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高等教育改革论文
浅谈就业导向与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就业导向与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毕业生教学改革论文摘要:高等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并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培养社会需要的大批技能型人才。
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社会毕业生存量逐年激增,2003年212万,2004年达280万。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国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去年。
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问题趋于严峻,另一方面社会上缺乏应用型人才。
说明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错位,这种矛盾如不引起重视,势必要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2004年上半年,国务院、省政府先后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高等学校,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1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畅的主要因素2004年就安徽省而言,全省及有关高校举办的各类人才市场数十场,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空手而归,同时又有“%以上的本科毕业生‘.碰壁”。
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质量要求高了;二是学历和技能的矛盾,很多学生重理论,轻技能;三是多数学生社会阅历低,很多单位不放心,不认可;四是部分大学生不愿去中小型企业、农村,怕吃苦,讲待遇。
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就业,高学历已不再是通往成功的护照。
在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众多与会代表指出,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必须解决好定位问题,面向市场,进人市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中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学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
2教育教学改革若干举措2. 1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高等院校必须从自己的办学定位出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审视、调整教学方向和学科专业结构,以就业率为核』亡指标,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就业导向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论文
质量高,就业率就逐年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生源也更加充足,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蚤要靠教改的不断深化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根据不断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适时推进,做到常改常新。
较长时间来,高职教改在突出实践教学、实现课程综合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普遍认为,已很难挖掘出再进一步压缩理论教学时数的空间。如果不开拓新的思路,深化教改将陷入困境。在此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认识。
三、确实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
学校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学校离开了社会需求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社会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来自学生个人的需要这两者有时统一,有时并不协调所以对“热门专业”也就有多种解释,很多人愿意读的专业并不一定有大的实际需求,比如“会计电算化”;而很紧缺的专业又没有人愿意读。比如“焊接”、“铸造”。学校的目标应当主要瞄准来自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对应于此开设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由于人才一培养要有较长的周期很多学校已采取大类专业招生,适当时候在调查基础上对社会需要的预测实行专门化培养方向,这是个好办法。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 密切高职教育与市场、就业、岗位能力的联系,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文将对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学办学理念就业导向1 引言提高就业率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我国高职教育两大任务,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市场需求开发设置专业, 紧紧围绕高职办学的培养目标,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还要建构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要推动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也应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如何探讨。
2 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概述2.1 必须按市场需求开发设置专业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
过去由于多方办学,专业设置重复, 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
除了进行社会调查外,专业设置还必须组织专业论证,即对所拟设置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和集中讨论,从而确保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总之,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要注重自身的办学条件,也要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和灵活性的办学特点。
2.2 培养目标必须要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人才。
而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是要准确定位培养,由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 劳动复杂度提高,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
而近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调查显示,白领和蓝领的比例逐渐减少, 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技师、技师,而灰领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大学生就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5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5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生就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观众们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讨论这个话题。
先让我们来明确辩题中几组关键概念。
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在物质以及精神上的追求。
社会需求是指社会为了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因此我方观点简单来说就是:“大学生初入社会就业应优先考虑社会需求,再结合自身去就业,这样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的问题:1热衷热门行业,使得各行各业人才分布不均,无法完全发挥个人价值。
2热衷沿海和一线城市,东西部与大小城市发展不平衡。
3大学生觉得就业难,其根本原因便是过分注重个人需求,缺乏对社会的认知。
因此我方认为大学生就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两方面论证:从社会方面来看:1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制药、生物等行业。
同时鼓励大学生创业,对于去基层工作的给予补贴和福利,引导大学生向各领域输入人才,使人才平均分配合理发展。
国家及企业开始转移发展重心到二三线城市以及西部,如腾讯新浪等企业已融入成都高新区,鼓励大学生就业,使东西部发展平衡。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就业,是响应了国家号召,执行“十二五规划”,符合当今社会主旋律。
从个人来看:以社会需求导向就业更能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形势的评估,为今后的选择打下基础。
