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书法发展历史、书体的分类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汉字的字体变化

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汉字的字体变化

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汉字的字体变化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汉字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为顺序。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字体,可大致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分为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

甲骨文是指商代刻在龟甲或兽甲上的文字,它还带有图画文字的特点,但笔画为单线条,瘦挺有力;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已具备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商周的金文,是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到西周后期,金文统一为大篆。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二是规范化。

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石鼓文指秦朝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石鼓文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秦统一后,丞相李斯对大篆去繁就简,改为小篆,成为秦朝官方文字。

小篆更加线条化和规范化,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秦隶指战国、秦汉的隶书,又叫古隶。

汉隶主要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形成于汉代。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书写简便快速。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它从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五代,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三国的钟繇、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末、东汉初,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弥补了楷书的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以辨认的缺点,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一小篆-隶书-楷书一行书。

(殷商)周) (魏普)汉)(秦)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7.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8.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字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甲骨文。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规范和标准化的过程,形成为了现代汉字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以及现代汉字的标准化。

一、发展历程中国文字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文字、中古文字和现代文字三个阶段。

1. 古代文字古代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篆书。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形式,用于商代的卜辞和铭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形式,以铜器铭文为主要载体。

篆书是秦汉时期的文字形式,被用于刻制印章和书写公文。

2. 中古文字中古文字主要包括隶书、楷书和行书。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简化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

楷书是隶书的规范化形式,成为书法的主要字体。

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速度较快,书写流畅。

3. 现代文字现代文字主要指现代汉字,它是在中古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和发展而来。

现代汉字的形状、结构和读音经过多次改革和标准化,形成为了今天我们常见的字形和音韵系统。

二、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形象化、象形化、指事化和会意化四个阶段。

1. 形象化阶段形象化阶段是文字最初的阶段,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形状相似。

例如,甲骨文的形状就像动物、人物和日常用品的形状。

2. 象形化阶段象形化阶段是文字逐渐从形象化向抽象化转变的过程。

文字形状开始简化,但仍能表达事物的形象特征。

例如,金文中的一些字形已经再也不彻底像实物,但仍能让人联想到相关事物。

3. 指事化阶段指事化阶段是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联逐渐消失的过程。

文字形状再也不与事物形状相似,而是通过线条和笔划的组合来表示事物的基本意义。

例如,篆书中的字形已经无法直接与实物联系起来。

4. 会意化阶段会意化阶段是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联彻底消失的过程。

文字形状再也不与事物形状有任何直接联系,而是通过组合表示事物的意义。

例如,现代汉字的字形已经无法直接从字形中判断出意义,需要通过学习和记忆来理解。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二、关于汉字1、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

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3、简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商朝时期的甲骨文,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4世纪)的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形态奇特,笔画粗壮有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2.金文金文是指西周至春秋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笔画精细、线条流畅、构图规整、形式简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篆书篆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一种刻在石头或玺印上的字体。

篆书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布局紧凑,被誉为“千古第一体”。

4.隶书隶书起源于汉代初年,是一种用于书写公文和文书的字体。

隶书笔画规整、线条流畅、结构严谨,是中国古代书法中最为规范、工整的一种字体。

5.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汉时期,是一种用于日常书写的字体。

楷书笔画简洁明快、结构清晰,被誉为“大雅之至,小雅之始”。

6.行草行草是指行书和草书两种字体的总称。

行书起源于东汉时期,是一种用于快速写作和日常应用的字体;草书则起源于魏晋时期,是一种艺术性较强、自由奔放的字体。

7.今文今文是指现代汉字的标准化文字形式。

20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汉字简化改革,将部分繁琐复杂的汉字进行了简化,并规定了统一的标准文字形式。

总之,汉字书体演变历程长达几千年之久,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不同风格的汉字书体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书体演变史

