报、城市高火险警报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四、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
1.定义:短时预报是指未来0-12小时天气参量的描述,其中0-2小 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2.重点:监测和预警台风、暴雨、飑线、冰雹、雷雨大风、龙卷、 雷电、下击暴流、雪暴等9种灾害性天气
3.业务分工:各级气象台站分别负责发布本台站所在的行政区域的 灾害性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2.等级用语 ⑴热带气旋预报 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 ⑵暴雨预报 暴雨预报、暴雨警报、暴雨预警信号 ⑶高温预报 高温预报、高温警报、高温预警信号 ⑷寒潮预报 大风降温消息、寒潮预报、寒潮警报、强寒潮警报、寒潮预警信号 ⑸大雾预报 大雾预报、大雾警报、大雾预警信号 ⑹雷雨大风预报 雷雨大风预报、雷雨大风警报、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一、天气预报业务有关规定主要内容
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业务暂行规定
6
(试行)
7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8
沙尘天气预警业务服务暂行规定(修订)
9
全国七大江河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暂行规定
10
城镇天气预报传输规定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1.精细天气预报的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拉动、积极行动的原则 坚持客观预报、主观能动的原则 坚持强化指导、精细定量的原则 坚持质量第一、稳步发展的原则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2.精细天气预报的内涵 “精”——是指天气预报要精确,准确率要高,是开展精细天气预 报的前提和条件 “细”——是指气象要素和气象及相关灾害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以 及强度、量级的细化程度,是精细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
精细天气预报对常规气象要素预报而言,就是制作数值天气预报可 用时效内所有需要地点的预报
本规范2006年7月1日起试行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1.总则 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 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 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预报用语的组成: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 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种类:热带气旋、暴雨、城市内涝、地质灾害、 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17类 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