了解社会需求会有更多的选择,是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积累经验,挖掘潜力,使之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国家、社会、企业根据社会的需求推出的优惠政策更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仅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还能实现个人满足,社会人才资源良好分配。
,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生就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第二篇:对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极为关注的问题。
浅论高职课程改革之原则:以就业为导向
浅论高职课程改革之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就业导向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生命力,为此,高职课程改革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课程开发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课程实施着眼于就业技能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课程管理着眼于课程结构优化和从业素质的提高;课程评价着眼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职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办出职教特色,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从业的适应率和创业的成功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并最终实现高职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重在“实用”,即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因此,高职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这一中心来进行,课程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一、课程开发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因其职业岗位的具体性和多样性特点,其从业素质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应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课程的开发须围绕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来进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职业岗位的内涵(类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职业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应立足于特定的职业内涵,在深人分析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特定职业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进行课程整合,将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职业标准融人到课程标准之中,从而不断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早在20世纪30年代,黄炎培先生就强调指出,“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使学校与社会沟通,可望教育与职业接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4月26日到30日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副总干事鲍维尔再次阐述按需施教的主张:“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今后不能再强调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要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对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探析.doc
对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探析-“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极为关注的问题。
虽然高等教育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但脱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
对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即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高等教育;改革一、现状分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各方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如何让学生适应市场有效地就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等学校应该面向就业市场,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这已成为共识。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找工作难,许多学生学非所用,人才资源浪费,高等学校和用人机构双方处于人才供需不平衡的胶着状态。
出现这个问题既有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如旧的就业的思想观念、旧的用人观念等。
同时,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脱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致。
一是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众多高校办学定位过高、办学目标趋同。
高职高专热心于“专升本”,升了本就要办成多科性大学,进一步争取评上硕士、博士授予单位,以办成国内(或省内)一流国外(或全国)有影响的多科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巨型大学为发展战略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认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则“低人一等”。
三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仍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学习后形成的模式,按二级或三级学科制订教学计划,因此,课程体系单一,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材内容陈旧、过时,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对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思想、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即高校的课程设置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关于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
关于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论文摘要:本文从毕业生就业工作对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性角度,分析高职院校面对市场如何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找准办学方向,加强校企合作,深化高职就业工作改革与创新,做到“出口”畅,“进口”旺。
论文关键词:就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就业难有诸多原因,但对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满足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学生的人生之本,积极认真地抓好这项工作,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办好职业院校非常重要的环节。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三十几年,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紧迫性有独特的感受。
一、以就业为导向。
找准办学方向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职在发展中也暴露出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就业问题。
实际上,学生就业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是一个普遍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多了。
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因为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还要有更大的发展。
但我们这里也必须要认真考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来巩固职业教育的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把好就业关。
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家长巨大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难以实现,自然就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形象。
可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
