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碱化相关名词解释
土壤盐碱化
(2)增强土壤盐分的排出
利用矿化度较低的淡水进行定期灌溉,可对土壤中的盐分起到“淋 洗”作用,使土壤盐渍化得到治理。
如果土壤盐渍化地区的包气带较厚,且颗粒较为粗大,则渗透性较 好,灌溉水易于入渗到包气带下部或进入潜水含水层,且不会发生返 盐。在这类地区,尤其是符合这类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定期 进行大水漫灌,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溶解淋洗到地下。
2、盐渍土的分级
按土壤全盐量及作物产量因盐渍化而降低的程度,前苏联学者对盐土进 行了分级 (按土壤盐分的总含量及类型拟定的适用于作物的土壤盐渍化分级)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标准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该分类 主要按地区和盐分类型大体归纳为两种含盐量系列
我国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土壤盐分的组成不同,其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对作物的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可将盐分大致按下列顺序排列: Na2CO3 > NaHCO3 > NaCl > CaCl2 > MgSO4 > Na2SO4。 即对作物危害最大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当作物从盐渍化土壤中吸收 过多的钠离子时,将会抑制对钙和钾的吸收,造成作物缺钙;阴离子的 危害程度为CO32- > Cl- > SO42-。 一般情况下,单一盐类的危害程度大于复合盐类,即当多种盐类同 时存在时,危害程度有所降低。
五、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土壤盐渍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在长时间尺度上,环境的盐分输入大于土壤包气带向环境的盐分
输出,致使土壤积盐作用强于脱盐作用。
因此,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是: 切断或削减环境向包气带的盐分输入,或增强包气带向环境的盐
分输出,使得土壤盐分处于收支均衡状态或以脱盐作用为主。除人 为控制盐分的输入、输出外,调整包气带岩性结构也是进行土壤盐 渍化防治的重要手段。
土壤盐碱化相关名词解释
土壤盐碱化相关名词解释
土壤盐碱化:通常情况下,土壤地下水与表层土壤水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地下水位恒定,表层土壤中的离子含量相对稳定。
气候干旱时,土壤蒸发量增大,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引起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移,土壤中的盐分也随着水分同时运动。
水分蒸发以后,盐分则在土壤表层积累,盐分离子达到一定高的浓度时,就发生土壤盐碱化。
所以,绝大部分盐碱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碱化称为原生盐碱化。
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碱化称为次生盐碱化
盐:由于地表蒸发将盐分积累在土壤表面渍:地下水位过高浸湿地面
碱:由于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使得土壤阳离子过高,土壤呈碱
地下水位高是造成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如果灌排系统良好不会发生盐渍化,也就是说土壤的盐分是随水而来,随水而去。
不过我觉得很多时候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并不明确,也就是说如果你在那本书或那片论文中看到了土壤盐碱化这几个字,实质上它所说的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壤盐碱化,也许它指的就是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
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
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地理微专题:土壤盐渍化
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因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 的平原灌区,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 渍化的主要原因。
1.灌排 系统不 配套
4.平原 蓄水不 当
2.大水 漫灌、 串灌
土壤次生 盐渍化
5.利用矿化 度较大的地 面水或地下 水进行灌溉
3.渠道 渗漏
6.不合 理的耕 种方式
大水漫灌
地理微专题
地理高考备考系列
BY xiao huai qiang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景观
土壤盐碱化分析思路
成因
措施
基本 概念
危害
分布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又称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 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土壤含 盐量太高,从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
恶化生态环境
盐碱化的危害
腐蚀建筑材料 破坏工程设施
影响农牧业生产 毁坏道路路基
水盐运动: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影 响的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 旱季: 由于蒸发强烈,土壤 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 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地表积累。 也叫返盐。 雨季: 土壤被雨水淋洗,表 层脱盐。又叫淋盐。
我国盐碱土地的分布
青新极端干 旱漠境
东北地区 半漠境内陆
黄淮海平原
东部滨海 盐碱地 海水倒灌增 加盐度
按自然地理条件、形成过程和盐分组成,可将我 国盐渍土划分为7个类型区:
一、 二、
极端干旱荒漠盐渍土区: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干旱荒漠和荒漠草原盐渍土区:
1、黄河中上游半干旱半荒漠盐渍化区 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和宁夏的大部分地 区。区内除现代积盐的硫酸盐-氯化物或氯化物-硫酸盐盐渍 土外,还有部分残余盐渍土。 2、甘、蒙、新干旱荒漠盐渍化区 包括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和新疆天山以 北地区,分布土壤含盐量很高的内陆盐渍土。
土地盐碱化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 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根据中 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委员会在80年代初的调查估 算,中国现有农林牧土地面 积68912万公顷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 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 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 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临近地表使土地表 层盐分积累所致。在海滨滩涂地区,则由于过度抽取地下 水,使海水入侵而造成盐碱化。 • 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 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 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无计划开垦荒 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 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