中国书法书体演变史

印章(方寸之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万千)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 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 文,凹下的叫阴文.
阳文 凸起的花纹。 字是红色,称朱文。
阴文 凹入的花纹。字是 白颜色,称白文。
阴阳
中国书法印章演变史
中国书法的种类: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大篆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 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 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 为 “殷契”,是殷商时代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 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 被发现。甲骨文继承了陶 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 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 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 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 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 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 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 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 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 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 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 “金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 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王羲之东晋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印刷体:宋体、仿宋、黑体
宋体: 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字体。笔 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
仿宋体:
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 黑体:
又称方体或等线体,字形端庄,笔画横平
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
过过 过
宋体
仿宋
黑体
印章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 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 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 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 “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 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 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 防”、“图章”、“符”、“契”、“押”、“戳子” 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 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 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 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 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 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 行石章。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棍牢调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和金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5世纪):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汉字呈现出有力、方正的特点,整体结构较为简单。

2.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秦朝和西汉时期的篆书对字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篆书字体特点是笔画变得更加繁复、曲线变化更大,有较强的装饰性。

3.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6世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的隶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字书体之一。

隶书字体轮廓清晰、笔画简洁、有规律,适合用于书写。

4. 楷书时期(公元4世纪-公元现代):汉字字体的楷书时期是从东晋末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楷书字体比较规整、稳定,在宋朝时期达到了高度规范化和完善。

5.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4世纪至现代):行书是楷书和草书的过渡体,笔画结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草书字体表现了极强的个性和创造力,书写迅疾且草率。

6.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汉字字体进入了印刷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字体样式,如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

这些字体在印刷和排版技术的发展下不断演变和创新,应用于不同的印刷媒介和领域。

总体来说,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风格,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特点和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汉字字体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常常见到书法? 为什么中国的汉字会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书 法艺术?
书 法 的 魅 力
书 法 的 魅 力
书 法 的 魅 力
书 法 的 魅 力
书 法 的 魅 力
中国书法对世界的影响
流行书法的国家大部分在东南亚中国
书 周边的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越
2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 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 3 各种形状的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 4 兆纹附近。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这块牛骨在河南 安阳殷墟出土,上面 刻有“王大令众人日 协田”的卜辞。意思 是商王命令众人(农 业奴隶)在田地上集 体耕作,反映了商代 农业生产的情况。
《墙盘》
【晚期】发展到高峰 线条厚重、结体严格、章法茂密浑厚
毛公鼎
铭文32行499字,乃现 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 命,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 史的重要史料。共五段:
其一,此时局势不宁; 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 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 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 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 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 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 五,赏赐与对扬。
刻干支表牛骨
这块牛骨长约22.5 厘米,宽66.6厘米,河 南安阳殷墟出土。牛 骨上刻有干支表。商 代以干支记日,这种 计时方法被后代延用。
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
“车”
甲 骨 文 中 的 十 二 生 肖
此表可一窥中国书法演变历程
二、金文(大篆)
金文是殷商至秦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 字,圆浑古朴,富有变化,书体由甲骨文演 变而成,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 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 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 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
历史事实证明,书法对于人的健康长寿的 确有一定作用。从古到今的书法家大多都是高 寿。
从汉代至清代,这个在人类平均寿命25岁 ~40岁的时代,著名书法家们的平均寿命约80岁, 例如,唐代的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 南80岁;其后的杨维祯74岁,文征明89岁,梁 同书92岁,翁同和85岁,何绍基74岁……
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 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书法的定义
书法是以毛笔或钢笔为书写工具,以汉字为表现对象, 以笔法、结构、章法为表现手法,以文字涵义和书者的思 想情趣为表现内容,形成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欣赏价值的艺 术形式。
书法名称沿革: 书——书艺——书道(魏晋)——书法(唐以后)
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 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从此,中国书法的发展 历程,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晋 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 代尚质,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
结绳记事
仓颉造字
仓颉,传说为黄帝的史 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 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 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 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 的整理者。
金文书法艺术特点: 点画写法规范 单字结构规整 章法布局严格 其有规律可循
金文书法的风格: 与青铜时代狞历、威严、神秘、沉静
的美的趋势相适应
西周金文三个时期
【早期】武王、康王 用笔方正、行款齐整
【名称】大盂鼎 【年代】西周康王时期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中国 历史博物馆。 【出土地点】清道光年 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 。 【文物规格】通高102.1 厘米。
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
契刻——尖利的工具 书写——墨书、朱书文字
甲骨文的流行——商朝的盘庚至帝辛时代(约公元前14- 前11世纪),前后270年
风格变化——五个时期 第一期(武丁)-雄伟 第二期(祖庚、祖甲)-谨殇 第三期(瘭辛、康丁)-颓靡 第四期(武乙、文丁)-劲俏 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
小篆特征: 结构——整齐均衡 章法——横平竖直 笔法——细瘦粗细一律、 力度和速度均衡、 多圆转而不方折
小篆——整饬之美,整齐划一,规矩森严、轻松舒畅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四 、汉朝的隶书
汉朝是隶书大盛的时代,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 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四百多年间社会稳定繁荣, 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于是两汉时期成为了书法 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书体流派纷呈、风格多 样。
中国书法发展史
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的分类
序言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唯有中国书法, 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 切的关系。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 容易,真的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 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 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 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 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 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 所以,古人论书曰:“书,心画也。”“书者,如也。如其学, 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 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
西汉造纸术的发明,对文字的发展,影响深刻。
西汉初,朝廷就把隶书定为学童应试的内容之 一,成绩好的可以做官。当时的“史书令史”,就是 擅长写隶书的官职。汉人称汉隶书为“史书”。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 成了自己风格。
在用笔上:方、圆兼用, 藏锋、露锋诸法具备;
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 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 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 桀尾;
在体势上,由纵势变为 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
在结构上,中官紧收, 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 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 “八分”的说法。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 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 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 ,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 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 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 性的艺术。