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特色定位;岗前培训;实习和就业一体化论文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在坚持特色定位的同时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实施宽口径素质培养,实现岗前培训、实习二就业一体化。
要对学生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自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后,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变得更实际、更现实,那就是为了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而2006年,我国有4曰万应届毕业大学生冲击市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高达22%,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高职毕业生。
重点院校、热线专业供不应求。
对学校而言,学生有业可就,也才会有生源,学校也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既然如此,要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两者达成一致,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使用先进技术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有的甚至操作工人与技术员两者已难以区分。
而且职业种类不等同于专业的分类,这样必然会出现学生所学专业与日后职业的错位。
学生即使选择了某一专业,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一定与专业对口。
据调查表明,毕业时改换专业的学生比例达到50%。
通过企业招聘可以看出,某一岗位的专业要求不是唯一的,有的岗位也没有明确的专业与之对应。
除专业之外,企业更注重学生自身的素质与实践经历。
高职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应注重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继续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变“招生一培养一就业”的思维模式为“就业一招生一培养”的逆向思维模式,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学生,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逐步推进教学改革。
二、坚持特色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等职业教育的方法,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体系,即把握经济、科技发展脉络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坚持办学特点的社会性、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培养方向的职业针对性、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性。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浅析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摘要: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英语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文章结合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客观分析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关系,以及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双语教学社会需求就业一、现状分析从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改革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除了本科院校的发展外,高职院校的教育也是异军突起,成效显著。
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难,毕业即失业,培养人才的高校教育机构和各行业的用人单位都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人才供求严重不平衡。
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的人才迫在眉睫。
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多年来都不曾动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年高等英语教育的劣势逐渐显现: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甚至对英语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恶情绪,还有一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领域和英语一点关系都没有,干脆放弃学习英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质疑高校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二、教学改革的要点如何进行改革,我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就业观念和教学观念。
就业乃民生之本,要让学生对就业有个深刻的认识,学校从入学起就要开始抓。
高职学生进校后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很多学生认为因为高职的学历低,会找不到好工作,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低人一等”,悲观情绪很重,甚至在自暴自弃。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要关注就业思想辅导,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生一入学,对于未来的大学生活还没有规划,此时教师进行思想的疏导,事半功倍。
当前很多“90后”大学生对就业存在极端情绪,普遍存在对社会的认识不足,抗压抗挫折能力差,自信心和自卑感并存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必要的时候可以一对一谈话,在学生工作中建立完善的谈话机制和预警机制,最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摘要: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国进入了经济改革热潮,中国教育也进入了正规高速发展的阶段。
普通高等院校应从学生毕业就业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让高校的学生认识到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同时调整专业的广度和深度,改革常规课程的设置,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社会需求专业调整素质教育一、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中国的高等教育从解放初期开始到目前已有60余年的历史。
解放初期由于国内工业化刚刚起步,国内还没有“就业”这个概念。
占80%的农民在从事着劳动艰苦、效率很低的耕作。
就业几乎就是占10~15%的城镇居民的生活主律。
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侧重国防工业,采掘、冶金、化工机械等重工业领域,电子、医学、食品等领域相对较弱,文科领域更是薄弱。
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极少,但专业性很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很强。
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国进入了经济改革热潮。
中国教育也进入了正规高速发展的阶段。
由于改革开放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了,除此以外医药、食品、轻纺、电子等轻工科技均有长足的发展,并且各类工业领域的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对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大兴高等教育改革,校校合并蔚然成风。
许多大学为了所谓的教学资源互用,取长补短,纷纷合并。
几乎几年之内,全国有三分之二的本科、专科院校合并。
在合并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合并了之后,固然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但有些学校的合并却是牵强附会。
培养出来的“人才”看起来是全能的,实际上实践技能很低,进入社会以后眼高手低。
高等教育这么多年的阶段性改革是成功是失败?目前难以定论。
我们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分两类。
一类,名牌高等学校,应从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出发,学生毕业后要面向尖端科学领域的研究,即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线生产力。
第二类就是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和大专院校(也就是三类院校)应从学生毕业就业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论文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论文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教育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各类职业院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此来促使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能够提升。