• 较湿润的沿海地区的土地盐碱化应该有些 区别:
1.程度较轻。土壤会出现无机盐含量上升的情况,但一般情 况下地表不会积盐。 • 2.由于湿润地区雨季较多,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壤含盐量经常出现上升— 下降—上升—下降的反复过程。
•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 •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 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 良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 四 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 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 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 沿海地区形成盐碱化土地大致有以下原因:
1.一些调水工程的实施使河口处的淡水减少,导致海水倒 灌,侵入三角洲,从而导致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 • 2.一些沿海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含 盐量较高的海水趁势入侵,从而造成土地盐碱化。 • 3.风暴潮也会将海水带到陆上,从而造成土地碱化。
•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 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 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 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 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 围广、面积大、类型多。主要发生在干旱、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 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 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 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 性盐。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1.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土壤盐化和碱化的总称,它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从形成过程来看,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碱质不断在土壤表层聚积,使土壤变成盐碱土的土壤退化现象。
我们按照盐分的来源和有无人类活动影响的标准,可以将土壤盐碱化分为原生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两类。
原生盐碱化是指由于地域的干旱气候、土壤结构、含盐母质、低洼地形等自然因素自然形成的土壤盐碱化。
而次生盐碱化则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不合理的耕作、灌排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此外,从盐渍化发生的时间来看,原生盐渍化又可再分为现代盐渍化和残余盐渍化。
现代盐渍化是指在现代自然环境下,积盐过程是主要成土过程的盐渍化类型。
而残余盐渍化是指土壤中某一部位含有一定量的盐分而形成的积盐层,但是目前的主要成土过程不是积盐过程的盐渍化类型。
2.潜在盐碱化:土壤潜在盐渍化,是指心底土存在积盐层或处于积盐的环境条件(强蒸发、高矿化度地下水等),一旦水盐状况失去平衡,将可能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现象。
潜在盐渍化实际上是次生盐渍化的前期反映。
在潜在盐渍化阶段,土壤耕层尚无盐化和碱化现象,而耕层下面已隐藏含盐土层或高矿化度地下水层。
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如灌溉、排水措施不当,农业措施跟不上,土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原因,使土壤水盐平衡发生改变,导致非盐渍化土壤向盐渍化土壤转化。
所以,确定一个区域是否有潜在盐渍化的可能,主要看该区域的土壤水盐运动状况、条件以及人类因素等。
土壤潜在盐渍化还是盐渍化土壤改良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阶段或现象。
在土壤盐渍化改良初期,土壤盐分处于上层减少和下移阶段,它具有持续向改良方向发展和退化为盐渍土的双重性。
虽然盐渍化土壤在改良后,作物能够正常生长,但是土壤盐分可能处于潜在状态,如果不继续完善和加强改良治理措施,土壤盐渍化有可能再度出现。
3.盐碱土类型:盐碱土(盐渍土)包括盐土、碱土及盐化碱化的土壤,为方便说明,我们在此将盐碱土分为两类:一是中性盐类的大量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后(即使是表聚积盐,其盐分含量达到一定数量值后)的盐土,主要盐分组成是氯化钠和硫酸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一、知识讲解土壤盐碱化又称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土壤含盐量太高,从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
盐碱化形成的条件主要由: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水分易蒸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使地下水水位较高,地下水中盐分容易在地表累积;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会抬高地下水水位;沿海区采水导致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盐度增大,蒸发后更多盐分上升到土壤表面。
二、例题分析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 构造运动B. 流水C. 冰川D. 风2.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 地面沉降B. 流水侵蚀C. 风力侵蚀D. 冻融塌陷3. 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 水土流失B. 沼泽化C. 土地沙化D. 盐碱化【答案】1. B 2. C 3. C【解析】1.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是流水,B对;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错。
2.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错。
高中地理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高中地理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多,导致土壤性质发生改变,影响植物生长的一种现象。
而土壤盐碱化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质因素、水文因素等,人为因素则包括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不当的耕作措施等。
气候因素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干旱气候的地区,在雨季结束后,大量的雨水会被蒸发掉,剩下的水会向下渗透,将土壤中的盐分浓缩起来,这样就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地理因素也是影响土壤盐碱化的因素之一。
例如,气候干燥的内陆地区土壤含盐量一般比较高,而海边地区由于海水的渗透,土壤中的盐分浓度更大。