南、马、泰、新等国家。 在日本,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练书法的。 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书法课,小学
魅 三年级开始学书法。

凡是正式场合,日本人要用毛笔写信 签字。
日本的“和纸”其实就是中国的宣纸。
77名外国学生到西安学习中国书法
2010年3月,来自韩国、文莱、马来西亚等

国的77名大学生,来到西安书院门,跟着西安市 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李和生老师学习中国书法。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 符号:
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 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
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 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
中国书法演变历程
对中国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观点: 结绳记事-上上古 契木为文-上古 仓颉造字-黄帝 刻画符号-原始陶器 甲骨文-殷商时代 甲骨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字的开始,也只有到了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 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 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到了三国时期则是隶楷并存。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
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
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 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 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三、秦代小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 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 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秦 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 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 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创造者——秦丞相李斯 小篆由大篆省改而来,变六国异文为书同文 小篆只有一种写法,而大篆有多种不同写法。
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 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 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
碑帖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 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 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 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所谓“碑”,在古时是宫、庙门见识日影及 拴牲口的长方形石头,秦代在石头上镌刻文字, 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或刻文告等,秦代称为“刻 石”,汉代以后即称“碑”。




日本书法家作品
书 法 的 魅 力
当代名人书法赏析
书 法 的 魅 力
毛泽东
林彪
书 法 的 魅 力
周恩来
蒋经国
宋美龄
张铁林
书 法 的 魅 力
林则徐
胡锦涛
书法作品目前市场最高拍卖价
2010年6月3日,北宋黄庭坚书法长卷

《砥柱铭》于北京保利五周年拍卖会上,以 4.368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文物与艺
大盂鼎内壁铸有铭文十 九行,二百九十一字。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 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 验和殷商失国的教训, 不要酗酒,要效法祖先, 忠心辅佐王室。
铭文书法极其精美,用 笔方圆兼备,结体谨严, 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 整饬中又见灵动,是西 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
【中期】穆王、恭王、孝王 笔画粗细划一、 均匀圆润、 布局丰满、文字规整 《大克鼎》、《墙盘》
时代划分 前期-字体大-雄伟 中期-字体较小-质朴 后期-字体小-严谨 晚期-字体-金文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