高校毕业生需要对就业观念有正确的认识,且需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努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院校也要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交流。
文章将阐述职业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来提出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就业现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愈加严格。
高职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各个职业院校务必先做好那些企业的沟通工作,这样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将会更加多种多样,学生们的就业机会相比以前而言明显会增多。
高职毕业生还需对自己的职业制定出一系列计划,找准方向,并积极参与各种就业培训活动,以此来让自己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在选择职业时要尽量挑选最适宜的岗位,以确保自己能够快速找到工作。
一、就业导向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1.“就业导向”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其不仅有助于学生职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而且能进一步推进社会劳动力的教育。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人们往往会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产生错误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仅仅只是为了确保企业的需求得到满足、促使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并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巨大功用。
在满足职业教育需求主体的时,相关人员要仔细分析企业以及相关岗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
同时,职业学校还应制定出一系列目标和计划,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能够不断提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
2.就业导向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模式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教育改革;评估体系论文摘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但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分析就业导向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就业导向下的发展思路:完善教育评估体系,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就业指导等。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就业乃民生之本。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必须突出其鲜明的特色和针对性。
与传统学科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航灯”。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技术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另外,随着世界范围科学技术革命的深人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位置显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将技术与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普及到所有人,使得各国教育部门与劳工部门打破固有的界限,教育与培训日渐融合,职业教育与就业的通道日益通畅。
(二)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社会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力量源泉。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要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要强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零距离”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余年来的经验表明,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终身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劳动者,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素质,为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创造必要条件,降低失业率,对于稳定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论文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突出职业性特征;必须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专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必须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就业乃民生之本。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高职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职教育要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特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解决其发展定位问题。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重层次、轻类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是一种职业特征明显的“应用型”教育。
不应把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混为一谈。
虽然目前高职教育绝大多数是专科层次。
但从长远发展看,还应有“应用型”的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技术型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改革中,应当努力形成“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格局。
而且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用终身教育的观念构建全方位的立交桥。
使我国需要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多样化的需要,选择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实现“21世纪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的目标。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观念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探析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探析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探析论文论文关键词:就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论文摘要: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现象普遍。
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从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入手,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1.就业难与高校教育现状分析调查显示,当今高校毕业生不仅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且在工作岗位上也显示出诸多缺点,如专业技能不足,应用论知识能力欠缺,适应环境能力差等。
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是就业环境不乐观,一是高校在教育教学及就业引导方面存在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1.1就业环境不乐观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不景气,导致众多企业开工率不足,新增就业岗位锐减,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干扰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现象,导致诸多社会问题从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1.2高校教育教学和就业引导的问题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仍然以学科型教学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轨,教学管理管理观念滞后,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多是研究型人才,而扩招之后的研究生数量供过于求,对于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优势明显不足。