水文因素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例如,有些河流存在灌溉不当,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过高。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首先,过度开采地下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海水进入地下,从而水质变差,浓度上升,进入灌溉用水,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上升,从而造成土壤盐碱化。
其次,环境污染也是一个主要的人为因素,工厂和矿山的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盐碱物质,如果这些废水不被妥善处理,就会直接排放到土地中,导致土壤盐碱化。
最后,不当的耕作方式也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因素,例如连续种植某种作物,不进行轮耕休耕,就会使土壤中某些元素不断累积,并且造成盐碱化。
为了治理土壤盐碱化,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通过人为调节减少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改变种植作物方式,实现轮作休耕,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土壤中盐分的浓度。
其次,通过人工强制排水的方式,将水排到集水池进行处理,从而减少因渗透而造成的盐碱地的形成。
最后,我们还可以采用生物修复的方式,利用一些能够适应高盐环境的植物,例如盐藻、咸豆等,来恢复土壤质量,减轻土壤盐碱化对植物的影响。
总之,对于高中地理而言,掌握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知识点。
我们需要了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采取科学的治理方法,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土壤盐碱化
五、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土壤盐渍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在长时间尺度上,环境的盐分输入大于土壤包气带向环境的盐分
输出,致使土壤积盐作用强于脱盐作用。
因此,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是: 切断或削减环境向包气带的盐分输入,或增强包气带向环境的盐
分输出,使得土壤盐分处于收支均衡状态或以脱盐作用为主。除人 为控制盐分的输入、输出外,调整包气带岩性结构也是进行土壤盐 渍化防治的重要手段。
2、盐渍土的分级
按土壤全盐量及作物产量因盐渍化而降低的程度,前苏联学者对盐土进
行了分级 (按土壤盐分的总含量及类型拟定的适用于作物的土壤盐渍化分级)
作物生长 抑制情况
盐化 程度
苏打型
氯化物 -苏打型
苏打- 氯化物型
硫酸盐 -苏打型
苏打- 硫酸盐型
盐分聚积层(0~60cm)中 盐分总量或残渣量(%)
中度,产量 降
25%~50%
中度
0.20~0.30 0.25~0.40 0.30~0.50 0.30~0.50 0.30~0.60 0.40~0.70 0.60~1.00
严重,产量 降
50%~80%
强度
0.30~0.50 0.40~0.60 0.50~0.70 0.50~0.80 0.60~1.00 0.70~1.20 1.00~2.00
三、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四、土壤盐渍化的分级
1、盐渍土的分类
盐化土
盐化主要是指含有较多的NaCl和Na2SO4的盐渍土。因土壤中粘粒 组成份多,当形成吸附复合体后(吸附复合体由所有小于0.001mm的 土壤胶体粘粒组成),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交替吸附功能,它通常能吸附 Ca2+、Mg2+、Na+、H+等。
什么是土地盐碱化
什么是土地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土壤盐碱zfl
土壤盐碱化一、土壤盐碱化定义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
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
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
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
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二、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
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
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
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
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早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土地盐碱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在我
国北方地区,盐碱地面积占到了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土地盐
碱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导致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
地下水位较浅,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容易被地下水带到地表,形
成盐碱地。
此外,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也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碱
性物质浓度升高。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如过度灌溉、过度施肥、过度耕作等,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
质浓度升高,从而引发土地盐碱化。
此外,工业污染、城市化进程等
也会对土地造成不良影响,加剧土地盐碱化的程度。
三、治理措施
为了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要加
强土地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
其次,
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过度灌溉和过度排放废水。
此外,还可以采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
修复和治理。
总之,土地盐碱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采用科学
有效的治理措施,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保护我们的生
态环境。
土壤盐碱化的危害及改良方法
土壤盐碱化的危害及改良方法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植物生理机能受到影响:盐碱环境下的植物容易出现营养吸收障碍,如缺铁、缺镁等,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植物病虫害增加:盐碱环境为部分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如蝗虫、蚜虫等,使得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增加。
土壤肥力下降:盐碱物质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导致土壤贫瘠化。
植被减少:盐碱环境下植物生长受阻,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退化:长期遭受盐碱化的土地容易出现沙漠化、荒漠化等现象,使得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
水质恶化:土壤中的盐分可通过水分蒸发作用进入地下水系统,进而影响水质,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针对土壤盐碱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改良方法:水利改良:通过灌水洗盐、排水排盐等方法,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同时,设置排水沟,防止盐水侵袭。