本再者,本科的教学内容广而不专,毕业生多缺乏一技之长,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兴趣和定位亦不明确,教师们无法对其因材施教,这就造成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实践能力较差,又薪资定位高,就业难在所难免。
2.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严峻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而教育本身是为了促进就业,从高校来讲,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在办学和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指导和促进学生就业这个中心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摘要:要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高等职业教育就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并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具体内容有包括当前条件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既是当前国内和国际发展需求,又是当前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是人类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深入开发、研究与改造的一个伟大行动,既是人类历史上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一个巨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又是职业教育战线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全新奋斗目标以及全新发展方向。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目前高职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高等教育普及所引起的“大众”发展方向存在着很大的不匹配情况。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状况一直不佳,不仅对整个社会劳动就业问题以及社会稳定性较为不利,且对整个职业院校的学生产生较大冲击。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适时改变办学理念,立足于“以人为本”教学观念,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全新道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技术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为卓有效果的开展愉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所谓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专业相关联的技术以及各种科目学习,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得到相应实践技能、态度、理解能力以及知识。
(二)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职教育动力来自于社会需求。
我们国家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新阶段,需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须要有成上千万的高素质劳动者,也需有成千上万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大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普及,对高职教育提出不同于一般高校的教学要求,即突出对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育,突出对“零距离”服务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视程度。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际发展,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证明,要走向市场,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需在终生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高质量人才,让在职人员工作质量得以提升,为工作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提供必要前提,减少失业情况,这对保持社会正常运转,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迅速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就业导向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论文
在就业导向下, 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论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在院校数量还是办学规模上都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由数量扩张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类人才的急需同时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需要在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做出应有的努力“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体现了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所应有的服务性质而且更突出地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 是职业技术教育直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力、学性质所决定的就业是民生之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顺利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是否给他们以“留得住、用得上”的较高评价成为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围绕就业办学也是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广大民众当前实际利益和长远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反对“以文凭为导向”在这里所说的“以文凭为导向”有三方面的表现: 一是较为单一地强调专业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内容等各方面的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当然也就必然附之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是全部的培养过程注重追求学生能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而取得毕业资格与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缺乏有机的融合; 三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教学部门与实施就业指导的学生工作部门的相互脱节影响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加大了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不过单纯地从就业抓就业是远远不够的现提出以下问题以更深人全面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一、决定就业率的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在开拓就业渠道、抓好就业指导、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和关系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影响就业率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当用人单位认识到我们的毕业生较好地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时在人才“供” 与“求”的关系上学院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几年向厦门灿坤公司输送的高质量人才在取得好评后企业每年主动上门优选录用毕业生这就建立起了稳定的联系在此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才质量质量高就业率就逐年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生源也更加充足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提高人才培养质蚤要靠教改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根据不断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适时推进做到常改常新较长时间来高职教改在突出实践教学、实现课程综合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普遍认为已很难挖掘出再进一步压缩理论教学时数的空间如果不开拓新的思路深化教改将陷入困境在此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认识高职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从目前职业人才市场的实际出发国家公布了数控等四个专业技术岗位紧缺人才情况如果对这样一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做一番认真研究那就是必须完全打破原有的“几段式” 