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度盐碱地。
但是,水利改良需要大量水资源,如果水资源不足,可能适得其反。
农业改良:通过合理轮作、选用耐盐作物、增加有机肥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例如,种植耐盐作物如甜菜、棉花等,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从而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
农业改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但长期实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化学改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如酸性肥料、有机酸等,中和土壤中的碱性物质,达到降低土壤pH值的目的。
例如,施用磷酸二氢钾等酸性肥料,能够促进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同时降低土壤pH值,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
化学改良见效快,但可能会对土壤结构产生一定破坏作用,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用量和施用方法。
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的耕地多为盐碱地,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改良。
通过水利改良,如灌水洗盐、排水排盐等,有效降低了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同时,采用农业改良措施,如种植耐盐作物、增加有机肥等,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结构。
高考地理微专题:盐碱化
高考地理微专题:盐碱化高考地理微专题:盐碱化一、考情分析盐碱化问题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侧重于区域背景分析和评价、危害及防治措施的考查。
考生在复习时应关注不同区域盐碱化的形成条件、分布特点、危害及治理措施。
二、知识梳理1、概念:盐碱化是指由于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壤中沉淀结晶的现象。
2、形成条件:(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易毛细管作用使地下水上升至地表;土壤质地粗糙,透水性差,易滞留水分和盐分。
(2)人为因素: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加重了盐碱化;不合理灌溉,加剧了盐碱化;人类活动产生大量废弃物排放,若处理不当,也会加剧盐碱化。
3、分布特点:我国盐碱化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河套平原、青海湖周围以及新疆等地。
4、危害:盐碱化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同时,它会阻碍水分渗透,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
5、防治措施:(1)合理抽取地下水,避免地下水位下降;(2)合理灌溉,避免水分浪费;(3)改造和完善水利设施,保证水源供给;(4)种植耐盐植物,适应盐碱环境;(5)施用改良剂,改善土壤环境;(6)加强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三、命题预测高考可能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具体案例,考查考生对盐碱化形成的条件、分布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还可能结合生活实际,考查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解题技巧1、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提取有效信息,如气候类型、降水情况、土壤质地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2、作答时要注意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3、在防治盐碱化的措施方面,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如改善土壤环境、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灌溉效率等。
五、易错点与对策1、考生容易在概念上混淆盐碱化和盐渍化,需要注意区分。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土壤盐碱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土壤盐碱化【点拨高考】土壤盐碱化在近十年的高考中,无论是选择和大题,都频繁出现,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
盐碱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后备土壤资源,改良利用盐碱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但盐渍化土壤因较高的盐分含量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是限制我国农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且治理工作十分艰巨。
目前为止,我国还有80%左右的盐渍土尚未开发利用,所以如何开发利用盐渍化土地资源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知识梳理】一、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且超过正常值的过程。
盐碱地的分类:(1)盐碱土形成的实质是可溶性盐类在土壤中发生重新分布,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超过了正常值。
轻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1%~0.2%;中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2%~0.4%;重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4%~0.6%。
(2)原生盐碱化: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形成的土壤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主要因为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灌排制度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二、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三、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原因(一)自然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地势地质、土壤、生物)1、气候: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气候条件对水的运动有重要的影响,大气降水可以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补给,大气水分蒸发使土壤水形成向上的运动,可见气候条件是引发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前提。
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土壤盐分随水分的蒸发向上运动,使盐分积累在土壤表层,如此过程长期反复进行,就会造成土壤盐渍化。
华北平原盐碱运动规律:华北平原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较稳定。
2、地形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地下水排水不畅),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
土壤碱化度名词解释
土壤碱化度名词解释土壤碱化度名词解释:化学盐的碱化程度,以土壤中全部盐基饱和水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与土壤总碱度之比值来表示。
土壤的碱化程度主要决定于岩石风化后矿物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是由母岩到土壤的潜在过渡性指标。
在我国黑龙江流域、华北平原及渤海湾等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发育的土壤上,土壤的碱化作用都较显著,它们常常表现为PH8~10之间的碱性反应。
【性质】含Na2CO3的土壤称为碱性土。
在中性或酸性的母岩上发育的土壤,即使有较多的碱性化合物存在,也不一定呈强碱性反应。
在盐基饱和的土壤上施加石灰,经淋洗后也只能降低土壤pH为7.5左右,而不能降低到碱性反应的范围。
通常认为pH在8.5以上的土壤为强碱性土,而pH为8.5以下的为弱碱性土,我国的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典型的强碱性土。
所谓土壤的碱化度,是指在一定的土壤质地和母岩类型条件下,不同盐基饱和度和pH值的土壤中氢氧根离子的含量,以及这些土壤中这些阴离子所占的比例,土壤碱化度可以表示为土壤总碱度或者土壤碱化度的值。
从碱化度数值上看,土壤的碱化程度最高,最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壤碱化度范围大致在7-8之间,且其值随土壤质地变轻,母质的风化淋溶程度增加, pH值降低,且变幅相对较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溶液中的HCl--浓度大于0.2mol/L,造成土壤pH值小于4.5的一种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表层土壤溶液的pH值低于3.5,这时将造成土壤表层的土壤溶液中的HCl--浓度大于0.2mol/L,造成土壤溶液中的HCl--浓度大于土壤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如果土壤的ph值小于4.5,则会出现土壤的酸化现象。
【分类】根据pH测定结果划分为以下六级,不同级别反映土壤的不同酸碱程度。
( 1)强酸性土壤。
pH低于5,酸性反应。
( 2)酸性土壤。
pH在5— 6,酸性反应。
( 3)中性土壤。
pH在6— 7,微酸性反应。
( 4)碱性土壤。
土地盐碱化解决方法
土地盐碱化解决方法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过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植物生长受限的现象。
盐碱地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占据了大片土地资源。
为了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科学家和农业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多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改良土壤改良土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石灰石改良和有机质改良。
石灰石改良是指在盐碱地上添加适量的石灰石,通过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提高土壤的pH值,减少盐分的毒害作用。
有机质改良是指在盐碱地上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轻盐分对植物的伤害。
二、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盐碱地上,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和作物的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量。
一般来说,应选择高效肥料,避免使用过量的氮肥和钾肥,以免增加土壤盐分含量。
三、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指在盐碱地上,根据作物的耐盐碱能力和对盐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合理选择作物进行轮作。
一般来说,耐盐碱作物可以与一般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土壤盐分的积累,改善土壤环境。
四、引进抗盐碱品种引进抗盐碱品种是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科学家通过选育和引进抗盐碱品种,提高作物的耐盐碱能力,使其能够在盐碱地上正常生长和发育。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益。
五、灌溉管理灌溉管理是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盐碱地上,要合理控制灌溉水的用量和灌溉频次,避免过度灌溉和不当排水导致土壤盐分积累。
此外,还可以通过淋洗、渗漏排盐等技术手段,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六、土壤改良剂应用土壤改良剂是一种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的物质。
在盐碱地上,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土壤改良剂,如石膏、腐殖酸等,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减轻盐分的毒害作用,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
七、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来修复受盐碱化的土壤的技术。
土地盐碱化简介
土地盐碱化简介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扩展资料
土壤盐碱化危害
土壤盐渍化对作物直接危害的典型标志是,植株生长纤弱,滞育。
在温度、水份、肥料供应方面没有多大欠缺的`前提下,棚内蔬菜植株根系发育不良,老根与新根比例失衡,对肥水吸收能力较差,使生长发育期明显延后,特别是前期和中期产量平平,受害严重的会导致减产10%-30%,直接影响栽培效益。
在田间诊断中,如果其他致害因素都已经被排除,而作物植株依然表现为长势不旺,根系不能良好发育时,基本上就属于是这种土壤盐渍化造成的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盐碱化相关名词解释
土壤盐碱化:通常情况下,土壤地下水与表层土壤水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地下水位恒定,表层土壤中的离子含量相对稳定。
气候干旱时,土壤蒸发量增大,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引起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移,土壤中的盐分也随着水分同时运动。
水分蒸发以后,盐分则在土壤表层积累,盐分离子达到一定高的浓度时,就发生土壤盐碱化。
所以,绝大部分盐碱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碱化称为原生盐碱化。
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碱化称为次生盐碱化
盐:由于地表蒸发将盐分积累在土壤表面渍:地下水位过高浸湿地面
碱:由于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使得土壤阳离子过高,土壤呈碱
地下水位高是造成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如果灌排系统良好不会发生盐渍化,也就是说土壤的盐分是随水而来,随水而去。
不过我觉得很多时候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并不明确,也就是说如果你在那本书或那片论文中看到了土壤盐碱化这几个字,实质上它所说的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壤盐碱化,也许它指的就是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
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
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