模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让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服从于这一主线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这时原来意义上的“课程”连同所谓体系的完整性将被突破服从于学生能够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确实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学校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学校离开了社会需求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社会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来自学生个人的需要这两者有时统一有时并不协调所以对“热门专业” 也就有多种解释很多人愿意读的专业并不一定有大的实际需求比如“会计电算化”; 而很紧缺的专业又没有人愿意读比如“焊接”、“铸造”学校的目标应当主要瞄准来自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对应于此开设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由于人才一培养要有较长的周期很多学校已采取大类专业招生适当时候在调查基础上对社会需要的预测实行专门化培养方向这是个好办法学校要每年进行一次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作为常规工作来抓把专业办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自己的专业取向四、积极尝试“订单式”培养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不; 是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学校如同工业企业的批量生产就这么几种产品而且产品规格相同很难满足具体单位的需要一些学校尝试“订单式” 培养由用人单位提出所需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最后用人单位接收合格的毕业生二有时学生毕业后学校还要跟踪“服务”这种方式对企业和学生都大有收益使得“以就业为导向”十分具体化“订单式”培养需要有校、企两方的积极性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很难愿意对两三年以后的事付出辛苦和代价反倒外企要好得多因此不妨可以试行“半订单式”培养亦即在培养中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所选学生的培养方案甚至提前进岗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就有不小比例的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完成学业很具推广价值五、就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培养全过程就业教育包括职业(专业)选择指导、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相关的素质培养等就业教育的相当大部分应当通过日常教学和培养全过程来实现而不只是依靠就业指导每一位教师都要对学生顺利就业负担责任帮助学生做好职业(专业)的选择. 是一件很难的事: 学生大多不了解职业(专业)学校也无法对共年后某个职业岗位人才的供需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做出就业承诺但对大体的形势还是可以预测的也可以向学生、家长进行有关介绍提供他们有价值的就职信息一些高等院校适时向社会举办“开放日”欢迎学生和家长来校参观、咨询. 届时向他们介绍专业性质、办学条件、近年就业情况和社会职业需求为学生更为理性地选择职业(专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将要从事的职业实际增进对职业的了解和情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十分重视科学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职业规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职业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将它们融人具体的培养过程之中六、重视对己从业者的职业培训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培训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的倾向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则将办学资源较多地用于职业培训与之相比差别很大“以就业为导向”不单是要培养新的建设者还要满足社会上凡需要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或转岗人员的要求实施非学历的职业培训这对于高职院校有着很大的服务空间国家和地方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紧缺人才的职业(专业)起到导向作用院校也应最大限度地整合和调动培训资源经常地公开“我能在职业培训上做些什么”供有关民众选择培训目的和学习科目应十分具体时间短则两周长则几个月如果与企业紧密结合成为它的培训基地就再好不过了七、毕业生跟踪调查要由教学管理部门主做各院校都已经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列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但这项工作基本都是以学生工作部门或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为主来做其不足是不易更敏感地触及培养方案中的缺陷调查结果需要“二传” 至教学管理部门和基层系部难免折扣所以主张由教学管理部门为主各系部和学生工作部门协同来进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各方面的适应程度列人调查范围使教学与就业的关系更为紧密总之在就业导向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而这正是高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论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学院的主要职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摸索高职教学规律,规范高职教学管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高职教学规律,遵循高职教育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职业技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统一要求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原则,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为规范教学管理,高职学院应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院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协助院长主持教学日常管理。
建立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
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质量监督等制度,应制订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有章可依,依法治教,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向、运行、管理、评价、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二、适应市场设盆专业,根据岗位开发课程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高职学院应特别重视专业设置、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
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办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要利用信息网络,收集专业信息。
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条件,依靠和主动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办行业和社会所需的紧缺专业。
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论文
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论文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招生人才培养就业摘要: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运行机制可以概述为四个“三”,即树立三种观念、组建三个机构、实现三项对接、构建三个联动机制。
即要树立以特色为品牌的招生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组建职能管理机构、决策咨询机构、就业指导教育机构;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切入点,实现“产销”对接,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实现与职业能力对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实现与职业岗位“零适应期”对接;构建校内联动机制、校际联动机制和校企联动机制。
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逐步迈向大众化阶段,普通高等学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问题上一些突出的矛盾也横陈于我们面前,主要有: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工作环节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等。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核心是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三部曲能否形成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问题。
因此,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理顺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不仅是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领域需要进行探索实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兼备的研究课题。
2005年开始,笔者所在的阜阳师范学院启动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探索实践,作为该工程的参与者和研究者,笔者认为,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可以概述为四个“三”,即三种观念、三个机构、三项对接、三个联动机制。
一、树立三种观念(一)以特色为品牌的招生观高等学校如何科学定位,张扬个性,办出特色,并用个性、特色去参与生源市场竞争,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所大学有个性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摘要: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国进入了经济改革热潮,中国教育也进入了正规高速发展的阶段。
普通高等院校应从学生毕业就业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让高校的学生认识到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同时调整专业的广度和深度,改革常规课程的设置,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社会需求专业调整素质教育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解放初期开始到目前已有60余年的历史。
解放初期由于国内工业化刚刚起步,国内还没有“就业”这个概念。
占80%的农民在从事着劳动艰苦、效率很低的耕作。
就业几乎就是占10~15%的城镇居民的生活主律。
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侧重国防工业,采掘、冶金、化工机械等重工业领域,电子、医学、食品等领域相对较弱,文科领域更是薄弱。
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极少,但专业性很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很强。
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国进入了经济改革热潮。
中国教育也进入了正规高速发展的阶段。
由于改革开放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了,除此以外医药、食品、轻纺、电子等轻工科技均有长足的发展,并且各类工业领域的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对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大兴高等教育改革,校校合并蔚然成风。
许
多大学为了所谓的教学资源互用,取长补短,纷纷合并。
几乎几年之内,全国有三分之二的本科、专科院校合并。
在合并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合并了之后,固然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但有些学校的合并却是牵强附会。
培养出来的“人才”看起来是全能的,实际上实践技能很低,进入社会以后眼高手低。
高等教育这么多年的阶段性改革是成功是失败?目前难以定论。
我们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分两类。
一类,名牌高等学校,应从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出发,学生毕业后要面向尖端科学领域的研究,即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线生产力。
第二类就是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和大专院校(也就是三类院校)应从学生毕业就业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在此讨论的就是第二类学校的教育改革。
二、目前中国的就业和社会需求情况
近几年中国每年都有500~600万之多的高等院校学生毕业,150-200万学生基本能寻到对口的专业,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另外有200~300万毕业生是属于失业状态或半失业状态。
以下是南方“xx”大学机械类、数理类专业和建设类专业的毕业生2005年中一年的统计数据:
2005年专业内容调整扩大,机械类专业,充实了电子仪器、金属材料等内容。
数理专业充实了统计、电子数据等,建筑结构专业充实了道路桥梁、地基基础、工程测量等。
通过调整,数年下来对学生就业情况大大好转。
以下是2010年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表如
下: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可见,目前社会对学生需要有多个专业知识。
学生一踏进社会,不指望短时间内成为行家。
真正行家他们知识技术都是日积月累的。
所以我认为对第二、三类学校,高等教育不必在专业上进一步深入,拓宽专业面,多学相关联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立足于社会的素质教育培养
现在社会上大学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方面有个现象: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大学生,大学生却找不到对口的用人单位。
许多用人单位即使招一些“某某”大学的毕业生,但实际工作中却毫无用处。
有些机关国企,为了职工素质的“门面”,必须招本科以上学生。
但更多的是民营,私人企业。
这些企业讲究实际,重视综合工作素质。
上海某家大型私人设计公司前年招了二个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
第一年年薪是6万,根据每人的业绩情况以后每年按10~20%幅度增加收入。
但到了第二年没有增加,第三年还是没有增加。
他们和公司理论:中专毕业生的年薪都超过20万了。
公司方面回答,中专毕业生自己会搞设计又会承接项目,且和业务单位交流时很诚恳、虚心。
专业技术上不懂的地方又会请教有经验的专家,而你们却一心想当专家,没有业绩。
广义上的实践技能不仅仅是会画几张图纸。
画出来的施工图纸要付之于实践。
面向社会而且得到社会和相关人士的认可才能算得
上一件作品。
在这多种环节中,你不仅仅是在电脑上画几张效果图还得完成大量的相关辅助工作。
这一些辅助工作的技能是同样需要且必须具备。
可是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是没有这种技能的。
在此我认为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教师体制必须改革,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了,但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敢到生产实践第一线去。
所以我认为要培养适应就业,适应社会的学生,首先是教师队伍的改革,让大学教师离开讲台到生产第一线去,同时也让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们走向大学讲台,让高校的学生认识到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四、调整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事实表明,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学生不存在就业问题。
专业对口几率几乎是95%以上,很受大型企业、事业单位欢迎,因为他们的专业应该有一定的深度。
二、三类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有高有低,而且有相当的比例是,一旦就业了可能就改行,或做与专业相关联的行业,有的甚至和专业一点关联都没有。
我觉得像这样的学校可以扩大专业的广度,不需要深度。
学校各个院系中,可以设立一部分院系文理部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毕业后可以做到和工作稍稍沾点边的行业岗位。
以后慢慢熟悉,慢慢摸索,时间长了就熟练了。
经过几年的实践后,再选择相关专业去短期或长期培训和深造,这种技能培训可以到全国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相关教学机构集中进行。
这就是说一类名牌大学不仅要面向社会培养和输送拔尖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担任社会上各类人才的进一步深
造和培训工作。
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生存能力,培养他们一种改行的能力,和一种跳槽的能力。
五、改革常规课程设置
南方某所普通大学建工学院(三类学校)的专业结构中,给排水专业、建筑专业都分得很细,但学生就业较难。
特别有些小的设计公司业务量很少,项目不大,他们不需要既了解钢结构又了解建筑学、给排水等方面的人才。
同样某所本科院校,将原来的道路、桥梁、基础、地质、测量等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反而很容易。
让学生对多个相关专业“浅学”,不求精深,这样可以扩大就业面。
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调整学生的学习课程表现呢?我认为二类普通大学,数学,英语,政治等文化课程,可以作为选修或者取消,三类普通大学,数学,英语,政治,可以完全取消。
试想,几百万毕业生中,在走上社会工作后的几十年中,有几个人能再工作实践中会涉及到高深的微积分、导数或多次方程。
也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阅读英文资料。
多学几门相关专业,并不是说专业越浅越好,越广越好。
一刀切不利于中国的任何改革,教育改革也不例外。
总之,高校教育部门不能只发毕业文凭,应当为他们的就业考虑。
他们从学校毕业后能否有机会就业?他们从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二(三)类高等教育机构今后长期面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戚业国、卢辉炬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一种公共政策的分析教师教育研究 2011年第05期.
[2]李爽高等教育就业工作的研究中国教育在线
2009-2-12.
[3]王晓霞、刘铁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力北京教育 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